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1耳顳神經的進化和發育第一部分耳顳神經起源:脊髓背根神經融合 2第二部分脊髓神經節分化:失去本體敏感性 3第三部分鼓繩神經形成:分化為味覺和分泌神經 5第四部分耳顳節:味蕾信號整合和中繼 7第五部分舌神經分支:分布于舌前2/3 9第六部分雙重神經支配:味蕾受耳顳神經和舌咽神經支配 11第七部分發育異常:可能導致味覺障礙 13第八部分神經再生:可在一定程度上恢復味覺 15
第一部分耳顳神經起源:脊髓背根神經融合耳顳神經起源:脊髓背根神經融合
耳顳神經起源于融合的脊髓背根神經,具體機制如下:
胚胎發育早期:
在胚胎發育早期,聽覺系統起源于第二和第三對腦囊的基底板。基底板包含向心性神經元,其軸突最終形成耳蝸神經。
迷走神經融合:
胚胎第4周,迷走神經的腹側分支(迷走腹根)與基底板向心性神經元匯合。迷走腹根包含副交感節后纖維,這些纖維支配舌頭和咽喉部的肌肉和腺體。
舌咽神經融合:
胚胎第5周,舌咽神經的遠端分支(舌咽遠根)與迷走腹根和基底板向心性神經元融合。舌咽遠根包含支配軟腭、舌根和咽喉部黏膜的味覺和感覺神經元。
耳顳神經的分離:
胚胎后期,迷走腹根和舌咽遠根開始分離。然而,其中一些融合的神經元保留在耳顳神經中,這解釋了耳顳神經同時包含副交感節后纖維(起源于迷走腹根)和味覺/感覺纖維(起源于舌咽遠根)的原因。
耳顳神經的組成:
因此,耳顳神經由以下成分組成:
*迷走神經腹側分支(副交感纖維):支配腮腺
*舌咽神經遠端分支(味覺/感覺纖維):支配舌頭前2/3的味覺和耳道的感覺
*融合神經元:具有副交感和味覺/感覺功能
臨床意義:
耳顳神經起源的獨特融合解釋了耳顳神經受損時出現的臨床癥狀,包括:
*自主神經病變:唾液分泌減少(涎腺減少癥)
*味覺喪失:舌頭前2/3的味覺喪失
*感覺喪失:外耳道感覺喪失
了解耳顳神經起源的胚胎機制對于理解其解剖和功能至關重要,并且在診斷和治療其損傷方面具有臨床意義。第二部分脊髓神經節分化:失去本體敏感性關鍵詞關鍵要點【脊髓神經節分化:失去本體敏感性】
1.脊髓神經節是從神經嵴分化而來的,神經嵴是由胚胎背部神經管的背側突起形成。
2.神經嵴細胞具有多能性,可以分化為多種類型的細胞,包括神經元、神經膠質細胞和色素細胞。
3.脊髓神經節細胞遷移到周圍皮膚和肌肉中,形成感覺神經元,這些神經元負責將感覺信息從身體傳遞到脊髓。
【本體感受器退化】
脊髓神經節分化:失去本體敏感性
在脊髓神經節分化過程中,本體感受器從神經元向后背神經元遷移,導致脊髓神經節中的本體感受器神經元逐漸減少。這種本體感受器神經元的丟失與脊髓神經節的形成以及脊椎動物直立行為的進化密切相關。
在早期脊椎動物中,脊髓神經節中包含著大量的本體感受器神經元。這些神經元負責感知肌肉、肌腱和關節的位置和運動狀態,為脊髓提供了關于肢體位置和運動的信息。
隨著脊椎動物的進化,直立行為的出現對本體感受系統提出了新的要求。直立姿勢需要精確控制肢體的運動,而這種精細控制需要更精確的本體感受信息。
為了滿足這些要求,脊髓神經節發生了分化。本體感受器神經元從神經節細胞體向后背神經元遷移,最終形成后根神經節。這種遷移使得本體感受器神經元更靠近脊髓,從而減少了本體感受信號在神經元軸突上的傳導距離,提高了本體感受信息傳遞的速度和準確性。
與此同時,脊髓神經節中的本體感受器神經元數量逐漸減少。這種減少可能是由于本體感受器的遷移和脊髓單神經節的形成。單神經節是脊椎動物脊柱中一個獨特特征,它允許單個脊神經只支配一個特定的脊柱節段,從而提高了肢體運動的精細控制。
單神經節的形成也可能導致了本體感受器神經元數量的減少。因為每個單神經節只支配一個脊柱節段,所以每個脊髓神經節只接收來自該節段的本體感受器信息。這種限制性的支配導致了本體感受器神經元數量的減少。
此外,脊髓神經節的分化可能還與神經膠質細胞的演化有關。在大腦和脊髓中,神經膠質細胞為神經元提供了營養和代謝支持。隨著脊椎動物的進化,神經膠質細胞的數量和復雜性也隨之增加。
在脊髓神經節中,施旺細胞和衛星細胞等神經膠質細胞圍繞著本體感受器神經元軸突形成髓鞘。髓鞘絕緣了軸突,提高了神經沖動的傳導速度。髓鞘的形成可能也促進了本體感受器神經元的遷移和丟失。
總之,脊髓神經節的分化是一種進化適應,它與脊椎動物直立行為的出現和精細運動控制的發展密切相關。這種分化導致本體感受器神經元從脊髓神經節中丟失,并促進了更精確的本體感受信息傳遞。第三部分鼓繩神經形成:分化為味覺和分泌神經關鍵詞關鍵要點【鼓繩神經形成:分化為味覺和分泌神經】
1.鼓繩神經起源于耳顳神經節,由兩部分組成:鼓索神經和舌下神經。鼓索神經主要支配舌前部,包括舌尖、舌緣和舌背前三分之一。舌下神經主要支配舌后部,包括舌根部和舌扁桃體。
2.鼓索神經在發育過程中從耳顳神經節分化為味覺和分泌神經。味覺神經纖維發育成味覺束,支配舌尖和舌緣的味蕾。分泌神經纖維發育成腺分泌纖維,支配唾液腺和粘液腺。
3.鼓繩神經的分化與味蕾和腺體的發育相互協調。在味蕾分化之前,鼓索神經中的味覺纖維就已經存在。腺體的發育與鼓索神經的分化密切相關,腺的分泌功能受鼓索神經的支配。
【分泌神經的形成:唾液腺和粘液腺的分化】
鼓繩神經形成:分化為味覺和分泌神經
鼓繩神經起源于胚胎時期的舌咽神經。在胚胎發育過程中,舌咽神經從腦干中突出會分成三個分支:鼓神經、舌咽神經和блу走神經。
鼓神經隨后又分成兩部分:小鼓神經和小鼓神經。小鼓神經主要支配中耳,而小鼓神經則支配舌頭的前三分之二。小鼓神經在支配舌頭肌肉的同時,還含有味覺纖維。
在胚胎發育過程中,小鼓神經中負責味覺的纖維會與舌咽神經中的味覺纖維匯合,形成鼓繩神經。鼓繩神經隨后會穿出舌咽神經節,并沿側面進入舌頭。
在舌頭中,鼓繩神經會進一步分化為兩部分:味覺神經和分泌神經。味覺神經支配舌頭的味蕾,而分泌神經支配舌頭和頜下腺的腺體。
味覺神經的形成
鼓繩神經中的味覺纖維起源于舌咽神經節內的極性神經元。這些神經元在胚胎發育過程中會向舌頭伸出軸突,并與舌頭上的味蕾建立突觸連接。
味蕾是tastebuds。它們含有tastecells。味覺細胞是特化的感受器細胞,能夠檢測化學物質并產生味覺信號。
鼓繩神經中的味覺纖維會與味蕾中的味覺細胞形成突觸連接。這些突觸連接會使味蕾中產生的味覺信號傳遞到舌咽神經節中的極性神經元中。
極性神經元隨后會將味覺信號傳遞到腦干中的味覺核。味覺核負責處理味覺信息并產生味覺感覺。
分泌神經的形成
鼓繩神經中的分泌纖維起源于舌咽神經節中的副交感神經元。這些神經元在胚胎發育過程中會向舌頭和頜下腺伸出軸突,并與腺體細胞建立突觸連接。
腺體細胞是分泌細胞。它們能夠合成和釋放各種物質,包括唾液、眼淚和激素。
鼓繩神經中的分泌纖維會與腺體細胞中的腺體細胞形成突觸連接。這些突觸連接會使舌咽神經節中的副交感神經元釋放神經遞質乙酰膽堿。
乙酰膽堿會與腺體細胞上的受體結合,并觸發腺體細胞分泌唾液、眼淚或激素。
鼓繩神經分化的意義
鼓繩神經的分化對于味覺和分泌功能的正常發育至關重要。
味覺神經的分化使動物能夠檢測并區分不同味道的化學物質。這對于動物選擇有益食物和避免有害物質至關重要。
分泌神經的分化使動物能夠產生唾液、眼淚和激素。唾液對于潤滑和消化食物至關重要,眼淚對于滋潤眼睛至關重要,激素對于調節身體的各種過程至關重要。
鼓繩神經的正常發育和分化對于動物的生存和繁殖至關重要。第四部分耳顳節:味蕾信號整合和中繼耳顳節:味蕾信號整合和中繼
耳顳節(GeniculateGanglion)是位于中耳中的神經節,是聽覺和味覺信息的整合和中繼中心。其主要作用是接收和處理來自舌前部味蕾的味覺信號,并將其傳遞至中央神經系統。
味蕾信號整合
舌前部味蕾中的味覺感受細胞可將化學刺激轉化為電信號。這些電信號通過神經纖維傳導至耳顳節。
耳顳節是味覺信息的整合中心。在這里,不同味覺感受細胞的信號匯聚在一起,并根據味覺品質(甜、酸、咸、苦、鮮)進行整合。
中繼味覺信號
整合后的味覺信號由耳顳神經元傳導。耳顳神經元是雙極神經元,其胞體位于耳顳節,其周圍突延伸至舌前部味蕾,其中央突延伸至位于腦干的孤束核(NTS)。
孤束核是味覺信息的二級中繼站。從耳顳節傳來的味覺信號在孤束核內進行進一步整合和處理,并通過丘腦被傳遞至大腦皮層的味覺皮層。
耳顳節的發育
耳顳節起源于胚胎中的第二腦泡。在胚胎發育早期,第二腦泡的外壁增厚,形成菱腦脊柱神經嵴。脊柱神經嵴細胞向背側和腹側遷移,分化為多種神經元類型,包括耳顳神經元。
耳顳節的形成是一個復雜的多步驟過程,涉及神經元分化、軸突延伸、靶向和突觸形成。在胎兒期,耳顳神經元從第二腦泡遷移至中耳,并在那里形成耳顳節。隨著耳顳節的成熟,耳顳神經元會延伸其周圍突至舌前部味蕾,其中央突至孤束核。
耳顳節的臨床意義
耳顳節是味覺通路中一個重要的結構。耳顳節損傷可導致前2/3舌的味覺喪失(前2/3舌味覺缺失)。耳顳節損傷的常見原因包括:
*耳部外傷
*中耳炎
*腫瘤侵犯
*神經變性疾病(如多發性硬化癥)
前2/3舌味覺缺失的患者通常表現為對甜味、酸味和咸味的敏感性降低,而對苦味和鮮味的敏感性相對保留。
總結
耳顳節是味覺通路中一個重要的神經節,負責整合和中繼來自舌前部味蕾的味覺信號。耳顳節的形成是一個復雜的多步驟過程,涉及神經元分化、軸突延伸、靶向和突觸形成。耳顳節損傷可導致前2/3舌味覺喪失。第五部分舌神經分支:分布于舌前2/3關鍵詞關鍵要點【舌神經分支:分布于舌前2/3】
1.舌神經為三叉神經的一個分支,支配舌前2/3區域的感覺。
2.舌神經從三叉神經半月神經節發出,經卵圓孔出顱,走行于翼顳肌深面,經外側翼肌,到達舌肌。
3.舌神經的分支主要有鼓神經、舌鼓神經、舌動脈神經和舌背神經。
鼓神經
1.鼓神經是舌神經的一個分支,穿出卵圓孔后經卵圓孔裂隙到達鼓室,支配鼓室粘膜及鼓膜神經叢。
2.鼓神經還通過鼓室肌索傳入巖淺大神經,分布于乳突氣房和小乳突肌。
3.鼓神經的損傷會引起鼓室粘膜的感覺減退,聽力下降和耳鳴。耳顳神經的舌神經分支
耳顳神經的舌神經分支是三叉神經下頜支的一條分支,主要分布于舌前2/3。它起源于卵圓孔,經過翼腭窩和顳下窩,沿下頜骨內側表面向前走行,并穿破翼舌肌。
走行和分布
走行:舌神經分支從翼腭窩出發,沿下頜骨內側表面向前走行,在翼舌肌和舌骨下肌之間穿出,并進入舌肌。
分布:舌神經分支主要支配舌前2/3的感覺和味覺,包括:
*感覺:舌前2/3的一般感覺,包括觸覺、溫覺和痛覺。
*味覺:舌前2/3的前2/3的味覺,包括甜味、咸味和酸味。
解剖變異
舌神經分支的走行和分布可能存在變異,例如:
*起源:舌神經分支有時可能起源于三叉神經上頜支或下頜支。
*途徑:舌神經分支可能經由不同的途徑穿出翼舌肌,例如從翼舌肌深面或淺面穿出。
*分布:舌神經分支支配的感覺和味覺范圍可能因人而異。
臨床意義
舌神經分支受損會導致舌前2/3的感覺和味覺喪失,以及相關的癥狀和體征,例如:
*感覺喪失:舌前2/3的觸覺、溫覺和痛覺喪失。
*味覺喪失:舌前2/3的甜味、咸味和酸味喪失。
*語言困難:由于感覺喪失,可能會出現說話困難。
*吞咽困難:由于感覺喪失,可能會出現吞咽困難。
舌神經分支的損傷可能是由各種原因引起的,包括外傷、腫瘤或外科手術。第六部分雙重神經支配:味蕾受耳顳神經和舌咽神經支配雙重神經支配:味蕾受耳顳神經和舌咽神經支配
味覺系統中存在雙重神經支配,味蕾受耳顳神經(V3)和舌咽神經(IX)支配。這種獨特的神經支配模式在脊椎動物的進化和發育過程中形成,具有重要意義。
演化起源
雙重神經支配的演化可以追溯到原始脊椎動物的側線系統。側線系統是負責探測水流運動的一種感覺系統,在魚類和兩棲動物中尤其發達。在魚類中,側線器官由位于身體兩側的感細胞組成,這些感細胞由迷走神經(X)支配。
隨著脊椎動物向陸地過渡,側線系統退化,而味覺系統則變得更加重要。在兩棲動物和爬行動物中,舌咽神經逐漸接管了支配味蕾的功能,這是側線神經在陸地環境中適應的一種表現。
到了哺乳動物,味蕾的神經支配變得更加復雜。由于哺乳動物缺乏側線系統,味覺的傳入信息完全由舌咽神經(IX)和耳顳神經(V3)傳遞。舌咽神經支配后舌部和喉咽部區域的味蕾,而耳顳神經支配前舌部和上硬腭區域的味蕾。
意義與機制
雙重神經支配在味覺感知中具有幾個重要意義:
*味覺范圍的擴大:通過雙重神經支配,哺乳動物可以感知更廣泛的味覺刺激。舌咽神經對甜味、酸味和苦味敏感,而耳顳神經對咸味和鮮味敏感。這種聯合支配允許哺乳動物區分各種不同的味覺。
*味覺信息的整合:兩個神經的輸入在腦干中的味覺核中整合,從而產生單一的味覺感知。這種整合過程允許大腦對不同的味覺刺激做出協調的反應。
*味覺適應的差異:耳顳神經和舌咽神經的傳入纖維具有不同的適應率。舌咽神經纖維的適應率較低,這意味著它們對味覺刺激的反應更持久。另一方面,耳顳神經纖維的適應率較高,這意味著它們對味覺刺激的反應會迅速減弱。這種差異允許哺乳動物對持續的味覺刺激(如唾液中的鹽味)適應,同時仍然能夠感知新的味覺變化。
發育過程
耳顳神經和舌咽神經對味蕾的支配是在胎兒發育期間建立的。神經嵴細胞從中胚層遷移至味蕾區域,并分化成神經元和膠質細胞。
在發育早期,舌咽神經支配著整個舌頭區域的味蕾。然而,隨著胎兒的發育,耳顳神經開始侵入舌頭的前部,逐漸接管支配前舌部和上硬腭區域味蕾的功能。
出生后,耳顳神經和舌咽神經對味蕾的支配模式已經完全建立。這種神經支配模式在整個生命周期中保持穩定,除非發生神經損傷或疾病。
結論
耳顳神經和舌咽神經的雙重神經支配是哺乳動物味覺感知的一個獨特特征,它具有重要意義。這種神經支配模式的演化和發育表明了脊椎動物味覺系統適應陸地環境的演化過程。它使哺乳動物能夠感知廣泛的味覺刺激,整合味覺信息,并適應不斷變化的味覺環境。第七部分發育異常:可能導致味覺障礙發育異常:可能導致味覺障礙
耳顳神經的發育異常可能導致味覺障礙,其中包括:
先天性味覺缺陷(CHT)
*罕見的神經系統發育障礙,其特征是完全或部分缺乏味覺。
*可能由基因突變或染色體異常引起。
*可導致飲食問題、營養不良和社交困難。
味覺喪失癥
*味覺喪失的獲得性形式,可能由以下原因引起:
*頭部外傷
*耳部感染
*化學暴露
*某些藥物
*神經系統疾病
*可暫時性或永久性,視病因而定。
味覺扭曲(味覺倒錯)
*味覺異常,導致某些物質嘗起來與預期不同。
*可能由某些藥物、神經系統疾病或頭部外傷引起。
*可導致飲食困難和回避某些食物。
味覺過度敏感(味覺過敏)
*對通常無害的物質有過度的味覺反應。
*可能由懷孕、某些藥物或神經系統疾病引起。
*可導致飲食困難和回避某些食物。
耳顳神經發育異常的嚴重程度和臨床表現可能因病因和解剖位置而異。某些發育異常可通過手術或其他干預措施進行治療,而其他發育異常可能是永久性的。
耳顳神經發育異常的胚胎學基礎
耳顳神經在胚胎發育初期形成,起源于背側中腦前庭神經脊。耳顳神經神經節由神經嵴細胞團發育而來,神經節細胞隨后投射到舌頭和咽喉的味蕾。發育過程中任何階段的異常都可能導致味覺功能障礙。
遺傳因素
特定基因的突變與耳顳神經發育異常有關,包括:
*TAC1:編碼與味覺信號轉導相關的蛋白質。突變會導致CHT。
*TAS1R2和TAS1R3:編碼味覺受體亞基。突變會導致味覺喪失癥和味覺扭曲。
*CHRNA4:編碼煙堿乙酰膽堿受體亞基。突變會導致味覺喪失癥。
環境因素
接觸某些毒素和感染可能會干擾耳顳神經的發育。這些因素包括:
*酒精:高劑量酒精攝入可損害味蕾和耳顳神經。
*鏈霉素:一種抗生素,可能對耳顳神經有毒性作用。
*腮腺炎:Mumps病毒可引起耳顳神經炎癥和味覺喪失。
其他因素
年齡、吸煙和某些全身疾病與耳顳神經發育異常的風險增加有關。
診斷和治療
耳顳神經發育異常的診斷基于病史、體格檢查和味覺測試。治療取決于病因和發育異常的嚴重程度。對于某些先天性異常,可能需要手術或其他干預措施。對于獲得性發育異常,治療可能包括去除病因、味覺訓練或藥物治療。第八部分神經再生:可在一定程度上恢復味覺耳顳神經的再生:味覺恢復的可能性
耳顳神經(CNVII)負責味覺,其再生能力對于味覺恢復至關重要。在某些情況下,神經損傷后味覺可能部分恢復,這表明耳顳神經具有再生潛力。
再生機制
耳顳神經再生涉及復雜的分子和細胞過程:
Schwann細胞:這些細胞為軸突再生提供支持和營養。它們產生神經生長因子(NGF),刺激神經再生。
軸突伸展:神經元軸突沿著Schwann細胞形成的導管再生。再生過程由多種因子調節,包括生長錐活動和神經膠質細胞相互作用。
再髓鞘化:再生軸突由Schwann細胞重新髓鞘化,以恢復神經沖動的快速傳導。
味蕾再生:味蕾是味覺感受器,由味蕾細胞組成。在某些情況下,味蕾可以在神經損傷后再生。
臨床證據
臨床上,耳顳神經再生已在以下情況下觀察到:
創傷性神經損傷:面部創傷或手術可能導致耳顳神經損傷。在某些情況下,患者在神經修復或移植手術后出現味覺部分恢復。
舌神經麻痹:舌神經麻痹(貝爾麻痹)是一種導致耳顳神經損傷的病癥。雖然大多數患者的味覺會自發恢復,但一些患者可能需要神經修復手術以恢復功能。
腫瘤切除:耳顳神經周圍的腫瘤切除術可能導致神經損傷。神經重建或移植手術可以促進味覺恢復。
再生程度
耳顳神經再生的程度因個體而異,取決于神經損傷的嚴重程度和再生條件。在某些情況下,患者可能僅恢復部分味覺,而另一些患者可能完全康復。
影響因素
影響耳顳神經再生程度的因素包括:
損傷嚴重程度:嚴重的神經損傷可能會阻礙再生。
再生時間:神經損傷后的時間延遲可能會降低再生成功率。
全身健康狀況:糖尿病、高血壓等全身疾病可能會影響再生過程。
治療干預:神經修復手術、神經生長因子治療和電刺激等治療干預可以促進再生。
結論
耳顳神經具有再生能力,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恢復味覺。神經再生涉及復雜的分子和細胞過程,其程度因個體和損傷嚴重程度而異。通過促進再生的治療干預,可以改善味覺恢復的可能性。關鍵詞關鍵要點主題名稱:耳顳神經起源:脊髓背根神經融合
關鍵要點:
1.耳顳神經起源于胚胎時期的脊髓背根神經。
2.第七和第八腦神經(面神經和耳蝸神經)的背根神經融合形成耳顳神經的球根狀神經節。
3.耳顳神經在胚胎發育過程中從面神經和耳蝸神經的背根神經之間遷移,形成獨立的神經。
主題名稱:三叉神經的影響
關鍵要點:
1.三叉神經與耳顳神經密切相關,在胚胎發育和功能上受到三叉神經的影響。
2.耳顳神經的背根神經節形成受三叉神經的影響,三叉神經有助于引導耳顳神經遷移到其最終位置。
3.耳顳神經和三叉神經都有一個共同的胚胎來源,即背根神經細胞群,這說明它們之間存在進化聯系。
主題名稱:進化意義
關鍵要點:
1.耳顳神經的進化具有適應性意義,使動物能夠感知和響應環境中的觸覺刺激。
2.耳顳神經的起源于脊髓背根神經表明了脊椎動物神經系統的進化,神經網絡從脊髓到外周神經的延伸。
3.耳顳神經的獨特結構和功能支持了脊椎動物頭部區域的進化,為其他感覺器官和高級認知能力的出現奠定了基礎。
主題名稱:前沿研究
關鍵要點:
1.闡明耳顳神經發育過程中分子和遺傳機制是當前研究熱點。
2.了解耳顳神經功能障礙與神經系統疾病(如三叉神經痛)的關系是亟待解決的問題。
3.耳顳神經的研究在面神經麻痹、偏頭痛和其他神經痛癥的診斷和治療中具有重要的臨床意義。
主題名稱:神經再生
關鍵要點:
1.耳顳神經在神經再生領域具有潛在的應用,因為它具有再生和修復受損神經的潛力。
2.脊髓背根神經的融合能力為耳顳神經再生提供了一個模型,可用于開發新的治療策略。
3.耳顳神經的研究有助于改善神經再生技術,為神經系統疾病患者提供新的希望。關鍵詞關鍵要點耳顳節:味蕾信號整合和中繼
主題名稱:味覺傳入的突觸整合
關鍵要點:
1.耳顳節神經元接收來自不同味覺感受器的收斂傳入信息,包括甜、咸、苦、酸和鮮味信號。
2.味覺傳入信息在耳顳節內通過電突觸和化學突觸進行整合,允許信號在神經元之間快速和精確地傳播。
3.這種整合過程有助于增強味覺信號并對不同味覺品質進行編碼,從而產生感知體驗。
主題名稱:味蕾信號的中繼
關鍵要點:
1.耳顳節神經元將味蕾整合的信息傳遞到大腦皮層的味覺皮層區,包括島皮層和額前蓋區。
2.這些上傳投影負責將味覺信息傳入高級處理區域進行感知、學習和記憶。
3.耳顳節對于味覺信號的傳遞和整合至關重要,它充當味覺系統中信息的橋梁。關鍵詞關鍵要點主題名稱:雙重神經支配
關鍵要點:
1.味蕾的獨特神經支配:味蕾是味覺感受器,受兩種不同的腦神經支配,包括耳顳神經和舌咽神經。
2.特定腦神經支配特定味蕾:耳顳神經支配舌的前2/3的味蕾,而舌咽神經支配舌的后1/3的味蕾。
3.神經支配的胚胎學基礎:味蕾的神經支配是由胚胎發育過程中的神經管決定。
主題名稱:耳顳神經
關鍵要點:
1.解剖和起源:耳顳神經是三叉神經的第三支,起源于半月神經節,位于顳骨內。
2.分支和分布:耳顳神經分為軀體感覺支和味覺支。軀體感覺支支配耳廓和顳區,而味覺支支配舌的前2/3。
3.味覺傳遞的機制:耳顳神經的味覺纖維攜帶味覺信號到腦干中的味覺核,然后在舌皮層中被解釋為味覺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山東省菏澤市重點高中2024-2025學年高三化學試題5月最后一卷試題含解析
- 江蘇省泰興市達標名校2024-2025學年初三年級第十一次網考生物試題含解析
- 江蘇省南京市鼓樓區重點達標名校2024-2025學年中考預測金卷數學試題理(湖南卷)含解析
- 西昌學院《秘書禮儀》2023-2024學年第二學期期末試卷
- 遼寧省丹東第十中學2025屆初三第二學期期初模擬訓練一英語試題含答案
- 宿舍文化節活動流程
- 技能培訓經典案例分享
- 上海市金山區2025屆高三二模語文試題(含答案)
- 下肢血管潰瘍的治療和護理
- 2025年建筑工程流動資金借款合同示例
- 城軌道交通接觸網檢修工職業標準
- 汽車4S店維修結算清單
- QC成果減少隧道工程Ⅳ類Ⅴ類圍巖超挖量
- LY/T 1763-2008沿海防護林體系工程建設技術規程
- 校園網站設計論文
- GB/T 17213.4-2015工業過程控制閥第4部分:檢驗和例行試驗
- GB/T 13140.2-2008家用和類似用途低壓電路用的連接器件第2部分:作為獨立單元的帶螺紋型夾緊件的連接器件的特殊要求
- 浙江省醫療機構麻醉藥品、精神藥品管理實施細則
- 行政事業單位日常公用支出管理辦法
- 2023年山西晉勤科技文化有限責任公司招聘筆試題庫及答案解析
- 肝臟結核CT表現課件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