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高級中學名校試卷PAGEPAGE1廣東省深圳市龍崗區2022-2023學年高二下學期期末考試歷史試題一、選擇題1.據考古發現,距今約5300—4000年、分布于長江下游的良渚文化不僅有犁耕和引水灌溉農田等先進的農業生產技術,還擁有陶器、木器、竹器、絲麻紡織、玉雕以及漆器等多種手工業。據此可知,這()A.證明了長江流域開始出現犁耕 B.代表了高度發達的早期中原文化C.體現了先民在生產勞動中的智慧 D.反映了早期不同文明區域的交流〖答案〗C〖解析〗從材料中“不僅有犁耕和引水灌田等先進農業生產技術,而且擁有陶器石器、木器、竹器、絲麻紡織、玉雕以及髹漆等多種手工業”可知,當時的良渚先民已經掌握了較為先進的生產技術,C項正確;“開始”一詞說法過于絕對,排除A項;良渚文化分布的中心地區在錢塘江流域和太湖流域,顯然不屬于中原文化范圍,排除B項;材料無法體現早期不同文明區域的交流,排除D項。故選C項。2.樊樹志在《國史十六講》中說:“政治與血緣的結合看似牢不可破,其實不然。既然周天子授土授民給諸侯叫做‘建國’,諸侯授土授民給卿大夫叫做‘立家’,因此對于士、庶民而言,只知效忠于‘家’,而不知效忠于‘國’”。該學者意在說明()A.宗法制是古代中國政治制度的核心 B.宗法制與分封制相輔相成C.分封制隱含著國家分裂割據的元素 D.西周形成森嚴的等級制度〖答案〗C〖解析〗根據材料“……政治與血緣的結合看似牢不可破,其實不然……對于士、庶民而言,只知效忠于‘家’,而不知效忠于‘國’”可知,材料意在說明分封制容易導致士和庶民不忠于國,只忠于家的局面,這反映了分封制隱含著國家分裂割據的元素,C項正確;宗法制是早期中國政治制度的核心,而不是整個中國古代政治制度的核心,排除A項;分封制與宗法制的關系不是材料的主旨,排除B項;材料沒有涉及森嚴的等級制度的形成,排除D項。故選C項。3.周人經常將大小宗之間的關系比喻為“本根”與“枝葉”的關系,認為“以本制末、以下事上”是天經地義的常理,并且強調“君異于器,不可以二,器二不匱,君二多難”“并后,匹敵,兩政,耦國,亂之本也”。這種觀念()A.保證了統治集團內部團結 B.凸顯了以族權強化君權的理念C.實現了統治權力高度集中 D.助推了王權和神權的緊密結合〖答案〗B〖解析〗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可知,周人經常將大小宗之間的關系比喻為“本根”與“枝葉”的關系,認為大宗管制小宗,小宗聽命于大宗是天經地義的常理,并且強調一國不能有兩個君主,東西多了有備無患,但國君多了就會多災多難,這種觀念凸顯了以族權強化君權的理念,B項正確;材料無法體現這種觀念會保證統治集團內部團結,排除A項;當時統治權力尚未實現高度集中,諸侯國有相對獨立性,排除C項;材料未涉及神權,排除D項。故選B項。4.戰國時期有一家學派的經典著作中記載了這樣一則故事:宋人有耕田者,田中有株,兔走觸株,折頸而死。因釋其耒而守株,冀復得兔,兔不可復得,而身為宋國笑。今欲以先王之政,治當世之民,皆守株之類也。這則故事表明,該學派主張()A.治強生于法,弱亂生于阿 B.世異則事異,事異則備變C.沿用周王朝的禮樂制度 D.刑過不避大臣,賞善不遺匹夫〖答案〗B〖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戰國時期(中國)。根據守株待兔的故事,提出“今欲以先王之政,治當世之民,皆守株之類也”,可知韓非子主張順應時代進行改革,主張“世異則事異,事異則備變”,B項正確;A項的意思是國家太平強盛得力于法治,國家紛亂貧弱是由于執法的不公正,體現的是法家的法治觀,與材料無關,排除A項;材料與禮樂制度無關,排除C項;D項的意思是懲罰罪過不避讓大臣,賞賜善行不遺忘百姓,體現的是法家的法治觀,與材料無關,排除D項。故選B項。5.在唐代江南地區,除廣泛施用的傳統豆類綠色肥種外,人糞、蠶沙等也已作為基肥與追肥使用、甚至有農戶通過圈養耕牛積累了大量廄肥。這反映出唐代江南地區()A.耕地資源得到充分開發 B.先進犁地工具得到推廣C.精耕細作農業得到發展 D.農村生態環境得到保護〖答案〗C〖解析〗材料中“施用的傳統豆類綠色肥種外,人糞、蠶沙等也已作為基肥與追肥使用、甚至有衣戶通過圈養耕牛積累了大量廄肥”,能夠增加單位面積土地的糧食產量,這屬于精耕細作的農業生產,C項正確;材料不能體現充分開發土地資源,排除A項;江南地區的先進犁地工具為曲轅犁,材料未體現,排除B項;材料不體現農業生態狀況,排除D項。故選C項。6.歷代以來有一部分儒者冷遇荀子,把他排除于儒家道統之外,甚至說他“才高學陋”,“不見圣賢”(程頤)。就連蘇軾也說他“喜為異說而不讓,敢為高論而不顧”。(《荀卿論》)這主要是荀子()A.強調個人自由,重視道德的價值 B.背離孔子仁愛思想與王道精神C.重視社會控制,發揮自然主義 D.主張人性本善,重視社會教化〖答案〗C〖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原因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戰國(中國)。據本題材料信息得出主要結論:一部分儒者把荀子排除于儒家道統之外是因為荀子的主張與孔孟有不同的地方。與性善論不同,荀子提出“性惡論”,否認天賦的道德觀念,主張禮治法治相結合,強調社會控制,自然觀方面,他反對信仰天命鬼神,肯定自然規律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主張遵循自然規律,發揮自然主義,C項正確;據所學知識,孟子強調個人自由,重視道德的價值,排除A項;據所學,荀子主張人性本惡要由圣王及禮法的教化,“隆禮重法”“援法入禮”,核心仍然是以禮為主,在內容上豐富和發展了孔子的儒家禮學,繼承發展孔子仁愛思想,主張仁義,所以沒有背離孔子仁愛思想與王道精神,排除B項;荀子主張人性本惡,排除D項。故選C項。7.對于魏、齊等大國的君主,孟子勸之以仁政;對于滕、宋等小國的君主,孟子仍認為只要推行仁政,便可無敵于天下。孟子“仁者無敵”的主張()A.指出了當時富國強兵的途徑 B.適應了國家統一的歷史趨勢C.總結了各國治國理政的經驗 D.體現了儒家思想的現實追求〖答案〗D〖解析〗本題是多類型單項選擇題。據設問詞可知是影響題和本質題。時空是戰國時期(中國)。據材料“對于魏、齊等大國的君主,孟子勸之以仁政;對于滕、宋等小國的君主,孟子仍認為只要推行仁政,便可無敵于天下”,可以看出在孟子看來,無論國小國大,君主推行仁政,就可以無敵于天下,孟子想在全社會范圍內推行仁政,體現了儒家思想的現實追求,D項正確;在戰國亂世,推行仁政,并不能帶來富國強兵,排除A項;戰國時期是分裂動蕩時期,僅從材料,無法得出統一的歷史趨勢,排除B項;僅從材料,無法得出孟子對各國治國理政的經驗的總結,排除C項。故選D項。8.公元前356年,商鞅頒布“分戶令”:“民有二男以上不分異者,倍其賦。”該法令出臺的社會條件是()A.細密的手工業分工 B.華夏民族開始形成C.鐵犁牛耕逐步推廣 D.地域性商幫逐漸興盛〖答案〗C〖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原因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公元前356年(中國)。據本題材料概括得出主要結論是:商鞅頒布“分戶令”、“不分異者,倍其賦”,目的是鼓勵發展小農經濟,增加國家賦稅收入,實施的前提是生產工具的改進(鐵犁牛耕的推廣),生產力提高,土地私有制確立,C項正確;材料未提到手工業的分工,排除A項;材料未提到華夏民族的形成問題,排除B項;地域性商幫明清時期出現,時間不符,排除D項。故選C項。9.《左傳》記載,僖公十五年十一月,秦、晉戰于韓原,晉國大敗,“秦獲晉侯以歸”。晉心腹重臣呂甥假借晉惠公之名召集臣民,宣告“作爰田”,也就是晉國宮室將大量土地賞賜給國人,作為他們的私產,以此來獲得國人的支持,達到迎回國君的目的。這一改革()A.徹底削弱了貴族的勢力 B.利于社會的根本性轉型C.得到所有諸侯國認可 D.削弱了晉國的軍事力量〖答案〗B〖解析〗材料顯示,晉國推行“作爰田”,晉國宮室將大量土地賞賜給國人,作為他們的私產,推動了奴隸制土地所有制向封建土地私有制轉變,這有利于推動奴隸制社會解體,中央集權制封建社會的形成,B項正確;晉國這一改革,打擊了傳統貴族的利益,但沒有徹底削弱貴族的勢力,排除A項;題干沒有顯示其他諸侯國的態度,排除C項;根據所學知識可知,晉國此舉,調動了國人參戰的積極性,最終迎回了國君,排除D項。故選B項。10.在古代,“皇”有“大”的意思,人們對祖先或神明也稱“皇”。“帝”則是上古人們想象中的主宰萬物的最高的天神。秦始皇將“皇”和“帝”兩個字結合起來。秦始皇此舉是為了()A.用人間最高統治者權威震懾臣民 B.借助神的神秘力量嚇阻不法臣民C.融合了君權神授與人身隸屬關系 D.利用民眾信仰神化君權維護統治〖答案〗D〖解析〗秦始皇用“皇帝”的稱謂不僅僅是簡單的名號變更,更反映了一種新的統治觀念的產生,利用民眾的信仰來實現自己的統治,D項正確;A項沒有談到“帝”,即天神,排除;守法的臣民也要統治,排除B項;C項只是題干特點,沒有談到目的,排除。故選D項。11.秦朝地方政府把法令作為指導政務處理的標尺,貫徹不打折扣的“法令行政”,但學者研究發現,在縣級官員處理中央下達的政務占比中,自主行政達到了80.8%,法令行政只有19.2%。對這一現象解釋正確的是()A.政務處理需結合實情 B.郡縣制度初創存在著缺陷C.中央的監管力度不夠 D.官員處理政務能力有差異〖答案〗A〖解析〗根據材料“秦朝地方政府把法令作為指導政務處理的標尺但縣級官員自主行政達到了80.8%,法令行政只有19.2%”及所學知識,可得知秦朝奉行以法治國,政務處理有法令作為標尺。但是,縣級官員在處理中央下達的政務中,可能需要結合當地實情做出一定的變通,因此法令行政的占比較低,政務處理結合需結合實情,A項正確;材料未體現郡縣制存在缺陷,排除B項;材料表明縣級官員在處理中央下達的政務中,可能需要結合當地實情做出一定的變通,因此法令行政的占比較低,而不是因為中央的監管力度不夠,排除C項;材料未涉及官員處理政務能力有差異,排除D項。故選A項。12.新出土秦簡記載“新地吏(秦國派到新征服地方的官員)及其舍人敢受新黔首(秦新征服地區的百姓)錢財、酒肉、它物及有賣買假賃貣于新黔首而故貴賦。”直接意思是,禁止新地吏剝削新黔首的財物或者在經濟上壓榨他們。從新出土的秦簡能推斷出()A.暴政亡秦歷史結論的虛妄 B.秦加重對新征服地區的盤剝C.秦為統一全國推行新政策 D.在新征服地區推行懷柔政策〖答案〗D〖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推斷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秦朝(中國)。根據材料“禁止新地吏剝削新黔首的財物或者在經濟上壓榨他們”結合所學知識可知,秦朝規定,在新征服地方,推行懷柔政策,官員不允許剝削當地的財物或在經濟上壓榨百姓,D項正確;材料只能看出秦朝的這一懷柔政策,無法得知是否得到有效實施,也無法得知秦朝是否存在暴政,排除A項;B項與材料內容不符,排除B項;這一政策出現在秦朝統一中國后,排除C項。故選D項。13.漢武帝推行以察舉制為主體的薦舉取士制度,包括孝廉賢良以及異科。所謂孝廉,“孝謂善事父母者,廉謂清潔有廉隅者”。與孝廉相比,賢良更強調被舉薦者在才能智力等方面的突出性或稀缺性。據此可推知,察舉制在當時()A.推動了豪強地主的崛起 B.體現了公平公正的原則C.加快了社會階層的流動 D.適應了國家治理的需要〖答案〗D〖解析〗本題是多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次題干〖提示〗詞可知,這是本質題、影響題,時空是漢代(中國)。根據材料可知,漢代察舉制主要選拔孝廉、賢良之人,使統治者得到了品行優良、才智突出的各類人才,適應了國家統治的需要,D項正確;察舉制屬于選官制度,與豪強地主的崛起關系不大,排除A項;材料主要講察舉制選拔人才的種類,看不出選拔人才的方式和程序,不能得出公平公正,排除B項;科舉制加快了社會階層的流動,排除C項。故選D項。14.晉朝皇室司馬氏自稱:“其先出自帝高陽(傳說中的五帝之一,黃帝之孫)之子重黎,為夏官祝融。”建立胡夏政權的匈奴貴族赫連勃勃稱:“朕大禹之后……今將應運而興,復大禹之業。”曾雄霸北方的前秦皇帝苻堅稱其祖先蓋有扈(夏初重要部落,其首領與國王同姓)之苗裔”。這一現象表明魏晉南北朝時期()A.統治者照搬夏商政治制度 B.各政權間文化交流頻繁C.華夏認同觀念進一步強化 D.英雄崇拜成為社會共識〖答案〗C〖解析〗根據材料可知,魏晉南北朝時期少數民族政權也認為自己是炎黃子孫,說明華夏認同觀念進一步強化,C項正確;材料強調華夏認同,并未提到學習政治制度,排除A項;材料只是各個政權的言論,并未交流,排除B項;“社會共識”表述過于絕對,排除D項。故選C項。
15.據《新唐書》記載:“唐興,高祖改郡為州,太守為刺史,又置都督府以治之。”都督對府內所屬各州刺史有考核、監察之權。在各州刺史處理具體政務的基礎上,由都督決策定奪后匯總上報中央。據此可知,唐初設立都督府的主要目的是()A.提高地方治理的有效性 B.擴大地方政府的自主權C.緩和中央與地方的關系 D.加強對地方官員的監督〖答案〗A〖解析〗材料表明,唐代在地方設都督府,都督對轄區內的各地官員有考核、監察權,還擁有地方事務是否上報中央政府的決定權,說明唐初設立都督府的主要目的是提高地方治理的有效性,A項正確;擴大地方政府的自主權在材料中無法體現,排除B項;緩和中央與地方的關系,在材料中無法找依據,排除C項;都督有監察權,還有行政權,D項只是材料的一部分,排除D項。故選A項。16.從春秋戰國至唐代前期,賦稅的征發主要是依照人丁和家戶進行的。唐朝中期以后,實行以地稅、戶稅為基礎,以資產多寡為課稅標準的稅制。明朝“總括一縣之賦役,量地計丁”。清朝將丁銀攤入田賦征收,賦稅和戶口之間的關系被土地所取代。這說明()A.國家財政困難得到有效緩解 B.重農抑商政策出現松動C.戶籍服務賦稅的功能被削弱 D.封建人身束縛逐漸加強〖答案〗C〖解析〗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在唐中期以前,“賦役的征收主要是依照人丁和家戶進行的”,即戶籍是賦稅征收的依據,而唐中期以后,隨著“兩稅法”“一條鞭法”“攤丁入畝”賦稅制度的變化,戶籍的作用逐漸被削弱,C項正確;材料并未反映國家財政狀況,排除A項;材料并未反映國家商業政策,排除B項;隨著賦稅制度的變化,封建人身依附關系有所削弱,排除D項。故選C項。二、材料〖解析〗題17.中國歷史上政治制度有兩次大變局,其一是封建改而郡縣,其二是專制改而共和。閱讀下列材料。材料一秦代以降,皇權專制主義越來越走向強化,從漢到宋是皇權逐漸壓倒相權的時代。北宋時候,皇權已經高度專制,明代以后則皇帝自兼丞相,合國家元首與政府首腦為一,于是皇權專制達到了登峰造極的地步。秦代以后的兩千年,中央集權程度也一步一步走向強化,行政區劃本來是地方政府的施政區域,到了宋代以后,已轉變為中央官員的施政分區,中央集權制此時也達到巔峰狀態,因此元代以后,分裂局面已不再出現。——摘編自周振鶴《中國地方行政制度史》材料二“百代皆行秦政事”,秦始皇所建立的君主專制、中央集權行政制度與當時世界上最完備的官僚制度緊密結合,三位一體,奠定了此后中國兩千多年專制主義中央集權政治體制的基本模式。辛亥革命一舉推翻專制王朝,建立共和政體,這是中國幾千年歷史上前所未有的偉大創舉。但革命果實很快落入以袁世凱為代表的北洋軍閥手中。要完成爭取民族獨立、人民解放與實現國家富強、人民幸福這兩大歷史任務,仍然任重道遠。——摘編自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編寫《簡明中國歷史讀本》(1)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列舉秦取代周制、確立秦制的主要制度名稱,并指出元代“中央集權”強化與明代“皇權專制”強化的主要標志性事件。(2)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辛亥革命走出秦制的歷史影響及以后的兩大歷史任務。(3)綜合上述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就“百代皆行秦政事”談談你的認識。〖答案〗(1)制度:創立皇帝制度,皇權至上;設立三公九卿制,文武分職;廢除分封制,實行郡縣制,強化集權。標志:元代“中央集權”強化的主要標志是行省制度的設立;明代“皇權專制”強化的主要標志是中書省被廢置、丞相制度被廢除。(2)貢獻:推翻了君主專制制度:建立了共和政體(不能答“資產階級共和國”)。任務:“民族國家”層面的任務是“民族獨立、國家富強”;“人民權利”層面的任務是“人民解放、自由幸福”。(3)認識:秦朝確立的皇權專制中央集權制度延續時間很長,對發展古代經濟、維護國家統一、防范分裂和積累中華文明成就具有正面意義;但秦制存在著自身不可解決的根本缺陷(專制皇權難以制約;專制王朝循環更替;底層民眾權利缺失、民生多艱等)。〖解析〗【小問1】本題是特點類材料分析題。時空為古代(中國)。第一小問制度,據材料一“秦代以降,皇權專制主義越來越走向強化”“中央集權程度也一步一步走向強化”,結合所學,從中央和地方兩個角度思考可知,秦朝創立了皇權至上的皇帝制度,設立三公九卿制,文武分職,廢除分封制,實行郡縣制,強化集權。第二小問標志,據所學可知,元代“中央集權”強化的主要標志是,行省制度的設立;據材料一“明代以后則皇帝自兼丞相,合國家元首與政府首腦為一”可知,明代“皇權專制”強化的主要標志是廢置中書省、廢除丞相制度。【小問2】本題是影響類、特點類材料分析題。時空為近代(中國)。第一小問貢獻,據材料二“辛亥革命一舉推翻專制王朝,建立共和政體”可知,推翻了君主專制制度,建立了共和政體(不能答“資產階級共和國”)。第二小問任務,據材料二“革命果實很快落入以袁世凱為代表的北洋軍閥手中。要完成爭取民族獨立、人民解放與實現國家富強、人民幸福這兩大歷史任務,仍然任重道遠”,結合所學可知,“民族國家”層面的任務是“民族獨立、國家富強”,“人民權利”層面的任務是“人民解放、自由幸福”。小問3】本題是認識類材料分析題。時空為古今(中國)。據材料一“到了宋代以后,已轉變為中央官員的施政分區,中央集權制此時也達到巔峰狀態,因此元代以后,分裂局面已不再出現”,材料二“秦始皇所建立的君主專制、中央集權行政制度與當時世界上最完備的官僚制度緊密結合,三位一體,奠定了此后中國兩千多年專制主義中央集權政治體制的基本模式”,結合所學,運用唯物史觀,從政治、經濟和文明發展等角度思考可得出,秦朝確立的皇權專制中央集權制度延續時間很長,對發展古代經濟、維護國家統一、防范分裂和積累中華文明成就具有正面意義,同時,秦制存在著自身不可解決的根本缺陷(專制皇權難以制約;專制王朝循環更替;底層民眾權利缺失、民生多艱等)。18.【隋唐時期的民族關系】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隋唐與魏晉南北朝時民族交融相比,有其自身的特點。它沒有魏晉南北朝時期那樣頻繁的民族遷徙,沒有各族之間的爭戰、割據以及由此產生的各族之間的同化、融合的復雜性和曲折性;而是在統一政權下內地漢族統治階級通過各種政令、措施,逐漸同化、融合周邊各族,或周邊各族與鄰近漢族和其他民族的自然融合;漢化仍然是隋唐時期民族融合的主流。——周偉洲《試論隋唐時期西北民族融合的趨勢和特點》材料二隋朝時期,西域高昌(今新疆吐魯番)國王仿效華夏興辦學校,“有《毛詩》《論語》《孝經》,置學官弟子,以相教授。”唐蕃和親后,松贊干布“仍遣酋豪子弟,請入國學以習詩、書,又請中國識文之人典其表疏。”南詔則選群蠻子弟聚之成都,學習漢族禮儀文化,并達到了很高的造詣,“公文翰之美,冠于一時”。——摘編自《北史·高昌傳》《舊唐書·吐蕃傳》等(1)用隋唐的史實說明材料一中統治階級是如何加強與周邊各族交融的?(2)結合材料二和所學知識,分析隋唐時期少數民族政權重視學習漢文化的原因。〖答案〗(1)史實:設置安西都護府和北庭都護府,加強對西域管理;與吐蕃贊普和親,促進了漢藏友好交往;冊封回紇、粟末靺鞨等少數民族首領,加大了對西北和東北地區管轄;唐蕃會盟,唐蕃之間基本停止了戰爭。(2)隋唐時期民族政策開明;國家強盛,經濟和文化繁榮;相對和平的環境;杰出政治人物的推動等。〖解析〗(1)史實:根據所學知識可知,唐朝設置安西都護府和北庭都護府,加強對西域管理;唐朝與吐蕃贊普和親,促進了漢藏友好交往;唐玄宗冊封回紇、粟末靺鞨等少數民族首領,加大了對西北和東北地區管轄;唐穆宗時期與吐蕃會盟,唐蕃之間基本停止了戰爭。(2)原因:根據材料二和所學知識可知,隋唐時期民族政策開明;國家強盛,經濟和文化繁榮;相對和平的環境;根據材料,西域高昌國王、松贊干布等杰出政治人物的推動等。19.順應時代潮流的改革,提高了國家治理能力。閱讀材料,回答問題。國家治理材料一有軍功者,各以率[同“律”,律令]受上爵;為私斗者,各以輕重被刑大小。宗室[王族]非有軍功論,不得為屬籍[享有特殊的親屬名冊]。明尊卑爵秩等級,各以差次[等級次序]名[占有]田宅,臣妾[奴隸]衣服以家次。有功者顯榮,無功者雖富無所芬華[顯赫榮耀]。——司馬遷《史記卷六十八·商君列傳第八》材料二西漢王朝在西域、西北、西南、南方邊疆少數民族地區,根據各地區不同的情況,分別設置了軍政機構對少數民族進行管理。例如在西域設立“都護”、北方設立“中郎將”、東北設立“校尉”等官駐地鎮守。——龔蔭《中國民族政策史》(1)根據材料一,指出商鞅采取了哪些軍事改革措施。根據材料一和所學知識,說明上述措施產生的作用。(2)根據材料二,歸納西漢政府邊疆治理政策的特點并指出其產生的影響。〖答案〗(1)措施:按照軍功授爵,取消宗室貴族的世襲特權;嚴懲私斗。作用:軍功爵制打擊了貴族勢力;鼓舞了秦軍的斗志和士氣;增強秦國國力;提高軍隊的戰斗力。(2)特點:因俗而治;因地制宜(根據各自情況,采取不同策略)。影響:促進了邊疆少數民族地區的開發,鞏固了西漢的統治;促進了民族交融;有利于統一多民族國家的鞏固與發展。〖解析〗(1)措施:依據材料“有軍功者,各以率受上爵”,得出按照軍功授爵,取消宗室貴族的世襲特權;依據材料“為私斗者,各以輕重被刑大小”,得出嚴懲私斗。作用:從對貴族的影響分析,得出軍功爵制打擊了貴族勢力;從對秦軍的影響分析,得出鼓舞了秦軍的斗志和士氣;從對秦國國力分析,得出增強秦國國力;從軍隊戰斗力分析,得出提高軍隊的戰斗力。(2)特點:依據材料“根據各地區不同的情況,分別設置了軍政機構對少數民族進行管理”,得出因俗而治;因地制宜(根據各自情況,采取不同策略)。影響:從對邊疆的影響分析,得出促進了邊疆少數民族地區的開發,鞏固了西漢的統治;從民族融合分析,得出促進了民族交融;從統一多民族國家分析,得出有利于統一多民族國家的鞏固與發展。20.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大運河與古代運河城市相伴而生,兩者相互依存,相互推動,互為影響。一方面,大運河影響城市的興衰變化,影響城市的規模與等級、性質與結構以及其分布和體系;另一方面,運河城市也影響著大運河和運河體系的發育,影響著運河網絡結構的改變和功能的發揮,推動著運河開鑿技術的提高和運河管理制度的完善。運河營造了城市,城市推動了運河的不斷發展,城因運而興,運因城而鑿,運河與城市一起又推動著運河城市經濟的繁榮。大運河的變遷或改道又會導致運河城市的變遷甚或衰落。——摘編自王明德《大運河與中國古代運河城市的雙向互動》根據材料并結合中國古代史的相關知識,自擬主題寫一則歷史短文。(要求:主題明確,表述成文,敘述完整,史論結合,條理清晰。)〖答案〗主題:大運河的變遷與沿河城市發展息息相關。黃河流域是中華民族的主要發祥地,是中國開發最早的地區之一,人口集中,經濟文化發達,中國歷史上的大一統王朝多建都于北方。隋唐時期,隨著大運河的開通和先進生產工具的使用,江南地區得到進一步開發,北方的經濟重心地位受到挑戰,揚州作為長江流域和大運河聯系的咽喉,成為全國性的商業中心,尤其在安史之亂后,揚州打破坊市限制,出現了繁榮的夜市,經濟上出現“揚一益二”的說法。元朝對大運河的裁彎取直以及明成祖遷都北京,大運河作為漕運通道的作用愈發凸顯,一些運河沿線的非傳統政治中心城市異軍突起。綜上,大運河的變遷與城市發展息息相關,大運河的變化對沿線城市的興衰影響巨大。(“示例”僅供參考,學生若從運河城市對大運河的影響的角度確立主題,只要論述合理均可)〖解析〗根據材料“大運河與古代運河城市……兩者相互依存,相互推動,互為影響。一方面,大運河影響城市……另一方面,運河城市也影響著大運河”可知,材料認為大運河與古代運河城市關系密切、相互影響,因此可從“大運河的變遷影響運河城市的發展”和“運河城市的變化影響大運河的發展”兩個方面擬定主題并論證。如以“大運河的變遷影響沿河城市發展”為主題,可結合“隋唐大運河的開鑿促進江南地區開發和揚州的繁榮”、“元朝大運河的裁彎取直促進北京等一批新城市崛起”等史實進行論證。如以“運河城市的變化影響大運河的發展”為主題,可結合“隋代為了便利洛陽運輸形成了以洛陽為中心的運河線路”“明清在運河要津淮安設漕運總督加強運河管理和促進運河功能發揮”等史實進行論證。要求:主題明確,表述成文,敘述完整,史論結合,條理清晰。廣東省深圳市龍崗區2022-2023學年高二下學期期末考試歷史試題一、選擇題1.據考古發現,距今約5300—4000年、分布于長江下游的良渚文化不僅有犁耕和引水灌溉農田等先進的農業生產技術,還擁有陶器、木器、竹器、絲麻紡織、玉雕以及漆器等多種手工業。據此可知,這()A.證明了長江流域開始出現犁耕 B.代表了高度發達的早期中原文化C.體現了先民在生產勞動中的智慧 D.反映了早期不同文明區域的交流〖答案〗C〖解析〗從材料中“不僅有犁耕和引水灌田等先進農業生產技術,而且擁有陶器石器、木器、竹器、絲麻紡織、玉雕以及髹漆等多種手工業”可知,當時的良渚先民已經掌握了較為先進的生產技術,C項正確;“開始”一詞說法過于絕對,排除A項;良渚文化分布的中心地區在錢塘江流域和太湖流域,顯然不屬于中原文化范圍,排除B項;材料無法體現早期不同文明區域的交流,排除D項。故選C項。2.樊樹志在《國史十六講》中說:“政治與血緣的結合看似牢不可破,其實不然。既然周天子授土授民給諸侯叫做‘建國’,諸侯授土授民給卿大夫叫做‘立家’,因此對于士、庶民而言,只知效忠于‘家’,而不知效忠于‘國’”。該學者意在說明()A.宗法制是古代中國政治制度的核心 B.宗法制與分封制相輔相成C.分封制隱含著國家分裂割據的元素 D.西周形成森嚴的等級制度〖答案〗C〖解析〗根據材料“……政治與血緣的結合看似牢不可破,其實不然……對于士、庶民而言,只知效忠于‘家’,而不知效忠于‘國’”可知,材料意在說明分封制容易導致士和庶民不忠于國,只忠于家的局面,這反映了分封制隱含著國家分裂割據的元素,C項正確;宗法制是早期中國政治制度的核心,而不是整個中國古代政治制度的核心,排除A項;分封制與宗法制的關系不是材料的主旨,排除B項;材料沒有涉及森嚴的等級制度的形成,排除D項。故選C項。3.周人經常將大小宗之間的關系比喻為“本根”與“枝葉”的關系,認為“以本制末、以下事上”是天經地義的常理,并且強調“君異于器,不可以二,器二不匱,君二多難”“并后,匹敵,兩政,耦國,亂之本也”。這種觀念()A.保證了統治集團內部團結 B.凸顯了以族權強化君權的理念C.實現了統治權力高度集中 D.助推了王權和神權的緊密結合〖答案〗B〖解析〗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可知,周人經常將大小宗之間的關系比喻為“本根”與“枝葉”的關系,認為大宗管制小宗,小宗聽命于大宗是天經地義的常理,并且強調一國不能有兩個君主,東西多了有備無患,但國君多了就會多災多難,這種觀念凸顯了以族權強化君權的理念,B項正確;材料無法體現這種觀念會保證統治集團內部團結,排除A項;當時統治權力尚未實現高度集中,諸侯國有相對獨立性,排除C項;材料未涉及神權,排除D項。故選B項。4.戰國時期有一家學派的經典著作中記載了這樣一則故事:宋人有耕田者,田中有株,兔走觸株,折頸而死。因釋其耒而守株,冀復得兔,兔不可復得,而身為宋國笑。今欲以先王之政,治當世之民,皆守株之類也。這則故事表明,該學派主張()A.治強生于法,弱亂生于阿 B.世異則事異,事異則備變C.沿用周王朝的禮樂制度 D.刑過不避大臣,賞善不遺匹夫〖答案〗B〖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戰國時期(中國)。根據守株待兔的故事,提出“今欲以先王之政,治當世之民,皆守株之類也”,可知韓非子主張順應時代進行改革,主張“世異則事異,事異則備變”,B項正確;A項的意思是國家太平強盛得力于法治,國家紛亂貧弱是由于執法的不公正,體現的是法家的法治觀,與材料無關,排除A項;材料與禮樂制度無關,排除C項;D項的意思是懲罰罪過不避讓大臣,賞賜善行不遺忘百姓,體現的是法家的法治觀,與材料無關,排除D項。故選B項。5.在唐代江南地區,除廣泛施用的傳統豆類綠色肥種外,人糞、蠶沙等也已作為基肥與追肥使用、甚至有農戶通過圈養耕牛積累了大量廄肥。這反映出唐代江南地區()A.耕地資源得到充分開發 B.先進犁地工具得到推廣C.精耕細作農業得到發展 D.農村生態環境得到保護〖答案〗C〖解析〗材料中“施用的傳統豆類綠色肥種外,人糞、蠶沙等也已作為基肥與追肥使用、甚至有衣戶通過圈養耕牛積累了大量廄肥”,能夠增加單位面積土地的糧食產量,這屬于精耕細作的農業生產,C項正確;材料不能體現充分開發土地資源,排除A項;江南地區的先進犁地工具為曲轅犁,材料未體現,排除B項;材料不體現農業生態狀況,排除D項。故選C項。6.歷代以來有一部分儒者冷遇荀子,把他排除于儒家道統之外,甚至說他“才高學陋”,“不見圣賢”(程頤)。就連蘇軾也說他“喜為異說而不讓,敢為高論而不顧”。(《荀卿論》)這主要是荀子()A.強調個人自由,重視道德的價值 B.背離孔子仁愛思想與王道精神C.重視社會控制,發揮自然主義 D.主張人性本善,重視社會教化〖答案〗C〖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原因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戰國(中國)。據本題材料信息得出主要結論:一部分儒者把荀子排除于儒家道統之外是因為荀子的主張與孔孟有不同的地方。與性善論不同,荀子提出“性惡論”,否認天賦的道德觀念,主張禮治法治相結合,強調社會控制,自然觀方面,他反對信仰天命鬼神,肯定自然規律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主張遵循自然規律,發揮自然主義,C項正確;據所學知識,孟子強調個人自由,重視道德的價值,排除A項;據所學,荀子主張人性本惡要由圣王及禮法的教化,“隆禮重法”“援法入禮”,核心仍然是以禮為主,在內容上豐富和發展了孔子的儒家禮學,繼承發展孔子仁愛思想,主張仁義,所以沒有背離孔子仁愛思想與王道精神,排除B項;荀子主張人性本惡,排除D項。故選C項。7.對于魏、齊等大國的君主,孟子勸之以仁政;對于滕、宋等小國的君主,孟子仍認為只要推行仁政,便可無敵于天下。孟子“仁者無敵”的主張()A.指出了當時富國強兵的途徑 B.適應了國家統一的歷史趨勢C.總結了各國治國理政的經驗 D.體現了儒家思想的現實追求〖答案〗D〖解析〗本題是多類型單項選擇題。據設問詞可知是影響題和本質題。時空是戰國時期(中國)。據材料“對于魏、齊等大國的君主,孟子勸之以仁政;對于滕、宋等小國的君主,孟子仍認為只要推行仁政,便可無敵于天下”,可以看出在孟子看來,無論國小國大,君主推行仁政,就可以無敵于天下,孟子想在全社會范圍內推行仁政,體現了儒家思想的現實追求,D項正確;在戰國亂世,推行仁政,并不能帶來富國強兵,排除A項;戰國時期是分裂動蕩時期,僅從材料,無法得出統一的歷史趨勢,排除B項;僅從材料,無法得出孟子對各國治國理政的經驗的總結,排除C項。故選D項。8.公元前356年,商鞅頒布“分戶令”:“民有二男以上不分異者,倍其賦。”該法令出臺的社會條件是()A.細密的手工業分工 B.華夏民族開始形成C.鐵犁牛耕逐步推廣 D.地域性商幫逐漸興盛〖答案〗C〖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原因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公元前356年(中國)。據本題材料概括得出主要結論是:商鞅頒布“分戶令”、“不分異者,倍其賦”,目的是鼓勵發展小農經濟,增加國家賦稅收入,實施的前提是生產工具的改進(鐵犁牛耕的推廣),生產力提高,土地私有制確立,C項正確;材料未提到手工業的分工,排除A項;材料未提到華夏民族的形成問題,排除B項;地域性商幫明清時期出現,時間不符,排除D項。故選C項。9.《左傳》記載,僖公十五年十一月,秦、晉戰于韓原,晉國大敗,“秦獲晉侯以歸”。晉心腹重臣呂甥假借晉惠公之名召集臣民,宣告“作爰田”,也就是晉國宮室將大量土地賞賜給國人,作為他們的私產,以此來獲得國人的支持,達到迎回國君的目的。這一改革()A.徹底削弱了貴族的勢力 B.利于社會的根本性轉型C.得到所有諸侯國認可 D.削弱了晉國的軍事力量〖答案〗B〖解析〗材料顯示,晉國推行“作爰田”,晉國宮室將大量土地賞賜給國人,作為他們的私產,推動了奴隸制土地所有制向封建土地私有制轉變,這有利于推動奴隸制社會解體,中央集權制封建社會的形成,B項正確;晉國這一改革,打擊了傳統貴族的利益,但沒有徹底削弱貴族的勢力,排除A項;題干沒有顯示其他諸侯國的態度,排除C項;根據所學知識可知,晉國此舉,調動了國人參戰的積極性,最終迎回了國君,排除D項。故選B項。10.在古代,“皇”有“大”的意思,人們對祖先或神明也稱“皇”。“帝”則是上古人們想象中的主宰萬物的最高的天神。秦始皇將“皇”和“帝”兩個字結合起來。秦始皇此舉是為了()A.用人間最高統治者權威震懾臣民 B.借助神的神秘力量嚇阻不法臣民C.融合了君權神授與人身隸屬關系 D.利用民眾信仰神化君權維護統治〖答案〗D〖解析〗秦始皇用“皇帝”的稱謂不僅僅是簡單的名號變更,更反映了一種新的統治觀念的產生,利用民眾的信仰來實現自己的統治,D項正確;A項沒有談到“帝”,即天神,排除;守法的臣民也要統治,排除B項;C項只是題干特點,沒有談到目的,排除。故選D項。11.秦朝地方政府把法令作為指導政務處理的標尺,貫徹不打折扣的“法令行政”,但學者研究發現,在縣級官員處理中央下達的政務占比中,自主行政達到了80.8%,法令行政只有19.2%。對這一現象解釋正確的是()A.政務處理需結合實情 B.郡縣制度初創存在著缺陷C.中央的監管力度不夠 D.官員處理政務能力有差異〖答案〗A〖解析〗根據材料“秦朝地方政府把法令作為指導政務處理的標尺但縣級官員自主行政達到了80.8%,法令行政只有19.2%”及所學知識,可得知秦朝奉行以法治國,政務處理有法令作為標尺。但是,縣級官員在處理中央下達的政務中,可能需要結合當地實情做出一定的變通,因此法令行政的占比較低,政務處理結合需結合實情,A項正確;材料未體現郡縣制存在缺陷,排除B項;材料表明縣級官員在處理中央下達的政務中,可能需要結合當地實情做出一定的變通,因此法令行政的占比較低,而不是因為中央的監管力度不夠,排除C項;材料未涉及官員處理政務能力有差異,排除D項。故選A項。12.新出土秦簡記載“新地吏(秦國派到新征服地方的官員)及其舍人敢受新黔首(秦新征服地區的百姓)錢財、酒肉、它物及有賣買假賃貣于新黔首而故貴賦。”直接意思是,禁止新地吏剝削新黔首的財物或者在經濟上壓榨他們。從新出土的秦簡能推斷出()A.暴政亡秦歷史結論的虛妄 B.秦加重對新征服地區的盤剝C.秦為統一全國推行新政策 D.在新征服地區推行懷柔政策〖答案〗D〖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推斷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秦朝(中國)。根據材料“禁止新地吏剝削新黔首的財物或者在經濟上壓榨他們”結合所學知識可知,秦朝規定,在新征服地方,推行懷柔政策,官員不允許剝削當地的財物或在經濟上壓榨百姓,D項正確;材料只能看出秦朝的這一懷柔政策,無法得知是否得到有效實施,也無法得知秦朝是否存在暴政,排除A項;B項與材料內容不符,排除B項;這一政策出現在秦朝統一中國后,排除C項。故選D項。13.漢武帝推行以察舉制為主體的薦舉取士制度,包括孝廉賢良以及異科。所謂孝廉,“孝謂善事父母者,廉謂清潔有廉隅者”。與孝廉相比,賢良更強調被舉薦者在才能智力等方面的突出性或稀缺性。據此可推知,察舉制在當時()A.推動了豪強地主的崛起 B.體現了公平公正的原則C.加快了社會階層的流動 D.適應了國家治理的需要〖答案〗D〖解析〗本題是多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次題干〖提示〗詞可知,這是本質題、影響題,時空是漢代(中國)。根據材料可知,漢代察舉制主要選拔孝廉、賢良之人,使統治者得到了品行優良、才智突出的各類人才,適應了國家統治的需要,D項正確;察舉制屬于選官制度,與豪強地主的崛起關系不大,排除A項;材料主要講察舉制選拔人才的種類,看不出選拔人才的方式和程序,不能得出公平公正,排除B項;科舉制加快了社會階層的流動,排除C項。故選D項。14.晉朝皇室司馬氏自稱:“其先出自帝高陽(傳說中的五帝之一,黃帝之孫)之子重黎,為夏官祝融。”建立胡夏政權的匈奴貴族赫連勃勃稱:“朕大禹之后……今將應運而興,復大禹之業。”曾雄霸北方的前秦皇帝苻堅稱其祖先蓋有扈(夏初重要部落,其首領與國王同姓)之苗裔”。這一現象表明魏晉南北朝時期()A.統治者照搬夏商政治制度 B.各政權間文化交流頻繁C.華夏認同觀念進一步強化 D.英雄崇拜成為社會共識〖答案〗C〖解析〗根據材料可知,魏晉南北朝時期少數民族政權也認為自己是炎黃子孫,說明華夏認同觀念進一步強化,C項正確;材料強調華夏認同,并未提到學習政治制度,排除A項;材料只是各個政權的言論,并未交流,排除B項;“社會共識”表述過于絕對,排除D項。故選C項。
15.據《新唐書》記載:“唐興,高祖改郡為州,太守為刺史,又置都督府以治之。”都督對府內所屬各州刺史有考核、監察之權。在各州刺史處理具體政務的基礎上,由都督決策定奪后匯總上報中央。據此可知,唐初設立都督府的主要目的是()A.提高地方治理的有效性 B.擴大地方政府的自主權C.緩和中央與地方的關系 D.加強對地方官員的監督〖答案〗A〖解析〗材料表明,唐代在地方設都督府,都督對轄區內的各地官員有考核、監察權,還擁有地方事務是否上報中央政府的決定權,說明唐初設立都督府的主要目的是提高地方治理的有效性,A項正確;擴大地方政府的自主權在材料中無法體現,排除B項;緩和中央與地方的關系,在材料中無法找依據,排除C項;都督有監察權,還有行政權,D項只是材料的一部分,排除D項。故選A項。16.從春秋戰國至唐代前期,賦稅的征發主要是依照人丁和家戶進行的。唐朝中期以后,實行以地稅、戶稅為基礎,以資產多寡為課稅標準的稅制。明朝“總括一縣之賦役,量地計丁”。清朝將丁銀攤入田賦征收,賦稅和戶口之間的關系被土地所取代。這說明()A.國家財政困難得到有效緩解 B.重農抑商政策出現松動C.戶籍服務賦稅的功能被削弱 D.封建人身束縛逐漸加強〖答案〗C〖解析〗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在唐中期以前,“賦役的征收主要是依照人丁和家戶進行的”,即戶籍是賦稅征收的依據,而唐中期以后,隨著“兩稅法”“一條鞭法”“攤丁入畝”賦稅制度的變化,戶籍的作用逐漸被削弱,C項正確;材料并未反映國家財政狀況,排除A項;材料并未反映國家商業政策,排除B項;隨著賦稅制度的變化,封建人身依附關系有所削弱,排除D項。故選C項。二、材料〖解析〗題17.中國歷史上政治制度有兩次大變局,其一是封建改而郡縣,其二是專制改而共和。閱讀下列材料。材料一秦代以降,皇權專制主義越來越走向強化,從漢到宋是皇權逐漸壓倒相權的時代。北宋時候,皇權已經高度專制,明代以后則皇帝自兼丞相,合國家元首與政府首腦為一,于是皇權專制達到了登峰造極的地步。秦代以后的兩千年,中央集權程度也一步一步走向強化,行政區劃本來是地方政府的施政區域,到了宋代以后,已轉變為中央官員的施政分區,中央集權制此時也達到巔峰狀態,因此元代以后,分裂局面已不再出現。——摘編自周振鶴《中國地方行政制度史》材料二“百代皆行秦政事”,秦始皇所建立的君主專制、中央集權行政制度與當時世界上最完備的官僚制度緊密結合,三位一體,奠定了此后中國兩千多年專制主義中央集權政治體制的基本模式。辛亥革命一舉推翻專制王朝,建立共和政體,這是中國幾千年歷史上前所未有的偉大創舉。但革命果實很快落入以袁世凱為代表的北洋軍閥手中。要完成爭取民族獨立、人民解放與實現國家富強、人民幸福這兩大歷史任務,仍然任重道遠。——摘編自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編寫《簡明中國歷史讀本》(1)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列舉秦取代周制、確立秦制的主要制度名稱,并指出元代“中央集權”強化與明代“皇權專制”強化的主要標志性事件。(2)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辛亥革命走出秦制的歷史影響及以后的兩大歷史任務。(3)綜合上述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就“百代皆行秦政事”談談你的認識。〖答案〗(1)制度:創立皇帝制度,皇權至上;設立三公九卿制,文武分職;廢除分封制,實行郡縣制,強化集權。標志:元代“中央集權”強化的主要標志是行省制度的設立;明代“皇權專制”強化的主要標志是中書省被廢置、丞相制度被廢除。(2)貢獻:推翻了君主專制制度:建立了共和政體(不能答“資產階級共和國”)。任務:“民族國家”層面的任務是“民族獨立、國家富強”;“人民權利”層面的任務是“人民解放、自由幸福”。(3)認識:秦朝確立的皇權專制中央集權制度延續時間很長,對發展古代經濟、維護國家統一、防范分裂和積累中華文明成就具有正面意義;但秦制存在著自身不可解決的根本缺陷(專制皇權難以制約;專制王朝循環更替;底層民眾權利缺失、民生多艱等)。〖解析〗【小問1】本題是特點類材料分析題。時空為古代(中國)。第一小問制度,據材料一“秦代以降,皇權專制主義越來越走向強化”“中央集權程度也一步一步走向強化”,結合所學,從中央和地方兩個角度思考可知,秦朝創立了皇權至上的皇帝制度,設立三公九卿制,文武分職,廢除分封制,實行郡縣制,強化集權。第二小問標志,據所學可知,元代“中央集權”強化的主要標志是,行省制度的設立;據材料一“明代以后則皇帝自兼丞相,合國家元首與政府首腦為一”可知,明代“皇權專制”強化的主要標志是廢置中書省、廢除丞相制度。【小問2】本題是影響類、特點類材料分析題。時空為近代(中國)。第一小問貢獻,據材料二“辛亥革命一舉推翻專制王朝,建立共和政體”可知,推翻了君主專制制度,建立了共和政體(不能答“資產階級共和國”)。第二小問任務,據材料二“革命果實很快落入以袁世凱為代表的北洋軍閥手中。要完成爭取民族獨立、人民解放與實現國家富強、人民幸福這兩大歷史任務,仍然任重道遠”,結合所學可知,“民族國家”層面的任務是“民族獨立、國家富強”,“人民權利”層面的任務是“人民解放、自由幸福”。小問3】本題是認識類材料分析題。時空為古今(中國)。據材料一“到了宋代以后,已轉變為中央官員的施政分區,中央集權制此時也達到巔峰狀態,因此元代以后,分裂局面已不再出現”,材料二“秦始皇所建立的君主專制、中央集權行政制度與當時世界上最完備的官僚制度緊密結合,三位一體,奠定了此后中國兩千多年專制主義中央集權政治體制的基本模式”,結合所學,運用唯物史觀,從政治、經濟和文明發展等角度思考可得出,秦朝確立的皇權專制中央集權制度延續時間很長,對發展古代經濟、維護國家統一、防范分裂和積累中華文明成就具有正面意義,同時,秦制存在著自身不可解決的根本缺陷(專制皇權難以制約;專制王朝循環更替;底層民眾權利缺失、民生多艱等)。18.【隋唐時期的民族關系】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隋唐與魏晉南北朝時民族交融相比,有其自身的特點。它沒有魏晉南北朝時期那樣頻繁的民族遷徙,沒有各族之間的爭戰、割據以及由此產生的各族之間的同化、融合的復雜性和曲折性;而是在統一政權下內地漢族統治階級通過各種政令、措施,逐漸同化、融合周邊各族,或周邊各族與鄰近漢族和其他民族的自然融合;漢化仍然是隋唐時期民族融合的主流。——周偉洲《試論隋唐時期西北民族融合的趨勢和特點》材料二隋朝時期,西域高昌(今新疆吐魯番)國王仿效華夏興辦學校,“有《毛詩》《論語》《孝經》,置學官弟子,以相教授。”唐蕃和親后,松贊干布“仍遣酋豪子弟,請入國學以習詩、書,又請中國識文之人典其表疏。”南詔則選群蠻子弟聚之成都,學習漢族禮儀文化,并達到了很高的造詣,“公文翰之美,冠于一時”。——摘編自《北史·高昌傳》《舊唐書·吐蕃傳》等(1)用隋唐的史實說明材料一中統治階級是如何加強與周邊各族交融的?(2)結合材料二和所學知識,分析隋唐時期少數民族政權重視學習漢文化的原因。〖答案〗(1)史實:設置安西都護府和北庭都護府,加強對西域管理;與吐蕃贊普和親,促進了漢藏友好交往;冊封回紇、粟末靺鞨等少數民族首領,加大了對西北和東北地區管轄;唐蕃會盟,唐蕃之間基本停止了戰爭。(2)隋唐時期民族政策開明;國家強盛,經濟和文化繁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室外電梯出租合同6篇
- 裝卸勞務合同
- 研學和生源方 合同模板5篇
- 融資租賃合同(6)10篇
- 工業外觀專利發明權轉讓合同8篇
- 北京市建筑施工機械租賃合同6篇
- 技術合同:技術開發合同5篇
- 我國啤酒銷售標準合同范本9篇
- 粘土磚瓦表面裝飾技術考核試卷
- 琵琶右手技巧深度研究考核試卷
- 電工學(第8版)(上冊 電工技術) 課件全套 秦曾煌 第1-14章 電路的基本概念與基本定律- 傳感器
- 二手車市場管理制度
- 終端導購培訓手冊
- 專題06 修改病句或語段-五年級語文下冊期末知識點專題復習講練測(學生版)
- 值日生表格模板
- Creo-7.0基礎教程-配套課件
- 蘇教版六年級科學上冊第三單元化石的奧秘質量測試卷(一)附答案
- 全國水利ABC證單選題六
- 管道支架重量計算表-2
- 酒店明住宿清單(水單)
- 2022漂浮式光伏組件安裝技術方案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