《荷塘月色》公開課一等獎創新教學設計中職語文外研版基礎模塊下冊_第1頁
《荷塘月色》公開課一等獎創新教學設計中職語文外研版基礎模塊下冊_第2頁
《荷塘月色》公開課一等獎創新教學設計中職語文外研版基礎模塊下冊_第3頁
《荷塘月色》公開課一等獎創新教學設計中職語文外研版基礎模塊下冊_第4頁
《荷塘月色》公開課一等獎創新教學設計中職語文外研版基礎模塊下冊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3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荷塘月色》公開課一等獎創新教學設計中職語文外研版基礎模塊下冊荷塘月色

第一部分課文解讀

內容解讀

《荷塘月色》是一篇膾炙人口的寫景抒情散文。

本文將荷塘和月色的描寫巧妙地結合起來。荷塘,是月下的荷塘;月色,是荷塘的月色,突出了優雅、朦朧、幽靜之美。

本文的情感表達具有回環婉曲之美。開篇便是“這幾天心里頗不寧靜”,以下處處關聯這種不寧靜的心緒:路是幽僻的,寂寞的;地上的月光是淡淡的,天上的云也是淡淡的;“樹色一例是陰陰的”;聽到熱鬧的蟬聲和蛙聲,心想“熱鬧是它們的,我什么也沒有";想到古人采蓮的盛況,發出“這令我到底惦著江南了”的感慨,不滿于現實,又不得不回到現實中來。淡淡的憂愁情緒籠罩了全文。

但是,作者的感情是復雜的,與“淡淡的憂愁"相伴隨的,還有“淡淡的喜悅”。文章開頭,“忽然想起日日走過的荷塘,在這滿月的光里,總該另有一番樣子吧”,可見作者是想擺脫憂郁情懷而欣然前往荷塘的;沿著荷塘的小路,往日陰森森,“今晚卻很好”,經過一番澄思靜慮,便覺得自己是個“自由的人";到了荷塘,他真正暫得自由,心系于美景,怡然之情頓生;由賞景而思接千載,想到古人采蓮那個“熱鬧的季節”,“風流的季節"。

直接而集中地表現作者思想感情的,是第3自然段的內心獨白。這一大段獨白,是從“頗不寧靜”到觀賞荷塘月色的怡然自得的一個過渡,表達了作者心靈世界與外部世界的沖突以及作者尋求擺脫沖突的愿望。作者的這種心情,在月下荷塘這樣一個幽美的環境中,表現的便是憂愁與喜悅相交織的審美情懷。

總之,憂愁與喜悅是相伴共生的:處憂愁之中而向往喜悅,處喜悅之中而受憂愁的牽掣。它們是作者觀景時矛盾心態的兩個方面。作者內心的波動沒有大起大落,是有所掩抑的,情感的抒發是有所節制的,這就是所謂怨而不怒、哀而不傷的“中和主義"的表現。無論是憂愁還是喜悅,都是“淡淡的”。

結構思路

本文的結構是圓形的,外結構、內結構均如此。從外結構看,這篇作品從作者出門經小徑到荷塘復又歸來,依空間順序描繪了一次夏夜游。從內結構看,情感思緒從不靜、求靜、得靜到出靜,也呈一個圓形。內外結構的一致性,恰到好處地適應了作者展現一段心理歷程的需要。他知道,作為社會的人,是無論如何擺脫不了現實的騷擾的,苦悶之中,何以排憂?在他看來,“還是暫時超然的好"“樂得暫時忘記”(《那里走》),寧靜也好,超脫也好,都只能是短暫的。所以,出了門還得回來,獲得片刻的靜最終還得回到囂鬧中去。結構和內容的緊密聯系,使文章讀來文氣酣暢、渾然天成。

文章三大部分之間的轉接,十分妥帖。第一部分(第1~3自然段)寫夜賞的緣由,用“我且受用這無邊的荷香月色好了”,就自然而然地過渡到第二部分(第4~6自然段)的夜景描寫,烘托出一片寧靜之后,讓蟬聲和蛙聲打破寧靜,借此轉入最后的第三部分,寫六朝采蓮的熱鬧和江南故鄉采蓮的情狀,心境又回到現實生活了。

語言特色

朱自清的語言,歷來是“新而不失自然”。既有平白如話的文字,更有想象豐富、真切生動的修辭和精心“擇練"的遣詞用字。例如,作者寫靜態的荷花,連用三個比喻:“正如一粒粒的明珠”,是寫淡月照耀下花朵晶瑩閃光;“又如碧天里的星星”,是寫綠葉襯托下的花朵忽明忽暗;“又如剛出浴的美人”,是寫荷花不染纖塵的美質。這些詞句,全無奇異之處,但是用在本文的語境中,卻有著特殊的藝術魅力,準確生動地表現了此時此境、此景此物的審美特征。又如,點活了月光和霧氣的“瀉"浮”二字,把量詞活用為形容詞的“一絲"一帶”“一道"一兩點”等,都生動地起了豐富、潤飾、強化形象的作用。疊詞的運用,更是作者的擅長,例如,以“田田"形容荷葉的密度,以“層層”刻畫它的深度,用“曲曲折折"表示荷塘的廣度,用“蓊蓊郁郁”極寫樹木的繁茂,都產生了鮮明的實觀效應,同時,讀起來節奏明朗、韻律協調,有音樂美的感覺。

(節選自《中國現代散文欣賞辭典》,作者:金志華,漢語大辭典出版社1990年版)

第二部分教案示例

(教讀式)

教學目標

一、理清文章的脈絡,理解文章的主旨。

二、欣賞作者所描繪的荷塘月色的美景,領悟情景交融的寫作手法。

三、品味精練準確、清新雋永、優美動人的語言。

教學重點

品味第4、5自然段描寫荷塘月色的語言之美。

教學難點

欣賞本文情感表達的回環婉曲之美。

課時安排

本課所需教學時數為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入新課

朗讀江澤民為紀念朱自清誕辰一百周年的題詞,進入對朱自清的介紹。

晨鳴共北門,談笑少時情。

背影秦淮綠,荷塘月色明。

高風凝鐵骨,正氣養德行。

清淡傳香遠,文章百代名。

二、作者介紹

朱自清(1898—1948),原名自華,字佩弦,號秋實,江蘇揚州人。中國現代著名的散文家、詩人、學者、民主戰士。散文風格樸素縝密、清新沉郁,以語言洗練、文筆秀麗著稱。作品有詩文集《蹤跡》,散文集《背影》《歐游雜記》等。

三、檢查預習

1.字音

閏(rùn)纖(xiān)腰船棹(zhào)煤屑(xiè)

斂裾(jū)媛(yuàn)女裊娜(niǎonuó)鹢(yì)首

踱(duó)顫(chàn)動脈脈(mòmò)蓊蓊(wěngwěng)郁郁

2.字形

宛然風致斑駁嬉游惦記鹢首船棹

四、理清思路

朗讀課文,分別找出文中表示行蹤的語句和描寫心理感受的語句,說說作者的情緒隨著景物的轉換發生了怎樣的變化(參見“練習參考答案")。

五、授之以漁

教師示范分析“月下荷塘”部分。

1.學生填寫下表:

景物特點修辭方式

荷葉田田,像亭亭的舞女的裙比喻

荷花裊娜,羞澀,如明珠、星星、美人擬人、比喻

荷香縷縷,如渺茫的歌聲通感

荷波顫動,如凝碧的波痕比喻、擬人、夸張

流水脈脈擬人

(此部分為本課學習重點,詳講。引導學生在誦讀中找出上述主要信息。)

2.全體誦讀第4自然段,分析作者怎樣從多角度描摹荷塘美景的。

明確:按觀察的角度,視線由近及遠、由上而下:茂密荷葉—多姿荷花—縷縷荷香—葉、花顫動—脈脈流水。

深味作者匠心:抓靜態與動態的結合,作者筆下景物都是“動"的,“靜”不過是“動"的瞬間表現。可見與可想巧妙結合,寫出散文神韻。荷葉田田,滿遮塘面,塘水看不到,卻斷定葉下的水“脈脈”有情,這是由葉子的“風致"引起的想象。(此環節可采用討論式)

3.重點學習通感的手法。

通感,指感覺的轉化、遷移。如古詩“風來花底鳥語香”,將聽覺的聲音轉化為嗅覺的氣味;“鳥拋軟語丸丸落”,將聽覺的聲音轉化為視覺的形象。

課堂練習:完成課后練習“品讀”第1題。(參見“練習參考答案")

六、課堂鞏固

學生朗讀全文,背誦喜歡的句段。

七、作業

運用通感的手法作一段景物描寫,表達自己的情感。

第二課時

一、檢查作業

1.學生選擇自己喜歡的段落背誦??捎帽荣惖姆椒?,以字數多少計勝負。評出背誦明星。

2.展示學生的寫作成果,學生互評,教師點撥。

二、研讀文本

分析第5自然段“塘上月色”。學生參考上一節課的研讀方法,自主研讀“塘上月色"部分。同桌二人合作,一人朗讀課文,另一人即興賞析——找出自己喜歡的句子鑒賞評價。教師點撥。

重點關注以下幾點:

1.“月光如流水一般,靜靜地瀉在這一片葉子和花上?!比魧ⅰ盀a"換成“淌”,在表達效果上有何不同?

明確:“瀉"表明月上中天,月光自上而下,有更強的動感與立體感;“淌”雖也有往下流的意思,但一般是表示水、淚或汗等順著或依附著某物流下來,而月光是從空中照下的,并無依附任何事物。

這令我到底惦著江南了“忽然想起采蓮的事情來了"這一句承上文宕開一筆,轉出新意。文章由此放開去,聯想到古代詩詞對采蓮的描繪,然后再收回到眼前,發出“只不見一些流水的影子,是不行”的缺憾。由此極自然地牽動出“這令我到底惦著江南了"這種思鄉的哀愁,這種鄉愁正是當時作者苦悶矛盾心情在作者當時苦悶矛盾心情在作品中的投影,表達了作者內心的不平和對光明美好生活的憧憬。

2.“薄薄的青霧浮起在荷塘里?!比魧ⅰ案?換成“飄”,在表達效果上有何不同?

明確:“浮"既能描寫出青霧與葉、花既互相貼近、互相映襯,又若即若離的層次感和動感,又可描寫出青霧似動而靜、似靜而動的輕柔含蓄之態;“飄”雖與“薄薄"相呼應,但既“飄”便“散"、便“逸”,雖有輕柔之態而無含蓄靜謐之美,而且“霧"之所以“青”是因為霧貼近田田、密密的葉子,如果“霧"飄高飄遠了,便無“青”的感覺了。

3.“葉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過一樣;又像籠著輕紗的夢。"牛乳”和“輕紗"的本體是什么?夢的本體又是什么?

明確:薄薄的青霧。葉子和花。

4.“雖然是滿月,天上卻有一層淡淡的云,所以不能朗照;但我以為這恰是到了好處——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別有風味的。月光是隔了樹照過來的,高處叢生的灌木,落下參差的斑駁的黑影,峭楞楞如鬼一般;彎彎的楊柳的稀疏的倩影,卻又像是畫在荷葉上?!北揪涿鑼懥四膬煞N樹影的哪些特點?“畫"字對表現這些特點有何作用?

明確:灌木——參差的斑駁的黑影,楊柳——稀疏的倩影。“畫”說明樹影的錯落有致、濃淡和諧是恰到好處的,像是出自名畫家之手,也讓讀者更易聯想和想象到荷塘月色的詩情畫意。

5.“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勻;但光與影有著和諧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著的名曲。"運用上節課學過的知識鑒賞此句。

明確:本體是月色,喻體是名曲;兩者的相似點是和諧;運用了通感手法,是視覺與聽覺的互換,由視覺向聽覺轉移。光與影的和諧分布與名曲的優美、悠揚有某種相通之處;兩種美好意象的疊加,使藝術效果倍增,給原有的意境帶來溫馨、幽靜的氛圍;月光與樹影是寧靜的,用“梵婀玲上奏著的名曲”來形容,使人聯想到《小夜曲》之類的名曲,將讀者帶入一種幻境。荷塘與月色融為一體,心境與景物融為一體,整個天地渾然一體,如夢似幻,如詩如畫,令作者與讀者如癡如醉。而此時作者心中流露出的依然是淡淡的喜悅。

三、自主學習

參考課文旁批,用給文本作批注的方式研讀賞析最后兩個自然段。教師巡視,提示從以下幾方面思考。

1.“這真是有趣的事,可惜我們現在早已無福消受了。"作者觸景生情,由眼前景物聯想到江南采蓮的情景,作者說這是一個“熱鬧”和“風流"的季節,并引用梁元帝的《采蓮賦》描寫當時“嬉游”的光景,作者有沒有被這種光景所感染呢?文章中的哪個句子可以表明?

明確:沒有。“可惜現在我們早已無福消受了。"依然是“熱鬧是他們的,我什么也沒有”。

2.“于是又記起《西洲曲》里的句子:采蓮南塘秋,蓮花過人頭;低頭弄蓮子,蓮子青如水。"《西洲曲》本是描寫一個青年女子思念情人的痛苦,作者此處借其表達什么感情?文章中的哪個句子可以表明?

明確:思鄉之情。“這令我到底惦著江南了”一句可以表明。

3.“今晚若有采蓮人,這兒的蓮花也算得‘過人頭’了;只不見一些流水的影子,是不行的。這令我到底惦著江南了。"此時此刻的作者為什么會惦著江南呢?

明確:觸景生情,獨在異鄉為異客,面對黑暗的現實苦悶彷徨,無所適從,欲超然又想掙扎,借思鄉之情來排遣憂愁。

4.“——這樣想著,猛一抬頭,不覺已是自己的門前;輕輕地推門進去,什么聲息也沒有,妻已睡熟好久了?!弊髡邚暮商粱氐郊依?,心緒如何?

明確:作者從遐想中回到現實,現實依舊,愁思依舊,心里的不寧靜也依舊,剛才的所見所聞、所思所想恍如一夢。

四、課堂小結

第4自然段主要學習比喻、通感的手法,第5自然段主要學習作者如何精心選用動詞,增強文章的表現力。這是本文最精彩的兩個自然段,希望同學們背誦。作者以藝術的手法為我們描繪了一幅令人陶醉的月下荷塘美景圖,這美麗、寧靜、清新的大自然也正是作者精神的避難所,同時也是我們的精神家園。今天我們領略了文章的語言美、情感美,但是作為一篇美文,《荷塘月色》的美是多方面的,希望同學們能以自己的視角去觀照美、感受美、體驗美。

五、作業

1.背誦文章第4、5自然段。

第三部分教學建議

一、本文語言優美,用語新穎,音律和諧,生動形象,適合朗讀。重點段落朗讀與全篇朗讀相結合,要求學生既要讀出課文的韻味和情調,又要結合全文體悟其用詞之妙。并在反復朗讀的基礎上,引導學生整體感受本文的意境,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二、為便于學生了解作者在文中的情感變化,教師可適當補充一些背景材料,讓學生結合文本以及相關材料了解作者。

三、本文準確、靈活的用詞,比喻、通感等修辭手法的巧妙運用等都值得細細揣摩。可以結合課后練習適當講解,也可以讓學生在朗讀的基礎上,選擇自己喜歡的語句,說說好在哪里,并背誦、默寫或仿寫。

四、本文的情感表達富有回環婉曲之美。教師要在學生初步了解了全文大意后,對學生進行引導和點撥,抓住關鍵詞語進行分析。比如文章開篇便是“這幾天心里頗不寧靜”,以下處處關聯這種不寧靜的心緒:路是幽僻的、寂寞的;地上的月光是淡淡的,天上的云也是淡淡的;“樹色一例是陰陰的”;聽到熱鬧的蟬聲和蛙聲,心想“熱鬧是它們的,我什么也沒有";想到古人采蓮的盛況,發出“這令我到底惦著江南了”的感慨。這些語句都表現了作者不滿現實又不得不回到現實中來的無奈心情。

第四部分練習參考答案

旁批

A.錢理群認為,“另一個世界"是一個與現實對立的陌生的藝術世界。在現實中,人被命定扮演某個角色,做“一定要”做的事,說“一定要"說的話;而在這里,“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什么都可以做,什么都可以不做;這是真正屬于自己的、自由的世界。因此,在《荷塘月色》里,顯然有兩個世界:朱自清生活于其中的現實世界與自我心靈升華的超越世界——在某種意義上,可以說這是朱自清的一個“夢":在文章開頭寫到妻子“迷迷糊糊地哼著眠歌”,結尾回到家里,“妻已睡熟好久";行文中又不斷以“籠著輕紗的夢”、“小睡"、“酣眠”、“渴睡人的眼"作比,整個“荷塘月色”的畫面似有煙霧彌漫,渺茫、隱約而朦朧,這都是在刻意營造一個“夢"的氛圍與意境。正是這“現實”世界與“夢"的世界的對立、糾纏,顯示著作家靈魂掙扎的凄苦。兩個世界中,夢的世界在文章里是直接呈現的;現實世界只是“偶爾露崢嶸”。

B.依次寫了荷葉、荷花、荷香、荷波、流水等。

運用了比喻、擬人、通感的修辭手法。

作者不僅描繪了葉子、花、荷香的靜態美,還用了顫動、閃電、霎時、傳過等動詞,傳神微妙地寫出了一剎那間,往往不被人注意的動態,這是作者用詞的精妙之處。

C.當看到“照"字你不會想到流水,而“瀉”字喚起了人們對流水的想象,巧妙地寫出月光流動輕柔的情態,化靜為動,“照"字就顯不出這種效果。

“浮”既能描寫出青霧與葉、花既互相貼近、互相映襯,又若即若離的層次感和動感,又可描寫出青霧似動而靜、似靜而動的輕柔含蓄之態;“飄"雖與“薄薄”相呼應,但既“飄"便“散”、便“逸”,雖有輕柔之態而無含蓄靜謐之美,而且“霧”之所以“青"是因為霧貼近田田、密密的葉子,如果“霧”飄高飄遠了,便無“青"的感覺了。

課后題

感悟

開篇以“這幾天心里頗不寧靜”奠定了全文的情感基調,使全文籠上一層淡淡的憂愁。全文又以這句話為情感起點,隨著作者的行蹤,景物的變化,他的心緒也微波起伏:“心里頗不寧靜”,出門—淡淡的月光下,“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便覺是個自由的人"—在荷塘月色的美景中,有淡淡的喜悅—聽蛙聲蟬鳴,發出“熱鬧是它們的,我什么也沒有”的感慨—惦念江南,欲超脫而不可得。

景物及其特點:小煤屑路——幽僻,寂靜;荷塘四周的樹木——陰森森;荷葉——繁密、出水高;荷花——姿態各異,盡顯秀色;荷香——隨風飄蕩,不絕如縷;月光——清幽,如流水;青霧——薄如輕紗,云天——淡淡的;樹影——斑駁如畫;樹色——陰陰的,如煙似霧;樹縫燈光——沒精打采;蛙叫蟬鳴——熱鬧??傊?,描寫荷塘四周和荷塘中的各種景物,以月色和荷花為主,寫出了月下荷塘的清幽、朦朧、恬靜之美,恰好和作者淡淡的憂傷情緒相融合。

品讀

1.①由嗅覺向聽覺轉移?!翱|縷清香"與“渺茫的歌聲”的那種若有若無、時斷時續、清淡縹緲、沁人心脾的特征很相似;而且“清香"與“歌聲”同為美好的事物,兩個優美意象的疊加,使意境更加優美;此外,將“清香"比喻成“渺茫的歌聲”,也烘托出環境的幽靜。

②由視覺向聽覺轉移。光與影的和諧分布與名曲的優美、悠揚有某種相通之處;兩種美好意象的疊加,藝術效果倍增,給原有的意境帶來溫馨、幽靜的氛圍;月光與樹影是寧靜的,用“梵婀玲上奏著的名曲"來形容,使人聯想到《小夜曲》之類的名曲,將讀者帶入一種幻境。

2.①以流水喻月光,再用動詞“瀉”加以點化,動感極強,寫出了月輝朗照、如傾如瀉的景象。

②“浮"這個動詞表現出青霧的輕柔、縹緲、朦朧的景象,恍若仙境。

③“漏”寫出樹葉之濃密,又因為“漏"所以光線微弱,與后文把路燈光比作“渴睡人的眼”相呼應。

3.如用“曲曲折折"表示荷塘的形態,用“蓊蓊郁郁”極寫樹木的繁茂,“亭亭"寫出荷花纖柔挺拔的樣子。疊詞在表達效果上具有反復強調的作用;文中很多疊詞出自古詩詞,無疑使本文更添雅致之美;疊詞的使用也增加了文字的節奏之美、音韻之美。

探究

觀點不必統一,學生能結合文本或查閱的背景資料,作出相應的解釋,言之成理即可。但老師應引導學生,使其了解作品有自身獨立的文學審美價值,而且這種審美價值是可以超越時代的?!逗商猎律肥紫仁且黄獙懢笆闱榈拿牢模荒馨盐膶W作品僅僅作為社會背景的簡單注解。

積累

1.(略)

2.彌(mí)望裊娜(niǎonuó)脈脈(mòmò)斑(bān)駁倩(qiàn)影

豐姿(fēngzī)峭楞楞(qiàolènglèng)蓊蓊(wěngwěng)郁郁

3.(略)

第五部分相關資料

作者簡介

朱自清(1898—1948),原名自華,號秋實,字佩弦。原籍浙江紹興。現代著名作家、詩人、學者、民主戰士。1916年朱自清考入北京大學預科。1919年2月寫的《睡罷,小小的人》是他的新詩處女作。1920年北京大學哲學系畢業后,在江蘇、浙江一帶教中學,積極參加新文學運動。1922年和俞平伯等人創辦的《詩》月刊,是新詩誕生時期最早的詩刊。他是早期文學研究會會員。192年發表長詩《毀滅》,創作《槳聲燈影里的秦淮河》等優美散文。1925年8月到清華大學任教,開始研究中國古典文學;創作則以散文為主。1927年寫的《背影》《荷塘月色》都是膾炙人口的名篇。1931年留學英國,漫游歐洲,回國后寫成《歐游雜記》。1932年9月任清華大學中文系主任。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隨校南遷至昆明,任西南聯大教授,講授《宋詩》、《文辭研究》等課程。1946年由昆明返回北京,任清華大學中文系主任。1948年8月12日,朱自清在北京逝世。

課文賞析

朱自清為什么“不平靜”

錢理群

《荷塘月色》是朱自清“獨處"時的“獨語”——與其說在觀賞景物,不如說在逼視自己的靈魂深處;與其說寫下的是他看到、感覺到的一切,不如說他在構造一個他心中渴望的,“超出了平常的自己"的“另一個世界”——一個與現實對立的陌生的藝術世界。在現實中,人被命定扮演某個角色,做“一定要"做的事,說“一定要”說的話;而在這里,“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什么都可以做,什么都可以不做;這是真正屬于自己的、自由的世界。因此,在《荷塘月色》里,顯然有兩個世界:朱自清生活于其中的現實世界與自我心靈升華的超越世界——在某種意義上,可以說這是朱自清的一個“夢”:在文章開頭寫到妻子“迷迷糊糊地哼著眠歌”,結尾回到家里,“妻已睡熟好久”;行文中又不斷以“籠著輕紗的夢"、“小睡”、“酣眠"、“渴睡人的眼”作比,整個“荷塘月色"的畫面似有煙霧彌漫,渺茫、隱約而朦朧,這都是在刻意營造一個“夢”的氛圍與意境。正是這“現實"世界與“夢”的世界的對立、糾纏,顯示著作家靈魂掙扎的凄苦。兩個世界中,夢的世界在文章里是直接呈現的;現實世界只是“偶爾露崢嶸"。而我們的閱讀、欣賞,卻恰恰應抓住這偶爾的顯露(暗示),并從這里切入——因此,中學語文教材的“預習提示”,強調“閱讀時,要重點抓住‘這幾天心里頗不寧靜’、‘這令我到底惦著江南了’等語句的深刻含義”,以此作為“理解文章的主旨”的鑰匙;應該說,這是抓住了“牛鼻"(要害)的。

但“預習提示”中引用朱自清《一封信》里的陳述,將朱自清的“不平靜"僅僅歸之于“蔣介石叛變革命”的“黑暗"現實,卻是不全面的。近年學術界在考察這一時期朱自清的心路歷程時,于《一封信》之外,又不約而同地注意到寫于1928年2月(寫作《荷塘月色》7個月以后)的《那里走》一文。也許將《一封信》與《那里走》合起來,就可以較全面地把握這一時期朱自清所面臨的社會現實與內心反應。

朱自清前述對“屬于自己的,自由的世界”的向往本身,即已說明了他在現代中國的“自由主義知識分子"的立場與歷史位置。而像他這樣的自由主義知識分子在1927年國(民黨)、共(產黨)分裂后兩大政治力量尖銳對立的形勢下,就不能不陷于進退失據的困境之中——《一封信》與《那里走》所表露的正是這選擇的困惑。正像教材“預習提示”里所引述的,他“心里是一團亂麻,也可以說是一團火。似乎在掙扎著,要明白些什么,但似乎什么也沒有明白”,他被“南方這一年的變動”,即國共分裂,蔣介石對共產黨人與革命青年的血腥屠殺弄得目瞪口呆,覺得所發生的這一切是“人的意想所趕不上的"(以上引文均引自《一封信》)。但朱自清(以及與他同類的自由主義知識分子)沒有如另外一些激進知識分子那樣,因此而走向中國共產黨所領導的、以武裝斗爭為中心的“社會革命”與“政治革命"的道路?!鎸@樣一條道路,他陷入極大的困惑之中。正像他在《那里走》里所說,他和他的朋友明確地意識到,發現與重視“個人價值”的時代已經結束,在社會政治革命中,“一切的價值都歸于實際的行動"與“理智的權威”,而“黨便是這種理智的權威之具體化。黨所要求于個人的是犧牲,是無條件的犧牲,一個人得按照黨的方式而生活,想出自心裁,是不行的"。由此而產生了朱自清所說的“性格與時代的矛盾”:一方面,他看到這是一種時代的、歷史發展趨向,“是創造一個新世界的必要的歷程”,不僅勢所必至,而且勢不可擋;另一方面,他卻要固守知識分子的“自我”追求(即本文所說做想做的事、說想說的話,不做不想做的事,不說不想說的話的“自由"),不愿“革自己的命”,即改變(改造)自己,因而產生了被毀滅的恐懼。這樣,朱自清這類自由主義知識分子既反感于國民黨的“反革命”,又對共產黨的“革命”心懷疑懼,就不能不陷入不知“那里走"的“惶惶然”中——朱自清的“不平靜"實源于此。作為無可選擇中的選擇,朱自清們“只有暫時逃避的一法”:“做些自己愛做的事業;就是將來輪著滅亡,也總算有過稱心的日子,不白活了一生。"這就是說,他們試圖“躲到學術研究中”,既是“避難”,又在與“政治”保持距離中維護知識分子的相對獨立。在某種意義上,“荷塘月色"(寧靜的大自然)的“夢”也正是朱自清們的精神避難所。

但對于五四啟蒙精神所哺育的這一代人,完全脫離(超然于)時代是不可想象的。正如朱自清自己在《荷塘月色》中所說,“我愛熱鬧,也愛冷靜;愛群居,也愛獨處”,盡管他們現在不無被動地選擇了“冷靜”、“獨處"的學者生涯,但他們仍不能擺脫處于時代中心的、“熱鬧”的“群居"生活的蠱惑。在《一封信》里一開頭他就表達了對于“有的只是自己,自己的家”的生活的不安:“我想著我的渺小,有些戰栗起來;清福究竟也不容易享的。"這種“戰栗”既包含了對放棄了社會“責任"的負罪感,又來自過于狹窄的個人天地將導致生命的枯竭的危機感。既神往于個人的自由世界,又為此感到不安與自譴,這內在矛盾構成了朱自清內心“不平靜”的另一個側面;在《荷塘月色》里就外化為“荷塘月色"與“江南采蓮圖”兩幅圖畫,在“冷"與“熱”、“靜"與“動”的強烈對比、相互顛覆中,寫盡了這一代自由。在這個意義上,中學語文課本將朱自清描寫充滿“人生味"、生命活力的南方景色的《綠》與《荷塘月色》編在一起,是很有“意思”的:它們象征著中國知識分子追求的兩種人生境界,確實耐人尋味。

不過我們在注意到朱自清這類知識分子的內心矛盾時,還必須看到,這是一批與中國士大夫中庸主義傳統有著深刻聯系的知識分子,因此,他們的內心矛盾及其外在表現形態都不可能如魯迅的“大愛"與“大憎”那樣激烈與極端,同樣具有“平和"的特點:《荷塘月色》里的景色,總是“淡淡的”,“恰是到了好處"的:“香”是“仿佛遠處高樓上渺茫的歌聲似的"清香”,“色"仿佛在牛乳中洗過一樣”,“山"也是“遠山”,而且“只有些大意”,如朱自清自己所說,寫的不是“酣眠”,而是“別有風味"的“小睡”。這里所顯示的有節制的含蓄的美,不僅與朱自清式的自由主義知識分子“中庸主義"的世界觀、人生哲學、思維與情感方式相適應,而且也與“哀而不傷”的傳統美學風格有著內在的和諧。

(選自《名作重讀》,上海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有改動)

智者的孤獨

——對《荷塘月色》主題的再思考

封先勇

《荷塘月色》是朱自清教授于1927年7月在清華大學清華園寫的一篇情景交融的著名散文。它誕生到現在已70年了,其魅力卻歷久不衰,見仁見智的分析鑒賞文章也層見疊出。對本文,筆者中學讀過,大學讀過,工作后多次講授過,閑來無事還品玩過。對品評本文的文章,每每看見均激動不已。但激動以后卻發現,對關涉全文痛癢的幾處,論者多輕描淡寫,“蜻蜓點水"般一筆帶過,即或論及,也語焉不詳,大而化之,而對文后“1927年7月”這一時間概念卻深挖細掘,極盡想象,附會到政治層面上去。朱先生有沒有對蔣介石背叛革命制造白色恐怖的不滿?作為身處非常時期的正直的知識分子,這似乎是毋庸置疑的。但是否僅此而已呢?我看未必!

摩挲玩味全文,我以為本文表達的是一種“世人皆醉我獨醒"式的智者的孤獨情緒,是因自己高出于蕓蕓眾生而不被人理解產生的知音難覓的喟嘆和哀愁,同時也表達了作者對青春活力的憧憬。

支持我的觀點的有兩處:一處是本文開頭和結尾處對“妻”的敘寫;一處是對古詩文《采蓮賦》和《西洲曲》的大段引用。而這兩處,恰恰被多數論者忽略。

一、關于對“妻"的敘寫

本文對“妻”的敘寫有兩處:開頭因“心里頗不寧靜”,“我悄悄地披了大衫,帶上門出去”,而“妻在屋里拍著閏兒,迷迷糊糊地哼著眠歌”,結尾處“我”受用完無邊的荷香月色,精神跨躍時空局限,暢游于古詩熱鬧風流而又幽美的意境中,最后返回家,“輕輕地推門進去,什么聲息也沒有,妻已睡熟好久了"。這前呼后應的兩筆,難道作者僅僅是為了串結文章,使文章圓滿?問題并不那么簡單。朱先生寫文章是很注重結撰藝術的,朱先生撰文也很吝惜筆墨,他不會在短短的千余字的散文結構中構思安排“妻”這一人物而沒有深意!

我讀本文中的“妻”,每次均自然而然會聯想到歐陽修《秋聲賦》里的“童子”。在《秋聲賦》里,歐陽文忠公對秋聲發了一通高論,寓慨甚深。但結果呢,“童子莫對,垂頭而睡。但聞四壁蟲聲唧唧,如助余之嘆息"。真是“知音世所稀”啊!人最怕的是寂寞,是渴望宣泄的時候沒有人共鳴。寂寞的極致是連最知心的人也不理解自己。智者的孤獨是一種曲高和寡的孤獨?!巴?對歐陽修的外形是熟悉的,但對歐陽修的遭際和因一貶再貶而產生的滿懷的傷秋情緒卻感到枯燥乏味。我們可以想象,當歐陽修落筆“童子莫對,垂頭而睡”的時候,那心中深沉的孤獨只有當世界只剩下你一個人的時候你才能感覺到!

同樣,本文中的“妻"(朱先生實際生活中的妻是陳竹隱女士,但本文中的妻顯然超越了實際生活中的妻的含義,她只是一個用以在文章中表情達意的符號,一個意象而已)對“我”那天晚上的心理起伏和行為舉止也形同路人——“我"心里頗不寧靜”,“妻"一概不知,“迷迷糊糊哼著眠歌”;“我"出門走向荷塘,一路感慨,“妻”大約已漸入夢境了;“我"在荷塘邊對良辰美景,激賞美妙荷塘和無邊月色,“妻”大約早已暢游夢鄉了;而“我"被蛙聲蟬聲帶入現實,轉而自由的思想沉醉于《采蓮賦》和《西洲曲》描寫的美妙、風流熱鬧的境界里時,“妻”更不知道了;當“我"經歷了感情的波波浪浪,推門返家時,“妻已睡熟好久了”。

在這里,雖然筆者對“妻"睡覺的過程作了大膽推測,但細細一想這個推測是站得住腳的,因為由“迷迷糊糊”到“睡熟好久"必然有個時間衍進過程。文中,“我”雖然沒有直接表達對“妻"不能與“我”同甘共苦的不滿,(“苦"即是“不寧靜”,“甘"則是面對荷塘月色美景的陶醉和對古詩文里風流熱鬧無拘無束生活的向往),但字里行間對“妻”的責備和不滿我們會處處感受到:“我"在“不寧靜”,“妻"卻“迷迷糊糊”,此其一;其二,“我悄悄披了大衫"出門后,“一個人在這蒼茫的月下”獨處,這“獨"字和“我且受用這無邊的荷香月色好了”的“且"字,表達了作者對孤獨寂寞的多少無可奈何的感慨?。∑淙?,“我”獨賞荷塘月色以后,表達了對獨處的無奈和對熱鬧風流的強烈渴求——“熱鬧是他們的,我什么也沒有”,“那是一個熱鬧的季節,也是一個風流的季節”。而這熱鬧風流,“妻"本是可以給“我”的,她卻獨自享受睡眠!其四,結尾處一句“妻已睡熟好久了”,看似輕描淡寫,實則蘊涵有萬千感慨,情味邈長。這絕不是如有些論者所說的寫妻是為了烘托靜謐的夜景,作者也絕不是對“妻”醞釀的靜謐夜景報以欣賞的口吻,而是“哀其不幸,怒其不爭"似的責備!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