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學年高一語文復習 第七單元 知識清單(統編版必修上冊)_第1頁
2024-2025學年高一語文復習 第七單元 知識清單(統編版必修上冊)_第2頁
2024-2025學年高一語文復習 第七單元 知識清單(統編版必修上冊)_第3頁
2024-2025學年高一語文復習 第七單元 知識清單(統編版必修上冊)_第4頁
2024-2025學年高一語文復習 第七單元 知識清單(統編版必修上冊)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25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2024-2025學年高一語文單元速記?巧練(統編版必修上冊)

第七單元自然情懷

01思維導圖

02考點速記

知識點一文學與文化常識

1、文學常識

(1)作家作品

1.郁達夫

郁達夫(1896-1945),名文,字達夫。浙江富陽人。現代著名作家,詩人。他出生于書

香門第之家,據說他家藏書4萬卷,郁達夫在少年時就全都翻閱過,打下了深厚的中國古典文

學基礎。大學期間開始接觸外國文學,又增加了豐富的外國文學與文化的素養。

代表作

短篇小說:《沉淪》《春風沉醉的晚上》《薄奠》《遲桂花》

中篇小說:《迷羊》《她是一個弱女子》《出奔》

散文:《故都的秋》《北平的四季》

作品風格:清新,抒情濃烈,有感傷情調,有時流露出頹廢色彩。

郁達夫的散文帶有鮮明的自敘性質,充滿了熱情、濃郁、清新的情韻,毫不遮掩地表現了

一個富有才情的知識分子在動亂社會里的苦悶心境,展現出一幅幅感傷、憂郁而又秀麗、雋永

的情景交融的畫面。

2.朱自清

朱自清(1898—1948),原名自華,字佩弦,號秋實。江蘇揚州人,原籍浙江紹興。中國現

代詩人、散文作家、民主主義戰士。1927年大革命失敗,中國的社會矛盾進一步激化。“四一

二”反革命政變給朱自清帶來極大的震撼,使其思想和創作發生很大轉變。他的作品不再限于

日常生活的抒情小品,也有抨擊現實丑惡的雜文。主要作品有《背影》《春》《歐游雜記》。

為勉勵自己在困境中不喪志,不灰心,保持清白,不與黑暗勢力同流合污,便取《楚辭》

中“寧廉潔正直以自清乎”中“自清”二字改名“朱自清”,字“佩弦”。“佩弦”出自《韓

非子?觀行》:“董安于之性緩,故佩弦以自急”意為弓弦常緊張,性緩者佩之以自警。

3.史鐵生

1979年發表了第一篇小說《法學教授及其夫人》,以后陸續發表了《午餐半小時》《我

們的角落》《在一個冬天的晚上》《山頂上的傳說》等多篇小說。

1981年因患腎病后發展為尿毒癥,靠透析維持生命,自己戲稱“專業生病,業余寫作”。

其中《我的遙遠的清平灣》和《奶奶的星星》分別獲得了1983年和1984年全國優秀短篇

小說獎,他一舉成名,從殘疾臨時工成為一名專業作家。后為中國作家協會會員。

代表作有《我與地壇》《我的遙遠的清平灣》《插隊的故事》《夏日的玫瑰》《合歡樹》

《命若琴弦》《務虛筆記》等。其中《務虛筆記》《我與地壇》曾入選“九十年代十大景點作

口,,

日口O

史鐵生作品一類是對知青生活的回憶和反思,另一類是對殘疾人命運的描摹,作品呈現平

淡質樸而意蘊深沉的"散文化"傾向。自1985年以后,他開始思考人的命運,作品略帶哲理玄

思,表達人與生俱來的局限是能力與愿望之間的永恒距離,生命的目的就是不斷跨越困境的過

程的觀點。后來在創作形式上也有所變化,吸取了現代主義的因素。

4.蘇軾

蘇軾(1036—H01),字子瞻,號東坡居士,眉州眉山人。世稱蘇東坡、蘇仙。嘉祐二年

(1057年),蘇軾進士及第。宋神宗時曾在鳳翔、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職。元豐

三年(1080年),因“烏臺詩案''受誣陷被貶黃州任團練副使。晚年因新黨執政被貶惠州、信

州。宋徽宗時獲大赦北還,途中于常州病逝。宋高宗時追贈太師,謚號“文忠”。

蘇軾是北宋中期文壇領袖,在詩、詞、散文、書、畫等方面取得很高成就。文縱橫恣肆;

詩題材廣闊,清新豪健,善用夸張比喻,獨具風格,與黃庭堅并稱“蘇黃”;詞開豪放一派,與

辛棄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稱“蘇辛”;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與歐陽修并稱“歐蘇”,為“唐

宋八大家”之一。蘇軾善書,“宋四家”之一;擅長文人畫,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作品有

《東坡七集》《東坡易傳》《東坡樂府》《瀟湘竹石圖卷》《枯木怪石圖卷》等。

5.姚鼐

姚鼐,字姬傳,一字夢谷,清代桐城人,杰出的散文家,桐城派集大成者。他因室名惜抱

軒而被人稱為“惜抱先生”,著有《惜抱軒全集》,他所選編的《古文辭類纂》在近代是一部家

傳戶誦的文章總集。幼嗜學,伯父姚范授以經文,又從劉大榔學習古文。歷任兵部主事、鄉

試副考官、禮部員外郎、會試同考官、刑部郎中。

6.西洲曲

《西洲曲》是南朝民歌中的名篇,全詩描寫青年女子對所愛之人的深切的思念,課文所引四

句是寫青年女子盼郎不至,“出門采紅蓮”,由“過人頭”的蓮花和如水的蓮子觸景生情,由“蓮子”

的諧音“憐子”勾起了對情郎的思戀。作者引用《西洲曲》,包含著他對美好與自由的無限向往。

這與《荷塘月色》第三段所描寫的自由心態遙相呼應,一脈相承。

(2)文體知識

1.散文

散文,一種與詩歌、小說、戲劇并稱的文學體裁。廣義的散文是指除詩歌、小說、戲劇以

外的所有具有文學性的散體文章:狹義的散文是指文藝性散文,它是一種以記敘或抒情為主,取

材廣泛、筆法靈活、篇幅短小、情文并茂的文學樣式。根據內容和性質,散文可分為敘事散文、

抒情散文、寫景散文和哲理散文。

散文的特點:

①形散而神不散。“形散”是說散文取材廣泛自由,不受時空的限制,表現手法也不拘一

格,而且作者可以根據內容需要自由調整、隨意變化。“神不散”,即散文所要表達的主題必

須明確而集中。

②意境深邃。散文注重表現作者的生活感受,抒情性強,情感真摯。作者通過一定的藝術

手法,表達真情實感,實現物我的統一,展現出更深遠的思想,使讀者領會更深的道理。

③語言優美凝練,富于文采。散文的語言大多清新明麗,生動活潑,富于音樂感;同時,

又兼具簡潔質樸,自然流暢的特點。

2.賦

賦是中國古代兼具詩歌與散文特點的一種文學體裁。主要有三個特點:一、語句上以四、

六字句為主,追求駢偶;二、語音上要求聲律和諧;三、文辭上進究藻飾和用典。漢代賦稱為

古賦,篇幅較長,多采用問答體,韻散夾雜,喜用生僻字。六朝賦稱為駢賦,又稱“俳賦”,篇

幅較短,講究對偶和用典。唐宋時科舉考試所采用的一種詩體賦稱律賦,要求對仗工整,平仄

和諧,并由考官出題限韻,全文一般不超過400字。中唐以后,受古文運動影響,賦更加散

文化,句式參差,多以散代駢,押韻較隨便,比較注意行文的清新流暢,幾乎與散文相接近,

故稱文賦。

3.記

記古代一種散文體裁,可敘事、寫景狀物,抒發情懷抱負,闡述思想觀點。

分類:

①碑記:古代一種刻在石碑上記敘人物生平事跡的文體。

②游記:是一種描寫旅行見聞的散文體裁。

③雜記:是古代因事見義,雜寫所見所聞不多加議論的散文體裁。

④記……事:是古代記載人物生平事跡的文體。說明,描寫,情緒。

(3)文學流派

1.桐城派

清代中葉影響最大的散文流派創始于方苞,經劉大榔、姚鼐的發展,形成完整的理論,三

人并稱“桐城三祖”,姚鼐被稱為領袖,他秉承了“文道合一”的主張,講究義理、考據、詞

章三者兼長,注重內容和形式的關系。寫景散文尤有獨特成就。桐城派的文章內容多是宣傳儒

家思想,語言力求簡明達意,條理清晰。

2.創造社

創造社,中國現代文學團體。1921年6月8日,由郭沫若、成仿吾、郁達夫、張資平、

田漢、鄭伯奇等赴日留學的中國新文化運動的健將組建。

前期的創造社反對封建文化、復古思想,崇尚天才,主張自我表現和個性解放,強調文學

應該忠實于自己“內心的需求”,是其文藝思想的核心命題,表現出浪漫主義和唯美主義的傾

向。郭沫若的詩集《女神》,郁達夫的小說《沉淪》及郭沫若的譯作《少年維特之煩惱》(歌

德),是該社最有影響的作品。以其獨特的文學主張和鋒芒畢露的文學活動,成為五四以后新

文學一支生力軍,特別在文學青年中激起強烈共鳴。

后期創造社受當時國際國內“左”傾思潮影響,理論倡導和文學活動不免帶有教條主義、

宗派主義傾向,在‘'革命文學”論爭中對待魯迅、茅盾等作家表現出了偏激的情緒,然而大部

分成員在參加革命實踐,介紹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和蘇聯新興無產階級文藝方面,以及倡導革

命文學和革命文學理論建設方面,都作出了較大的貢獻。1929年2月創造社終于為國民黨當

局封閉。隨后創造社、太陽社的成員與包括魯迅在內的進步作家合作,于1930年初在上海成

立了中國左翼作家聯盟,從而在中國整個30年代興起了影響深遠的左翼文藝運動。

(4)典型手法

1.修辭套用

修辭套用是指一種修辭里又包含著其他修辭分層組合,形成大套小的包容關系。《故都的

秋》中“(南國之秋)比起北國的秋來,正像是黃酒之與白干,稀飯之與饃饃,始魚之與大蟹,黃犬之

與駱駝是典型的修辭套用。這句話整體是說南國之秋與北國之秋的區別,屬于對比手法,這是

第一層;在進行對比時,為了形象,選取四組喻體,靠喻體的區別來寫兩種秋天的區別,屬于比喻,這

是第二層;這四組喻體對比時,其結構一致,都是“……之與……屬于排比中的成分排比,這是第三層。

所以說,這段話屬于修辭套用,而且是兩次套用,三種修辭。

2.通感

通感也叫移覺,就是在人們的審美活動中使各種審美感官(如人的視覺、聽覺、嗅覺、觸

覺等)互相溝通,互相轉'化,把適用于甲類感官上的詞語巧妙地移植到乙類感官上,使各種

感官彼此溝通的一種修辭手法。例如:“你的歌聲真甜啊!”中的“甜”字,本來是味覺用詞,在

這里卻應用到聽覺上,以味覺來寫聽覺。這個“甜”字細膩、生動地表現了歌聲的柔美、動人,

比“好聽”“悅耳”更有味道。

(5)特定物象

1.蓮—荷花

蓮,又名荷花、芙蓉、芙蕖(qil)、藕花、水芙蓉、水宮仙子等,未開的花蕾稱菌藥(han

dan)o蓮是我國的十大名花之一,被稱為“君子花”。早在三千多年前,我國第一部詩歌總集

《詩經》就已出現了關于蓮的描述。后來,“蓮”的意象越來越多地出現在古典詩歌中,賦予蓮

以美人、愛情、祥瑞、高潔人格、佛心佛性等象征意義,蓮花圖案和蓮花節也成了我國輝煌燦

爛的文化的一個組成部分。

2.地壇

地壇又稱方澤壇,在中國北京安定門外。地壇始建于明嘉靖九年(1530),總面積為37.4公頃,

整個建筑從整體到局部都是遵照中國古代“天圓地方”“天青地黃”“天南地北”“龍鳳”“乾坤”等傳

統和象征傳說構思設計的。地壇現存有宰牲亭、齋宮、神庫等古建筑。

3漆山

泰山,又名岱山、岱宗、岱岳、東岳、泰岳,氣勢雄偉磅磷,有“五岳之首”之稱。泰山是一

座政治色彩濃厚的文化之山,被古人視為“直通帝座’的天堂,成為百姓崇拜、帝王告祭的神山;

同時泰山也是一座風光奇秀的自然之山,吸引著無數文人墨客前來觀光登臨。

2、文化常識

(1)陰陽:陽”和“陰”這是一對相反的概念。古代很多事情都分陰陽,用陰陽來解釋萬物,

如天地、日月、山水、晝夜、男女以至臟腑、氣血等。古代文學作品中,用陰陽來說山水很常

見,陽指山南水北,陰則是山北水南。

(2)五鼓:五更。

古代計時單位

五更五鼓五夜現代時間

一更一鼓甲夜19:00—21:00

二更二鼓乙夜21:00—23:00

三更三鼓丙夜23:00—1:00

四更四鼓丁夜1:00?3:00

五更五鼓戊夜3:00~5:00

(3)壬戌:古人常用天干十個字和地支十二個字循環相配來表示年月日的次序。這里指

宋神宗元豐五年(1082)。

(4)望:農歷每月十五。

既望:農歷每月十六。

晦:農歷每月最后一天。

朔:農歷每月第一天。

(5)其他

美人:古人常用來作為圣主賢臣或美好理想的象征。還比喻品德美好的人。

斗牛:二十八宿中的斗宿和牛宿斗,都是星宿名。

洞簫:管樂器的一種。

匏樽:用葫蘆做成的酒器。

蜉蟒:一種小飛蟲,夏秋之交生在水邊,生存期很短,古人說它朝生暮死。

觸臚:馳臚是船頭和船尾的并稱,多指前后首尾相接的船。

知識點二基礎知識

1、讀準字音

椽(chuWn)點綴(zhui)頹廢(tuifei)普陀(putuo)山

蓊蓊(wGngwGng)郁郁(ytiyii)裊娜(niaonuo)斑駁(banbo)

斂(liWn)裾(ju)棹(zh^o])

坍(tan)圮(pi)撅(jue)蟬蛻(chWntui)窸窸(xixi)窣窣(sUsU)

熨帖(yfitie)恍惚(huanghu)雋(juan)永

愀(qiao)然躺臚(zhulu)酉麗(shi)酒臨江橫槊(shud)賦詩匏(pao)尊

蜉螃(fuyou)

徂彳來(culai)樗藉(chupii)絳皓(11a))駁色

2、詞語積累

《故都的秋》

1.自然而然:出于自然之勢,不經人力干預而收到預期的成效。

2.不遠千里:不以千里為遠。指不怕路途遙遠。

3.不能自已:指不能控制自己的感情或行為。

4.一葉知秋:《淮南子?說山》云“見葉落而知歲之將暮。”唐庚《文錄》:“唐人有詩

云:'山僧不解數甲子,一葉落知天下秋。'”“一葉知秋”比喻由細微的跡象看出形勢的變

化,由現象或部分推知本質或全部。

5.秋士:出自《淮南子?繆稱訓》:“春女思,秋士悲,而知物化矣。”秋天的時候,男

子會覺得繁華落盡,滿目蕭瑟,有些英雄末路的傷感。常與“春女”(春天的時候,女子往往

會因為看到落花而感到紅顏易老,時光飛逝傷感)陪伴相出。也指遲暮不遇之士。

6.一椽:一間屋。椽,放在房才稟上架著木板或瓦的木條。

7.落寞:冷落,寂寞。

8.著:穿(衣)。

9.平平仄仄起來:意即推敲起字的韻律來。

10.歐陽子的《秋聲》:指歐陽修的《秋聲賦》。

《荷塘月色》

1.沒精打采:形容不高興,不振作。也作“無精打采”。

2.蓊蓊郁郁:形容樹木茂盛的樣子。

3.別有風味:另有一種趣味或特色。

4.脈脈含情:形容默默地用眼神或行動傳達愛的情意。

5.參差不齊:形容不一致,有差別。

《我與地壇》

1.亙古:從古到今

2.熨帖:心里平靜

3.雋永:意味深長

4.恪守:謹慎而恭敬地遵守

5.滄桑:滄海桑田的縮略語,比喻世事變化很大

6.亙古不變:從古到今從未變過,形容空間或時間上連續不斷。

7.聲名狼藉:形容名聲極壞。

8.失魂落魄:形容心神不定非常驚慌的樣子。

9.身臨其境:親身到了那個地方,或面臨那種情況。

3、熟記成語

物各有主:意思是世間萬物各有其所屬。

水波不興:指沒有漣漪和波紋。形容十分平靜。

水光接天:水的光色與天的光色相連接,比喻水域寬廣。

遺世獨立:脫離社會獨立生活,不跟任何人往來;“獨立”的意思是一種超凡脫俗的意境。

如泣如訴:好像在哭泣,又好像在訴說,形容聲音悲切凄涼。

余音裊裊:原意指聲音已經結束,余音還在繚繞。形容音樂悅耳動聽,令人沉醉。

不絕如縷:原意是只有一根細線連系著,似斷非斷。比喻事情極其危急,后也比喻技藝等

方面繼承人稀少。

滄海一粟:指大海里的一粒谷子。比喻非常渺小,微不足道。

一毫莫取:比喻極其微小的東西。連一根毫毛那樣微不足道的小東西也不拿人家的。形容

為人廉潔,不占他人或公家的便宜。

取之不盡、用之不竭:拿不完,用不盡。形容非常豐富。

滄海一粟:大海里的一顆谷粒,形容非常渺小。

正襟危坐:理好衣襟端端正正地坐著,形容嚴肅或拘謹的樣子。

杯盤狼藉:形容宴飲后桌上凌亂的樣子。

獨占鰲頭:指獨占領先地位,成為第一。

青云直上:形容人的事業或地位不斷上升。

巨輪將至:比喻事情的發展趨勢已經不可逆轉,勢不可擋。

一步登天:形容成功或升遷非常快,進展迅速。

壯志凌云:指雄心壯志,胸懷大志,追求高遠目標。

安若泰山:形容極其平安穩固。同“安如泰山”。

略知一二:表示了解某個事物或問題,但只是粗略地知道一些皮毛,不夠深入。

一葉障目,不見泰山:障:遮,擋。一片樹葉擋住了眼睛,連高大的泰山也看不見了。比

喻被局部的、暫時的現象所迷惑,看不到全局或事物的本質。

泰山梁木:原是孔子自喻,后用為推尊賢哲之詞。

有眼不識泰山:比喻見聞淺陋,不認得著名人物。

河山帶礪:河:黃河。山:泰山。帶:衣帶。礪:磨刀石。黃河像衣帶那么細,泰山像磨

刀石那么小。比喻不可能的事。也比喻經歷的時間久遠。

挾山超海:夾著泰山跨越北海。喻不可能做到的事。

泰山北斗:比喻德高望重或有卓越成就而為眾人所敬仰的人。

泰山鴻毛:比喻輕重懸殊。也說鴻毛泰山。

4、文言知識

(1)通假字

1.浩浩乎如馮虛御風(通“憑”,乘)

2.山川相繆(通“繚”,環繞)

3.舉酒屬客(通“囑”,勸人飲酒)

4.舉匏樽以相屬(通“囑",勸人飲酒)

5.極天云一線異色,須臾成五采(通“彩”)

6.石頭黑色,多平方,少圜(通“圓”)

(2)重點字詞

《登泰山記》

1.陽谷:山南面山谷中的水。

2.當其南北分者:在那(陽谷和陰谷)南北分界處的。

3.磴:石階。

4.循以入:順著(中谷)進山。

5.崖限當道者:像門檻一樣橫在路上的山崖。限,門檻

6.居:停留。

7.漫:彌漫。

8.稍:逐漸。

9.樽蒲:古代的一種博戲,這里指博蒲所用的擲具,長形而末端尖銳,立起來像山峰。這里是想

象,實際上在泰山[東海]泛指東面的海。頂上并不能看見東海

10.或得日或否:有的被日光照著,有的沒有被照著

n.行宮:皇帝出外巡行時居住的處所

12.漫失:模糊或缺失。

(3)一■詞多義

1.扣弦而歌之(動詞,唱)

2.歌日:"桂棹兮蘭槳,擊空明兮溯流光”(名詞,歌詞)

3.倚歌而和之(名詞,歌曲的聲調和節拍)

1.縱一葦之所如(往,至D

2.如泣如訴(好像)

1.方其破荊州,下江陵(攻占)

2.蘇子與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下面)

1.七月既望(名詞,農歷每月十五日)

2.望美人兮天一方(動詞,眺望)

1.浩浩乎如馮虛御風,而不知其所止(連詞,表轉折)

2.羽化而登仙(連詞,表順承)

3.正襟危坐而問客日(連詞,表修飾)

4.侶魚蝦而友麋鹿(連詞,表并列)

1.月出于東山之上(助詞,的)

2.凌萬頃之茫然(助詞,定語后置的標志)

3.不知東方之既白(助詞,用在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的獨立性)

4.取之無禁,用之不竭(代詞,它們)

5.句讀之不知(賓前的標志)

1.月出于東山之上(介詞,從)

2.徘徊于斗牛之間(介詞,在)

3.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介詞,被)

4.不拘于時(介詞,被)

1.浩浩乎如馮虛御風(形容詞詞尾)

2.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語氣詞,表示疑問)

3.相與枕藉乎舟中(介詞,在)

1.白露橫江(籠罩)

2.醐酒臨江,橫槊賦詩(橫握)

,狀八、

1.其聲嗚嗚然(……的樣子,像聲詞詞尾)

2.何為其然也(這樣)

1.抱明月而長終(永遠)

2.而卒莫消長也(增長)

1.浩浩乎如馮虎御風(駕馭)

2.振長策而御宇內(統治)

1.舉酒屬客(勸請)

2.有甯越、徐尚、蘇秦、杜赫之屬為之謀(類,輩)

3.屬文(撰寫)

1.正襟危坐(端正)

2.危乎高哉(高)

1.而吾與子之所共適(享用)

2.適得府君書(剛才)

3.始適還家門(女子出嫁)

4.余自齊安舟行適臨汝(到,往)

1.其陰,濟水東流(山的北面)

2.朝暉夕陰,氣象萬千(陰暗)

3.孫臏以刑徒陰見,說齊使(暗中)

1.千里之行,始于足下(開始)

2.唐浮圖慧褒始舍于其址(當初)

3.余始循以入(開始)

4.至丹以荊卿為計,始速禍焉(才)

1.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徒如畫(遠看)

2.日夜望將軍至,豈敢反乎(盼望)

3.先達德隆望尊,門人弟子填其室(聲望)

4.在丁卯三月之望(陰歷十五日)

1.與子潁坐日觀亭,待日出(坐在)

2.項王則受璧,置之坐上(通"座")

3.王曰:"何坐?"日:"坐盜。"(犯罪)

4.來歸相怨怒,但坐觀羅敷(因為)

1.回視日觀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看)

2.視五人之死,輕重固何如哉(比較)

3.后之視今,亦猶今之視昔(看待)

1.當其南北分者,古長城。(在)

2.崖限當道者(阻擋)

3.僻不當道者,皆不及往(對著)

1.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我,代詞)

2.余始循以入(我,代詞)

3.余所不至也(我,代詞)

4.其級七千有余(幾,表示整數后不定的零數,數詞)

1.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O在……的時候)

2.余始循以入(表修飾)

3.回視日觀以西峰(在)

1.越長城之限(界限)

2.崖限當道者(門檻,像門檻一樣)

1.道皆砌石為磴(道路)

2.道少半(走,走路)

1.其級七千有余(通“又”,用來連接整數和零數)

2.泰山正南面有三谷(有,與“無”相對。)

1.今所經中嶺及山巔(和)

2.及既上(等到)

3.皆不及往(趕得上,來得及)

1.世皆謂之天門云(語氣助詞,無實義)

2.亭東自足下皆云漫(云霧,名詞)

1.亭東自足下皆云漫(彌漫,布滿)

2.其遠古刻盡漫失(模糊或缺失)

1.或日(有的人)

2.或得日或否(有時)

1.稍見云中白若樗篇數十六者(逐漸)

2.其制稍異于前(略微,稍微)

(4)詞類活用

1.月明星稀,烏鵲南飛(名詞用作狀語,向南)

2.西望夏口,東望武昌(名詞用作狀語向西,向東)

3.況吾與子漁樵于江渚之上(名詞用作動詞,打魚砍柴)

4.下江陵(名詞用作動詞,攻占)

5.順流而東(名詞用作動詞,向東進軍)

6.侶魚蝦而友麋鹿(名詞的意動用法,以……為侶,以……為友)

7.舞幽壑之潛蛟(動詞的使動用法,使..起舞)

8.泣孤舟之整婦(動詞的使動用法,使……哭泣)

9.正襟危坐(形容詞用作動詞,整理)

10.不知東方之既白(形容詞用作動詞,顯出白色)

11.泰山之陽,汶水西流:其陰,濟水東流(名詞用作狀語,向西;向東)

12.蒼山負雪,明燭天南(名詞用作動詞,照)

(5)古今異義詞

1.徘徊于斗牛之間

古義:斗宿和牛宿,都是星宿名今義:一種競技方式

2.白露橫江

古義:白茫茫的水汽今義:二十四節氣之一

3.凌萬頃之茫然

古義:曠遠的樣子今義:完全不知道的樣子

4.望美人兮天一方

古義:內心所思慕的人,常用來象征圣主賢臣或美好理想今義:美貌的人

5.陽谷皆入汶

古義:山南水北謂之陽。今義:陽光,表面上

6.至于泰安

古義:由"至"和"于"組成,到達。今義:表另提起一件事情

7.多平方

古義:方方正正的,指山石。今義:數學用語

(6)特殊句式

判斷句

1.固一世之雄也/是造物者之無盡藏也(語氣詞“也”,表判斷)

2.此非曹孟德之詩乎(用“非”表否定判斷)

3.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用“非”表否定判斷)

4.當其南北分者,古長城也(判斷句)

5.余所不至也(判斷句)

省略句

L(余)與子穎坐日觀亭待日出()

2.多松,生(于)石罅(省略句)

3.余始循(之)以入(省略句)

倒裝句

1.狀語后置句

游于赤壁之下/漁樵于江渚之上/寄蜉螃于天地/托遺響于悲風/月出于東山之上

2.賓語前置句

何為其然也?/而今安在哉?/而又何羨乎!

3.定語后置句

凌萬頃之茫然/客有吹洞簫者

被動句

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用“于”表被動)

疑問句

1.何為其然也(“何”與“也”表疑問語氣)

2.而今安在哉(語氣詞“哉”,表疑問語氣)

3.客亦知夫水與月乎(語氣詞“乎”,表疑問語氣)

4.此非曹孟德之詩乎(“乎”表反問語氣)

5、理解性默寫;

《赤壁賦》

1.在《赤壁賦》中,面對浩浩蕩蕩、奔騰不息的長江,吹洞簫的客人由此發出人生短暫的感嘆

哀吾生之須臾,羨長江之無窮。

2.成語“滄海一栗”由蘇軾《赤璧賦》中的寄蜉螃于天地,渺滄海之一粟演化而來。

3.在《赤壁賦》中,針對客人對人生短促、生命無常的感慨,蘇軾以江水、明月為喻,

提出了逝者如斯而未嘗往也,盈虛者如彼而卒莫消長也的觀點。

4.蘇軾《赤壁賦》中描寫明月初升的句子是“月出于東山之上,徘徊于斗生之間

5.在《赤壁賦》的開頭,蘇軾寫自己與朋友泛舟赤壁之上,朗誦《詩經?陳風》中的《月出》

篇,文中所謂“通明月之詩,歌窈窕之章

6.在《赤壁賦》中,蘇軾用“馳舲千里,旌旗蔽空”兩句概括了曹操的軍隊在攻破荊州后順

流東下時的軍容之盛。

7.《赤壁賦》中以江水、明月為喻,認為從事物變化的角度看,天地的存在不過是轉瞬之間,

緊接著說:“自其不變者而觀之,則物與我皆無盡也”,又有何可羨慕!

8.同樣是描寫赤壁附近的長江水,蘇軾在《赤壁賦》中描寫月出之后江面的景色是:“白露橫

江,水光接天”;在《念奴嬌.赤壁懷古》卷起千堆雪一句,作者用比喻手法描寫了江水的洶

涌。

《登泰山記》

1.《登泰山記》中描寫日將出的兩句是“極天云一線異色須臾成五彩”。描寫日已出的三句是

“正赤如丹,下有紅光,動搖承之”。

2.姚鼐《登泰山記》中寫山頂雪景的句子是“蒼山負雪,明燭天南

3.《登泰山記》開篇交待泰山陰陽兩面水流的語句是“泰山之陽,汶水西流;其陰,濟水東流。”

4.《登泰山記》中寫諸人登泰山途中經歷的艱險的兩句是“道中迷霧冰滑,磴幾不可登”。

5.在《登泰山記》中指出泰山南北兩個河流的流入地點的句子是:陽谷皆入汶,陰谷皆入濟。

6.姚鼐《登泰山記》中“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徒如畫,而半山居霧若帶然”三句寫作者在

山頂遠望所見的景色。

7.《登泰山記》中作者在泰山之巔看到一幅雪山晚晴圖,其中“蒼山負雪,明燭天南”兩句寫

出了雪和山的美景。

8.《登泰山記》中,點明古長城地理位置的句子是:當其南北分者,古長城也。

9.《登泰山記》中寫諸人在日觀亭中等待日出,“大風揚積雪擊面”描寫出大風的猛烈。

10.《登泰山記》中以“四十五里道皆砌石為磴,其級七千有余”寫出了由南麓登山路途漫

長,石階難登,臺階眾多的情狀。

11.姚鼐《登泰山記》中“大風揚積雪擊面”兩句生動地展示了日出前風揚積雪、云霧彌漫的

環境。石階難登

12.《登泰山記》中作者從中谷登巔,表現其沿途所見的語句為“余始循以入,道少半,越中

嶺,復循西谷,遂至其巔。”

13.桐城派作家非常重學問考據,《登泰山記》中泰山的地理形勢,登山路徑,東西南北方位距

離等無不言之確鑿。例如,作者寫泰山南麓山路上:四十五里,道皆砌石為磴,其級七千有余。

14.姚鼐《登泰山記》中寫日出時云彩的色彩變化的句子是“亭東自足下皆云漫,極天云一線

異色,須臾成五采”。

15.《登泰山記》中作者寫自己與朱孝純所走山路危險難行的句子是:道中迷霧冰滑,磴幾不可

16.在《登泰山記》中,作者介紹泰山正南面有三谷,其中中谷的情況是:中谷繞泰安城下,

酈道元所謂環水也。

17.《登泰山記》中作者寫登頂泰山后遠望夕陽映照著泰安城,用“汶水、徂徒如畫,而半山居

霧若帶然”兩個比喻句寫出了泰山安詳,明媚,肅穆中有溫柔飄逸之美的特殊風韻。

18.在《登泰山記》中,作者介紹泰山正南面有三谷,其中東谷的情況是:東谷者,古謂之天

門溪水。

19.《登泰山記》中作者寫日出過程中天邊變化的句子是:極天云一線異色,須臾成五采。

20.在《登泰山記》中,“道中迷霧冰滑,磴幾不可登”這兩句寫出了登泰山時天氣的惡劣以及

路途的艱辛。

21.在《登泰山記》中指出泰山南北兩個河流的流入地點的句子是:陽谷皆入汶,陰谷皆入濟。

22.《登泰山記》中作者登上天門之后看到的景色是:“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彳來如畫,而半

山居霧若帶然”。

23.在《登泰山記》中賦靜態的青山以人的動態,表現了冰雪之盛的句子是“蒼山負雪”。表現

雪光與日光爭輝的奇景的句子是“明燭天南”。

24.姚鼐在描寫完日出后,又回視日觀峰以西群峰的句子是:”或得日,或否,絳皓駁色,而皆

若僂”。

25.在《登泰山記》中,“極天云一線異色,須臾成五彩”兩句寫出了在泰山頂上看到太陽將出

時的景色,奇幻無比,為下文寫日出的壯觀景色作了襯托。

26.在《登泰山記》中,“正赤如丹,下有紅光,動搖承之”這三句寫出了太陽從東海中升起的

壯觀景象,充滿了生氣和力量,具有無比震撼的美。

27.在《登泰山記》中,“絳皓駁色,而皆若僂”兩句與杜甫的“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有

異曲同工之妙,寫出了日觀峰以西諸山在晨曦的映照下紅白錯雜,都似彎腰俯首,顯得矮小。

28.在《登泰山記》中,作者登上泰山后,介紹山上石頭的情況的句子:山多石,少土。石蒼

黑色,多平方,少圜。

29.在《登泰山記》中,作者登上泰山后,介紹山上樹木的情況的句子:少雜樹,多松,生石

罅,皆平頂。

30.在《登泰山記》中,“而雪與人膝齊”一句通過對比,寫出了日觀峰附近積雪之厚,照應了

前文的“大風揚積雪擊面”,再次突顯了天氣的惡劣。

知識點三課文解讀

1.梳理單元內容,認識自然情懷。

作者體融^32代

短歌行的操古體詩樂漢末年、三國爭班

歸園田居陶淵明古體詩樂理末年、官場黑暗

夢游天賭蜂留別李白古體詩開元盛世、受到排擠詩

漂泊流禽費

登高杜南七律國家衰敗、

琵莒行白居易古體誘遭遇貶謫、;票;白;無

念奴嬌?赤壁懷古蘇軾詞遭遇貶謫、壯志難酬

永通樂?京口dtffl亭懷古辛棄疾詞困難當頭、壯志難酬

聲聲惜?尋尋閑困李清照詞亡國喪夫偏后L怨苦凄悲

2.梳理文本內容,概括文本主旨。

(1)《故都的秋》

本文通過對故都的秋的描寫,贊美了故都秋色特有的美,勾勒了故都之秋的清、靜、悲涼

的情景,抒發了作者眷戀、熱愛故都的真摯情感,從中流露出作者憂郁的情懷。文中的秋景中

融入了作家對故都秋的眷戀,對故都秋的向往;而作家的主觀情感中又有秋的寂廖、悲涼,而

且全文的基調是憂傷的、悲涼的,因此可以說是作者對故都的秋的一曲悲涼的頌歌。

(2)《荷塘月色》

朱自清通過在月下荷塘靜謐幽美的景色中獨處的心境描述,表達了他抑郁、孤寂和苦悶的

心情。他想超脫現實自得其樂,而又不可排遣心中的憂慮,故只能是“淡淡的喜悅,淡淡的哀

愁”。文章寫出了一個追求進步的知識分子對現實的矛盾及他對自由寧靜生活的向往。

(3)《我與地壇》

齊宏偉《文學?苦難?精神資源》“其最了不起的意義就在于他在寫作中把苦難轉化為一

種信念,還原了人生的悲劇性從而具備了崇高的悲劇意識,使中國當代文學有了自己空靈、美

麗而又詩意的靈魂之舞,就像史鐵生在作品中一再寫到的那只悠然飛翔的白色大鳥,那么高貴、

從容而美麗。”

(4)《赤壁賦》

前后《赤壁賦》寫于元豐五年的七月和十月,這是蘇軾政治上失意,行動上不自由,生活

貧困,心情極其苦悶的時期。隨著政治權利和行動自由的喪失,戴上了“思過而自新”的“罪

人”帽子,在沉重的精神壓力下,東坡內心產生了深刻的變化,他開始比以往任何時候更加感

慨世事的紛擾和虛無,他哀嘆人生如夢,愁緒難譴,他渴望從那唯一不變而又與世事無關的江

上清風、山間明月中,求得慰藉和超脫。在黃州的四年,他過著清苦恬淡的生活,與和尚為友,

同漁樵雜處置地耕田,種桑養牛。這時,他與“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陶淵明產生了思想

上的共鳴,從而在《前赤壁賦》里抒發了“吾生之須臾”的感慨,流露出超然出世的思想。

然而,東坡畢竟是一個胸懷曠達,政治上有抱負的人,表現在他的詩、文、書、畫中是豪

放的風格和浪漫的色彩。蘇軾處于當時的復雜政治斗爭中,本來是很想有所作為的,但在入獄

受審并貶謫黃州的沉重打擊下,他不由得不從佛老思想中尋求慰藉,寄情山水,幻想出世。可

是,他終究未能超脫也不甘超脫。黃州的山水勾起了他對古人的懷念,他觸景生情,傾吐了自

己對曾經大顯身手、建功立業的歷史人物崇敬、頌揚的感情,同時也流露了自己治世立業的壯

志。

總之,蘇軾的內心是復雜的、矛盾的。消極退隱和積極進取,疾世憤懣與逍遙山水的兩重

情緒,在與世無爭的思想后面,流露出不甘妥協的積極精神和鄙棄富貴、傲然獨立的曠達情懷。

(5)《登泰山記》

本文是一篇山水游記,敘述作者偕友人冬日登泰山觀日出的經過。文章以精練的語言,生

動地描寫了泰山雪后初晴的瑰麗景色和日出時的雄渾景象,寫出了泰山的神秀壯麗,能喚起人

們對泰山的向往,感受到祖國山河的壯美。

03素養提升

重難點突破

任務一含英咀華?品味語言

活動1:散文需要讀出獨屬于“這一篇”的情味,再讀文本,賞析精彩句段。(用詞、手法、

句式、風格)

要點:

1.北國的槐樹,也是一種能使人聯想起秋來的點綴。像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種落蕊,早晨起來,會鋪得滿

地,腳踏上去,聲音也沒有,氣味也沒有,只能感出一點點極微細極柔軟的觸覺。掃街的在樹影下一陣掃

后,灰土上留下來的一條條掃帚的絲紋,看起來既覺得細膩,又覺得清閑,潛意識下還覺得有點兒落寞,

古人所說的梧桐一葉而天下知秋的遙想,大約也就在這些深沉的地方。

——郁達夫《故都的秋》

①作者從視覺、聽覺、味覺、觸覺的角度來寫“秋槐落蕊”。

突出表現秋的“清”“靜”“悲涼”的特點。

②“清”“靜”,既是對客觀景物特點的描寫和總結,又是作者內心的感受;“悲涼”,則更多的是作者的主

觀感受。

2.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彌望的是田田的葉子。葉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層層的葉子中間,零

星地點綴著些白花,有裊娜地開著的,有羞澀地打著朵兒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

如剛出浴的美人。微風過處,送來縷縷清香,仿佛遠處高樓上渺茫的歌聲似的。

——朱自清《荷塘月色》

3.“蜂兒如一朵小霧穩穩地停在半空;螞蟻搖頭晃腦捋著觸須,猛然間想透了什么,轉身疾行而去;瓢蟲

爬得不耐煩了,累了祈禱一回便支開翅膀,忽悠一下升空了;樹干上留著一只蟬蛻,寂寞如一間空屋;露

水在草葉上滾動,聚集,壓彎了草葉轟然墜地,摔開萬道金光。”“滿園子都是草木競相生長弄出的響動,

窸窸窣窣片刻不思。”這都是真實的記錄,園子荒蕪但并不衰敗。

——史鐵生《我與地壇》

①比喻,把“蜂兒”比作“小霧”,寫出蜂兒輕盈的飛翔狀態。

②擬人,用“搖頭晃腦”“捋”“想透”“轉身”和“疾行”等一系列動詞,賦予人的情態,寫出螞蟻的思考

時的可愛情狀。

③擬人,用“不耐煩”“祈禱”賦予瓢蟲以人的情感,寫出瓢蟲的生命狀態。

④“滾動”、“聚集”、“壓彎”三個詞語的使用,是對清晨露水變化情況的真實寫照。“摔開萬道金光”,用

夸張的手法,將晨曦中露水的美麗、自然界的神奇、萬物的勃勃生機寫得形象、生動。

用蜂兒、螞蟻、瓢蟲等寫園子里每一個細微的生物都在以自己的方式活著,園子荒蕪但并不衰敗,讓作者

找到活著的意義及生命的價值。

任務二語言藝術,點評領略

《赤壁賦》為文含而不露,意在言外,深沉的感情融于景物描寫之中。《登泰山記》用筆

儉省,精練雅潔,描寫景物富有特色。請仿照示例,從兩篇中各選精要傳神文字加以品評。

要點:

示例1:“縱一葦之所如,凌萬頃之茫然”

點評:寫出自身融于自然之中的超然之感,仿佛遺世獨立,與萬物化為一體。從中可以感

受到“從流飄蕩,任意東西''的快樂、適意,還有在廣闊天地之間超脫世俗羈絆的自由、從容。

示例2:“蒼山負雪,明燭天南”

點評:寫出初至山頭一剎那的感受:不言冰雪覆蓋青山,卻說青山背負著冰雪,賦予靜態的青

山以動感,一個"負''字,賦予“蒼山”以生命,使之人性化,新穎傳神,境界全出;而蒼山上的雪

反照的日光照亮著天南,形象生動地寫出積雪的光彩。

素材積累

《故都的秋》

1.名句

落霞與孤鷲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王勃《滕王閣序》

潺陽江頭夜送客,楓葉荻花秋瑟瑟。——白居易《琵琶行》

空山新雨后,天氣晚來秋。——王維《山居秋暝》

紅藕香殘玉簟秋,輕解羅裳,獨上蘭舟。——李清照《一剪梅》

而今識盡愁滋味,欲說還休,欲說還休,卻道天涼好個秋!——辛棄疾《丑奴兒》

停車坐愛楓林晚,霜葉紅于二月花。——杜牧《山行》

萬山紅遍,層林盡染,漫江碧透,白舸爭流,鷹擊長空,魚翔淺底,萬類霜天競自由。

----毛澤東《沁園春?長沙》

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杜甫《登高》

碧云天,黃葉地,西風緊,北雁南飛。曉來誰染霜林醉?總是離人淚。

----王實甫《西廂記》

2.精彩片段

(1)是啊,秋天是多姿多彩的,有人獨立于橘子洲頭,看到的是“萬山紅遍,層林盡染,

…萬類霜天競自由“,秋日里,毛澤東讀到的是壯麗。有人登高,筆下出現了“風急天高猿嘯

哀,渚清沙白鳥飛回。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杜甫《登高》)的景象,秋風中

,杜甫感到的是悲涼。有人在秋中徘徊,目之所及是“寒蟬凄切,對長亭晚,驟雨初歇"和"楊柳

岸曉風殘月。“(柳永《雨霖鈴》)秋雨里,柳永品到的是凄苦。

(2)如果你來訪我,我不在,請和我門外的花坐一會兒,它們很溫暖,我注視它們很多

很多日子了。它們開得不茂盛,想起來什么說什么,沒有話說時,盡管長著碧葉。——汪曾祺

(3)不同的經歷,不同心境的人對秋天會有不同的感受。既有''輕寒正是可人天”的愜

意,“我言秋日勝春朝”的昂揚,“長風萬里送秋雁,對此可以酣高樓”的暢快;也有“悲哉,

秋之為氣”的“悲”,“秋風秋雨愁煞人”的“愁”,“天涼好個秋”的無奈。

(4)萌芽的春、綠蔭的夏、凋零的秋、枯寂的冬在人類科學的進化中也逐漸迷失了。我

們知道秋天的來臨,竟不再是從滿地的落葉,而是市場上的蟹黃,是電視、報紙上暖氣與毛氈

的廣告,使我在秋天臨窗北望的時候,有著一種傷感的心情。——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