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課+歐洲的思想解放運動高一下學期統編版(2019)必修中外歷史綱要下_第1頁
第8課+歐洲的思想解放運動高一下學期統編版(2019)必修中外歷史綱要下_第2頁
第8課+歐洲的思想解放運動高一下學期統編版(2019)必修中外歷史綱要下_第3頁
第8課+歐洲的思想解放運動高一下學期統編版(2019)必修中外歷史綱要下_第4頁
第8課+歐洲的思想解放運動高一下學期統編版(2019)必修中外歷史綱要下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26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中世紀后期,歐亞世界有了一個不尋常的重大發展。一方面,伊斯蘭帝國和儒教帝國閉關自守,愈來愈僵化;另一方面,歐亞大陸西端正經歷著一場空前的、徹底的變革。······這一現代化過程的重要性在于它不可抗拒地導致了歐洲對全球的支配地位。——《全球通史》第8課歐洲的思想解放運動

——從信仰到理性的蛻變課程標準:

通過了解文藝復興、宗教改革、啟蒙運動與資產階級革命的歷史淵源,認識資產階級革命的發生和資本主義制度的確立,是近代西方政治思想理念的初步實現。一、文藝復興1、概念/含義:材料:“文藝復興”一詞源于意大利語Rinascimento(意為復活、再生),這一概念在14至16世紀時已被意大利的人文主義作家和學者所使用。···當時的人文主義者普遍認為,文藝在希臘、羅馬古典時代曾高度繁榮,但在中世紀“黑暗時代”卻衰敗湮沒,直到14世紀以后才獲得“復活”、“再生”。這場新文化運動是從復興古典希臘、羅馬文化開始的,因而被稱為“文藝復興”。——孟廣林《世界中世紀史》是14世紀到17世紀初發生在歐洲的宣揚新思想的新文化運動,起源于意大利,后來擴展到歐洲各地一、文藝復興2、背景材料:中世紀的文明是基督教的文明、一教統治的文明,它對異教的文明是消極的,甚至是敵視的。在思維上是超理性的,它的道德規范是:安分守己、容忍謙恭和卑視財富。—《意大利人文主義研究》宗教神學特點:以神為中心禁欲主義與強調來世主張安于現狀蒙昧和迷信一、文藝復興2、背景材料:從文藝復興時佛羅倫薩或威尼斯的商人或企業主的身上,我們可看到這樣一些特征:善于創新,因為如果因循守舊,不提高產品的質量就會在競爭中失敗;重視自由,因為沒有自由就不能攜帶商品走南闖北;敢于冒險,因為害怕飄洋過海,商品就缺乏廣闊的市場;主張宗教容忍,因為不敢和異教徒接觸,必然會失去可觀的利潤;重視理性,因為對行情、國情的估計不建立在事實的基礎上,不作冷靜、理智的分析,就會遭受破產;崇拜財富,因為財富給他們帶來了榮譽和地位;要求享受,因為財富的增長,使他們有可能享受生活的樂趣。

—《意大利人文主義研究》宗教神學特點:以神為中心禁欲主義與強調來世主張安于現狀蒙昧和迷信①根本原因/經濟根源:

西歐中世紀晚期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的萌芽一、文藝復興2、背景材料:(1348—1349年)據估計,當時西歐大約有1/4或1/3的人口死于這場災難。···黑死病對人們的心理沖擊也是巨大的,人們普遍認為瘟疫肆虐的原因是上帝對人類腐敗的懲罰,因而對日益衰落與腐敗的羅馬教廷的信仰也開始動搖。···劫后余生者從他人的死亡恐懼之中喚起了對自我生命存在幸福的追求和對生之權利的百般珍惜。于是不失時機地追求現實享樂便成為人們的生活信念,歌頌人生,申揚人權成了新的社會觀念。

——編自莊錫昌《西方文化史》、沈之興《西方文化史》1562《死神的勝利》——彼得·布魯蓋爾②外部沖擊:黑死病引發人們對宗教信仰與舊有生活方式的反思與懷疑一、文藝復興2、背景材料:這些城市共和國的統治者和富商巨賈,對來自各方的詩人、學者、藝術家,競相延納,加以庇護。···同時意大利有一個獨特的文化環境,在這里留下了不少古代羅馬的建筑遺址···1453年土耳其人攻陷君士坦丁堡后,拜占庭學者西行講學者絡繹而至。對希臘古典著作及藝術的研究與鑒賞,在意大利更蔚然成風。

—《世界史》應該把這些有特殊天才的人們作為天上的神仙對待。—科西莫·美第奇③人才基礎:在新興資產階級的扶植下,聚集了一批具有新思想的學者文人(中堅力量)④文化基礎:西歐文化自身的傳承與發展,意大利擁有豐厚的古希臘羅馬文化積淀,又從東方汲取了大量文化養料⑤技術基礎:造紙術和印刷術的傳入一、文藝復興3、實質與精神內核材料:從文藝復興時佛羅倫薩或威尼斯的商人或企業主的身上,我們可看到這樣一些特征:善于創新,因為如果因循守舊,不提高產品的質量就會在競爭中失敗;重視自由,因為沒有自由就不能攜帶商品走南闖北;敢于冒險,因為害怕飄洋過海,商品就缺乏廣闊的市場;主張宗教容忍,因為不敢和異教徒接觸,必然會失去可觀的利潤;重視理性,因為對行情、國情的估計不建立在事實的基礎上,不作冷靜、理智的分析,就會遭受破產;崇拜財富,因為財富給他們帶來了榮譽和地位;要求享受,因為財富的增長,使他們有可能享受生活的樂趣。—《意大利人文主義研究》實質:以學習和恢復希臘羅馬古典文化為號召,實質上是創立符合新興資產階級需要的新文化,其精神內核是人文主義宗教神學以神為中心禁欲與來世主張安于現狀蒙昧和迷信人文主義以人為中心,提升人的地位,肯定人的價值和尊嚴反對禁欲,發揮人的才智和創造力,追求現世的幸福崇尚冒險與進取精神崇尚理性,提倡探索人與自然的奧秘一、文藝復興4、代表人物及其成就(1)14世紀意大利“文學三杰”材料:“那專門用來祈禱的房屋,現在卻變成了禽獸們的棲居之所,所有的僧衣都變成了轉滿爛肉的麻袋,教會的神職人員竟然開始利用手中的職權作著金錢交易。”

—《神曲》但丁與貝特麗絲的邂逅一、文藝復興4、代表人物及其成就(1)14世紀意大利“文學三杰”材料:您那金色的秀發就被紗巾遮擋,既又收回充滿愛的目光。我越是期盼著您,越是徒勞地惆悵。面紗隔絕了您和我,由于我的罪過呀,不論是嚴冬還是酷暑,我將再也欣賞不到您那美目閃射的溫柔之光!——《歌集》材料:(抨擊教會)“制造欺詐的工場,邪惡的策源地,活人的地獄”——《歌集》材料:一個與世隔絕的青年跟父親進城,路遇一群漂亮姑娘。青年問父親這是什么,虔誠信教的父親答:“她們是禍水,叫綠鵝”。兒子卻說:“讓我帶一只綠鵝回家吧。”—《十日談》三人思想特點:諷刺教會的封建腐朽,宣揚人性的自由一、文藝復興4、代表人物及其成就(2)15世紀意大利“美術三杰”達·芬奇《最后的晚餐》米開朗琪羅《大衛》拉斐爾《圣母像》三人藝術特點:突破中世紀呆板僵硬的風格,描繪現世生活,展現了人物的內心世界一、文藝復興4、代表人物及其成就(3)15世紀后期英國莎士比亞

“人是一件多么了不起的杰作!多么高貴的理性!多么偉大的力量!多么優美的儀表!多么文雅的舉動!——(英)莎士比亞《哈姆雷特》作品:《哈姆雷特》、《李爾王》特點:充分體現了人文主義的政治理想和道德觀念一、文藝復興5、影響材料:中世紀的精神狀況是愚昧無知地拜倒在教會的偶像——教條、權威和煩瑣哲學之前···總之,理智處在昏睡狀態,人對自己的智慧和能力乃是一種財富一無所知。···文藝復興把理智從地牢里解放出來。它既發現了人的內部世界,也發現了外部世界。——約翰·西蒙茲《意大利文藝復興史》積極影響:①一定程度上沖擊了封建秩序②解放了長期被宗教戒律壓抑和禁錮的人性③使人們開始更多地關注人本身與現世世界④推動新航路開辟,為近代科學的興起、宗教改革、啟蒙運動奠定基礎彼特拉克認為值得尊敬的人是少數有知識的人,如果對無知的人表示贊許,這是對有知識的人的一種恥辱。···他們(勞動人民)只不過是徒具人形的,“沒有理智的動物群”。—《意大利人文主義研究》材料:人文主義學者鑒于基督神學對人的壓制,在反對宗教神學時,把信仰也不作分析地一概拋棄,而一味宣揚現世享樂···這種對任憑自然本性、經驗欲望行事的片面強調,實際也就是等于把人看作無異于一般動物,這就使得文藝復興成了既是一個創造的時代,又是一個瘋狂的時代。它剛使人從神的統治下解放出來,又落到了欲望的奴役之中。—王元驤:《康德美學的宗教精神與道德精神》消極:⑤個人:過分推崇人的自然本性,造成個人私欲膨脹和社會混亂。⑥階層:局限于資產階級和少數知識分子群體中,沒有廣泛發動群眾。二、宗教改革材料:整個十六世紀幾乎被宗教革命的浪潮所占據了。文藝復興和宗教革命是先后交錯的兩篇“文章”;在這以后,西歐社會面目真的改觀了。文藝復興是人性與理性的解放,宗教革命的沖擊力則在于對社會性的愚昧發起了攻擊。歐洲人幾乎沒有不是基督徒的,所以席卷歐洲的宗教大分裂就涉及到了每一個人,要他們作出選擇。——陳樂民《歐洲文明的進程》1、背景①文藝復興使天主教會的權威受到越來越多的質疑材料:羅馬教會教會作為德意志最大的封建主,占據了全德意志1/3的土地···16世紀初,羅馬教廷每年從德國榨取的財富,達30萬古爾登,這個數目比神圣羅馬帝國皇帝的年收入要高出好幾倍,等于1497年皇帝所征稅額的21倍。為了維持自己的權益,羅馬教廷還時常干預德國的政治,竭力維持其分裂割據的局面。——《世界中世紀史》(1)政治:王權的加強和民族國家的形成(2)經濟/根本原因:教會的盤剝阻礙了資本主義的發展(3)導火線:羅馬教廷兜售“贖罪券”②人們對羅馬教廷的長期盤剝日益不滿(各國封建君主、新興資產階級、下層民眾)材料:“錢幣落入箱底響叮當,靈魂脫離煉獄升天堂”。——教士約翰·特策爾二、宗教改革2、過程:(1)開始標志:1517年,馬丁·路德撰寫《九十五條論綱》,拉開了宗教改革的序幕馬丁·路德在威登堡教堂大門張貼九十五條論綱萊比錫辯論二、宗教改革(2)主張:①因信稱義:人的靈魂獲救靠自己的信仰,不靠煩瑣的宗教儀式②上帝面前人人平等③主張建立獨立的民族教會和廉儉教會,力主用民族語言進行宗教活動甲:“圣禮”(圣禮指7件圣事:圣餐、洗禮、圣膏、按立、告解、婚禮、膏油禮)是把上帝的恩典傳授給圣徒們的必不可少的媒介,如果沒有我們尊貴的教士主持,你們就不可能獲得上帝的恩典,永遠不能得救。乙:每一個基督教徒,只要感到自己真誠懺悔,都可以直接與上帝聯系而無需教會的媒介···信仰的唯一依據就是《圣經》,信仰耶穌就可得救。教隨國定:王權高于教權符合資產階級積累資本的需要印刷術二、宗教改革(因行稱義)羅馬教皇馬丁·路德(因信稱義)上帝教會神職人員《圣經》教徒間接對話教徒上帝《圣經》否定了教皇和教會的權威,使人獲得精神自由和靈魂得救自主權,體現了人文主義色彩。但無論新舊教,對《圣經》和上帝的信仰是不變的直接對話(3)新舊教比較:二、宗教改革(4)結果:

①形成了新教中的路德派

②擴展:繼德意志之后,西歐其他一些國家也進行宗教改革,建立了獨

立于羅馬教廷的新教,其中瑞士的加爾文派和英國的國教影響最大

預定論:上帝將世人分為選民和棄民,人在現世的成功與失敗就是選民和棄民的標志。英國國教:亨利八世《至尊法案》二、宗教改革3、影響:

材料:(宗教改革)引起了教義上的爭執和互不相容,從而導致了一些列血腥的宗教戰爭,但也逐漸迫使各教派逐漸接受和履行宗教的寬容···強調閱讀《圣經》提高了大眾的識字率,為除宗教以外的書籍和思想的傳播敞開了大門。···把中世紀統一的教會拆散成大量當地的地方性教會,所有這些地方教會的共同特點是它們都由世俗統治者控制,導致權力由教會向政府轉移。——編自《全球通史》①思想:促進思想解放,傳播人文主義②經濟:促進了歐洲資本主義的成長③政治:推動了歐洲民族國家的形成④文化:推動文化教育事業的發展。三、科學革命材料:文藝復興提倡人文主義,使宗教及其哲學“人化”和世俗化;宗教革命是“護神”的,要回歸本源的基督教義···宗教分裂后的新教比舊教更忠于上帝和《圣經》···在引起笛卡兒以來整個世紀的沉思后,西歐進入了自覺地運用理智的階段。——陳樂民《歐洲文明的進程》1、背景:隨著文藝復興和宗教改革的深入開展,人們對自然界的認識產生革命性的變化2、時間:16—17世紀三、科學革命2、成就:基督教神學的理論支柱:“凡運動的事物必然都有推動者在推著它運動”,但一個推一個不能無限地追溯上去,因而“必然存在第一推動者”,即存在超自然的神力。——亞里士多德力學理論地球居中央不動,日月星辰都圍繞地球運行。——托勒密地心說(1)波蘭天文學家哥白尼提出“日心說”,(意義)否定了天主教會宣揚的“地心說”,建立起一種新的宇宙觀(2)英國科學家牛頓發現萬有引力定律,(意義)確立了較為完整的力學體系,為近代物理學的發展奠定了基礎。(3)其他領域:近代科學在光學、熱學、電磁學、解剖學等領域也取得了巨大進步三、科學革命3、影響:1738伏爾泰《牛頓哲學原理》封面牛頓和他的理性之光科學藝術女神繆斯伏爾泰①形成了重視經驗和事實的理性化思維方式。②確立了通過觀察、實驗等基本途徑發現自然規律的科學方法。③削弱了封建統治的精神支柱,促進了思想解放和社會進步,為啟蒙運動提供科學的思維方法。四、啟蒙運動材料:“文藝復興”好像是一個酣睡的人在慢慢蘇醒;“宗教革命”進一步表現在“上帝”問題的一種突破;在引起笛卡兒以來整個世紀的沉思后,西歐進入了自覺地運用理智的階段。所有“啟蒙運動”是文藝復興以來思想運動不斷深化、不斷讓理性脫離神學羈絆的漸進、積累的必然結果。這是一個商業革命、產業革命、思想革命相互推動的時期。——陳樂民《歐洲文明的進程》1、背景:①隨著文藝復興、宗教改革和近代科學的發展,人們思想得到進一步解放②西歐資本主義經濟發展,新興資產階級要求擺脫專制王權和教會的思想束縛四、啟蒙運動2、含義:法文原意為光明、智慧。啟蒙運動就是以理性和科學的光芒,驅散蒙昧、迷信、宗教狂熱和專制統治帶來的黑暗。啟蒙運動就是人類脫離自己所加之于自己的不成熟狀態,不成熟狀態就是不經別人的引導,就對運用自己的理智無能為力。……要有勇氣運用你自己的理智!這就是啟蒙運動的口號。——康德《答復這個問題:‘什么是啟蒙運動’》四、啟蒙運動3、精神內核:理性(1)強調獨立思考與自主精神,認為判斷是非的標準是人的理性(2)相信進步,相信在科學和教育的作用下,社會將趨于完美(3)對未來社會的政治思想:天賦人權、平等、自由、法治和權力制衡等四、啟蒙運動4、過程:17世紀,英國出現早期啟蒙思想18世紀,法國成為啟蒙運動的中心18世紀后期,啟蒙運動達到高潮,并擴展到歐洲其他國家及北美地區四、啟蒙運動5、代表人物:孟德斯鳩:立法、司法、行政三權分立,相互監督、制衡伏爾泰:寄希望于開明君主進行改革,建立君主立憲制盧梭:主權在民和直接民主制、社會契約論代表作:《社會契約論》共同點:都反對君主專制四、啟蒙運動5、代表人物:洛克休謨亞當·斯密地位:“現代經濟學之父”思想:勞動是財富的源泉和衡量價值的尺度,主張自由競爭材料:每一個人,在他不違反正義的法律時,都應聽任完全自由,讓它采用自己的方法,追求自己的利益,以其勞動及資本和任何其他人或其他階級相競爭。這樣,君主們就被完全解除監督私人產業、知道私人產業使之最適合社會于利益的義務。—亞當·斯密《國富論》奠定資本主義自由經濟理論基礎,西方主流經濟思想從重商主義逐漸向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