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版新教材高中地理第二單元從地球圈層看地表環境單元達標檢測含解析魯教版必修第一冊_第1頁
2025版新教材高中地理第二單元從地球圈層看地表環境單元達標檢測含解析魯教版必修第一冊_第2頁
2025版新教材高中地理第二單元從地球圈層看地表環境單元達標檢測含解析魯教版必修第一冊_第3頁
2025版新教材高中地理第二單元從地球圈層看地表環境單元達標檢測含解析魯教版必修第一冊_第4頁
2025版新教材高中地理第二單元從地球圈層看地表環境單元達標檢測含解析魯教版必修第一冊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8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PAGEPAGE13單元達標檢測(滿分:100分;時間:60分鐘)一、選擇題(每小題2.5分,共50分)臭氧層是大氣層中臭氧濃度較高的區域,主要位于距離地面約20~30千米的高空,它能有效汲取紫外線,愛護人類健康。下圖為“大氣垂直分層示意圖”。讀圖,完成下面三題。1.臭氧層主要分布在大氣垂直分層中的 ()A.對流層B.平流層C.中間層D.熱層2.對流層的主要特點是 ()A.位于地球大氣的最外層B.極光現象出現在該層C.天氣現象困難多變D.空氣以水平運動為主3.若一架飛機與龍卷風狹路相逢,說明此時飛機正位于地球大氣層中的 ()A.高層大氣B.臭氧層C.對流層D.平流層讀到達地面的太陽輻射示意圖,完成下面兩題。4.圖中數字表達的含義正確的是 ()A.①—地面反射B.②—大氣反射C.③—大氣散射D.④—地面汲取5.大氣中二氧化碳濃度增加,將導致 ()A.①增加B.②削減C.③增加D.④削減利用“溫室效應”原理,可以采納大棚種植蔬菜、水果、花卉等作物。下圖是阜陽聞集草莓大棚種植區景觀圖,結合所學學問,完成下面三題。6.關于大棚技術對農業生產的影響,下列描述錯誤的是 ()A.有利于充分利用太陽能,提高大棚內的溫度B.有利于保持、調整大棚內空氣的濕度C.有利于提高光照強度,增加作物光合作用D.有利于保持、調整大棚內土壤中的水分7.冬季大棚打開門時,正確的空氣流淌狀況應當是下圖中的 ()8.夏季農夫給大棚覆蓋黑色尼龍網,其主要目的是()A.增加大氣逆輻射,提高夜間溫度B.阻擋地面輻射,防止夜間溫度過低C.增加地面輻射,提高作物存活率D.減弱太陽輻射,削減作物水分蒸騰讀南半球某日近地面等壓線分布示意圖,完成下面兩題。9.上圖中表示甲、乙兩地間氣流流向的箭頭,正確的是 ()A.①B.②C.③D.④10.下列關于圖中信息,敘述正確的是 ()A.a地為陰雨天氣B.b地風力最大C.c地氣壓為1004~1008hPaD.d地風向為西南風伊朗古城亞茲德古老的“風塔”是建筑物中用來通風降溫的設計。風塔高過屋頂的部分四面鏤空,懸空連接到室內大廳(左圖),塔下中心建有一個水池(右圖),外部的空氣經過這一系統降溫后飄散到各個房間,讓主子享受著酷暑中的陣陣清爽。據此回答下面兩題。11.下列地理事物或地理原理與“風塔”降溫的原理關系最親密的是 ()A.水循環B.溫室效應C.熱力環流D.地面反射率12.中心水池的中間位置的氣流運動方向最可能是 ()A.受熱上升B.冷卻上升C.冷卻下沉D.受熱下沉下圖為某時刻亞洲部分地區海平面等壓線分布圖(單位:hPa),讀圖完成下面兩題。13.甲、乙、丙、丁四處中,風速最小的是 ()A.甲 B.乙 C.丙 D.丁14.此時,上海的風向是 ()A.西北風B.西南風C.東南風D.東北風下圖為某地區熱帶雨林改為橡膠林后的水循環示意圖。讀圖完成下面兩題。15.下列地區沒有熱帶雨林的是 ()①中國湖南②日本③印度尼西亞④巴西A.①②B.③④ C.①③D.②③16.據水循環各環節改變推斷,熱帶雨林改為橡膠林可能帶來的不利影響是 ()A.涵養水源實力變強B.土壤肥力上升C.生物多樣性削減D.自然災難削減執行中國第36次南極科學考察任務的“雪龍2”號于2024年10月15日從深圳啟航,在澳大利亞霍巴特港接受補給后,駛往中山站(下圖所示)。讀圖,完成下面兩題。17.“雪龍2”號經過的海疆中,海水溫度最高的是 ()A.深圳沿海B.赤道海疆C.霍巴特港D.中山站沿海18.從赤道至中山站航線所經驗的海疆,海水鹽度的改變規律是 ()A.由低到高B.由高到低C.先上升后降低D.先降低后上升樹干液流是自然環境中養分物質循環過程中的重要環節,樹干液流的改變特征受環境因素影響明顯。下圖為我國某地的樟樹在同一月份內三種不同天氣條件下的液流速率和液流量改變圖,據此完成下面兩題。19.依圖中信息推想一年中樟樹液流量最大的時期出現在 ()A.春季B.秋季C.夏季D.冬季20.樟樹對干旱環境反應敏感,干旱期液流量大大減小,樟樹適應干旱環境的表現為 ()①樹干脫皮,抑制水分蒸發②根系枯萎,削減地下水汲取③氣孔收縮,減弱蒸騰耗水④干旱后期,樹木大量落葉A.①②B.①③C.②③D.③④二、非選擇題(共4題,共50分)21.讀地球大氣熱量傳遞與平衡示意圖,完成下列問題。(13分)(1)冬半年的霜凍災難多發生在晴朗的夜間,其緣由是,這一緣由與圖中甲、乙、丙中的過程有關。(2分)

(2)多云的白天比晴天氣溫低,緣由是,這一緣由與圖中甲、乙、丙中的過程有關。(2分)

(3)對流層大氣溫度隨高度的增加而遞減,緣由是,這一緣由與圖中甲、乙、丙中的過程有關。(2分)

(4)秋冬季節,農夫往往通過在田邊燃燒大量的濕草來防衛寒潮,試用所學學問說明其原理。(4分)(5)一般狀況下,多年平均而言,有B=A+C+D,但是,近年來,上述平衡被打破,變成了不等式,出現這一結果的緣由有,這種不平衡表現為。(3分)

22.閱讀圖文材料,完成下列問題。(10分)植被覆蓋度反映了植物進行光合作用的面積及植被生長的茂密程度,能夠在肯定程度上代表植被的生長狀態和生長趨勢。我國華北平原光熱資源豐富,主要種植冬小麥、玉米等農作物。同一農業耕作區內,不同農作物的植被覆蓋度差異明顯。下表為華北平原主要農作物生長時辰表。下圖為華北平原植被生長期內林地和耕地生態區植被覆蓋度改變趨勢。播種時間主要生長時間收獲時間冬小麥10月4—5月6月玉米6月7—9月10月(1)華北平原的主要植被類型為。(2分)

(2)說出林地生態區生長期內植被覆蓋度季節改變特點,并分析緣由。(4分)(3)分析耕地生態區生長期內植被覆蓋度出現雙峰值的緣由。(4分)23.閱讀圖文材料,回答下列問題。(18分)材料一某地水循環示意圖。材料二天津市年人均水資源占有量僅為160立方米,為全國人均水資源占有量的1/15,而世界公認的缺水警戒線是人均水資源占有量1000立方米。天津自然降水量年均不足600毫米,且主要集中在7—8月。另外,隨著經濟的發展,柏油、瀝青路面占比較大,城市地區降水多通過雨水井排入河道,加之有時雨污分流不夠徹底,導致雨水被污染,無法再利用。(1)圖中甲、乙、丙三大水循環類型分別是、和。它們共有的水循環環節是和。(5分)

(2)隨著城市化發展,地面硬化面積不斷增加,這干脆影響的水循環環節是,會給城市地區帶來哪些不利影響?(7分)

(3)從水循環環節角度考慮,為解決天津市水資源不足可以實行哪些措施?(6分)24.讀世界表層部分洋流分布圖,回答下列問題。(9分)(1)圖中①②③④四股洋流中,屬于暖流的有。(1分)

(2)圖中甲、乙、丙、丁四海疆,因寒流與暖流交匯而形成大漁場的有。(2分)

(3)簡述洋流對海洋航運可能造成的不利影響。(6分)答案全解全析一、選擇題1.B讀圖并依據文字信息可知,臭氧層主要分布在距離地面約20~30千米的高空,應位于平流層,故B正確,A、C、D錯誤。2.C讀圖并依據所學學問可知,對流層位于地球大氣層底部,故A錯誤;極光出現在熱層,故B錯誤;對流層空氣以對流運動為主,多風雨雷電等天氣,天氣現象困難多變,故C正確、D錯誤。3.C依據所學學問可知,絕大部分的水汽和固體雜質都分布在對流層,故天氣現象主要發生在對流層,若一架飛機與龍卷風狹路相逢,說明其處于對流層中,C正確,A、B、D錯誤。4.B據圖可知,①表示到達地面的太陽輻射,②表示大氣反射,③表示大氣汲取,④表示大氣散射。故選B。5.C大氣中二氧化碳濃度增加,將導致大氣汲取(③)的太陽輻射增加,到達地面的太陽輻射(①)削減;大氣中二氧化碳濃度增加對②④影響不大。故選C。6.C大棚相當于溫室,能投射短波輻射、阻擋長波輻射,提高大棚內的溫度,有利于保持、調整大棚內的空氣溫度、空氣濕度和土壤中的水分,因此只有C項不屬于大棚技術對農業生產的影響。7.A由于大棚內溫度高,故空氣上升,棚內高處形成高氣壓,而門外溫度低,空氣下沉,門外近地面形成高氣壓,故開門時上部空氣由大棚內流向門外,下部空氣由門外流向大棚內,符合此特征的為A。8.D夏季太陽輻射劇烈,給大棚覆蓋黑色尼龍網可減弱太陽輻射,避開大棚內溫度過高,削減作物水分蒸騰.D正確。9.C從乙地到甲地的氣流流向就是風向,受水平氣壓梯度力作用,氣流從高壓中心乙流向低壓中心甲的過程中,在南半球近地面受地轉偏向力和摩擦力的共同作用,風向總是向左偏轉且與等壓線斜交,視察圖中四個箭頭,只有③符合題意,故C選項正確。10.Ca地在高壓脊旁邊,說明該處氣流下沉,多為晴朗天氣,A選項錯誤;b地等壓線不是最密集的,所以b地不是風力最大的地方,B選項錯誤;c地位于1004hPa和1008hPa兩條等壓線之間,其氣壓為1004~1008hPa,C選項正確;d地位于南半球,受地轉偏向力影響,風向應當向左偏,為東北風,D選項錯誤。11.C由材料分析可知,伊朗古城的“風塔”位于熱帶沙漠地區,塔下中心建有一個水池,水的比熱容較大,夏季水池的水比屋外升溫慢,氣溫低,氣流下沉,飄散到各個房間,利用的是熱力環流的原理,C正確。12.C依據材料“塔下中心建有一個水池,外部的空氣經過這一系統降溫后飄散到各個房間”可知,中心水池的中間位置的氣流運動方向是冷卻下沉,C正確。13.C同一地圖中,等壓線越密集,風速越大;等壓線越稀疏,風速越小。圖中丙處等壓線最稀疏,風速最小。14.A讀圖,結合此時該處氣流所受的水平氣壓梯度力、地轉偏向力和摩擦力,可知此時上海的風向為西北風。15.A熱帶雨林位于熱帶雨林氣候區,日本位于溫帶氣候區和亞熱帶氣候區,中國湖南位于亞熱帶氣候區,兩地均沒有熱帶雨林分布,故A項正確。16.C熱帶雨林改為橡膠林,涵養水源實力變弱,A項錯誤;土壤肥力下降,B項錯誤;熱帶雨林為生物供應生存環境,熱帶雨林消逝后,生物的生存環境發生改變,會導致生物多樣性削減,C項正確;熱帶雨林消逝后會導致自然災難增加,D項錯誤。故選C。17.B緯度越低,海水溫度越高,所以“雪龍2”號經過的海疆中,海水溫度最高的是赤道海疆,所以本題選B。18.C海水鹽度的改變規律是從副熱帶海區向南北兩側遞減,所以從赤道至中山站航線所經驗的海疆,海水鹽度的改變規律是先上升后降低,故本題選C。19.C讀圖分析可知,樟樹的液流量晴天大于陰天,陰天大于雨天,說明樟樹液流量的改變與溫度和光照有關,夏季溫度高,光照強,植物的生長速度快,養分輸送較快,因此依圖中信息推想一年中樟樹液流量最大的時期出現在夏季。據此選C。20.D樹木適應干旱環境的表現應當為削減水分蒸發,可以通過氣孔收縮,減弱蒸騰作用,減弱蒸騰耗水,也可以在干旱后期,通過大量落葉,減弱蒸騰作用,因此③④正確;樹干脫皮是樹木生長的一種表現,并非適應干旱環境的表現,①錯誤;耐旱植物,根系發達,②錯誤。據此選D。二、非選擇題21.答案(1)晴朗的夜間云量少,大氣逆輻射弱,大氣對地面的保溫作用弱,氣溫下降快丙(2)白天多云,大氣對太陽輻射的減弱作用強甲(3)對流層大氣的熱量干脆來源于地面乙(4)燃燒濕草可產生大量的濃煙,濃煙可以劇烈汲取地面輻射,然后又以大氣逆輻射的形式把部分熱量返還給地面,從而使地面輻射熱量損失削減,降溫減慢,削減寒潮造成的損失。(5)大量燃燒化石燃料,亂伐森林全球氣候變暖解析(1)冬半年的霜凍災難多發生在晴朗的夜間,其緣由是晴朗的夜間云量少,大氣逆輻射弱,大氣對地面的保溫作用弱,氣溫下降快,這一緣由與圖中丙過程有關。(2)多云的白天比晴天氣溫低,緣由是白天多云,大氣對太陽輻射的減弱作用強,這一緣由與圖中甲過程相關。(3)對流層大氣溫度隨高度的增加而遞減,緣由是對流層大氣的熱量干脆來源于地面,離地面越遠,大氣汲取的地面輻射越少,這一緣由與圖中乙過程有關。(4)燃燒濕草的目的是讓產生的濃煙汲取更多的地面輻射,進而增加大氣逆輻射,以達到保溫效果。(5)“近年來”是關鍵詞,這一異樣現象是全球氣候變暖,其緣由是人類大量燃燒化石燃料和亂伐森林。22.答案(1)落葉闊葉林(2)特點:春季起先上升,夏季達到最高,秋季起先下降。緣由:華北平原植被以落葉闊葉林為主,春季氣溫回升,林地植物起先生長;夏季,水熱足夠,林地植物生長旺盛,植被覆蓋度達到最高;秋季氣溫降低,降水削減,林地植物漸漸枯死或凋零,植被覆蓋度隨之下降。(3)華北平原主要種植冬小麥、玉米等,4—5月份正值冬小麥生長期,植被覆蓋度出現峰值;6月份是冬小麥的收獲期,植被覆蓋度下降;7—9月份玉米等作物處于生長期,植被覆蓋度也再次出現峰值。解析第(1)題,華北平原位于我國北方地區,主要植被類型為落葉闊葉林。第(2)題,讀圖即可推斷林地生態區生長期內植被覆蓋度季節改變特點,緣由主要考慮林地植被生長的季節改變。第(3)題,依據主要農作物生長季節分析緣由。23.答案(1)陸上內循環海陸間大循環海上內循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