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PAGE1第四單元明清中國版圖的奠定與面臨的挑戰題組一從明朝建立到清朝前中期的統治限時:19分鐘滿分:25分用時:分鐘得分:分答案:151頁一、選擇題1.[2021天津,3分]明初“立中書省以總天下之文治”,胡惟庸任丞相時,“生殺黜陟,或不奏徑行”。朱元璋以“擅權植黨”罪名誅殺胡惟庸,取消中書省。造成丞相“擅權”的根本原因是(B)A.丞相個人貪權攬政 B.制度導致權力失衡C.中央集權受到削弱 D.君主專制逐步強化[解析]材料反映的是丞相胡惟庸權力過大,從而導致中書省被取消,結合所學知識可知造成丞相“擅權”的根本原因是明初繼承元朝丞相制度,致使權力失衡,君相沖突加劇,故B項正確。丞相個人貪權攬政是次要原因,不是根本原因,故A項排除;材料強調的是皇權與相權的矛盾,不是中央集權的削弱,故C項排除;君主專制強化必然壓縮相權,D項與丞相“擅權”不符,排除。2.[2020全國卷Ⅲ,4分]明萬歷年間,神宗下令工部鑄錢供內府用,內閣首輔張居正“以利不勝費止之”。神宗向戶部索求十萬金,張居正面諫力爭,“得停發太倉銀十萬兩”。這反映出當時(A)A.內閣權勢強大 B.皇權受到嚴重制約C.社會經濟凋敝 D.君權相權關系緊張[解析]根據材料可知,張居正擔任內閣首輔時,敢于駁正皇帝的不當言行,而明神宗不得不接受內閣首輔的勸諫,這說明內閣權勢強大,A項符合題意。內閣權力是皇帝賦予的,“皇權受到嚴重制約”表述不當,排除B項;社會經濟凋敝與材料內容沒有直接關系,排除C項;明太祖朱元璋時已經廢除宰相制度,排除D項。3.[2021重慶,3分]清軍入關后即封禁東北。順治十八年(1661年)奉天府尹張尚賢上奏曰:合河東、河西之邊海以觀之,黃沙滿目,一望荒涼……此外患之可慮者。……獨寧遠等三地人民湊集,然僅有佐領一員,不知于地方如何料理……合河東、河西之腹里觀之……有土無人,全無可恃,此內憂之甚者。此奏意在(B)A.說明東北自然環境惡劣 B.呼吁東北邊務亟待充實C.強調東北地勢易攻難守 D.彈劾東北官員疏于管理[解析]此奏說明東北封禁后,人口稀少、土地荒蕪,存在著嚴重的內憂外患,故其意在呼吁東北邊務亟待充實,故B項正確;此奏意在強調加強東北邊防的重要性,而非說明東北自然環境惡劣,故A項排除;材料未涉及東北地勢易攻難守的問題,也未涉及彈劾東北官員的信息,故C、D兩項排除。4.[2022湖南,3分]嘉慶七年(1802),戶部侍郎兼管錢局二品大員周興岱任江西主考時,卻以南書房行走(即在南書房當值的官員)的身份擅發告示,收受賄賂。這反映當時(A)A.君主的高度集權 B.官員俸祿入不敷出C.南書房地位提高 D.中央吏治十分混亂[解析]南書房是清代內廷機構,南書房行走常侍皇帝左右,在國家事務中扮演重要角色,周興岱以南書房行走的身份“擅發告示”,反映出當時君主高度集權,A項正確。軍機處設立以后,南書房地位有所下降,排除C項。僅由材料中周興岱收受賄賂得不出B、D兩項結論,排除。二、非選擇題5.[2021全國卷甲,12分]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衛所,明代常備軍軍事組織。明代在各要害地方皆設衛所,屯駐軍隊,若干府劃為一個防區設衛,衛下設所。衛所集中分布區域與明代的政治、經濟、國防等有密切關系。明萬歷年間疆域示意圖(局部)根據上圖并結合所學知識,在答題卡的地圖中標示出明代衛所集中分布的區域,并說明集中分布的理由。(要求:只需標示出明代衛所的一個集中分布區域;在答題卡的地圖中用斜線/明確標示,理由準確充分,表述清晰)[答案]衛所集中分布地區:南京地區,在地圖上標出。理由:政治、軍事上,南京作為留都,擔任著長江防御的重要任務,對于鎮守南方、鞏固統一多民族國家有重要作用。經濟上,南京工商業繁榮,轉運貿易發達,為京師提供了財力支持。(12分)[解析]本題屬于開放型試題,首先,需要結合題目所給的信息標示出一處衛所集中分布區域。所標示區域應該符合題干中要求的“要害地方”“衛所集中分布區域與明代的政治、經濟、國防等有密切關系”。然后,就自己所標示的衛所集中分布區域說明理由??蓮囊韵路矫嫠伎甲鞔穑洪L城一帶設衛所——進行邊疆防御;遼東地區設衛所——強化對遼東地區的控制;東南沿海地區設衛所——加強海防,防止倭寇侵擾;南京一帶設衛所——南京的政治、經濟、軍事地位重要。題組二明至清中葉經濟的發展(上)限時:5分鐘滿分:15分用時:分鐘得分:分答案:152頁1.[2022廣東,3分]清代從廣州出口的瓷器中,除了江西、浙江的名窯產品外,還有廣東、福建專門燒制的貿易瓷。廣州等地有的瓷窯還聘請來自歐洲的畫師,負責在瓷坯上繪制歐風圖像。這種現象反映當時(A)A.廣州處于中外交流的前沿 B.出口瓷器產自官營手工作坊C.西方藝術在中國頗受歡迎 D.重農抑商政策受到明顯削弱[解析]據材料“廣州……瓷窯還聘請來自歐洲的畫師,負責在瓷坯上繪制歐風圖像”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當時廣州處于中外交流的前沿,故選A項。僅由材料無法判斷出口瓷器產自官營手工作坊還是民營手工作坊,故排除B項;C項材料無法體現,排除;題干不涉及重農抑商政策,故排除D項。2.[2021河北,3分]明朝重新疏通大運河后,有些年份南糧北運達五六百萬石,超過元朝海運漕糧年度最高額。同時,運糧船夾運的南方絲織品、棉布、瓷器等廣銷北方各地,返航時裝載的大批棉花、雜糧等銷往東南沿海。據此可知,明朝大運河航運(D)A.加速了經濟重心南移 B.導致了重農抑商政策松動C.引發了“海禁”政策出臺 D.推動了長途販運貿易發展[解析]據材料“運糧船夾運的南方絲織品、棉布、瓷器等廣銷北方各地,返航時裝載的大批棉花、雜糧等銷往東南沿?!笨芍鞒筮\河航運推動了長途販運貿易發展,故D項正確。宋代經濟重心南移已經完成,故A項排除。B項缺乏材料依據,排除。明朝大運河航運與“海禁”政策出臺并不構成因果關系,故C項排除。3.[2019天津文綜,4分]明朝嘉靖年間,山西武城縣縣令鑒于該縣“集日寡而曠多”,每逢集日,便組織“歌舞劇戲之徒,各呈其技于要街”,結果“眾且觀且市,遠近畢至,喧聲沸騰……粟米絲麻布帛,禽而雞鶩,獸而牛羊,食而魚肉果菰,與夫南北水陸之產,可以供民生所需者,錯然填街溢巷”。從史料可知,當時武城縣(B)A.農村集市貿易從無到有 B.文化與商業結合活躍經濟C.居民日常文化活動豐富 D.鄉村城鎮化發展比較迅速[解析]由材料“歌舞劇戲之徒,各呈其技于要街”“眾且觀且市,遠近畢至,喧聲沸騰”可知,集市中既有文化娛樂活動,也有商業交易,說明當時武城縣文化和商業活動緊密結合,故B項正確。武城縣在此之前只是“集日寡而曠多”,材料體現不出農村集市貿易從無到有,故A項錯誤。材料不僅涉及當地文化生活,還體現了商業活動繁榮,C項說法不全面。材料并未涉及鄉村城鎮化發展的相關內容,故D項錯誤。4.[2019江蘇,3分]有學者認為,“傳統上人們對貧窮抱有道德中立的認知”,但明朝晚期,“人們越來越懷疑貧窮是短視和懶惰的結果”。這種現象出現的主要原因是(B)A.新興資產階級追求財富和物質享受 B.商品經濟發展導致社會價值觀變化C.貧富分化和道德淪喪現象日益嚴重 D.反正統思想成為當時社會主流思想[解析]結合材料可知,明朝晚期人們對待貧窮的態度由道德上的中立轉變為“懷疑貧窮是短視和懶惰的結果”,這與商品經濟發展、人們有機會通過自身努力獲得財富的社會觀念盛行有關,B項正確。明代還沒有產生資產階級,A項錯誤;材料反映的是人們對待貧窮態度的變化,并非道德淪喪,C項錯誤;反正統思想在有明一代始終沒有成為社會主流思想,D項錯誤。5.[2021海南,2分]下表反映了(A)清代前期主要財政歲入一覽表單位:萬兩(銀)時間總額地丁銀%鹽課%關稅%雜賦%1685年(康熙二十四年)3424282382.438811.31223.6912.71724年(雍正二年)3649302883.038710.61353.7992.71753年(乾隆十八年)4266296469.570116.445910.81423.31766年(乾隆三十一年)4254299170.357413.554012.71493.5A.繁榮背后潛藏危機 B.近代前夜發展停滯C.資本主義萌芽出現 D.土地兼并程度加深[解析]根據材料信息可知,清代前期主要財政歲入總額總體呈上升趨勢,其主要來源是地丁銀,這體現了當時清朝經濟結構仍以小農經濟為主,與此同時新航路開辟后西方國家資本主義經濟突飛猛進,清代經濟繁榮的背后實則潛藏危機,A項正確。題組三明至清中葉經濟的發展(下)限時:25分鐘滿分:45分用時:分鐘得分:分答案:152頁一、選擇題1.[2020江蘇,3分]明代松江府大地主潘允端的《玉華堂日記》中,反映土地租佃關系的記事有4條。在日記中,關于墾田、挑泥、種麥等往往有發給“工本”和“工銀”的記載,他的田莊產品除自用外,也有一部分投放市場。該日記可以佐證(D)A.農村雇傭勞動基本普及 B.地主剝削程度有所減輕C.地主收入依賴家庭副業 D.農業生產經營方式多樣[解析]根據潘允端的日記記載可知當時農業生產中存在租佃關系和雇傭關系,田莊產品不局限于自給自足,這說明當時農業生產經營方式多樣,故D項正確。潘允端的日記中有發給“工本”和“工銀”的記載,說明當時農業生產中存在雇傭關系,但據此并不能推出農村雇傭勞動基本普及的結論,排除A項。材料體現的是農業生產經營方式的多樣性,沒有涉及地主的剝削程度,排除B項。材料沒有強調地主收入來源,排除C項。2.[2019全國卷Ⅲ,4分]乾隆時江南地主“所居在城或他州異縣,地畝山場皆委之佃戶”。蘇州甚至出現“土著安業者田不滿百畝,余皆佃農也。上田半歸于郡城之富戶”。由此可知,當時江南(C)A.土地所有權變更極為頻繁 B.農業生產利潤微不足道C.個體農耕為主要生產形式 D.農業中商品化生產普遍[解析]由題干材料可知,地主主要在城里居住,田地委托給佃戶種植和經營,這一方面反映了人身依附關系的松弛,另一方面也反映了個體農耕成為主要生產形式,故C項正確。清朝時,土地所有權仍在地主手里,A項錯誤;“江南地主”“郡城之富戶”控制大量農村土地,農業生產并非無利可圖,B項錯誤;材料并未涉及商品化生產的信息,D項錯誤?!舅季S拓展】明清時期,隨著商品經濟的發展,市鎮的地位越來越重要。城居地主逐步從農業生產領域退出,減少對農業生產的介入,把自己手中擁有的“地畝山場”等生產資料交給佃戶打理經營,從而出現了材料中租佃關系變動的現象。這一現象反映了封建租佃關系的進一步發展,以及封建人身依附關系的松弛。3.[2020全國卷Ⅱ,4分]明代官營手工業實行工匠制度,生產官府所需物資。明中葉后,官府往往直接向匠戶征收銀兩而不征用其生產的產品,此現象持續增多。這反映了(D)A.白銀已取代其他貨幣 B.雇傭勞動成為主要用工方式C.民營手工業發展受挫 D.官營手工業的地位遭到削弱[解析]根據材料可知,明中葉后匠戶需在市場上出售其生產的產品換取銀兩以繳納匠銀,成為事實上的私營手工業者,且此現象持續增多,這反映了官營手工業的地位遭到削弱,故D項正確,C項錯誤。明中葉后,白銀成為普遍流通的貨幣,但并不是唯一的貨幣,沒有取代其他貨幣,故A項錯誤。材料沒有涉及雇傭勞動與其他用工方式的比較,無法得出雇傭勞動成為主要用工方式,故B項錯誤。4.[2023新課標卷,4分]我國東南沿海某港口,在15世紀只是一個“結茅而居”的漁村,到16世紀,已成為“繁華世界”,“寶貨塞途,家家歌舞賽神,鐘鼓管弦,連飆響答”,時稱“小蘇杭”。能夠說明這一現象的是(C)A.朝貢貿易繁榮 B.農業生產技術進步C.白銀大量流入 D.海上絲綢之路興起[解析]自明朝后期起,商品經濟進入新的繁榮期。美洲等地的白銀通過海外貿易大量流入,對外貿易興盛,促進了東南沿海港口的發展,C項正確;朝貢貿易是官方行為,材料體現的是東南沿海地區的私人海上貿易,A項排除;材料體現的是東南沿海某港口對外貿易與商業的發展,這與農業生產技術進步無直接關聯,B項排除;漢代海上絲綢之路興起,D項排除。5.[2022江蘇,3分]明代中后期,江南地區“耕漁之外,男婦并工……織布、織席、采石、造器營生”,婦女收入在家庭經濟來源中占有很大比重。社會上追求財富、重視自我的風氣頗為興盛。與這些現象密切相關的是(A)A.經濟社會多元發展 B.重農抑商政策明顯松弛C.朝廷放松社會控制 D.宋明理學強化家庭倫理[解析]由“耕漁之外,男婦并工”“婦女收入……占有很大比重”“追求財富、重視自我的風氣頗為興盛”可知,明朝中后期,商品經濟發展,從而影響了社會風氣,這些現象與經濟社會多元發展密切相關,A項正確。明朝中后期重農抑商政策并未松弛,B項錯誤;材料中的現象與朝廷放松社會控制關系不大,C項錯誤;材料反映的現象屬于經濟生活,與“宋明理學”“家庭倫理”并非密切相關,D項錯誤?!練w納總結】明清商品經濟發展的新現象(1)貨幣經濟活躍:隨著商品流通領域的擴大,社會上大量使用白銀,商業資本日趨活躍。(2)農產品商品化:農產品大量進入市場,棉花、茶葉等經濟作物普遍種植。(3)工商業市鎮興起:在運河沿岸和江南地區,工商業市鎮大量涌現。(4)長途販運貿易興盛:區域性商人群體實力雄厚,形成大商幫。(5)商人地位提高:商人第一次被作為歌頌的對象進入文學世界。6.[2019全國卷Ⅰ,4分]明中后期,大運河流經的東昌府是山東最重要的棉花產區,所產棉花多由江淮商人坐地收攬,沿運河運至江南,而后返銷棉布。這一現象產生的主要因素是(D)A.交通方式的變革 B.土地制度的調整 C.貨幣制度的改變 D.地區經濟的差異[解析]由材料可知,明朝中后期,山東是江南的原料產地和棉布銷售市場,而江南主要生產成品(棉布)。這是由商品經濟發展使南北區域經濟不同導致的,故D項正確。運河運輸是隋唐以后重要的常規航運方式,交通方式沒有出現變革,故A項錯誤。不同區域呈現不同經濟特色,是社會經濟發展的產物,非土地制度調整的產物,與貨幣制度改變沒有關系,故B、C兩項錯誤。7.[2022全國卷乙,4分]明后期有士人稱,江南流行“好名喜夸”之風,家中但凡有千金之產,必定會營建一園,“近聚土壤,遠延木石,聊以矜眩于一時耳”,但“俗氣撲人”。這可用于說明(D)A.士大夫傳統觀念的顛覆 B.世俗化審美趣味的初現C.士農工商社會結構解體 D.江南市鎮工商業的繁榮[解析]明后期,隨著江南地區市鎮經濟的繁榮,人們的思想觀念發生了變化,“好名喜夸”之風盛行,D項正確;“顛覆”表述絕對,排除A項;宋代已經出現世俗化審美趣味,排除B項;明后期仍然是士農工商的社會結構,排除C項。8.[2021山東,3分]明中葉以后,添加插畫的書籍大量刊行,出現了眾多以繪畫為主體的畫本,甚至一些知名畫家也受雇于坊刻。這說明當時(D)A.畫本成為知識傳播主要載體 B.市民文化是社會主流文化C.社會審美旨趣出現階層分化 D.書籍出版商業化程度加深[解析]從材料中“添加插畫的書籍大量刊行”“甚至一些知名畫家也受雇于坊刻”等信息來看,明中葉以后,書籍出版的商業化程度不斷加深,特別是一些知名畫家受雇于坊刻更能反映出商業化特點,故D項正確。A項說法不符合史實,排除;B、C兩項結論由材料不能得出。9.[2019全國卷Ⅱ,4分]研究表明,明代大商人的資本一般為白銀數十萬兩,多者上百萬兩。到清代中期,大商人的資本一般在一百萬兩以上,甚至多達千萬兩。這表明清代中期(C)A.商人的地位發生根本性改變 B.重農抑商政策明顯松弛C.商業活動的規模進一步擴大 D.白銀開始成為流通貨幣[解析]以白銀作為統一計量單位,清代中期的大商人資本大體十倍于明代大商人資本,聯系所學江南商品經濟的進一步發展、商幫的形成、清朝疆域的擴大等知識,可以得出商業活動的規模進一步擴大的結論,故C項正確。商人的地位發生根本性改變缺乏史實支撐,故A項錯誤。結合所學知識可知,重農抑商政策明顯松弛不符合史實,故B項錯誤。D項錯在“開始”,排除。10.[2021江蘇,3分]乾隆年間,淮揚文風達到鼎盛,“邗上時花二月中,商翁大半學詩翁”,商人與文人交相唱和,天下文人稍能言詩,輒思游食揚州,以至有“揚州遍地是詩人”之說。這種情況表明(A)A.商業發展影響社會風氣 B.八股取士擴大詩人群體C.重學風氣提升文人素養 D.財富增加助長奢侈之風[解析]隨著經濟重心的南移和大運河溝通南北,淮揚地區經濟繁榮;材料“商翁大半學詩翁”“商人與文人交相唱和”“揚州遍地是詩人”反映了經濟的發展帶動了文化的活躍,商業發展影響社會風氣,A項正確。二、非選擇題11.[2020北京,9分]“十三行”材料一1685年,清廷始開海禁。次年,仿明末“牙行”(向政府申請外貿特許經營權的貿易組織),開設“洋貨行”,與洋商進行貿易。此后洋貨行數目不斷變化,但在廣州俗稱“十三行”。十三行的行商須為洋商提供住所,交易完成后,洋商限期離境。1757年,清廷將廣州定為唯一的外貿商埠?!昂郎檀筚Z,各以其土所宜(當地特產)相貿,得利不貲,故曰金山珠海、天子南庫”。材料二1759年,清廷頒布《防范外夷規條》,規定洋商到廣州后,應在指定寓所居住,由行商管束稽查?!胺卜情_洋行之家,概不許寓歇。其買賣貨物,必令行商經手方許交易?!鼻逋⑦€規定,外國商船到廣州后,“進口貨物應納稅銀,督令受貨洋行商人,于夷船回帆時輸納(納稅)。至外洋夷船出口貨物應納稅銀,洋行保商為夷商代置貨物時,隨貨扣清,先行完納?!薄赌暇l約》簽訂后,十三行逐漸衰落。閱讀材料,結合所學,評析十三行的興衰。[答案]示例:清朝前期曾實行“海禁”政策,限制對外貿易。1685年清政府放開海禁,次年廣州開始設立十三行。一口通商后,十三行獲得對外貿易的壟斷權,依靠這一特權賺取了大量財富,十三行因此走向興盛。十三行是中西溝通的重要窗口,也是一種新型的半官方組織,兼有對外貿易、監管外國商人、監督繳納關稅等職能。然而,此時清政府對西方人仍抱有疑懼心理,采取一系列措施加強對洋商的管控,限制其在華進行自由貿易。由于一口通商和十三行的壟斷,西方國家對華貿易難以擴大,引起它們的不滿。中國在鴉片戰爭中戰敗,簽訂《南京條約》,被迫開放五個通商口岸,中外貿易范圍擴大,外商可以與中國商人自由貿易。十三行由此喪失了貿易壟斷權,因此開始衰落。近代中國面臨著如何與世界接軌的難題,十三行的興衰就是這一問題的縮影。因為不能適時應變,近代中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9分)[解析]本題要求“評析十三行的興衰”,可從“興”和“衰”兩個方面分別進行評析,如下表所示:材料信息評析興“1685年,清廷始開海禁”清朝前期曾實行“海禁”政策,限制對外貿易“仿明末‘牙行’……俗稱‘十三行’”十三行既是中西溝通的重要窗口,也是一種新型的半官方組織“清廷將廣州定為唯一的外貿商埠”“豪商大賈……故曰金山珠海、天子南庫”等十三行獲得對外貿易的壟斷權,依靠這一特權賺取了大量財富,走向興盛“十三行的行商須為洋商提供住所”“洋商到廣州后,應在指定寓所居住,由行商管束稽查”“進口貨物應納稅銀……隨貨扣清,先行完納”等十三行兼有對外貿易、監管外國商人、監督繳納關稅等職能衰“清廷將廣州定為唯一的外貿商埠”使西方國家對華貿易難以擴大,引起它們的不滿“《南京條約》簽訂后,十三行逐漸衰落”鴉片戰爭后中國被迫開放通商口岸,外商可與中國商人自由貿易,十三行喪失貿易壟斷權,開始衰落結合上表內容并聯系所學知識,在鴉片戰爭前,清政府采取一系列措施加強對洋商的管控,限制其在華進行自由貿易,可謂逆世界潮流而行,使得中國在世界競爭中逐漸落伍,十三行的興衰即為其縮影。題組四明至清中葉的文化限時:15分鐘滿分:43分用時:分鐘得分:分答案:153頁1.[2023全國卷甲,4分]明代很多熟讀儒經而從事商業活動的人,秉持“雖終日做買賣,不害其為圣為賢”的信條,盡心于實踐“圣人之學”。與這種社會行為最契合的思想觀念是(A)A.“百姓日用即道” B.“心外無物”C.“存天理,滅人欲” D.“工商皆本”[解析]根據材料可知,明朝中后期商品經濟發達,而傳統的“重農抑商”思想嚴重制約了人們的經商致富行為,“百姓日用即道”是由王陽明弟子王艮提出的,他認為圣人之道,就在普通百姓的日常生活之中,與材料中“實踐‘圣人之學’”的觀點契合,A項正確?!靶耐鉄o物”是王陽明用來批判程朱理學“先有理,后有物”的觀點的,與材料主張不符,B項錯誤;“存天理,滅人欲”是程朱理學的主張,明顯與題意不符,C項錯誤;“工商皆本”是明末清初啟蒙思想家黃宗羲的主張,意在提高工商業階層的社會地位,D項錯誤。2.[2021廣東,3分]在明代,庶民袖小衣短,“去地五寸”;生員袖大衣長,“去地一寸”,體現斯文之氣,且其服飾顏色和制式內含“比德于玉”“規言矩行”等意。這反映了當時(A)A.儒家思想規范社會生活 B.科舉制度限制社會流動C.社會等級結構日益固化 D.市民文化突破禮制限定[解析]材料表明明代社會生活中,庶民與生員在服飾規制方面存在等級界限,階層服飾差異凸顯儒家思想規范,故A項正確,D項錯誤。材料并未提及社會流動情況,B項錯誤。材料僅提及庶民與生員在服飾規制方面存在等級界限,C項與題意不符。3.[2021遼寧,3分]黃宗羲曾言:“明初以來,宗風(指佛教禪宗各派)寥落。萬歷間,儒者講席遍天下,釋氏亦遂有紫柏、憨山(禪宗高僧),因緣而起……而儒、釋幾如肉受串,處處同其義味矣?!边@反映了明朝(D)A.滅亡原因在于學風空疏 B.儒學地位受到佛教沖擊C.經世致用成為主流思想 D.儒學的禪學化趨勢加強[解析]佛教、儒學有相同之處,二者相互影響,這反映了明朝儒學的禪學化趨勢加強,D項正確。A、B兩項缺乏材料依據,排除。明朝社會主流思想是程朱理學,并不是經世致用,排除C項。4.[2020海南,2分]《明夷待訪錄》載:“古者不傳子而傳賢,其視天子之位去留猶夫宰相也。其后天子傳子,宰相不傳子。天子之子不皆賢,尚賴宰相傳賢,足相補救,則天子亦不失傳賢之意?!边@一論述表明該書作者(C)A.主張廢除宰相制 B.倡導無為而治 C.傾向于限制君權 D.反對王位世襲[解析]《明夷待訪錄》的作者是黃宗羲,他認為皇權專制下,如果天子的繼任者不賢德,賢者為相,可以糾正君主不賢的弊端,制約君主的不賢行為,即宰相制度有其存在的必要性,表明其主張限制君權,C項正確。黃宗羲主張恢復宰相制,排除A項;道家倡導無為而治,黃宗羲是儒家學者,排除B項;材料反映的是黃宗羲主張限制君權,并非反對王位世襲,排除D項。5.[2020山東,3分]黃宗羲提出,古代圣王倡行“崇本抑末”,其中“抑末”是指禁絕與巫蠱、奇技淫巧等相關的無益于民生的工商業,而有利于民生的工商業皆屬本業。他作出這一論斷旨在(B)A.表達對社會現實的不滿 B.論證變革經濟政策的合理性C.宣揚經世致用思想 D.促進資本主義萌芽發展[解析]從黃宗羲的論斷中可以看出,他認為“崇本抑末”中的“末”不是全部的工商業活動,而是“無益于民生的工商業”,其論斷意在強調不能抑制有利于民生的工商業的發展,即朝廷需要變革經濟政策,故B項正確。A項是這一論斷的出發點,不是主旨;黃宗羲的論斷是其經世致用思想的具體表現,其主旨并不止步于此,故C項錯誤;黃宗羲提倡發展有利于民生的工商業,并非為了推動資本主義萌芽的發展,故D項錯誤。6.[2022年1月浙江選考,2分]中國古代有位思想家在論及君臣關系時說,“夫治天下猶曳大木然,前者唱邪,后者唱許。君與臣,共曳木之人也”。該思想家還提出(D)A.“愚夫愚婦與圣人同” B.“以天下之權,寄之天下之人”C.“天地之化日新” D.“天下為主,君為客”[解析]根據材料及所學可知這位思想家是黃宗羲,黃宗羲還提出“天下為主,君為客”,故選D項。提出“愚夫愚婦與圣人同”的是王守仁,故排除A項。提出“以天下之權,寄之天下之人”的是顧炎武,故排除B項。強調“天地之化日新”的是王夫之,故排除C項。7.[2021年6月浙江選考,2分]清初思想巨人王夫之在“氣一元論”唯物論思想的基礎上,提出了尊重物質運動規律的自然史觀和社會史觀。他強調(D)A.“心外無理” B.“宇宙便是吾心”C.“人是萬物的尺度” D.“天地之化日新”[解析]“天地之化日新”是王夫之的唯物論觀點,故選D項?!靶耐鉄o理”是王守仁的心學觀,故排除A項?!坝钪姹闶俏嵝摹笔顷懢艤Y的心學觀,故排除B項?!叭耸侨f物的尺度”是古希臘智者學派的觀點,故排除C項。8.[2021江蘇,3分]明代中葉,很多文學家大力推崇抒情寫景的盛唐詩風,認為詩當“暢達情絲、感發志氣”,概評“宋人主理作理語,于是薄風云月露,一切鏟去不為”,使人不復知詩,這說明當時(D)A.文人創作重心轉向詩歌 B.程朱正統地位受到質疑C.不同詩歌風格相互交融 D.詩歌力圖突破理學束縛[解析]材料反映了明代文學家對唐宋詩風的認識、比較、取舍,推崇抒情寫景的盛唐詩風,反對說理濃郁的宋代詩風,即當時詩歌創作力圖突破理學束縛,D項正確。詩歌創作只是明代文人創作的其中一方面,材料反映的是當時詩風的變化,而不是文人創作重心轉向詩歌,排除A項。B項偷換概念,將詩風變化與程朱理學正統地位直接牽連,排除。材料沒有體現不同詩歌風格相互交融,排除C項。9.[2022北京,3分]下圖的封面形式常見于明代刻本書籍,圖中讀書的人物為該書編刻者。該圖可以佐證明代(C)小說和詩詞曲賦叢編《萬錦情林》封面(局部)A.開始出現雕版印刷技術 B.戲曲表演藝術日趨成熟C.文化產品商品化程度加深 D.士人思想擺脫了專制束縛[解析]明代刻本書籍的作者將自己刊刻于書中,帶有廣告效應,說明當時的文化產品商業化程度加深,C項正確;唐代就出現了雕版印刷,A項錯誤;材料內容與戲曲藝術無關,而且元雜劇出現意味著中國古代戲曲藝術走向成熟,B項錯誤;通過材料無法判斷當時士人的思想狀況,D項錯誤。10.[2022年1月浙江選考,2分]乾隆帝營建的暢音閣是清代三大戲樓之一??滴踔良螒c年間,宮廷專門命人編撰大量宮廷大戲,如根據目連救母故事撰《勸善金科》,根據《西游記》撰《昇平寶筏》,根據《三國演義》撰《鼎峙春秋》,根據《水滸傳》撰《忠義璇圖》。下列項中,對材料解讀正確的是(A)①民間故事和古典小說影響戲曲的創作②統治者的喜愛是戲曲發展的重要推手③暢音閣坐落于頤和園內的政治活動區④這些劇本的編撰標志著京劇正式形成A.①② B.③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解析]依據材料中目連救母故事、《西游記》等可知,民間故事和古典小說影響戲曲的創作,①正確。由“宮廷專門命人”等可得出統治者的喜愛是戲曲發展的重要推手,②正確。暢音閣在故宮中,故排除③。京劇形成于道光年間,故排除④。綜上所述選A項。11.[2021重慶,3分]有學者認為,明瓷中已看不到宋瓷中那種理智的、嚴肅的造型之追求。明瓷姿態自然,少見做作痕跡。其中的藍釉瓷器和紅釉瓷器濃墨豐潤,富有情趣和裝飾性,筆法暢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教學流程設計規范
- 網絡批發商風險管理及應對策略考核試卷
- 禽類屠宰行業發展趨勢與挑戰考核試卷
- 虛擬時尚設計平臺考核試卷
- 2023中國彩妝洞察報告
- 2025年過熱蒸汽干燥設備項目建議書
- 中醫外科學多媒體課件-皮膚病疾患
- 2024年全球及中國別墅裝修服務行業頭部企業市場占有率及排名調研報告
- 玖舍文化課件
- 2019-2025年安全員之B證(項目負責人)題庫與答案
- 碳酸乙酯(碳酸二乙酯)的理化性質及危險特性表
- 模具保養記錄表
- 三年級語文下冊第七單元(集體備課)教材分析說課稿課件
- SAP零售行業解決方案
- 四川大學年《系統解剖學》期末試題及答案
- 博德之門BG+TOSC細節攻略
- 西南交通大學《行車組織》區段站工作組織課程設計(附大圖)
- 正畸沙龍專用宣教PPT-口腔正畸正當時
- 阿帕套裝汽車改燈燈光升級ppt課件
- 年產12.5萬噸鹽酸工程二段吸收工序工藝設計
- 衛生監督稽查規范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