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內江市某中學2024-2025學年高三年級上冊開學考試語文試卷(原卷版)_第1頁
四川省內江市某中學2024-2025學年高三年級上冊開學考試語文試卷(原卷版)_第2頁
四川省內江市某中學2024-2025學年高三年級上冊開學考試語文試卷(原卷版)_第3頁
四川省內江市某中學2024-2025學年高三年級上冊開學考試語文試卷(原卷版)_第4頁
四川省內江市某中學2024-2025學年高三年級上冊開學考試語文試卷(原卷版)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4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四川省內江市第七中學2024-2025學年高三上學期開學考試

語文試題

注意事項:

1.本試卷分選擇題和非選擇題兩部分。滿分150分,考試時間150分鐘。

2.考生作答時,請將答案答在答題卡上。選擇題每小題選出答案后,用2B鉛筆把答題卡

上對應題目的答案標號涂黑;非選擇題請用直徑0.5毫米黑色墨水簽字筆在答題卡上各題的答

題區(qū)域內作答,超出答題區(qū)域書寫的答案無效,在試題卷、草稿紙上作答無效。

3.本試卷命題范圍:高考范圍。

一、現代文閱讀(35分)

(一)現代文閱讀I(本題共5小題,19分)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

材料一:

求實即秉筆直書,是中國古代史學的優(yōu)良傳統(tǒng);經世致用也是中國古代史學的優(yōu)良傳統(tǒng)。早在中國史

學開始興起的時期,秉筆直書就成為史家的崇高美德而受到稱贊。尤其是孔子因晉國史官董狐的“書法無

隱”而稱他是“古之良史”,以及《左傳》作者記述了齊國太史、南史氏為書“崔杼弒其君”而不惜以死

殉職,這種秉筆直書的精神境界就成為史家遵循的傳統(tǒng)。

唐代劉知幾撰《史通》,有《直書》《曲筆》兩篇,指出了史學上“直書”與“曲筆”的對立,分析了

它們的利害。認為“直書”“直詞”是實錄的前提,而“曲筆”“誣書”則會造成實錄難求。劉知幾正是

從歷史撰述是否是“實錄”這一根本點上,來劃清“直書”與“曲筆”的界限的。這種求實的精神自司馬

遷《史記》被譽為“實錄”之后,便成為大多數史家追求的目標而形成優(yōu)良的傳統(tǒng)。曲筆作史危害很大,

造成的史事上的錯誤也不少,但在整個史學上畢竟只占少數。這是因為絕大多數史家是以董狐、南史、司

馬遷為效法的楷模,存實錄、寫信史成為他們追求的目標;從史學發(fā)展的連貫性來看,任何得計于一時的

曲筆作史,終究要為后人所揭露和糾正。

從史學的社會作用來說,求實,也是史學經世致用的基礎。劉知幾說:“史之為務,申以勸誡,樹之

風聲。其有賊臣逆子,淫君亂主,茍直書其事,不掩其瑕,則穢跡彰于一朝,惡名被于千載。"中國古代

史學之求實的傳統(tǒng)和經世的傳統(tǒng)在總的發(fā)展方向上的一致性,可以從《史記》《資治通鑒》等各類有代表

性的著作中看得很真切。《資治通鑒》意在“鑒前世之興衰,考當今之得失”,而附以《考異》30卷,使

其所記、所論有經得起檢驗的歷史事實為基礎。歷代盛贊《資治通鑒》者極多,金朝女真族統(tǒng)治者金世宗

的話或許更有深意,他說:“近覽《資治通鑒》,編次累代廢興,甚有鑒戒,司馬光用心如此,古之良史

無以加也。

在中國古代史學上,有的統(tǒng)治者或有的史家,為著某種需要而掩蓋歷史真相或篡改已經寫出的史書,

這種現象是存在的,但這跟史學的經世致用并不是一回事,其間界限不可混淆。這種曲筆作史的行為,只

是中國古代史學發(fā)展中的支流,而且總是遭到后人的唾棄和鄙視。求實的傳統(tǒng)和經世的傳統(tǒng),以及它們之

間在總的趨向上的一致性,乃是中國古代史學發(fā)展的主流。

(摘編自瞿林東《說中國古代史學的優(yōu)良傳統(tǒng)》)

材料二:

以史學為經世工具的認識,由歷代學人不斷加以闡發(fā),越來越豐富也越來越深刻。漢初的賈誼把取鑒

于歷史作為國家施政的要務看待,他說:“君子為國,觀之上古,驗之當世,參之人事,察盛衰之理,審

權勢之宜,去就有序,變化有時,故曠日長久而社稷安矣。”“致用”與“求真”大多數情況下是統(tǒng)一

的,是相得益彰,互相促進的。古人知道,用真實的歷史為現實提供有益的借鑒從而產生積極的社會作

用,是理想的史學局面,也是優(yōu)秀史著具有久遠生命力的關鍵所在。因此,史學既要關注社會需要,又要

嚴格對自身的寫實要求,這是二而一之事。

當然它們之間有時也會出現矛盾沖突,古人采取了他們認為適當的處理方式。從董狐直筆的記載中我

們可以看到對“直”的理解。《左傳》記載了趙穿殺靈公之事后,接著寫:“太史書目:'趙盾弒其

君。'以示於朝。宣子日:'不然。'對日:'子為正卿,亡不越境,反不討賊,非子而誰?'”董狐寫

的并不是直接的歷史事實,而是在強調趙盾所應承擔的歷史責任,如果沒有后來的解說,讀者會誤認為殺

死靈公的人真的是趙盾。可當事人趙盾和后來的評判者孔子以至以后的讀者,都認為董狐是在秉筆直書,

是書法不隱。顯然在這里,客觀史實與主觀認定已出現了一定的間隔。

《論語?子路》中孔子有一段與葉公的對話。文目:“葉公語孔子曰:'吾黨有直躬者,其父攘

(注:偷竊)羊而子證之。'孔子曰:'吾黨之直躬者異於是,父為子隱,子為父隱,直在其中矣。'”

這個“直”與客觀事實拉開了更大的距離。在孔子看來,“直”的把握是有限度的,違反了人性的“直”

是不足取的。也就是說面對人倫親緣等必要的社會要求,“直”應當有一定的彈性,應當包含更豐富的內

涵。儒家是以人倫為出發(fā)點建立起社會結構與運行理論的,在他們看來,親緣關系的松弛會直接導致君臣

關系等上下等級制度的不穩(wěn)定,所以破壞了倫理秩序,就會危及社會的安定。這是對儒家思想的一個重要

理論闡述,產生了深遠的歷史影響。

從史學上貫徹孔子的思想,就產生了適當犧牲客觀事實而求得倫理意義上的“直”這樣的處理原則。

說得直白點就是為了“致用”而讓“求真”做出適當讓步,也就是說在“求善”與“求真”之間,“求

善”是占壓倒優(yōu)勢的。把“為親者諱,為尊者諱”作為一條重要的原則,體現的就完全是“求真”服從于

倫理的政治考慮了。近代以來這類所謂的《春秋》筆法為人所詬病,也正是為此。但在古代的思想背景

下,這個原則是為人們所認同,并贊賞的。

(摘編自許殿才《中國古代史學的“求真”與“致用"傳統(tǒng)》)

1.下列對材料相關內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確的一項是()

A.秉筆直書是史家的優(yōu)良傳統(tǒng),故齊國太史、南史氏不惜性命也要記錄“崔杼弒其君”的真相。

B.兩則材料都提到了《左傳》中董狐秉筆直書的相關記載,但是對董狐的評價是褒貶不一的。

C.為了對社會產生積極的作用,史著只能嚴格寫實、客觀記錄,否則不能成為優(yōu)秀的史著。

D.材料一所指“曲筆”,是掩蓋歷史真相的行為,這與材料二中“子為父隱”的性質并不相同。

2.根據材料內容,下列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

A.史家大多效法秉筆直書的楷模,曲筆作史難逃后人的審視與批判,這使得曲筆成為史學支流。

B.金世宗盛贊《資治通鑒》,認為它體現了史學的求實傳統(tǒng)和經世傳統(tǒng)在總的趨向上的一致性。

C.《史通》劃清“直書”和“曲筆”的界限,“實錄”的求實精神最終形成了優(yōu)良的傳統(tǒng)。

D.“為親者諱,為尊者諱”雖然如今為人所詬病,但在特定歷史背景下得到了貫徹。

3.下列選項,最適合作為論據來支撐材料一觀點的一項是()

A.《左傳》不僅寫出了一些具體、生動的人物,還記述了個別歷史事件的始末,豐富了史書記事的容

量,是對《春秋》的繼承與創(chuàng)造。

B.劉知幾的《史通》,是中國現存第一部以史學為研究對象的、系統(tǒng)的理論著作,書中對中國史書的體

裁、體例有總結性的精辟見解。

C.《漢書》批評漢文帝居功荒政,提到文帝時期的政局就像寢于未燃之時的積薪之上,又對景帝時期出

現的冤獄情況提出批評。

D.《史記》描寫人物的內心世界、戰(zhàn)爭等重要歷史場面都很精彩,這增強了史學自身的生命力,也擴大

了它的社會影響和社會作用。

4.材料二第一段提到了賈誼的史學觀,請簡析《過秦論》是如何體現這一觀點的。

5.材料一和材料二都論及“直書”,請談談兩則材料對其認識的不同。

(二)現代文閱讀n(本題共4小題,16分)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

于木匠

侯發(fā)山

于木匠,顧名思義,是個木匠,鄰村的,方圓十幾里就數他的手藝高。在過去那個年月,木匠有干不

完的活兒——除了平常家用的桌椅板凳,嫁閨女娶媳婦要打新家具,人老了要做壽木,這些都離不開木

匠。于木匠有了這手藝,日子過得從容散淡,不分農忙和農閑,背著刨子大銖之類的工具走村串戶,成為

鄉(xiāng)下的一道風景。

大家當面尊稱他“于師傅”,背后稱呼他“榆師傅”。為何?其中的原因是我成為他的徒弟后才知道

的。

我的個子矮,中學畢業(yè)后,還沒鋤把高,爹讓我跟于木匠學本事,說木匠干的雖然是粗活兒,但好賴

有個手藝,風吹不著,雨打不到,也說不上有多累,雇主家請去干活兒時還高接遠送的。我答應了,于木

匠卻不答應,爹不知道跑了多少趟于木匠才松口。

當學徒的第一天,師父就問我:“你想學油漆還是學木工?”師父會做家具,也會給家具上漆,即油

漆匠的活兒也會干,是個全把式。

我說:“都學。”爹給我說過,武藝多了不壓身,多一樣手藝多一條活路。

“別蹬鼻子上臉,給你點兒顏色,就想開染坊啊?”師父冷著臉。

我不知道師父的意思,傻乎乎地瞅著他。

師父說:“只能學一樣。”

我想了想,覺得油漆匠的活路簡單——不就是拿起刷子涂抹嗎?跟小時候用泥糊墻壁差不多,沒有多

少技術含量——便說:“學木工。”

師父看著我,沒再說話,算是應允了。

木工的活兒看似粗活兒,實際是個細活兒,不比其他活計輕松。師父做家具不畫圖紙,圖紙都在腦子

里裝著。他對著雇主給的木料看一眼便已心中有數,即刻就能動手,而且他畫線時不用墨斗不用尺,線卻

畫得筆直。他忙活的時候,啞巴似的極少說話,讓我打下手。有時候,我手腳遲一點兒,他就會用身邊的

工具懲罰我——或用尺子打我,或用鉛筆戳我。我不敢有任何反抗的行為——自己還小,真打起來也不是

他的對手。有時我覺得一天也干不下去,真想搭挑子,但想到爹低三下四地求他的樣子,我忍了,拿著

“徒弟徒弟,三年奴隸”的古話來安慰自己。

那天晚上,給一戶人家做完活兒后,天已經黑得瞅不到人影了。主人再三挽留,讓我們住下。師父拒

絕了,說:“三四里路,抬腳就到家了。”走出大門沒多遠,師父像是自言自語又像是對我說:“說好

的,管吃不管住,不能給人落下話柄。”

走到半路上,忽然,路旁躥出一只野狗。可能看我個子小好欺負,它不聲不響地撲向我,朝著我的小

腿肚咬了過來。我又怕又疼,“哇”地一聲哭了。師父聽到動靜趕緊回過頭來,揮舞著手中的鐵斧,連叫

帶吼才將野狗嚇跑了。然后,他背上我,一路小跑來到鎮(zhèn)衛(wèi)生院。誰知道,鎮(zhèn)里沒有狂犬疫苗,他就攔了

輛順路的貨車,把我送到縣防疫站打了疫苗,回來時已經是凌晨兩點。后來,我爹給師父送醫(yī)藥費,師父

不耐煩地說:“六個指頭撓癢——多一道子。跟著我出的事,咋能讓你出錢?”

我學徒三年將要期滿的時候,本村的張全請師父做一張梳妝臺。師父照例去看主人家備的料。張全

說:“要是有剩余的料頭,可以做個小板凳或小桌子。”“料頭”指的是做完家具后剩余的邊角料。

“你方圓左近打聽一下,老于打家具,哪有多余的料頭?”師父的臉色陰沉著,一瞅就是不高興。

張全知道自己捅到了馬蜂窩,賠著笑臉解釋:“于師傅,我不是那個意思,真不是那個意思。”

師父不再理睬他,開始選木料。

果然,梳妝臺做好后,沒有剩余一塊板一根橫撐,地上只有白花花的鋸末和刨花。師父說過,高明的

木匠從來不多費木料,用邊角料做小家具是同行在討好主人,在遮自己的丑。

梳妝臺做好后,張全拿出事先預備好的油漆,讓師父給刷上顏色。

師父拒絕了,說:“我只做家具,不干這活兒。”

“您不是會這個嗎?”張全說。在他看來,這是放羊拾柴火——順手捎帶的事。

“會也不干!”師父的話硬邦邦的,落在地上能砸個坑。

“加錢也不干。”師父一邊收拾工具一邊說。

張全沒轍,只得訕訕地說:“好,好,我再找油漆匠。”看他的表情,好似還有“離了王屠戶也不吃

連毛豬”的意思。

師父真是不開竅,怪不得人們都叫他“榆師傅”。難道他的腦袋真是榆木疙瘩?還是怕我學了他的本

事?回來的路上,我忍不住問他:“師父,有錢怎么不賺呢?”

師父嘆口氣,說:“鞏縣有個康百萬莊園,鎮(zhèn)園之寶是'留余匾’。匾上講,留有余,不盡之巧以還

造化;留有余,不盡之祿以還朝廷;留有余,不盡之財以還百姓;留有余,不盡之福以還子孫。遇事讓人

一步,自有余地;臨財放寬一分,自有余味。推之,凡事皆然……啰唆這么多,到底說的啥呢?就是說凡

事留有余地,給別人留口飯吃,不能做盡做絕了。”

那一刻我忽然覺得,師父如此可親,如此可愛,真想跟著他再學三年。

(有刪改)

6.下列對文本相關內容的理解,正確的一項是()

A.木匠雖然做的是粗活兒,但是風吹不著,雨打不到,也說不上有多么累,所以木匠的生活都過得比較

從容散淡。

B.于木匠是位油漆和木工的全把式,但他認為帶徒授藝要有所保留,不能傾囊相授,可是爹想讓“我”

兩樣都學習。

C.于木匠嚴厲的教授方式讓“我”一天也干不下去,但“我”還是忍了下來,因為“我”不想辜負爹的

一片苦心。

D.文本通過張全想用料頭做小家具和讓于木匠給家具上漆兩個情節(jié),批評了個別木匠技藝不精、做事太

絕現象。

7.下列對文本藝術特色的分析鑒賞,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

A.文本多次使用俗語、歇后語,如“徒弟徒弟,三年奴隸”等,通俗又生動。

B.于木匠連夜帶“我”打疫苗,與他授藝的嚴厲形成對比,豐富了人物形象。

C.文本用大段文字,借于木匠之口介紹“留余匾”,來凸顯于木匠學問淵博。

D.文本以“我”向于木匠學藝為線索逐層展開,結構清晰完整,情節(jié)集中緊湊。

8.于師傅為什么被稱作“榆師傅”?

9.侯發(fā)山小說一個鮮明特點是“站在平民的立場上,保持平民的本色”。請結合文本談談你的理解。

二、古代詩文閱讀(41分)

(-)文言文閱讀(本題共5小題,20分)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

材料一:

夫人之所以謂知者,非知其姓與名也,亦非知其聲容之與笑貌也;讀其書,知其言,知其所以為言而已

矣。讀其書者,天下比比矣;知其言者,千不得百焉;知其所以為言者,百不得一焉。人知《易》為卜第之

書矣,夫子讀之,而知作者有憂患,是圣人之知圣人也;人知《離騷》為詞賦之祖矣,司馬遷讀之,而悲其

志,是賢人之知賢人也。夫不具司馬遷之志,而欲知屈原之志,不具夫子之憂,而欲知文王之憂,則幾乎罔

矣。然則古之人,有其憂與其志,丕楚丕得后之人有熊憂甚憂走甚恚他國必澧談丕堂之蓋丕少笑。.

劉彥和?曰:“《儲說》②始出,《子虛》?初成,秦皇、漢武恨不同時,既同時矣,替弓弓堂久”夫李

斯之嚴畏韓非,孝武之俳優(yōu)司馬,乃知之深,處之當,而出于勢之不得不然,所謂跡似不知而心相知也。賈

生遠謫長沙,其后召對宣室,文帝至云,久不見生,自謂過之,見之乃知不及。君臣之際,可謂遇矣。然不

知其治安之奏,而知其鬼神之對,所謂跡似相知而心不知也。劉知幾為絕世之學,見較時流,及其三為史臣,

再入東觀,可謂遇矣。然而語史才則千里降追,議史事則一言不合,所謂跡相知而心不知也。夫跡相知者,

非如賈之知而不用,即如劉之用而不信矣。心相知者,非如馬之狎而見輕,即如韓之讒而遭戮矣。

(節(jié)選自《文史通義?知難》)

材料二:

昔漢武愛《騷》,而淮南作《傳》,以為:“《國風》好色而不淫,《小雅》怨誹而不亂,若《離騷》者,

可謂兼之。”班固以為:“露才揚己,忿次沉江。界澆二姚⑤,與左氏不合。然其文辭麗雅,為詞賦之宗,

雖非明哲,可謂妙才。”王逸以為:”《離騷》之文,依《經》立義。名儒辭賦,莫不擬其儀表,所謂‘金

相玉質,百世無匹'者也。"揚雄年味,亦言“體同詩雅”。四家舉以方經,而孟堅⑥謂不合傳。褒貶任聲,

抑揚過實,可謂鑒而弗精,玩而未核者也。

(節(jié)選自《文心雕龍?辨騷》)

[注]①劉彥和,即劉勰,字唐和。②《儲說》指戰(zhàn)國時期韓非撰著的《內儲說》《外儲說》。③《子虛》

指《子虛賦》,是漢代辭賦家司馬相如早期游梁時的賦作。④“韓”指韓非,“馬”指司馬相如。⑤界澆二

姚,羿即后界,澆即寒漢的兒子,二姚即古部落有虞氏的兩個女兒,有虞氏為姚姓,故稱。⑥孟堅,即班固,

字孟堅。

10.材料一中畫波浪線部分有三處需要斷句,請用鉛筆將答題卡上相應位置的答案標號涂黑。

不幸A不得B后之人C有能憂其憂D志E其志F而因以湮沒G不章者H蓋不少矣。

11.下列對材料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A.卜筮,指灼燒龜板,根據龜板的裂紋推斷吉兇叫作“卜”;用蓍草的莖占卦叫作“筮”。

B.“韓囚馬輕”與《鴻門宴》中“不者,若屬皆且為所虜”二者句式相同。

C.“負絕世之學”中的“負”是承受之意,此處譯為享有,與《登泰山記》中“蒼山負雪,明燭天南”中

的“負”詞義不同。

D.“揚雄諷味”的“諷”,以委婉的言辭勸告,不同于今天的“諷刺”,與《鄒忌諷齊王納諫》中的

“諷”詞義相同。

12.下列對材料有關內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A.閱讀某人的書,理解某人的話,并了解某人為什么說這樣的話,難度遞增,能做到的人越來越少。

B.賈誼、劉知幾等人才華橫溢,人生都有“遇”時,可謂“幸”,但同時也是其人生之“不幸”。

C.班固在評價屈原作品時,認為他對后羿、澆、二姚等故事的講解,與《左傳》中相關記載不符合。

D.漢武帝有極高的文化修養(yǎng),他參與討論《離騷》,認為漢四家以經書作標準對《離騷》的評價是中肯

的。

13.把材料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1)心相知者,非如馬之狎而見輕,即如韓之讒而遭戮矣。

(2)名儒辭賦,莫不擬其儀表,所謂“金相玉質,百世無匹”者也。

14.結合材料,簡要歸納后世人難以“知”屈原及《離騷》的原因。

(二)古代詩歌閱讀(本題共2小題,9分)

閱讀下面這首宋詞,完成下面小題。

鵡塢天

朱熹

已分江湖寄此生。長裝短笠任陰睛。鳴槐細雨滄洲①遠,系舸斜陽畫閣明。

奇絕處,未忘情。幾時還得去尋盟。江妃定許捐雙佩②,漁父何勞笑獨醒。

【注】①滄州,朱熹晚年在此創(chuàng)立考亭書院,著書講學。②雙佩,《列仙傳》中鄭交甫在江漢之湄遇到

了江妃二女,她們解下玉佩贈予鄭交甫。

15.下列對這首詞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首句一個“分”字,表明詞人已經非常清楚自己未來人生是寄身于江湖。

B.“任陰晴”,頗有蘇軾“也無風雨也無晴”的境界,表現了詞人灑脫的氣度。

C.三四兩句,一朦朧,一明亮,有遠有近,有動有靜,描繪了一幅江湖晴雨圖。

D.“未忘情”,寫詞人看到奇絕美景后,既想歸隱又難以忘懷世事的矛盾心理。

16.漁父曾笑屈原“眾人皆醉我獨醒”,而本詞末句卻說漁父“何勞笑獨醒”,談談你的理解。

(三)名篇名句默寫(本題共1小題,12分)

17.補寫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在《陳情表》中,李密用“,”兩句,將盡忠與盡

孝的時日對比,表明自己不應命的原因是愿先盡孝后盡忠。

(2)陸游在《書憤》中用南朝名將檀道濟的典故,抒發(fā)自己壯志未酬的悲憤之情的句子是

(3)在學習《紅樓夢》”王熙鳳出場”時,老師告訴同學們,“未見其人,先聞其聲”的寫作手法

在古詩詞中也有運用,比如“,”。

(4)同是朋友宴飲,李白在《將進酒》中反客為主,豪言換得佳釀后“";杜

甫在《客至》中則主客相宜,直言“",一同喝完杯中酒。

(5)《諫太宗十思疏》中,魏征向唐太宗建議“,”,而

不能根據個人喜惡來任意賞罰。

(6)龍年春晚一曲《看動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