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專用2025版高考歷史一輪復習單元測試3近代中國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含解析_第1頁
江蘇專用2025版高考歷史一輪復習單元測試3近代中國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含解析_第2頁
江蘇專用2025版高考歷史一輪復習單元測試3近代中國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含解析_第3頁
江蘇專用2025版高考歷史一輪復習單元測試3近代中國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含解析_第4頁
江蘇專用2025版高考歷史一輪復習單元測試3近代中國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含解析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2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PAGE單元過關測試(三)近代中國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時間:30分鐘分值:60分)一、選擇題(本大題共15小題,每小題3分,共45分)1.(2024·蘇錫常鎮二模)美國有位總統評論鴉片斗爭時說:“導致該場斗爭的緣由是叩頭!——傲慢無知的中國人裝腔作勢,嚴拒同等對待外邦,盡管是通商,也要把主仆關系強加于外人,并將其盡情羞辱。”他這樣評論是為了()A.否認斗爭損害中國的國家主權B.揭示鴉片斗爭爆發的真正根源C.污蔑中方傲慢自大以混淆是非D.假借爭取外交同等為英國辯解D[“導致該場斗爭的緣由是叩頭!——傲慢無知的中國人裝腔作勢,嚴拒同等對待外邦,盡管是通商,也要把主仆關系強加于外人,并將其盡情羞辱”該評論認為鴉片斗爭的爆發是為了爭取外交上的同等,故選D項;評論的內容表明鴉片斗爭爆發的緣由之一是外交上的不同等,沒有否認斗爭損害中國的國家主權,解除A項;鴉片斗爭的真正根源是英國想打開中國的大門,不是外交問題,解除B項;材料對鴉片斗爭的評論是為英國辯解,中國當時的傲慢自大是事實,不是污蔑,解除C項。]2.(2024·鹽城三模)《南京條約》及其附件里各種苛刻的待遇,滿人漢人的官僚都接受。倒是內中提及今后兩方的文書要用同等語氣來往,開“夷人”隨意置喙之門,反而使他們擔心。上述材料說明()A.英國希望與清政府同等交往B.傳統“蠻夷觀”照舊沒有變更C.清政府淪為“洋人的朝廷”D.封建官僚意識到統治危機四伏B[材料“倒是內中提及今后兩方的文書要用同等語氣來往,開‘夷人’隨意置喙之門,反而使他們擔心”表明使中國人真正擔心的是放下之前高高在上的架子,和外國人同等往來,這明顯是受到“天朝上國”思想觀念的影響,認為自己高人一籌,要和外國人同等往來是一種羞辱,故選B項。]3.(2024·淮安適應性檢測)“英國自主之邦與中國同等,大英欽差大臣……至在京師租賃地基或房屋,作為大臣等員公館,大清官員亦宜協同襄辦。……待大英欽差公館眷屬、隨員人等,或有越禮欺藐等情弊,該犯由地方官從嚴懲辦。——咸豐八年五月十六日(1858年),天津。”上述材料表明()A.中國的司法主權遭到嚴峻破壞B.使館區成為國中之國C.華夷秩序的傳統外交體制解體D.天津租界由各國共管C[材料反映的是晚清外交打破了傳統華夷觀,外交觀念趨于近代化,C項符合題意;材料并未體現中國的司法主權遭到嚴峻破壞,解除A項;使館區成為國中之國發生于《辛丑條約》簽訂后,解除B項;材料未體現天津租界各國共管的現象,解除D項。]4.(2024·徐州考前模擬檢測)《資政新篇》中提出“倘有百萬家財者,先將家貲契式稟報入庫,然后準頒一百五十萬銀紙,刻以精細花草,蓋以國印圖章,或銀貨相易,或紙銀相易,皆準每兩取息三厘。或三四富民共請立,或一人請立,均無不行也。”該措施有利于()A.愛護民族工業 B.完善圣庫制度C.促進商品流通 D.打擊富商巨賈C[材料中“準頒一百五十萬銀紙,刻以精細花草,蓋以國印圖章,或銀貨相易,或紙銀相易,皆準每兩取息三厘”反映了洪仁玕在《資政新篇》中提出辦銀行,有利于商品流通,故選C項。]5.(2024·鎮江一模)從1912年4月直到1912年底,孫中山在全國各地總共演講60多次,涉及民生主義、社會主義、經濟建設等方面的議題不少于35次,這與其之前無一次言及平均地權、民生主義的情形形成顯明對比。造成這一變更的主要緣由是()A.民主共和已真正實現 B.共產國際的幫助和影響C.中國社會性質的變更 D.孫中山工作重心的轉移D[依據材料“從1912年4月直到1912年底,孫中山在全國各地總共演講60多次,涉及民生主義、社會主義、經濟建設等方面的議題不少于35次”并結合所學學問可知,此變更的緣由是袁世凱上臺,孫中山工作重心的轉移,投身民生主義,故選D項;辛亥革命的成果被袁世凱竊取,民主共和未真正實現,解除A項;1924年,孫中山受共產國際的幫助和影響,與材料所述時間“1912年”不符,解除B項;此時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中國社會性質未變更,解除C項。]6.(2024·南京期初摸底)中華民國建立后,國人漸漸拋棄了對皇帝的崇拜,社會輿論也空前活躍,報紙刊物上對國事紛紛發表種種爭論,各種社會團體如雨后春筍般成立,推動并組織起很多群眾性的活動。材料意在說明辛亥革命()A.促進了中國政治文明的發展B.推動了革命政黨的不斷涌現C.確立了中國民主共和的政體D.起先了思想觀念的猛烈轉變A[依據“國人漸漸拋棄了對皇帝的崇拜”并結合所學學問可得出,其強調的是辛亥革命推動了中國政治的民主化進程,故A項正確;材料主旨與革命政黨無關,解除B項;C項只是辛亥革命的影響之一,不能全面概括材料主旨,解除;D項“起先”表述不能從材料中得出,解除。]7.(2024·蘇錫常鎮二模)1919年美國哲學家杜威在上海講演時提倡:學生自主自治,留意平民教化,實行社會服務,遭到不少老師和官員的消極抵制。1920年英國哲學家羅素在長沙講演時認為:改革中國政治最好是采納蘇俄方法,不宜用西洋民主政治,一時大受歡迎。兩人演講的遭際不同,緣由不包括()A.杜威學生自治的主見挑戰了老師的權威地位B.羅素的演講契合了當時中國的思想傳播趨勢C.中國外交失敗使國人對西方的民主深感悲觀D.國人尚未意識到平民教化是救國的當務之急D[新文化運動后,國人意識到平民教化的重要性,因此兩人的遭受不同不是國人尚未意識到平民教化是救國的當務之急,D項說法錯誤,符合題意;杜威學生自治的主見與中國傳統的師道尊嚴相違反,因此遭到老師和官員的消極抵制,A項說法正確,不符合題意;羅素的演講認為最好采納蘇俄方法,大受歡迎,與當時馬克思主義思想的廣泛傳播相契合,B項說法正確,不符合題意;1919年,巴黎和會中國外交的失敗導致國人對西方民主的悲觀,所以杜威的演講遭到消極抵制,C項說法正確,不符合題意。]8.(2024·揚州一模)“它是個質變點,是中國革命由失敗走向成功的質變點,是中國革命由別人主導到由自己主導的質變點。”材料中的“它”可能出現于()A.國民革命時期 B.土地革命時期C.全面抗戰時期 D.解放斗爭時期B[1935年的遵義會議是中國革命的轉折點,是中國共產黨從無趣走向成熟的轉折點,故選B項;1935年不屬于1924—1927年的國民革命時期,解除A項;全面抗戰時期是1937—1945年,解除C項;解放斗爭時期是1946—1949年,解除D項。]9.(2024·鹽城中學階段測試)1938年1月,晉察冀邊區軍政民代表大會選舉產生了邊區政府,經國民政府和軍事委員會批準,邊區政府定名為邊區行政委員會。隨后,邊區各行署、縣、區、村相繼成立了各種形式的政權組織。這反映了()A.中國工農紅色政權的初步形成B.國民政府加強鄉村政權建設C.中共把抗戰與政權建設相結合D.人民民主統一戰線發展擴大C[依據材料“1938年1月”“晉察冀邊區軍政民代表大會選舉產生了邊區政府”“邊區各行署、縣、區、村相繼成立了各種形式的政權組織”等信息并結合所學學問可知,邊區政府在盧溝橋事變后,民族危機進一步加深的背景下為適應抗戰須要而產生,并且在邊區各行署、縣、區、村相繼成立了各種形式的政權組織,說明中共把抗戰與政權建設相結合,故C項正確;依據材料并結合所學學問可知,邊區政府是抗日斗爭時期建立,而不是中國工農紅色政權,故A項錯誤;材料內容強調的是中共加強對敵后政權的建設,而不是強調國民黨對鄉村政權的建設,故B項錯誤;依據所學學問可知,人民民主統一戰線在解放斗爭時期建立,與材料內容不符,故D項錯誤。]10.(2024·江蘇百校聯考)右圖為1936年溫濤所作的木刻連環版畫《她的覺醒》中的一幅,畫中主子公高舉“為生存而戰——各界救國聯合會”的條幅進行游行示威。符合時代背景的游行口號應是()A.“驅除韃虜,復原中華”B.“打倒列強,除軍閥”C.“停止內戰,一樣抗日”D.“打倒蔣介石,解放全中國”C[1935年,日本發動華北事變,中日民族沖突成為主要沖突,“停止內戰,一樣抗日”與材料中“1936年”“各界救國聯合會”相符,故選C項;“驅除韃虜,復原中華”是辛亥革命,與材料中“1936年”不符,解除A項;“打倒列強,除軍閥”是國民革命,與材料中“1936年”不符,解除B項;“打倒蔣介石,解放全中國”是解放斗爭,與材料中“1936年”不符,解除D項。]11.(2024·啟東期中調研)七七事變后,蔣介石指出:“在和平根本無望之前一秒鐘,希望由和平的外交方法,求得盧事的解決”,“假如戰端一開,年無分老幼,無論何人,皆有守土抗戰之責任,皆應抱定犧牲一切之決心。所以政府必特殊謹慎以臨此大事”。由此可見,蔣介石()A.打算應戰而不是求戰的立場B.幻想和平和求茍安的方針C.以和平延緩日本進攻的進程D.未相識到全民族抗戰起先A[七七事變后蔣介石變更了對日侵華的看法,材料中“由和平的外交……應抱定犧牲一切”體現了應戰,不是主動求戰,故選A項;蔣介石的發言中強調反抗,解除B項;強調“犧牲一切”說明不是追求用和平延緩進攻,解除C項;材料中“無論何人,皆有守土抗戰之責任”體現全民族抗戰,解除D項。]12.(2024·蘇中、蘇北七市三模)右圖是發表于1943年的木刻版畫,塑造了陜甘寧邊區第一位勞動英雄吳滿有的形象。他頭戴絨帽,身披羊皮棉襖,成為一般農夫依靠勞動變更命運的象征。對吳滿有的塑造與宣揚意在()A.動員群眾參與土地革命B.發動農夫支援百團大戰C.團結地主階級共同抗戰D.激發邊區群眾生產熱忱D[1943年陜甘寧邊區宣揚勞動英雄吳滿有,樹立一般農夫依靠勞動變更命運的典型形象,意在激發邊區群眾的生產熱忱,故選D項;動員群眾參與土地革命是在國共十年對峙時期,與材料時間不符,解除A項;百團大戰發生在1940年下半年,與材料時間不符,解除B項;宣揚勞動英雄吳滿有,是宣揚一般的農夫,與團結地主階級共同抗戰不符,解除C項。]13.(2024·無錫期中調研)1940年3月汪精衛建立偽國民政府;5月張自忠將軍在棗宜會戰中犧牲;6月法國倒戈;7月日本提出建立“大東亞共榮圈”侵略安排;8月,華北八路軍發起百團大戰。據此,百團大戰的意義在于()A.正面戰場以陣地戰主動出擊日軍B.敵后戰場以游擊戰主動出擊日軍C.克服倒戈危急助長敵后軍民聲威D.國民黨成為抗日斗爭的中流砥柱C[材料中“1940年”的國內外大事表明抗日斗爭中倒戈危急加劇,百團大戰主動出擊助長敵后軍民聲威,故選C項;百團大戰是敵后戰場,正面戰場是防衛而非主動出擊,解除A項;百團大戰是抗日斗爭中中國軍隊主動出擊日軍的一次大規模戰役,并非游擊戰,解除B項;中國共產黨領導敵后抗日依據地軍民開展廣泛的游擊斗爭,抗擊了半數以上的侵華日軍,成為抗日斗爭的中流砥柱,解除D項。]14.(2024·江蘇“百校大聯考”)史沫特萊的《宏大的道路》中描述近代中國某一戰役:“從晉北山區到東海岸,從南面的黃河到北面的長城,都成了戰場,戰斗夜以繼日,一連廝殺了五個月。打擊了日軍的整個經濟、交通線和封鎖網,戰斗是熾烈而無情的。日軍全部的煤礦、電廠、鐵路、橋梁、馬路、車輛和電訊都遭到破壞。”該戰役()A.鼓舞了全國軍民抗戰成功的信念B.使抗戰起先進入相持階段C.體現了國民黨軍隊抗日的主動性D.取得抗戰以來的首次大捷A[由材料“從晉北山區到東海岸,從南面的黃河到北面的長城,都成了戰場,戰斗夜以繼日,一連廝殺了五個月”可知,該戰役為百團大戰,由材料“日軍全部的煤礦、電廠、鐵路、橋梁、馬路、車輛和電訊都遭到破壞”可知百團大戰的成功鼓舞了全國軍民抗戰成功的信念,故選A項;1938年,廣州、武漢失守后斗爭進入相持階段,解除B項;百團大戰由中國共產黨指揮,解除C項;抗戰以來的首次大捷是平型關戰役,解除D項。]15.(2024·如東中學調研)華東野戰軍代司令員兼代政委粟裕向中共中心軍委提議,希望乘勝攻殲淮陰、淮安、寶應、高郵、海州國民黨軍隊之戰役,這一安排符合中國共產黨“殲敵于長江以北”的指導思想,在此思想指導下,我軍發動的軍事行動是()A.徐州會戰 B.淮海戰役C.渡江戰役 D.挺進大別山B[由材料信息“華東野戰軍代司令員兼代政委粟裕”“希望乘勝攻殲淮陰、淮安、寶應、高郵、海州國民黨軍隊之戰役”“殲敵于長江以北”可知,我軍發動的軍事行動是淮海戰役,故B項正確;徐州會戰是抗日斗爭時期的戰役,故A項錯誤;渡江戰役不符合“殲敵于長江以北”,故C項錯誤;挺進大別山是劉鄧大軍,故D項錯誤。]二、非選擇題(15分)16.(2024·南京六校聯合體聯考)中國近代反侵略爭取民族獨立的斗爭,是中華民族復興的悲壯序曲。閱讀下列材料:材料一喚醒吾國四千年之大夢,實自甲午一役始也。……吾國則一經庚申圓明園之變,再經甲申馬江之變(中法斗爭),而十八行省之民,猶不知痛癢,未嘗稍改其頑固囂張之習,直待臺灣既割,二百兆之償款既輸,而鼾睡之聲,乃漸驚起。——梁啟超《戊戌政變記》附錄—《改革起原》材料二在五四運動中起草《北京學界全體宣言》的羅家倫在當時便指出,“這次運動,是民族自決的精神。無論什么民族,都是不能壓制的。可憐我們中國人,外受強國的壓制,內受暴力的壓制,已經奄奄無生氣了。……這次學生不問政府,干脆向公使團表示,是中國民族對于自決第一聲。這次運動是二重保險的民族自決運動”。“‘外爭主權’,應用起來就是‘打倒帝國主義’,其意義方法與‘爭取國家民族的獨立自由同等’是一樣的”。——李育民《“五四”與近代反帝理論的產生——從排外到反帝的歷史轉折》材料三抗日斗爭起先時,一種反抗敵人究竟的民族感和確定的浪潮充滿了全中國。統一戰線的口號首先克服了一切中國國內的糾紛。……因此,中國人對進犯的敵人所作的反抗超出日本人最初的一切預料。——傅吾康《一百年來的中國革命,1851—1949》材料四深重的災難同時又是一種精神上的強擊,它促成了……中國民族相識的亟變。——陳旭麓《近代中國社會的新陳代謝》完成下列要求:(1)材料一中面對外來侵略,國民的看法有什么變更?并結合所學學問說明變更的社會緣由和“乃漸驚起”的表現。(6分)(2)依據材料二、三并結合所學學問,運用史實來論述材料四的觀點。(9分)(要求:觀點明確;分層表述;史論結合;邏輯嚴密;表述通暢,字數260字左右)[解析]第(1)問第一小問,依據材料一“十八行省之民,猶不知痛癢,未嘗稍改其頑固囂張之習”“喚醒吾國四千年之大夢”并結合所學學問得出,中國人由麻木(漠然、麻木不仁)到民族意識起先覺醒。其次小問,依據材料一“實自甲午一役始也”并結合所學學問得出,《馬關條約》簽訂后列強掀起瓜分中國的狂潮;中國社會的半殖民地化的程度大大加深,民族危機嚴峻。第三小問,依據材料一“實自甲午一役始也”并結合所學學問得出。第(2)問,依據材料四“深重的災難”“促成了……中國民族相識的亟變”得出論點:民族危機促進了中國民族意識的覺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