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高考語文課內文言文知識梳理(統編版)專題20《兼愛》(原卷版)_第1頁
2025年高考語文課內文言文知識梳理(統編版)專題20《兼愛》(原卷版)_第2頁
2025年高考語文課內文言文知識梳理(統編版)專題20《兼愛》(原卷版)_第3頁
2025年高考語文課內文言文知識梳理(統編版)專題20《兼愛》(原卷版)_第4頁
2025年高考語文課內文言文知識梳理(統編版)專題20《兼愛》(原卷版)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4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2025年高考語文課內文言文挖空、知識梳理與過關訓練專題20兼愛圣人()以()治天下為()事者也(句式),必知亂之所自起(),焉()能治之;不知亂之所自起,則不能治()。譬()之如醫之攻()人之疾者然(),必知疾之所自起,焉()能攻之;不知疾之所自起,則弗()能攻。治亂者何獨不然?必知亂之所自起,焉()能治之;不知亂之所自起,則弗能治。圣人以治天下為事者也,不可不察()亂之所自起。當()察亂何自起(句式)?起不相愛。臣子之不孝()君父,所謂亂也。子自愛(句式),不愛父,故虧()父而自利();弟自愛(句式),不愛兄,故虧兄而自利;臣自愛,不愛君,故虧君而自利。此所謂亂也。雖()父之不慈()子,兄之不慈弟,君之不慈臣,此亦天下之所謂亂也。父自愛也,不愛子,故虧子而自利;兄自愛也,不愛弟,故虧弟而自利;君自愛也,不愛臣,故虧臣而自利。是何也?皆起不相愛。雖至天下之為盜賊()者亦然()。盜愛其室(),不愛異室,故竊異室以利()其室;賊愛其身(),不愛人,故賊()人以利其身。此何也?皆起不相愛。雖至大夫之相亂家(),諸侯之相攻國者,亦然。大夫各愛其家(),不愛異家,故亂異家以利()其家;諸侯各愛其國,不愛異國,故攻異國以利其國。天下之亂物(),具()此而巳矣。察此何自起?皆起不相愛。若使()天下兼相愛,愛人若()愛其身,猶()有不孝者乎?視父兄與君若其身,惡施()不孝?猶有不慈者乎?視弟子與臣若其身,惡施不慈?故不孝不慈亡()。猶有盜賊乎?故視人之室若其室,誰竊?視人身若其身,誰賊?故盜賊有()亡。猶有大夫之相亂家、諸侯之相攻國者乎?視人家若其家,誰亂?視人國若其國,誰攻?故大夫之相亂家、諸侯之相攻國者有()亡。若使天下兼相愛,國與國不相攻,家與家不相亂,盜賊無有,君臣父子皆能孝慈,若此則天下治。故圣人以治天下為事者,惡()得不禁惡而勸()愛?故天下兼相愛則治,交相()惡則亂。故子墨子()曰不可以不勸愛人者,此也(句式)。一、文化常識1、《墨子》:《墨子》是戰國時期的哲學著作,由墨子自著和弟子記述墨子言論兩部分組成。該書提倡兼愛、非攻、尚賢、尚同、天志、明鬼、非命、非樂、節葬、節用,涉及哲學、邏輯學、軍事學、工程學、力學、幾何學、光學,先秦的科學技術成就大都依賴《墨子》以傳,文章由小及大、連類比譬、逐層推理。語言質樸無華,造句遣詞口語化。2、墨子:墨子,名翟,春秋末期戰國初期宋國人,一說魯陽人,一說滕國人。宋國貴族的后裔,曾擔任宋國大夫。中國古代思想家、教育家、科學家、軍事家,墨家學派創始人和主要代表人物。墨子是墨家學說的創立者,提出了“兼愛”“非攻”“尚賢”“尚同”“節葬”“節用”等觀點,以兼愛為核心,以節用、尚賢為支點,創立了以幾何學、物理學、光學為突出成就的一整套科學理論。墨家在先秦時期影響很大,與儒家并稱“顯學”。戰國時期的百家爭鳴,有“非儒即墨”之稱。3、①子。“墨子”中的“子”是對墨子的尊稱。在文言文中,“子”指“您”,尊稱對方,通常為男性。②家、國。卿大夫的封地叫家,諸侯的封地叫國。③大夫。本文中指職官等級名。周代官爵分公、卿、大夫、士四等;大夫之中又分上、中、下三等。④兼愛。指同時愛不同的人或事物。春秋戰國之際,墨子提倡的一種倫理學說。他針對儒家“愛有等差”的說法,主張愛無差別等級,不分厚薄親疏。二、文言基礎知識(一)通假字1.當察亂何自起(通“嘗”,嘗試)2.故不孝不慈亡(通“無”,沒有)3.故盜賊有亡(通“又”)(二)古今異義1.起不相愛古義:互相親愛、友好今義:互相愛慕(三)詞類活用1.故虧父而自利(使動,使……虧損;使動,使……受益)2.雖父之不慈子(形作動,慈愛)3.故賊人以利其身(名作動,劫奪財物)(四)一詞多義1.愛(1)諸侯各愛其國(動詞,愛護)(2)不愛珍器重寶肥饒之地(動詞,吝惜)(五)特殊句型1.判斷句(1)圣人以治天下為事者也。(2)此所謂亂也。(3)故子墨子曰不可以不勸愛人者,此也。2.賓語前置(1)父自愛也(2)兄自愛也(3)君自愛也(4)當察亂何自起(5)故視人之室若其室,誰竊?(6)視人身若其身,誰賊?(7)視人家若其家,誰亂?(8)視人國若其國,誰攻?一、選擇題1.下列各組句子中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項是(

)A.請事斯語矣

不足以事父母B.故賊人以利其身

賊其君者也C.當察亂何自起

是何也D.惡得不禁惡而勸愛

物或惡之2.下列選項中,不全都有通假字的一項是(

)A.非所以內交于孺子之父母也

壹是皆以修身為本B.我世世為洴澼

若火之始然C.曰余食贅行

故不孝不慈亡有D.其脆易泮

當察亂何自起3.下列選項中,加點虛詞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項是(

)A.人而不仁,如禮何

靜而后能安B.邇之事父

兄之不慈弟C.見賢思齊焉

焉能攻之D.不足以事父母

故亂異家以利其家4.(2023秋·河北邯鄲·高二校考期末)下列選項中,加點字詞的解釋正確的一項是(

)A.敏于事而慎于言(敏捷)

致知在格物(推究事物的原理)B.君子喻于義(知曉,明白)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忍受)C.文勝質則史(虛飾,浮夸)

惻隱之心(哀痛,憐憫)D.天下歸仁焉(歸順)

惡得不禁惡而勸愛(鼓勵)二、文言文閱讀閱讀《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完成下面小題。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致,治天下可運之掌上。所以謂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見孺子將入于井,皆有怵惕惻隱之心;非所以內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譽于鄉黨朋友也,非惡其聲而然也。由是觀之,無惻隱之心,非人也;無羞惡之心,非人也;無辭讓之心,非人也;無是非之心,非人也。惻隱之心,仁之端也;羞惡之心,義之端也;辭讓之心,禮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猶其有四體也,有是四端而自謂不能者,自賊者也;謂其君不能者,賊其君者也。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擴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達。茍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茍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5.下列加點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A.皆有怵惕惻隱之心

怵惕:恐懼。B.非所以內交于孺子之父母也

內:同“納”,結交。C.非所以要譽于鄉黨朋友也

要:求取。D.若火之始然,泉之始達

然:……的樣子。6.下列各項中,對上面選段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A.孟子認為,如果國君有了憐愛別人的心,有了施行憐愛別人的政治,那么,治理天下就好像可以放在手掌上運轉一樣容易了。B.本章是孟子闡述“性善”基本理論的一章,孟子認為“人之有是四端也,猶其有四體也”,仁義禮智四端和四肢一樣,都是與生俱來的,固有的。C.孟子所提出的“仁義禮智”都是發端于這種“不忍人之心”。“不忍人之心”更是成了中國古代哲學中的“性善論”的理論基礎和支柱。D.孟子主張人性本善,強調天賦道德,推行仁愛政治,這些都是具有積極意義的。如果能擴充四個善端,就能夠用來侍奉父母,就足夠用來安定天下。7.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1)有是四端而自謂不能者,自賊者也。(2)譬之如醫之攻人之疾者然,必知疾之所自起,焉能攻之。(《兼愛》)(2022秋·江蘇連云港·高二校考期中)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題。文本一:察此何自起?皆起不相愛。若使天下兼相愛,愛人若愛其身,猶有不孝者乎?視父兄與君若其身,惡施不孝?猶有不慈者乎?視弟子與臣若其身,惡施不慈?故不孝不慈亡,猶有盜賊乎?視人之室若其室,誰竊?視人身若其身,誰賊?故盜賊有亡,猶有大夫之相亂家、諸侯之相攻國者乎?視人家若其家,誰亂?視人國若其國,誰攻?故大夫之相亂家、諸侯之相攻國者有亡。若使天下兼相愛,國與國不相攻,家與家不相亂,盜賊無有,君臣父子皆能孝慈,若此則天下治。故圣人以治天下為事者,惡得不禁惡而勸愛?故天下兼相愛則治,交相惡則亂。故子墨子曰不可以不勸愛人者,此也。(節選自《墨子·兼愛上》)文本二:昔者晉文公好士之惡衣,故文公之臣皆牂羊之裘,韋以帶劍,練帛之冠,入以見于君,出以踐于朝。是其故何也?君說之,故臣為之也。昔者楚靈王好士細要,故靈王之臣皆以一飯為節,脅息然后帶,扶墻然后起。比期年,朝有黧黑之色,其故何也?君說之,故臣能之也。昔越王勾踐好士之勇,教馴其臣,私令人焚舟失火,試其士曰:“越國之寶盡在此!”越王親自鼓其士而進之士聞鼓音破碎亂行蹈火而死者左右百人有余越王擊金而退之是故子墨子言曰:“乃若夫少食惡衣、殺身而為名,此天下百姓之所皆難也,茍君說之,則眾能為之,況兼相愛、交相利,與此異矣。夫愛人者,人亦從而愛之:利人者,人亦從而利之;惡人者,人亦從而惡之;害人者,人亦從而害之。此何難之有焉?特上不以為政,而士不以為行故也。”(節選自《墨子·兼愛中》,有改動)8.下列各句中加點詞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A.若使天下兼相愛

兼:兼顧,無差等。B.故不孝不慈亡

亡:同“無”。C.惡得不禁惡而勸愛

勸:鼓勵。D.諸侯之相攻國者有亡

之:的。9.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

)A.越王親自鼓其士而進之/士聞鼓/音破碎亂行/蹈火而死者左右/百人有余/越王擊金而退之B.越王親自鼓其士而進之/士聞鼓音/破碎亂行/蹈火而死者左右/百人有余/越王擊金而退之C.越王親自鼓其士而進之/士聞鼓/音破碎亂行/蹈火而死者/左右百人有余/越王擊金而退之D.越王親自鼓其士而進之/士聞鼓音/破碎亂行/蹈火而死者/左右百人有余/越王擊金而退之10.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及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A.盜賊,古人注:“盜賊通名,分而言之:則私竊謂之盜,劫殺謂之賊。”與現代漢語中“盜”“賊”的釋義不同。B.子墨子,是墨子的弟子對他的尊稱,后一個“子”跟“老子”“孔子”“莊子”“孫子”中“子”的含義和用法相同。C.“君說之”與“范增說項羽曰”(《鴻門宴》)兩句中的“說”字含義相同。D.室,文中義是指“家”,與杜甫《石壕吏》中的詩句“室中更無人,惟有乳下孫”中“室”的意義相同。11.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A.君與臣,父與子,兄與弟之間,如果不互相親愛,就會都只為自己著想而損害對方的利益,而這正是禍亂之因。B.大夫和諸侯也都有愛,不過他們只愛自己的封地或封國,不愛他人的封地或封國,所以會互相攻擊,互相損害。C.墨子列舉晉文公、楚靈王的例子,旨在論證在上位的人有怎樣的愛好,則這種愛好就會廣泛普及到種種人身上。D.“猶有不孝者乎?”等形成一組排比句,內容集中,對比鮮明,語勢酣暢淋漓,語意有非常強的啟示作用。12.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1)視弟子與臣若其身,惡施不慈?(2)比期年,朝有黧黑之色,其故何也?(2023秋·廣東梅州·高二統考期末)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一)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運之掌上。所以謂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見孺子將入于井,皆有怵惕惻隱之心;非所以內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譽于鄉黨朋友也,非惡其聲而然也。由是觀之,無惻隱之心,非人也;無羞惡之心,非人也;無辭讓之心,非人也;無是非之心,非人也。惻隱之心,仁之端也;羞惡之心,義之端也;辭讓之心,禮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猶其有四體也。有是四端而自謂不能者,自賊者也;謂其君不能者,賊其君者也。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擴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達。茍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茍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節選自《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二)王曰:“叟!不遠千里而來,亦將有以利吾國乎?”孟子對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義’而已矣。王曰:‘何以利吾國?’大夫曰:‘何以利吾家?’士、庶人曰:‘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征利,而國危矣。萬乘之國弒其君者,必千乘之家;千乘之國弒其君者,必百乘之家。萬取千焉,千取百焉,不為不多矣。茍為后義而先利,不奪不饜。未有仁而遺其親者也;未有義而后其君者也。王亦曰‘仁義’而已矣,何必曰‘利’?梁惠王曰:“晉國,天下莫強焉,叟之所知也。及寡人之身,東敗于齊,長子死焉;西喪地于秦七百里;南辱于楚。寡人恥之,愿比死者一灑之,如之何則可?”孟子對曰:“地方百里而可以王。王如施仁政于民,省刑罰,薄稅斂,深耕易耨。壯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長上可使制梃以撻秦楚之堅甲利兵矣彼奪其民時使不得耕耨以養其父母。父母凍餓,兄弟妻子離散。彼陷溺其民,王往而征之,夫誰與王敵?故曰:‘仁者無敵。’王請勿疑!”(節選自《孟子·梁惠王上》)13.對下列句中加點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A.治天下可運之掌上

運:運用 B.自賊者也

賊:傷害C.不奪不饜

饜:滿足 D.薄稅斂,深耕易耨

薄:減輕14.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

)A.壯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長上/可使制梃以撻秦楚之堅甲利兵矣/彼奪其民時使不得耕耨/以養其父母B.壯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長/上可使制梃以撻秦楚之堅甲利兵矣/彼奪其民時/使不得耕耨以養其父母C.壯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