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世界農業生產_第1頁
第一章 世界農業生產_第2頁
第一章 世界農業生產_第3頁
第一章 世界農業生產_第4頁
第一章 世界農業生產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81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十八大報告亮點一,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國內生產總值和城鄉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注:2010年我國GDP約為40萬億)二、堅持走中國特色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道路,推動信息化和工業化深度融合、工業化和城鎮化良性互動、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相互協調,促進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同步發展。三、把生態文明建設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各方面和全過程,努力建設美麗中國,實現中華民族的永續發展。中級宏觀經濟學—第九講中級宏觀經濟學—第九講中級宏觀經濟學—第九講一、農業的重要性農業不僅為人類生存提供糧食,而且是社會分工和國民經濟其他部門成為獨立產業的基礎。在有記載的人類歷史上,農業一直處于最重要的地位。直到今天,農業仍然是世界上最重要的經濟活動。全世界有45%的人口從事農業,在亞洲和非洲的一些地區,甚至有超過80%的人口從事農業。泰國有80%的人口從事農業,享有“東南亞糧倉”的美名,是亞洲惟一的糧食凈出口國和世界上主要糧食出口國之一。泰國主要農產品有大米、木薯等,是世界頭號大米和木薯出口國,出口的大米和木薯分別占世界出口總量的25%和85%。世界總人口70億,營養不良的人口10億。世界人口達到第一個10億用了數百萬年;達到第二個10億用了123年。達到第三個10億用了33年。達到第四個10億用了14年。達到第五個10億用了13年。達到第六個10億用了12年。世界人口數量前10位的排名中國(約13億)印度(約12億)美國(約3.1億)印度尼西亞(約2.35億)巴西(約1.93億)巴基斯坦(約1.85億)孟加拉國(約1.64億)尼日利亞(約1.58億)俄羅斯(約1.42億)日本(約1.27億)。世界人口的分布世界人口分布世界各地區的人口增長率下降世界可耕地和永久性農田總量大約為15.5億公頃。世界可耕地的分布世界糧食油料的產量、單產以及播種面積增長率的變動趨勢世界主要農產品生產國大米

大米是全球第一大農作物。世界上有超過一半的人口將大米作為主食,亞洲和非洲是大米的主要消費地區。近十年以來,全球大米播種面積和產量不斷提高,2005年以來,全球大米產量持續超過使用量,導致庫存不斷增加。2010年,全球水稻播種面積在1.6億公頃左右,總產量約7億噸,總價值約為1800億美元。全球主要有四個大米品種:1、秈稻indica,主要種植在熱帶和亞熱帶地區,約占全球大米貿易量的75%。2、粳稻japonicarice,主要種植在緯度較高,更涼爽的地區,約占全球貿易量的10%。3、香稻aromaticrice,主要包括泰國的茉莉香米(jasminerice)和印度、巴基斯坦的香米(basmatirice),約占全球大米貿易量的10%——13%。4.糯稻glutinousrice,主要用于制作節日慶典時食物。小麥小麥是全球第二大糧食作物。近年來,全球小麥產量在6.5億噸至7億噸之間波動。2010年,全球小麥產量約6.5億噸,總產值約800億美元。全球小麥庫存在1.5億噸至2億噸之間波動。三分之二的小麥產量集中在歐盟、中國、印度、美國、俄羅斯這五大地區。其中歐盟的產量最大。冬小麥硬質紅皮冬小麥Hardredwinter(HRW)軟質紅皮冬小麥Softredwinter(SRW)硬質白皮冬小麥HardWhitewinterwheat(HWW)軟質白皮冬小麥SoftWhitewinterwheat(SWW)春小麥Hardredspring(HRS)Whitespring(hardwhitespring(HWS)softwhitespring(SWS)

玉米

玉米是全球第三大農作物。2010年,全球玉米產量8.4億噸,總產值約540億美元。玉米的主要用途是飼料,也是許多食品的原料,還可以用來生產一系列工業產品,比如乙醇、淀粉等。全球玉米產量的四分之三集中在美國、中國、歐盟、巴西這四個地區。美國的產量最大,年產量在2.5億噸以上。大豆

大豆是最重要的油料作物,占全球油料作物產量的50%以上。美國、巴西、阿根廷、中國、歐盟的大豆產量占全球產量的90%以上。其中美國產量最大,約占全球大豆產量的三分之一。大豆2010年,全球產量為2.6億噸,總產值660億美元。世界主要農產品消費國全球肉類消費飼料-肉的轉換率乙醇的生產美國玉米使用構成二、世界農產品價格的上漲世界農產品價格上漲(2006-2008)部分糧食價格上漲糧食價格上漲及其原因小麥、玉米、大米和大豆的世界市場價格在2005-2007年期間幾乎翻了一倍,2008年雖然有所回落。但仍將保持在10年的平均水平上。

農產品價格的大幅度上漲是由一系列因素促成的:主要糧食生產國的干旱;糧食和大豆的低庫存;不斷上漲的石油價格;飼料作物被用來生產燃料;美元近年來的不斷貶值。全球經濟的不穩定導致了大量對農產品期貨的投資。各國應對食品價格上漲的措施世界各國應對糧食價格上漲的對策

降低或廢除對糧食產品的進口關稅,這是為穩定國內糧食價格使用最廣泛的政策。這一政策起作用的關鍵是原有的適用關稅率較高,從而下調關稅的空間較大。市場管理政策

通過行政命令的方式進行價格控制,限制私人貿易商的庫存,出售政府庫存來平抑價格。這種方式的不利之處在于:抑制了生產者的積極性,對城市居民較為有利;降低私人部門參與市場的積極性。出口限制、出口征稅、禁止出口

在被調查的60個食品短缺的國家中,當食品價格大幅度上漲時,四分之一采納過某種形式的出口限制。出口限制加劇了國際市場的波動、對進口國家產生不利影響,而且會阻礙本國生產者對農業的長期投資。微觀層次的直接干預

增加低收入消費者購買食物的能力

以現金為基礎的收入轉移

以食物獲取為基礎的方法

以保障食品供給為基礎的方法三、世界農業類型在不同環境中生活的人們逐步建立了不同的農業類型,形成了不同的農業區域。現如今的農業地域類型大致有11種:1.遷徙農業

(ShiftingCultivation)這種耕作方式存在于美洲、非洲、東南亞等一些國家和地區。該方式是新石器時代遺留下來的,以石斧、鐵斧砍伐地面上的樹木等枯根朽莖、草木,曬干后用火焚燒。經過火燒的土地變得松軟,利用地表草木灰作肥料,播種后不再施肥。一塊地使用4-5年直到土壤肥力消失為止。然后再尋找新的土地來代替沒有肥力的土地,而失去肥力的土地一般需要10-20年的時間才能恢復。1.遷徙農業

(ShiftingCultivation)遷徙農業是一種自給自足的農業,農業生產的目的是為了維持基本的生活。這種刀耕火種的耕作方式,在人口大爆炸的出現之前,持續存在了幾千年。但是,隨著人口的逐漸增長,人們不再按著合適的休耕時間進行生產,作物的產量降低,森林不再復生,造成熱帶雨林的大面積的破壞。2.大種植園農業

(PlantationAgriculture)

這種農業形態起源于14世紀葡屬的西非的熱帶海岸地區,依靠大量的手工勞動進行農產品生產。今天,種植園農業集中在美洲的熱帶地區,大多數種植園靠近海岸或重要航線。產品被運往非熱帶地區,如歐洲、美國、日本。2.大種植園農業

(PlantationAgriculture)種植園農業是種植單一經濟作物的商業化農業,往往具有大規模生產的特點。園內一般擁有完整的生產、生活設施,不少種植園不僅有農業和運輸機械,而且擁有道路系統、農產品加工、農機具維修、供電、供水以及教育、衛生設施。熱帶地區有許多特殊的植物資源,如咖啡、可可、茶葉、香蕉、菠蘿、芒果;油棕、劍麻、煙草、棉花和黃麻,它們在世界占有重要地位。茶園,巴布亞新幾內亞3.自給自足式的種養農業

(Peasantgrain,root,andlivestockfarming)

這是一種以糧食種植、牲畜飼養為基礎的農業形態。種植糧食作物以及飼養牲畜的目的都是為了維持其基本生活。這種生產方式多出現在以下地區:寒冷干旱的亞洲農業區域、中東的河谷地區、歐洲和非洲的部分地區、拉丁美洲和新幾內亞的高山地區。農民所種植的糧食主要有小麥、大麥、高粱、小米、燕麥、玉米。所飼養的牲畜主要為牛、豬、羊,南美洲農民還飼養駱駝和羊駝。牲畜可以為農民提供肉、奶、皮毛等,一些牲畜可以拉犁,馱物的運輸工具,并為土地提供肥料。4.地中海農業

(MediterraneanAgriculture)沿地中海的周圍地區,是一種特殊的氣候地區。那里的氣候,夏季熱而干燥,冬季溫和多雨,雨熱不同期是突出的特征。這個地區是希臘和羅馬古代文明的所在地,歷史悠久。地中海地區在遠古時代就已經形成了與眾不同的農業形態。在少數地區,這種傳統的生存方式依然留存了下來。地中海農業農作物以耐旱的品系為特征。在農作物中,主要是小麥、大麥、燕麥和玉米。葡萄、油橄欖、無花果是該地區廣為種植的經濟作物。飼養的牲畜有綿羊、山羊和豬。耐旱的農作物、木本經濟作物與飼養牲畜相結合是地中海地區農業的特征。克里特島5.稻田農業

(PaddyRiceFarming)

稻田農業是一種需要投入大量勞動力的精耕細作的集約化農業,多分布在熱帶和亞熱帶季風氣候區,這些地區氣候溫暖濕潤,人口密集,對糧食的需求很大。世界上最大的水稻種植區在亞洲,該地區人多地少且科技條件落后,人均產量低,生產出來的糧食多供家庭消費之用。稻田農業亞洲的稻田農業有以下特點:一是小農經營,土地規模小;二是單位面積產量高,但商品率低;三是機械化水平低;四是水利工程量大;五是科技水平低。當然,很多水稻種植者也為市場提供少量的經濟作物,如茶葉、甘蔗、桑樹(為桑蠶提供食物)、黃麻等。亞洲農民還養豬、羊、牛和家禽、漁業。6.市場園藝農業

(MarketGardening)

市場園藝農業是為城市提供蔬菜、水果、花卉等的商品性農業。這種農業的興起和發展與城市化進程的加快有關。市場園藝農業是勞動密集型的專業化農業。他們有的只生產蔬菜,有的甚至只生產一種專門用途的農產品。這種農業一般分布在大城市的周圍,隨著交通運輸和保鮮技術的發展,在遠離城市但氣候條件適宜的地區,也發展了園藝業。7.商業化糧食種植業

(CommercialGrainFarming)

商業化糧食種植業是世界上生產商品糧的主要類型,是一種市場導向的農業,種植的作物以小麥和玉米為主。主要分布在美國的大平原地區、澳大利亞的部分地區、烏克蘭的大草原、阿根廷的潘帕斯草原。其主要的生產特點是生產規模大,機械化程度高。我國東北、西北也有這類農業,我國的商品谷物農場一般是國營的。美國是世界上最大的商品谷物生產國。8.商業化乳畜業

(CommercialDairying)這是一種隨著城市的發展而產生的高度市場化的農業類型,其生產對象是奶牛;產品主要是牛奶及其制品,如奶粉、黃油和奶酪。市場的遠近和飼料的供應是影響乳畜業生產的兩個重要因素。由于牛奶易腐爛,所以如果離人口中心較遠,大多制成奶制品。9.游牧業

(NomadicHerding)

游牧業是指靠牲畜放牧為生的一種自給性農業,集中在難以進行定居農業的干旱氣候地區。據估計,現在從事游牧的人數在世界上只有1500萬人,但其所占據的面積卻很大,大約有3000萬平方公里,幾乎相當于于世界農業面積的2倍。世界上游牧民族主要存在于非洲、阿拉伯半島的沙漠、熱帶稀樹大草原地區以及歐亞大陸的內部地區。沙特阿拉伯的貝多因人,東非的馬賽人都是世界著名的以游牧為生的民族。10.大牧場畜牧業

(LivestockRanching)在美國、澳大利亞、新西蘭、阿根廷、南非等國家和地區,有大面積的干旱和半干旱氣候區。那里,植被稀疏,只能用于放牧牲畜,適于經營大牧場。雖然這里放牧著大批的牲畜,可是它卻與傳統的游牧業有很大不同。大牧場上的牲畜不是牧民的私有財產,而是牧主為出售而經營的一種商品。放牧人受雇于牧主、不帶眷屬的個體勞動者,一般稱為牛仔或牧童。大牧場畜牧業在美國,大牧場上放牧的牲畜是牛。早期在政府的土地上放牧。后來,由于條件稍好的土地被政府出售給農場主種植作物,大牧場向西遷移。有的牧場則不再把牛養肥后送去屠宰,而是在生長到一定程度后賣給農場育肥。在阿根廷,由于潘帕斯草原植被非常優越,加上距海港近,放牧牛的大牧場比美國的效益高。在澳大利亞、新西蘭、南非的大牧場上,養羊占重要地位,羊毛的產量超過世界羊毛產量的一半以上。庫爾德斯坦四、世界農業結構的演變規律世界農業生產結構的影響因素及世界農業演變規律從第二次世界大戰到現在的幾十年間,隨著農業所處的內外環境的變化,世界農業生產結構不斷調整,雖然各國的農業發展水平不同,農業資源稟賦不同,但是各國在從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自給半自給向商品經濟的轉變的過程中,都發生了一些同一的變化,這使世界農業生產結構呈現出一些共同特點。生產率提高是農業產出增長的主要驅動力農業增長的主要來源是全要素生產率的提高影響世界農業結構的三個因素

1、農業科學技術的應用。在農業經濟學中,有一條規律是土地報酬遞減。也就是在同一塊土地上連續追加生產資料,農產品產量會呈現遞減的趨勢。但是,這條規律有一個假設條件,就是技術不變。先進的生產技術的應用可以突破報酬遞減規律的約束,不斷增加農產品的產量。美國的農業在本世紀中葉實現機械化以后,其生產結構和組織體系發生了巨大變化。近50年來,美國通過采用新技術、新品種和開發新資源,積極推動農業生產結構調整。農業生產率平均每年以1.7%的速度遞增。影響世界農業結構的三個因素2、需求結構的改善。隨著各國經濟的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的食品結構有了較大改善,主要表現在植物性食品消費減少,動物性食品增加。在攝取的食物營養結構中植物性蛋白減少,動物性蛋白增加。對食品的選擇上也向多品種、高質量改善,水果、蔬菜的消費量逐漸增加。近年來,隨著環境污染的日漸嚴重,人們轉向消費少污染、無危害的有機食品、自然食品和綠色食品。美國喬治亞州大學的經濟學教授預測,綠色食品將是二十一世紀人們的最佳選擇。影響世界農業結構的三個因素3、世界農產品貿易環境的變化。世界農產品貿易格局的改變會影響到各個國家農業生產格局。幾十年來,農產品貿易的品種結構趨于多樣化,主要是初級農產品(包括谷物、油脂等)在國際農產品貿易中的比重不斷下降,林、牧、漁、海產品、蔬菜、水果等高價值產品的貿易比重不斷上升。烏拉圭談判結束之后,世界農業進入一體化的格局,各個國家將在世界范圍內進行農業生產資源的配置,按照比較利益原則調整各自農業生產結構將是各個國家在今后一個時期內進行農業生產結構調整的依據。農產品關稅大體上是非農產品關稅的兩倍世界農業的演變規律21世紀是農業可持續發展的世紀,農業將以人口、資源、經濟、社會、環境共同發展的模式進行生產,而面對著各方面的壓力,農業的生產結構將進一步合理利用資源、發揮區域的自然和經濟優勢、依靠科技進步、運用生物技術,發展高產、優質、高效、低耗、安全的農業。1.種植業中糧食作物將穩定發展,經濟作物比重將繼續加大世界人口正處在不斷膨脹的過程中,糧食安全是世界各國普遍關注的問題,因此糧食作物的生產將繼續呈現穩定增長的趨勢。種植業內部將實現產業結構升級,高集約度、高附加值的經濟作物的比重將不斷上升,發展中國家正從單一的種植業中擺脫出來,是推動這種趨勢的主要力量。2.畜牧業的快速發展,將帶動飼料作物的發展,種植業內形成糧食作物、經濟作物、飼料作物比重三分天下的局面。畜牧業能比種植業創造出更多的產值,發達農業國家的畜牧業和種植業的比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