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漢語(第三版)上冊35封建論_第1頁
古代漢語(第三版)上冊35封建論_第2頁
古代漢語(第三版)上冊35封建論_第3頁
古代漢語(第三版)上冊35封建論_第4頁
古代漢語(第三版)上冊35封建論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37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封建論

本文選自《柳河東集》,是一篇反對藩鎮、維護國家統一安定的著名論文。

封建論柳宗元,字子厚,河東(今山西永濟)人,人稱柳河東,是唐代著名的文學家和唯物主義思想家。柳宗元是唐代杰出的古文運動的倡導者之一,歷史上他與韓愈并稱。他的許多作品反映了人民的疾苦,揭露了大地主官僚集團的貪婪,具有強烈的人民性和現實主義精神。他的著作現存《柳河東集》。本文是作者被貶永州時寫的。秦統一中國后,廢除了分封制,建立了中央集權的郡縣制,這是中國歷史上的一大進步,作者充分肯定了秦始皇的這一功績,從樸素的歷史唯物主義觀點出發,論證了郡縣制取代分封制乃是歷史發展的必然。他分析了各個歷史時期的史實,從理論上闡述了郡縣制的優越性,駁斥了當時各種主張恢復分封制的論調,在一定程度上打擊了藩鎮割據勢力,維護了國家的統一。文章氣勢雄偉,高屋建瓴,邏輯嚴密,富于戰斗性。封建論當然,由于作者受時代和階級的局限,尚不能正確闡釋國家的形成、“君長刑政”的出現,不能真正理解社會發展的原因,這些方面則反映了他的唯心主義歷史觀。封建論

天地果無初乎?吾不得而知之也。生人果有初乎?吾不得而知之也。然則孰為近?曰:有初為近。孰明之?由封建而明之也。彼封建者,更古圣王堯、舜、禹、湯、文、武而莫能去之。蓋非不欲去之也,勢不可也。勢之來,其生人之初乎?不初,無以有封建。封建,非圣人意也。封建論彼其初與萬物皆生,草木榛榛,鹿豕狉狉,人不能搏噬,而且無毛羽,莫克自奉自衛。荀卿有言,必將假物以為用者也。夫假物者必爭,爭而不已,必就其能斷曲直者而聽命焉。其智而明者,所伏必眾,告之以直而不改,必痛之而后畏,由是君長刑政生焉。故近者聚而為群,群之分,其爭必大,大而后有兵有德。又有大者,眾群之長又就而聽命焉,以安其屬。封建論于是有諸侯之列則其爭又有大者焉。德又大者,諸侯之列又就而聽命焉,以安其封。于是有方伯、連帥之類,則其爭又有大者焉。德又大者,方伯、連帥之類又就而聽命焉,以安其人,然后天下會于一。是故有里胥而后有縣大夫,有縣大夫而后有諸侯,有諸侯而后有方伯、連帥,有方伯、連帥而后有天子。自天子至于里胥,其德在人者死,必求其嗣而奉之。故封建非圣人意也,勢也。封建論

夫堯、舜、禹、湯之事遠矣,及有周而甚詳。周有天下,裂土田而瓜分之,設五等,邦群后。布履星羅,四周于天下,輪運而輻集;合為朝覲會同,離為守臣捍城。然而降于夷王,害禮傷尊,下堂而迎覲者。歷于宣王,挾中興復古之德,雄南征北伐之威,卒不能定魯侯之嗣。陵夷迄于幽、厲,王室東徙,而自列為諸侯矣。厥后問鼎之輕重者有之,射王中肩者有之,伐凡伯、誅萇弘者有之,天下乖戾,無君君之心。封建論余以為周之喪久矣,徒建空名于公侯之上耳。得非諸侯之盛強,末大不掉之咎歟?遂判為十二,合為七國,威分于陪臣之邦,國殄于后封之秦,則周之敗端,其在乎此矣。封建論

秦有天下,裂都會而為之郡邑,廢侯衛而為之守宰,據天下之雄圖,都六合之上游,攝制四海,運于掌握之內,此其所以為得也。不數載而天下大壞,其有由矣。亟役萬人,暴其威刑,竭其貨賄,負鋤梃謫戍之徒,環視而合從,大呼而成群。時則有叛人而無叛吏,人怨于下而吏畏于上,天下相合,殺守劫令而并起。咎在人怨,非郡邑之制失也。封建論

漢有天下,矯秦之枉,徇周之制,剖海內而立宗子,封功臣。數年之間,奔命扶傷之不暇,困平城,病流矢,陵遲不救者三代。后乃謀臣獻畫,而離削自守矣。然而封建之始,郡國居半,時則有叛國而無叛郡,秦制之得亦以明矣。繼漢而帝者,雖百代可知也。唐興,制州邑,立守宰,此其所以為宜也。然猶桀猾時起,虐害方域者,失不在于州而在于兵,時則有叛將而無叛州。州縣之設,固不可革也。封建論

或者曰:“封建者,必私其土,子其人,適其俗,修其理,施化易也。守宰者,茍其心,思遷其秩而已,何能理乎?”余又非之。周之事跡,斷可見矣:列侯驕盈,黷貨事戎,大凡亂國多,理國寡。侯伯不得變其政,天子不得變其君,私土子人者,百不有一。失在于制,不在于政,周事然也。封建論

秦之事跡,亦斷可見矣:有理人之制,而不委郡邑,是矣。有理人之臣,而不使守宰,是矣。郡邑不得正其制,守宰不得行其理。酷刑苦役,而萬人側目。失在于政,不在于制,秦事然也。漢興,天子之政行于郡,不行于國,制其守宰,不制其侯王。侯王雖亂,不可變也;國人雖病,不可除也。及夫大逆不道,然后掩捕而遷之,勒兵而夷之耳。大逆未彰,奸利浚財,怙勢作威,大刻于民者,無如之何。及夫郡邑,可謂理且安矣。何以言之?且漢知孟舒于田叔,得魏尚于馮唐,聞黃霸之明審,封建論訞汲黯之簡靖,拜之可也,復其位可也,臥而委之以輯一方可也。有罪得以黜,有能得以賞。朝拜而不道,夕斥之矣;夕受而不法,朝斥之矣。設使漢室盡城邑而侯王之,縱令其亂人,戚之而已。孟舒、魏尚之術莫得而施,黃霸、汲黯之化莫得而行;明譴而導之,拜受而退已違矣;下令而削之,締交合從之謀周于同列,則相顧裂眥,勃然而起;幸而不起,則削其半,削其半,民猶瘁矣。曷若舉而移之以全其人乎?漢事然也。封建論今國家盡制郡邑,連置守宰,其不可變也固矣。善制兵,謹擇守,則理平矣。或者又曰:“夏、商、周、漢封建而延,秦郡邑而促。”尤非所謂知理者也。魏之承漢也,封爵猶建;晉之承魏也,因循不革;而二姓陵替,不聞延祚。今矯而變之,垂二百祀,大業彌固,何系于諸侯哉?或者又以為:“殷、周,圣王也,而不革其制,固不當復議也。”是大不然。封建論

夫殷、周之不革者,是不得已也。蓋以諸侯歸殷者三千焉,資以黜夏,湯不得而廢;歸周者八百焉,資以勝殷,武王不得而易。徇之以為安,仍之以為俗,湯、武之所不得已也。夫不得已,非公之大者也,私其力于己也,私其衛于子孫也。秦之所以革之者,其為制,公之大者也;其情私也,私其一己之威也,私其盡臣畜于我也。然而公天下之端自秦始。封建論

夫天下之道,理安斯得人者也。使賢者居上,不肖者居下,而后可以理安。今夫封建者,繼世而理;繼世而理者,上果賢乎?下果不肖乎?則生人之理亂未可知也。將欲利其社稷以一其人之視聽,則又有世大夫世食祿邑,以盡其封略,圣賢生于其時,亦無以立于天下,封建者為之也。豈圣人之制使至于是乎?吾固曰:“非圣人之意也,勢也。”封建論本篇選詞概述

1、朝2、集3、遷4、功5、判6、理7、尊8、令9、拜10、假11、徙12、國〔朝〕早晨本篇:“朝拜而不道,夕斥之矣;夕受而不法,朝斥之矣。”《北冥有魚》:“朝菌不知晦朔。”朝見《晉靈公不君》:“盛服將朝。”《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相如每朝時,常稱病,不欲與廉頗爭列。”使朝見《孟子·梁惠王上》:“欲辟土地,朝秦楚,蒞中國,而撫四夷也。”古代朝見君主是朝廷《戰國策·齊策》:“于是入朝見威王。”朝代

韓愈《柳子厚墓志銘》:“死高宗朝。”〔朝〕〔集〕群鳥停留在樹上《詩經·周南·葛覃》:“黃鳥于飛,集于灌木,其鳴喈喈。”范仲淹《岳陽樓記》:“沙鷗翔集。”停落蒲松齡《促織》:“蟲集冠上,力叮不釋。”聚合本篇:“輪運而輻集。”人的聚合賈誼《過秦論》:“天下云集而響應。”聚會,一般指親友的聚會王羲之《蘭亭集序》:“群賢畢至,少長咸集。”完成,成就《齊晉鞌之戰》:“此車一人殿之,可以集事。”詩文的匯集《文選序》:“故與夫篇什,雜而集之。”古人分著述為“經、史、子、集”四部。〔集〕〔遷〕(遷)

由下往上的移動《孟子·滕文公上》:“吾聞出于幽谷,遷于喬木者。”升遷,升官本篇:“守宰者,茍其心,思遷其秩而已。”《后漢書·張衡傳》:“再遷為太史令。”降職、流放,又稱“左遷”

本篇:“及夫大逆不道,然后掩捕而遷之,勒兵而夷之耳。”范仲淹《岳陽樓記》:“遷客騷人,多會于此。”遷移王安石《答司馬諫議書》:“盤庚之遷,胥怨者民也。”〔遷〕(遷)

〔功〕

工作,付出勞動、氣力,農事,勞役,文武之事《詩經·豳風·七月》:“嗟我農夫,我稼既同,上入執宮功同篇:“二之日其同,載纘武功。”成績、成就《荀子·勸學》:“駑馬十駕,功在不舍。”《孟子·公孫丑上》:“故事半古之人,而功必倍之。”功業,事業《夫子當路于齊》:“管仲晏子之功,可復許乎?”功勞,功勛本篇:“矯秦之枉,徇周之制,剖海內而立宗子,封功臣。”〔功〕

〔判〕剖分

本篇:“遂判為十二,分為七國。”區別,分辨蘇洵《六國論》:“強弱勝負已判矣。”分辨,特指官府斷案柳宗元《段太尉逸事狀》:“太尉判狀,辭甚巽。”半、一半《周禮·地官·媒氏》:“掌萬民之判。”〔理〕雕琢玉《韓非子·和氏》:“使玉人理其璞,而得寶焉。”《戰國策·秦策》:“鄭人謂玉未理者璞。”治理本篇:“守宰者,茍其心,思遷其秩而已,何能理乎?”治理得好本篇:“大凡亂國多,理國寡。”“善制兵,謹擇守,則理平矣”。治理的措施本篇:“郡邑不得正其制,守宰不得行其理。”治理之事本篇:“尤非所謂知理者也。”疏理,整理《木蘭詩》:“當窗理云鬢,對鏡貼花黃。”〔理〕物體的紋理《扁鵲見蔡桓公》:“君之疾在腠理。”道理王安石《答司馬諫議書》:“名實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理〕〔尊〕

酒器《禮記·明堂位》:“尊用犧、象、山、罍。”《莊子·馬蹄》:“故純樸不殘,孰為犧尊?”尊貴、尊顯,與卑賤相對本篇:“然而降于夷王,害禮傷尊,下堂而迎覲者。”《觸龍說趙太后》:“位尊而無功。”使尊貴,使地位高同篇:“今媼尊長安君之位,而封之以膏腴之地。”“至尊”是指地位極高的,封建時代指皇帝。《過秦論》:“履至尊而制六合《漢書·禮樂志》:“舞人無樂者,將至至尊之前不敢以樂也。”〔尊〕

〔令〕發令《詩經·齊風·東方未明》:“倒之顛之,自公令之。”所發布的命令本篇:“下令而削之。”使令《觸龍說趙太后》:“有復言令長安君為質者,老婦必唾其面。”同篇:“愿令得補黑衣之數,以衛王宮。”法令《史記·屈原賈生列傳》:“王使屈平為令。”發令的官名,如縣令

本篇:“天下相合,殺守劫令而并起。”即使,假使本篇:“縱令其亂人,戚之而已。”〔令〕〔拜〕表示敬意的禮節,古人實行跪拜禮,人先跪下,頭下俯至手,與心平《墨子·公輸》:“子墨子起,再拜。”《鴻門宴》:“噲拜謝,起,立而飲之。”以禮拜見,謁見《論語·陽貨》:“孔子時其亡也而往拜之。”授予官職本篇:“訞汲黯之簡靖,拜之可也。”同篇:“朝拜而不道,夕斥之矣。”接受官職文天祥《指南錄后序》:“于是辭相印不拜。”〔拜〕〔假〕借《宮之奇諫假道》:“晉侯復假道于虞以伐虢。”憑借本篇:“夫假物者必爭,爭而不已,必就其能斷曲直者而聽命焉。”《晉靈公不君》:“假寐”〔假〕臨時的,非正式的柳宗元《送薛存義序》:“存義假令零陵二年矣。”給予《漢書·劉盆子傳》:“視其乏者,則假衣裳。”虛假,虛偽〔徙〕遷移本篇:“陵夷迄于幽、厲,王室東徙。”柳宗元《捕蛇者說》:“非死則徙耳。”變化,變動《呂氏春秋·察今》:“時已徙矣,而法不徙。”職務調動,多指降職《史記·淮陰侯列傳》:“徙齊王信為楚王。”《后漢書·張衡傳》:“所居之官,輒積年不徙。”

“遷”指由下而上的遷移,“徙”是一般的遷移。因此,“遷官”與“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