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2024年廣東省初中學業水平考試歷史本試卷共8頁,33小題,滿分100分。考試用時80分鐘。注意事項:1.答題前,考生務必用黑色字跡的簽字筆或鋼筆將自己的準考證號、姓名、考場號和座位號填寫在答題卡上。用2B鉛筆在“考場號”和“座位號”欄相應位置填涂自己的考場號和座位號。將條形碼粘貼在答題卡“條形碼粘貼處”。2.作答選擇題時,選出每小題答案后,用2B鉛筆把答題卡上對應題目選項的答案信息點涂黑;如需改動,用橡皮擦干凈后,再選涂其他答案,答案不能答在試卷上。3.非選擇題必須用黑色字跡的簽字筆或鋼筆作答,答案必須寫在答題卡各題目指定區域內相應位置上;如需改動,先劃掉原來的答案,然后再寫上新的答案;不準使用鉛筆和涂改液。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無效。4.考生必須保持答題卡的整潔。考試結束后,將試卷和答題卡一并交回。一、選擇題:本大題共30小題,每小題2分,共60分。在每小題給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是符合題目要求的。1.下表是廣東、浙江兩地出土的新石器時代文物相關圖片。據此推知,當時()遺址玉鉞玉琮龍首玉環石峽遺址良渚遺址A.青銅冶煉技術成熟 B.南北經濟差異明顯C.農業生產工具先進 D.兩地存在文化交流2.下圖是甲骨文“男”字的構形及釋文。據此推測,古代“男”字的出版可能源于()A.勞動生產 B.分封制度 C.兼并戰爭 D.祭祀禮儀3.《秦律·田律》規定,地方官員應及時上報農田開墾面積、農作物生長、干旱、水澇、蝗災等情況。這反映了秦朝()A.推行輕徭薄賦政策 B.重視農業生產C.實施休養生息政策 D.注重興修水利4.漢武帝時期,人們常用“勇”“雄”“猛”“安漢”“廣武”等字取名,文人、學士也多練習騎射、擊劍等。與該風氣的出現可能有關的是()A.北擊匈奴 B.光武中興 C.楚漢之爭 D.文景之治5.魏晉時期,朝鮮半島的高句麗大量引進《論語》《史記》《漢書》等儒家經典和史學名著,當地人不僅能誦讀漢文著作,還能使用漢文寫作。這體現了()A.儒家學說的包容性 B.鑒真東渡的影響力C.中華文化吸引力 D.中華文明的創新性6.唐朝在建立后,“增損隋律”,制定唐律,盡削前朝“煩峻之法”,“用法務在寬簡”。這反映了唐朝()A.加強吏治整頓 B.吸取隋亡的教訓 C.注重經濟發展 D.開創三省六部制7.宋仁宗時期,北宋政府在南方駐扎禁軍195營,在北方的河北、河東、陜西三地駐扎禁軍743營。這種部署意在()A.強化中央集權 B.削弱武將兵權 C.節約軍費開支 D.應對邊防壓力8.考古工作者在甘肅、陜西、內蒙古、遼寧等地陸續發掘出多枚元朝前期的驛站官印。據此可知,元政府()A.推行行省制度 B.改進運輸工具 C.重視交通管理 D.促進江南開發9.明朝中后期,以萬里海疆為對象,明人繪制了《全海圖注》《沿海山沙圖》《萬里海圖》等眾多海防圖,流傳至今的就有十多種。這表明,當時()A.造船技術發達 B.海防意識增強 C.海外貿易興盛 D.遠洋航行開啟10.1856年英國炮轟廣州城,廣州群眾自發組織起來把上岸侵略者趕跑。1858年廣州牛欄岡一帶群眾協力迫使英法聯軍狼狽逃回城里。據此可知,當時()A.群眾有反侵略的意識 B.義和團運動開始興起C.清政府堅決抵抗英軍 D.廣州城尚未開埠通商11.下表為江南機器制造總局翻譯的部分物理教科書的信息。這些翻譯活動()書名原著者編譯者《格致小引》(英)赫施賚(英)羅亨利、瞿昂來《通物電光》(美)莫耳登(英)傅蘭雅、王季烈《物體遇熱改易記》(英)瓦特斯(英)傅蘭雅、徐壽A.宣揚了革命思想 B.傳播了西方科學知識C.動搖了清朝統治 D.鞏固了儒學正統地位12.1895年,康有為上書痛陳,值此千年變局,“病癥已變而猶用舊方”,未有不危者。為此,康有為開出的“新方”是()A.師夷長技 B.民主科學 C.變法圖強 D.實業救國13.1908年,滬寧鐵路開通,蘇州民眾上午即可看到當日的上海報刊,使得“民智日開,風氣自變”。據此可知,當時()A.上海成為文化中心 B.普通百姓支持民主革命C.報刊推動文藝繁榮 D.新式交通促進思想傳播14.中華民國臨時政府成立初,入同盟會者激增,“一日附者率數千”,趨炎附勢之徒也競相加入,借以獲得進身之階。這反映了()A.民主革命任務完成 B.辛亥革命潛藏危機C.民生主義初步實現 D.軍閥割據局面形成15.某歷史興趣小組開展探究性學習活動,搜集了一些有關上海的資料。下表中“____________”處應填的是()搜集的資料探究主題1.中國工人階級的主要集中地;2.俄僑較多,便于掩護蘇聯使者;3.陳獨秀開展活動的中心;4.共產國際在華聯絡點;5.政治活動十分活躍。____________于上海的條件A.護法運動開始 B.護國戰爭發生 C.五四運動爆發 D.中共一大召開16.下圖是中華民國十五年廣東陸豐縣農民協會減租證。該史料可用于研究()A.國民革命運動 B.秋收起義 C.人民解放戰爭 D.南昌起義17.“紅軍草,紅軍草,風吹葉兒輕輕搖;黃花開像五角星,葉兒閃閃亮,花兒放金光,遠遠望著就像紅軍笑。”與這首20世紀30年代云南彝族地區的歌謠相關的歷史事件是()A.井岡山勝利會師 B.百團大戰的勝利 C.二萬五千里長征 D.中共七大的召開18.以下展示的是《漫畫》雜志第八期部分作品的名稱。這反映的是()《昨天多么狂妄,要打過鴨綠江。今天多么狼狽,已被逐出平壤》《騙子馬歇爾》《華盛頓的傷病站》《為了保衛祖國!為了保衛世界和平!》A.重慶談判 B.遼沈戰役 C.渡江戰役 D.抗美援朝19.下圖顯示了1953—1960年我國財政科技撥款狀況由此可見,當時我國()A.支持科學技術發展 B.推廣雜交水稻技術 C.實行社會主義改造 D.實施科教興國戰略20.2006—2010年間,我國加大了可再生資源的開發利用,淘汰落后煉鐵產能1.2億噸,推廣節能燈3.6億只以上。這些做法()A.體現了綠色發展的理念 B.鞏固了國防建設C.推進了全方位外交布局 D.解決了能源問題21.下表為世界古代史上兩個早期國家的統治手段簡況。據此可知,兩者的共性是()早期國家統治手段古埃及法老的命令在政治上發揮法律作用,被認為是神意。美索不達米亞城邦制定法典;根據神諭舉行儀式以幫助統治者決策A.城邦體制成熟 B.實行民主政治 C.神權色彩濃厚 D.采用奴隸制度22.12—14世紀,西歐許多城市在城堡外增加了新市場,之后逐漸拆除舊城墻,建造新城墻,把郊區變為城區。這反映出當時西歐()A.近代科技興起 B.城市工商業發展 C.莊園經濟繁榮 D.生產效率的提高23.歐洲的海圖繪制機構早期集中在地中海沿岸的威尼斯等地,15世紀末逐漸向新興的大西洋沿岸國家及其殖民地轉移。促成這一轉變的主要原因是()A.新航路的開辟 B.絲綢之路開通 C.三角貿易形成 D.歐洲大學興起24.在16世紀的意大利,以第一人稱書寫的日記或日志逐漸增多。這些日記或日志主要記載家庭和個人情況,喚醒了民眾的自我意識。這種現象的出現()A推動了啟蒙運動高漲 B.受到了文藝復興影響C.瓦解了封君封臣制度 D.保障了平民政治地位25.與下圖描繪的情景直接相關的歷史事件是()網球場宣誓《網球場宣誓》描繪了1789年發生在歐洲的重大事件,圖中是國民議會的召開及貴族、教士、平民三個等級代表做出合作姿勢的情景。A.英國“光榮革命” B.美國南北戰爭 C.法國大革命 D.俄國農奴制改革26.第一國際成立后不久,《共產黨宣言》從西歐傳播到俄國、北美等地,《資本論》也在19世紀70年代出現了法、英、俄文等版本。這反映出當時()A.人文主義思想產生 B.國際政治局勢的緊張C.資本主義迅速沒落 D.馬克思主義影響廣泛27.《凡爾賽條約》簽訂之初,人們稱它為“結束所有戰爭的和平條約”。但后來史學家們稱它是“結束所有和平的條約”,其依據是該條約()A.未得到國聯批準 B.穩定了歐洲局勢 C.激化了多種矛盾 D.遏制了軍備競賽28.下表是20世紀20—40年代印度拍攝的兩部電影的簡介。這兩部電影都()時間電影名稱主要內容1921年《虔誠的維杜羅》通過史詩反映甘地領導的民族解放運動。1943年《命運》“印度母親”的美麗與悲慘現狀形成對比。A.表達了民族獨立愿望 B.揭露了法西斯的殘暴C.肯定不結盟運動意義 D.歌頌了“萬隆精神”29.聯邦德國、法國等共同體六國的工業總產值在西方世界的比重從1948年的13%升至1962年的19.8%,出口貿易總額在西方世界的比重也從1947年的11.4%增至1962年的27.6%。出現上述變化的主要原因是()A.蘇聯解體 B.西歐國家聯合 C.北約建立 D.柏林危機的解決30.1945—1993年,全球飛機航班乘客人次從900萬增至11.71億。1983—1993年,全球空運貨物總量也增加了近3倍。這一現象反映的是該時期()A.社會信息化 B.世界多極化 C.文化多樣化 D.經濟全球化二、非選擇題:本大題共3小題,第31、32小題各14分,第33小題12分,共40分。31.書藏古今,傳承文明。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以下文物展示了部分承載文字的中國古代書寫材料。材料二古代書目是指圖書分類目錄,一個時代書目的多寡,與圖書事業的盛衰密切相關。——摘編自曹之《中國印刷術的起源》材料三下表是明清時期編撰的部分科技類圖書信息。書名作(譯)者簡介《天工開物》宋應星全面總結古代農業和手工業生產技術。后傳到國外,被譯為日文、英文等多種文字,被譽為“中國17世紀的工藝百科全書”。《本草綱目拾遺》趙學敏收錄了《本草綱目》未載的多種藥物,以及當時傳入的西醫藥資料。《幾何原本》利瑪竇與徐光啟合譯譯自古希臘數學著作,“點”“線”“三角形”等術語就是在這個譯本里定下來的。(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上述書寫材料的共同局限,以及突破該局限的中國古代重大發明。(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宋代圖書事業興盛的原因。(3)根據材料三,概括明清科技類圖書的新特點。32.一脈相承的桑梓情懷與報國理想,讓無數學子把個人前途與國家命運緊密聯系在一起。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1937年,出現了中國近代留學史上規模最大、情景最為壯觀的一次回國潮。當時正值戰火紛飛,交通阻隔,留學生們不惜犧牲個人學業,輾轉千山萬水,想方設法回到祖國。為籌措旅費,有的多方借貸,甚至變賣衣服和留學用具。他們不計較個人得失,奔赴祖國最需要的地方。——摘編自王奇生《留學與救國》材料二下表為20世紀70—80年代初中國公派留學生統計概況(部分)。1972年底至1978年底1978年9月底至1981年底所學領域人數比例所學領域人數比例語言學科1451人93.7%語言學科1150人15.4%自然科學97人6.3%自然科學6039人81.0%其他267人3.6%——摘編自章開沅、余子俠《中國人留學史》(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1937年中國留學生回國潮發生的歷史背景,以及其體現的時代精神。(2)根據材料二,概括20世紀70—80年代初中國公派留學生情況的變化,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產生變化的原因。33.科技改變世界面貌。某班圍繞“第二次工業革命的影響”分組開展專題研究,并依據各自研究角度搜集了如下素材。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組別素材研究角度第一組歐洲14國三大產業從業人口分布表(%)時間農業工業服務業1870年51.726.921.41913年41.432.326.3——摘編自斯蒂芬等《劍橋歐洲經濟史》勞動力結構第二組1800年世界城市人口只占全部人口比重的3%,整個世界被農村包圍著,1900年這一比重達到了13.6%,1920年上升到19.9%。在此過程中,既出現了倫敦、巴黎等綜合性大都會,也有曼徹斯特、舊金山等工業化城市。——摘編自劉笑盈《推動歷史進程的工業革命》城市化第三組——摘編自杰里·本特利《簡明新全球史》階級關系第四組1874年,英國衛生官員在視察過程中,發現約3000噸散發臭氣的城市固體廢棄物。另據記載,1873—1892年,在嚴重霧天后,因支氣管炎導致的死亡率比平時高出很多。——摘編自布雷恩《工業革命以來的英國環境史》環境問題(1)在第二、三、四組中任選一組,幫該小組撰寫一份簡要的研究報告。(要求:標明研究角度,結合素材信息和所學知識簡要說明研究思路,結論明確)(2)除上述各小組的研究角度之外,再為他們提供兩個研究角度。研究報告示例研究角度:勞動力結構研究思路:從組內搜集素材看,自1870年至1913年,歐洲14國的工業和服務業從業人口比重上升,農業從業人口比重下降。結合相關知識并深入分析可發現,隨著第二次工業革命的擴展,出現了電力、汽車等新興工業,越來越多的人從事工業和服務業。研究結論:第二次工業革命促進了主要資本主義國家的勞動力結構變化,推動其成為工業化強國。2024年廣東省初中學業水平考試歷史本試卷共8頁,33小題,滿分100分。考試用時80分鐘。注意事項:1.答題前,考生務必用黑色字跡的簽字筆或鋼筆將自己的準考證號、姓名、考場號和座位號填寫在答題卡上。用2B鉛筆在“考場號”和“座位號”欄相應位置填涂自己的考場號和座位號。將條形碼粘貼在答題卡“條形碼粘貼處”。2.作答選擇題時,選出每小題答案后,用2B鉛筆把答題卡上對應題目選項的答案信息點涂黑;如需改動,用橡皮擦干凈后,再選涂其他答案,答案不能答在試卷上。3.非選擇題必須用黑色字跡的簽字筆或鋼筆作答,答案必須寫在答題卡各題目指定區域內相應位置上;如需改動,先劃掉原來的答案,然后再寫上新的答案;不準使用鉛筆和涂改液。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無效。4.考生必須保持答題卡的整潔。考試結束后,將試卷和答題卡一并交回。一、選擇題:本大題共30小題,每小題2分,共60分。在每小題給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是符合題目要求的。1.下表是廣東、浙江兩地出土新石器時代文物相關圖片。據此推知,當時()遺址玉鉞玉琮龍首玉環石峽遺址良渚遺址A.青銅冶煉技術成熟 B.南北經濟差異明顯C.農業生產工具先進 D.兩地存在文化交流【答案】D【解析】【詳解】根據材料“石峽遺址的玉器圖片和良渚遺址的玉器圖片”可看出,有相似的風格因素,反映了兩個區域存在文化交流,相互影響,D項正確;“玉鉞”“玉琮”“龍首玉環”不屬于青銅器,無法得出青銅冶煉技術成熟,排除A項;從材料圖片可知,有很多相似之處,體現不出南北經濟差異明顯,排除B項;良渚玉琮是良渚人拜神的器物,玉鉞則是軍事權利的象征,“玉鉞”“玉琮”“龍首玉環”不是農業生產工具,無法得出農業生產工具先進,排除C項。故選D項。2.下圖是甲骨文“男”字的構形及釋文。據此推測,古代“男”字的出版可能源于()A.勞動生產 B.分封制度 C.兼并戰爭 D.祭祀禮儀【答案】A【解析】【詳解】根據題干“田(田地)”“耒:翻土工具”和所學知識可知,體現在田地間進行耕種。因此,古代“男”字的出版可能源于勞動生產,A項正確;分封制度,即周王根據血緣關系遠近和功勞大小,將宗親和功臣等分封到各地,授予他們管理土地和人民的權力,建立諸侯國,以保證周王朝對地方的控制,同時穩定政局,擴大統治范圍,不符合題意,排除B項;兼并戰爭發生在戰國時期,且材料沒有相關戰爭的信息,排除C項;材料沒有涉及祭祀相關的信息,無法得出祭祀禮儀的結論,排除D項。故選A項。3.《秦律·田律》規定,地方官員應及時上報農田開墾面積、農作物生長、干旱、水澇、蝗災等情況。這反映了秦朝()A.推行輕徭薄賦政策 B.重視農業生產C.實施休養生息政策 D.注重興修水利【答案】B【解析】【詳解】根據材料“《秦律·田律》規定,地方官員應及時上報農田開墾面積、農作物生長、干旱、水澇、蝗災等情況”可知,秦朝以法律形式進行要求官員對農業生產情況及時上報,表現秦朝重視農業生產,在當時,農業生產關系到國家安全,B項正確;材料主旨反映秦朝重視農業生產,秦朝賦稅沉重,排除A項;西漢初年,劉邦實施休養生息政策,排除C項;材料主旨反映秦朝重視農業生產,材料中沒有涉及興修水利的情況,排除D項。故選B項。4.漢武帝時期,人們常用“勇”“雄”“猛”“安漢”“廣武”等字取名,文人、學士也多練習騎射、擊劍等。與該風氣的出現可能有關的是()A.北擊匈奴 B.光武中興 C.楚漢之爭 D.文景之治【答案】A【解析】【詳解】根據題干“勇”“雄”“猛”“安漢”“廣武”“文人、學士也多練習騎射、擊劍等”和所學知識可知,漢武帝組建起強大的騎兵隊伍,開始大舉反擊匈奴。其中,衛青、霍去病率兵與匈奴進行了三次大戰。匈奴受到重創,被迫遷徙漠北。此后,雙方爭奪的重點轉移到西部。材料現象符合“文人、學士也多練習騎射、擊劍等”,A項正確;光武中興為東漢劉秀時期,不符合題意,排除B項;秦朝滅亡后,擁有重兵的項羽自封為西楚霸王,封劉邦為漢王。雙方為爭奪帝位,展開爭戰,史稱“楚漢之爭”,排除C項;文景之治發生在漢文帝、漢景帝時期,時間上不符合題意,排除D項。故選A項。5.魏晉時期,朝鮮半島的高句麗大量引進《論語》《史記》《漢書》等儒家經典和史學名著,當地人不僅能誦讀漢文著作,還能使用漢文寫作。這體現了()A.儒家學說的包容性 B.鑒真東渡的影響力C.中華文化的吸引力 D.中華文明的創新性【答案】C【解析】【詳解】根據題干“朝鮮半島的高句麗大量引進《論語》《史記》《漢書》等儒家經典和史學名著,當地人不僅能誦讀漢文著作,還能使用漢文寫作”和所學知識可知,朝鮮半島學習儒家經典和史學名著,體現了中華文化的吸引力,C項正確;儒家學說的包容性主要體現在吸取其他文化,不符合題意,排除A項;鑒真東渡發生在唐朝,時間上不符合題意,排除B項;材料涉及中原文明對朝鮮半島的影響,不涉及創新,無法得出中華文明的創新性的結論,排除D項。故選C項。6.唐朝在建立后,“增損隋律”,制定唐律,盡削前朝“煩峻之法”,“用法務在寬簡”。這反映了唐朝()A.加強吏治整頓 B.吸取隋亡的教訓 C.注重經濟發展 D.開創三省六部制【答案】B【解析】【詳解】根據題干“增損隋律”,制定唐律,盡削前朝“煩峻之法”,“用法務在寬簡”和所學知識可知,吸取隋亡的教訓,制定唐律,減輕刑罰,B項正確;加強吏治整頓主要體現在嚴格考察各級官吏的政績,不符合題意,排除A項;注重經濟發展主要體現在減輕人民的勞役負擔,鼓勵發展農業生產,不符合題意,排除C項;隋朝開創三省六部制,不符合題意,排除D項。故選B項。7.宋仁宗時期,北宋政府在南方駐扎禁軍195營,在北方的河北、河東、陜西三地駐扎禁軍743營。這種部署意在()A.強化中央集權 B.削弱武將兵權 C.節約軍費開支 D.應對邊防壓力【答案】D【解析】【詳解】根據題干“北宋政府在南方駐扎禁軍195營,在北方的河北、河東、陜西三地駐扎禁軍743營”和所學知識可知,北方的駐軍比南方多數倍,這種部署意在應對邊防壓力,D項正確;強化中央集權主要體現在派文臣擔任各地州縣的長官,陸續取代原藩鎮手下的爪牙。為防止知州的權力過大難以控制,實施三年一換的制度,頻繁調動州縣長官;還在各州府設置通判,以分知州的權力,不符合題意,排除A項;削弱武將兵權主要體現在解除禁軍高級將領的兵權,牢牢地控制了軍隊。宋太祖還控制對軍隊的調動,使禁軍將領有握兵之重而無發兵之權等,不符合題意,排除B項;材料涉及的是南北方駐軍數量的比較,與節約軍費開支關系不大,排除C項。故選D項。8.考古工作者在甘肅、陜西、內蒙古、遼寧等地陸續發掘出多枚元朝前期的驛站官印。據此可知,元政府()A.推行行省制度 B.改進運輸工具 C.重視交通管理 D.促進江南開發【答案】C【解析】【詳解】根據材料“考古工作者在甘肅、陜西、內蒙古、遼寧等地陸續發掘出多枚元朝前期的驛站官印”和所學可知,元代區域遼闊,為加強同各地的聯系,建立驛站,修建了覆蓋全國的陸路交通網,驛站官印的出土證實了驛站的存在,說明了元政府重視交通管理,C項正確;材料反映的是元政府重視交通管理,沒有涉及推行行省制度的情況,排除A項;材料反映的是元政府重視交通管理,沒有運輸工具的信息,排除B項;“甘肅、陜西、內蒙古、遼寧”均屬于北方地區,排除D項。故選C項。9.明朝中后期,以萬里海疆為對象,明人繪制了《全海圖注》《沿海山沙圖》《萬里海圖》等眾多海防圖,流傳至今的就有十多種。這表明,當時()A.造船技術發達 B.海防意識增強 C.海外貿易興盛 D.遠洋航行開啟【答案】B【解析】【詳解】根據材料“以萬里海疆為對象,明人繪制了《全海圖注》《沿海山沙圖》《萬里海圖》等眾多海防圖,流傳至今的就有十多種”可知,明人繪制眾多海防圖,反映了明人的海防意識增強,B項正確;材料主旨反映明人的海防意識增強,繪制眾多海防圖與造船技術發達不符,排除A項;材料主旨反映明人的海防意識增強,沒有體現海外貿易興盛,排除C項;材料主旨反映明人的海防意識增強,且明朝中期以前遠洋航行已經開啟,排除D項。故選B項。10.1856年英國炮轟廣州城,廣州群眾自發組織起來把上岸的侵略者趕跑。1858年廣州牛欄岡一帶群眾協力迫使英法聯軍狼狽逃回城里。據此可知,當時()A.群眾有反侵略的意識 B.義和團運動開始興起C.清政府堅決抵抗英軍 D.廣州城尚未開埠通商【答案】A【解析】【詳解】根據材料“1856年英國炮轟廣州城,廣州群眾自發組織起來把上岸的侵略者趕跑。1858年廣州牛欄岡一帶群眾協力迫使英法聯軍狼狽逃回城里”可知,廣州群眾自發組織打擊侵略者,廣州牛欄岡一帶群眾協力打擊英法聯軍,體現出群眾自發反抗侵略,說明當時群眾有反侵略的意識,A項正確;義和團運動開始興起于19世紀末,是一場以“扶清滅洋”為口號的農民運動,不符合題意,排除B項;材料反映的只是群眾反侵略斗爭,沒有涉及清政府,排除C項;《南京條約》規定開放廣州、廈門、福州、寧波、上海等五處通商,不符合題意,排除D項。故選A項。11.下表為江南機器制造總局翻譯的部分物理教科書的信息。這些翻譯活動()書名原著者編譯者《格致小引》(英)赫施賚(英)羅亨利、瞿昂來《通物電光》(美)莫耳登(英)傅蘭雅、王季烈《物體遇熱改易記》(英)瓦特斯(英)傅蘭雅、徐壽A.宣揚了革命思想 B.傳播了西方科學知識C.動搖了清朝統治 D.鞏固了儒學正統地位【答案】B【解析】【詳解】根據題干“江南機器制造總局翻譯的部分物理教科書的信息”和所學知識可知,這是在洋務運動時期對西方物理學知識的引進,傳播了西方科學知識,B項正確;物理學知識不是革命思想,并且洋務運動時期主要學習西方先進的技術,沒有宣揚革命思想,排除A項;引進物理學知識會促進中國科技的發展,不會動搖清朝統治,排除C項;物理學知識不屬于儒學范疇,并且先進科學理論的傳播不利于鞏固儒學的正統地位,排除D項。故選B項。12.1895年,康有為上書痛陳,值此千年變局,“病癥已變而猶用舊方”,未有不危者。為此,康有為開出的“新方”是()A.師夷長技 B.民主科學 C.變法圖強 D.實業救國【答案】C【解析】【詳解】根據材料“1895年,康有為上書痛陳”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甲午戰后,針對民族危機,康有為作為近代資產階級維新派領袖,開出的“新方”是變法圖強,從制度方面進行變革,C項正確;師夷長技是洋務派的主張,不符合題意,排除A項;民主科學是新文化運動的口號,不符合題意,排除B項;清末狀元實業家張謇主張“實業救國”,創辦大生紗廠,帶動了很多中國人走上“實業救國”道路,排除D項。故選C項。13.1908年,滬寧鐵路開通,蘇州民眾上午即可看到當日的上海報刊,使得“民智日開,風氣自變”。據此可知,當時()A.上海成為文化中心 B.普通百姓支持民主革命C.報刊推動文藝繁榮 D.新式交通促進思想傳播【答案】D【解析】【詳解】根據題干材料“1908年,滬寧鐵路開通,蘇州民眾上午即可看到當日的上海報刊,使得‘民智日開,風氣自變’”可知,19世紀70年代以后,西方發明的火車、輪船、電車、汽車、飛機等新式交通工具相繼傳入中國,逐漸改變了人們的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如促進了信息和知識的傳播,材料表明新式交通促進思想傳播,D項正確;題干沒有上海與其他城市文化的對比,體現不出上海成為文化中心,排除A項;材料“滬寧鐵路開通,蘇州民眾上午即可看到當日的上海報刊”表明新式交通促進思想傳播,無法得出普通百姓支持民主革命,排除B項;報刊在一定程度上推動了文藝繁榮,但材料沒有涉及文藝繁榮,排除C項。故選D項。14.中華民國臨時政府成立初,入同盟會者激增,“一日附者率數千”,趨炎附勢之徒也競相加入,借以獲得進身之階。這反映了()A.民主革命任務完成 B.辛亥革命潛藏危機C.民生主義初步實現 D.軍閥割據局面形成【答案】B【解析】【詳解】據題干“中華民國臨時政府成立初,入同盟會者激增,‘一日附者率數千’,趨炎附勢之徒也競相加入,借以獲得進身之階。”可知題干材料中反映的加入同盟會的人不是真正有資產階級革命思想的革命黨人,只是為了借此獲得升遷的門路,說明辛亥革命潛藏著失敗的危機,B項正確;辛亥革命雖然推翻了帝制,建立了民國,但是資產階級并未掌握國家政權,而是落到了大軍閥袁世凱的手中,因此民主革命任務完成說法錯誤,且與題意無關,題干未涉及民主革命任務完成的信息,排除A項;辛亥革命沒有實現“平均地權”的目的,因此民生主義初步實現說法錯誤,且與題意不符,題干未涉及民生主義的信息,排除C項;軍閥割據局面形成的原因既有歷史遺留原因,也有帝國主義干預的因素,和辛亥革命沒有直接關系,與題意中的辛亥革命潛藏危機不符,排除D項。故選B項。15.某歷史興趣小組開展探究性學習活動,搜集了一些有關上海的資料。下表中“____________”處應填的是()搜集的資料探究主題1.中國工人階級的主要集中地;2.俄僑較多,便于掩護蘇聯使者;3.陳獨秀開展活動的中心;4.共產國際在華聯絡點;5.政治活動十分活躍。____________于上海的條件A.護法運動開始 B.護國戰爭發生 C.五四運動爆發 D.中共一大召開【答案】D【解析】【詳解】根據題干“中國工人階級的主要集中地”“便于掩護蘇聯使者”“陳獨秀開展活動的中心”“共產國際在華聯絡點”和所學知識可知,1920年夏,在共產國際的幫助下,陳獨秀在上海建立了中國第一個共產黨早期組織。接著,北京、長沙、武昌等地也先后建立了共產黨早期組織。1921年7月23日,中國共產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在上海開幕。參加大會的有毛澤東、董必武、李達等13位代表,代表全國50多個黨員。共產國際代表馬林等出席了會議,符合材料信息,D項正確;護法運動是孫中山發起的反對北洋軍閥的運動,不符合題意,排除A項;護國戰爭是辛亥革命后發動的反對袁世凱復辟帝制的運動,不符合題意,排除B項;五四運動爆發,即1919年5月4日,北京3000多名學生匯集在天安門前,發表宣言,揭露帝國主義列強的侵略行徑,并舉行示威游行。學生們提出“外爭主權,內除國賊”“誓死力爭,還我青島”“取消二十一條”“拒絕在和約上簽字”等口號,不符合題意,排除C項。故選D項。16.下圖中華民國十五年廣東陸豐縣農民協會減租證。該史料可用于研究()A.國民革命運動 B.秋收起義 C.人民解放戰爭 D.南昌起義【答案】A【解析】【詳解】根據題干“中華民國十五年”的信息以及圖片信息,結合所學可知,民國元年是1912年。民國15年換算成公元紀年的具體算法是1912+15-1=1926年,此時期國共實現了第一次合作,1926年廣州國民政府決定北伐,7月國民革命軍十萬人誓師北伐。北伐戰爭亦稱國民革命運動或第一次國內革命戰爭,A項正確;秋收起義是1927年9月,由毛澤東在湖南東部和江西西部領導的工農革命軍(即紅軍)舉行的一次武裝起義,1927年是民國十六年,排除B項;人民解放戰爭是1946年6月開始,1946年是民國35年,排除C項;南昌起義是1927年8月,打響了武裝反抗國民黨反動派的第一槍,1927年是民國十六年,排除D項。故選A項。17.“紅軍草,紅軍草,風吹葉兒輕輕搖;黃花開像五角星,葉兒閃閃亮,花兒放金光,遠遠望著就像紅軍笑。”與這首20世紀30年代云南彝族地區的歌謠相關的歷史事件是()A.井岡山勝利會師 B.百團大戰的勝利 C.二萬五千里長征 D.中共七大的召開【答案】C【解析】【詳解】根據題干“紅軍草,紅軍草,風吹葉兒輕輕搖;黃花開像五角星,葉兒閃閃亮,花兒放金光,遠遠望著就像紅軍笑”可知,紅軍指的是紅軍長征的中國共產黨軍隊。所學可知,毛澤東指揮紅軍,聲東擊西,四渡赤水,佯攻貴陽,打亂了敵人的“追剿”計劃。然后揮師北進,渡過金沙江跳出了敵人的重重包圍。短暫休整后,紅軍繼續北上,強渡大渡河,飛奪瀘定橋,翻過了高聳人云、人跡罕至的大雪山,走過了遍布沼澤、查無人煙的茫茫草地,突破敵人重兵把守的天險臘子口,進入甘肅,C項正確;井岡山勝利會師發生在1928年4月,時間上不符合題意,排除A項;百團大戰發生在1940年,時間上不符合題意,排除B項;中共七大的召開發生在1945年,時間上不符合題意,排除D項。故選C項。18.以下展示的是《漫畫》雜志第八期部分作品的名稱。這反映的是()《昨天多么狂妄,要打過鴨綠江。今天多么狼狽,已被逐出平壤》《騙子馬歇爾》《華盛頓的傷病站》《為了保衛祖國!為了保衛世界和平!》A.重慶談判 B.遼沈戰役 C.渡江戰役 D.抗美援朝【答案】D【解析】【詳解】根據材料信息“要打過鴨綠江”“已被逐出平壤”“保衛祖國”“保衛世界和平”等,結合所學知識可知,為了抗美援朝、保家衛國,1950年10月,以彭德懷為司令員的中國人民志愿軍跨過鴨綠江,開赴朝鮮前線,同朝鮮軍民一起抗擊美國侵略者,連續發動五次大規模戰役,把美國侵略軍趕回到三八線附近,1953年7月,美國被迫在《朝鮮停戰協定》簽字,中朝人民取得了反侵略戰爭的偉大勝利,因此材料反映的是抗美援朝戰爭,D項正確;重慶談判是抗日戰爭勝利之際,中國共產黨和中國國民黨兩黨就和平建國問題在重慶進行的一次歷史性會談,與材料不符,排除A項;遼沈戰役是解放戰爭中的“三大戰役”之一,解放東北全境,排除B項;渡江戰役是解放戰爭中人民解放軍突破國民黨軍隊長江防線的戰役,占領南京,宣告國民政府覆滅,排除C項。故選D項。19.下圖顯示了1953—1960年我國財政科技撥款狀況。由此可見,當時我國()A.支持科學技術發展 B.推廣雜交水稻技術 C.實行社會主義改造 D.實施科教興國戰略【答案】A【解析】【詳解】根據材料“1953—1960年我國財政科技撥款狀況”結合所學知識可知,1956年、1957年后,財政科技撥款數量大幅提升。1956年是中國現代科學技術發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義的一年。年初,黨中央發出了“向科學進軍”的偉大號召。隨后,我國政府先后制定出發展科學技術的“12年規劃”和“10年規劃”,科技事業進入了一個有計劃的蓬勃發展新階段。材料表明,當時我國支持科學技術發展,A項正確;1973年袁隆平首次培育成功秈型雜交水稻,與材料時間不符,排除B項;從1953年到1956年我國對于農業、手工業和資本主義工商業進行社會主義改造,實現了生產資料私有制向社會主義公有制的轉變,排除C項;科教興國戰略是1995年提出的,與材料時間不符,排除D項。故選A項。20.2006—2010年間,我國加大了可再生資源的開發利用,淘汰落后煉鐵產能1.2億噸,推廣節能燈3.6億只以上。這些做法()A.體現了綠色發展的理念 B.鞏固了國防建設C.推進了全方位外交布局 D.解決了能源問題【答案】A【解析】【詳解】據題干“2006—2010年間,我國加大了可再生資源的開發利用,淘汰落后煉鐵產能1.2億噸,推廣節能燈3.6億只以上。”和所學知識可知,體現了綠色發展的理念,A項正確;鞏固了國防建設與題意無關,題干反映的是環保理念,不是國防建設,排除B項;推進了全方位外交布局與題意無關,題干材料未涉及外交布局的信息,反映的是綠色環保的理念,排除C項;題干材料反映的是加大了可再生資源的開發,沒有涉及解決了能源問題的信息,排除D項。故選A項。21.下表為世界古代史上兩個早期國家的統治手段簡況。據此可知,兩者的共性是()早期國家統治手段古埃及法老的命令在政治上發揮法律作用,被認為是神意。美索不達米亞城邦制定法典;根據神諭舉行儀式以幫助統治者決策A.城邦體制成熟 B.實行民主政治 C.神權色彩濃厚 D.采用奴隸制度【答案】C【解析】【詳解】依據題干材料“法老的命令在政治上發揮法律作用,被認為是神意”“制定法典;根據神諭舉行儀式以幫助統治者決策”等信息分析可知,兩者都以神的名義鞏固自己的統治,其共性是充滿濃厚的神權色彩,C項正確;材料中沒有涉及城邦體制的情況,排除A項;材料體現的是兩者神權色彩濃厚,沒有涉及統治中實行民主政治,排除B項;材料體現的是兩者神權色彩濃厚,沒有體現其社會制度信息,且與材料主旨不符,排除D項。故選C項。22.12—14世紀,西歐許多城市在城堡外增加了新市場,之后逐漸拆除舊城墻,建造新城墻,把郊區變為城區。這反映出當時西歐()A.近代科技興起 B.城市工商業發展 C.莊園經濟繁榮 D.生產效率的提高【答案】B【解析】【詳解】根據題干材料“12—14世紀,西歐許多城市在城堡外增加了新市場,之后逐漸拆除舊城墻,建造新城墻,把郊區變為城區”可知,西歐許多城市增加新市場,有利于工商業發展,把郊區變為城區,擴大了城市的面積,促進了城市的發展,B項正確;材料反映了城市工商業發展,沒有提到近代科技興起的情況,排除A項;材料反映了城市工商業發展,材料中沒有提及封建莊園的情況,排除C項;材料反映了城市工商業發展,沒有反映生產情況,不能推斷生產效率是否提高,排除D項。故選B項。23.歐洲的海圖繪制機構早期集中在地中海沿岸的威尼斯等地,15世紀末逐漸向新興的大西洋沿岸國家及其殖民地轉移。促成這一轉變的主要原因是()A.新航路開辟 B.絲綢之路開通 C.三角貿易形成 D.歐洲大學興起【答案】A【解析】【詳解】根據材料“歐洲的海圖繪制機構早期集中在地中海沿岸的威尼斯等地,15世紀末逐漸向新興的大西洋沿岸國家及其殖民地轉移”和所學可知,由于新航路開辟,歐洲大西洋沿岸工商業經濟繁榮起來,西歐國家也開始了殖民擴張,所以歐洲的海圖繪制機構才向新興的大西洋沿岸國家及其殖民地轉移,A項正確;絲綢之路開通是在西漢時期,不符合題意,排除B項;三角貿易是指從歐洲港口出發,滿載火器、機械制品和酒等運往非洲傾銷(出程);在非洲擄獲黑奴,運往西印度群島和美洲殖民地,賣給當地的種植園主(中程);再購進殖民地盛產的蔗糖、煙草等產品返回歐洲(歸程),不符合題意,排除C項;歐洲大學興起極大地促進了人類社會思想和科學技術的進步,與歐洲的海圖繪制機構才向新興的大西洋沿岸國家及其殖民地轉移無關,排除D項。故選A項。24.在16世紀的意大利,以第一人稱書寫的日記或日志逐漸增多。這些日記或日志主要記載家庭和個人情況,喚醒了民眾的自我意識。這種現象的出現()A.推動了啟蒙運動高漲 B.受到了文藝復興影響C.瓦解了封君封臣制度 D.保障了平民政治地位【答案】B【解析】【詳解】根據題干“在16世紀的意大利,以第一人稱書寫的日記或日志逐漸增多。這些日記或日志主要記載家庭和個人情況,喚醒了民眾的自我意識”和所學知識可知,14世紀中葉,意大利的佛羅倫薩、威尼斯等地,工商業已經有了一定的發展,一些城市出現了資本主義萌芽。形成中的資產階級要求建立一種以人為中心而不是以神為中心的生活哲學;他們提倡發揚人的個性,追求享受現世生活。這種被稱為人文主義的思潮逐漸流行,文藝復興運動興起。符合材料中的內容喚醒了民眾的自我意識,B項正確;啟蒙運動發生在17、18世紀,其核心思想是理性主義,排除A項;材料不涉及封君封臣制度,無法看出其是否瓦解,排除C項;材料僅涉及喚醒了民眾的自我意識,無法得出保障了平民政治地位,不符合題意,排除D項。故選D項。故選B項。25.與下圖描繪的情景直接相關的歷史事件是()網球場宣誓《網球場宣誓》描繪了1789年發生在歐洲的重大事件,圖中是國民議會的召開及貴族、教士、平民三個等級代表做出合作姿勢的情景。A.英國“光榮革命” B.美國南北戰爭 C.法國大革命 D.俄國農奴制改革【答案】C【解析】【詳解】根據題干“《網球場宣誓》描繪了1789年發生在歐洲的重大事件,圖中是國民議會的召開及貴族、教士、平民三個等級代表做出合作姿勢的情景”和所學可知,1789年,法國大革命前夕,法國國王路易十六因反對將三級會議改為國民會議,封閉了會場,第三等級代表即在會場附近的網球場舉行宣誓:在憲法未制定以前,決不離散,C項正確;英國“光榮革命”發生在1688年,與材料“1789年”不符,排除A項;美國南北戰爭發生在1861年4月12日至1865年4月9日,與材料“1789年”不符,排除B項;俄國農奴制改革發生在1860年,與材料“1789年”不符,排除D項。故選C項。26.第一國際成立后不久,《共產黨宣言》從西歐傳播到俄國、北美等地,《資本論》也在19世紀70年代出現了法、英、俄文等版本。這反映出當時()A.人文主義思想產生 B.國際政治局勢的緊張C.資本主義迅速沒落 D.馬克思主義影響廣泛【答案】D【解析】【詳解】根據材料“《共產黨宣言》從西歐傳播到俄國、北美等地,《資本論》也在19世紀70年代出現了法、英、俄文等版本”材料說明《共產黨宣言》、《資本論》在各國被翻譯和閱讀,體現了馬克思主義的影響范圍不斷擴大,反映出當時馬克思主義影響廣泛,D項正確;文藝復興的核心思想是人文主義,人文主義思想與《共產黨宣言》無關,排除A項;材料體現馬克思主義的影響范圍不斷擴大,沒有體現國際政治局勢的緊張,排除B項;19世紀60——70年代,資本主義社會制度在世界范圍內得以迅速擴展,C項不符合史實,排除C項。故選D項。27.《凡爾賽條約》簽訂之初,人們稱它為“結束所有戰爭的和平條約”。但后來史學家們稱它是“結束所有和平的條約”,其依據是該條約()A.未得到國聯批準 B.穩定了歐洲局勢 C.激化了多種矛盾 D.遏制了軍備競賽【答案】C【解析】【詳解】根據題干和所學知識可知,一戰后通過巴黎和會上簽訂的《凡爾賽條約》諸條約、華盛頓會議上簽訂的《九國公約》諸條約共同形成了戰后凡爾賽—華盛頓體系,它是一戰后帝國主義國家之間關系的一次大調整,它只是暫時緩和了帝國主義國家之間的矛盾,體系的分贓不均,加深了戰勝國之間的矛盾;這個體系所依據的帝國主義之間的實力對比勢被打破,潛伏的種種矛盾必日益尖銳,新的爭奪不可避免,這就決定了這個體系不可能持久,C項正確;根據所學知識可知,在巴黎和會上,美國總統威爾遜提出了建立國際聯盟的建議,得到了和會參與國的認可。1920年1月,國際聯盟正式成立。國際聯盟實際上是英、法操縱下維護凡爾賽體系的工具,排除A項;根據所學知識可知,《凡爾賽條約》并沒有真正穩定歐洲局勢,由于分贓不均,它加深了戰勝國之間、戰勝國與戰敗國之間的矛盾,排除B項;根據所學知識可知,《凡爾賽條約》遏制了軍備競賽的說法不符合歷史事實,排除D項。故選C項。28.下表是20世紀20—40年代印度拍攝的兩部電影的簡介。這兩部電影都()時間電影名稱主要內容1921年《虔誠的維杜羅》通過史詩反映甘地領導民族解放運動。1943年《命運》“印度母親”的美麗與悲慘現狀形成對比。A.表達了民族獨立愿望 B.揭露了法西斯的殘暴C.肯定不結盟運動意義 D.歌頌了“萬隆精神”【答案】A【解析】【詳解】根據所學知識可知,1920年甘地號召印度人民開展非暴力不合作運動,反抗英國的殖民統治,在甘地領導下,印度走上了非暴力不合作的反抗道路;1943年孟加拉饑荒是二戰期間英屬印度的一次重大災難,導致數百萬人死亡,英國政府將自身利益置于當地人民利益之上。《虔誠的維杜羅》通過史詩反映甘地領導的民族解放運動,《命運》主要講述了主人公與命運抗爭的故事,“印度母親”的美麗與悲慘現狀形成對比。兩部電影都表達了通過抗爭,實現民族獨立的愿望,A項正確;材料主旨是表達印度人民抗爭,實現民族獨立的愿望,沒有體現揭露法西斯的殘暴,排除B項;1961年,不結盟運動正式成立,排除C項;萬隆精神是1955年在印度尼西亞萬隆召開會議時倡導的精神,排除D項。故選A項。29.聯邦德國、法國等共同體六國的工業總產值在西方世界的比重從1948年的13%升至1962年的19.8%,出口貿易總額在西方世界的比重也從1947年的11.4%增至1962年的27.6%。出現上述變化的主要原因是()A.蘇聯解體 B.西歐國家的聯合 C.北約建立 D.柏林危機的解決【答案】B【解析】【詳解】根據材料“聯邦德國、法國等共同體六國的工業總產值在西方世界的比重從1948年的13%升至1962年的19.8%,出口貿易總額在西方世界的比重也從1947年的11.4%增至1962年的27.6%。”可知,二戰后歐共體6國的工業總產值在西方世界的比重、出口貿易總額在西方世界的比重均有了很大的提高,經濟發展迅速,說明西歐國家的聯合更有利于經濟發展,B項正確;1991年蘇聯解體,排除A項;北約建立于1949年,為了對抗蘇聯在軍事上和意識形態上的擴張而建立的,不是材料所述情況變化的主要原因,排除C項;柏林危機的解決,美蘇關系再度緩和,但不是不是材料所述情況變化的主要原因,排除D項。故選B項。30.1945—1993年,全球飛機航班乘客人次從900萬增至11.71億。1983—1993年,全球空運貨物總量也增加了近3倍。這一現象反映的是該時期()A.社會信息化 B.世界多極化 C.文化多樣化 D.經濟全球化【答案】D【解析】【詳解】據題干“1945—1993年,全球飛機航班乘客人次從900萬增至11.71億。1983—1993年,全球空運貨物總量也增加了近3倍”和所學知識可知,從1947年開始,全球飛機航班乘客人次增加、全球空運貨物總量增加了近3倍,這正是經濟全球化進程加快的表現,D項正確;題干所述的內容僅僅是全球飛機航班乘客人次增加、全球空運貨物總量增加,無法體現社會信息化,排除A項;題干所述的內容僅僅是全球飛機航班乘客人次增加、全球空運貨物總量增加,屬于經濟方面,與世界多極化無關,排除B項;題干所述的內容僅僅是全球飛機航班乘客人次增加、全球空運貨物總量增加,屬于經濟方面,沒有涉及到文化多樣化,排除C項。故選D項。二、非選擇題:本大題共3小題,第31、32小題各14分,第33小題12分,共40分。31.書藏古今,傳承文明。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以下文物展示了部分承載文字的中國古代書寫材料。材料二古代書目是指圖書分類目錄,一個時代書目的多寡,與圖書事業的盛衰密切相關。——摘編自曹之《中國印刷術的起源》材料三下表是明清時期編撰的部分科技類圖書信息。書名作(譯)者簡介《天工開物》宋應星全面總結古代農業和手工業生產技術。后傳到國外,被譯為日文、英文等多種文字,被譽為“中國17世紀的工藝百科全書”。《本草綱目拾遺》趙學敏收錄了《本草綱目》未載的多種藥物,以及當時傳入的西醫藥資料。《幾何原本》利瑪竇與徐光啟合譯譯自古希臘數學著作,“點”“線”“三角形”等術語就是在這個譯本里定下來的。(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上述書寫材料的共同局限,以及突破該局限的中國古代重大發明。(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宋代圖書事業興盛的原因。(3)根據材料三,概括明清科技類圖書的新特點。【答案】(1)共同局限:青銅器,簡用竹木制成,分量很重;一般貴族階級使用,價格昂貴;人們使用起來受到很大限制,不便于保存重大發明:造紙術(2)原因:①政治穩定和經濟繁榮:宋代的國家統一帶來了政治的穩定和經濟的繁榮,這為圖書事業的發展提供了良好的社會環境和經濟基礎。②文化政策的推動:宋代統治者重視文治,提倡文化事業,如收集和收藏圖書,這直接推動了圖書事業的發展。③學術研究的活躍:宋代學術研究非常活躍,新著作大量涌現,這促進了圖書的編目和分類,豐富了圖書內容。④印刷技術的進步:雕版印刷和活字印刷技術的發展,使得書籍的印刷速度加快,數量增加,極大地推動了圖書事業的進步。⑤科舉和教育制度的完善:宋代的科舉制度吸引了大量人才,同時也增加了社會對書籍的需求。官學和私學的普及進一步推動了書籍的印刷和傳播。⑥對外貿易和文化交流:宋代對外貿易的開放,使得書籍通過互市和走私流出境外,這也間接促進了國內圖書事業的發展。(3)特點:從內容上看:多是總結性的巨著,是集大成者;從價值和影響上看:雖無突破/創新,但傳統科技仍處在世界領先地位;從主體行為看:勤奮鉆研,身體力行/注重調查研究/現身科學的精神;部分內容開始涉及自然科學,如《天工開物》;對外:都有結合西方【解析】【小問1詳解】共同局限:根據材料一“刻有文字的甲骨;青銅利簋及銘文;居延漢簡”可知,紙問世之前,古人把文字刻畫、書寫在甲骨和簡帛上面,或鑄刻在青銅器物上面。秦漢時期的公文往來、私人書信以及典籍等都用簡帛寫成。后人用“冊”“編”“卷”來稱書籍的篇幅,就是從簡的編連方式和存放特點得來的。簡用竹木制成,分量很重;帛雖然輕,但價格昂貴。人們使用起來都受到限制。因此它們書寫材料的共同局限是:青銅器,簡用竹木制成,分量很重;一般貴族階級使用,價格昂貴;人們使用起來受到很大限制,不便于保存。重大發明:結合所學可知,西漢時期,人們已經懂得了造紙的基本方法。東漢時,宦官蔡倫總結前人經驗,改進造紙工藝,用樹皮、麻頭、破布、舊魚網等植物纖維為原料造紙,紙的質量大大提高。這種紙原料易找,價格便宜,易于推廣。此后紙的使用日益普遍,逐漸取代簡帛,成為人們廣泛使用的書寫材料,便利了典籍的流傳。因此,突破該局限的中國古代重大發明是:造紙術【小問2詳解】原因:根據材料二“漢至宋代書目種類數量變化圖”可知,宋朝的書目種類數量是最多的結合所學可以從政治統治、文化政策、學術研究、活字印刷術的發明、對外交流等方面進行分析闡述。宋代圖書事業興盛的原因有:①政治穩定和經濟繁榮:宋代的國家統一帶來了政治的穩定和經濟的繁榮,這為圖書事業的發展提供了良好的社會環境和經濟基礎。②文化政策的推動:宋代統治者重視文治,提倡文化事業,如收集和收藏圖書,這直接推動了圖書事業的發展。③學術研究的活躍:宋代學術研究非常活躍,新著作大量涌現,這促進了圖書的編目和分類,豐富了圖書內容。④印刷技術的進步:雕版印刷和活字印刷技術的發展,使得書籍的印刷速度加快,數量增加,極大地推動了圖書事業的進步。⑤科舉和教育制度的完善:宋代的科舉制度吸引了大量人才,同時也增加了社會對書籍的需求。官學和私學的普及進一步推動了書籍的印刷和傳播。⑥對外貿易和文化交流:宋代對外貿易的開放,使得書籍通過互市和走私流出境外,這也間接促進了國內圖書事業的發展。【小問3詳解】特點:根據材料三“《天工開物》宋應星全面總結古代農業和手工業生產技術。后傳到國外,被譯為日文、英文等多種文字,被譽為“中國17世紀的工藝百科全書”;《本草綱目拾遺》趙學敏收錄了《本草綱目》未載的多種藥物,以及當時傳入的西醫藥資料;《幾何原本》利瑪竇與徐光啟合譯譯自古希臘數學著作,‘點’‘線’‘三角形’等術語就是在這個譯本里定下來的。”可以概括出明清科技類圖書的新特點是:從內容上看:多是總結性的巨著,是集大成者;從價值和影響上看:雖無突破/創新,但傳統科技仍處在世界領先地位;從主體行為看:勤奮鉆研,身體力行/注重調查研究/現身科學的精神;部分內容開始涉及自然科學,如《天工開物》;對外:都有結合西方32.一脈相承的桑梓情懷與報國理想,讓無數學子把個人前途與國家命運緊密聯系在一起。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1937年,出現了中國近代留學史上規模最大、情景最為壯觀的一次回國潮。當時正值戰火紛飛,交通阻隔,留學生們不惜犧牲個人學業,輾轉千山萬水,想方設法回到祖國。為籌措旅費,有的多方借貸,甚至變賣衣服和留學用具。他們不計較個人得失,奔赴祖國最需要的地方。——摘編自王奇生《留學與救國》材料二下表為20世紀70—80年代初中國公派留學生統計概況(部分)。1972年底至1978年底1978年9月底至1981年底所學領域人數比例所學領域人數比例語言學科1451人93.7%語言學科1150人15.4%自然科學97人6.3%自然科學6039人81.0%其他267人3.6%——摘編自章開沅、余子俠《中國人留學史》(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1937年中國留學生回國潮發生的歷史背景,以及其體現的時代精神。(2)根據材料二,概括20世紀70—80年代初中國公派留學生情況的變化,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產生變化的原因。【答案】(1)歷史背景:抗日戰爭全面爆發,極大地激發了留學生的愛國情懷和責任感,促使他們迅速回國參與國家的抗爭時代精神:團結/軍民一心/眾志成城/天下興亡/匹夫有責/不計個人得失,以大局為重的愛國主義精神;視死如歸、寧死不屈的民族氣節;不畏強暴、血戰到底的英雄氣概;百折不撓、堅忍不拔的必勝信念。(2)變化:從以學習語言科學為主轉向自然科學,學習領域擴大;原因:中國實行改革開放政策,鼓勵對外學習;第二次世界大戰高科技武器的運用;西方自然科學的發展;工業革命的影響;中國恢復聯合國合法席位,中美、中日建交,中國國際地位提升【解析】【小問1詳解】歷史背景:根據材料一“1937年,出現了中國近代留學史上規模最大、情景最為壯觀的一次回國潮。當時正值戰火紛飛,交通阻隔,留學生們不惜犧牲個人學業,輾轉千山萬水,想方設法回到祖國。為籌措旅費,有的多方借貸,甚至變賣衣服和留學用具。他們不計較個人得失,奔赴祖國最需要的地方。”結合所學可知,1937年7月7日,日本發動七七事變,全面侵華,企圖在三個月內滅亡中國。中國軍隊奮起抵抗,中國各派政治勢力也立即行動起來。因此,1937年中國留學生回國潮發生的歷史背景是:全民族抗戰的局面開始形成。極大地激發了留學生的愛國情懷和責任感,促使他們迅速回國參與國家的抗爭時代精神:結合所學可知,全民族抗戰的局面開始形成。極大地激發了留學生的愛國情懷和責任感,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建立后,全民族投入的抗日戰爭的浪潮中。因此,體現的時代精神是:團結、軍民一心、眾志成城、天下興亡,匹夫有責、不計個人得失,以大局為重的愛國主義精神;視死如歸、寧死不屈的民族氣節;不畏強暴、血戰到底的英雄氣概;百折不撓、堅忍不拔的必勝信念。【小問2詳解】變化:根據材料二“20世紀70—80年代初中國公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書法藝術研學之旅行業跨境出海戰略研究報告
- 網絡借貸擔保服務企業制定與實施新質生產力戰略研究報告
- 住房公積金AI應用企業制定與實施新質生產力戰略研究報告
- 期貨AI應用行業跨境出海戰略研究報告
- 運動員心理輔導行業跨境出海戰略研究報告
- 數字化金融普惠產品創新與設計企業制定與實施新質生產力戰略研究報告
- 主播節約合同標準文本
- 風景園林施工質量控制及關鍵技術研究
- 入股酒店合同樣本
- 倉儲個人合同樣本
- 綜合錄井儀工作原理演示教學課件
- 小學三年級詩詞大會初賽比賽題目課件
- 房建監理大綱(共114)
- 國際工程招投標流程圖
- 城市環境衛生工作物資消耗定額
- 液化氣站三級安全教育培訓試題
- 經濟法實用教程(理論部分)(第八版)(何辛)案例分析及參考答案
- 532近代前夜的危機
- 病原微生物實驗室生物安全備案專家意見表
- (精心整理)朱德熙_說 “的”
- 《雷鋒叔叔,你在哪里》說課稿(附優質教案)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