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通信行業研究報告(2017年度)目錄通信行業研究報告(2017年度) 1一、通信技術發展歷程簡述 2二、通信行業運行狀況 31.電信運營行業 32.通信設備行業 93.通信增值服務行業 14三、通信行業競爭 15四、通信行業上市公司財務分析 211.電信運營行業 212.通信設備行業 233.通信增值服務行業 26五、通信行業政策 27六、通信行業未來發展 281.電信運營行業 282.通信設備行業 313.通信增值服務行業 32一、通信技術發展歷程簡述從1964年貝爾實驗室開始研發HCMTS模擬系統開始,移動通信網絡已經演進到第4代即LTE網絡,目前第5代移動通信的研究和試驗正在快速推進,預計2020年進入商用。第一代移動通信網絡(1G)只支持語音業務,但其開創性地采用了蜂窩技術,使得基于有限的頻譜為千萬級和億級用戶提供無線通信服務成為可能;第二代移動通信網絡(2G)相比1G,采用了數字技術,網絡頻譜效率、語音質量和保密性等均得以提升,由于2G的GSM和CDMA系統在全球廣泛部署,全球漫游得以首次實現,早期2G系統也主要支持話音業務,但后期開始提供有限的數據業務;第三代移動通信網絡(3G)在制定標準時即以提供較高的數據傳輸速率為目標;第四代移動通信網絡(4G)在3G的基礎上提供更強大的數據傳輸能力;而第5代移動通信網絡(5G)除了繼續提高人與人聯網的通信速度,還將滿足人與物、物與物通信需要的低時延、高可靠和高密度性能,5G將開啟萬物互聯的時代。從移動通信網絡的發展歷史看,在解決語音業務的傳輸后,移動通信網絡主要的演進方向就是提供越來越強的數據傳輸能力。表1通信技術迭代升級路線就我國而言,2009年,工信部分別向中國聯通、中國電信和中國移動三大運營商發放了3G牌照,標志著我國正式進入3G移動寬帶時代,移動網絡傳輸速率由Kbps級別大幅提高至Mbps級別,2G至3G的進化,使得語音、視頻等大容量的數字內容得以在移動端之間快速傳輸,移動互聯網時代正式來臨,社交、電商、O2O和手游等各類移動APP大行其道。2013年,工信部首先向中國移動發放TD-LTE制式4G牌照,我國移動通信邁入4G時代,2015年中國電信和中國聯通獲得工信部頒發的FDD-LTE制式4G牌照,4G網絡建設在我國開始全面鋪開;4G時代,數據傳輸速率進一步大幅提升,在線高清視頻、網絡直播等對網絡傳輸速率有更高要求的移動應用開始出現。2017年11月23日,工信部發布《關于啟動5G技術研發試驗第三階段工作的通知》(以下簡稱“通知”),標志我國已啟動5G技術研發試驗第三階段工作;在通知發布前一周的11月15日,我國率先發布了5G中頻使用頻段,規劃明確了3300~3400MHz、3400~3600MHz和4800~5000MHz頻段作為5G系統的工作頻段。二、通信行業運行狀況1.電信運營行業“營改增”、“提速降費”以及OTT業務沖擊等多重壓力下,電信主營業務收入增速出現下滑,但在移動數據流量拉動下,增速有所回升2011~2013年,我國電信主營業務收入由9,879.80億元增長18.31%至11,689.10億元。但2014年6月1日起,電信業納入營改增試點范圍,在“營改增”的影響下,原營業稅下的含稅收入調整為增值稅下“價稅分離”后不含稅的收入,導致2014年我國電信主營業務收入較上年有所下降,為11,541.10億元。2015年5月,國務院發布了《關于加快高速寬帶網絡建設推進網絡提速降費的指導意見》,同時工信部公布了網費同比降三成的年度目標,三大運營商紛紛調整資費。一方面,話音業務繼續受到OTT業務的沖擊而加速萎縮,另一方面,非話音業務在“提速降費”政策的影響下,收入增速有所下降,導致2015年我國電信業務主營業務收入持續了上年的下降趨勢,同比下降2.51%至11,251.40億元。2016年,受益于“互聯網+”戰略實施、信息消費快速發展、4G用戶大幅增長和流量資費不斷降低,移動互聯網流量消費需求得到持續釋放,帶動電信主營業務收入同比增長5.60%至11,892.60億元。2017年1~10月,繼續受移動數據及移動互聯網業務收入增長拉動,我國電信主營業務收入為10,660.30億元,同比增長6.30%。圖12011~2017年10月我國電信主營業務收入及增速情況(單位:億元,%)總體看,2011~2015年,在OTT業務沖擊、營改增和提速降費的影響下,我國電信主營業務收入增長乏力,2016年之后,在4G業務增長帶領下,電信主營業務收入增速有所回升。受移動互聯網的沖擊,電信運營業務收入結構轉變為非話音業務收入占主導;移動電話用戶由2G、3G加速向4G遷移,4G用戶爆發式增長;數據流量高速增長,流量業務未來將占據主導地位隨著移動互聯網時代的來臨,微信等移動互聯網社交APP的興起逐漸改變人們的通信方式,使得電信運營商的話音和短信業務逐漸受到較大的沖擊。2011~2016年,我國電信主營業務中話音業務收入由5,282.00億元大幅下降43.71%至2,973.25億元,年均復合減少10.86%;非話音業務收入由4,598.00億元大幅增長93.99%至8,919.75億元,年均復合增長14.17%。非話音業務收入增速方面,盡管受“營改增”和“提速降費”等政策的影響,非話音業務收入增速有所波動,但整體保持10%左右的增速。2017年1~9月,我國電信業非話音業務收入規模繼續擴大,占電信主營業務收入比為81.30%;話音業務收入繼續呈下降態勢。隨著5G的推進以及商用,可以預見未來兩者之間的差距將更加顯著,我國電信業務收入結構已經發生了不可逆的變化。圖22011~2016年我國電信主營業務收入構成變動情況(單位:億元,%)移動客戶結構方面,2011~2016年,隨著我國通信技術由2G-3G-4G的進化升級,對應的客戶結構也在不斷變化。整體上看,2011~2016年,2G用戶呈凈減少狀態。2014年,隨著我國開始4G的商用,3G用戶凈增數較上年大幅減少,為8,364萬戶,較上年減少了一半左右;2015~2016年,隨著中國聯通和中國電信拿到4G牌照,發力4G客戶的營銷,3G用戶數凈減少規模開始擴大。4G用戶方面,僅用了三年時間,我國4G用戶就從2014年的0.97億戶達到2016年的9.47億戶,復合增長率高達113.50%。截至2017年9月底,我國3G和4G用戶分別為1.42億戶和9.47億戶。隨著2G、3G用戶繼續向4G遷移,4G用戶數量仍有較大的增長潛力。4G相對于3G來講,數據傳輸速率得到大幅度的提升,從而催生一些對于數據傳輸速率有更高要求的移動應用的出現,如移動視頻、以及最近如火如荼的移動直播。雖然5G是目前全球的研發熱點,但未來4G向5G遷移,不是被5G取代而是共存,現階段的重點仍然是4G;5G正式商用前,4G用戶仍存繼續增長潛力。圖32011~2016年我國移動用戶結構變動情況(萬戶,%)移動數據流量方面,2011~2016年,我國移動互聯網接入流量由5.41億GB大幅增長674.14%至93.61億GB,年均復合增長76.87%;增速方面,移動互聯網接入流量增速從2013年以來均保持50%以上,且呈加速態勢,2016年增速為123.59%。月均移動互聯網接入流量則由2011年的72.80MB持續增長至2016年的772.00MB。截至2017年10月底,我國移動互聯網接入流量182.23億GB,同比增長153.50%,月均移動互聯網接入流量達到2.25GB,較去年同期增長147.8%;移動互聯網流量呈現高速發展。受此推動,2013~2016年,移動數據和互聯網接入業務收入逐年大幅增長,由2013年的1,982.00億元增長118.62%至4,333.00億元,年均復合增長29.79%;2017年1~9月,移動數據及移動互聯網業務收入4,126.00億元,同比增長28.10%目前5G已成為全球研發熱點,中國IMT-2020(5G)推進組提出5G主要技術要求有:連續廣域覆蓋、熱點高容量、低功耗大連接和低時延高可靠;虛擬現實和物聯網將是5G的核心應用,而未來5G在線VR視頻、游戲將更進一步推動數據流量的激增。總體看,2011年起,隨著移動互聯網的發展,傳統電信運營商話音業務占主導的業務結構逐漸轉變為非話音業務占主導;我國2G、3G用戶加速向4G用戶遷移,移動數據流量爆發式增長,未來仍將進一步增長。移動電話用戶數增速放緩,逐漸飽和;寬帶接入用戶增長趨緩,在光纖接入推動下,2016年增速有所回升從下游客戶看,隨著我國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以及手機等移動終端平均價格的下降,2011~2016年,我國移動電話用戶數逐年增長,由2011年的9.86億戶增長34.04%至13.22億戶,但增速卻逐年放緩,2016年移動電話用戶數凈增5,053.70萬戶,2016年移動電話用戶數增速為1.24%,較2011年增速下降達13.57個百分點。移動電話普及率方面,2011~2016年,我國移動電話普及率由73.55%上升22.65個百分點至96.20%,已接近100%,整體看,我國移動電話用戶已逐漸飽和、增幅和增速持續下降。圖42011~2016年我國移動電話用戶數(單位:萬戶,%)圖52011~2016年我國互聯網寬帶接入用戶數(單位:萬戶,%)互聯網寬帶接入用戶方面,2011~2016年,我國互聯網寬帶接入用戶數由15,648.70萬戶增長89.92%至29,720.70萬戶;其中2011~2015年增速呈放緩態勢,2016年,互聯網寬帶接入用戶數增速為39.29%,主要系在寬帶中國戰略和寬帶接入市場開放試點等政策的推進下,民營資本持續進入寬帶接入市場擴大投資所致。2017年1~11月,互聯網寬帶接入用戶數增速為16.6%,截至2017年11月底,我國光纖接入用戶數達2.89億戶,占互聯網寬帶接入用戶數的83.6%;隨著光纖接入用戶數占比已處于較高水平,后續互聯網寬帶接入用戶數增速將有所回落。總體看,下游客戶方面,我國移動端用戶接近飽和,固定端用戶增長有所放緩,但在寬帶中國戰略和寬帶接入市場開放推動下,增速有所回升;以往電信運營商粗放式擴張客戶規模的發展方式空間不大,運營商需要對于已有客戶資源進行深耕來支撐未來的業務發展。電信業務總量與收入剪刀差拉大,運營商資本支出保持高位但難以轉化為收益,急需轉型2011~2017年10月,受3G、4G的投資拉動以及網絡提速降費的逐步落實,我國電信業務總量1增速從15.50%大幅上升至68.10%,上漲52.60個百分點;但同時受宏觀經濟放緩、營改增、行業競爭加劇、OTT業務沖擊等因素影響,電信營業收入增速從10.00%下跌至2015年1月的最低點-2.4%,后隨著語音業務收入下降速度減緩、4G業務全面爆發,又反彈至2017年10月的3.80%。電信量收剪刀差的加大表明電信業務總量的增長難以轉化為業務收入。圖62011~2017年10月我國電信業務收入與電信業務總量增速變動情況(單位:%)另一方面,近幾年,隨著3G、4G的網絡建設,運營商資本支出持續增長,2011~2015年,我國三大運營商資本支出總額由2,547.11億元增長72.18%至4,385.74億元,年均增幅14.55%;2016年以來,中國移動、中國電信基本實現全國區域的4G網絡覆蓋,中國聯通在其全國聚焦區域實現了4G網絡覆蓋;隨著4G投資高峰期的結束,三大運營商對于資本支出變得謹慎,2016年運營商資本支出總額3,562.10億元,同比下降18.78%。2017年三大運營商資本開支預計為3,100億元,較2016年下降12.97%,但據中國廣電2相關人士表示,“十三五”期間中國廣電規劃投資1,000億元用于互聯互通平臺建設,隨著中國廣電加入,總體投資仍存在提升空間;但同時電信主營業務收入增速持續放緩,運營商資本支出占營業收入比重仍舊保持高位,2016年為25.42%。目前,全球通信行業正處于5G標準成型和全面商用前的窗口期,在5G商用前的2年左右,將迎來運營商資本開支拐點,進入5G投資周期。總體看,隨著移動互聯網時代的發展,一方面電信運營商需要高資本支出進行硬件升級,另一方面,傳統業務話音和短信業務受OTT業務的沖擊呈加速萎縮態勢,而數據流量受政策、競爭等因素卻“增量不增收”,電信運營商面臨“管道化”趨勢,轉型迫在眉睫。2.通信設備行業作為通信產業鏈上游行業,受4G投資驅動,通信設備制造行業近幾年發展態勢良好,行業收入水平大幅增長作為通信產業鏈的上游行業,通信設備制造行業為電信運營商提供相關設備和技術支撐。在電信行業周期性投資驅動下,通信設備制造行業固定資產投資也呈現一定周期性。2013年,為滿足4G大規模商用,通信設備制造行業固定資產投資完成額897億元,同比增長37.10%,增速較上年大幅上升16.10個百分點。2014年,因中國聯通和中國電信即將拿到4G牌照,3G建設投資減少,通信設備制造行業固定資產投資增速有所放緩。2015年以后,中國聯通和中國電信順利拿2中國廣播電視網絡公司于2016年5月5日獲批從事固定寬帶接入服務到4G牌照以及5G的研究正在緊鑼密鼓進行中,通信設備制造行業固定資產投資增速有回暖趨勢,2016年投資額較上年大幅增長29.30%。2017年1~9月,通信設備制造行業固定資產投資較上年同期增長49.50%。作為通信產業鏈上游行業,受4G投資驅動,通信設備制造行業近幾年發展態勢良好,行業收入水平大幅增長作為通信產業鏈的上游行業,通信設備制造行業為電信運營商提供相關設備和技術支撐。在電信行業周期性投資驅動下,通信設備制造行業固定資產投資也呈現一定周期性。2013年,為滿足4G大規模商用,通信設備制造行業固定資產投資完成額897億元,同比增長37.10%,增速較上年大幅上升16.10個百分點。2014年,因中國聯通和中國電信即將拿到4G牌照,3G建設投資減少,通信設備制造行業固定資產投資增速有所放緩。2015年以后,中國聯通和中國電信順利拿到4G牌照以及5G的研究正在緊鑼密鼓進行中,通信設備制造行業固定資產投資增速有回暖趨勢,2016年投資額較上年大幅增長29.30%。2017年1~9月,通信設備制造行業固定資產投資較上年同期增長49.50%。圖72011~2017年9月我國通信設備制造業固定資產投資情況(單位:億元,%)總體看,通信設備制造行業固定資產投資受電信行業投資驅動,對電信運營商資本支出依賴度較大;2015年之后受4G推動以及5G商用前的投資,行業固定資產投資增速有所回升。寬帶基礎設施“光進銅退”趨勢更加明顯,移動通信全面朝3G/4G演化,光纜線路總長度逐年大幅增長,我國網路基礎設施處于大規模建設時期2011~2016年,在“寬帶中國”戰略的拉動下,我國互聯網接入端口數量由2.32億個增長至6.90億個,年均增幅24.33%;互聯網接入端口“光進銅退”趨勢逐漸加強,xDSL3端口占比由2011年的66.9%持續下滑至2016年的5.4%,FTTH4/O端口占比由2012年的22.7%大幅上升至2016年的75.6%,光纖端口占比于2015年首次超過50%。截至2017年10月底,纖接入用戶數達到2.84億戶,占固定互聯網寬帶接入用戶總數的83.1%。圖82011~2016年我國互聯網計入端口數量(單位:萬個)圖92011~2016年我國互聯網計入端口按技術類型占比情況(單位:%)移動基站方面,隨著我國3G、4G的大規模建設,移動電話基站數量逐年增長,2016年新增移動電話基站92.6萬個,凈增數量較上年有所下降,總數為559.4萬個,同比增長19.84%,較2011年增長2.19倍。2011~2016年,3G/4G基站數量由63.2萬個增長5.4倍至404.6萬個,2016年,3G/4G基站數量占比為72.3%。根據通信業十三五規劃,2020年實現4G網絡城鄉全覆蓋,預計2020年4G網絡占比80%以上,預計需要新增4G基站170萬個,屆時4G基站總計470萬個。根據行業專家判斷,5G全覆蓋階段需要基站數量約為4G基站的1.5~2倍,預計5G全覆蓋后更新/新建基站數量約為900萬個。圖102011~2016年我國移動基站數量(單位:萬個)圖112011~2016年我國光纜線路總長度(單位:萬公里)傳輸網設施方面,2011~2016年,我國光纜線路總長度由1,212萬公里增長1.51倍至3,041萬公里,年均增長20.20%。2016年,全國新建光纜中,接入網光纜、本地網中繼光纜和長途光纜線路所占比重分別為62.4%、34.3%和3.3%。接入網光纜長度同比增長54.52%,新建670萬公里;長途光纜保持小幅擴容,同比增長3.5%,新建長途光纜長度達3.32萬公里,而本地網中繼光纜線路長度同比減少118萬公里,同比減少10.2%。截至2017年9月底,我國光纜總長度3,606萬公里,較2016年增加565公里。光纖入戶、寬帶中國、一帶一路、數據中心、三網融合、光進銅退等因素催化,以及5G建網擴容升級承載網絡,將會進一步推動光纜需求。總體看,在“寬帶中國”戰略的拉動下,我國移動電話基站及傳輸網設施數量逐年增長。受國家政策影響,通信設備進出口增速均出現波動2013年6月,“棱鏡門”事件曝光以來,國家和行業對信息安全的重視程度逐漸加強。2013年11月,中共第十八屆中央委員會第三次全體會議通過了《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著重強調了國家對信息安全的重視;2014年2月,中央網信小組成立,標志著網絡和信息安全上升至國家戰略。在這種背景下,國產通信設備制造商迎來加速發展機遇,2014年中國移動路由交換集采、2015年中國移動2G/3G/4G核心設備集采以及中國電信2015年IT設備集采,華為、中興、大唐、東軟等國內企業獲得較大份額。中國移動2016~2017年高端路由器和高端交換機集采80%由華為、上海華訊、華三(H3C)和中興中標;存儲設備也由東軟、中興、華為、神州新橋等中國企業包攬;硬件防火墻由華為、華三和迪普科技瓜分。中國電信2017年NB-IoT(窄帶物聯網)模組招標結果為中興獨家中標;中國移動2017年NB-IoT無線主設備集中采購項目華為和中興份額超八成。出口方面,中國較大的兩家通信設備制造企業華為和中興在國際市場也不時受到美國等國家的干預。2016年3月,美國商務部對中興設置出口限制,要求美國供應商在向中興提供設備或部件時首先申請出口許可證;同年6月,美國商務部對華為發出一張行政傳票,要求華為提交有關將美國技術出口或再出口至古巴、伊朗、朝鮮、蘇丹或敘利亞的所有信息。2017年3月,中興通訊發布公告稱已經與美國政府就美國政府出口管制調查案件達成和解;與此同時,中興通訊將支付約8.9億美元的刑事和民事罰金,此外,還有給美國商務部工業與安全局3億美元罰金被暫緩。是否支付,取決于未來七年公司對協議的遵守并繼續接受獨立的合規監管和審計。從數據看,2011~2015年,我國通信設備產品出口額由1,300億美元增長65.21%至2,148億美元,但增速波動較大,2011~2013年,增速分別為26.6%、14.8%和18.7%;2014~2015年,增速逐年下降,分別為11.5%和8.7%。進口方面,2011~2013年,我國通信設備產品進口額分別為319億元、403億美元和488億美元,增速分別為37.9%、26.3%和21.1%;2014~2015年,通信設備產品進口額分別為460億美元和505億美元,增速分別為-5.6%和9.8%。2016年上半年,全球經濟總體低迷,增長乏力,通信設備進出口低迷,實現出口額862億美元,同比下降8.0%,進口額214億美元,同比下降5.6%。圖122011~2016年6月我國通信設備產品出口額(單位:億美元)圖132011~2016年6月我國通信設備產品進口額(單位:億美元)總體看,國家和行業對信息安全的重視程度逐漸加強,國外品牌網絡設備和軟件服務等產品在華市場遇冷,國產通信設備制造商迎來加速發展機遇;同時,國內通信設備制造企業在產品出口方面受到其他國家干預,在國際市場發展受阻;受全球經濟影響,2016年上半年通信設備進出口疲軟。3.通信增值服務行業通信行業產業鏈中,除了基礎電信運營商和各種通信設備制造企業外,還存在不少企業提供數據存儲(IDC)、內容分發(CDN)、數據分析和云計算等通信增值服務。近幾年在移動互聯網的快速發展帶動下,對于通信增值服務的需求大幅增長。我國各行各業互聯網化與現實世界數據化的趨勢,使得數據量和計算量都將呈指數級增長,而數據存儲、計算和應用都更加需要集中化。僅移動互聯網接入流量來說,2011~2016年,移動互聯網接入流量以年均復合增長76.87%的速度快速增長;截至2017年10月底,我國移動互聯網接入流量達182.23億GB的數據存儲,在線數據分析和云服務的普及,將會帶動對于云計算和數據中心需求的快速增長。2011~2016年,我國IDC市場規模從170.80億元增長至714.50億元,年均復合增長率為33.14%。2011年,我國IDC市場增速為67.10%,2012~2013年,IDC市場增速分別為23.40%和24.50%,增速明顯下滑;2014年,政府加強政策引導、開發IDC牌照,同時移動互聯網、視頻、游戲等新興行業發展迅速,推動IDC行業發展重返快車道,2014年增速回升至41.80%;2015年,政策導向初見成效、寬帶提速以及互聯網行業的快速發展,促使IDC行業持續了高速增長態勢,2015年我國IDC市場增速為39.30%;2016年,技術驅動下的智能終端、VR、人工智能以及物聯網等領域的快速發展以及IDC經營許可證的逐步發放,帶動數據存儲、計算力以及網絡流量的大幅增加,2016年我國IDC市場增速為37.80%,整體增速穩定在40%左右。隨著移動互聯網、云計算、大數據等互聯網新技術、新業務的快速發展,內容分發網絡(CDN)作為緩解互聯網網絡擁塞、提高互聯網業務響應速度、改善用戶體驗的重要手段,已經成為互聯網基礎設施領域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組成部分。據前瞻產業研究院統計,2011~2016年,我國CDN總體市場規模從23.1億元增長至143.9億元,年均復合增長44.17%。近五年,我國CDN總體市場規模增速均保持30%以上,呈現高速發展態勢。2016年12月12日,工信部正式發放CDN業務經營許可證,截至2017年12月4日,共有51家企業獲得CDN牌照。未來隨著物聯網、大數據分析以及視頻直播等的發展,CDN市場規模仍將有進一步增長。總體看,伴隨著移動互聯網的快速發展,IDC和CDN等通信增值服務行業也呈現高速發展態勢。三、通信行業競爭我國電信運營行業屬于寡頭壟斷市場,主要由中國移動、中國聯通和中國電信運營,其中中國移動在用戶規模、盈利能力、負債水平方面都具有絕對性優勢我國在電信運營管理方面較為嚴格,只有擁有工信部頒發的運營執照的公司才能架設網絡,我國主要有三大運營商-中國移動、中國聯通和中國電信。2016年5月5日,工信部向中國廣播電視網絡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中國廣電”)頒發了《基礎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中國廣電成為國內的第四大電信運營商;但中國廣電獲批的是固定寬帶接入服務,暫時不提供固定及移動通話服務。近些年,三大運營商開始逐漸改變發展策略,從之前的中國電信主導寬帶和固話,中國移動主導移動電話,中國聯通主導基礎網絡變為現在的多方位業務全面發展,三大運營商之間的競爭逐漸加劇。從市場規模來看,2011~2016年,三大運營商移動電話用戶市場份額變化不大,中國移動由于其移動通信網絡規模大,基站覆蓋區域廣泛,前期主導移動電話業務客戶基礎雄厚,其用戶規模始終保持第一的位置;中國聯通和中國電信分別處于第二、三位。從移動用戶規模看,中國移動處于絕對領先地位,2011~2016年,中國移動的移動用戶數占三大運營商移動用戶總數的比重始終保持在60%以上,2016年為62.77%;中國聯通移動用戶數占三大運營商移動用戶總數的比重在20%左右,2016年為19.79%;中國電信移動用戶數占比在15%左右,2015年為17.44%。在高端用戶方面,由于中國移動率先獲得4G牌照,因此2013年起,中國移動4G用戶逐年大幅增長,而中國聯通和中國電信的3G&4G用戶增長則稍顯緩慢。圖142011~2016年我國運營商移動用戶數(單位:萬戶)圖152011~2016年我國運營商3G/4G用戶數(單位:萬戶)在盈利能力方面,中國移動遠高于中國聯通和中國電信。2011~2016年,中國移動和中國電信營業收入呈持續增長態勢,中國聯通則波動上漲。2011~2016年,中國移動、中國電信、中國聯通營業收入年均復合增長率分別為6.06%、7.53%和4.93%。2014年,由于國內營改增實施和網間結算標準調整,三大運營商當年財務業績受到較大影響,中國移動和中國電信營業收入增速放緩,中國聯通呈現負增長。2016年,中國移動實現營業收入7,084.21億元,同比增長6.00%;中國電信營業收入3,522.85億元,同比增長6.37%,增幅領先于行業整體水平;而中國聯通營收2,741.97億元,同比下降1.03%;中國移動仍舊一家獨大。從實現凈利潤(含少數股東損益)看,2011~2016年,中國移動凈利潤均在千億規模,但從2012年開始,已連續三年下跌,今年得益于無線上網業務表現良好才首度止跌,達到凈利潤1,088.39億元;中國電信近6年凈利潤較為穩定,2016年實現凈利潤181.09億元,同比下降10.09%,但如去除中國電信2015年出售鐵塔一次性收入,2016年凈利潤同比有所增長;中國聯通凈利潤較為慘淡,2016年實現凈利潤4.80億元,同比大幅下降95.40%,但若2015年剔除出售鐵塔的一次性收入,則為凈虧損,2016年4.80億元的凈利潤已有明顯改善;中國聯通近兩年凈利潤表現不佳也主要與聯通過去兩年在大力推進寬帶網絡基礎設施建設,大規模投資于光纖建設改造和4G網絡部署有關。從2016年凈利潤指標看,中國聯通已經起底回升,再加上聯通混改方案已于2017年7月獲得國家發改委批復,并于10月開始穩步推進混改,混改對中國聯通意義在于民間資本可能會為公司帶來巨額資金去助力公司建設更具競爭力的通信網絡、體制機制上的變革促進降低成本和提高效率,從而提高盈利能力。2017年上半年,中國移動實現3,888.71億元,同比增長5.00%;中國電信實現營業收入1,841.18億元,同比增長4.12%;中國聯通實現營業收入1,381.16億元,同比下降1.49%。從財務指標來看,近六年中國移動總資產報酬率及凈資產收益率與其他兩家運營商相比較強,但有逐年減弱態勢;中國電信盈利能力處于一般的水平,近幾年內變化不大;中國聯通盈利能力弱于中國移動和中國電信,但2011~2015年處于增強趨勢,2016年,受網絡運行及支撐成本、信息與通信技術服務成本和銷售費用的上升、鐵塔使用費短期帶來財務壓力、4G牌照發放的不對稱導致3G業務快速削弱等因素影響,中國聯通2016年盈利能力指標大幅下降。資產負債水平方面,中國聯通為三家運營商中最高,其次是中國電信,中國移動最低。三大運營商近六年資產負債率均呈現上漲趨勢(具體見下表所示)。表2三大運營商財務指標對比(單位:%)總體看,我國電信運營行業屬于典型的寡頭壟斷市場,在競爭局面上,中國移動無論用戶規模、盈利能力還是負債水平,均具有較大的競爭優勢。但同時應注意,相關部門非對稱發牌也是造成這種競爭局面的重要因素。電信行業作為重要的戰略行業,受到國家的嚴格管控,國家政策對行業的發展和競爭態勢起到決定作用。通信設備行業屬于資本與智力均比較密集行業,行業壁壘較高,國際國內行業集中度均比較高,呈現寡頭壟斷的競爭態勢;近些年,以華為、中興為代表的我國優秀通信設備制造商逐漸涌現,從資產及利潤規模來看,我國通信設備制造商可劃分為三個梯隊國際方面,近年來,國際經濟形勢變幻莫測,通信制造業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所有通信廠商都經歷了非常嚴酷的考驗。從最早期的愛立信、摩托羅拉等國際傳統電信設備巨頭,到今天中興、華為等中國龍頭企業,世界通信制造業的格局變動較大。2016年11月,諾基亞完成對阿爾卡特-朗訊的收購,諾基亞和阿爾卡特-朗訊的合并,使得國際通信設備制造市場演變成華為、諾基亞、愛立信和中興四大廠商的新競爭格局,通信設備制造業的行業集中度進一步提升。國內方面,隨著我國通信業的蓬勃發展,國內優秀通信設備制造商逐漸涌現,根據Wind資訊數據顯示,截至2017年10月底,通信設備行業滬深上市公司共計80家,但從2016年營業收入口徑看,前五名企業分別是中興通訊、中天科技、亨通光電、烽火通信和聞泰科技(2011~2015年第五名均為大唐電信,2016年中茵股份進行資產重組收購聞泰通訊股份有限公司51%股權后更名為聞泰科技),2016年這五家企業營業收入合計占80家通信設備上市公司營業收入的比重為56.70%;其中中興通訊一家營業收入占比為33.29%,我國通信設備行業集中度很高。中興通訊是全球領先的綜合性通信制造業上市公司,是近年全球增長較快的通信解決方案提供商,擁有無線產品、網絡產品、終端產品和數據產品四大產品系列,在國際及國內市場擁有很重要的地位。中天科技是國內光電纜品種最齊全的專業企業、國家級重點高新技術企業,主營光纖通信和電力傳輸,在國內率先建成海底光纜完整生產線,擁有海底光纜制造的核心技術,其旗下子公司中天科技海纜有限公司是我國第一家擁有完全自主知識產權的海底光纜廠商,旗下控股子公司中天科技光纖有限公司是一家專業從事光纖生產的高科技制造商,處于國內同行前列并進入世界前十名,已成為中國移動、中國網通、中國電信省公司等集中采購主流供應商。亨通光電也是一家主營光纖光纜生產與銷售的企業,主要從海外進口預制棒,并自主拉絲生產光纖,然后制造成光纜出售,其產品直接銷售給中國移動、中國聯通、中國電信等國內電信、廣電系統的客戶。大唐電信主要從事微電子、軟件、通信設備及配套設施、通信線纜、通信終端、通信工程、行業信息化等領域的產品開發與銷售,覆蓋領域廣泛,是國內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信息產業高科技骨干企業。聞泰科技主營業務為以智能手機為主的移動互聯網設備產品的研發與制造業務,服務的客戶均為華為、榮耀、小米、聯想、MOTO、魅族、華碩、360、創維、暴風科技、中國移動等全球主流品牌。另外,未上市的華為是我國通信設備制造企業的絕對龍頭,同中興通訊一樣,華為也是一家綜合性通信制造企業,2016年華為實現銷售收入5,216億人民幣,同比增長32.04%,收入總量超過諾基亞、愛立信和中興之和。從財務指標來看,資產規模方面,華為和中興是我國通信設備企業的絕對龍頭;營收規模方面,華為和中興通訊已經達到千億級別,屬第一梯隊,中天科技、亨通光電、烽火通信和聞泰科技是百億級別,屬第二梯隊,大唐電信為十億級別,為第三梯隊;但從利潤規模來看,華為優勢更加明顯,2016年華為利潤總額440.58億元,遠遠高于國內企業通信設備商;2016年中興通訊利潤總額為負主要系中興通訊因違反美國出口管制法律等美國法律法規,受到美國政府部門對其處罰所致;資產負債率方面,近六年整個行業資產負債率尚可,在60%左右。表3代表企業財務指標對比(單位:%)無論國際還是國內,通信設備行業均呈現較高的行業集中度,龍頭企業無論資產規模還是利潤水平均遠遠高于行業平均水平,整個行業呈現較為明顯的寡頭壟斷的競爭態勢。造成這一現象的原因主要是通信設備制造業屬于資本和智力高度密集型產業,先發企業會形成較高的進入壁壘,而且隨著先發企業的技術和專利的積累,會形成較為明顯的“馬太效應”。總體看,通信設備行業屬于資本和智力高度密集型產業,行業整體集中度較高。四、通信行業上市公司財務分析1.電信運營行業從資產規模來看,目前我國雖然有四家電信運營商,但中國移動資產規模大抵同中國聯通和中國電信兩者之和相當,中國廣電目前只有固定寬帶接入服務,其網絡覆蓋范圍和質量與另外三家電信運營商還是有很大差距。近三年,在3G和4G投資的帶動下,我國電信運營商資產規模均呈逐年增長態勢。截至2017年6月底,中國移動資產規模1.57萬億元,中國聯通和中國電信資產規模分別為5,981.98億元和6,654.91億元。從資產負債率看,中國移動負債率最低且較穩定,2014~2016年分別為33.77%、35.54%和35.43%;中國電信近三年資產負債率分別為48.31%、51.59%和51.52%;中國聯通資產負債率高于中國移動和中國電信,近三年分別為57.90%、61.96%和62.57%;三家運營商的資產負債率水平與其規模相反。整體看,我國電信運營商資產負債率水平不高。從盈利能力看,2014~2016年,中國移動營業收入分別為6,420.30億元、6,694.66億元和7,096.25億元,年均復合增長5.13%;中國電信營業收入分別為3,243.94億元、3,312.02億元和3,522.85億元,年均小幅增長4.21%;而中國聯通三年營業收入分別為2,856.51億元、2,779.74億元和2,741.97億元,年均復合下降2.52%;三家運營商中僅中國聯通營業收入逐年下降。營業收入增長率方面,2014年,受移動互聯網OTT業務的沖擊,話音業務收入下降,非話音業務如流量業務又受“提速降費”政策等因素的影響,三大運營商營業收入增長率均出現大幅下降;2015年,在移動互聯網接入流量大幅增長帶動流量業務收入增長的情況下,三大運營商的收入增速有所回穩,其中中國移動營業收入增速為4.27%,較上年回升2.47個百分點;中國電信營業收入增速為2.10%,較上年上升1.23個百分點;中國聯通營業收入增速為-3.99%,維持上年增速下降的態勢。2016年,三大運營商營業收入增速繼續回升,中國移動營業收入增速為6.00%,中國電信為6.37%,中國聯通-1.03%。中國聯通在營業收入上呈現此種表現,主要系在3G時代,由于聯通制式上的優勢,其3G業務發展較好,但隨著2013年中國移動率先拿到4G牌照開始加碼4G的建設和推廣,中國聯通面臨越來越大的競爭壓力,其既有3G業務競爭優勢快速減弱所致。利潤水平方面,三家運營商表現各有差異,中國移動近三年凈利潤分別為1,094.05億元、1,086.55億元和1,088.39億元;中國聯通近三年凈利潤分別為119.68億元、104.34億元和4.80億元;中國電信近三年凈利潤分別為177.59億元、201.42億元和181.09億元;中國移動依然是最大贏家,中國電信中規中矩,而中國聯通就稍顯遜色,2016年凈利潤大幅下降主要系2015年出售鐵塔資產取得營業外收入使得當年凈利潤規模較大以及聯通加大對4G的投資建設所致。2017年1~6月,中國移動和中國電信營業收入延續增長的趨勢,中國聯通依舊小幅下降;凈利潤方面,三大運營商同比均有所增長,其中中國聯通2017年1~6月凈利潤同比大幅增長73.67%,主要系中國聯通移動業務、固網業務以及網絡建設業務均有較大提升;中國聯通盈利指標穩步回升,盈利能力有所改善,整體處于上升通道。圖162014~2017年6月三大運營商收入情況(單位:億元,%)圖172014~2017年6月三大運營商利潤情況(單位:億元,%)總體看,三大運營商整體資產負債率水平不高;中國移動在資產規模和盈利能力方面均一枝獨秀,中國聯通由于3G優勢被4G削弱,老用戶流失,導致近三年盈利能力有所下滑。2.通信設備行業受益于4G建設,國內通信設備上市公司迅速崛起,但行業內部存在分化,龍頭企業收入增速較快且瓜分了大部分利潤,中小企業利潤薄弱近三年,隨著我國4G逐步建設,下游通信設備商迅速崛起,這80家上市公司資產總額分別為3,134.09億元、3,736.27億元和4,513.41億元,年均復合增長20.00%。中興通訊是我國通信設備上市公司的龍頭企業,近三年其資產總額分別為1,062.14億元、1,208.94億元和1,416.41億元,刨除中興通訊,近三年我國通信設備上市公司資產總額分別為2,071.95億元、2,527.33億元和3,097.00億元,年均復合增長22.26%。由于中興通訊資產以及營收規模較大,以下財務分析均將其單獨進行分析。刨除中興通訊后,我國79家上市通信設備企業平均資產規模近三年分別為26.23億元、31.99億元和39.20億元,整體資產規模一般。2016年,資產規模在100億元以上的企業共有8家(刨除中興通訊),50~100億元的企業共有10家,50億元以下的共有61家。按照資產規模可以將通信設備企業分為三組,第一組為資產規模為100億元以上企業,第二組為資產規模在50~100億元的企業,第三組為資產規模在50億元以下的企業。從盈利能力看,資產規模100億元以上的8家企業近三年營業收入合計分別為472.95億元、635.64億元和940.51億元,年均復合增長41.02%;資產規模50~100億元的10家企業近三年營業收入合計分別為274.99億元、338.20億元和415.71億元,年均復合增長22.95%;資產規模在50億元以下的61家企業近三年營業收入合計分別為566.36億元、642.35億元和672.59億元,年均復合增長8.98%。中興通訊近三年營業收入分別為814.71億元、1,001.86億元和1,012.33億元,年均復合增長11.47%。從營業收入口徑來看,近三年在我國4G建設投資的驅動下以及大數據、IDC及增值服務等新興板塊蓬勃發展,通信設備制造行業收入增幅較大,而且資產規模相對越大的企業,收入增速越快,形成這一現象的原因主要是通信設備制造業屬于資本和技術密集型產業,行業很易形成“馬太效應”,在高端、高附加值產品領域較易形成寡頭壟斷,而中低端產品則由于進入壁壘較低,競爭較為激烈無序,容易形成無效率的競爭,所以在4G技術驅動的這一輪周期中,大型企業成長的相對較快。從利潤水平來看,近三年,資產規模在100億元以上的企業凈利潤合計分別為43.91億元、51.31億元和47.51億元,年均復合增長4.02%;50~100億元的企業凈利潤合計分別為20.37億元、20.99億元和27.50億元,年均復合增長16.19%;50億元以下的企業凈利潤合計分別為31.90億元、44.84億元和52.25億元,年均復合增長27.98%;中興通訊凈利潤分別為27.28億元、37.40億元和-14.08億元,其中2016年中興通訊凈利潤為負主要系中興通訊因違反美國出口管制法律等美國法律法規,受到美國政府部門對其處罰,中興通訊和美國政府部門達成的8.92億美元賠款協議全部在2016年計提所致,若除去巨額罰款,實際凈利潤為38.30億元,則年均復合增長18.49%。2016年,100億元以上的企業以及中興通訊(除去罰款所得凈利潤)共6家企業的凈利潤合計占通信設備上市企業凈利潤的比重51.83%,而50家資產規模在50億元以下的企業平均凈利潤僅為0.86億元。可見,通信設備行業利潤主要被幾家大型公司(主要是中興通訊、烽火通信、信威集團、中天科技和亨通光電)瓜分,中小企業雖然在4G驅動的這一輪周期中也有所受益,但受益較小。圖182014~2016年我國通信設備上市企業營業收入情況(單位:億元,%)圖192014~2016年我國通信設備上市企業凈利潤情況(單位:億元,%)從資產負債率看,近三年,中興通訊資產負債率分別為75.25%、64.14%和71.13%;資產規模100億元以上企業平均資產負債率5分別為48.65%、48.94%和58.06%;規模在50~100億元的企業平均資產負債率分別為44.05%、43.43%和40.23%;規模在50億元以下的企業平均資產負債率分別為42.14%、40.73%和38.44%。由于下游電信運營商結算周期較長,較大的電信設備商有能力承攬更多的業務但同時存在為電信運營商墊款的現象,導致規模越大的電信設備商,負債率越高。整體來看,通信設備行業負債率水平一般,行業風險整體可控。總體看,在4G投資驅動的這一輪周期中,通信設備行業資產規模、收入和利潤水平均有較大幅度的增長,但行業內部存在分化,資產規模較大的企業收入增速較快,而且利潤也主要被大企業瓜分,資產規模較小的企業由于競爭較為激烈,盈利能力稍弱;行業整體負債率一般,且在這輪周期中,行業整體資產負債率有所下降,但行業內部也存在一定分化,資產規模較大的企業在支出及墊資影響下,資產負債率水平有所上升,但行業整體風險可控。3.通信增值服務行業根據中信證券行業分類,通信增值服務行業上市企業共12家,分別是鵬博士、網宿科技、二六三、天源迪科、北緯通信、朗瑪信息、拓維信息、恒信東方、茂業通信、超訊通信、平治信息和會暢通訊。其中鵬博士資產規模較大,截至2016年底,鵬博士資產規模占這12家上市公司資產總額的比重為42.97%。從資產規模上看,近三年,得益于移動互聯網的高速發展,這12家通信增值服務上市公司資產規模大幅增長,2014~2016年,上述12家上市公司資產合計從291.15億元增長至477.27億元,5此處平均資產負債率=負債總額/資產總額年均復合增長28.03%;其中鵬博士資產規模由2014年的153.47億元增長至2016年的205.08億元。從負債水平看,近三年,12家通信增值服務上市公司負債總額增速基本同資產總額增速保持一致。2014~2016年,12家通信增值服務上市公司負債合計從134.59億元增至195.00億元,年均增幅20.37%;其中鵬博士負債總額由103.95億元增至141.20億元。從資產負債率看,由于通信增值服務企業主要提供增值服務,因此行業整體負債率水平較低。2014~2016年,12家通信增值服務上市公司平均資產負債率分別為46.23%、46.95%和40.86%;其中鵬博士資產負債率在行業中處于較高水平,近三年分別為67.73%、70.14%和68.85%,主要系鵬博士預收的客戶寬帶服務費規模較大所致,若剔除預收款項,鵬博士的實際負債率水平不高。截至2016年底,僅超訊通信資產負債率高于40%,為54.51%,其他10家公司資產負債率水平均低于40%。通信增值服務行業整體資產負債率處于較低水平。從盈利能力看,營業收入方面,鵬博士營收規模占行業比重較大;近三年,鵬博士營業收入分別為69.63億元、79.26億元和88.50億元,占行業營業收入合計的比重分別為45.44%、43.23%和40.00%。刨除鵬博士來看,近三年,通信增值服務行業剩余11家上市公司營業收入總額分別為83.61億元、104.07億元和132.73億元,年均復合增長26.00%。其中超訊通信、朗瑪信息和網宿科技收入增幅較大,其收入年均增幅分別為94.33%、81.13%和52.55%。從凈利潤看,近三年,12家通信增值服務行業上市公司凈利潤合計分別為15.48億元、22.24億元和24.56億元,年均復合增長25.95%,其增長主要來自鵬博士和網宿科技兩家公司。2014~2016年,鵬博士凈利潤分別為5.34億元、7.18億元和7.59億元;網宿科技凈利潤分別為4.84億元、8.30億元和12.48億元。其他如二六三凈利潤從2014年的1.48億元大幅減少至2016年的-3.79億元;恒信東方和會暢通訊凈利潤均有所下降。整體看,通信增值服務行業利潤水平出現分化,盡管整個行業市場空間很大,但不同企業之間的利潤水平卻出現分化,行業利潤逐漸向優勢企業集中,部分企業甚至出現虧損。總體看,從12家上市的通信增值服務企業看,近幾年,得益于移動互聯網的高速發展,通信增值服務行業資產規模快速增長,行業整體負債水平較低,盈利能力方面則出現分化,盈利能力強的企業利潤水平大幅增長,而經營能力較差的企業利潤減少甚至出現虧損,在激烈競爭中存活下來的龍頭未來將延續優勢地位。五、通信行業政策隨著移動互聯網的高速發展,通信行業變革成為主旋律,2017年,一系列政策級重要事項推動著通信產業鏈的發展,并針對戰略轉型、技術更新等出現的問題提出了建議。2017年1月,經國務院同意,工業和信息化部、國家發展改革委正式印發了《信息產業發展指南》(以下簡稱“指南”),指南提出了增強體系化創新能力、構建協同優化的產業結構、促進信息技術深度融合應用、建設新一代信息基礎設施、提升信息通信和無線電行業管理水平、強化信息產業安全保障能力、增強國際化發展能力7大任務,確定了計算機與通信設備、大數據、云計算、物聯網等9個領域的發展重點。《信息通信行業發展規劃(2016~2020年)》工信部于2017年1月17日發布了《信息通信行業發展規劃(2016~2020年)》,(以下簡稱“發展規劃”),《發展規劃》提出到2020年,信息通信業整體規模進一步壯大,綜合發展水平大幅提升,“寬帶中國”戰略各項目標全面實現,基本建成高速、移動、安全、泛在的新一代信息基礎設施。覆蓋陸海空天的國家信息通信網絡基礎設施進一步完善。光網和4G網絡全面覆蓋城鄉,寬帶接入能力大幅提升,5G啟動商用服務。《發展規劃》明確了“十三五”期間我國通信業發展的指導思想、目標和重點任務,將深入推進信息通信業與經濟社會各行業各領域的融合發展,指導我國通信業未來五年的發展。《云計算發展三年行動計劃(2017-2019年)》工信部于2017年4月10日印發了《云計算發展三年行動計劃(2017-2019年)》(以下簡稱“《行動計劃》”),《行動計劃》從產業規模、行業應用、綠色節能、標準制定、企業發展、安全保障等方面提出了云計算未來三年的發展目標,其中要求到2019年,我國云計算產業規模達到4,300億元,云計算服務能力達到國際先進水平。聯通完成混改經國資委批復、證監會核準,中國聯通于2017年11月完成非公開發行股票引入中國人壽、騰訊信達、百度鵬寰、京東三弘、阿里創投、蘇寧云商等戰略投資者。通過混改,聯通內部得到瘦身健體,外部與BATJ等合作,培育經營特色,形成差異化競爭,同時利用外部資本加強基礎建設,彌補短板。總體看,2017年,國家為推動通信行業的發展制定了較為支持的行業政策,聯通混改的完成表明國家對電信行業進行體制改革的決心,未來電信行業的國企改革可能會給電信行業的發展帶來新的活力。六、通信行業未來發展1.電信運營行業對于電信運營商而言,流量經營是其確定性發展方向;即將到來的5G及物聯網時代將會催生出對數據流量更大的需求,運營商數據流量業務將會迎來更大的爆發;運營商受到移動互聯網的沖擊日益強烈,OTT業務給話音和短信業務帶來巨大的影響,移動數據流量呈爆發式增長,但增量卻不增收,信息消費不斷向終端和應用轉移,運營商面臨很大的“管道化”風險。但另一方面,4G牌照發放后,用戶爭奪加劇,運營商資本開支維持高位,同時面臨“提速降費”的政策要求,運營商面臨較大的經營壓力。但未來的發展趨勢已經非常明顯,爆發式增長的數據流量將是運營商未來深耕的重點。第五代移動通信技術,即5G,是4G之后的延伸;2015年,ITU定義了5G的三大典型應用場景:一是增強型移動寬帶(eMBB),主要場景包括3D/超高清視頻直播和分享、虛擬現實等;二是大連接物聯網(mMTC),主要場景包括車聯網、智能物流、智能資產管理等;三是低時延、高可靠通信(uRLLC),主要場景包括無人駕駛汽車、工業互聯及自動化等。5G高速率、低時延適應了物聯網、車聯網的發展需求,有望推動整體物聯網產業發展。根據我國5G推進計劃,預計2020年實現5G商用。2017年6月6日,工信部正式發布了對5G部署初始頻率的規劃:為適應和促進IMT-2020在我國的應用和發展,3300~3600MHz和4800~5000MHz頻段將作為IMT-2020工作頻段。物聯網(InternetofThings,簡稱IoT),通過射頻識別(RFID)、紅外感應器、導航定位系統、激光掃描器等傳感設備,按某種協議把物品與互聯網相連接,進行信息交換和通信,以實現智能化識別、定位、跟蹤、監控和管理。移動互聯網實現了人之間的互聯,而物聯網時代將實現人與物、物與物之間的交互,可廣泛應用于智能制造、智能農業、智能電網、智能交通、智能物流、智能醫療、智能家居等領域,以連接海量智能終端為特征。2017年5月,中國電信宣布建成全球首個覆蓋最廣的商用NB-IoT網絡,并發布全球首個NB-IoT套餐。2017年11月,工信部首次向三大運營商頒發物聯網號段,國內物聯網大規模商用進程有望加快,物聯網產業有望實現快速增長。隨著物聯網時代的來臨,可以預見海量智能終端的互聯將會催生數據流量的爆發式增長,而且也可以預見未來企業將是數據流量支付的重要主體。但物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