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屆遼寧省大連市海灣高級中學高三第二次調研歷史試卷含解析_第1頁
2025屆遼寧省大連市海灣高級中學高三第二次調研歷史試卷含解析_第2頁
2025屆遼寧省大連市海灣高級中學高三第二次調研歷史試卷含解析_第3頁
2025屆遼寧省大連市海灣高級中學高三第二次調研歷史試卷含解析_第4頁
2025屆遼寧省大連市海灣高級中學高三第二次調研歷史試卷含解析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3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2025屆遼寧省大連市海灣高級中學高三第二次調研歷史試卷注意事項1.考試結束后,請將本試卷和答題卡一并交回.2.答題前,請務必將自己的姓名、準考證號用0.5毫米黑色墨水的簽字筆填寫在試卷及答題卡的規定位置.3.請認真核對監考員在答題卡上所粘貼的條形碼上的姓名、準考證號與本人是否相符.4.作答選擇題,必須用2B鉛筆將答題卡上對應選項的方框涂滿、涂黑;如需改動,請用橡皮擦干凈后,再選涂其他答案.作答非選擇題,必須用05毫米黑色墨水的簽字筆在答題卡上的指定位置作答,在其他位置作答一律無效.5.如需作圖,須用2B鉛筆繪、寫清楚,線條、符號等須加黑、加粗.一.選擇題(12小題,每小題4分,共計48分。在每小題列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是最符合題目要求的。)1.如圖是1949—2008年中國與外國建交狀況曲線圖。1992年中國建交高潮出現的原因有新增建交國數(個)①中國外交政策作出重大調整②中國長期堅持和平共處五項原則③東歐劇變、蘇聯解體④海峽兩岸“九二共識”的達成A.①③ B.①②③ C.②④ D.①②③④2.為了增強說服力,雅典公民在公民大會和陪審法庭上演說的時候,常常借鑒和模仿戲劇表演中的肢體動作和情感手段,將聽眾引向“憤怒”、“嫉妒”和“憐憫”。據此推論,這一獨特的演說方式A.彰顯了城邦民主特色 B.豐富了公民文化生活C.增加了城邦決策風險 D.塑造了公民理性精神3.對下面時間軸呈現的歷史信息解讀正確的是()①上帝是一切事物的根源②自然界和人類社會均蘊含著通則③科學能夠帶給人類幸福④科學發展與思想解放相互推動⑤知識是改善人類生活的主要工具A.①② B.②④ C.③④ D.③⑤4.1945年日本投降后,中共中央制定方針要求加大宣傳“解放區軍隊是人民的軍隊”。隨后,中共報刊在報道中共軍隊收復失地時注重強調“解放者”的概念。1946年,中共軍隊改名為“中國人民解放軍”。這些做法旨在A.調動民眾參戰的積極性 B.契合新的政治斗爭需要C.扭轉解放戰爭不利局面 D.宣傳民主革命的雙重性5.某中學進行《公元前四世紀古羅馬模擬法庭》的課外活動。其中,場景正確的是A.場景一:原告,一羅馬公民;被告,一移居帝國的外邦自由民。案由:追討欠款B.場景二:原告,一新征服地區的自由民;被告,羅馬公民。案由:人身傷害C.場景三:原告,一羅馬平民;被告,羅馬貴族。案由:貴族不允許他的女兒嫁給平民D.場景四:原告,一移居羅馬的外邦自由民;被告,一新征服地區的自由民。案由:商業糾紛6.唐朝宰相議事的場所:A.政事堂 B.南書房 C.軍機處 D.文淵閣7.有學者認為:無論在風格和內容上,一些寫作都十分專注于表達作者的觀點,從而失去了思想與事件的交流,或者可以說他們從未打算過嘗試交流:這種“自我迷戀”是以犧牲讀者為代價的。材料反映的文學流派是A.新古典主義B.浪漫主義C.現實主義D.現代主義8.《十二銅表法》第6表第3條規定:“凡占有土地(包括房屋)二年,其他物品一年的,即因占有取得所有權。”該項法律規定A.適用于羅馬境內一切自由民B.導致私有財產得不到有效保護C.緩和了貴族與平民之間的尖銳矛盾D.調節財產所有人與占有人之間權利矛盾9.“不但一個王朝,而且一個文明看來已經崩潰了,但由于十九世紀六十年代的一些杰出人物的非凡努力,它們終于死里求生,再延續了六十年。”美國漢學家芮瑪麗上述評價中的“非凡努力”當指A.清末新政 B.維新運動 C.太平天國 D.洋務運動10.明代初期實行了嚴格的戶籍制度,人們不得隨意改動戶籍,不得擅自流動,外出百里之外時必須有官府發給的“路引”(通行證)。明代中期以后,政府允許流動人口在當地入戶占籍。這一變化反映了A.科舉取士范圍的擴大B.社會經濟的發展C.君主專制的空前強化D.等級制度的解體11.《太平廣記》中提到,唐高宗時,富商鄒鳳熾“邸店園宅,遍滿海內,四方物盡為所收",并且“常與朝貴游"。《開元天寶遺事》等著述也提及很多富商的類似表現。這可以用來說明唐代前期A.商品經濟有所發展 B.官商勾結壟斷市場C.政府商業政策異變 D.商業資本操縱政權12.《共產黨宣言》指出:“東印度和中國的市場、美洲的殖民化、對殖民地的貿易、交換手段和一般的商品的增加,使商業、航海業和工業空前高漲,因而使正在崩潰的封建社會內部的革命因素迅速發展。”這里迅速發展的革命因素是指A.農民階級力量壯大 B.資產階級力量壯大C.無產階級力量壯大 D.世界市場最終形成二、非選擇題(2小題,共52分)13.(32分)(歷史選修1:歷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材料“政變以后,下詔廢各省學校,然民間私立者,尚紛紛可見,亦由民智已開,不可遏制。”梁啟超將教育制度改革提到變法的根本高度,也不能不說是維新派的遠見卓識。早期革命派通過集合演講、文字宣傳等“社會教育”的形式向屬于“下等社會”和“中等社會”的廣大人民宣傳其革命思想。1912年南京臨時政府成立后,教育部頒布《普通教育暫行辦法》《普通教育暫行課程標準》《民國教育部官職令》等一系列教育法令對清末舊教育進行改革,并從7月開始重新規劃學校系統。教育總長蔡元培在《對于教育方針之意見》中指出:清末的教育宗旨中,“忠君”與共和不符,“尊孔”與信仰自由相違,應予以廢除,代之以“培養公民道德”為中心的資產階級教育宗旨。9月2日,教育部正式公布新的教育宗旨:“注重道德教育,以實利教育、軍國民教育輔之,更以美感教育完成其道德。”至此,近代資產階級教育體系初步確立。——摘編自李韌青《中國近代文化變遷與教育變革》(1)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清末民初教育改革的背景。(2)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清末民初教育改革的意義。14.(20分)人生觀、價值觀,不僅關系著個體成長成才,也關乎著國家發展進步、民族精神氣質。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此時人們仍是教會母親的兒子……但是,人們的人生觀已經改變,他們開始穿與以前不同的服裝,不再把全部思想與精力集中于在天堂、等待幸福的永生,他們試圖在今生、在地球上建立他們的天堂。——房龍《人類的故事》(1)根據材料一概括出,“此時”“人們的人生觀”發生了怎樣的“改變”?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發生這種“改變”的主要推動因素有哪些?材料二在歐洲資本主義革命初期,新興的資產階級希望擺脫封建主義束縛,對封建主義的等級貴賤價值觀進行批判,提出了“自由、平等、博愛”的制度性價值承諾,由此順理成章地舉起動員各個階層人民的旗幟……隨著資產階級奪得了統治權,資產階級也逐漸把其核心價值觀調整為“民主、自由、人權”,從而仍能在一定程度上繼續掌握資本主義社會的道德制高點。——韓震《從人類歷史發展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2)依據材料二,指出資本主義社會價值取向的變化,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其產生的影響。材料三1925年5月《中國青年》收到一封署名“準陰兒”的讀者來畫,詢問惲代英“怎樣打破灰色的人生”。這位讀者是復旦大學的學生,信中提到因為家庭的變化、教會學校的強迫、身體較弱、社會的黑暗、國家的危亡和帝國主義的侵略,使其走到厭世的路,“人生愈覺變成灰色了”,像是一只小船在大洋飄泊,不知將來作何歸宿?惲代英(注:中國共產黨早期領導人)的回答是,你不愿居此悲苦之境,“要去設法應付他,去做一個改革社會國家與打倒帝國主義的人”。而且要結交一些勇敢的朋友,與他們結伴前進,“你若能研究得到一種信念,知道國家社會一定是可以改造的,那譬如你在黑暗中間見了燈光”,灰色人生的問題自然得到解決。——王汎森《“煩悶”的本質是什么——“主義”與中國近代私人領域的致治化》(3)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19世紀20年代中國青年人生觀變得迷茫、厭世的原因。惲代英的回答反映了怎樣的人生觀?這種人生觀的流行對近代歷史有何積極影響?

參考答案一.選擇題(12小題,每小題4分,共計48分。在每小題列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是最符合題目要求的。)1、B【解析】

新中國的外交并結合世界格局的變化可知,隨著東歐劇變、蘇聯解體,中國在長期堅持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的基礎上,對外交政策做出了重大調整,先后同周邊國家實現了關系正常化,此外,中國積極發展同亞非拉和東中歐國家的關系。①②③符合題意,B正確;海峽兩岸“九二共識”的達成是處理大陸與的關系,這屬于國內問題,④不符合題意,ACD錯誤。故選B。2、C【解析】

為了增強說服力,雅典公民在公民大會和陪審法庭上演說的時候,借鑒和模仿戲劇表演中的肢體動作和情感手段,以贏得公民的支持,這反映了直接民主的弊端,直接民主增加了城邦決策風險,故選C;AB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材料中的演說方式容易使公民失去理性,作出感性決策,排除D。【點睛】解答本題的關鍵信息是“借鑒和模仿戲劇表演中的肢體動作和情感手段”,聯系所學雅典民主政治的弊端分析解答。3、B【解析】

依據材料中信息結合所學可知,這些思想都是人類對自然界和社會的思考,這些看似不同領域的思想成就,其背后卻有一個共同的信念,即相信自然界和人類社會均蘊含著具有普遍意義的通則,②項符合題意;結合所學可知,培根認為必須打破偶像,直接觀察、研究自然界,并通過實驗和科學歸納,才能得到正確的認識,這對牛頓發現萬有引力定律產生了巨大影響。而啟蒙思想家受被牛頓證實的萬有引力定律的影響很大,相信存在著不僅控制物質世界、而且控制人類社會的自然法則,這說明科學發展與思想解放相互推動,④項符合題意,因此B選項正確。這些歷史信息都沒有體現上帝的地位和作用,①項不符合題意;材料并未體現科學給人類幸福的內容,《獨立宣言》也不是科學成果,③項不符合題意;材料并未涉及知識的作用;⑤不符合題意,其他選項錯誤。故正確答案為B選項。4、B【解析】

日本投降后,階級矛盾上升為主要矛盾,中共中央在宣傳中強調“解放者”概念,1946年,中共軍隊改名為“中國人民解放軍”,這些舉措強調了中共在法理和輿論上的正當性,契合了新的政治斗爭需要,B正確;日本投降后,國內民眾希望和平,而“解放者”的概念也是在收復失地時所用,與調動民眾參戰積極性無關,排除A;收復失地本身說明解放戰爭有利局面向中共轉向,排除C;中共舉措與民主革命雙重性無關,排除D。5、C【解析】

根據所學可知,公元前四世紀古羅馬的法律是公民法,其適用范圍是羅馬城邦的公民,外邦人不在這個范圍之列,故C項符合題意;ABD中的外邦人不在公民法范圍之內,故排除ABD項。6、A【解析】

根據所學可知唐朝宰相議事的場所是政事堂,故選A;南書房是清朝康熙時設立的,軍機處是清代雍正時設置的,文淵閣是明朝、清朝藏書的地方,均不符題意,BCD錯誤。7、D【解析】

現代主義文學注重藝術形式與藝術技巧的創新,表現出隨意性、不確定的特征,在寫作手法上表現出無選擇性、無中心意義、無完整性,甚至是“精神分裂式”的表述特征。根據材料“一些寫作都十分專注于表達作者的觀點,從而失去了思想與事件的交流,或者可以說他們從未打算過嘗試交流”可知屬于現代主義文學特征,D選項符合題意。新古典主義文學。古典主義文學的藝術特征:第一,從古希臘古羅馬文學中汲取藝術形式和題材。第二,有一套嚴格的藝術規范和標準。第三,主張語言準確、精煉、華麗、典雅,表現出較多的宮廷趣味。第四,人物塑造類型化,A選項排除。浪漫主義文學以現實為基礎,用熱情奔放的語言、絢麗多彩的想象和直白夸張的表現手法,抒發對理想世界的追求,B選項排除。現實主義側重如實地反映現實生活,客觀性較強。它提倡客觀地、冷靜地觀察現實生活,按照生活的本來樣式精確細膩地加以描寫,力求真實地再現典型環境中的典型人物,C選項排除。8、D【解析】

試題分析:本題主要考查學生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尊重材料是做對歷史題目的唯一秘籍。而通過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不難發現,“凡占有土地(包括房屋)二年,其他物品一年的,即因占有取得所有權,”這句話所反映的本質問題是羅馬法的一個重要功能是在調節財產所有人與占有人之間權利矛盾。故選D。考點:古代希臘、羅馬的政治制度?羅馬法?《十二銅表法》【詳解】9、D【解析】

洋務運動是19世紀60年代到90年代,以奕?、曾國藩、李鴻章等為代表的洋務派所進行的一場引進西方軍事裝備、機器生產和科學技術以挽救清朝統治的自救運動。這與題干中提到的“十九世紀六十年代”、“杰出人物的非凡努力”相符,故D正確;清末新政開始于1901年開始,清朝滅亡于1912年,與“十九世紀六十年代”相矛盾,A錯誤;維新變法是晚清時期以康有為、梁啟超為代表的維新派人士的資產階級改良運動。從1898年6月11日開始實施,與題干中“十九世紀六十年代”不符,故B錯誤;太平天國運動開始于1851年,與題干中“十九世紀六十年代”不符,故C錯誤。10、B【解析】

明清時期商品經濟發展,材料中“明代中期以后,政府允許流動人口在當地入戶占籍。”可知明代戶籍的變化是適應明代商品經濟的發展的需求,故B正確。材料未涉及科舉取士的范圍,故A錯。君主專制的空前強化與材料表達不符,故C錯。D項史實明顯錯誤,故錯。11、A【解析】

唐代前期富商“邸店園宅,遍滿海內”,且“常與朝貴游”,這說明當時商人資產雄厚,社會地位有所提高,是商品經濟發展的表現,故選A;“壟斷市場”的說法無從體現,排除B;唐代依然堅持重農抑商政策,加強對工商業管理,政府商業政策沒有發生異變,排除C;“商業資本操縱政權”的情況不符合中國古代史實,排除D。故選A。12、B【解析】材料說明殖民貿易促使資本主義經濟發展,資產階級力量逐漸壯大,導致封建勢力逐漸走向崩潰,B正確;此時主要是資產階級力量壯大,農民和無產階級不是主要力量,A和C錯誤;D是第二次工業革命時期。二、非選擇題(2小題,共52分)13、(1)背景:民族危機加重,應對危機的需要;民族資本主義發展,希望革新體制;中外交流頻繁,民主自由思想傳播。(2)意義:對教育性質進行重新定位,力圖建立國民教育;有利于近代資產階級教育體系的確立;有利于學校教育的發展,培養全面發展的人才;否定了清末“忠君”“尊孔”的封建教育宗旨,對中國教育近代化的發展起了推動作用。【解析】

(1)根據材料“梁啟超將教育制度改革提到變法的根本高度…早期革命派…宣傳其革命思想…代之以“培養公民道德”為中心的資產階級教育宗旨”結合所學從清末民族危機影響、資產階級需要及西方思想傳播角度進行概括闡述。(2)根據材料“集合演講、文字宣傳等“社會教育”的形式…“忠君”與共和不符,“尊孔”與信仰自由相違,應予以廢除…“培養公民道德”…近代資產階級教育體系初步確立。”結合所學從教育性質轉變、教育體系、人才培養、教育近代化等角度進行分析闡述即可。14、(1)改變:以人為中心,反對神學束縛;反對禁欲主義,追求現世的幸福。推動因素:商業城市興起,出現資本主義萌芽,新興資產階級力量壯大,不滿教會對精神世界的控制,保留了大量古代希臘羅馬文化的遺存。(2)變化:由“自由、平等、博愛”調整為“民主、自由、人權”。影響:進一步鞏固資產階級政權;完善資產階級民主政治;推動人民群眾的覺醒和人權斗爭。(3)原因:近代民族危機(帝國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