遼寧省沈陽市鐵路實驗中學2023-2024學年高一4月月考語文試題(解析版)_第1頁
遼寧省沈陽市鐵路實驗中學2023-2024學年高一4月月考語文試題(解析版)_第2頁
遼寧省沈陽市鐵路實驗中學2023-2024學年高一4月月考語文試題(解析版)_第3頁
遼寧省沈陽市鐵路實驗中學2023-2024學年高一4月月考語文試題(解析版)_第4頁
遼寧省沈陽市鐵路實驗中學2023-2024學年高一4月月考語文試題(解析版)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6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沈陽鐵路實驗中學2023—2024學年高一下學期4月月考語文試卷考試時間:150分鐘考試分數:150分試卷說明:答卷前,考生務必將自己的姓名、準考證號填寫在答題卡上。作答時,將答案寫在答題紙上,寫在本試卷上無效。一、現代文閱讀(35分)(一)現代文閱讀I(本題共5小題,19分)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題。開始從事農業生產,是人類進化史上的重大轉折點。有些人類學家甚至認為,啤酒在這一進程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農業生產提供的剩余糧食使一些社會成員從糧食生產中解放出來,成為特殊職業者,專門從事手工業或其他商業活動,從而為人類文明的發展鋪平了道路,推動了人類邁向現代社會的進程。這個過程開始于公元前9000年,新月沃地的人們已開始種植大麥和小麥,這就與之前單純以果腹充饑和儲存為目的的簡單野谷采集有了本質的區別。當然,從打獵采集到農耕種植的轉變是幾千年逐漸演變的結果。在這一過程中,耕種的農作物在人類的食譜中占據著越來越重要的地位。但縱觀人類發展的歷史,這只是瞬間的變化:在700萬年前從猿進化成人后,人類就一直靠采獵獲得食物。后來,他們突然棄獵從耕,棄采歸田。人類為何這樣?為何是在這個特定的時期?史學界對此爭論不休。目前有許多假設:可能是新月沃地地區可供采獵的食物由于氣候變化、物種死亡或過量采獵等原因而滅絕;可能是一種更加穩定的生活方式(但仍屬于狩獵采集的方式)提高了人類的生育能力,致使人口激增,從而需要新的糧食來源;更可能是啤酒見之于世后,在社會交往、宗教祭祀等諸多方面贏得了極其重要的地位,人們希望通過栽培來確保稻谷供應,從而擺脫靠天吃飯和野谷充饑的境遇。從最后一種假設來看,人類從事農業生產的部分原因是為保證啤酒的供應。盡管這種假設有將農業的開始歸功于啤酒的嫌疑,但在歷史天平由采獵向農耕和小范圍定居傾斜的過程中,啤酒似乎更像是諸多因素中的一個。這是個棘輪效應:如果一個特定種群越依賴農作物作為其主要的食品,那么它的人口就增加得越快,就越難返回以狩獵采集為主的舊式游牧生活方式。也可以說,啤酒的飲用對農業的轉變起了微妙的輔助作用。因為當時啤酒很難長期儲存,完全發酵只需一個星期,多數啤酒在完全發酵之前就被喝完了。以現代標準來看,這種啤酒酒精含量相對較低,但富含懸浮酵母菌,極大地提高了其蛋白質和維生素含量,尤其富含維生素B,從而避免在狩獵讓步農耕的過程中,由于肉類(富含維生素B)攝取減少導致的營養結構失調。此外,即使在最小的部落里,人的排泄物也會很快污染到飲用水源。由于啤酒是由開水釀造的,所以比生水飲用起來更安全、更衛生。雖然直到近代人們才意識到飲用臟水有害健康,但他們早就知道要警惕來源不明的水,盡量從遠離居住地并且水質清潔的地方取水(而采獵者就不必擔心飲用到污染水的問題,他們人數少,始終到處流動,遷徙之后廢物就遺留在了原地)。換句話說,人類從事農業生產之后,食物質量下降,而啤酒恰好提供了相應的營養成分,作為安全的液態飲品,喝啤酒的農民比不喝啤酒的人具有營養優勢。公元前7000至公元前5000年,新月沃地的農業迅速發展。人們種植的作物和馴養的牲畜(主要是山羊和綿羊)種類和數量越來越多。新的灌溉技術使干燥的美索不達米亞低地和埃及尼羅河流域也能適合農業生產。這一時期典型的村落都是由泥和草蓋的圓頂房,稍好一點的用曝曬而成的土坯建成。村外就是種植谷物、棗樹和其他作物的農田,偶爾可以看到一些散養或圈養的牛羊,到處是一派寧靜祥和的景象。當然,人們也會盡可能捕獲一些禽和魚等野味來豐富食譜,但總體來說,這種生活方式與幾千年來采集狩獵的方式已截然不同。此時的社會正向一個更復雜的模式發展,村落通常會用倉庫來存放貴重物品,包括圣物和余糧。毫無疑問,這些倉庫是公用的,因為其存儲數量遠遠大于任何一個家庭的需要。為了避免糧食短缺,人們一方面把余糧存入倉庫,另一方面舉行祭祀儀式向神靈祈求豐收。二者相互交織,所以人們一直把捐余糧當作對神之供奉,從而將倉庫逐漸演變成了神廟。在新月沃地的許多地方,都可以找到公元前8000年左右刻著字的泥石。這些泥石在當時是用來記載捐糧的明細,以保證所有村民都盡可能將余糧拿到公共糧倉。這種宗教意味的捐糧儀式由行政祭司主持,他們靠余糧生活,也指導集體活動,如房舍的建造、灌溉系統的維護。這也播下了管理體制的種子,開啟會計和寫作等職業的先河。(摘編自《上帝之飲:六個瓶子里的歷史》)1.下列對原文相關內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確的一項是()A.考古研究顯示,人類的生活方式從打獵采集到農耕種植的轉變只是瞬間變化。B.啤酒中的蛋白質和維生素含量高能促使懸浮酵母菌生長,從而減少人們營養結構失調。C.啤酒比生水喝起來更安全衛生,原因是生水一定會被人的排泄物污染而啤酒是用開水釀造的。D.古代村落中的祭祀在主持捐糧儀式、指導集體生活等活動中發展出了寫作和會計等管理職業。2.根據原文內容,下列說法正確的一項是()A.農業生產的剩余糧食使一些社會成員從生產中解放出來,成為某類特殊職業者。B.人類的生活模式從采集漁獵轉為定居型農業生產主要原因是為了保證啤酒的供應。C.人類難以返回到以狩獵采集為主的生活方式是因為人口激增需要新的糧食來源。D.公元前5000年左右,新月沃地人們的食譜包含谷物、水果、牛羊肉、魚肉等。3.下列選項,不適合作為論據來支撐“啤酒見之于世后,在社會交往、宗教祭祀等諸多方面贏得了極其重要的地位”這一觀點的一項是()A.在蘇美爾遺址出土了大量大小相同的斜邊碗,考古學家經過研究推測這種碗可能是一種被廣泛使用的標準量器。B.有一個埃及石碑,上面的碑文告誡母親給上學的孩子每天準備兩壇啤酒、三小條面包,以保證孩子的健康發育。C.在埃及語中“蓋一座啤酒大廳”或“到啤酒大廳里坐坐”的意思是“玩得開心”或“(在熱鬧的宴會上)飲酒作樂”。D.一份公元前的埃及醫學文獻中記載了許多用到啤酒的藥方,比如洋蔥與啤酒混合可治療便秘;啤酒加橄欖粉治消化不良等。4.仔細閱讀文章,概括公元前5000年新月沃地的啤酒的主要特征,并簡述釀酒過程。5.歸納人類從事農業生產后,生產方式、社會生活等方面有哪些具體的改變。【答案】1.C2.D3.A4.(1)特點:發酵時間短、難長期儲存、富含懸浮酵母菌(或蛋白質和維生素)。(2)制作流程:將大麥、小麥、稻谷為原料加水煮沸,然后發酵。5.①農業生產提供的剩余糧食促使了手工業、商業等特殊職業者的產生。②相比于狩獵時期,人類肉類攝取減少,食物質量下降,飲水安全得不到保證。③人類釀造啤酒,喝啤酒以補充營養,保持健康。④人類以村落方式聚集,出現了公用的倉庫,儲存余糧。⑤人類舉行祭祀儀式向神靈祈求豐收,把捐余量當作對神的供奉并發展出神廟。⑥人類用泥石記載捐糧的明細,后世的管理體制,會計、寫作等職業也從中發展起來。【解析】【1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理解和分析文章內容的能力。A.“瞬間變化”錯誤,原文為“但縱觀人類發展的歷史,這只是瞬間的變化”,缺少限定“但縱觀人類發展的歷史”,且原文又“從打獵采集到農耕種植的轉變是幾千年逐漸演變的結果”。B.“啤酒中的蛋白質和維生素含量高能促使懸浮酵母菌生長”錯誤,因果顛倒。原文為“富含懸浮酵母菌,極大地提高了其蛋白質和維生素含量”。D.“發展出了寫作和會計等管理職業”錯誤,會計和寫作不是管理職業。故選C。【2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根據文章內容進行判斷的能力。A.“從生產中解放出來”錯誤,原文為“農業生產提供的剩余糧食使一些社會成員從糧食生產中解放出來”,應為“從糧食生產中解放出來,手工業也是生產”。選項擴大了范圍。B.“主要原因是為了保證啤酒的供應”錯誤,原文為“人類從事農業生產的部分原因是為保證啤酒的供應”,不是主要原因,是部分原因。選項曲解文意。C.“是因為人口激增需要新的糧食來源”錯誤,原文為“可能是一種更加穩定的生活方式(但仍屬于狩獵采集的方式)提高了人類的生育能力,致使人口激增,從而需要新的糧食來源”,只是“可能”。故選D。【3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分析論點、論據和論證方法的能力。A.斜邊碗只是推測可能是標準量器,可能用來量啤酒,但也可能用來量水或者別的液體。故不能證明啤酒的重要地位。故選A。【4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對文章內容的篩選和概括的能力。解答本題,圍繞啤酒主要特征、釀酒過程篩選概括信息即可。由原文“因為當時啤酒很難長期儲存,完全發酵只需一個星期,多數啤酒在完全發酵之前就被喝完了。以現代標準來看,這種啤酒酒精含量相對較低,但富含懸浮酵母菌,極大地提高了其蛋白質和維生素含量,尤其富含維生素B”可知,特點是發酵時間短、難長期儲存、富含懸浮酵母菌(或蛋白質和維生素)。由原文“新月沃地的人們已開始種植大麥和小麥”“由于啤酒是由開水釀造的”“完全發酵只需一個星期”可知,制作流程是以大麥、小麥、稻谷為原料,加水煮沸,然后發酵。【5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篩選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解答本題,要理解文章內容,梳理思路,再篩選概括相關信息。由原文“農業生產提供的剩余糧食使一些社會成員從糧食生產中解放出來,成為特殊職業者,專門從事手工業或其他商業活動”可知,農業生產提供的剩余糧食促使了手工業、商業等特殊職業者的產生。由原文“在狩獵讓步農耕的過程中,由于肉類(富含維生素B)攝取減少導致的營養結構失調”“人的排泄物也會很快污染到飲用水源”“人類從事農業生產之后,食物質量下降”可知,相比于狩獵時期,人類肉類攝取減少,食物質量下降,飲水安全得不到保證。由原文“盡管這種假設有將農業的開始歸功于啤酒的嫌疑,但在歷史天平由采獵向農耕和小范圍定居傾斜的過程中,啤酒似乎更像是諸多因素中的一個”“這種啤酒酒精含量相對較低,但富含懸浮酵母菌,極大地提高了其蛋白質和維生素含量,尤其富含維生素B,從而避免在狩獵讓步農耕的過程中,由于肉類(富含維生素B)攝取減少導致的營養結構失調”“人類從事農業生產之后,食物質量下降,而啤酒恰好提供了相應的營養成分,作為安全的液態飲品,喝啤酒的農民比不喝啤酒的人具有營養優勢”可知,人類釀造啤酒,喝啤酒以補充營養,保持健康。由原文“村落通常會用倉庫來存放貴重物品,包括圣物和余糧。毫無疑問,這些倉庫是公用的”可知,人類以村落方式聚集,出現了公用的倉庫,儲存余糧。由原文“為了避免糧食短缺,人們一方面把余糧存入倉庫,另一方面舉行祭祀儀式向神靈祈求豐收。二者相互交織,所以人們一直把捐余糧當作對神之供奉,從而將倉庫逐漸演變成了神廟”可知,人類舉行祭祀儀式向神靈祈求豐收,把捐余量當作對神的供奉并發展出神廟。由原文“這些泥石在當時是用來記載捐糧的明細,以保證所有村民都盡可能將余糧拿到公共糧倉。這種宗教意味的捐糧儀式由行政祭司主持,他們靠余糧生活,也指導集體活動,如房舍的建造、灌溉系統的維護。這也播下了管理體制的種子,開啟會計和寫作等職業的先河”可知,人類用泥石記載捐糧的明細,后世的管理體制,會計、寫作等職業也從中發展起來。(二)現代文閱讀Ⅱ(本題共4小題,16分)閱讀下面的小說,完成下面小題。材料一:套不住的手趙樹理白云崗公社大磨嶺大隊有個教練組,任務是教初參加農業生產的人學技術,兩個做活質量最高的老農民當教師,陳秉正兼任組長,王新春兼任副組長。組員是流動的,經常分配在各小隊。組長陳秉正已經是七十六歲的老人了,按一般慣例,這樣大歲數的人本來早就該不參加主要勞動,可是這老頭身體特別強健,在年輕時候一個人可以抵一個半人做活;如今雖說老了,一般青年小伙子還有點比不上他。他教人做活,不但要求規格,而且要教架勢。因為規則太多,徒弟們記著這樣忘了那樣,有時候腰太直了,有時候步子亂了,有時候下鋤沒有計劃……陳秉正老人不住口地提醒著這一個,招呼著那一個,也常常隨時打斷他們的工作重新示范。徒弟們練架勢練得累了,老組長陳秉正便讓他們休息一陣子。自己就招呼梯田下邊溝岸上教徒弟們種田地的副組長王新春過來閑談一會。陳秉正一見王新春就伸出手來和他握手,王新春卻常是縮回手去躲開。王新春比陳秉正小十來歲,和陳很友好,就是怕和他握手,因為被他握住就像被鉗子夾住那樣疼。陳秉正的手確實和一般人不同:手掌好像四方的,指頭粗而短,而且每一根指頭都展不直,里外都是繭皮,圓圈的指頭肚兒都像半個蠶繭上安了個指甲,整個看來真像用樹枝做成的小耙子。王新春對周圍的青年人說:“沒有那兩只手,咱們現在種的這塊地恐怕還是荒坡哩!這些地都是他老哥和咱們現在的大隊長父子倆一攫頭一攫頭剜開、一條堰一條堰壘起來的。”一次,有個年輕人練架勢練得不耐煩了,說:“怨不得我們學不會,誰讓我們沒有長那樣一雙手哩!”陳秉正一本正經地說:“是叫你們學成我這手,不是叫你們長成我這手!不是開山,我這手也長不成這樣;不過上輩人把山都開了,以后又要機械化了,你們的手也用不著再長成這樣了!”陳老人雖然不希望別人的手長成那樣,可是他對他自己已經長成那樣的一雙手,仍然覺著是足以自豪的。土改以后,陳秉正老漢家里的收入也豐裕起來了。兒孫們為了保護老人那雙勞苦功高的手,給他買了一雙毛線手套,他接過來一看說:“這雙手可還沒有享過這個福!”向手上試著套了一套,巴掌不夠寬,指頭也太細、太長,勉強套上去,把巴掌那一部分撐成方的了,指頭的部分下半截都撐粗了一點,上半截卻都還有個空尖兒。兒子陳滿紅說:“慢慢用著就合適了!”老人戴好了握了握、伸了伸說:“還好!”說罷,脫下來交給滿紅媳婦說:“暫且給我放過去吧!”兒媳婦也說:“爹!你就帶上走吧!到地里手不冷?”老人說:“戴上它搬石頭不利落!”說著就放下走了。以后別的活兒又陸續接上來一鍘干草、出羊圈、窖蘿卜、捶玉米…哪一種活兒也不好戴著手套做,老人也就忘了自己還有一雙手套。一天,白云崗有個物資交流會。滿紅媳婦勸老人說:“現在這些雜活計又不用您教多少技術,您還是休息一天去逛逛吧!”老人答應了。老人換了一件新棉襖,用新腰帶束住腰。滿紅媳婦說:“這回可帶上您的手套吧!”說著把手套給他拿出來,他帶上走了。他走到白云崗,逛了半條街,剛走過公社門口,看見山貨部新運來一車桑杈,售貨員忙著正往車下搬。這東西在這地方已經二年不見了,不論哪個隊原有的都不夠用。他以為機會不可錯過。轉眼工夫,就來了十來個人,每人拿著一柄看;見買杈的越來越多,他把手套卸下來往懷里一裝,胡亂搶到手五柄,其余的就叫別人拿完了。他付了錢,把杈捆起來扛上,就返回原路走出白云崗村。一出了村,他覺人也不擠了、路也寬敞了,這才伸手到懷里摸他的手套。他摸了半天只有一只;放下籃子和桑杈,解開腰帶抖搜了一下,也仍然不見那一只。他知道一定是丟在山貨部里了。他想:“丟就丟了吧!拿上它也沒有多少戴它的時候!”可是走了不幾步,就又想到“孩子們好心好意給買上了,丟了連找也不找一趟,未免對不起他們”,這才又扭回頭來重新返回白云崗物資交流大會上的山貨部來。幸而售貨員早已給他拾起來放在賬桌上,見他來找就還了他。隔了好久,陳秉正老人又被評選為本年的勞動模范,要到縣里去出席勞模大會。他除換上新棉襖和新腰帶外,又把他的手套帶上。會議一共開三天半,老人又是聽報告、又是準備發言,和大家一樣忙個不了,直到第四天上午聽罷了縣委的總結報告,才算了結了一宗事。下午吃過午飯,人們差不多都想上街逛逛,老人束上腰帶,戴上手套,也走出了房間。他住的招待所因為剛剛裝修完,院子還來不及清理。院里有兩截剩余木料礙著路,他總覺著不太順當。他想:“把它轉過一邊不就好走了嗎?”他把手套卸下來放在階臺上,就來動手轉木料。等到把院子都清理完了,才發現手套又丟了。“算了,不找它了!這手套對我也沒多大用處!”老人干脆放棄了。后來還是招待所的員工幫他找到,洗干凈還給了他。第二天他回到家,換過衣服之后便把手套還給兒媳婦說:“這副手套還給你們吧!我這雙手是戴不住手套的!”材料二:我也曾寫過一些篇小說,都不怎么出色。每逢讀到趙樹理同志的小說,我總得到一些啟發,學到一些竅門兒。最近,看到他的一篇新作——《套不住的手》,滿心歡喜,情不自禁地想寫出點個人的體會。作品文字極為樸素嚴整,相當細致地描寫了不少農村勞動的經驗,這些經驗非久住農村而又熱愛耕作的人不會寫出。不過,假若不拿一雙手套貫串起來,恐怕就顯著瑣碎一些。這雙手套把零散的事情聯綴起來,有起有落,頗為巧妙。事情本來不相干,而設法用一條線穿上,就顯出些藝術的手段。我看得出:樹理同志知道多少關于老農陳秉正的事,假若他高興,他可以寫一大本《老農陳秉正傳》。可是,他只由手套寫到老人的手。有了這雙手,我們也就看見陳老人的最可愛的性格與品質。這也就夠了,既不需要手套,也無須寫一本傳記。不過是一雙手啊,可是創造世界的不是別的,而的的確確是仗著這么一雙手。這篇作品不是小題大作,而是大題小作,篇幅不長,而意義很大。(摘編自老舍《讀<套不住的手>》,有刪改)6.下列對材料一相關內容和藝術特色的分析鑒賞,不正確的一項是()A.小說通過外貌描寫突出陳秉正的手確實和一般人不同。把他的手比作“小耙子”很符合人物身份特點,富有生活氣息B.小說的語言既質樸平易又生動幽默,如“真像用樹枝做成的小耙子”,口語化很明顯,達到了通俗化和藝術化高度統一。C.小說情節可分為兩個部分,先集中刻畫陳秉正“手”的故事,再集中講述“手套”的故事,后者是對前者的延伸。D.小說在激烈的矛盾沖突中塑造陳秉正的性格特征。從“陳秉正的手與眾不同”到“手套不住”的一串兒故事中,把陳秉正的性格表現得十分鮮明。7.下列與文本有關的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A.《套不住的手》注重故事的連貫性,強調有頭有尾和前后照應。環環相扣,層層推進。適應廣大農民的欣賞習慣。B.套不住的手原因有很多,例如活多,哪一種活兒也不好戴著手套做。陳秉正在白云崗物資交流大會上買桑杈,陳秉正在招待所院里清理剩余木料。C.《套不住的手》將記敘、描寫、抒情多種表達方式融為一體,小說敘述多于描寫,描寫溶于敘述。在人物刻畫上,運用白描的手法和注重細節動作的描寫D.趙樹理在創作上特別注重從農村生活和勞作中選取題材,語言生動活潑又通俗易懂,具有獨特的藝術韻味,體現了他一貫的寫作風格。8.趙樹理是如何刻畫陳秉正這一人物形象的,請結合材料簡要分析。9.老舍讀趙樹理的小說,總能“學到一些竅門兒”。如果將標題改為《老農陳秉正傳》,和原標題比較你認為哪個好?【答案】6D7.C8.①細節描寫:細致地對陳秉正老人的手進行特寫,突出他勤勞純樸、熱愛勞動的形象。②語言描寫:陳秉正對年輕人語重心長的教育,剛拿到手套時感慨“這雙手可還沒有享過這個福!”最后表示自己“我這雙手是戴不住手套的!”③心理描寫:看到新運來的桑杈第一時間想到集體的事情,手套第一次丟了想到“孩子們好心好意給買上了,丟了連找也不找一趟,未免對不起他們”,體現了他為集體和他人著想的特點。④側面襯托:副組長王新春對陳秉正辛勤勞作的介紹和年輕人勞動時的抱怨和不理解,突出表現了陳老漢的嚴肅、認真、一絲不茍的勞動態度以及他熱愛勞動、助人為樂的高尚品德。9.原標題好。①從表達效果看。標題“套不住的手”,設置懸念,讓讀者對這雙手產生“為何套不住”的思考,引發了讀者的閱讀興趣。②從情節看,標題“套不住的手”以“手”為線索展開,兩次戴手套,兩次丟手套的零散事情聯綴起來,使情節一波三折,有起有落,頗為巧妙。③從主旨看,標題“套不住的手”,揭示主題,作者通過對這雙手的描寫,塑造了一位勤勞樸實,平凡而崇高的勞動人民形象,歌頌了勞動人民熱愛勞動的優秀品質。【解析】【6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對文章內容和藝術特色的分析鑒賞的能力。D.“激烈的矛盾沖突”錯誤,小說情節可分為兩個部分,先集中刻畫陳秉正“手”的故事,再集中講述“手套”的故事,贊美像陳秉正這樣的勞動人民的,謳歌了他們熱愛勞動的優秀品質,間接批判了當時社會上一些歧視勞動的現象。矛盾沖突并不激烈。故選D。【7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對文章內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C.“將記敘、描寫、抒情多種表達方式融為一體,小說敘述多于描寫”錯誤,文中沒有抒情。記敘也不多于描寫。故選C。【8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鑒賞作品的人物描寫手法的能力。塑造人物手法可以從語言、動作、神態、心理、細節、外貌和側面烘托等角度進行分析。外貌描寫:“手掌好像四方的,指頭粗而短,而且每一根指頭都展不直,里外都是繭皮,圓圈的指頭肚兒都像半個蠶繭上安了個指甲,整個看來真像用樹枝做成的小耙子。”“四方”“粗而短”“像用樹枝做成的小耙子”等詞句,細致地對陳秉正老人的手的特點、形狀進行特寫,表現了他勤勞純樸、熱愛勞動的形象。剛拿到手套時感慨“這雙手可還沒有享過這個福!”最后表示自己“我這雙手是戴不住手套的!”都在贊美其勞動品質。語言描寫:“是叫你們學成我這手,不是叫你們長成我這手!不是開山,我這手也長不成這樣;不過上輩人把山都開了,以后又要機械化了,你們的手也用不著再長成這樣了!”寫陳秉正對年輕人語重心長的教育,教育年輕人踏實認真學習才能學成一雙巧手。心理描寫:“孩子們好心好意給買上了,丟了連找也不找一趟,未免對不起他們”“把它轉過一邊不就好走了嗎?”這兩處心理描寫一方面寫出她體諒孩子,一方面寫出他轉動木料,為集體和他人著想的特點。側面襯托:“王新春比陳秉正小十來歲,和陳很友好,就是怕和他握手,因為被他握住就像被鉗子夾住那樣疼”表現了陳秉正的手勁很大,是一雙勞動的手;“沒有那兩只手,咱們現在種的這塊地恐怕還是荒坡哩!這些地都是他老哥和咱們現在的大隊長父子倆一攫頭一攫頭剜開、一條堰一條堰壘起來的”通過副組長王新春的語言寫出陳老漢的嚴肅、認真、一絲不的勞動態度以及他熱愛勞動、助人為樂的高尚品德。【9題詳解】本題考查分析理解文章標題含義及作用的能力。鑒賞標題可從表達效果、情節、人物及主旨等方面考慮。首先明確本文標題“套不住的手”更好。從表達效果分析,標題新穎,設置懸念,吸引讀者,讓讀者對這雙手產生思考,“為何套不住?”,這樣能吸引讀者,激發讀者的閱讀興趣。從情節、人物方面分析,文中通過寫陳秉正生活中一些小事,以“手”為線索展開,先集中刻畫陳秉正的手的故事,再集中講述手套的故事;并把兩次戴手套,兩次丟手套的零散事情聯綴起來,展現了陳秉正這樣的勤勞純樸、熱愛勞動、關心集體事業的精神品質,使情節一波三折,有起有落,頗為巧妙。從主題主旨方面分析,通過一雙“套不住的”“變形”的手,刻畫出一位農業生產技術、思想覺悟都很高的農民形象,贊美了平凡而崇高的勞動者,歌頌了勞動人民熱愛勞動的優秀品質。二、古代詩文閱讀(35分)(一)文言文閱讀(本題共5小題,20分)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文本一:季氏將伐顓臾。冉有、季路見于孔子曰:“季氏將有事于顓臾。”孔子曰:“求!無乃爾是過與?夫顓臾,昔者先王以為東蒙①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為?”冉有曰:“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孔子曰:“求!周任有言曰:‘陳力就列,不能者止。’危而不持,顛而不扶,則將焉用彼相矣?且爾言過矣。虎兕出于柙,龜玉毀于櫝中,是誰之過與?”冉有曰:“今夫顓臾固而近于費②今不取后世必為子孫憂。”孔子曰:“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為之辭。丘也聞有國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貧而患不安。蓋均無貧,和無寡,安無傾。夫如是,故遠人不服,則修文德以來之,既來之,則安之,今由與求也,相夫子,遠人不服,而不能來也;邦分崩離析,而不能守也;而謀動干戈于邦內,吾恐季孫之憂,不在顓臾,而在蕭墻之內也。”(選自《季氏將伐顓臾》)【注】①東蒙:山名,蒙山,在今山東蒙陰南。②費(bì):季氏的私邑,在今山東費縣。文本二: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子曰:“以吾一日長乎爾,毋吾以也。居則曰:‘不吾知也!’如或知爾,則何以哉?”子路率爾而對曰:“千乘之國,攝乎大國之間,加之以師旅,因之以饑謹;由也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夫子哂之。“求!爾何如?”對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禮樂,以俟君子。”“赤!爾何如?”對曰:“非曰能之,愿學焉。宗廟之事,如會同,端章甫,愿為小相焉。”“點!爾何如?”鼓瑟希,鏗爾,舍瑟而作,對曰:“異乎三子者之撰。”子曰:“何傷乎?亦各言其志也。”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夫子喟然嘆曰:“吾與點也!”三子者出,曾皙后。曾皙曰:“夫三子者之言何如?”子曰:“亦各言其志也已矣。”(選自《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10.文中畫波浪線的部分有三處需加句讀。請用鉛筆將三處答案按順序分別對應答題卡上的答案標號涂黑。今A夫B顓C臾D固E而F近G于H費I今J不K取L后M世N必O為P子Q孫R憂11.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及相關內容的解說正確的一項是()A.夫子,古時對男子的尊稱,也可指學者或老師。材料一的“夫子”是指孔子,材料二則是孔子學生對他的尊稱。B.“毋吾以也”中的“以”是“因為”的意思,與“學不可以已”中的“已”意思不相同。C.子路,是仲由的字,字是名的解釋和補充,供晚輩或平輩稱呼。只限于有身份的人,“男子二十冠而字”“女子十五笄而字”。D.端章甫,端是古代的一種禮帽。章甫是古代的一種禮服。這是做小相時的穿戴。端和章甫在這里都是用作動詞。12.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A.材料一第二段中,孔子通過引用與比喻的修辭對企圖推卸攻打顓臾責任的季氏進行批駁:在其位就要謀其政,失職就要追究責任。B.材料一通過寫孔子譴責季氏討伐顓臾的做法,明確表達了孔子反對武力征伐,主張“仁者愛人”的政治思想。C.材料二孔子“哂由”既有子路“率爾而對”的因素,也有子路在治國方略中將“方”置于“勇”后的原因。D.《季氏將伐顓臾》寫出了孔子對弟子愛深言切的一面,而《侍坐》寫出了孔子循循善誘、誨人不倦的一面。13.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1)虎兕出于柙,龜玉毀于櫝中,是誰之過與?(2)居則曰:‘不吾知也!’如或知爾,則何以哉?14.比較閱讀《季氏將伐顓臾》和《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思考:兩篇文章中孔子對學生態度有何不同?不同的態度表明了孔子什么樣的政治主張?【答案】10.DIL11.C12.A13.(1)老虎和犀牛從籠子里跑出來,(占卜用的)龜甲和(祭祀用的)玉器在匣子里被毀壞,這是誰的過錯呢?”(2)(你們)平時常說:‘沒有人了解我呀!’假如有人了解你們,那么(你們)打算怎么做呢?”14.①《季氏將伐顓臾》中孔子勃然大怒,直接呵斥冉有、季路。《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中孔子態度親切溫和、循循善誘。②不同的態度反映出孔子以“仁”(或者寫禮樂)治國的政治主張。在《季氏將伐顓臾》文章中孔子提出了治國安邦的原則:“有國有家者,不患貧而患不均,不患寡而患不安。蓋均無貧,和無寡,安無傾。夫如是,故遠人不服,則修文德以來之。既來之,則安之。”【解析】【10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文言文斷句的能力。句意:現在顓臾,城墻堅固而且靠近費地,現在不奪取它,后世一定會成為子孫們的憂患。“今夫顓臾”,“今夫”修飾主語“顓臾”,表強調,主語后D處斷開;“固而近于費”,狀語后置句,后置狀語“于費”后I處斷開“今”與“后世”對應,中間L處斷開。故DIL三處需要斷句。【11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言詞語一詞多義現象及識記古代文化常識的能力。A.“材料一的‘夫子’是指孔子”錯誤,材料一說的是季氏。B.錯誤。都是“停止”的意思,意思相同。句意:(你們)不要因我(年長)就不敢說話了。/學習不可以停止。D.“端是古代的一種禮帽。章甫是古代的一種禮服”錯誤,端和章甫說反了。故選C。【12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章內容的能力。A.“對企圖推卸攻打顓臾責任的季氏進行批駁”錯誤,原文為“冉有曰:‘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孔子曰:‘求!……虎兕出于柙,龜玉毀于櫝中,是誰之過與?”,企圖推卸攻打顓臾責任的人是冉有。故選A。【13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理解翻譯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虎兕出于柙”“龜玉毀于櫝中”,狀語后置句;“龜玉”,(占卜用的)龜甲;“櫝”,匣子;“是”,這。(2)“居”,平時;“不吾知也”“則何以哉”,都是賓語前置句;“知”,了解;“或”,有人。【14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章內容篩選概括信息的能力。依據《季氏將伐顓臾》中“求!無乃爾是過與?”“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為之辭”可知,孔子勃然大怒,直接呵斥冉有、季路;而從《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中的“以吾一日長乎爾,毋吾以也。居則曰:‘不吾知也!’如或知爾,則何以哉?”可見,孔子態度親切溫和、循循善誘。在《季氏將伐顓臾》文章中孔子提出了治國安邦的原則:“有國有家者,不患貧而患不均,不患寡而患不安。蓋均無貧,和無寡,安無傾。夫如是,故遠人不服,則修文德以來之。既來之,則安之。”這是再強調要以“仁”治國;《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中,當子路不講究禮,“子路率爾而對”時,“夫子哂之”,后面還有“為國以禮,其言不讓”。可見不同的態度反映出孔子以“仁”(或者寫禮樂)治國的政治主張。參考譯文:材料一:季孫氏將要討伐顓臾。冉有、季路拜見孔子說:“季孫氏將要對顓臾用兵。”孔子說:“冉求!恐怕應該責備你們吧?那顓臾,從前先代的君王讓它做東蒙山的主祭者,而且它地處魯國境內,是魯國的藩屬國。為什么要討伐它呢?”冉有說:“是季孫大夫要這么干,我們兩個做臣下的都不愿意這么干。”孔子說:“冉求!周任有句話說:‘展現才能擔任職務,不能勝任就該辭去。’(如果盲人)遇到危險卻不去護持,將要跌倒卻不去攙扶,那何必要用那個攙扶的人呢?而且你的話說錯了。老虎和犀牛從籠子里跑出來,(占卜用的)龜甲和(祭祀用的)玉器在匣子里被毀壞,這是誰的過錯呢?”冉有說:“現在顓臾,城墻堅固而且靠近費地,現在不奪取它,后世一定會成為子孫們的憂患。”孔子說:“冉求!君子厭惡那些不肯說(自己)想要那樣而偏要找借口的人。我聽說擁有邦國的諸侯和擁有家族封邑的大夫,不怕人口少而怕分配不均勻,不怕貧困而怕不安定。如果財物分配公平合理,就不覺得貧窮;上下和睦,就不必擔心人少;社會安定,國家就沒有傾覆的危險。做到這樣,遠方的人還不歸服,就修治仁義禮樂去招徠他們,使他們來了以后,就要使他們安定下來。現在仲由和冉求呀,你們兩個人輔佐季孫氏,遠方的人不歸服,卻不能招徠他們;國家四分五裂,卻不能保全;反而策劃在國內興起干戈。我擔心季孫氏的憂患,不在顓臾,而在自家內部。(選自《季氏將伐顓臾》)材料二: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陪(孔子)坐著。孔子說:“因為我年紀比你們大一點,(你們)不要因我(年長)就不敢說話了。(你們)平時常說:‘沒有人了解我呀!’假如有人了解你們,那么(你們)打算怎么做呢?”子路不假思索地回答說:“一個擁有一千輛兵車的國家,夾在大國之間,用(別國)軍隊來侵略它,接著又遇上饑荒;如果讓我治理這個國家,等到三年功夫,就可以使人人勇敢善戰,而且還懂得做人的道理。”孔子聽了,微微一笑。“冉有,你怎么樣?”(冉有)回答說:“一個縱橫六七十里、或者五六十里的地方,如果讓我去治理,等到三年,就可以使老百姓富足起來。至于修明禮樂,那就只有等待賢人君子了。”“公西華,你怎么樣?”(公西華)回答說:“我不敢說能做什么,但愿意學習做這些。宗廟祭祀的工作,或者是諸侯會盟及朝見天子的時候,我愿意穿戴好禮服禮帽做一個小小的司儀。”“曾皙,你怎么樣?”(曾皙)彈瑟的聲音(漸漸)稀疏,鏗的一聲,把瑟放下,站起來,回答說:“我和他們三人為政的才能不一樣。”孔子說:“那有什么關系呢?不過是各自談談自己的志向罷了。”曾皙說:“暮春時節,春天的衣服已經穿上了。和五六個成年人、六七個孩童到沂水里游泳,在舞雩臺上吹吹風,一路唱著歌兒回來。”孔子長嘆一聲說:“我贊同曾皙的想法呀!”子路、冉有、公西華都出去了,曾皙最后走。曾皙問孔子:“他們三個人的話怎么樣?”孔子說:“只不過是各自談談自己的志向罷了!”(選自《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二)古代詩歌閱讀(本題共2小題,9分)閱讀下面的宋詞,完成下面小題。鳳棲梧柳永簾內清歌簾外宴。雖愛新聲,不見如花面。牙板①數敲珠一串,梁塵②暗落琉璃盞。桐樹花深孤鳳怨。漸遏遙天,不放行云散。坐上少年聽不慣。玉山未倒③腸先斷。【注】①牙板,歌女演唱時用以拍節之板。②梁塵,梁上的塵土,化用了劉向《別錄》“晨歌動梁塵”一句。③玉山未倒,出自劉義慶《世說新語·容止》,指人還沒有喝醉。玉山,形容男子儀容之美。15.下列對這首詞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A.這首詞所描寫的歌聲,具有很強的畫面感,使讀者同時獲得了聽覺和視覺上的享受。B.開頭三句虛寫歌聲的美妙,實寫歌女之美,人美歌清,給人以豐富的想象。C.歌女演唱時牙板拍節聲如珍珠落玉盤,振得梁上塵土不知不覺落入晶瑩碧透的酒杯。D.詞人借助鳳凰非梧桐樹不棲的傳說,以“深”“孤”“怨”傳達出歌聲幽怨而渺遠。16.詞人是通過哪些表現手法來描寫音樂聲的,請結合全詞內容簡要分析。【答案】15.B16.①用典。“梁塵”“梧桐”“孤鳳”“玉山未倒”等都屬于用典,詞人化用典故,不僅能引發讀者的想象,而且使描寫的歌聲具有畫面感。②比喻。“牙板數敲珠一串”用一串珠子比喻歌姬的聲音圓潤動聽。③側面烘托。“坐上少年聽不慣,玉山未倒腸先斷”側面描寫了歌聲的美妙。【解析】【15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分析理解詩歌內容的能力。B.“虛寫歌聲的美妙,實寫歌女之美”錯誤,歌女演唱時能聽到“清歌”,卻“不見如花面",是虛實相生,“虛”指如花面,歌女的美貌;“實”指隔簾聽到的“清歌”。故選B。【16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鑒賞詩歌表達技巧的能力。用典:“牙板數敲珠一串”一句,化用《禮記·樂記》描寫歌聲的句子,“珠一串”形象化了歌女圓潤流轉、有板有眼,再妙手拈來“牙板數敲”的打擊樂器伴奏,較原典增加了節拍感和音響效果。“梁塵暗落琉璃盞”一句,化用劉向《別錄》的文句,詞人以“梁塵暗落”渲染歌聲的清脆和穿透力,再別出心裁增加了一只晶瑩剔透的“玻璃盞”,以這器皿來承接落下來的梁塵,化虛為實,使虛擬的帶有夸張意味的意象更具實感。“桐樹花深孤鳳怨”一句,雖沒有直接運用前人寫音樂的詩文,但“梧桐”“鳳凰”是古代詩文中習見的意象,而且古代又有鳳凰非梧桐不棲的傳說,柳永借助這些繪制了一個畫面,極易引發讀者對歌聲的諸多聯想。“漸遏遙天,不放行云散”一句,化用《列子·湯問》秦青歌聲“響遏行云”的典故,但詞人加一漸字,就寫出了歌聲由細到壯、由弱到強不斷增大的力度。比喻:“牙板數敲珠一串”,牙板拍節聲如同珍珠落玉盤。用一串珠子比喻歌姬的聲音圓潤動聽。側面烘托,“坐上少年聽不慣,玉山未倒腸先斷”,座席上的青年男子已被這歌聲深深打動,已然銷魂。側面描寫了歌聲的美妙。(三)名篇名句默寫(本題共1小題,6分)17.補寫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杜牧在《阿房宮賦》中說,遠觀阿房宮盤結交錯的建筑群,它們猶如密集的蜂房和旋轉的水紋,接著作者感嘆“____________”,建筑之多,讓人不能分辨東西方向,是因為這些建筑“____________”。(2)《諫太宗十思疏》中,魏征在“十思”中建議唐太宗要始終謹慎行事,虛心納諫,從善如流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王安石在《答司馬諫議書》中,借盤庚遷都之事,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這兩句道出了自己的行事準則:三思而后行,只要確認正確,就無怨無悔。【答案】①.矗不知其幾千萬落②.高低冥迷③.憂懈怠則思慎始而敬終④.慮壅蔽則思虛心以納下⑤.度義而后動⑥.是而不見可悔故也【解析】【詳解】本題考查學生常見的名篇名句默寫的能力。易錯字詞:矗、冥、懈怠、慎、壅蔽、度義。三、語言文字運用(20分)(一)語言文字運用|(本題共3小題,12分)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大衣哥”朱之文成功了,榮譽①:單縣先后授予他“創先爭優先進人物”、菏澤市授予他“勞動模范”、“菏澤慈善形象大使”等,還有宣傳部主任為朱之文鞍前馬后地服務。我對這種做法頗②:朱之文已經成名了,這些對于他已不再重要了。假如當地政府在他沒有出名之前,榮譽稱號就提供給他,也會教他精神為之一振。因為在朱之文窮途潦倒時,送他一斗米,二塊錢,那都可謂③。可那時,為什么沒有人伸出溫暖之手?推延開來,對朱之文的成功,我為之喜;對“張之文”“劉之文”們的埋沒,我為其悲。畢竟,單縣政府的“及時”關照,豈能人人得遇?18.請在文中橫線處填入恰當的成語。19.文中畫波浪線的部分有語病,請進行修改,使語言表達準確流暢,可少量增刪詞語,不得改變原意。20.賞析畫橫線句子的語言特色。【答案】18.①接踵而至/紛至沓來②不以為然/嗤之以鼻③雪中送炭19.①第二個分句改為:“就將榮譽稱號……”②“提供給”改為“授予”③第三個分句改為“教他精神一振”或“他的精神也會為之一振”20.①對比。將作者為朱之文的成功而感到的喜悅與其他有才華的人未得到賞識與幫助感到的悲哀形成對比,表達作者對一切人才均能得到重視的渴望。②反語。單縣對朱之文的關照并不“及時”,用此詞諷刺了當地政府及官員只肯錦上添花,未能雪中送炭的做法,呼吁相關部門在人才最需要的時候給予關照。③多用短句。簡潔明快,直接鮮明地表達作者對眾多人才被埋沒的不平之氣。④借代。“張之文”等借代來自民間的眾多有一技之長的人才,形象生動,特征鮮明,有代表性。⑤反問。增強語勢,表明更多人才得不到應有尊重關照的普遍性,更有力地表現作者的悲與憤。【解析】【18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正確使用成語的能力。①此處指榮譽一個個到來,可填“接踵而至”“紛至沓來”。接踵而至:形容人接連而來或事情持續發生。紛至沓來:形容紛紛到來,連續不斷地到來。②結合后文可知作者很不認同、看不上這種做法,可填“不以為然”“嗤之以鼻”。不以為然:不認為是正確的。表示不同意或否定。嗤之以鼻:指用鼻子輕蔑地吭氣,表示輕蔑。③此處形容在人窮困潦倒時的幫助,可填“雪中送炭”。雪中送炭:比喻在別人急需時給以物質上或精神上的幫助。【19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畫波浪線的部分有三處語病:①“榮譽稱號就提供給他”中途易轍,改為“就將榮譽稱號……”;②“提供給他”動賓不搭配改為“授予他”;③“教他精神為之一振”句式雜糅,改為“教他精神一振”或“他的精神也會為之一振”。【20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賞析句子語言特色的能力。①“對朱之文的成功,我為之喜;對‘張之文’‘劉之文’們的埋沒,我為其悲”,此處為對比。其中“張之文”“劉之文”指像朱之文一樣有才華的人。作者將為朱之文的成功而感到的喜悅與其他有才華的人未得到賞識與幫助感到的悲哀形成對比,表達作者對一切人才均能得到重視的渴望。②此處“及時”用引號,表示反語。單縣并沒有在其窮途潦倒時給予幫助,對朱之文的關照并不“及時”,用此詞諷刺了當地政府及官員比較勢利,只肯錦上添花,未能雪中送炭,呼吁相關部門在人才最需要的時候給予關照。③“推延開來”“我為之喜”“對們的埋沒,我為其悲”“畢竟”等句子都是短句。多用短句,簡潔明快,讀來朗朗上口,富有節奏感,而且直接鮮明地表達作者對眾多人才被埋沒的不平之氣。④“張之文”“劉之文”為借代,借代像朱之文一樣的來自民間的眾多有一技之長的人才,形象生動,特征鮮明,有代表性。⑤”單縣政府的‘及時’關照,豈能人人得遇”為反問。反問表達肯定的意思,即單縣政府的關照不能人人得遇。用反問句式增強了語勢,表明更多人才得不到應有尊重關照的普遍性,增強了感情表達,更有力地表現作者的悲與憤。(二)語言文字運Ⅱ(本題共2小題,8分)21.讀下面的文字,參照例句中畫線部分仿寫,內容符合原文意思。材料:子張問仁于孔子。孔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為仁矣。”“請問之?”曰:“恭、寬、信、敏、惠。恭則不侮,寬則得眾,信則人任(任用)焉,敏則有功,惠則足以使人。(《論語?陽貨》)例句:寬,待人寬厚。對周圍的人,都要寬厚。要能夠原諒別人的過失,容忍他人的缺點,正確對待與別人的矛盾問題,就會受到大家的擁護。仿寫: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講究誠信。對身邊的人,都要誠信。要能夠兌現自己的承諾,保持言行的一致,真誠建立與他人的信任關系,就會受到別人的任用。【解析】【詳解】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段內容仿寫句子的能力。分析例句,首先用動賓短語解釋所給的詞語;接著是對周圍人要用上這一詞語的態度“寬厚”,句式為“對……人,都要……”;再具體闡釋怎么做到寬厚,句式為“要能夠+動賓短語(三個)”;最后結合文段相關內容“寬則得眾”說益處“就會……”。據此仿寫“信”,動賓結構闡述則是“講究誠信”;用句式“對……人,都要……”套出“對身邊的人,都要誠信”;再具體闡釋怎么做到誠信,可寫“要能夠兌現自己的承諾,保持言行的一致,真誠建立與他人的信任關系”等類似句子;最后結合材料“信則人任(任用)焉”可寫出“就會受到別人的任用”。參考譯文:子張向孔子問仁。孔子道:“能夠處處實行五種品德,便是仁人了。”子張道:“請問哪五種。”孔子道:“莊重,寬厚,誠實,勤敏,慈惠。莊重就不致遭受侮辱,寬厚就會得到大眾的擁護,誠實就會得到別人的任用,勤敏就會工作效率高、貢獻大,慈惠就能夠使喚人。”22.根據要求完成下列題目。材料:“志于道”,這意味著儒家教育核心宗旨是培養能夠踐行儒學“大道”的人才,意味著品質的優秀要優先于知識的擁有。但是,道是抽象的,要真正體現“道”的精神,必須借助于具體的德行。于是,孔子推導出,在“志于道”的基礎上,教育應該“據于德”。所謂“德”,就是“道”的具體化,仁、義、忠、信、禮、智、廉等,就是“德”的具體呈現。“據于德”固然重要,但這中間還有一個優先順序問題。在孔子看來,在“德”的各種要素中,“仁”處于核心的地位,發揮著關鍵的作用,是“德”的本質屬性最直觀也最具體的反映,“仁遠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所以,“據于德”優先是“依于仁”。當然,人才培養不能托之以空言,必須有具體的載體與對象,否則依然是空中樓閣、畫餅充饑。孔子認為,這個具體的載體與對象就是“六藝”。基于這樣的認識,孔子提出了教育載體對象上要做到“游于藝”,將禮、樂、射、御、書、數等六藝作為具體的學習對象。至此,孔子向人們展示了自己完整的教育理念,為造就健全人格、完善品行的人才規劃了一張充滿希望的路線圖。請根據選文,完成下面的結構導圖,依次填寫出①—④的內容。【答案】題①據于德②仁③游于藝④儒家教育【解析】【詳解】本題考查學生語言表達之圖文轉換的能力。①由第一段“在‘志于道’的基礎上,教育應該‘據于德’”可知,“道”與“德”之間應是“據于德”。②由第二段“‘據于德’固然重要,但這中間還有一個優先順序問題……‘據于德’優先是‘依于仁’”可見“仁”的重要性。依據第一段“仁、義、忠、信、禮、智、廉等,就是‘德’的具體呈現”,第二段“在‘德’的各種要素中,‘仁’處于核心的地位,發揮著關鍵的作用”可知,“仁”處于核心地位。因此結構導圖上義、忠、信、禮圍繞的應該是“仁”,所以應該填:仁。③由第三段“孔子認為,這個具體的載體與對象就是‘六藝’。基于這樣的認識,孔子提出了教育載體對象上要做到‘游于藝’,將禮、樂、射、御、書、數等六藝作為具體的學習對象”可知,此空是孔子基于上面的認識提出的教育載體對象上要如何做,可提煉出“游于藝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