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學年九年級歷史上學期第一次月考模擬卷(含解析)_第1頁
2024-2025學年九年級歷史上學期第一次月考模擬卷(含解析)_第2頁
2024-2025學年九年級歷史上學期第一次月考模擬卷(含解析)_第3頁
2024-2025學年九年級歷史上學期第一次月考模擬卷(含解析)_第4頁
2024-2025學年九年級歷史上學期第一次月考模擬卷(含解析)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1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2024-2025學年九年級上學期第一次月考模擬

歷史試卷

注意事項:

1.本試卷分第I卷(選擇題)和第II卷(非選擇題)兩部分。答卷前,考生務必將自己的姓名、

準考證號填寫在答題卡上。

2.回答第I卷時,選出每小題答案后,用2B鉛筆把答題卡上對應題目的答案標號涂黑。如需

改動,用橡皮擦干凈后,再選涂其他答案標號。寫在本試卷上無效。

3.回答第II卷時,將答案寫在答題卡上。寫在本試卷上無效。

4.測試范圍:九年級上冊第1-12課。

5.難度系數:0.7。

6.考試結束后,將本試卷和答題卡一并交回。

第I卷

一、選擇題:本題共25小題,每小題2分,共50分。在每小題給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符合

題目要求。

1.古埃及文明產生于公元前3500年,卻沒有延續下來。原因是()

A.尼羅河定期泛濫B.外族的不斷入侵

C.法老修建金字塔D.種姓制度的實行

2.據記載,古巴比倫開辦了專門用于借貸的機構(類似于今天的銀行),出借實物或金銀貨幣,借貸

人可以用分期付款等方式償還。這反映了古巴比倫()

A.法學系統日臻完整B.君主權力衰落

C.商品經濟比較活躍D.國內矛盾激化

3.某班同學在歷史學習中制作了下列思維導圖,圖中①處應該填寫()

A.儒略歷B.象形文字C.阿拉伯數字D.《漢謨拉比法典》

4.下圖是一幅關于公元前2500年左右的亞非文明的地圖。圖中這些古代文明發生和發展的地理環境

主要是()

A.大河流經B.環海多山C.平原很少D.島嶼眾多

5.文明古國論壇由中國和希臘于2017年共同發起,旨在通過對話與交流,促進不同文明間的相互了

解和包容。古希臘文明最早起源于()

A.臺伯河畔B.愛琴海地區C.兩河流域D.紅海沿岸

6.“海洋文明國家有較多的機會見到不同民族的人,風俗不同,語言也不同;他們慣于變化,不怕新

奇……海洋文化富于流動,而農業文明之上的文化偏于靜定。”造成“海洋文化富于流動,農業文明

偏于靜定”的最主要原因是()

A.風俗習慣B.自然地理環境C.語言文字D.生產方式

7.克里特島是希臘和兩河流域文明的跳板,希臘文明有它本土的東西,但大部分來自于兩河流域。此

觀點說明()

A.希臘文明的落后性B.希臘文明等同于兩河流域文明

C.希臘文明的多元性D.兩河流域是歐洲文明的發源地

8.思想家貢斯當說:“雅典公民并不是自己財產的主人,當他拈閹時被指定要造一艘船,他必須毫無

保留地貢獻自己的財富……他不是自己言語和情感的主人,因為任何人都可以隨時審判他是不是合

格的公民……”其觀點表明雅典()

A.民主制強調公共意志高于個人私利B.公民沒有個人的權利

C.城邦公民人人都有高尚的思想覺悟D.民主制忽視個人利益

9.雅典對擔任各種公職的人給予不同的公職津貼,還向公民發放“觀劇津貼”,這些措施都獲得了雅典

公民的廣泛支持。這從側面反映出,雅典()

A.重視公民意識培養B.經濟繁榮社會穩定

C.強化基層組織管理D.文藝創作空前活躍

10.這是東西方文化在歷史上第一次大規模的沖撞和交融,這使得富于理性和邏輯的西方哲學與古代

埃及、西亞豐富的數學、天文學知識相結合,使希臘化的自然科學發生了突飛猛進的發展。材料中

的“沖撞和交融”是指()

A.阿拉伯帝國的擴張B.亞歷山大率軍東征

C.羅馬帝國的擴展D.查理曼帝國的擴張

11.時空觀念是歷史學科五大核心素養之一。如圖是某個帝國發展的時空定位。據此判斷,這個帝國

是()

公元前27年公元2世紀4世紀末

________I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首創“元首制”地跨歐亞非三洲分裂為兩個帝國

A.羅馬帝國B.亞歷山大帝國C.奧斯曼帝國D.阿拉伯帝國

12.羅馬對外征服時,將占領地崇拜的神明雕像集中于羅馬萬神廟。神都是羅馬的神,人自然也都成

了羅馬的人。這體現羅馬對外征服()

A.客觀上促進文明交融B.推動宗教儀式創新

C.威脅世界文化多樣性D.削弱羅馬文化自信

13.他設想,如果把水分割成越來越小的水滴,最終會是再也沒法分割的“水粒”。他把這種沒法再分

割的粒子稱為原子,希臘語的意思就是“不可分割”。“他”是()

A.德謨克利特B.蘇格拉底C.柏拉圖D.亞里斯多德

14.有學者認為“全部希臘文明的出發點和對象是人。它從人的需要出發,它注意的是人的利益和進

步”。下列能用來解釋該觀點的是()

A.神人同形同性B.真正的法律應該對一切人有效

C.我的附庸的附庸不是我的附庸D.與其做愚蠢的聰明人,不如做聰明的愚人

15.“基督教會在中古西歐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整個西歐社會的居民幾乎都是基督教徒。”以下

關于基督教的敘述正確的是()

A.興起于巴勒斯坦地區B.提出“眾生平等”,宣揚“忍耐順從”

C.亞歷山大帝國信奉基督教D.公元前1世紀基督教傳入中國

16.西歐中世紀的莊園有住房、作坊、耕地、草地……以農業為主,食物均可自給,鞋帽衣服也可自

給,很多莊園還有鐵匠、金銀匠等。這反映了西歐中世紀莊園()

A.是自給自足的經濟單位B.隨意增加佃戶勞役

C.是獨立自主的政治單位D.領主直接經營份地

17.穿越時空來到中世紀歐洲的大學,你可能看到()

A.莊園法庭處理內部糾紛B.學生學習天文知識

C.學生公開宣揚異端言論D.師生討論《進化論》

18.拜占庭帝國自14世紀初開始面臨來自亞洲的新威脅,這里的“新威脅”是指()

A.阿拉伯帝國B.法蘭克王國C.查理曼帝國D.奧斯曼帝國

19.公元6世紀與7世紀之交,中國隋唐兩朝相繼崛起,建立了強大的中央集權制國家。隋唐高度發

達的文化對東亞產生了強烈影響。下列能夠佐證材料說法的是()

A.羅馬帝國的興起B.日本的“大化改新”

C.法蘭克王國建立D.阿拉伯半島的統一

20.有學者說“日本天皇制的歷史變遷,從中國式皇帝制開始,以英國式皇帝制結束。”這里的“中

國式皇帝制”指的是日本()

A.推翻幕府統治實行君主立憲B.建立以天皇為中心的中央集權制度

C.積極學習中國先進文化制度D.從奴隸社會到封建社會的轉變

21.“大化改新百余年后,土地私有與土地兼并盛行。貴族、豪門、寺院大量購買兼并土地,建立莊

園。大莊園既不向國家納稅,也不準地方官吏進入莊園,干涉莊園事務,中央對地方逐漸喪失了控

制能力,社會局勢動蕩。”這反映了日本莊園的特點是()

A.司法獨立B.等級森嚴C.自給自足D.不輸不入

22.中國的造紙術、指南針、火藥等重大發明和印度的棉花、食糖等都是由阿拉伯人傳入歐洲的。這

說明阿拉伯人()

A.創造了獨特的阿拉伯文化B.擔當了溝通東西方文化的角色

C.壟斷了亞歐之間的商貿D.善于學習其他民族的優秀文化

23.阿拉伯帝國時期出現了“百年翻譯運動”,學者翻譯了大量的古印度、波斯和古希臘的醫學、天文

學、數學典籍。這有助于阿拉伯帝國()

A.科技的發展B.文學的興盛C.社會的轉型D.制度的革新

24.對下圖兩大帝國的相似之處,表述正確的是()

A.疆域都橫跨亞、非、歐三洲B.都實行哈里發中央集權統治

C.都實行封君封臣制D.都是奴隸制帝國

25.歷史事實是對歷史人物或事件的客觀敘述。歷史解釋是對史實的分析或評判。下列選項中屬于歷

史解釋的是()

A.公元前8世紀,希臘出現了城邦

B.公元前5世紀,羅馬頒布了《十二銅表法》

C.阿拉伯人為世界文化的發展作出了卓越貢獻

D.公元前4世紀,亞歷山大建立起橫跨歐、亞、非三大洲的大帝國

第n卷

二、非選擇題(本題共3小題,共50分)

26.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18分)

材料一《漢謨拉比法典》對奴隸主、自由民、奴隸有著不同的規定:如果奴隸主把一個自由民的

眼睛弄瞎,只要拿出一定數量的銀子就可了事;如果被弄瞎眼睛的是奴隸,就不用任何賠償;奴

隸打了自由民的嘴巴也要處以割耳的刑罰;屬于自由民的醫生給奴隸主治病,若奴隸主在開刀的

時候死了,醫生就要被剁掉雙手。

(1)根據材料一,分析《漢謨拉比法典》的實質。這一法典的頒布有何歷史地位?(4分)

材料二(歐洲)古典文化中的民主……對后世產生了廣泛而持久的影響。可以說……以至近現代

社會的民主體系,都是在它的直接或間接影響下經過發展和演變而確立起來的。

(2)材料二中“(歐洲)古典文化中的民主”主要指的是什么?根據材料二,分析“(歐洲)古典

文化中的民主”的積極作用。(4分)

材料三古羅馬的法學是世界古代人類文明的一朵奇葩。羅馬法學泛指古羅馬奴隸制社會的法學,

它把蘊含在自然法中的自由、平等理念轉化為實在法的原則,揭示了法治的核心要素,從而奠定

了古羅馬在西方法治思想史上的卓越地位。

(3)古羅馬在法學方面的主要成就有哪些?根據材料三,指出羅馬法學所體現的“法治的核心要

素”是什么。(4分)

材料四公元6世紀,拜占庭帝國皇帝組織法學家,編成了《羅馬民法大全》。這是歐洲歷史上第一

部系統完備的成文法典,奠定了后世西方大陸法系的基石,對除了英國以外的歐洲各國法律產生

了巨大影響。

(4)組織法學家編纂《羅馬民法大全》的皇帝是誰?根據材料四并結合所學知識,說出《羅馬民

法大全》在世界法學史上的地位。(6分)

27.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16分)

材料一《摩奴法典》規定:剎帝利辱罵了婆羅門,要罰款100帕那(銀錢單位)。如果是吠舍辱罵

了婆羅門,就要罰款200帕那。要是首陀羅辱罵了婆羅門,就要用滾燙的油灌入他的口中和耳中。

材料二封臣要解下佩帶的武器,脫帽下跪,將雙手放在封君合攏的手掌中說:“閣下,我是您的

人了”,接下來封臣還必須宣誓效忠,這是“臣服禮"或''委身式"。之后封君將親吻封臣的臉頰,

宣誓保護封臣,并將象征分封的信物交給封臣,這是“授職禮”。這樣,封君與封臣的關系也就正

式結成了。

材料三西歐封建社會中,人們的等級差別反映在社會的各個方面。服飾在當時是一個人身份及財

富的象征,所以統治者和貴族都反對下層民眾模仿他們的服飾,有的國家甚至立法,明令平民不

得穿著格子呢絨服裝,不得佩帶金銀首飾和穿著色彩艷麗的服裝,不得戴手套、佩短劍。凡此種

種,都是為了顯示和維護貴族的特權地位。

——摘編自《服飾演變的歷史地理學思考》

(1)材料一反映的是哪國的什么制度?根據材料一和所學知識,指出該制度最高和最低的等級名

稱分別是什么?(4分)

(2)材料二中封君與封臣分別指的是什么人?這種封君與封臣的實質是什么?(6分)

(3)根據材料三,指出封建統治者對人們服飾進行限制的目的,并概括西歐封建社會的特點。(4

分)

(4)根據上述材料和所學知識,談談你對社會等級制度的認識。(2分)

28.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16分)

材料一在中世紀的西歐,每座城市都建有完全封閉的城墻,并嚴格把守城門,一方面是為了抵御

外敵,另一方面是用來將它同周圍的農村分離開來。中世紀的城市是一個自治團體,形式上,城

市的自由是通過城市同封建領主之間訂立的憲章或條約來確定的,城市必須向封建領主納稅,但

后者放棄了對城市的統治權和司法權,”城市的空氣使人自由"。城市中,市民是享有公民權的城

市居民,市民的公民權賦予了他們參與城市事務和城市管理的權利。古代原始社會、古典社會乃

至基督教義中傳承下來的平等、自主、理性等觀念,或多或少地影響著西歐中世紀城市的建立。

----摘編自徐芳亞《淺論中世紀西歐城市興起的歷史條件及特點》

材料二中世紀城市孕育了新的經濟關系,無論是西北歐佛蘭德爾的毛紡業城市,還是當時較為

落后的英國城市,14和15世紀手工業中都出現了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城市工商業者逐漸集結成市

民階級,他們作為享有自由權利的經濟活動者,最終成長為能與封建勢力抗衡的強大政治力量。

中世紀城市市民政治的發展,促進了新的社會觀念和政治法律精神的形成,成為近代西方民主政

治和政體形式的制度源流。

----摘編自劉景華《走向重商時代---社會轉折中的西歐商人和城市》

材料三在人口和貿易量方面,中世紀西歐的城市同中國、印度或中東的城市相比,是微不足道的。

但是,由于擁有日益增長的自治權和政治力量,它們顯得十分獨特。恰恰因為它們再從頭開始,

且處于政治上分裂的歐洲而不是堅如磐石的帝國的框架中,所以市民們從開頭就表現出自信和獨

立,這種自信和獨立是歐亞大陸其他任何地方所沒有的。

——[美]斯塔夫里阿諾斯《全球通史》)

材料四11、12世紀,隨著城市的興起,新興市民階層對文化知識的迫切需求,歐洲許多工商業

繁榮的城市出現了城市學校。這些學校開設實用知識課程,采用新的教學方式,在單一學科的私

人學校或教會學校整合演變的基礎之上,產生了中世紀歐洲的大學。

(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中世紀西歐城市的特點。(4分)

(2)根據材料二,分析西歐中世紀城市興起對西歐社會發展所起的歷史作用。(4分)

(3)結合材料三指出,中世紀西歐的城市與中國、印度或中東的城市最大的不同在哪里?(4分)

(4)材料四說明中世紀歐洲大學出現的原因是什么?結合所學知識指出,大學自治地位表現在哪

些方面?(4分)

參考答案

1.B

【解析】依據所學可知,在新王國之后,古埃及幾度分裂,并不斷遭到外族入侵。公元前525年,

波斯帝國吞并古埃及,后來亞歷山大帝國和羅馬帝國先后占領古埃及。古埃及文明沒有延續下去,B

項正確;尼羅河定期泛濫為古埃及提供了肥沃的土壤,是古埃及文明發展的重要原因,排除A項;

金字塔的修建反映了埃及的法老具有無限的權力,并不是古埃及文明沒有延續的原因,排除C項;

古印度實行種姓制度,與古埃及文明不符,排除D項。故選B項。

2.C

【解析】據題十'古巴比倫開辦了專門用于借貸的機構(類似于今天的銀行),出借實物或金銀貨幣,

借貸人可以用分期付款等方式償還。''可知這反映了古巴比倫,商品經濟比較活躍,C項正確;法

學系統日臻完整與題意不符,題干反映的是古巴比倫經濟方面的史實,不涉及法學系統的信息,無

法說明法學系統日臻完整,排除A項君主權力衰落與題意不符,題干未涉及君主權力衰落的信息,

排除B項國內矛盾激化與題意毫無關系,題干沒有出現國內矛盾激化的信息,排除D項。故選C

項。

3.D

【解析】根據材料思維導圖“古代兩河流域''等信息和所學可知,在古代兩河流域的古巴比倫王國,

國王漢謨拉比在位時期頒布了《漢謨拉比法典》,迄今已知世界上第一部較為完備的成文法典,D

項正確儒略歷由羅馬共和國于公元前45年1月1日起執行的一種歷法,不屬于兩河流域,排除A

項;象形文字的創立者是古埃及人,排除B項;阿拉伯數字的發明屬于古印度文明成果,排除C

項。故選D項。

4.A

【解析】根據題干信息“公元前2500年左右的亞非文明的地圖”可知,圖示文明古國都在大河流域

誕生。古代埃及文明誕生于非洲尼羅河流域,兩河流域文明誕生于幼發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流域,

古代印度文明誕生于印度河流域,古代中國誕生于黃河長江流域,A項正確環海多山、平原很少、

島嶼眾多,屬于古希臘文明的特征,排除BCD項。故選A項。

5.B

【解析】根據題干“古希臘文明最早起源于"結合所學知識,古希臘文明最早起源于愛琴海地區的克

里特島,B項正確;臺伯河畔是古羅馬文化發源地,排除A項;兩河流域是西亞文明的發源地,排

除C項;紅海沿岸興起的主要是非洲文明,排除D項。故選B項。

6.B

【解析】據材料“海洋文明國家有較多的機會見到不同民族的人,風俗不同,語言也不同;他們慣于變

化,不怕新奇……海洋文化富于流動,而農業文明之上的文化偏于靜定”并結合所學可知,在農耕

文化中,人們可以依靠農業發展自給自足,這就決定了農耕文明安土重遷,不傾向于打亂已有的生

活秩序,尋求的是一種安逸的生活狀態;而在海洋文化中,以海洋為基礎的文明體不能自給自足,

這就需要他們積極向外尋求資源,向外拓展,尋求的是一種崇尚冒險的生活狀態,B項符合題意,B

項正確;風俗習慣和語言文字是海洋文明和農業文明區別的表現,不是原因,排除AC項;從生產

方式看,海洋文明更重視航海貿易與相關漁業;農耕文明更重視家庭經濟,側重農業,這種生產方

式是由其地理環境導致,排除D項。故選B項。

7.C

【解析】據材料“希臘文明有它本土的東西,但大部分來自于兩河流域”可知,希臘文明除了本土文

明,還吸收了兩河流域文明,體現了希臘文明的多元性,C項正確;希臘文明的落后性與希臘信息

無關,且不符合事實,排除A項;希臘文明等同于兩河流域文明說法不符合實際,排除B項;古

代希臘是歐洲文明的發源地,兩河流域是歐洲文明的發源地說法錯誤,排除D項。故選C項。

8.A

【解析】根據題干信息“雅典公民并不是自己財產的主人,當他拈閹時被指定要造一艘船,他必須

毫無保留地貢獻自己的財富……他不是自己言語和情感的主人,因為任何人都可以隨時審判他是不

是合格的公民……”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在雅典,城邦的利益高于公民的個人利益,公民屬于城

邦,故雅典民主制強調公共意志高于個人私利,A正確;材料只是說明城邦的利益高于公民個體利

益,并不是說雅典民主制忽視公民個人的權利和忽視個人利益,排除BD項;“人人都有高尚的思

想覺悟”說法絕對化,不符合題意,排除C項。故選A項。

9.A

【解析】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可知,古代雅典為了提高公民的文化素質,培養公民的意識而采取了

發放“觀劇津貼”,鼓勵觀賞戲劇之類的措施,A項正確雅典經濟繁榮主要指雅典工商業的發展等,

排除B項;雅典基層組織管理是指村社實行自治,排除C項;雅典文藝創作空前活躍主要指希臘

的雕刻藝術繁榮等,排除D項。故選A項。

10.B

【解析】根據題干“這是東西方文化在歷史上第一次大規模的沖撞和交融,這使得富于理性和邏輯

的西方哲學與古代埃及、西亞豐富的數學、天文學知識相結合,使希臘化的自然科學發生了突飛

猛進的發展“可知,亞歷山大大帝的東征,使希臘文化傳播到了北非、西亞等地,開啟了這些地區

的希臘化時代,與此同時,東方文化也滲入到希臘文化,正是這一過程,東西方文化得到了交流

和發展,B項正確;阿拉伯帝國的擴張與希臘化無關,排除A項;羅馬帝國的擴張不符合“東西方

文化在歷史上第一次大規模的沖撞和交融”,與題干無關,排除C項;查理曼帝國的擴張只是在歐

洲,并未促進東西方文化沖撞與交融,排除D項。故選B項。

11.A

【解析】根據題干年代尺和所學可知,公元前27年,屋大維首創“元首制”,羅馬共和國演變為羅

馬帝國,公元2世紀是羅馬帝國的黃金時期,地跨歐亞非三洲,A項正確;亞歷山大帝國是在公

元前4世紀發展壯大,排除B項;奧斯曼帝國13世紀末建立,排除C項;阿拉伯帝國到8世紀

中期發展成為地跨歐亞非的大帝國,排除D項。故選A項。

12.A

【解析】依據材料信息并結合所學可知,羅馬把占領地崇拜的神明雕像集中起來,意味著對其他

地區文化元素的接納和整合,使得不同地區的文化在羅馬有了一定的交流和融合,這說明羅馬對

外征服在客觀上起到了促進文明交融的作用,A項正確;材料中只是提到將占領地崇拜的神明雕

像集中于羅馬萬神廟,并未提及宗教儀式有創新之處,排除B項;羅馬將占領地崇拜的神明雕像

集中于羅馬萬神廟,這種做法在一定程度上是對其他文化的一種吸納和融合,而非單純的威脅,

排除C項;羅馬這種容納其他地區神明的做法,是一種文化上的包容和開放,體現了羅馬對自身

文化的自信,排除D項。故選A項。

13.A

【解析】據所學知識可知,德謨克利特是古希臘偉大的唯物主義哲學家,原子唯物論學說的創始

人之一,他率先提出“原子論”,認為宇宙萬物是由微小的“原子”組成的,A項正確蘇格拉底的思

考轉向人類社會,他終生探討人的靈魂、美德和幸福等問題,排除B項;柏拉圖是西方客觀唯心

主義的創始人,排除C項;亞里士多德是一位百科全書式的學者。他對許多學科都有貢獻,還創

立了邏輯學等新的學科,排除D項。故選A項。

14.A

【解析】根據材料信息“全部希臘文明的出發點和對象是人。它從人的需要出發,它注意的是人的

利益和進步”可知,古希臘文明的基本特征是強化人的價值和主體作用,具有人本主義精神,神與

人同形同性,即神與人一樣,有著相同的肉體形態和情感體驗,體現了人文主義特征,A項正確;

真正的法律應該對一切人有效屬于羅馬法的特征,排除B項;我的附庸的附庸不是我的附庸屬于

中世紀西歐封建制度的特征,排除C項;“與其做愚蠢的聰明人,不如做聰明的愚人”出自文藝復

興時期莎士比亞,排除D項。故選A項。

15.A

【解析】根據所學知識可知,公元1世紀,基督教誕生于羅馬帝國統治下的巴勒斯坦地區,A項

正確;公元前6世紀古印度的喬達摩?悉達多(釋迦牟尼)創立佛教,提出“眾生平等”,宣揚“忍耐

順從“,排除B項;亞歷山大帝國建立于公元前4世紀時期,基督教還未成立,排除C項;公元

前1世紀,佛教通過絲綢之路傳入中國,排除D項。故選A項。

16.A

【解析】根據材料“西歐中世紀的莊園有住房、作坊、耕地、草地……以農業為主,食物均可自給,

鞋帽衣服也可自給,很多莊園還有鐵匠、金銀匠等”和所學可知,大約到11世紀,莊園遍布歐洲

各地,在領主統治下,莊園是一個獨立的自給自足的經濟單位,A項正確;勞役按照慣例是相對

固定的,領主不能隨意增加,排除B項;莊園是一個獨立自主的政治單位,但在材料中未體現,

材料說明的是其經濟特點,排除C項;領主自己保留,直接經營的土地,稱為“自營地”,與題中

信息不符,排除D項。故選A項。

17.B

【解析】結合所學知識可知,“中世紀”也叫“中古時期”,指的是西歐的封建社會時期。中世紀歐洲

的大學中的基礎課程主要有文法、修辭、邏輯、算術、幾何、天文和音樂,所以可能看到學生學

習天文知識,B項正確;封建莊園設有莊園法庭,不會在大學中看到,排除A項;中世紀大學開

有神學專業課程,不允許學生公開宣揚異端言論,排除C項;英國近代生物學家達爾文提出《進

化論》,與材料“中世紀”不符,排除D項。故選B項。

18.D

【解析】根據題干信息“拜占庭帝國自14世紀初開始面臨來自亞洲的新威脅”和所學知識可知,奧

斯曼帝國在14世紀初迅速崛起,并逐漸擴展其領土,對拜占庭帝國構成了嚴重威脅,最終在1453

年攻陷君士坦丁堡,滅亡了拜占庭帝國,D項正確;阿拉伯帝國存在時間是632年—1258年,是

阿拉伯半島上的阿拉伯人于中世紀創建的一系列伊斯蘭穆斯林封建王朝,與時間"14世紀初”不符,

排除A項;法蘭克王國是西歐國家,與題干“面臨著來自亞洲的新威脅”不符,排除B項;查理曼

帝國843年,根據《凡爾登和約》,帝國分裂,與題干,面臨著來自亞洲的新威脅”不符,排除C項。

故選D項。

19.B

【解析】根據所學知識可知,唐朝時期,日本向中國學習,進行了大化改新,使日本從奴隸社會

向封建社會過渡,體現了隋唐的文化對東亞地區的影響,B項正確;羅馬帝國的興起是在隋唐之

前,排除A項;法蘭克王國的建立是在隋唐時期之前,排除C項;阿拉伯半島的統一不是受隋唐

文化的影響,排除D項。故選B項。

20.B

【解析】根據所學可知,“中國式皇帝制”是指日本在大化改新中學習中國的制度,建立了中央集

權的官僚政治體制,B項正確;A項屬于英國式的皇帝制度,排除A項;CD項都是大化改新的內

容及影響,但與“中國式皇帝制”的主旨不符合,排除CD項。故選B項。

21.D

【解析】根據題干信息“大莊園既不向國家納稅,也不準地方官吏進入莊園,干涉莊園事務,中央

對地方逐漸喪失了控制能力,社會局勢動蕩”,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材料反映了日本莊園的特點是

不輸不入。D項正確司法獨立、等級森嚴、自給自足,在材料中都沒有體現,排除A、B、C項。

故選D項。

22.B

【解析】根據題干和所學知識可知,阿拉伯人擔當了溝通東西方文化的角色,為世界文化的發展

作出了卓越貢獻。中國的造紙術、指南針、火藥等重大發明和印度的棉花、食糖等都是由阿拉伯

人傳入歐洲的,B項正確阿拉伯人創造了獨特的阿拉伯文化,但題干并沒有體現這一點,排除A

項;阿拉伯人擔當了溝通東西方文化的角色,而不是壟斷了亞歐之間的商貿,排除C項;題干意

在強調阿拉伯人的傳播作用,沒有涉及阿拉伯人是否善于學習其他民族的優秀文化,排除D項。

故選B項。

23.A

【解析】根據材料中“學者翻譯了大量的古印度、波斯和古希臘的醫學、天文學、數學典籍”,并

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數學、物理、化學、生物、醫學、氣象、天文、地理等都屬于科學技術領域,

可以得出,“百年翻譯運動”有助于阿拉伯帝國廣泛吸收其他文明的科技成果,推動阿拉伯帝國科

技的發展,A項正確;材料主要體現阿拉伯帝國吸收他國的科技成果,與“文學興盛”之間沒有必

然聯系,排除B項;材料沒有提到阿拉伯國家的社會轉型,排除C項;科技發展與制度革新之間

沒有必然的聯系,排除D項。故選A項。

24.A

【解析】根據材料“古代羅馬的擴張示意圖”“阿拉伯帝國示意圖”等信息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古代

羅馬的擴張示意圖》中帝國的版圖橫跨歐、亞、非三洲I,地中海成為羅馬帝國的“內湖”,《阿拉伯

帝國示意圖》中阿拉伯帝國版圖橫跨亞、歐、非三大洲,8世紀成為當時世界上疆域最大的帝國,

因此材料所述兩大帝國疆域都橫跨亞、非、歐三洲,A項正確;哈里發指歷史上伊斯蘭國家的統

治者,古代羅馬帝國沒有哈里發,排除B項;阿拉伯帝國沒有推行封君封臣制度,排除C項;阿

拉伯帝國(632年—1258年)是阿拉伯半島上的阿拉伯人于中世紀創建的一系列伊斯蘭封建王朝,

而不是奴隸制帝國,排除D項。故選A項。

25.C

【解析】根據題干“歷史事實是對歷史人物或事件的客觀敘述。歷史解釋是對史實的分析或評判”

和所學可知,阿拉伯人為世界文化的發展作出了卓越貢獻,是對阿拉伯人傳播世界文化這一事件

的評價,屬于歷史解釋,C項正確;公元前8世紀,希臘出現了城邦,是對希臘的客觀敘述,屬

于歷史事實,排除A項公元前5世紀,羅馬頒布了《十二銅表法》,是對羅馬的客觀敘述,屬于

歷史事實,排除B項;公元前4世紀,亞歷山大建立起橫跨歐、亞、非三大洲的大帝國,是對亞

歷山大帝國的客觀敘述,屬于歷史事實,排除D項。故選C項。

26.(1)實質:維護奴隸主階級的利益;(2分)地位:是迄今已知世界上第一部較為完整的成文法典。

(2分)

(2)民主:雅典民主政治。(2分)積極作用:開西方民主政治的先河,影響深遠。(2分)

(3)成就:《十二銅表法》、羅馬法學系統。(2分)法治的核心要素:自由、平等理念。(2分)

(4)皇帝:查土丁尼;(2分)地位:是歐洲歷史上第一部系統完備的成文法典,奠定了后世西

方大陸法系的基石。(4分)

【解析】(1)實質:根據材料一“《漢謨拉比法典》對奴隸主、自由民、奴隸有著不同的規定:如

果奴隸主把一個自由民的眼睛弄瞎,只要拿出一定數量的銀子就可了事;如果被弄瞎眼睛的是奴隸,

就不用任何賠償;奴隸打了自由民的嘴巴也要處以割耳的刑罰;屬于自由民的醫生給奴隸主治病,若

奴隸主在開刀的時候死了,醫生就要被剁掉雙手。”可知,《漢謨拉比法典》維護了奴隸主階級的

利益。地位:結合所學可知,公元前18世紀,古巴比倫王國的國王漢謨拉比統一了兩河流域,建

立起中央集權的奴隸制國家。為了維護奴隸主的利益,漢謨拉比制定了一部法典,史稱《漢謨拉

比法典》,這是迄今已知世界上第一部較為完整的成文法典。

(2)民主據材料二“(歐洲)古典文化中的民主……對后世產生了廣泛而持久的影響。可以……

以至近現代社會的民主體系,都是在它的直接或間接影響下經過發展和演變而確立起來的。”及所

學知識可知,材料二中“(歐洲I)古典文化中的民主”主要指的是雅典民主政治。積極作用:根據

材料二“(歐洲|)古典文化中的民主……對后世產生了廣泛而持久的影響。可以說……以至近現代

社會的民主體系,都是在它的直接或間接影響下經過發展和演變而確立起來的。”及所學知識可知,

“(歐洲)古典文化中的民主”開啟了西方民主政治的先河,影響深遠。

(3)成就:據所學知識可知,古羅馬在法學方面的主要成就有《十二銅表法》、羅馬法學系統。

法學是羅馬人最偉大的成就之一。《十二銅表法》是羅馬法制建設的第一步,是后世羅馬法典乃至

歐洲法學的淵源。羅馬帝國的法學家們對法律進行了廣泛論證,包括適用于羅馬公民和非公民之

間關系的萬民法、關于商品生產和交換的經濟法,以及眾多的法律概念。它們共同構成了完整的

羅馬法學系統。法治的核心要素:據材料三“羅馬法學泛指古羅馬奴隸制社會的法學,它把蘊含在

自然法中的自由、平等理念轉化為實在法的原則”可知,羅馬法學所體現的“法治的核心要素”是

自由、平等理念。

(4)皇帝:據所學知識可知,組織法學家編纂《羅馬民法大全》的皇帝是查士丁尼。527年,查

士丁尼繼任為東羅馬帝國皇帝。為了穩固帝國的社會秩序、保證皇帝的專制權力,他組建了一個

法典編纂委員會。從529年起,委員會歷時6年,把自2世紀初以來歷任羅馬皇帝頒布的法令收

集在一起,剔除其中相互矛盾的條例,編成《查土丁尼法典》,同時把歷代羅馬法學家有關法律問

題的論文和著作匯編為《法學匯纂》,又編成指導學習法律文獻的《法理概要》。后來,查士丁尼

又命人將自己執政時期的法令編輯為《新法典》。以上這4部法律文獻統稱為《羅馬民法大全》。

地位:據材料四“這是歐洲歷史上第一部系統完備的成文法典,奠定了后世西方大陸法系的基石,

對除了英國以外的歐洲各國法律產生了巨大影響。”可知,《羅馬民法大全》是歐洲歷史上第一部

系統完備的成文法典,奠定了后世西方大陸法系的基石。

27.(1)古代印度的種姓制度。(2分)婆羅門、首陀羅。(2分)

(2)封君——賜地的人,(2分)封臣——接受封地的人;(2分)實質:封建等級制度。(2分)

(3)目的:顯示和維護貴族的特權地位。(2分)特點:等級森嚴。(2分)

(4)等級制度是維護統治秩序的工具;鞏固統治;維護階級利益。(2分)

【解析】(1)國家及制度:根據材料一“《摩奴法典》規定:剎帝利辱罵了婆羅門,要罰款100帕

那(銀錢單位)。如果是吠舍辱罵了婆羅門,就要罰款200帕那。要是首陀羅辱罵了婆羅門,就要

用滾燙的油灌入他的口中和耳中”可知,這反映的是古代印度的種姓制度。

等級:結合所學可知,種姓制度由高到低的等級名稱是婆羅門、剎帝利、吠舍、首陀羅。第一、

二等級是統治階級,第三、四等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