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考試時間:12月21日9:00—11:30]
紅河州2024屆高中畢業生第一次復習統一檢測
語文
注意事項:
1.答題前,考生務必用黑色碳素筆將自己的姓名、學校、班級、考場號、座位號在答題卡上填寫
清楚,并將條形碼準確粘貼在條形碼區域內。
2.回答選擇題時,選出每小題答案后,用2B鉛筆把答題卡上對應題目的答案標號涂黑。如需改
動,用橡皮擦干凈后,再選涂其他答案標號,回答非選擇題時,將答案寫在答題卡上,寫在本
試卷上無效。
3.考試結束后,將答題卡交回。
一、現代文閱讀(35分)
(一)現代文閱讀I(本題共5小題,19分)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1?5題。
材料一:
中華文明具有突出的連續性。中華文明是世界上唯一綿延不斷且以國家形態發展至今的偉大文明。這充分
證明了中華文明具有自我發展、回應挑戰、開創新局的文化主體性與旺盛生命力。深厚的家國情懷與深沉的歷
史意識,為中華民族打下了維護大一統的人心根基,成為中華民族歷經千難萬險而不斷復興的精神支撐。中華
文明的連續性,從根本上決定了中華民族必然走自己的路。
中華文明具有突出的創新性。中華民族始終以“茍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的精神不斷創造自己的物質文
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在很長的歷史時期內作為最繁榮最強大的文明體屹立于世。中華文明的創新性,從
根本上決定了中華民族守正不守舊、尊古不復古的進取精神,決定了中華民族不懼新挑戰、勇于接受新事物的
無畏品格。
中華文明具有突出的統一性。“向內凝聚”的統一性追求,是文明連續的前提,也是文明連續的結果。中
華文明的統一性,從根本上決定了中華民族各民族文化融為一體、即使遭遇重大挫折也牢固凝聚,決定了國土
不可分、國家不可亂、民族不可散、文明不可斷的共同信念,決定了國家統一永遠是中國核心利益的核心,決
定了一個堅強統一的國家是各族人民的命運所系。
中華文明具有突出的包容性。中華文化認同超越地域鄉土、血緣世系、宗教信仰等,把內部差異極大的廣
土巨族整合成多元一體的中華民族。中華文明的包容性,從根本上決定了中華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歷史取向,
決定了中國各宗教信仰多元并存的和諧格局,決定了中華文化對世界文明兼收并蓄的開放胸懷。
中華文明具有突出的和平性。和平、和睦、和諧是中華文明五千多年來一直傳承的理念,主張以道德秩序
構造一個群己合一的世界,在人己關系中以他人為重。倡導交通成和,反對隔絕閉塞;倡導共生并進,反對強
人從己;倡導保合太和,反對叢林法則。
(摘自習近平《在文化傳承發展座談會上的講話》)
材料二:
中華文明具有突出的連續性,這與漢字作為持久穩定、綿延不絕的文字符號系統密不可分。
漢字是世界三大自源文字體系之一,也是唯一持續使用至今的文字體系。文字學家黃德寬指出:“漢字是
世界上獨一無二的、持續穩定且歷久彌新的自源文字符號系統,這一特點從根本上保證了歷史悠久的中華文化
的完整保存和持續傳承。”漢字體系的悠久性、持續性和穩定性,使得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得到完整記錄、保
存和傳承,形成了世界上保存數量最多的古典文獻。
漢字本身也承載和保存了豐富的歷史文化信息,通過準確揭示和科學闡釋其中蘊藏的內涵,可以直接理解
中華文化的核心,展示中華文化傳承有序的歷史。漢字是中華文化傳承的標志,這種傳承是真正的中華基因。
中華文明具有突出的創新性,漢字不僅鮮明體現了這一特性,而且推動了中華文明的有機更新。
漢字是中華文化自主孕育的智慧結晶,彰顯了中華民族銳意創新的精神。漢字體系之所以能夠綿延數千年
而不絕,就在于其能夠不斷適應時代發展變化,完善文字構造方式,豐富字詞表達。漢字不是封閉的語言符號
系統,而是不斷接納新事物,守正又創新。近代以來,科技領域出現大量術語,對此,我們以形聲造字法創制
了化學元素字等新字詞。
中華文明具有突出的統一性,離不開漢字所發揮的強大維系功能。
在民族眾多、疆域廣袤的中華大地,漢字在統一思想文化觀念、傳承發揚中華悠久的歷史文化傳統等方面,
發揮著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漢字的出現標志著中華文化進入文明階段。漢字記錄夏商周的歷史文化,傳承先秦經典和諸子百家學說,
奠定了中華文明的主色調。秦漢大一統,“車同軌、書同文”鞏固了中央集權;漢代以后形成的經學闡釋傳統,
使得以儒家為代表的傳統文化核心價值在我國這個多民族國家廣泛傳播,進而塑造了中華民族大家庭共同的價
值體系,形成了巨大的民族凝聚力。
作為一種視覺符號系統,漢字能夠適應漢語多方言區交際的需要,形成了跨方言區的漢語書面語系統——
雅言。從雅言到官話再到民族共同語,漢字推動形成了中華民族的巨大向心力和中華文明的持久影響力。當下,
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是中華民族共同體的重要標志之一,是各民族共享的中華文化符號和中華民族形象,更是鑄
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文化基因。
中華文明具有突出的包容性,這與漢字蘊含的巨大文化張力和文化魅力息息相關。
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格局的形成,離不開漢字的傳承傳播。漢字承載的中華文化對世界文明兼收并蓄。漢字
的這種包容性既體現在漢字適應社會需求不斷豐富,能夠以開放姿態兼收并蓄外來文明,為我所用;也體現在
漢字作為中華文化的重要符號系統在我國這個多民族大家庭內廣泛傳承傳播,充分展現了漢字文化的包容開放
和中華民族大家庭的美美與共。
中華文明具有突出的和平性,漢字文化圈的形成是這一特性的生動寫照。
中國追求文明交流互鑒而不搞文化霸權,這深受積淀深厚的農耕文化影響,也在漢字對外傳播形成的和平
互鑒的漢字文化圈中得以彰顯。漢字作為中華文化的象征,不僅在中國范圍內被普遍使用,而且在周邊地域傳
播,對朝鮮、韓國、日本和越南等國家和地區產生了廣泛而深遠的影響,形成了漢字文化圈。
漢字是中華文化傳承、發展、繁榮的重要載體,是中華文化的基因,是解開中華文明的一把鑰匙。
(摘編自霍志剛《漢字:中華文明的守護者》)
1.下列對材料相關內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確的一項是()(3分)
A.材料一和材料二都提到了中華文明的特性和中華文化傳承,且二者論述的側重點也是相同的。
B.材料一指出中華民族走什么路、有什么樣的品格、信念、胸懷等都是由中華文明的特性決定的。
C.材料二認為漢字孕育了中華文化,彰顯了中華民族銳意創新的精神,推動中華文明的有機更新。
D.材料二指出漢字能成為唯一持續使用至今的文字體系,是因為中華文化的完整保存和持續傳承。
2.根據材料二的內容,下列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準確揭示和科學闡釋漢字中蘊藏的內涵,可以直接理解中華文化的核心,展示中華文化傳承有序的歷史。
B.漢字能夠適應時代發展變化,完善文字構造方式,豐富字詞表達,所以漢字體系能夠綿延數千年而不絕。
C.中國民族眾多,地域廣袤,漢字在統一思想文化觀念、傳承發揚中華歷史文化傳統等方面有重要的作用。
D.漢字文化圈的形成證明了漢字作為中華文化的象征在周邊地域傳播,對全世界都有著深遠而廣泛的影響。
3.下列對材料一和材料二論證的相關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材料一和材料二都使用了引證法,引證法的使用增強了文章論證力量。
B.材料一各段層層遞進,指出中華文明具有連續性、創新性等突出特性。
C.材料二舉用形聲造字法創制新字詞的例子來證明漢字守正創新的特點。
D.材料二論證結構是“分一總”,分五點論述了漢字是中華文明的守護者。
4.材料一中有很多判斷句,結合文本分析判斷句的作用。(4分)
5.結合兩則材料,談一談北京奧運會開幕式上用大篆、小篆、楷書三種字體的“和”字向世界傳達了哪些中國
理念。(6分)
(二)現代文閱讀II(本題共4小題,16分)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6?9題。
笑孩兒(節選)
葛水平
人給畜生當奶奶,那是要驚掉人們的下巴領兒的。
六十三爺常在禍害的奶奶耳邊念曲兒似的說:“沒福人住在深溝大山,有福人住在城市口岸,你是沒有福
氣的人,但不能沒有善良,對一個沒娘娃心里沒有憐憫不是好女人,你給笑孩兒當一回奶奶又能夠少了啥?”
奶奶說:“你是一個人畜不分的老糊涂。”
一陣樂呵呵的笑聲之后,六十三爺站起來拍打著滿身的黃土,指著遠處說:“老伴兒,你敢說那不是你的
羽、子?”
遠處的草地上,笑孩兒馱著小主人禍害。兩兄弟是挨在一起的,不能說那地方不是自己的孫子。奶奶不看
那地方,可那地方有無盡的遐想。
笑孩兒是一頭沒有娘的驢。
禍害出生的春天,上一年的冬天,雪下得鋪天蓋地,天晴后,人們發現六十三爺家的院子里少了一樣風景。
六十三爺家的桃樹下常年拴著一頭老驢。驢一身灰毛,四條白腿,年輕時驢的四條白腿像抹過油蠟似的,
打老遠看過去,賊亮亮地閃著光,年老了,毛色也暗淡了,遠遠再看過來,驢和窯墻的土坯一樣,眼睛不好使
的還以為是云彩的影子落在了院子里的土墻上。
“打鐵不惜炭,養兒不惜飯。”這句話說的是打鐵的不會吝惜炭,火燒旺了鐵才能燒紅;養兒子顯然要吃
糧食,而且要吃更多的糧食,孩子吃飽了才要長個兒。從前,柳條溝的道路交通落后,六十三爺舍不得雇別人
的三輪車,就想用驢去山外馱炭,四十多里路,全是山路,要頭一天去,第二天擦黑兒才能回來。
柳條溝捂了一場厚雪,山坳里霧氣重,幾日不晴,兒媳婦要生娃了,房屋里不能缺了火爐,六十三爺還是
決定出山馱炭。
在炭窯馱了炭往回走時,老驢依舊套著自己來時的腳印歸。在后面趕驢的六十三爺突然發現老驢有什么地
方不對勁兒,好像是老驢的屁股大了,又好像是老驢的肚子大了。
雪天里直程的背陰路因不見陽光,被寒風吹得比來時凍實了許多,原來毛毛的雪被太陽一照一化一凍變得
滑溜了。人和驢彼此交困,老驢害怕路上有絆腳石,似乎是在護著什么,怕自己摔倒了,走路也不像平常走得
大膽,似乎驢脾氣也少了許多。看著打滑的路停下堅決不走了,將后蹄牢牢把住雪地,實質上前蹄已經看上去
形同虛設。
六十三爺和驢說:“我決定卸了炭空著回,你不能不要命,我更不能不要你,你這一輩子給我立下了汗馬
功勞,不能因為年老了馱不動從前的斤兩了就不要你。”
老驢聽罷,淚眼婆娑地用了吃奶的勁兒,身體抽抖,貼附于路邊山坎上,用眼睛盯著雪地。驢什么也不想
了,就想報答主人,專注地夾緊尾巴,一只蹄扒緊雪地,一只蹄“呱嗒,呱嗒”像鋤頭一樣想把地掘出一個坑。
先是人和驢醞釀出無盡的力氣,之后是人、驢一起使下勁兒,驢被六十三爺牽著的韁繩提示,人和驢勁兒
往一處使,“一二三,一二三,四——”
哈呀,總算走出了險道。
老驢回頭看六十三爺,心思突然重了,有話吐不出,用力扭回頭看六十三爺踩過的雪地,雪地上因為光腳
的溫度,化出了一汪一汪清水,風吹過皺起了冰方查子。老驢卷起嘴唇在主人的光腳面上舔了又舔,然后仰天
“咯哦咯哦咯哦”長嘶了一陣子。
老驢很少叫,這回叫了,說明驢想說人話了。
桃花開罷,春暖河開,院子里屋檐下有一個馬蜂窩,馬蜂在驢身上爬來爬去,人們在看馬蜂飛落時,發現
了驢的肚子脹大了許多。好事者圍著驢議論開了。
驢的皮毛粗糙不堪,和人一樣年老色衰了。有人解開繩子要它走幾步,它走起來步履蹣跚立腳不穩,走了
幾步又返回重新站在桃樹下,靠著桃樹安靜地躺了下來,它是真老了,只能和泥土相親相愛了。
人們的說話聲拂過它的耳膜,聽人們說,這驢怕是得了大肚鼓癥,活不到夏天了。
六十三爺也覺得這畜生跟了自己受了一輩子苦,臨老卻得了大肚鼓癥,沒救,死是肯定了。一時想著它的
好,給驢拌料的時候破例加了兩碗黃豆。
驢站不起來,無法站在槽頭上吃料。
喂著,喂著,六十三爺用手臂擦干眼淚再看驢,看著看著就記得有什么地方不對勁兒.看驢臉,驢吃料吃
得狼狽,一口接一口吃,再看驢臉,驢臉上浮了喜氣。六十三爺急忙站起來,挽了袖管,突然一個毛團出現在
院子的地面上。
奄奄一息的老驢生下小叫驢駒子時,用盡最后的力氣舔了舔小叫驢身體上的胎毛,沖著六十三爺咧了咧嘴
想朝天叫,可是力氣用盡了,嗓子眼兒麻刺刺的,發不出半點聲音。
它實在是叫不動了,老驢用驢腦袋拱著小叫驢的身體幫助它站起來,小叫驢在媽媽的協助下,努力站起來,
掙扎了半天果然站了起來。老驢反倒“撲通”一聲,腦袋跌落在石板地上,只見它緩緩閉上了眼睛。
眼睜睜看著眼前發生的事,六十三爺老淚縱橫。有過真情的日子,方能叫人回頭一望,小小的葉子也是四
季孕育,也知道葉落歸根,何況一頭老驢,勞作了一輩子還給主人留下了一頭小叫驢。
六十三爺抱著小叫驢和老伴兒說:“咋就沒細看過你呢,你長了一雙大眼睛,長耳朵,還穿了一雙漆皮鞋,
在人世間你給驢當了奶奶,那真是閻王不要鬼不攆啊。”
說罷獨自笑一陣子,哭一陣子。
春天,起起伏伏的山巒暈染出青蔥與鵝黃的春色,迎春花不等葉子先出,花朵就黃燦燦地開了。山腰間點
綴著一大片浮云,漸漸碎散成點狀,笑孩兒“咯哦咯哦咯哦”喊破了寧靜,仔細瞅,原來浮云是一群放養在山
坳中的綿羊,笑孩兒脊背上馱著它的小主人禍害。放羊人在不遠處的一塊山石上拉二胡,一陣古老的樂聲絲絲
縷縷在山間漫濾開來,羊群聞聲聚攏在一起,一只叫耍瓜瓜的頭羊帶領一條長蛇一樣陣勢的羊群,跟隨笑孩兒
行往暮炊的村莊。
(有刪改)
6.下列對文本相關內容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開篇六十三爺和奶奶的對話描寫,與他們莊稼人的身份相符,而且從對話中也可看出老兩口相濡以沫,感情
融洽。
B.“打鐵不惜炭,養兒不惜飯”,這句俗語引出了下文六十三爺用驢去山外馱炭的情節,具有濃郁的鄉土生活
氣息。
C.小說寫老驢“皮毛粗糙不堪,和人一樣年老色衰了”“走起來步履蹣跚立腳不穩”,預示著它的生命即將走向
終結。
D.六十三爺在老驢死后要老伴給小驢當奶奶,抱著小驢“哭一陣子”“笑一陣子”,說明在他心中老驢就像家人
一樣。
7.下列對文本藝術特色的分析鑒賞,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小說開頭用“人給畜生當奶奶”設置懸念,引起讀者的好奇心,中間則采用補敘的方式,使整個故事充滿了
吸引力。
B.老驢肚子脹大后,好事者議論紛紛,最后小驢“笑孩兒”的出生讓小說取得了“情理之中,意料之外”的效
果。
C.柳條溝“捂了一場厚雪”“幾日不晴”,路“被寒風吹得比來時凍實了許多”,景物描寫為后文寫馱炭艱難作
鋪墊。
D.劃線詞語“喂著,喂著”“看著看著"用反復手法舒緩了人物動作,同時給人一種定格似的畫面感,突出了
人物心情。
8.簡要分析老驢肚子脹大后六十三爺的心理變化。(4分)
9.作者葛水平說寫作的人一定要懷有一顆溫暖疼愛的心,呵護筆下的每一個生命,請結合文本,談談文中是如
何體現這種主張的。(6分)
二、古代詩文閱讀(35分)
(一)文言文閱讀(本題共5小題,20分)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第10?14題。
材料一:
禹行功,見涂山之女。禹未之遇而巡省南土。涂山氏之女乃令其妾候禹于涂山之陽。女乃作歌,歌日:“侯
人兮猗。”實始作為南音。周公及召公取風焉,以為《周南》、《召南》。周昭王親將征荊。辛余靡長且多力,為
王右。還反涉漢,梁敗,王及蔡公壇?于漢中。辛余靡振王北濟又反振蔡公周公乃侯之于西翟實為長公。殷整
甲徙宅西河,猶思故處,實始作為西音。長公繼是音以處西山,秦繆公取風焉,實始作為秦音。
凡音者,產乎人心者也。感于心則蕩乎音,音成于外而化乎內。是故聞其聲而知其風,察其風而知其志,
觀其志而知其德。盛衰、賢不肖、君子小人皆形于樂,不可隱匿。故曰:樂之為觀也,深矣。
(節選自《呂氏春秋?季夏紀》)
材料二:
二十三年,王將鑄無射,而為之大林②。單穆公曰:“不可。作重幣以絕民資,又鑄大鐘以鮮其繼。若積
聚既喪,又鮮其繼,生何以殖?且夫鐘不過以動聲,若無射有林,耳弗及也。夫鐘聲以為耳也,耳所不及,非
鐘聲也。耳之察和也,在清濁之間;其察清濁也,不過一人之所勝。是故先王之制鐘也,大不出鈞,重不過石。
律度量衡于是乎生,小大器用于是乎出,故圣人慎之。今王作鐘也,聽之弗及,比之不度,鐘聲不可以知和,
制度不可以出節。無益于樂,而鮮民財,將焉用之。”
王不聽,卒鑄大鐘。二十四年,鐘成,伶人告和。王謂伶州鳩目:“鐘果和矣。"對日:“未可知也。”王曰:
“何故?”對日:“上作器,民備樂之,則為和。今財亡民罷,莫不怨恨,臣不知其和也。且民所曹好.鮮其
不濟也。其所曹惡,鮮其不廢也。故諺目:,眾心成城,眾口錦金。'三年之中而害金再興焉,懼一之廢也。”
王日:“爾老耄矣,何知?"二十五年,王崩,鐘不和。
(節選自《國語?周語下》)
【注】①壇:通“隕”,墜落。②大林:指低音的林鐘。
10.材料一中畫波浪線的部分有三處需要斷句,請用鉛筆將答題卡上相應位置的答案標號涂黑,每涂對一處給I
分,涂黑超過三處不給分。(3分)
辛余靡振王國北濟固又反向振回蔡公同周公同乃侯之同于西翟回實為長公。
11.下列對材料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右,即車右,也叫“參乘”“駿乘”,指乘車時在右陪乘或擔任警衛的人。
B.無射,古代十二音律之一,文中指能發出合乎這一音律的大鐘。
C.所勝,指力所能及,其中的“勝”與成語“不勝枚舉”中的“勝”意思相同。
D.濟,文中指成功,與《行路難》中“直掛云帆濟滄海”的“濟”意思不同。
12.下列對材料有關內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殷整甲遷徙到西河居住,依然難忘故土,于是創作了西方的音樂。秦繆公在西翟繼承了這種音樂,并把它作
為秦國的音樂。
B.樂由心生,人的內心受到觸動則外化為聲音。因此音樂作為一種觀察對象,反映出的內容是相當深刻的。
C.單穆公認為,鐘聲是讓耳朵聽的,如果耳朵聽不到了,那就不再是鐘聲了。耳朵能辨別的清濁之音,也不會
超過個人能力。
D.鐘鑄成后,伶州鳩用“眾心成城,眾口銀金”來提醒周景王不要違背民意,更不能做惡,免得遭到眾人的反
對而被厭棄。
13.把材料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8分)
(1)盛衰、賢不肖、君子小人皆形于樂,不可隱匿。
(2)今財亡民罷,莫不怨恨,臣不知其和也。
14.結合材料二概括單穆公反對周景王鑄鐘的理由。(3分)
(二)古代詩歌閱讀(本題共2小題,9分)
閱讀下面這首宋詩,完成15?16題。
五更讀書示子
陸游
近村遠村雞續鳴,大星已高天未明;
床頭瓦蕖燈煜埔,老夫凍坐書縱橫。
暮年於書更多味,眼底明明見莘渭久
但令病骨尚枝梧,半盞殘膏未為費。
吾兒雖慧②素業存,頗能伴翁飽菜根。
萬鐘一品不足論,時來出手蘇元元―
【注】①莘渭,指莘野、渭川。商湯的宰相伊尹曾耕于莘野,周文王之師姜尚曾釣于渭川。莘渭為詠宰相
的典故。②慧,zhuang,憨厚而剛直。③蘇:拯救,解救;元元:指人民。
15.下列對這首詩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詩歌的前四句照應標題中的“五更讀書”,其中一二句用了視聽結合的手法。
B.詩歌五六句運用姜尚、伊尹的典故直接表達了詩人的志向和對兒子的期待。
C.本詩和《示兒》(死去原知萬事空)都是訓子詩,其中蘊藏的情感卻不一樣。
D.本詩語言飽含深情,蘊藏著詩人對人生價值的深刻體悟和思考,耐人尋味。
16.陸游這首詩發人深省,正如楊萬里的評價“君詩如精金,入手知價重”。簡要談談本詩帶給你怎樣的啟示。
(6分)
(三)名篇名句默寫(本題共1小題,6分)
17.補寫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蘇軾筆下的英雄,有《念奴嬌?赤壁懷古》中“雄姿英發,羽扇綸巾”的周瑜,也有《赤壁賦》中
“,”的曹操。
(2)古人創作的時候,常常借助前人妙語,寫出自家新意。王安石在《桂枝香?金陵懷古》中化用杜牧《臺城
曲》中“門外韓擒虎,樓頭張麗華”的兩句是:“,
(3)李華在整理筆記時發現,唐代詩人白居易創作《琵琶行》時常用疊詞來描摹聲音,比如
三、語言文字運用(20分)
(一)語言文字運用I(本題共2小題,共7分)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18?19題。
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元謀土林,是著名的云南“四林”(土林、沙林、石林、熱帶雨林)之一,也是聞
名遐邇的自然奇觀,吸引中外游客①。
士林的形態各異,天工萬象,無可盡數。進入土林,移步換景,每一秒,你都會有全新的發現和驚奇的體
驗。而原始、荒涼、粗獷,則是元謀士林給人的第一感覺。置身其中,猶如走進一個蠻荒的遠古世界,那②
的造型,就仿佛使人進入另一個新奇的天地。土柱有的像鋒利錐劍,直指藍天;有的像威嚴武士,整裝待發
各種形態的土柱是混雜分布的,這就使得士林形成了豐富多彩,變化層出不窮的姿態,真可謂鬼斧神工,令人
嘆為觀止。
18.請在文中橫線處填入恰當的成語。(2分)
①②
19.文中畫波浪線的句子有什么表達效果?(5分)
(二)語言文字運用n(本題共3小題,13分)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20?22題。
進入秋冬,很多人都有煲湯喝的習慣,尤其是在天寒地凍之時,一口熱湯下肚,通身舒暢。①?煲
湯,其實就是讓食材和水一起加熱,所以煲的湯中很大一部分都是水,它的味道主要來自熬湯過程中溶出的一
些脂溶性的成分和氨基酸。而且煲湯時間越久,就會有更多的鮮味物質在熬制過程中溶解到湯里。此外,通過
游離的一些氨基酸還會跟湯中的糖發生交融,生成其他有香味的物質,就使得湯香上加香。
不少人認為喝湯比吃肉還有營養,(2)o以燉雞湯為例,人們能從雞肉中獲取的主要營養成分是優質
的蛋白質,此外還有脂肪、維生素、鈣等物質。在燉雞湯的過程中,只有脂肪和一些脂溶性維生素和礦物質會
溶入湯中。因此,雞湯的營養比雞肉就差得多了。
此外,只喜歡喝湯不喜歡吃肉的人特別需要注意,湯中更多的是脂肪,尤其是乳白色的湯,其中脂肪含量
不低,加上不少的鹽和喋吟,喝多會增加痛風、肥胖和高血壓的風險。所以,③,同時還要吃些富含優
質蛋白的肉類才是健康飲食。
20.下列句子中的“讓”和“其實就是讓食材和水一起加熱”中的“讓”,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項是()(3
分)
A.鄰里守望相助讓冬天變得溫暖!
B.我的手上讓蚊子咬了好幾個包。
C.太山不讓細土,河海不擇細流。
D.主人熱情地把客人讓進屋里來。
21.請在文中畫橫線處補寫恰當的語句,使整段文字語意完整連貫,內容貼切,邏輯嚴密,每處不超過12個字。
(6分)
22.文中畫波浪線的部分有語病,請進行修改,使語言表達準確流暢。可增刪詞語,但不得改變原意。(4分)
四、寫作(60分)
23.閱讀下面的材料,根據要求寫作。(60分)
本卷文言文中提到“凡音者,產乎人心者也”,好的音樂能夠撫慰人心,激人奮進,啟迪靈魂;好的音樂
與青春相伴,與時代同行……可見,音樂是有力量的。
以上材料引發了你怎樣的聯想和思考?請寫一篇文章。
要求:選準角度,確定立意,明確文體,自擬標題;不要套作,不得抄襲;不得搬用前面的閱讀材料,不得泄
露個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紅河州2024屆高中畢業生第一次復習統一檢測
語文答案解析
1.B(3分)
【解析】A項“二者論述的側重點也是相同的”錯,材料一側重于中華文明特性對中華民
族文化的影響,材料二則側重談漢字對中華文明的影響。C項“漢字孕育了中華文化”錯,
主客顛倒,原文“漢字是中華文化自主孕育的智慧結晶”。D項因果顛倒,由原文“漢字是
世界上獨一無二的、持續穩定且歷久彌新的自源文字符號系統,這一特點從根本上保證了
歷史悠久的中華文化的完整保存和持續傳承”可知。
2.D(3分)
【解析】D項“對全世界都有著深遠而廣泛的影響”錯,原文“對朝鮮、韓國、日本和越
南等國家和地區產生了廣泛而深遠的影響”,“全世界”擴大范圍。
3.B(3分)
【解析】B項“材料一各段層層遞進”錯,材料一各段之間的關系是并列。
4.(4分)
①判斷句的使用使觀點鮮明、準確。
②判斷句連用增強語勢。鏗鏘有力的句子連用,增強了論證力量。
③判斷句的語氣堅決,表現出無與倫比的自信和自豪,感染讀者。
【解析】首先找出文本一中的判斷句,然后逐句分析這些判斷句的作用。①使用“中華文
明有突出的.?…”句式指出中華文明的突出特性,觀點明確。②如“中華文明的統一性,從
根本上決定了中華民族各民族文化融為一體、即使遭遇重大挫折也牢固凝聚,決定了國土
不可分、國家不可亂、民族不可散、文明不可斷的共同信念,決定了國家統一永遠是中國
核心利益的核心,決定了一個堅強統一的國家是各族人民的命運所系。”連用四個“決定了”
下結論,語氣鏗鏘有力,不容置疑,增強了論證力量。③如“最繁榮最強大的文明體”中,
兩個“最”字充滿自豪感,展示了強大的文化自信。令人想見說話人的自信和強大的氣場。
5.(6分)
①中華文明傳承有序,并在守正中創新。
②中華文化多元一體,兼收并蓄,中華民族是和諧的大家庭。
③中國希望借奧運盛會與各國增強文化交流,在和平互鑒中增進友誼。
【解析】“大篆、小篆、楷書三種字體的‘和'字",變的是字體,從古老的篆書到現代楷
書的變化可看出中國的歷史變遷,告訴世界中國有悠久的歷史,而文字是文化的載體,多
種字體顯示中國還有燦爛的文化。不變的是“和”字,“和”是中國人看待世界、為人處事
的原則、理念、追求,秉持這樣的理念和原則,對內有統一的要求,對外則兼收并蓄,追
求“和為貴”、和諧共處、和平交流互鑒等。而變化中有不變即表達了中華文化守正創新的
特點。結合兩則材料中對中華文明突出特性的敘述可從三個方面組織答案,即守正創新,
內部統一和諧和對外和平交流互鑒。
語文答案解析?第1頁(共6頁)
6.C(3分)
【解析】C項“預示著它的生命即將走向終結”錯,根據后文可知老驢“走起來步履蹣跚
立腳不穩”是因為懷孕了。
7.A(3分)
【解析】A項“中間則采用補敘的方式”錯,應該是倒敘。
8.(4分)
①傷心,內疚。以為驢是大肚鼓癥,沒救了,傷心于驢跟著自己受了一輩子的苦,想著
驢的好,破例給它加了兩碗黃豆。
②驚喜。發現老驢生了一條小驢,才知道原來老驢不是得病,而是懷孕了。
③悲傷。六十三爺看到老驢拼盡全力生下小驢后緩緩閉上了眼睛,禁不住老淚縱橫。
【解析】“六十三爺也覺得這畜生跟了自己受了一輩子苦,臨老卻得了大肚鼓癥,沒救,死
是肯定了。一時想著它的好,給驢拌料的時候破例加了兩碗黃豆。”一一傷心,內疚。
“覺得有什么地方不對勁兒”“驢臉上浮了喜氣”“突然一個毛團出現在院子的地面上”
——驚喜,發現老驢生了小驢。
“老驢反倒“撲通”一聲,腦袋跌落在石板地上,只見它緩緩閉上了眼睛”“眼睜睜看
著眼前發生的事,六十三爺老淚縱橫”一一悲傷。
9.(6分)
①小說以清新質樸具有詩意的語言,溫和的筆觸敘寫祖孫倆和驢娘倆的故事,寫出善良美
好的人性帶來的溫情暖意。
②小說選取了大量的生活細節和鄉村田園牧歌式的場景,描繪出鄉村生活和睦、和諧的圖
景,使人滿心溫暖,心生向往。
③心懷憐憫,善良厚實的六十三爺,通人性又懂感恩的老驢,小驢和孫子的相依相伴,寫
出人畜和諧相處,體現了作者說的“呵護筆下的每一個生命二
【解析】本題考查學生分析小說寫作意圖和創作方法的能力。
小說語言清新質樸,具有濃郁的鄉土氣息,從“桃花開罷,春暖河開,院子里屋檐下
有一個馬蜂窩,馬蜂在驢身上爬來爬去”以及結尾部分的場景描寫可以看出小說語言具有
詩意化的特點,給讀者帶來溫暖的感覺。
小說選取了一些生活細節和場景,讓人感覺到溫暖與和諧,引發讀者的想象,細節體
現在“老驢聽罷,淚眼婆娑地用了吃奶的勁兒,身體抽抖,貼附于路邊山坎上,用眼睛盯
著雪地。”“老驢卷起嘴唇在主人的光腳面上舔了又舔”;場景描寫體現在“遠處的草地上,
笑孩兒馱著小主人禍害……可那地方有無盡的遐想”“笑孩兒脊背上馱著它的小主人禍害。
放羊人在不遠處的一塊山石上拉二胡,一陣古老的樂聲絲絲縷縷在山間漫濾開來,羊群聞
聲聚攏在一起,一只叫耍瓜瓜的頭羊帶領一條長蛇一樣陣勢的羊群,跟隨笑孩兒行往暮炊
的村莊。”
小說塑造了一位心懷憐憫、善良厚實的六十三爺,人給驢當奶奶,老驢既通人性又懂
感恩,小驢和孫子相依相伴,寫出人畜和諧相處,體現了作者說的“呵護筆下的每一個生
命
笑孩兒是老驢生命的延續,也是笑孩兒讓人與動物間的溫情得以延續,說明了人的善良和
溫情并沒有隨老驢的逝去而消失,寫出人性的美好,給人以溫暖疼愛的感覺。
語文答案解析?第2頁(共6頁)
10.BEH(3分)
【解析】“振王北濟”和“反振蔡公”是連續動作;“侯”名詞活用為動詞,“周公侯之于
西翟”為狀語后置句。原句標點為“辛余靡振王北濟,又反振蔡公。周公乃侯之于西翟,
實為長公。”譯為“辛余靡把昭王救到北岸,又返回救了蔡公。周公于是封他在西方為諸侯,
作一方諸侯之長。”
11.C(3分)
【解析】C項“不勝枚舉”的“勝”是“完、盡”的意思,文中“勝”意為“經得住,能
承受”,意思不同。D項文中“鮮其不濟”譯為“很少辦成功的”;《行路難》中的“濟”
意為“渡過水流”,意思不同。
12.A(3分)
【解析】結合材料一“長公繼是者以處西山”可知,在西翟之山繼承西方音樂的是辛余靡。
13.(8分)
(1)興盛與衰亡、賢明與品行不好、君子與小人都會在音樂中表現出來,不可隱藏。
(“不肖”,品行不好;“形”,顯露,表現。每點1分,句意2分,共4分。)
(2)現在花費了財物,又使百姓疲憊,百姓沒有不怨恨的,我不認為這是和諧。
(“亡”,損失;“罷”,同“疲”,累。每點1分,句意2分,共4分。)
14.(3分)
①浪費民力,窮盡民財。
②不合法度,無法展現樂音的和諧之美。
③無益于禮樂教化。
【參考譯文】
材料一:
禹巡視治水之事,途中娶涂山氏之女。禹沒有來得及與她舉行婚禮,就到南方巡視去了。
涂山氏之女就叫她的侍女在涂山南面迎候禹,她自己于是作了一首歌,唱道:“等著你啊”,
這是最早的南方音樂。周公和召公曾在那里采風,后人就把它叫作《周南》《召南》。周昭
王親自率領軍隊征伐荊國。辛余靡身高力大,做昭王的車右。軍隊返回時欲渡漢水,這時
浮橋壞了,昭王和蔡公墜落在水中。至余靡把照.玉救到卷序.「區返縣救工蔡公卓周公于是
封他在西方為諸侯一做一方諸侯之長。殷整甲遷徙到西河居住.但還思念故土,于是最早
創作了西方音樂。辛余靡封侯后住在西翟之山,繼承了這一音樂。秦穆公曾在那里采風,
開始把它作為秦國的音樂。
大凡音樂,是從人的內心產生出來的。心中有所感受,就會在音樂中表現出來,音樂
表現于外而化育于內。因此,聽到某一地區的音樂就可以了解它的風俗,考察它的風俗就
可以知道它的志趣,觀察它的志趣就可以知道它的德行。興盛與衰亡、賢明與品行不好、
君子與小人都會在音樂中表現出來,不可隱藏。所以說音樂作為一種觀察的對象,它所反
映的是相當深刻的。
材料二:
周景王二十三年,景王將要鑄造無射樂鐘并鑄造與之配套的大林樂鐘。單穆公說:
“不行。老百姓已經深受重幣發行之苦,再鑄造大鐘將加重百姓的生活負擔。民生業已凋
語文答案解析?第3頁(共6頁)
敝,若是再度耗費民力、民財,百姓將何以生存呢?何況樂鐘不過是用來奏樂的,若無射
之音配以林鐘,耳朵就無法聽它的樂音了。鐘聲是讓耳朵聽的,既然耳朵聽不到,那也就
不算鐘聲了。耳朵能聽到的和聲在清音和濁音之間,其所能分辨的清、濁之音,不超過個
人能力所及。所以先王鑄造的樂鐘,大小始終不超過標準,重量也不超過一百二十斤。音
律、長度、容量、重量的標準因此確定了下來,各種各樣的器物都依據既定的標準來制造,
所以圣人鑄鐘時往往非常慎重。如今大王鑄造樂鐘,耳朵難以聽到和諧之音,規格上又不
符合法度,鐘聲中聽不到和聲,規格上不能成為標準。鑄造樂鐘無益于禮樂教化,又會極
大地耗費民財,那鑄造它又有什么用呢!
周景王不聽勸告,執意鑄造大鐘。周景王二十四年,大鐘鑄成,樂人向景王報告說鐘
聲和諧。景王對伶州鳩說:“鐘聲還是和諧的。"伶州鳩回答說:“陛下不明白其中的緣故。
”景王問:“為什么這么說呢?"伶州鳩回答說:“君王鑄造樂器,百姓衷心支持,這才
是真正的和諧.現在花費了財物,又使百姓疲憊,百姓沒有不怨恨的,我不認為這是和諧。
百姓都支持的事情,很少辦不成的,百姓厭惡的事情,很少有辦成的。所以諺語說:“眾
志成城,眾口錦金。”三年內勞民傷財的事情做了兩次,恐怕至少有一件是會被廢棄的。”
景王說:“你老糊涂了,懂得什么?”二十五年,景王去世,大鐘所奏的樂聲不再和諧。
15.B(3分)
【解析】“直接表達”錯,用典是委婉含蘊。
16.(6分)
①讀書要惜時勤奮。年少要勤奮讀書,不能虛度光陰。
②志存高遠。以先賢圣哲為榜樣,不斷學習,提升自己。
③讀書為民。讀書不是為了追求高官厚祿,而是為了濟世安民。
④重視家人,常陪伴父母。家人之間相互支持、陪伴。
【解析】
這首詩以陸游自述的方式表達了自己晚年讀書的情境和感慨。詩人在五更時分,天還
未完全明亮,卻已經坐在床頭的瓦燈下,埋頭苦讀。他用“近村遠村雞續鳴”來形容清晨
的寧靜被雞的鳴叫聲打破,而大星高懸的景象則凸顯了時間的不等待。詩中的“床頭瓦架
燈煜烯”形象地描繪了詩人照明讀書的場景。寫出了詩人不畏艱辛,好學樂學。
陸游在晚年更加深刻地體會到讀書的樂趣,他用“眼底明明見莘渭”來形容讀書帶給
他的啟迪和體驗。盡管他已年老體弱,但對學問的渴望依然如故,就像“但令病骨尚枝梧”,
他不愿虛度時光,就像“半盞殘膏未為費”,不愿浪費一點點的時間和精力。詩人持之以恒,
惜時讀書。
詩中還提到了陸游的兒子,雖然簡單樸實,但他能夠陪伴父親共同度過平凡的日子,
“頗能伴翁飽菜根”父子之間溫情滿滿。
最后兩句表達了詩人對功名財富的態度,“萬鐘一品不足論”,且要“蘇元元詩人認
為讀書的最終目的不是追求高官厚祿,而是要濟世安民。
17.(6分)
(1)麻酒臨江,橫槊賦詩。
(2)嘆門外樓頭,悲恨相續。
(3)沼陽江頭夜送客,楓葉荻花秋瑟瑟
語文答案解析?第4頁(共6頁)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語
嘈嘈切切錯雜彈,大珠小珠落玉盤
我聞琵琶已嘆息,又聞此語重唧唧
18.(2分)①紛至沓來②千姿百態
【解析】紛至沓來:紛:眾多,雜亂;沓:多,重復。紛至沓來指接連不斷地到來或紛紛
到來。此處根據前文“聞名遐邇的自然奇觀”和“吸引中外游客”等內容可知,此處形容
游人紛紛慕名而來,故可填“紛至沓來”或其他意義相近且能與上下文銜接連貫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2025智能制造合作合同
- 2025短期合同工聘用合同范本
- 幼兒園常見傳染病預防
- 傳染病防治工作培訓會
- 脊柱圍手術期護理
- 2025年植物遺傳綜合試題
- 審計處工作總結模版
- 僵人綜合征的臨床護理
- 船廠班組年終總結模版
- 電力設備行業深度報告:歐洲電車趨勢已起-從歐洲車企2025Q1財報看電動化趨勢151mb
- 2025湖北水發集團園招聘40人筆試參考題庫附帶答案詳解
- 2025年武漢數學四調試題及答案
- 2024年全國高中數學聯賽北京賽區預賽一試試題(解析版)
- 建筑地基基礎檢測規范DBJ-T 15-60-2019
- 南瑞科技220kv斷路器輔助保護nsr-322an型保護裝置調試手冊
- 滾筒冷渣機技術協議
- 氨基轉移酶檢測臨床意義和評價注意點
- 中債收益率曲線和中債估值編制方法及使用說明
- 國家開放大學《行政組織學》章節測試參考答案
- 什么是標準工時如何得到標準工時
- 牛津譯林版英語八年級下冊8B——單詞默寫(表格版)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