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托克前旗農牧業經濟“三區”發展規劃_第1頁
鄂托克前旗農牧業經濟“三區”發展規劃_第2頁
鄂托克前旗農牧業經濟“三區”發展規劃_第3頁
鄂托克前旗農牧業經濟“三區”發展規劃_第4頁
鄂托克前旗農牧業經濟“三區”發展規劃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9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鄂托克前旗農牧業經濟“三區”發展規劃根據《鄂爾多斯市人民政府關于印發全市農牧業經濟“三區”發展規劃通知》的精神,為了進一步促進我旗經濟社會發展與農牧業資源開發協調,逐步形成主體功能清晰、發展方向明確的區域發展格局,結合我旗實際,特制定鄂托克前旗農牧業經濟“三區”發展規劃。一、指導思想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統籌城鄉經濟發展,堅持“工業反哺農牧業,城市支持農村牧區”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針,按照因地制宜、分區指導、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新牧區的總體要求,實施“收縮轉移、集中發展”戰略,加速農村牧區人口和勞動力轉移,調整農村牧區人口布局、產業布局、生態建設布局,緊緊圍繞“農牧業增效、農牧民增收、農村牧區生態環境改善”這一基本目標,加強政策引導和宏觀調控,合理配置農牧業生產要素,深入調整農村牧區經濟結構,加快推進經濟農牧業向現代農牧業、綠色農牧業、高效農牧業轉型,構建農牧業和農村牧區經濟和諧、高效、可持續發展的新格局。二、基本原則——堅持集中發展的原則。按照全面推進、重點突出、區別對待、分類指導的原則,分類區、分階段推進農村牧區人口科學、合理、有序轉移。農牧業向沿無定河流域優化開發區集中,加大投入,實施規模經營,發展現代農牧業,建設高效農牧業經濟帶。——堅持城鄉經濟一體化的原則。按照統籌城鄉、協調發展的總體思路,優化水、電等資源配置,加速發展工業經濟,加快城市化步伐,以工業化和城市化的快速發展拉動農牧業經濟的發展。——堅持資源效益最大化原則。通過整合和優化農村牧區資源來調整產業方向和布局,提高資源配置效益和產業發展效益,促進農牧業增產增效,農牧民持續增收。——堅持可持續發展原則。以生態環境建設為核心,圍繞水資源合理開發利用農牧業資源,逐步形成資源節約型的農牧業經濟發展模式。加強生態治理和保護,促進經濟、社會、人口、資源和環境之間的可持續協調發展。三、主要依據(一)立地條件:立地條件是“三區”規劃的核心依據,主要包括水資源、生態環境、地形地貌及交通、通訊、電力等。(二)農牧業生產條件:主要包括農牧業基礎設施及發展水平。(三)工業化和城鎮化發展水平:主要包括工業化和城鎮化為農村牧區人口轉移和就業提供的空間。(四)其它條件:包括氣候環境、人文環境等因素。四、“三區”規劃的總體目標全面貫徹“工業反哺農牧業,城市支持農村牧區”的方針,堅定不移地實施“收縮轉移、集中發展”戰略,推進傳統農牧業向現代農牧業轉變,抗災農牧業向避災農牧業轉變,分散、粗放、低效農牧業向規模、集約、高效農牧業轉變,加速現代農牧業和社會主義新農村新牧區建設進程。優化產業布局、人口布局和生態建設布局,有效配置農牧業資源,培植壯大主導產業,促進農牧業增產增效、農牧民持續增收和生態環境改善,實現城鄉區域統籌發展、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經濟社會與生態環境協調發展的目標。2010年,從事一產的人口降至1.96萬人,城鎮化率達到70%以上,農牧民人均純收入達到15000元。2020年,從事一產的人口降至1.34萬人,城鎮化率達到80%以上。農牧民人均純收入達到30000元。五、“三區”的基礎情況、發展方向及主要目標(一)農牧業優化開發區基本情況:該區域主要分布在無定河流域。區域國土面積276萬畝,占全旗國土總面積的14.72%;涉及1個鎮、22個行政村(嘎查)、98個牧業社;農牧區農牧民常住人口1.30萬人,占全旗的17.74%。現有水澆地面積14.06萬畝,人均10.81畝;草場面積75.32萬畝,人均57.88畝;年末牲畜存欄數18.93萬頭(只),占全旗的17.95%;農牧民人均純收入達到5427元。該區域生態環境較好,水土資源豐富,地勢平坦,農牧業生產條件及交通、電力、通訊、市場等基礎設施優越,開發潛力大,產業發展空間較為廣闊,資源環境承載能力較強,經濟、社會和人文環境優越。產業定位:加快建設現代農業示范基地,按照“為養而種、以種促養、以養增收”的發展思路,發展生態型、效益型農牧業,重點發展肉羊、細毛羊、肉牛產業,輔之以辣椒、馬鈴薯、西瓜等特色種植業,加快主導產業集群化發展。該區域是我旗新農村建設的重點。主要目標:2010年,該區從事一產的人口為12060人,農牧民人均純收入達到17000元。2020年,該區從事第一產業的人口為8960人,農牧民人均純收入達到32000元。(二)農牧業限制開發區基本情況:該區域主要分布在生態環境相對較好的東南部草原和東部水土資源條件較好的地區及城郊。區域國土面積888萬畝,占全旗國土總面積的47.36%;涉及4個鎮、33個行政村(嘎查)、141個牧業社;農牧區農牧民常住人口1.49萬人,占全旗的20.34%。現有水澆地21.54萬畝,人均12.66畝;草場面積728.56萬畝,人均428.13畝;年末牲畜存欄數50.89萬頭(只),占全旗的48.23%;農牧民人均純收入5527元。該區域農牧業生產條件較好,具有一定的交通、電力、通訊、市場等基礎條件。突出的矛盾是人口壓力大,人均資源少,牲畜數量多,生態環境嚴重超載。產業定位:要加快現代農牧業發展步伐,要大力發展羊肉產業,重點打造現代畜牧業典型示范戶建設,積極發展林沙產業和飼草產業。敖鎮半徑5公里以內,要大力發展特色種養殖業。該區域是我旗新牧區建設的重點。主要目標:2010年,該區從事第一產業的人口減少至7400人,農牧民人均純收入達到15000元。2020年,該區從事第一產業的人口減少至4440人,農牧民人均純收入達到30000元。(三)禁止開發區基本情況:主要分布在干旱硬梁區的缺水草場和水土流失嚴重的沙化退化區及依法設立的各類自然生態保護區和工礦采掘區。區域國土面積711萬畝,占全旗國土面積的37.92%;涉及3個鎮、19個行政村(嘎查)、80個牧業社;農牧區農牧業常住人口0.89萬人,占全旗的12.06%。現有水澆地面積5.10萬畝,人均5.77畝;草場面積591.18萬畝,人均668.08畝;年末牲畜存欄數35.66萬頭(只),占全旗的33.82%;農牧民人均純收入5543元。該區域生態嚴重退化、環境惡劣,不具備農牧業生產條件,不宜人居和從事農牧業生產經營活動。發展方向:生態建設是該區域最大的基本建設。鑒于該區域惡劣的生態條件和不宜從事農牧業生產經營活動的實際,要采取強有力的措施,加大人口轉移工作力度,盡快將該區域從事農牧業生產經營活動的農牧民遷出,減少人類的干擾破壞,減輕生態環境承載壓力,恢復植被,改善生態。要在國家的大力扶持下,科學規劃,因地制宜,加大退耕還林,退牧還草項目實施力度,加快生態建設步伐,促進生態系統的修復與保護。產業定位:在生態恢復與保護的前提下,適度發展林沙產業和飼草料產業,逆向拉動生態建設,發展生態經濟。個別留守在生態自然恢復區內的農牧民可以養豬、養雞,金心垠村、特布德牧民新村、牧場、移民新村圍繞發展工業的需要,加快發展設施農業、養奶牛、養豬、養雞等特色種養殖業,并形成一定規模。主要目標:2010年,該區除負責森林草原防火、林木管護等工作的留守140人外,其它從事農牧業生產經營活動的人口全部轉移搬遷出去。六、主要措施與對策(一)大力發展現代農牧業,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新牧區建設進程發展現代農牧業是社會主義新農村新牧區建設的首要任務,是科學發展觀指導農牧業工作的客觀要求,也是促進農牧民增收的基本途徑、提高農牧業綜合生產能力的重要舉措和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新牧區的產業基礎。發展現代農牧業,就是要用現代物質條件裝備農牧業,用科學技術改造農牧業,用現代產業體系提升農牧業,用現代經營形式推進農牧業,用現代發展理念引領農牧業,用培養新型農牧民發展農牧業,提高農牧業集約化、市場化和農牧民組織化水平,提高土地產出率、資源利用率和勞動生產率,提高農牧業效益和競爭力,轉變農牧業增長方式,促進農牧業又好又快的發展。1.以培育主導產業為切入點,推動現代農牧業建設。轉變農牧業經濟增長方式,優化農牧業產業結構,廣泛開辟農牧民增收渠道,千方百計增加農牧民收入,強化新農村新牧區建設的產業支撐和經濟基礎。結合現有農牧業重大工程項目和農產品優勢區域布局,按照標準化生產、產業化經營、科學化管理和社會化服務的要求,加強農牧業基礎設施建設,提高現代農業的設施裝備水平,提高農牧業科技和轉化應用能力,大力推進農牧業機械化,加強農村牧區現代流通體系建設。推進科技進村入戶,推廣良種、良法、病蟲害防控和農牧業機械化新技術。實施測土配方施肥項目,發展保護性耕作,改善耕地質量,提高投入產出水平。通過良種繁育基地、標準良田、農業綜合開發、農機裝備推進等項目加強農田水利基礎設施建設,提高農機裝備水平。調整農牧業結構,大力發展循環農牧業、特色農牧業、生態農牧業,推進綠色食品生產,促進品牌農牧業建設。積極發展高產、優質、高效、生態、安全農牧業,提高農牧業綜合生產能力,加快傳統農牧業向現代農牧業轉變。2.統籌城鄉發展,加快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新牧區建設。按照統籌城鄉協調發展和“生產發展、生活寬裕、生態改善、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的要求,在優化區加快新農村建設,在限制區主要加快新牧區建設。全面貫徹“工業反哺農牧業、城市支持農村牧區”的方針,深化農村牧區改革,健全農牧業和農村牧區發展的體制保障,加快農村牧區交通、電力、通訊、廣播電視等基礎設施和公共文化設施建設,發展農村牧區教育事業,完善農村牧區醫療衛生體系。大力發展農牧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提高農村牧區基層民主水平,加強農牧民培訓,著力培養新型農牧民,推進依靠龍頭企業和種養基地快速發展為基礎的具有特色的新農村新牧區建設進程。3.全面提升農牧業產業化經營水平。農牧業產業化是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新牧區和實現農牧業現代化的核心,是實現現代農牧業的有效載體,是農牧業結構調整的突破口,是統籌城鄉發展的紐帶。要落實扶持農牧業產業化經營的各項政策,財政要逐步增加對農牧業產業化的資金投入。農牧業綜合開發資金要積極支持農牧業產業化發展。金融機構要加大對龍頭企業的信貸支持,重點解決農畜產品收購資金困難問題。落實貼息補助、投資參股和稅收優惠政策措施,促進農牧業產業化經營上規模、上檔次、上水平。要制定和出臺具有導向性的發展農牧業產業化優惠政策,加快農牧業產業化進程。龍頭企業是引導農民發展現代農牧業的重要帶動力量。通過貼息補助、投資參股和稅收優惠等政策,支持農畜產品加工業發展,做大做強龍頭企業。在大力培育扶持現在龍頭企業,使其盡快發展壯大的同時,加大招商引資力度,積極引進國際、國內知名企業,通過獨資、合作、股份制等多種形式,打造一批起點高、規模大、帶動力強的企業。積極培育、扶持發展中小型加工企業,逐步形成特色鮮明、優勢突出、配套合理、競爭力強的企業集群。繼續實施品牌戰略,鼓勵同類企業向知名企業和名牌產品靠攏,支持知名企業通過收購、聯營等方式,與同類企業合作。在保護和發展現有馳名商標的基礎上,培育一批有發展潛力的品牌,發揮規模優勢和品牌效應。切實加強農畜產品生產基地建設。緊緊圍繞我旗主導產業和加工企業,建設一批優勢農畜產品產業帶和生產基地,積極推進規模化、標準化、專業化生產,發展集約化經營,不斷提升基地生產能力和農畜產品質量。大力發展農牧民專業合作組織。認真貫徹《農民專業合作社法》,積極引導和支持農牧民發展各類合作組織和專業協會,采取有利于農牧民專業合作組織發展的稅收和金融政策,支持農牧民專業合作組織加快發展,提高農牧民進入市場的組織化程度和開拓市場的能力。健全農村牧區市場流通體系。努力構建開放統一、競爭有序的農畜品市場體系,發展適應現代農牧業要求的物流產業。采取資本金注入、投資補助、財政貼息、稅收優惠等措施,支持農村牧區流通基礎設施建設和物流企業發展,加快培育一批大型農資、農畜產品流通企業集團,支持中小型流通企業的發展,建設一批布局合理、設施先進、功能完善、交易規范的鮮活農畜產品批發市場,促進農村牧區市場的形成。(二)創新投資機制,加大投入力度增加農牧業投入是建設現代農牧業、推進新農村新牧區建設的迫切需要,必須不斷開辟新的農牧業投資渠道,逐步形成農牧民積極籌資投勞、政府持續加大投入、社會力量廣泛參與的多元化投入機制。特別是“十五”以來,我旗工業化、城鎮化快速推進,農牧業產業化經營初見成效,財政增收持續快速增長,我們要抓住時機,加強支農支牧和惠農惠牧政策,切實加大對“三農三牧”的投入。1.各級政府要切實增加對“三農三牧”的投入。都要建立“三農三牧”投入穩定增長機制和以工促農、以城帶鄉的長效機制。要逐步加大政府土地出讓收入用于農村牧區的比重,建設用地稅費提高后新增收入主要用于“三農三牧”。財政每年對農牧業總投入的增長幅度應當高于其財政經常性收入的增長幅度,盡快形成現代農牧業和新農村新牧區建設穩定的資金來源。2.加大支農支牧資金的整合力度,完善投入管理辦法。要充分利用好國家對“三區”建設的財政傾斜政策,積極爭取上級財政支持和項目資金的扶持。要將各渠道項目、資金等資源進行全面整合,集中用于重點地區、重點產業,加強示范村(嘎查)建設,提高支農資金使用效益。要注重發揮政府資金的帶動作用,引導農牧民和社會各方面資金投入現代農牧業和新農村新牧區建設。探索建立多種形式的擔保機制,引導金融機構增加對“三農三牧”的信貸投放。3.認真貫徹落實中央和自治區的各項支農支牧政策,健全和完善農牧業補貼制度。要不斷加大對良種、農機具和農牧業生產資料的補貼力度,并擴大補貼范圍和品種。4.根據“三區”不同主體功能定位和發展方向,安排建設內容和項目投資。禁止開發區除生態工程項目外,公路、通訊等基礎建設項目及其它項目一律不再安排;在條件較差的限制開發區要重點支持生態環境保護和建設,要充分利用國家草原圍欄、退牧還草、退耕還林還草、水土保持等項目資金;在優化開發區和條件較好的限制開發區要重點支持農牧業生產基礎設施和服務體系建設。5.建立農牧業風險防范機制和農牧業保險體系。要加強自然災害和重大動植物病蟲害預測預報和預警應急體系建設,提高農牧業防災減災能力。積極發展農牧業保險,按照政府引導、政策支持、市場運作、農牧民自愿的原則,建立完善農牧業保險體系。擴大農牧業政策性保險試點范圍,財政對農牧戶參加農牧業保險給予保費補貼,完善農牧業巨災風險轉移分攤機制,探索建立財政支持的農牧業再保險體系。鼓勵龍頭企業,中介組織幫助農牧戶參加農牧業保險。(三)加速農田草牧場流轉進程穩定并完善以家庭承包經營為基礎、統分結合的雙層經營體制,在依法、自愿、有償的基礎上,健全農田草牧場承包經營權流轉機制,以承包、入股、合資、租賃等多種形式,加速農田草牧場向種養大戶、龍頭企業流轉和集中,優化資源配置,實現農田草牧場規模經營。政府部門要在土地流轉市場、中介服務組織和土地流轉管理方面制定相關配套政策措施。在農牧業優化開發區域要實行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發展規模經營。對農牧業限制開發區域和禁止開發區域實現嚴格的土地用途管制。(四)優化人口布局,積極轉移農村牧區人口制定科學合理的人口轉移政策,調整和優化農牧民人口居住布局。要有組織地逐步把自然環境和農牧業生產條件惡劣地區的農牧民轉移到城鎮、工礦區和非農產業,鼓勵和支持“三區”的剩余農牧民勞動力向二、三產業轉移,減輕生態環境和生產資源的壓力。對禁止開發區的農牧業人口要分期實施整體搬遷,不再從事農牧業生產經營活動;對限制開發區要逐步將超出環境承載能力的農牧民人口轉移出去,嚴格控制區域人口規模,實行“嚴進寬出”的人口流動管理政策;對優化開發區要進一步科學規劃,合理布局,也要逐步將超出環境承載能力的農牧民人口轉移出去鼓勵實施生態和產業移民工程,確保農牧民“移得出、穩得住、富起來”。對整體遷出的農牧民人口要給予一定的政策扶持和補償,對轉移出去并退出耕地和草牧場的農牧民給予補貼,要依法納入各相關社會保障范圍。要加大“陽光工程”等農村牧區勞動力轉移就業培訓支持力度,加強轉移出去的農牧民的權益保護。逐步建立城鄉統一的勞動力市場和公平競爭的就業制度,進一步完善農牧民外出就業的制度保障。做好農民工就業的公共服務工作,加快解決農民工子女的上學、工傷、醫療和養老保障等問題,切實提高農民工的生活質量和社會地位。(五)制定“三區”評價指標體系根據農牧業“三區”發展功能定位的不同要求,制定針對各自區域發展的相關評價政策。對農牧業優化開發區域,以水資源評價為核心,要強化經濟結構、資源消耗、自主創新、質量效益、產業化水平等指標的評價,鼓勵區域經濟快速發展;對農牧業限制開發區域,要突出生態環境保護、以水定田、以田定人、以草定畜、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等評價指標;對禁止開發區域,主要評價生態環境保護和建設。(六)強化領導,精心組織實施“三區”規劃是全面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實現農村牧區經濟、社會和環境協調可持續發展的重要舉措,旗委、旗人民政府從長遠的戰略決策出發,對發展現代農牧業和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新牧區進行了超前構筑,繪就了宏偉藍圖。各部門要提高認識,加強組織領導,強化落實。各職能部門特別是農口部門要加強協調合作,確保“三區”規劃的順利執行,加快推進現代農牧業和社會主義新農村新牧區建設,為建設更具實力、充滿活力、富有魅力、文明和諧的現代化鄂爾多斯做出更大的貢獻。附件1:鄂托克前旗農牧業經濟“三區”發展規劃示意圖附件2:鄂托克前旗農牧業經濟“三區”發展規劃匯總表附件3:鄂托克前旗優化開發區牧業社分布表附件4:鄂托克前旗限制開發區牧業社分布表附件5:鄂托克前旗禁止開發區牧業社分布表鄂托克前旗農牧業經濟“三區”發展規劃匯總表鎮名稱優化開發區限制開發區禁止開發區嘎查村(個)牧業社(個)面積(萬畝)嘎查村(個)牧業社(個)面積(萬畝)嘎查村(個)牧業社(個)面積(萬畝)敖勒召其鎮947217.432019.7城川鎮2298276.0728140.7昂素鎮1662487.4929139.7上海廟鎮1442.5731551.6合計2298276.033141888.01980711.0PAGE7-鄂托克前旗優化開發區牧業社分布表鎮名稱嘎查名稱牧業社名稱面積(萬畝)城川鎮巴音希泊日嘎查查漢哈圖14.5希泊爾珠拉圖嘎查包日哈圖15.2巴音蘇日格敖包柴達木巴彥希里嘎查希里29.2納林亥拉素哈拉斯日嘎查納林34.4額仁陶勒蓋烏日陶勒蓋布拉格大溝灣村共七個社5.6大場則村共五個社3.2蘇壩海則村共五個社5.5城川嘎查共四個社34.0大發村共六個社7.8糜地梁村共五個社11.6東達圖嘎查共四個社7.1希里嘎查希里社0.6新寨則村新寨則社3.3黃海則村共六個社6.2章格什里村共六個社7.7羊場壕村共七個社12.1高潮畔村共六個社9.7麻黃套村共六個社23.0馬鞍橋村共三個社12.4呼蘆素村共七個社12.3二道川村共四個社11.0克珠日村共三個社9.6合計276.0備注:該區涉及城川鎮22個嘎查村98個牧業社鄂托克前旗限制開發區牧業社分布表鎮名稱嘎查名稱牧業社名稱面積(萬畝)敖勒召其鎮敖勒召其嘎查雅西木都28.4烏蘭陶勒蓋紅旗小沙頭乃瑪慶烏蘭道崩嘎查一隊23.0二隊三隊查漢巴拉素嘎查蘇力圖42.4烏蘭烏素吉仁什邊敖根圖東布呼日嘎吉樂塔布陶樂蓋嘎查巴嘎柴當48.8烏蘭陶樂蓋蘇力圖呼拉胡查干陶勒蓋哈乃克布伊克烏素嘎查伊克烏素32.2敖勒召其什拉溫都馬場井村共八個社12.8漫水塘村共六個社11.8三段地村共五個社8.7大沙頭村共五個社9.3城川鎮呼和陶勒蓋嘎查阿如扎達蓋20.5敖其爾呼和陶勒蓋哈日額日格伊克柴達木嘎查科泊爾20.4昌黃烏日呼德柴達木小隊科泊爾嘎查達楞烏蘭14.7科泊爾阿日勒嘎查蘇勒德19.3阿日樂烏定希泊爾嘎查烏定第一15.5烏定第二烏定第三克珠日嘎查哈根圖40.0永宏沙布格圖宏達格巴音溫都爾布日克圖大池村共七個社10.3昂素鎮巴音烏素嘎查高公43.8烏素巴音代蘇布日嘎說爾都扣木希泊爾昂素鎮毛蓋圖嘎查巴音淖爾11.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