板塊一 第五單元 第11講 明清時期的政治及對外交往_第1頁
板塊一 第五單元 第11講 明清時期的政治及對外交往_第2頁
板塊一 第五單元 第11講 明清時期的政治及對外交往_第3頁
板塊一 第五單元 第11講 明清時期的政治及對外交往_第4頁
板塊一 第五單元 第11講 明清時期的政治及對外交往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07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202X第五單元明清時期:中國版圖的奠定與面臨的挑戰單元時空縱覽政治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空前強化,明朝廢宰相,設內閣,清朝設軍機處,實行奏折制,大興文字獄;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更趨穩固,現代中國的版圖逐漸定型,清朝出現了“康乾盛世”;封建制度走向衰落,社會矛盾不斷,倭寇侵擾和歐洲殖民活動導致海疆危機頻發經濟農耕經濟高度發展,傳統經濟結構(小農經濟)占據主導,繼續推行重農抑商的經濟政策;新經濟因素(資本主義萌芽)出現并緩慢發展,白銀成為普遍流通貨幣,商幫出現;經濟總量仍然處于世界前列,但逐漸落后于世界經濟發展的潮流民族與對外關系清除地方割據勢力,平定邊疆地區,加強對邊疆的有效控制,促進多民族國家的鞏固和發展。鄭和下西洋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壯舉。對外政策由開放逐漸走向閉關自守,阻礙了海外市場的開拓,脫離了世界工業文明的潮流階段特征橫聯明清時期(1368-1840)是中華文明的繁榮與危機時期,也是中國古代文明向近代文明轉型的階段。一方面,中國統一的多民族封建國家進一步鞏固和發展,現代中國的版圖逐漸定型;另一方面,中國逐漸落伍于世界工業文明的潮流,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挑戰。文化程朱理學占統治地位,八股取士使思想不斷僵化,文化專制加強;帶有反封建專制色彩的早期啟蒙思想產生,文學藝術繁榮,大眾化、世俗化趨勢明顯;總結性科技著作相繼問世,西方自然科學傳入;文化總體呈現承古萌新的特點01明清時期的政治及對外交往課程標準1.通過了解明清時期統一全國和經略邊疆的相關舉措,知道南海諸島、臺灣及其包括釣魚島在內的附屬島嶼是中國版圖一部分,認識這一時期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版圖奠定的重要意義。2.通過了解明清時期封建專制的發展、世界形勢的變化對中國的影響,認識中國社會面臨的危機??记榉治?.頻率題型:該部分是高考高頻考點,選擇題與非選擇題出現頻率都比較高2.情境設計:多利用文獻資料創設綜合情境與學術情境,注重考查以史料為依據,對歷史事物進行理性分析的能力。如(2023·湖南卷,5)明代賜書朝日;(2023·全國乙卷,27)明代基層治理;(2023·北京卷,5)清代奏折制度;(2023·遼寧卷,5)乾隆諭旨;(2023·山東卷,16)棚民案;(2022·湖南卷,5)南書房行走;(2021·湖南卷,6)清朝《冰嬉圖》3.核心考向:明清時期君主專制的加強;明朝對外政策的變化;明清時期(鴉片戰爭前)統一全國和經略邊疆的舉措整體感知內容導航一梳理必備知識二突破關鍵能力三鏈接高考熱點四課時精練落實基礎性02梳理必備知識1.政權更迭(1)明朝建立:1368年,朱元璋稱帝,定都應天府,國號大明,結束了元朝在全國的統治。(2)明清易代:女真族建大金(1616年,努爾哈赤稱汗)→清朝建立(1636年,皇太極稱帝)→清軍入關(1644年,遷都北京)→逐漸確立了在全國的統治。(3)康乾盛世:清朝皇帝康熙、雍正、乾隆在位期間,出現了100多年的鼎盛局面,政局穩定,經濟繁榮,疆域開拓并鞏固,被稱為“康乾盛世”。(4)危機初顯:康乾盛世后期,清朝統治出現由盛轉衰的跡象,19世紀前期,衰象更加明顯,中國逐漸落后于世界潮流。知識點一明清時期政治制度的變化2.明清時期政治制度的變化(1)明朝廢除宰相明太祖為加強皇權,廢除了自秦以來一直實行的宰相制度設置內閣明成祖時期設立,作為輔佐皇帝處理政務的秘書機構,替皇帝瀏覽奏章,草擬處理意見,稱為“票擬”宦官專權內廷宦官機構司禮監獲得了協助甚至代理皇帝批紅的權力,還負責提督東廠和控制錦衣衛(2)清朝奏折制度特點是迅速、機密,皇帝能夠更直接、廣泛地獲取信息,提高了決策效率,強化了對官僚機構的控制軍機處雍正時設立,軍機處官員在皇帝直接監督下工作,逐漸成為掌管處理全國軍政事務的中樞(選必1·第1課)文化專制清朝統治者對思想文化的控制非常嚴密,頻繁制造文字獄,對文化造成嚴重的摧殘(3)其他制度地方行政制度明代地方實行省、府、縣三級行政制;廢除行中書省,設三司;后來,朝廷向各省派出巡撫、巡按,逐漸總攬一省之權;清承明制。(選必1·第1課)官員選拔與管理制度明清科舉考試分為鄉試、會試、殿試三級,從四書五經中命題;官員考核制度嚴格;監察機構主要是都察院和六科。(選必1·第5課)法律與教化明代司法實踐中特別重視“例”,《問刑條例》開創了律例合編的體例;鄉約改為宣講明太祖朱元璋的“六諭”,使鄉約逐漸帶有強制力。清代鄉約與法律合流。(選必1·第8課)1.圖解·關鍵知識明清中樞機構2.挖掘·教材信息閱讀綱要上“問題探究”中黃宗羲《明夷待訪錄·置相》,指出黃宗羲是如何評價明太祖廢除宰相制度的?答案黃宗羲認為這一做法破壞了天下君臣共治的局面;斷絕賢能宰相彌補皇權不足的可能;擴大皇帝至高無上、大權獨攬、素質要求高與皇位世襲、選擇面窄的矛盾。3.警示·易錯易混內閣的性質與作用(1)明朝的內閣首輔并不是宰相。內閣是皇帝為加強專制而建立的政治機構,但它始終沒有法定的地位。(2)明朝內閣制是君主專制強化的產物,不可能對皇權起到制約作用。4.思考·情境問題趙爾巽在《清史稿》中指出:“時軍機之權,獨峙于其上,國家興大兵役,特簡經略大臣、參贊大臣,親寄軍要?!苯Y合所學,從軍機處決策機制的角度簡述“軍機之權,獨峙于上”的觀點。答案軍機處官員在皇帝直接監督下工作,日夜輪流值班,商議軍情,起草或處理機要文書。(或軍機大臣直接秉承皇帝旨意,處理軍國大事。)1.明朝(1)邊疆治理知識點二明清時期的民族關系和對外交往機構中央除禮部、鴻臚寺外,還有四夷館(選必1·第11課)地方東北、西北和西南設都司、衛、所、土司等機構進行管理,衛所和土司官員由各族酋長世襲任職,統領部屬(選必1·第11課)蒙古族軍事防御明朝修筑長城,沿長城布置一系列軍鎮,號“九邊”(選必1·第11課),防范韃靼、瓦剌南下戰爭不斷瓦剌和韃靼深入內地,包圍北京,曾經俘虜明英宗和議冊封1571年,韃靼首領俺答汗與明朝訂立和議,接受明朝冊封和平貿易在遼東、宣府、大同等地開放馬市,與蒙古、女真各族開展貿易,維持了較長時間的和平局面(選必1·第11課)女真族設立機構明朝前期,設立奴兒干都司,并對東北女真各部落首領封授官號西藏冊封封授給當地僧俗首領法王、王等稱號,任用藏族上層人士進行管理設立機構建立羈縻性質的都司等機構(選必1·第11課),設立了行都指揮使司等機構管理西藏軍民事務經濟交流通過貢賜、茶馬貿易進行經濟交流(選必1·第11課)(2)對外交往鄭和下西洋概況15世紀前期,鄭和先后七次率領船隊出海,最遠到達非洲東海岸和紅海沿岸目的“耀兵異域,示中國富強”影響增強了中外經濟文化交流;給政府造成較大的財政負擔打擊倭患背景起于元末的“倭寇”和明朝前期朝廷的嚴厲禁海導致東部沿海倭亂盛行對策①戚繼光率領戚家軍在浙江臺州九戰九捷;在福建、廣州與俞大猷合作,重創倭寇。②逐漸放松對私人海外貿易的限制意義穩定了東南沿海形勢歐洲殖民者的入侵背景隨著新航路開辟,歐洲殖民者在中國沿海的活動日益頻繁表現①16世紀中期,葡萄牙獲得了在濠鏡澳的租住權。②荷蘭和西班牙,分別占據了臺灣島的南部和北部。③明朝末年,西班牙被荷蘭擊敗,退出臺灣2.清朝(1)邊疆治理中央機構專設理藩院掌管蒙古族、藏族等民族事務治理特點因地制宜的政策,尊重各民族的社會習俗和宗教信仰,優待各族上層分子經略臺灣1662年,鄭成功收復臺灣;1683年清軍擊敗鄭氏后裔,1684年在臺灣設府,隸屬福建省反擊沙俄康熙時雅克薩之戰擊敗俄軍,1689年簽訂《尼布楚條約》,這是清朝政府簽訂的第一個邊界條約(選必1·第11課)管理西北平叛擊敗漠西蒙古準噶爾部、平定天山南路維吾爾貴族大、小和卓兄弟行政管理在蒙古族地區設立盟、旗兩級單位,任命蒙古王公為盟長、旗長;在新疆設立伊犁將軍,總領軍政事務其他措施通過滿蒙聯姻,加強對漠南蒙古控制;土爾扈特部回歸祖國,鞏固了西北邊疆(選必1·第11課)管理西藏冊封冊封五世達賴為“達賴喇嘛”,冊封五世班禪為“班禪額爾德尼”機構1727年,派遣駐藏大臣,代表朝廷與達賴、班禪共同治理西藏管理西藏法律1793年,頒布《欽定藏內善后章程》29條,以法律形式明確和落實了中央政府對西藏地方的管轄權改土歸流原因長期以來,中原王朝在西南地區實行土司制度,土司世襲,形成割據勢力概況在少數民族地區廢除土司世襲制度,實行中央委派流官統治的政治措施。乾隆年間基本完成意義強化中央政府統治,減輕西南人民負擔,促進邊疆開發,改善民族關系(2)對外交往——閉關鎖國西方侵略以英國為首的西方列強在中國東南沿海頻繁活動,要求擴大對華貿易,開拓中國市場表現清初,四口通商→保留廣州一處,設廣州十三行;嚴厲禁止民間船只出海貿易影響無法適應新的外部環境,中國逐漸落后于世界潮流1.闡釋·核心概念朝貢貿易就是中國政府與海外諸國官方的朝貢和賞賜關系。其特點是:由官府控制,私人和民間組織禁止參與;通過朝貢與賞賜完成交易。政府這樣做的目的不是獲取最大的經濟效益,而是宣揚國威,加強與海外各國的聯系,滿足統治者對異域珍寶特產的需求。朝貢貿易2.挖掘·教材信息教材第二目“思考點”:應當如何看待明朝統治者“下西洋”政策的變化?答案鄭和下西洋主要出于政治目的,朝貢貿易不計經濟成本,難以長期持續;明朝內部的政治腐敗和斗爭使之只能消極應對倭寇及歐洲殖民者的侵擾。明朝前期嚴厲禁止海外貿易的原因(1)根本原因: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占主導。(2)君主專制中央集權強化的結果。(3)倭患日益嚴重是實行海禁政策的重要原因。3.拓展·思維點撥金瓶掣簽制度金瓶掣簽制度,又稱為金瓶鑒別,是藏族認定藏傳佛教最高等的大活佛轉世靈童方式的制度,1792年正式設立。該制度用掣簽與金瓶以確定活佛轉世人選,最終經皇帝批準。這一制度有利于加強中央對西藏的管轄。4.闡釋·核心概念明朝在各要害地方皆設衛所,屯駐軍隊。結合所學知識,促成這一狀況的因素有哪些?答案應對倭寇問題的頻發;保衛都城的安全;加強對邊疆事務的管理。5.思考·情境問題6.警示·易錯易混“海禁”與“閉關鎖國”的不同(1)“海禁”政策不禁止外國人來華貿易,只是要求必須在官方的主持下進行,即所謂“貢賜貿易”,如鄭和下西洋。(2)“閉關鎖國”政策既禁止國人出海貿易也限制外商來華貿易。閉關鎖國不是禁絕對外貿易,而是嚴格限制對外貿易,廣州“十三行”就是例證。返回提升綜合性01突破關鍵能力視角制度變化——明清時期國家政治體制材料一太祖自誅胡汪之后,遂不設丞相,而朝廷之事皆分布六部,閣下諸臣但以備顧問而已。故解縉與胡廣諸人,皆以講讀入閣辦事,楊文定亦但以太常少卿入。不兼部臣,亦無散官。故其權甚輕。然各衙門章奏皆送閣下票旨,事權所在,其勢不得不重。后三楊在閣既久,漸兼尚書,其后散官加至保傅,雖無宰相之名而有宰相之實矣。——[明]何良俊《四友齋叢說》卷七中樞異化——明清時期專制集權的強化主題一材料二18世紀,漢族精英在內的社會主流要求強化皇權的思潮興起。同時期的清王朝則面臨著歐洲列強越來越逼近國門、滿漢民族矛盾難以化解、社會騷動等諸多難題。在此背景之下,康雍乾三帝靠著“實行”和“武略”兩大法寶,在漫長的政治體制變革路上如密折制、密諭、“廷寄”、軍機處、秘密立儲等,舉凡國家權力機構、政治制度有所興革。就這樣,持續百年,歷盡坎坷,終于在改造傳統宰相制和前明內閣制的基礎上,創建出最便于人主乾綱獨斷的新型政治體制組織機構和運行機制。——摘編自郭成康《18世紀清朝國家政體變革再思考》解讀材料一中明確了內閣在不同時期職責的變化,分析了內閣大學士“無宰相之名而有宰相之實”的原因。材料二中清朝政治體制變革是在國內外諸多難題的背景下開展的,這些變革的目標在于實現人主乾綱獨斷。(1)根據材料一,指出內閣逐漸“勢重”的主要原因。結合所學知識,分析內閣閣臣是否真的“無宰相之名而有宰相之實”。試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原因:有了票擬權。分析:內閣是協助皇帝處理國政的助理機構,并沒有宰相的地位和權力(內閣始終沒有取得法定地位,始終不是中央一級行政機構)。思考(2)根據材料二,分析推動18世紀清朝國家政體變革的社會因素及政治體制組織架構的特征。試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社會因素:清初輿論環境有利于強化皇權;滿洲集中和務實(或稱“實行與武略”)傳統的影響;國內外嚴峻的形勢壓力。特征:繼承性:延續后金的議政王大臣會議制、明朝內閣制;創新性:皇帝以新創的軍機處為中樞,處理國家緊急、重大、機密的軍政要務;保密性:創行密折制度、廷寄、秘密立儲制度;專制性:目的是維護專制皇權。思考內在矛盾

原因①古代小農經濟長期占主導并具有分散性、保守性的特點;②封建地主階級鞏固封建統治的需要;③法家倡導的“集權”理論,是中國專制政治出現的重要原因1.唯物史觀——君主專制下的內在矛盾及原因深化拓展2.歷史解釋——明清時期君主專制加強的特點(1)以強化君主權力為核心:明朝廢除宰相制度,以六部分理全國政務,直接對皇帝負責;清朝設立軍機處,直接聽命于皇帝,皇權空前強化。(2)措施既有繼承又有發展:明清時期加強君主專制的措施,既繼承了前朝的一些制度和做法,又在此基礎上實行了新的舉措。(3)決策權發生變化:由外朝轉向內廷,非法定機構取代法定國家機關的職權。(4)內容詳盡而全面:其制度和措施涉及政治、經濟、軍事、監察、司法和思想文化等各方面。(5)程度空前強化:主要體現在廢除宰相、軍機處的設置和文字獄等方面。(6)體現了時代特征:明清時期君主專制的強化,本質上反映出我國封建制度漸趨衰落的時代特征。視角1民族交往——軍事防御與聯姻材料一帝國余暉——明清時期的邊疆治理與對外交往主題二秦漢長城及障塞位置圖明長城位置圖——摘編自許倬云《萬古江河》材料二清代的滿蒙聯姻是五代以后次數最多、范圍最廣的和親。滿蒙聯姻從一開始即有一個明確目的:與對方結成政治性聯盟,進而將蒙古打造成一支清朝在政治斗爭中可以直接借助的力量。早在努爾哈赤時代,滿洲貴族每與一支蒙古部落接近或通婚,都要繼以政治性盟約來約束對方。入關以后,滿洲貴族和蒙古王公之間更是形成了一種具有特殊君臣身份的政治結盟關系,聯姻關系是連續發展還是就此中止等等,無一不以王公額附對清廷效忠的程度為轉移。——崔明德、林恩顯《論中國古代和親的類型、特點及其它》解讀材料一呈現的是秦漢長城與明長城示意圖,仔細觀察障塞位置與長城走向。材料二圍繞滿蒙聯姻這一主題展開,材料從聯姻目的、入關前后滿蒙聯姻關系發展演變等角度展開。(1)根據材料一,提煉明長城和秦漢長城的一處不同并闡釋其原因。試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思考答案示例一不同之處:秦漢長城不是一條密封的界墻,明代長城則是連成一線的城墻。原因:從秦漢長城的遺址來看,秦漢長城并不是連成一線,而是縱深布置,這種布局在戰爭時期,有利于秦漢軍隊對北方游牧民族發動進攻,同時在和平時期,也有利于中原地區民眾與北方游牧民族進行貿易往來;而明代長城則是一條封閉的城墻,這體現了統治者御敵于國門之外的心理,反映出明朝內斂、保守的精神面貌。示例二不同之處:秦漢長城的障塞主要集中在西北地區,而明長城的障塞則主要集中在北京附近的華北地區。原因:障塞分布不同主要是受政治中心的影響,關中平原的咸陽和長安是秦漢時期的都城,也是當時的政治重心;明成祖時期,北京成為明朝都城。(2)閱讀材料二并結合所學,分析清朝為何重視滿蒙聯姻。試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原因:政治上,通過滿蒙聯姻結成政治聯盟,約束對方,利用蒙古軍事力量,將其變成清政府建立和鞏固統治的盟友;經濟上,兩族的生產、生活方式比較接近;兩族文化心理、語言、文字和宗教信仰接近;歷史上,兩族保持了長期的緊密聯系。思考視角2對外交往——明清海洋政策材料下表為明清時期中央政府的海洋政策演變。時間政府政令洪武二十三年“沿海軍民官司縱令私相交易者,悉治以罪”永樂三年泉州、寧波、廣州等三處市舶司更名為“來遠”“安遠”“懷遠”永樂四年“不許軍民人等私通外境,私自下海販鬻番貨,依律治罪”順治十八年“沿海居民分別內遷三十至五十里,設界防守,嚴禁逾越”乾隆二十四年關閉江、浙、閩三海關,由粵海關行商,壟斷對外商貿易事務——摘編自胡林梅、文緒武《中國古代海洋意識的歷史演進及其啟示》材料列舉了從明太祖到乾隆皇帝時期的海洋政策,其中關鍵信息有“私相交易者”“三處市舶司”“私通外境”“內遷”“設界防守”“粵海關行商”等。解讀根據材料,剖析明清海洋政策的歷史趨向,梳理明朝以來海洋政策的當代啟示。試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歷史趨向:對外政策從開放到保守的轉變;海防政策逐漸走向僵化,海洋意識呈現政治集權化趨勢;海外貿易的控制機制逐漸保守化。啟示:政府要制定適時的方針政策積極進行海洋開發;政府要及時調整海洋管理機制。思考1.歷史理解——明朝對外交往呈現的歷史特征深化拓展新舊交替明朝時期,中國傳統的朝貢體系依然存在,同時西方開始侵擾中國,西學傳入中國和平交往鄭和下西洋體現明朝友好往來、和平相處的對外交往理念,這與中國傳統文化和經濟基礎密切相關政治優先朝貢貿易體現明朝對外交往的主要目的在于宣揚國威,重政治輕經濟優勢明顯在與西方貿易中,中國占據絕對優勢,處于出超地位,這一局面一直延續到工業革命前2.歷史解釋——清朝鞏固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措施的特點返回達成應用性02鏈接高考熱點(2022·湖南卷,5)嘉慶七年(1802),戶部侍郎兼管錢局二品大員周興岱任江西主考時,卻以南書房行走(即在南書房當值的官員)的身份擅發告示,收受賄賂。這反映當時A.君主的高度集權

B.官員俸祿入不敷出C.南書房地位提高

D.中央吏治十分混亂高考真題悟【典例】√1231.學習情境——從皇帝賜書朝日看明代對外交往(2023·湖南卷,5)永樂年間,明成祖應朝鮮使臣請賜,賜予朝鮮“五經”“四書”等經籍;又應日本使臣請賜,將皇后徐氏所制《勸善》《內訓》賜予日本。對此解讀合理的是A.儒家學說在明初有新發展B.書籍向外流通渠道不暢通C.請求賜書是為了吸收中國先進思想D.朝日兩國借助明王朝強化政權權威√根據材料“明成祖應朝鮮使臣請賜”“又應日本使臣請賜”可知,朝鮮和日本以明朝政權為其宗主國,欲借助明朝賜書的行為來強化政權的權威,故D項正確;材料未說明儒家學說有何新發展,排除A項;材料未涉及書籍的向外流通渠道是否暢通,排除B項;“賜書”形式大于內容,不是為了吸收中國先進思想,排除C項。1231232.歷史理解——從奏折制度運行看清代國家治理(2023·北京卷,5)清乾隆帝曾詔諭山東巡撫,稱其奏折所述事宜為日常公事,不合體制。此后,乾隆帝多次曉諭各省督撫,此類公事應當使用題本文書,經內閣等部門呈送;只有“案關重大,決不待時者”才可用奏折。由此判斷A.奏折最早出現在乾隆年間 B.奏折制度有利于制衡皇權C.奏折具有機密高效的特點 D.奏折需要經內閣中轉呈送√據材料可知,乾隆時期,規范了對奏折使用的要求,只有那些特別重要、緊急的事務,才可通過奏折進行上奏,說明清朝的奏折具有機密高效的特點,C項正確;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奏折最早出現在康熙時期,排除A項;材料中描述的是對奏折制度的規范和要求,沒有體現制衡皇權信息,排除B項;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常規文書經內閣中轉呈送,而奏折單獨呈送皇帝,不經中轉,排除D項。1231233.史料實證——從乾隆皇帝諭旨看清代民族關系(2023·遼寧卷,5)1749年,乾隆皇帝諭曰:“蒙古、漢人,同屬臣民,如有書寫之處,應稱‘蒙古’‘內地’,不得以‘蒙’‘漢’字面混行填寫,已屢經降旨。今馬靈阿奏折,猶以‘夷’‘漢’二字分別名色,可見伊等全未留心。”此諭意在A.加強中央集權

B.維護國家一統C.調整民族關系

D.規范文書體例√乾隆皇帝強調蒙古、漢人都是一樣的臣民,不應該加以區分,意在加強各民族心理認同,維護國家的統一,故選B項。中央集權針對地方分權,材料屬于民族關系,排除A項;從題干可知,該諭旨目的不是調整民族關系,而是加強民族認同,排除C項;規范文書體例只是形式,不是諭旨的意圖,排除D項。123123經典模擬練1.[史料文本·新素材](2023·三明高三聯考)明洪武十年設中央機構通政使司,掌收內外一切奏章、封駁臣民密封申訴之件,“出納王命,為朝廷之喉舌;宣達下情,廣朝廷之聰明,于政體關系最重也”。該機構的設立旨在A.填補廢除宰相后的權力真空B.奠定監察制度設立的民意基礎C.加強皇帝對國家事務的掌控D.建立制約內閣權力的重要機構√4據材料“掌收內外一切奏章、封駁臣民密封申訴之件”可知,通政使司集中管理奏章,上傳下達,有利于加強皇帝對國家事務的掌控,故選C項;明洪武十三年(1380年)朱元璋廢除宰相,排除A項;材料中的通政使司并非監察機構,排除B項;明成祖時期設立內閣,排除D項。12341232.[學習情境·新認知](2024·高州一模)清入關前,凡軍國大政皆交由議政王大臣會議決定。入關后,這一傳統被繼承下來。議政王大臣會議由滿族上層貴族組成,也稱“國議”,權力很大,“諸王大臣會議既定,雖至尊無如之何”。據此可知,議政王大臣會議A.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皇權 B.呈現了近代議會制的雛形C.易于得到漢族官僚的支持 D.實際權力等同于明代內閣√4“諸王大臣會議既定,雖至尊無如之何”說明議政王大臣會議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皇權,故選A項;議政王大臣會議屬于貴族會議,不是民主政治,排除B項;該會議維護的是滿洲貴族的利益,排除C項;明朝內閣進一步強化皇權,而議政王大臣會議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皇權,排除D項。12341233.[傳統文化·新導向]下表中的詩詞排序符合歷史發展進程的是①千載休談南渡錯,當時自怕中原復②鑿空安能得要領,開邊不異控裦斜③永樂滿朝人濟濟,西洋萬里水茫茫④玄宗回馬楊妃死,云雨難忘日月新A.①③②④ B.②③①④C.②④①③ D.④②③①4√123①描寫的是北宋滅亡,南宋偏安;②描寫的是張騫通西域;③描寫的是鄭和下西洋;④描寫的是安史之亂。故正確順序是②④①③,C項正確。①千載休談南渡錯,當時自怕中原復②鑿空安能得要領,開邊不異控裦斜③永樂滿朝人濟濟,西洋萬里水茫茫④玄宗回馬楊妃死,云雨難忘日月新41234.[時空觀念·新角度]1728年,清政府同沙俄簽訂《恰克圖條約》,重新確認了之前《尼布楚條約》《布連斯奇條約》所規定的中俄東北段和中段邊界,并規定清廷需開恰克圖為口岸與俄通商,俄國在恰克圖、尼布楚兩地進行的貿易免除關稅等內容?!肚】藞D條約》的簽訂A.有利于北部邊疆的發展與穩定B.表明清政府開始放棄鎖國政策C.是清政府喪權辱國的典型體現D.加速了俄國資本主義對華掠奪√4從材料中看,清政府與沙俄簽訂的《恰克圖條約》重新確認了之前條約所規定的中俄邊境,進一步明確了中俄邊境貿易規則,其簽訂有利于北部邊疆的發展與穩定,故選A項;清政府在鴉片戰爭之前一直沒有放棄閉關鎖國政策,排除B項;清政府在鴉片戰爭后簽訂的條約才是喪權辱國的條約,排除C項;結合所學知識可知,俄國在1861年改革之后才開始發展資本主義,排除D項。12341.明清政治體制在封建社會晚期這樣的特定時期,高度專制可能有助于貫徹政令,發揮國力,促進統一,但也必然造成專橫暴虐,加強對人民的剝削和鎮壓,甚至助長昏憒和腐敗,激化封建社會內部的矛盾,給社會發展造成巨大的損害?!幾皂f慶遠《中國政治制度史》[材料解讀]明清時期君主專制強化對中國歷史的影響具有雙重性,需要辯證看待。[命題方向]明清君主專制的加強;明代廢宰相設內閣;清代設軍機處;明清時期國家治理等。命題視角拓2.明清中國對外政策——閉關鎖國面對咄咄逼人的西方殖民勢力,明清時期的中國當政者從軍事、經濟、文化等不同層面,采取了以“自主限關”為主要特征的限制性政策。這一政策沒有阻斷明清時期中國對外貿易的發展和中西文化交流互鑒,但造成了消極防御和漠視西方先進科技的負面影響,在一定程度上為近代中國陷入被動挨打局面埋下了伏筆。——摘自中國歷史研究院課題組《明清時期“閉關鎖國”問題新探》[材料解讀]保守、落后、封閉不是明清時期中國社會的主要內容,也不是明清時期對外交流的全貌,不能把明清社會標簽化為“閉關鎖國”。[命題方向]明清時期的對外交往;閉關鎖國政策;西方殖民掠奪與中國社會轉向等。返回03課時精練12345678910111213141.(2024·貴州部分學校聯考)明太祖罷左右丞相,廢中書省,將原中書省的權力進行拆分,劃歸六部。六部的長官主要由四大學士組成,四大學士將六部的各項事宜進行統籌梳理,最后將整理好的奏折提交給皇帝。這些做法有利于A.提高內閣政治地位

B.加強中央集權C.權臣集體參與決策

D.提高行政效率√選擇題1516171234567891011121314由材料“將六部的各項事宜進行統籌梳理”“整理好的奏折提交給皇帝”可知大學士對六部的各項事宜進行整理歸類,然后交由皇帝處理,這樣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故選D項;明成祖時設立內閣,排除A項;廢宰相體現皇權加強,并不涉及中央與地方的關系,排除B項;中國封建社會實行君主專制,“集體參與決策”不符合史實,排除C項。選擇題1516172.永樂七年,朱棣派遣鄭和出使時下發詔旨稱:“敕諭四方海外諸番王及頭目人等……祗順天道,恪守朕言,循理安分,勿得違越,不可欺寡,不可凌弱,庶幾共享太平之福?!睋耍嵑拖挛餮蟮囊粋€重要目的是A.加強對南洋、西洋國家的控制B.促進與南洋、西洋的貿易往來C.抗衡西歐國家的殖民侵略活動D.懷柔海外諸國,維護國際秩序選擇題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選擇題1234567891011121314據材料“循理安分,勿得違越”并結合所學可知鄭和下西洋的目的之一是懷柔海外諸國,維護國際秩序,故選D項;加強對南洋、西洋國家的控制與材料“庶幾共享太平之?!辈灰恢?,排除A項;鄭和下西洋是以政治目的為主,忽視經濟利益,排除B項;此時西歐國家的殖民活動尚未開始,排除C項。1516173.(2024·洛陽調研)萬歷年間,原本屬于六部的權力,被內閣侵蝕大半。甚至有官員指出:自高拱、張居正當事(擔任內閣首輔),盡欲進其所喜,退其所忌,而科道之臣望風承旨,乃指其所忌彈劾之,擇其所喜推薦之。明朝的這種現象A.使內閣制度取代宰相制度 B.是君主專制強化的產物C.成為明朝政治黑暗的根源 D.推動君主專制達到頂峰選擇題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據材料可知,明朝萬歷年間的內閣,侵奪六部權力,一度膨脹,這是由于內閣權力來自皇帝的信任,是君主專制強化的產物,故選B項;內閣始終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級行政或決策機構,且明太祖時已廢除宰相制度,排除A項;明朝政治黑暗的根源是君主專制制度,排除C項;軍機處的設立標志著君主專制達到頂峰,排除D項。選擇題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內容改革前改革后關于稽查官員奏章的職責稽查奏章的職責專屬于六科六科仍掌稽查奏章的職責,但要受內閣監督關于考查官員應辦事情的賬簿各衙門置備兩本賬簿,一本作為底冊;另外一本送六科查考各衙門置備三本賬簿,一本作為底冊;另外兩本作為附簿,一本送六科備注,一本送內閣查實4.(2024·河北高三省級聯測考試)張居正改革前后監察制度的變化(部分)選擇題12345678910111213141516據上表可知,張居正改革A.制約了君主權力 B.體現了臺諫合一C.加強了內閣權勢 D.削弱了六科權限√17通過材料“要受內閣監督”“一本送六科備注,一本送內閣查實”可以看出,內閣權勢有所加強,故選C項。材料未體現制約君主的權力,排除A項;臺諫合一在材料中沒有體現,排除B項;材料反映六科受到內閣的監察,但是其本身權限并未被削弱,排除D項。選擇題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5.(2024·河南中原名校聯盟高三調研)明思宗崇禎元年(1628年),吏科給事中韓一良上疏曰:“臣所聞見,一督撫也,非五六千金不得;道府之美缺,非二三千金不得;以至州縣并佐貳之求缺,各有定價;舉監及吏承之優選,俱以賄成?!边@主要體現了A.選官制度的變革

B.階級矛盾的激化C.皇帝權力的旁落

D.晚明官場的腐敗選擇題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根據材料“一督撫也,非五六千金不得;道府之美缺,非二三千金不得”可知,明朝末年,賣官鬻爵之風盛行,官場腐敗,故D項正確。明朝中后期,科舉制度仍然為主要的選官制度,排除A項;材料未提及階級矛盾,排除B項;該時期君主專制不斷強化,排除C項。選擇題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6.(2023·保定高三開學檢測)明代的馬政,實行內地與邊鎮兩種不同的牧養馬匹的方式,兩京太仆寺負責管理內地民間牧養,而北部邊防地區設立行太仆寺和苑馬寺,負責所屬各衛所、監苑的馬匹牧養等相關事務的管理。明代的馬政舉措旨在A.鞏固多民族國家的統一 B.形成民族交融局面C.促進邊疆畜牧業的繁榮 D.提高內地軍事地位√選擇題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明代實行內地與邊鎮兩種不同的牧養馬匹的方式,因地制宜,加強國防力量,從而鞏固多民族國家的統一,故答案為A項。選擇題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7.(2024·揚州調研)明朝藏區政教勢力赴京入貢,中央往往賞賜茶葉以還禮,入貢者將茶葉帶回藏區高價出售,史稱“貢回市茶”,“諸番戀貢市之利……終明世無番寇之患”,藏區赴內地的貢道也逐漸與茶馬商道合流。據此推知,“貢回市茶”A.促進邊疆民族的社會轉型 B.實現中央對藏區的直接管理C.推動邊疆社會的經濟發展 D.終結邊疆地區對中央的威脅√選擇題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據材料可知,入貢者將茶葉帶回藏區高價出售獲利豐厚,且入貢的道路漸漸與茶馬古道合流,體現了中央與藏區政治往來與商業交流的加強,這有利于促進藏區的經濟發展,故選C項;材料僅涉及茶葉交易,無法促進整個地區社會的轉型,排除A項;明朝對藏區主要實行封授制度,并未直接管理,排除B項;材料“終明世無番寇之患”體現了藏區在明朝沒有威脅中央,但不代表其他地區未威脅中央,排除D項。選擇題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8.(2023·天津南開區二模)衛所是明代常備軍的軍事組織。明代在各要害地方設衛所,屯駐軍隊。右圖為明萬歷年間疆域示意圖(局部),圖中屬于“九邊”重鎮的衛所應在A.①② B.③④C.①③ D.②④√選擇題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選擇題12345678910111213141516據所學可知,明萬歷年間的起止時間是1573到1620年,屬于明朝中后期,在此時期,北部邊境的瓦剌和韃靼兩大集團不斷威脅明朝的北部邊防,并且,由于女真族的不斷發展壯大,對明朝政權也產生了威脅,據此可知,“九邊”重鎮的衛所應在①(薊州鎮)和②(遼東鎮),而③和④都位于南方地區,故選擇A項。179.(2024·大理統測)舉行貴族議事會是北方一些民族的傳統議事決策方式。1615年,努爾哈赤選出了“正直賢良”的大臣八員,與一些貴族一起,審議本部族內的民事、刑事糾紛。此后逐漸形成議政王大臣會議制度。議政王大臣會議處理過清朝的一些重大軍政事務,如平定三藩、攻取臺灣、反擊沙俄等。議政王大臣會議制度反映出清朝前期A.君主專制得到加強

B.行政決策效率提高C.國家疆域不斷擴大

D.延續北方民族傳統√選擇題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據材料“北方一些民族……清朝的一些重大軍政事務”可知,清初的議政王大臣會議制度延續了北方民族傳統,故選D項;議政王大臣會議參與重大軍事政務,一定程度上制約了皇權,排除A項;議政王大臣會議能夠制約皇權,減少決策的失誤,而非提高效率,排除B項;議政王大臣會議的設立屬于國家中樞權力機構的調整,與國家疆域不斷擴大無關,排除C項。選擇題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0.(2024·石家莊高三月考)清代雍正帝時,開始實行廷寄制度。凡有關機要諭旨,如告誡臣工,指授兵略,查核政事,責問刑罰之不當等,不便由內閣明發,而由軍機大臣用寄信的形式,直接傳達給受命的執行部門,取消了傳統行政中的封駁權、副署權等。由此可知,實行廷寄制度的實質在于A.提高行政效率

B.消弭失密環節C.強化皇帝集權

D.削弱內閣職權√選擇題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從材料信息可知,廷寄制度是將關鍵的諭旨直接送達執行機構,執行的是皇帝的指令,其實質是強化皇帝集權,故選C項;據材料“直接傳達給受命的執行部門”可以得出提高了行政效率,但這是作用并非本質,排除A項;廷寄制度有利于保密性,但“消弭”的表述過于絕對,且并非實質,排除B項;據材料可知內閣的職權并沒有發生變化,排除D項。選擇題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1.下表反映了清朝康熙初年至道光初年人口、耕地及人均耕地的變化情況。據此,能夠被認定的歷史事實是選擇題12345678910111213141516時間人口(百萬)耕地(萬頃)人均耕地(畝)康熙元年(1662年)42.53485.226.34康熙四十五年(1706年)81.65555.956.76雍正十二年(1734年)109.42820.357.50乾隆十八年(1753年)183.68677.583.69嘉慶十七年(1812年)333.70727.082.18道光二年(1822年)372.46696.921.82A.糧食畝產呈現增長趨勢 B.封建盛世里潛伏著危機C.社會轉型條件漸趨成熟 D.廣大民眾生活富足安逸√17由表格信息可知,康熙元年至道光二年,人口激增及人均耕地總體呈現下降的趨勢,這表明人口急劇增長導致資源危機日益顯露,故B項正確;表格中未提及糧食畝產量的變化,排除A項;該時期,君主專制制度不斷強化,資本主義萌芽緩慢發展,排除C項;“富足安逸”的表述過于夸大,排除D項。選擇題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2.(2024·鄭州調研)1759年,乾隆舉辦“定西域祀典”。其中,博克達山系(今新疆境內),素來為關外之民所重,尊之為“靈山”與“圣山”,猶“東岳”之于西域,故首先被納入清朝國家祀典體系之中,與三山五岳等同列為山川祭祀對象。這一做法A.有利于增強國家認同觀念B.反映出宗教文化受到了政府重視C.表明華夷之辨舊觀念瓦解D.意在強化對邊疆地區的思想控制√選擇題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乾隆舉辦“定西域祀典”時,把關外人民看重的博克達山系納入清朝國家祀典體系之中,這是對邊疆地區民族的認同,有利于增強國家認同觀念,故選A項。選擇題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234567891011121314選擇題13.(2023·嘉興高三選考)清朝某王公言:“國家寵幸黃僧,并非崇奉其教以祈福祥也。只以蒙古諸部敬信黃教已久,故以神道設教,藉仗其徒,使其誠心歸附以障藩籬,正《王制》所謂‘易其政不易其俗’之道也。”這一論述A.說明了冊封“班禪”的政治目的B.論證了對各民族地區的分而治之C.揭示了“因俗而治”的治理智慧D.折射出康熙對于儒家文化的尊崇√151617選擇題清朝對蒙古地區設立了盟、旗兩級機構進行管轄,改變了其政治,而尊重了蒙古地區的宗教信仰,體現了“因俗而治”的治理智慧,故選C項;清朝在藏族地區冊封“班禪”的政治目的是加強對西藏地區的統治,加強了清政府對西藏“政教合一”體制的領導,排除A項;清朝時期邊疆地區民族管理的特點是因俗而治,并非分而治之,排除B項;材料主旨并非儒家文化的內容,排除D項。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選擇題14.(2024·安徽皖東名校檢測)在尼布楚談判之時,中俄兩國統治者都感受到語言隔閡帶來的種種弊端,因此開始著手培養外交翻譯人才。俄國既在國內興辦滿蒙文學校,又向北京派遣東正教布道團和留學生,全面展開對華語言研究工作。清朝則拒絕派遣留學生赴俄,僅在國內開設學館培養俄語人才。這反映出A.沙俄政府欽慕中國文化而主動向清朝學習B.清朝的外交惰性催生出其天朝上國的觀念C.清俄交涉初期即體現中國社會轉型的阻力D.語言人才是國家外交政策成敗的決定因素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選擇題12345678910111213141516材料反映了17—18世紀中俄對待彼此交涉中存在語言隔閡的不同態度。清朝拒絕向俄派遣留學生,僅在國內培養俄語人才,總體上對俄持保守態度,社會轉型阻力大,故選C項;沙俄欽慕中國文化,無法從材料中得出,排除A項;天朝上國觀念造成清朝外交惰性,B項因果顛倒,排除;“決定因素”說法夸大,排除D項。17選擇題15.(2023·濰坊四縣模擬)下表是關于明清海禁政策的不同記述。據此可知12345678910111213141516內容出處清朝繼承并發展了明朝的閉關鎖國政策,順治年間頒布“海禁令”,還頒布“遷海令”。明王朝的“海禁”政策,一直延續到清代鴉片戰爭之前人民版必修二歷史教科書中國清代前期實行“閉關自守”或“閉關鎖國”政策的觀點,源于當時試圖向中國推銷其商品(特別是鴉片)的英國商人。馬克思接受了這一觀點百度百科1684年康熙皇帝詔告天下:“今海內一統,寰宇寧謐,滿漢人民相同一體,令出洋貿易,以彰富庶之治,得旨開海貿易?!?787年《皇朝文獻通考》17選擇題A.中西方對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