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L∕T 1296-2013 串聯諧振型故障電流限制器技術規范_第1頁
DL∕T 1296-2013 串聯諧振型故障電流限制器技術規范_第2頁
DL∕T 1296-2013 串聯諧振型故障電流限制器技術規范_第3頁
DL∕T 1296-2013 串聯諧振型故障電流限制器技術規范_第4頁
DL∕T 1296-2013 串聯諧振型故障電流限制器技術規范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9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備案號:42656-2014串聯諧振型故障電流限制器技術規范2013-11-28發布2014-04-01實施IDL/T1296—2013 Ⅱ 2規范性引用文件 13術語和定義 2 5基本原理與一二次簡圖 5 67裝置的性能要求 78主設備技術要求 9試驗 10裝置外觀、布置和安全要求 11標志、包裝、貯存和運輸 附錄A(資料性附錄)華東500kV故障電流限制器工程主要技術參數 附錄B(資料性附錄)控制保護系統的總體構成邏輯框圖 DL/T1296—2013市電力公司電力科學研究院、廣東電網公司電力科學研究院、浙寶開關(杭州)有限公司、浙江省電力本標準主要起草人:戴朝波、項祖濤、楊國慶、王宇紅、鮑偉、陳迅、喻勁松、胡群榮、季方、1DL/T1296—2013串聯諧振型故障電流限制器技術規范本標準適用于220kV和500kV電壓等級的串聯諧振型故障電流限制器,其他電壓等級、其他型式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單)適用于本文件。GB/T1094.6—2011電力變壓器第6部分:電抗器GB/T2423.2電工電子產品環境試驗第2部分:試驗方法試驗B:高溫GB/T2423.3電工電子產品環境試驗第2部分:試驗方法試驗Cab:恒定濕熱方法GB/T2900.16—1996電工術語電力電容器GB3096聲環境質量標準GB4208外殼防護等級(IP代碼)GB/T6115.1—2008電力系統用串聯電容器第1部分:總則GB/T6115.2電力系統用串聯電容器第2部分:串聯電容器組用保護設備GB/T6115.3電力系統用串聯電容器第3部分:內部熔絲GB/T8287.1標稱電壓高于1000V系統用戶內和戶外支柱絕緣子第1部分:瓷或玻璃絕緣子的GB/T11287電氣繼電器第21部分:量度繼電器和保護裝置的振動、沖擊、碰撞和地震試驗第1篇:振動試驗(正弦)GB/T14598.3電氣繼電器第5部分:量度繼電器和保護裝置的絕緣配合要求和試驗GB/T14598.9量度繼電器和保護裝置第22-3部分:電氣騷擾試驗輻射電磁場抗擾度GB/T14598.10量度繼電器和保護裝置第22-4部分:電氣騷擾試驗電快速瞬變/脈沖群抗擾度GB/T14598.13電氣繼電器第22-1部分:量度繼電器和保護裝置的電氣騷擾試驗IMHz脈沖GB/T14598.14量度繼電器和保護裝置第22-2部分:電氣騷擾試驗靜電放電試驗2DL/T1296—2013半導體器件第6部分晶閘管GB/T16927.1高電壓試驗技術第1部分:一般定義及試驗要求GB/T17626.11—2008電磁兼容試驗和測量技術電壓暫降、短時中斷和電壓變化的抗擾度試驗GB/T17626.29—2006電磁兼容試驗和測量技術直流電源輸入端口電壓暫降、短時中斷和電壓標稱電壓高于1000V的交流架空線路用復合絕緣子一定義、試驗方法及驗收準則輸配電系統的電力電子技術靜止無功補償裝置用晶閘管閥的試驗高壓交流串聯電容器用旁路開關DL/T365—2010串聯電容器補償裝置控制保護系統現場檢驗規程DL755—2001電力系統安全穩定導則DL/T1219—2013串聯電容器補償裝置設計導則DL/T1220串聯電容器補償裝置交接試驗及驗收規范DL/T5149—2001220kV~500kV變電所計算機監控系統設計技術規程晶閘管閥室thyristorvalveenclosure3過電壓。注:改寫DL/T1219—2013,定義3.13。保護水平protectivelevel在電力系統發生故障期間出現在過電壓保護裝置上的工頻電壓的最大峰值。[GB/T6115.1—2008,定義3.21]。電流互感器取能currenttransformersupply利用電流互感器二次側所提供的微小功率的能量供給方式,可用于絕緣平臺上設備的測量、控制和激光送能laserpoweredsupply利用光纖傳輸激光微小功率的能量供給方式,可用于絕緣平臺上設備的測量、控制和保護。系統發生故障,從越過整定值時刻起至故障電流限制器發出旁路動作信號所需要的時間,見圖1。響應時間恢復時間整定值線路電流識別時間圖1故障電流限制器的相關時間示意圖從故障電流限制器發出旁路動作信號時刻起至串聯電容器組被旁路,即限流電抗器開始限流所需要的時間,見圖1。從越過整定值時刻起至串聯電容器組被旁路,即限流電抗器開始限流所需要的時間,見圖1。4從串聯電容器組被旁路時刻起至故障電流限制器裝置本身允許串聯電容器組被重投入所需要的時間,見圖1。(串聯諧振型故障電流限制器的)限流阻抗currentlimitingimpedance(ofSRFCL)(串聯諧振型故障電流限制器的)額定電流ratedcurrent(ofSRFCL)(串聯諧振型故障電流限制器的)額定電壓ratedvoltage(ofSRFCL)(串聯諧振型故障電流限制器的)額定容量ratedcapacity(ofSRFCL)(金屬氧化物限壓器的)均流系數evenfactorof(MOV)current并聯的金屬氧化物限壓器電阻片柱(或單元)之間流過的最大電流與平均電流之比。電容溫度系數(α)temperaturecoefficientofcapacitance(α)溫度每變化一度時,電容器的電容變化量與電容C?0的比值(平均值)。C?——在20℃測得的電容。[GB/T2900.16—1996,2.3.14]。4總則4.1故障電流限制器宜用于限制一個變電站或局部電網過大的短路電流,在其限流區域的電網內發生4.2故障電流限制器的選點、參數及性能不應對原電網的正常運行(方式)帶來不利影響。4.3電力系統安裝故障電流限制器后,應符合DL755—2001中第2章安全穩定運行的基本要求。4.5應分析故障電流限制器對系統安全穩定性、過電壓、線路斷路器瞬態恢復電壓、繼電保護等方面54.8故障電流限制器的投退應和系統的保護及重合閘相配合。4.9串聯諧振型故障電流限制器的響應時間應滿足電力系統的要求。4.10故障電流限制器的恢復時間宜滿足所在系統自動重合閘的要求。4.12故障電流限制器應方便檢修、試驗和運行。5基本原理與一二次簡圖5.1基本原理當電力系統正常運行時,由于串聯電容器組與限流電抗器的工頻串聯諧振,使工頻等值阻抗近似為零,不改變電力系統的正常潮流分布;當電力系統發生故障時,串聯諧振型故障電流限制器在適當的時間內迅速旁路串聯電容器組,增大系統的等值阻抗,從而有效限制短路電流。5.2主設備接線簡圖串聯諧振型故障電流限制器的典型電氣主接線如圖2所示,相應的主設備及功能如下:7—旁路隔離開關;8—閥支路限流電抗器:9一阻尼裝置金屬氧化物限壓器:10--阻尼裝置電阻器;11—阻尼裝置電抗器:12—串聯隔離開關;13—接地開關注2:旁路隔離開關、串聯隔離開關、接地開關可有不同接法。注3:阻尼裝置可有不同設計方案。注4:閥支路限流電抗器可根據實際需要選取注5:華東500kV故障電流限制器工程主要技術參數參見附錄A的表A.1。圖2串聯諧振型故障電流限制器典型電氣主接線圖a)限流電抗器(圖2中的1),在系統正常運行條件下通過線路(或母線之間)電流,在系統故障b)串聯電容器組(圖2中的2),在系統正常運行條件下補償限流電抗器的感抗;系統故障期間串聯電容器組被快速旁路,限流電抗器起限流作用。c)金屬氧化物限壓器(圖2中的3),是串聯電容器組過電壓保護的必要措施。d)晶閘管閥(圖2中的4),旁路串聯電容器組的主要手段。當系統發生故障后應快速導通,旁路6DL/T1296—2013e)間隙(圖2中的5),是串聯電容器組的過電壓保護裝置。系統發生故障,當串聯電容器組電壓迅速上升到危及其安全的水平時,間隙應迅速動作,旁路串聯電容器組。晶閘管閥正常動作時應盡量避免間隙動作。f)旁路開關(圖2中的6),在幾十毫秒內實現串聯電容器組的可靠短接,也為串聯電容器組投入、退出操作提供手段。g)阻尼裝置(圖2中的8、9、10和11),限制并阻尼串聯電容器組的放電電流,確保串聯電容器組、品閘管閥、間隙、旁路開關等的安全運行。h)旁路隔離開關、串聯隔離開關和接地開關(分別為圖2中的7、12和13),為操作及檢修提供5.3二次系統功能簡圖串聯諧振型故障電流限制器的典型二次系統功能如圖3所示。光纖光纖閥控與監測單元控制及保護模塊光纖TFR錄波子站站控和調度自動化檢測與觸發當地工作站FCL主設備規約轉換注1:可不設置當地工作站。注2:可單獨配備錄波裝置,也可用變電站的錄波裝置。圖3二次系統功能簡圖6使用條件6.1環境條件串聯諧振型故障電流限制器的正常環境使用條件見表1。超出表1中標準參數值的,在污穢、易燃、易爆等環境使用的或其他定制要求的都屬于特殊環境使用條件。表1串聯諧振型故障電流限制器的正常環境使用條件序號單位標準參數值1周圍環境溫度最高溫度℃最低溫度最大溫差K2海拔m3太陽輻射強度4污穢等級5覆冰厚度6最人風速7濕度相對濕度平均值月相對濕度平均值%8地震水平加速度注:風速指離地10m,維持10min的50年平均最大風速。76.2系統條件a)系統的電網結構和運行方式:b)裝置所在線路或母線的系統標稱電壓與變化范圍:d)線路的輸送能力;g)裝置安裝處及周邊繼電保護配置情況。7裝置的性能要求7.1裝置設計a)應分析不同的安裝地點對其限制短路電流的效果及對系統安全穩定性的影響,經技術經濟論b)串聯諧振型故障電流限制器可裝設在線路,也可裝設在母線之間。a)應針對電力系統的其體情況,通過對不同方案的技術經濟指標的綜合比較,確定串聯諧振型故b)限流電抗的選擇應充分考慮電網發展變化,滿足不同水平年降低短路電流的要求,并預留一定c)串聯諧振型故障電流限制器額定電流宜與所串聯設備的通流能力相適應;d)串聯諧振型故障電流限制器額定電流的選取應滿足系統搖擺和過負荷的要求;e)串聯諧振型故障電流限制器過負荷電流不應低于系統故障后線路電流,過負荷允許持續時間應保證有是夠的時間調整運行方式、降低線路電流。裝置的基本設計和電容器組過電壓保護控制應符合下列規定:a)應明確電力系統故障時保護正常動作和保護拒動時的動作順序要求;b)應在規定的動作順序要求下確定電容器組過電壓保護控制策略和基本設計方案;c)限流電抗器接入及保護串聯電容器組安全的快速措施可采用金屬氧化物限壓器保護、晶閘管閥d)旁路開關保護作為限流電抗器接入及保護串聯電容器組安全的主要措施,應與快速措施相配a)應采用快速而有效的故障信號識別技術,使限流電抗器在系統發生故障時快速投入;b)系統故障的快速識別信號可采用線路電流瞬時值、線路電流微分值(di/dr)、金屬氧化物限壓器電流瞬時值或這二種快速識別信號的組合:8DL/T1296—20131)故障電流限制器接入對系統安全穩定性的影響;2)故障電流限制器接入對雷電過電壓的影響;3)故障電流限制器接入對操作過電壓的影響;4)故障電流限制器接入對線路兩側線路斷路器瞬態恢復電壓的影響;5)故障電流限制器接入對白動重合閘的影響;6)故障電流限制器接入對繼電保護的影響。7.2技術要求a)串聯諧振型故障電流限制器的工頻等值阻抗的最大值與額定電流的乘積(縱向壓降)不宜大于系統標稱相電壓的1.0%;c)串聯諧振型故障電流限制器的識別時間(見圖1)不應大于1.0ms:d)串聯諧振型故障電流限制器的動作時間(見圖1)不應大于1.0ms;e)串聯諧振型故障電流限制器的響應時間(見圖1)不應大于2.0ms;f)流過額定電流時,串聯諧振型故障電流限制器的總損耗不宜大于f)串聯諧振型故障電流限制器的限流電抗器損耗PL可用式(2)來計算:P——限流電抗器的損耗;g)串聯諧振型故障電流限制器的串聯電容器組損耗P.可用式(3)來計算:9DL/T1296—2013Pc—--串聯電容器組損耗:Q.——串聯電容器組的容量:tanδ——電容器介質損耗角正切值,在損耗計算中可取所有電容器單元介質損耗角正切值的平均值用于損耗計算,可通過實測值計算得到。h)實測溫度下的結果應換算到運行溫度下的結果。噪聲應符合下列規定:a)設計時應考慮限制噪聲干擾;b)站內噪聲的限制范圍可以絕緣平臺下的圍欄為界;c)外部噪聲的限制范圍應以變電站圍墻為界;d)噪聲的測點位置應符合GB12348—2008中5.3條的規定;e)當故障電流限制器附近有噪聲敏感區域,應按GB3096中的要求確定聲環境功能區類型,且應符合GB12348規定的噪聲排放限值;f)對噪聲水平如有特殊要求,應明確最大允許噪聲水平。7.5可靠性、可用性及可維護性可靠性、可用性及可維護性應符合下列規定:a)應采用適當的方法對裝置的可靠性、可用性及可維護性進行評估,宜包括以下評估內容:1)故障電流限制器的可靠性設計:2)故障電流限制器的可靠性水平預測;3)故障電流限制器檢修方案、維護規程的制定;4)故障電流限制器的可靠性指標統計:b)可用等效年可用率、年強迫停運發生率等來評估:1)等效年可用率不應低于99%;2)年強迫停運發生率不應超過1次;3)平均無故障時間宜大于4000h8主設備技術要求8.1.1基本技術要求電容器的基本技術要求如下:a)電容器組的額定電流不應低于串聯諧振型故障電流限制器的額定電流;b)電容器單元應具有可互換性;c)電容器單元的外殼爆破能量不應低于15kJ;d)電容器的年損壞率不應超過0.1%;e)電容器單元在環境20℃、額定電壓下的損耗不宜大于0.20W/kvar;f)電容器單元的電容溫度系數的絕對值不宜大于0.0004/℃:g)電容器單元的介質不應含多氯聯苯(PCB)。8.1.2結構要求電容器的結構要求如下:a)宜采用內熔絲或無熔絲結構的電容器單元;b)宜采用雙套管結構的電容器單元:c)電容器單元宜采用壓嵌式絕緣套管:d)內熔絲電容器組可采用H型接線方式,無熔絲電容器組可采用分支型接線方式,見圖4;e)H型接線方式的電容器單元宜平均分布在四個橋臂(支路)上;f)分支型接線方式的電容器單元宜平均分布在兩個支路上;g)電容器套管間宜采用軟連接;h)H型接線方式的電容器宜采用橋差不平衡電流保護。圖4電容器組的接線方式8.1.3偏差要求電容器的偏差要求如下:a)可將電容器單元在相間作適當分配以減小相間的不平衡度。b)電容器組偏差與限流電抗器偏差應匹配。c)在參考溫度下的實測電容與額定電容的偏差不應超過下列限值:1)對電容器單元為±3.0%;2)對電容器組為±2.0%;3)電容器組中任何兩個相間電容的最大值與最小值之比不應超過1.01;4)對應臂的電容之比不應超過1.01。8.2限流電抗器限流電抗器的技術要求如下:a)限流電抗器的設計、制造應符合GB/T1094.6—2011中第8章的規定;b)宜采用單相、干式、空芯、不帶分接、戶外安裝的電抗器;c)限流電抗器的額定持續電流不應小于串聯諧振型故障電流限制器的額定電流;d)限流電抗器的設計應考慮系統諧波電流的因素;e)限流電抗器應能承受短路電流的電動力及熱作用,并應有足夠的熱穩定及動穩定能力:f)布置時應考慮通過穩態電流時的熱效應、電磁效應以及通過短路電流時的電動力效應,并采取應對措施;g)限流電抗器的各相間和相對地的絕緣要求應與所在系統設備最高工作電壓相匹配;h)當有避雷器與限流電抗器并聯時,限流電抗器端子間的絕緣要求可稍低,并應符合GB/T1094.6—2011中8.7條的規定;i)應給出25%、50%、75%和100%額定電流下的換算到75℃的總損耗;j)每相電抗值與額定電抗值的偏差應小于±2%,三相之間偏差應小于2%;k)限流電抗器的支架宜采用非磁性材料。8.3晶閘管閥8.3.1基本技術要求晶閘管閥的基本技術要求如下:a)晶閘管應符合GB/T15291—1994中4.1條關于基本額定值和特性的規定;DL/T1296—2013b)宜采用空氣自然冷卻的晶閘管閥;c)應根據系統故障和操作引起的最大過電壓和過電流進行品閘管閥設計:d)應確保一定的晶閘管級的冗余數;e)晶閘管閥應具備防止和耐受誤通的能力;f)晶閘管閥應具備正常觸發和強制觸發兩個獨立的觸發系統:g)晶閘管閥觸發系統的取能方式應滿足連續觸發條件的能量需求;h)晶閘管閥的結構應便于維護、故障處理及更換。晶閘管閥的過電壓保護要求如下:a)晶閘管閥兩端可采用氧化鋅避雷器或其他保護裝置實現過電壓保護;b)應為單支晶閘管配置強制觸發系統,如擊穿二極管保護;c)應配置動態均壓與靜態均壓回路。8.3.3通流能力要求a)晶閘管閥應能承受規定的動作順序要求所對應的流過晶閘管閥的電流。b)品閘管閥的設備規范取決于具體設計方案:1)線路故障時用晶閘管閥旁路串聯電容器組?!獞_保品閘管閥在故障發生后可靠地進入并維持持續導通狀態,并能在旁路開關合閘前承受短路電流的沖擊?!到y發生最嚴重故障,品閘管閥的結溫不應超過允許值。2)短路電流換流到間隙。——晶閘管閥應能承受相應電壓電流的作用,以使得電容器電壓上升至可靠觸發間隙的水——通過晶閘管閥的涌流應限定在特定水平之下,以確??稍诰чl管兩端施加反向阻斷電a)應確定晶閘管閥的最大關斷電壓,其值應人于串聯諧振型故障電流限制器在其運行范圍內任意運行點的穩態關斷電壓。b)選擇晶閘管閥的級數與電壓額定值時,應考慮下列因素:1)計及關斷電壓過沖在內的晶閘管閥承受的最高電壓水平;2)串聯晶閘管級間的均壓問題;3)晶閘管級的冗余配置。金屬氧化物限壓器的技術要求如下:a)技術要求、特性參數應符合GB11032和GB/T6115.2規定;b)應能承受正常及過負荷運行條件下的電壓;c)額定電壓的選擇應與串聯電容器組過電壓水平相匹配;d)長期施加在端子間的工頻電壓不應超過金屬氧化物限壓器的持續運行電壓;e)能量設計時應計及系統短路電流以及搖擺電流的影響;f)熱備用的容量裕度不應少于10%(或1臺);h)應有可靠的密封,在壽命期間內,不應因密封不良而影響運行性能;DL/T1296—2013i)在太陽的輻射下,瓷套表面的溫度不宜超過60℃;k)單元之間的均流系數不應大于1.05。b)強迫觸發電壓不應高于0.8倍的過電壓保護水平;c)間隙的動作時間應滿足故障電流限制器的動作時間的要求;h)間隙在額定工況下應能免維護動作25次;i)每套間隙應配備兩套完全獨立的間隙觸發回路;8.6阻尼裝置a)宜采用金屬氧化物限壓器串電阻器后再與電抗器并聯的型式或間隙串電阻器后再與電抗器并e)應使電容器組的放電電流(峰值)小于電容器組額定電流的100倍;f)放電電流的幅值和放電頻率的乘積不宜超過100kA·kHz;i)應使晶閘管閥的沖擊電流的di/dr小于允許值;1)宜使放電電流第二個波峰值小于此前同極性波峰值的一半。a)應符合GB/T28565中的規定;DL/T1296—2013j)應能遠方和就地操作,其間應有閉鎖;k)需要經常投切時,應具備頻繁操作的能力和較高的可靠性;1)額定操作順序宜為C—0.3s—0C—3min—0C。8.8隔離開關和接地開關a)隔離開關和接地開關的設計應符合GB1985規定;b)應基于電壓等級、最大穩態電流以及故障暫態電流選擇隔離開關;c)旁路隔離開關的斷口絕緣可按照串聯電容器組電壓水平選擇;d)隔離開關與接地開關的配置應使于串聯諧振型故障電流限制器的檢修與維護,可在不影響線路正常運行的前提下將其與電力系統隔離。a)電流互感器應能承受故障電流和串聯電容器組放電電流的聯合作用,且具有足夠的機械強度和b)電流互感器的絕緣水平應符合GB/T6115.1規定:c)測量用電流互感器的精度不宜低于0.2級;d)保護用電流互感器的精度不宜低于5P;e)對電容器組采用H橋接線的不平衡電流互感器,應符合c)和d)的規定,且測量精度應與保f)對電容器組采用分支接線的電流互感器,應符合c)和d)的規定,還應考慮一致性;g)同時用于測量和保護的電流互感器,應符合c)和d)的規定;h)取能用電流互感器的額定輸出的標準值應確保在規定條件下能滿足能量供給需求。8.10光纖柱a)光纖柱宜采用復合型外絕緣,并懸掛安裝;c)光纜與光纖柱宜采用熔接的方式進行連接(如需要);d)光纖數的冗余度不應低于100%。8.11絕緣平臺a)宜采用支持式絕緣平臺,四周應設置圍欄;b)絕緣平臺的絕緣水平應考慮系統的電壓等級和海拔高度等因素;c)應綜合考慮安裝地點的風速、覆冰、積雪、地震烈度等因素,確保絕緣平臺的機械強度和支撐性能滿足要求;d)應避免絕緣平臺與絕緣平臺上的設備發生諧振;e)絕緣平臺外邊緣及必要處應設有護欄;f)每個絕緣平臺宜配一個爬梯,爬梯與絕緣平臺應有電氣閉鎖功能;g)用于絕緣平臺的爬梯應具有接地措施;h)應確保足夠的爬距和間隔以利于絕緣平臺上設備的運行與維護。8.12控制保護系統8.12.1基本技術要求控制保護系統的基本技術要求如下:DL/T1296—2013b)控制保護系統的單一元件(出口繼電器除外)損壞時不應造成控制保護系統的誤動作;g)控制保護系統應具有對時功能,如B碼對時;j)室內部分的外殼防護應按GB4208中IP20的要求,注:故障電流限制器控制保護系統典型的總體構成框圖參見附錄Bb)控制策略及其定值應滿足工程要求。1)電抗器保護:單元件橫差保護(如需要);2)電容器保護:不平衡保護、過負荷保護;3)金屬氧化物限壓器保護:過電流保護、能量保護、溫度保護、不平衡保護(如需要)、能量梯度保護(如需要);4)晶閘管閥保護:過載保護、拒觸發保護、裕度不足保護(如需要);6)旁路開關保護:三相不一致保護、合閘失靈保護、分閘失靈保護;7)線路電流保護:過電流保護、電流斜率保護、低電流保護;4)合旁路開關,永久閉鎖;5)觸發間隙;7)晶閘管閥旁路電容器組;DL/T1296—2013a)控制保護系統應能在GB/T14285—2006中6.5.1條所規定的電磁環境中正常工作;b)控制保護系統的不帶電金屬部分應作等電位連接,并可靠接地;c)宜盡可能地縮短絕緣平臺測量回路的電纜長度,電纜宜穿裝在金屬屏蔽管內,金屬屏蔽管與絕緣平臺應可靠連接。電纜兩端應為同一電位,以避免e)接地應符合DL/T5149—2001中11的規定;或誤發信號。當直流電源恢復正常后,控制保護系統應白動恢復正常工作。a)控制保護系統所需電源宜采用380/220V、50Hz交流,220V/110V直流電源和UPS電源,應滿1)應有兩路獨立的交流電源,電壓允許偏差為-20%~+15%,頻率允許偏差為±5%,諧波電壓總畸變率不應大于8%;2)兩路交流電源不能相互切換,正常時兩路應全部供電;3)兩路直流電源應完全獨立,電壓允許偏差為-20%~+15%,紋波系數不大于5%。b)絕緣平臺所需電源宜采用激光送能與電流互感器取能相結合的方式。c)線路故障時絕緣平臺供電不應受影響。a)控制保護系統應能實現對設備狀態的監視、顯示,并將相應的狀態信號、操作信號以及報警信b)控制保護系統應具備多個符合一定通信規約的通信接口,滿足同時連接變電站綜合自動化系c)控制保護系統還應具備自動監視、記錄故障電流限制器發生的事件與故障信息的功能,相關數a)應按GB/T6115.1和GB/T6115.3進行電容器的例行試驗、型式試驗和選項試驗。b)宜進行電容器外殼耐受爆破能量試驗,試驗可采用直流儲能,脈沖放電方式進行,并用波形記1)試驗后電容器外殼未出現爆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