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級語文上冊《得道多助 失道寡助》課件_第1頁
八年級語文上冊《得道多助 失道寡助》課件_第2頁
八年級語文上冊《得道多助 失道寡助》課件_第3頁
八年級語文上冊《得道多助 失道寡助》課件_第4頁
八年級語文上冊《得道多助 失道寡助》課件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24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商湯伐夏桀,夏桀失道寡助,商湯得道多助。周武王姬發伐商紂,商紂王失道寡助。秦二世失道寡助,陳勝和吳廣得道多助。隋末楊廣無道,各地農民起義,瓦崗軍得道多助。

“得民心者得天下”,這是自古常言?;仡欀袊鴰浊晖醭媸罚f王朝腐朽不堪而使民心背離,這時新王朝就順應民意而奪取天下。今天我們就來學習課文《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新課導入人教部編版八年級語文上冊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施行仁政少

1.借助注釋和工具書,了解主要內容。2.把握文章的論點、論據、論證結構及論證方法等,體會孟子說理的特點。3.通過反復誦讀,體會理解文意,通過小組合作探究方式理解文章的觀點。學習目標

孟子,名軻,字子輿,戰國時期思想家,儒家學派代表人物之一,與孔子合稱“孔孟”,有“亞圣”之稱。走進作者

《孟子》是記錄孟子及其弟子的言行的著作,是儒家的經典著作之一。

《孟子》是以記言為主的語錄體散文,對后世散文家韓愈、柳宗元、蘇軾等影響很大。《孟子》《論語》《大學》《中庸》合稱“四書”作品介紹

戰國時期,諸侯各國之間的吞并戰爭日益激烈,為了求得生存,乃至建立霸業,各國君主不約而同地崇尚武力而不體恤百姓。面對這種現實,孟子提出了他的治國理想。寫作背景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環而攻之/而不勝。夫fú/環而攻之,必有得/天時者矣,然而/不勝者,是天時/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堅利也,米粟sù/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國/不以/山溪之險,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親戚qī/畔pàn之;多助/之至,天下/順之。以/天下之所順,攻/親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戰,戰/必勝矣。聽朗讀,注意課文的朗讀停頓與字音。聽讀感知認真閱讀課文及課下注釋,疏通文意。記錄疑難問題,將自主學習沒有解決的問題記錄下來,用于研讀探究時解決。1.畫出你認為最有哲理的句子。2.標記出有疑問的地方,在旁邊批注問題。自主學習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環而攻之而不勝。夫環而攻之,必有得天時者矣,然而不勝者,是天時不如地利也。及,比得上內城外城圍疏通文意初讀課文得到,獲得這樣卻句首語氣詞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堅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國不以山溪之險,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泛指武器裝備城墻護城河堅硬鋒利泛指糧食放棄離開所以,因此依靠鞏固險要震懾,威懾鋒利,銳利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環而攻之而不勝。夫環而攻之,必有得天時者矣,然而不勝者,是天時不如地利也。譯文:天時比不上地利,地利比不上人和。(比如一座)方圓三里的內城,(只有)七里的外城,包圍起來攻打它,卻不能取勝。(采用)包圍的方式攻城,必定有得天時之處,這樣卻不能取勝,是因為天時比不上地利啊。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堅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國不以山溪之險,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譯文:城墻并不是不高,護城河并不是不深,武器裝備并不是不精良,糧食供給也并不是不充足,(但守城一方還是)棄城而逃,這是因為地利比不上人和啊。所以說:使人民定居下來(而不遷到別的地方去,)不能靠疆域的邊界,鞏固國防不能靠山河的險要,震懾天下不能靠武器的銳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親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順之。以天下之所順,攻親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戰,戰必勝矣。能夠施行治國的正道,即行仁政少歸順,服從極點背叛指能行仁政的君主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親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順之。以天下之所順,攻親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戰,戰必勝矣。譯文:能施行仁政的君主,支持、幫助他的人就多,不施行仁政的君主,支持、幫助他的人就少。幫助他的人少到了極點,內外親屬都會背叛他;幫助他的人多到了極點,天下人都會歸順他。憑借天下人都歸順他的條件,去攻打(連)內外親屬都背叛的寡助之君,所以能行仁政的君主要么不作戰,(如果)作戰就一定會取得勝利。1.本文的中心論點是什么?2.中心論點提出后作者是怎樣進行論證的?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圍繞中心論點,連用兩個論據進一步論證。先選取作戰的例子闡明“天時不如地利”,旨在說明“地利”重于天時;后面同樣選取作戰的例子,旨在說明即使在占有“地利”的情況下,但有人卻棄城而逃,因為“地利”亦難比“人和”。研讀課文3.中心論點已得到了論證,為什么還要寫后面部分?4.本文在論證方法上有什么特色?首先,將論點的范圍由戰爭推及到治國,從而全面體現孟子的政治主張,使文章更具有普遍意義,其次,“得道”實際上也可理解為“得人心”,即“人和”,后面進一步論證“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道理。逐層論證,層層深入。議論中運用排比、對比等手法,使文章氣勢恢宏,筆酣墨暢,結構縝密。研讀課文應該怎樣看待孟子“人和”的主張?孟子提出的“人和”,強調指出,做任何事情必須要順乎民心。這一觀點不僅在當時具有進步性,反映了孟子的獨見卓識和對人民力量的重視,對于我們今天辦好事情也有借鑒作用。但其根本目的在于維護封建社會的統治,因而帶有時代的局限性。研讀課文有人認為:戰爭勝負取決于戰爭性質和人心向背,“威天下”不能靠“天時”“地利”,而只能靠“人和”的理論只能適用于科學不發達的古代社會,在高科技發展的今天,要想打勝仗,就必須有最先進的武器,其余都是次要的。對于這種說法你有何看法?研讀課文

本文通過列舉戰爭實例論證了“人和”的決定性作用,得出了“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的論斷,表現了孟子推行“仁政”的治國主張。主旨板書

合作探究(1)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翻譯:

(2)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環而攻之而不勝。夫環而攻之,必有得天時者矣,然而不勝者,是天時不如地利也。翻譯:

有利于作戰的時令、氣候有利于作戰的地理形勢作戰中人心所向、內部團結內城外城包圍發語詞,不譯可是這有利于作戰的時令、氣候比不上有利的地理形勢,有利的地理形勢比不上作戰中人心所向、內部團結。方圓三里的小城,只有方圓七里的外城,四面包圍起來攻打它,卻不能取勝。采用四面包圍的方式攻城,必定有得到天時之處的,可是不能取勝,這是因為有利于作戰的時令氣候比不上有利的地理形勢啊。合作探究,解釋紅色詞語,準確完整順暢地翻譯句子。(3)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堅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翻譯:

。城墻護城河泛指武器裝備堅固銳利,指武器精良放棄離開城墻并不是不高,護城河并不是不深,武器裝備并不是不精良,糧食供給也并不是不充足,(但守城一方還是)棄城而逃,這是因為作戰中地利比不上人和啊。(4)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國不以山溪之險,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翻譯:

。(5)寡助之至,親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順之。以天下之所順,攻親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戰,戰必勝矣。翻譯:

。因此,所以限制地方范圍憑借鞏固國防河流震懾能夠施行治國的正道,即行仁政不行仁政少

所以說,是人民定居下來不能靠疆域的邊界,鞏固國防不能靠山河的險要,震懾天下不能靠武器的精良。能施行仁政的君主,支持幫助他的人就多;不行仁政的君主,支持幫助他的人就少。到極點內外親屬同“叛”,背叛憑借這里指能行仁政的君主。要么

幫助他的人少到了極點,內外親屬都會背叛他;幫助他的人多到了極點,天下的人都會歸順他。憑著天下人都歸順的條件,去攻打那連親人都反對的寡助之君,所以,能行仁政的君主不戰則已,戰就一定能勝利。

有利于作戰的時令、氣候比不上有利的地理形勢,有利的地理形勢比不上作戰中人心所向、內部團結。方圓三里的小城,只有方圓七里的外城,四面包圍起來攻打它,卻不能取勝。采用四面包圍的方式攻城,必定有得到天時之處的,可是不能取勝,這是因為有利于作戰的時令氣候比不上有利的地理形勢啊。城墻并不是不高,護城河并不是不深,武器裝備并不是不精良,糧食供給也并不是不充足,(但守城一方還是)棄城而逃,這是因為作戰中地利比不上人和啊。所以說,是人民定居下來不能靠疆域的邊界,鞏固國防不能靠山河的險要,震懾天下不能靠武器的精良。能施行仁政的君主,支持幫助他的人就多;不行仁政的君主,支持幫助他的人就少。幫助他的人少到了極點,內外親屬都會背叛他;幫助他的人多到了極點,天下的人都會歸順他。憑著天下人都歸順的條件,去攻打那連親人都反對的寡助之君,所以,能行仁政的君主不戰則已,戰就一定能勝利。朗讀譯文,鞏固理解1.下列句子中加線詞語理解有誤的一項是()A、環而攻之而不勝(環:包圍)B、池非不深也―(池:水池)C、寡助之至,親戚畔之(畔:通“叛”,背叛)D、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域:這甲是“限制”的意思)B中考鏈接鞏固小測2.對下面句了翻譯有誤的一項是()A、故君子有不戰,戰必勝矣(譯文:所以君子不戰則已,戰就一定勝利)B、三里之城,七甩之郭(譯文:方圓-里那樣的小城和方圓-七界的大城)c、委而去之(譯文:棄城而逃)D、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譯文:不能只靠武力強大來震懾天下)B中考鏈接鞏固小測3.對文章內容理解有誤的一項是()A、文中與“得道者”意思相同的一個詞是“君子”B、作者在論述戰爭的三個要素時,著重強調了“人和”C、文章的中心論點是“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D、文章集中反映了孟子“仁政”、“法治”的思想。D中考鏈接鞏固小測(1)課文論證中心論點時舉了哪兩個事例?第一個事例中哪些詞語能夠突出證明“天時不如地利”?答:事例:事例:詞語:(2)第二個事例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