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第11課
蘇聯的社會主義建設
教材分析
《歷史課程標準》要求:從新經濟政策、社會主義工業化和農業集體化,了解蘇聯社會
主義建設的成就和主要問題。
本課是第三單元第4課,主要講述了蘇俄新經濟政策、蘇聯的工業化、農業集體化和蘇
聯模式的相關知識,概述了它們在蘇聯(蘇俄)社會發展中所起到的作用。對比中國歷史,
得出蘇聯經濟發展為我們帶來的啟示。
教學目標
1.識記蘇俄新經濟政策、蘇聯成立時間、兩個五年計劃、農業集體化、蘇聯模式等基本
史實。
2.了解蘇聯社會主義工業化建設,分析蘇聯優先發展重工業的原因及弊端,認識蘇聯在
短期內社會主義建設取得的重大成就。
3.了解蘇聯農業集體化及斯大林模式的相關情況及其影響與弊端,認識到其對我國社會
主義建設帶來的啟示。
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
新經濟政策和蘇聯模式。
【教學難點】
斯大林模式對我國社會主義建設帶來的啟示。
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
展示圖片和材料:
土地屬于我們,面包卻屬于你們;
水屬于我們,魚卻屬于你們;
森林屬于我們,木材卻屬于你們。
------位農民對列寧的訴說
教師:同學們,材料中的農民在向列寧訴說,造成這種現象出現的原因是什么呢?面臨
這樣的局面,列寧又會做出怎樣的抉擇呢?讓我們帶著這些問題,走進今天的新課《蘇聯的
社會主義建設》
(設計意圖)以圖片和文字材料導入,更加生動直觀,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從而更好
的進入課堂教學。
教師也可以使用體系化資源中”【課程引入】蘇聯的社會主義建設情境導入”情境視頻
導入,讓學生了解蘇聯社會主義建設的概況后再講解新課。
【講授新課】
一、新經濟政策
展示材料:
“戰時共產主義”政策已經同農民利益尖銳對立,農民們的不滿情緒愈來愈強烈,反抗
事件屢屢發生。1920年秋,就已有13個省不得不停止收集余糧工作。戰爭年代所形成的工
農軍事政治聯盟有完全破裂的危險。
——《蘇聯東歐問題》
我們計劃……用無產階級國家直接下命令的辦法在一個小農國家里按共產主義原則來
調整國家的產品生產和分配。現實生活說明我們錯了。
——列寧
教師:列寧說戰時共產主義錯了?真的錯了么?
學生討論略。
教師總結:沒有,只是國情變了。
1.新經濟政策的背景
教師:同學們請閱讀書本,找一下新經濟政策的背景。
學生回答略。
教師總結:背景:(1)經歷4年世界大戰和3年內戰的蘇維埃俄國。滿目蒼痍,經濟
異常困難,社會矛盾加劇;(2)列寧在調查后發現,只有改變戰時共產主義政策,才能恢
復和發展生產。
過渡:接下來,蘇維埃政府就做出一個決定,結束戰時共產主義政策,實施新的經濟政
策一一新經濟政策。
2.新經濟政策的內容
教師:請同學們閱讀書本,找出新經濟政策實施的時間、目的和主要內容。
學生回答略。
教師總結:(1)時間:1921年春;(2)目的:恢復和發展生產;(3)主要內容:農
業:以征收糧食稅代替余糧征集制(核心);允許使用雇傭勞動力和出租土地。工業:允許
本國和外國的資本家經營中小企業;實行按勞取酬的工資制;商業:農民可以自由買賣納稅
后的剩余產品,實行自由貿易
【合作探究】戰時共產主義政策和新經濟政策
展示表格:
戰時共產主義政策新經濟政策
余糧征集制征收糧食稅
取消自由貿易允許使用雇傭勞動力,允許出租土地;
剩余產品可以自由買賣,實行自由貿易,
對中小企業實行國有化中小企業允許本國和外國資本家經營
由國家級中分配一切生活必需品和食品實行按勞取酬的工資制。
過渡:同學們,大家對比表格,思考一下,新經濟政策新在哪?其性質是什么?
3.新經濟政策的特點及性質
教師總結:把社會主義同市場直接聯系,允許多種經濟并存,大力發展商品經濟。新經
濟政策是具有社會主義性質的改革。
過渡:從戰時共產主義向新經濟政策過渡是一場社會主義性質的改革,改革取得了怎樣
的成果呢?
4.新經濟政策的意義
展示圖表:
教師:到1927年,國民經濟恢復到戰前1913年的水平。同學們想一下,新經濟政策的
實施產生了怎樣的影響?
學生回答略。
教師總結:新經濟政策從蘇維埃俄國的國情出發,調動了生產者的積極性,迅速緩解了
危機,鞏固了工農聯盟,促使國民經濟穩步發展。
新經濟政策實施后,列寧說:
“在戰爭結束的時候,俄國就像是一個被打得半死的人……而現在,謝天謝地,他居然
能夠拄著拐杖走動了!”
教師:那么,新經濟政策的實施給我們留下了怎樣的經驗?
學生回答略。
教師總結:新經濟政策把社會主義與市場、商品貨幣關系和資本主義經濟聯系起來,這
是列寧建設社會主義思想的一大轉變,標志著俄國找到了俄國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的正確道
路,對小農占優勢的國家走社會主義道路具有指導意義。
(設計意圖)面臨著滿目瘡痍,列寧領導俄國實行新經濟政策,找到了發展社會主義現
代化的正確道路。本部分通過史料的深入發掘,引導學生探究歷史現象背后的原因培養學生
判斷、分析、推理能力。
過渡:經過新經濟政策,蘇俄農業生產恢復到戰前水平,但是蘇聯的工業化發展如何呢?
二、蘇聯的工業化
1.蘇聯的建立
展示圖片:
蘇?的.扁一—發晨)
.上好維埃杜斗主義)K00?.
[,3劭,
教師:1922年底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聯盟成立,簡稱“蘇聯”。1922年12月最初入
盟的是俄羅斯聯邦、外高加索聯邦、烏克蘭和白俄羅斯。后來共有15個加盟國。
展示圖片:
教師:圖中為蘇聯國徽和國旗,其中國徽上四周麥穗被紅綢纏繞,紅綢上用十五國文字
書寫“全世界無產者,聯合起來”。
同學們我們一起來看一下近代史上俄國名稱的變化:首先是沙俄(1547年伊凡四世自
稱沙皇一一1917年3月)二月革命后,沙皇專制被推翻,資產階級臨時政府掌握政權。十
月革命推翻了資產階級臨時政府的統治,蘇維埃社會主義俄國建立,簡稱“蘇俄”(1917
年11月一一1922年底),1922年底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聯盟成立,簡稱“蘇聯”(1922
年底——1991年底)1991年底,蘇聯解體,俄羅斯聯邦成立。
1921年,一代偉人列寧逝世,同學們找一下,是誰接過了接力棒,繼續領導蘇聯革命?
學生回答:斯大林。
展示圖片:
斯大林,蘇聯黨和國家領導人,國際共產主義運動活動家。1917年參加組織領導十月
革命。1922年當選俄共中央委員會總書記。領導蘇聯逐步實現社會主義工業化、農業集體
化和機械化。領導蘇聯人民進行反法西斯的第二次世界大戰并取得勝利。著有《斯大林全集》。
2.蘇聯工業化的背景
展示材料:
雖然新經濟政策使蘇聯得到復蘇,但直到1928年,蘇聯的工業產值還不到德國的一半,
美國的八分之一。全國只有不到三萬輛拖拉機,99%的耕種靠畜力、人力完成。
——《大國崛起》
蘇聯是當時世界上唯一一個社會主義國家。資本主義國家把蘇聯看作是“毒瘤”,欲除
之而后快。
3.蘇聯工業化的措施
教師:斯大林進行社會主義建設的背景是什么?
展示材料:
我們比先進國家落后了五十年至一百年。我們應當在十年內跑完這段距離。或者我們做
到這一點,或者我們被人打倒。
——列寧
“要挽救俄國,單靠農民經濟收成還不夠,而且單靠供給農民消費品的輕工業興旺也不
夠,我們還要有重工業...不挽救重工業,我們就不能建成任何工業,而沒有工業,我們就
根本不能維持我們成為獨立國家的地位
?斯大林
學生回答略。
教師總結:工業落后;受到帝國主義威脅。
教師:請同學們閱讀書本,找出:蘇聯工業化開展的時間、領導者、方式和特點。
學生回答略。
教師總結:(1)時間:1926年起;(2)領導者:斯大林;(3)方式:實施兩個五年
計劃;(4)特點:優先發展重工業。
4.蘇聯工業化的成果
展示圖片《第聶伯河上的大壩》《斯大林格勒拖拉機廠》和《喀秋莎火箭在怒吼
教師:請同學們閱讀教材,找出蘇聯兩個五年計劃取得的成就。
學生回答略。
教師總結:1928T937年。蘇聯先后完成了第一個、第二個五年計劃,由落后的農業國
變成了強大的工業國。1937年蘇聯的工業總產值躍居歐洲第一、世界第二。蘇聯實現了工
業化。
4.蘇聯工業化的評價
教師:蘇聯的工業化是在高度集中的指令性計劃下完成的。歷史上把蘇聯的的經濟發展
模式稱為計劃經濟。在我國建立初期很長一段時間內,我國也實行計劃經濟。我們該怎樣評
價“計劃經濟”對蘇聯的影響呢?
學生回答略。
教師總結:積極影響:它使蘇聯能夠在短時期內,集中全國的人力、物力和財力實現工
業化;消極影響:這種排斥市場和商品經濟的發展模式被固定下來,致使蘇聯經濟體制日益
僵化。另外,蘇聯工業化過程中也存在一些問題。
展示圖表《1926年一1940年農業、輕工業、重工業增長比較》:
行業增長/倍年均增長速度%
重工業18.421.2
輕工業6.24.1
農業0.261.5
展示材料與圖片《跛腳巨人》:
蘇聯民間笑話:美國人到蘇聯參觀
蘇聯人得意說:“到了下一個五年計劃,每個蘇聯家庭都可以擁有一架私人飛機!”
美國人驚訝地問:“他們要飛機干什么呢?”
蘇聯人說:當然有用啊……當你聽說哪里有面包賣了,你可以馬上開著飛機趕去排隊。
教師:同學們,通過內容,你們會發現蘇聯工業化存在什么問題呢?
學生回答略。
教師總結:蘇聯在工業化過程中,片面發展重工業,國民經濟比例嚴重失調。
(設計意圖)面臨著資本主義的包圍,蘇聯積極進行工業化建設,通過兩個五年計劃實
現了這一目標。本部分通過史料的深入發掘,引導學生探究歷史現象背后的原因,思考單個
歷史事件和歷史發展趨勢之間的聯系,培養學生判斷、分析、推理能力。
過渡:雖然比例失調,但蘇聯的工業化建設如火如荼,可是資金缺乏卻是其不可避免的
問題。同學們,你們知道蘇聯是怎樣解決這一問題的么?
三、農業集體化
“我的工業化資金只能靠我們自己內部來積累內部來積累,那主要來自于農業,所以,
我們要求農民,除了要交的糧食之外,在購買商品時,我們要把商品的價格定得更高一些然
后讓農民買東西的時候付出更多的錢”。
----斯大林
教師:為了滿足工業化發展的資金,蘇聯實行了怎樣的農業措施?
學生回答略。
教師總結:農業集體化。
教師:請同學們找出農業集體化實施的背景、目的、時間和具體措施。
學生回答略。
教師總結:
1.背景:1927年底至1928年初,蘇聯發生了嚴重的糧食收購危機。
2.目的:解決糧食問題
3.時間:20世紀30年代初起
4.具體措施:新經濟政策被終止,農民被強迫加入集體農莊;.開展消滅富農運動。
展示圖片《蘇聯宣傳畫一一集體農莊幸福快樂的少女》與材料:
蘇聯民間笑話:
集體農莊莊員伊萬在河里捉到一條大魚。高興的回到家里和老婆說:看我們有炸魚吃了。
沒有油啊,那就煮!沒鍋。魚!沒柴!伊萬氣死了走到河邊把魚扔了回去,大魚在水里劃了
一個半圓,上身出水舉起右鰭激動地高呼,斯大林萬歲!
教師:想一想,如果左圖中的少女生活在文中的家庭,她會感到快樂么?這體現出集體
農莊的什么弊端?農業集體化的實質是什么?
學生回答略。
教師總結:她肯定不會感到快樂。因為在農業集體化中,國家從農民手里拿走的太多,
農民的利益受到嚴重損害,致使蘇聯農業生產長期停滯不前。所以農業集體化的實質就是實
行生產資料公有制。
(設計意圖)農業集體化的講解主要通過圖文資料的分析展開,培養學生的運用史料解
釋歷史的能力。托爾斯泰說:“教學所需要的不是強制,而是激發學生的興趣。”教學的主
體是學生,如何激發學生的興趣才是關鍵。通過漫畫和笑話,能夠提升課堂的趣味性。
教師此處可帶領學生觀看“【知識解析】蘇聯農業集體化”視頻,直觀了解蘇聯農業集
體化的知識點。
過渡:20世紀30年代,蘇聯先后實現了工業化和農業集體化,接下來蘇聯又會怎樣發
展呢?讓我們一起來揭曉答案吧!
四、蘇聯模式
1.蘇聯模式形成的背景
工業化和農業集體化的實現,使蘇聯的經濟生活和社會階級發生了根本性變化。
2.蘇聯模式形成的標志
展示圖片《蘇聯憲法》:
教師:1936年,蘇聯頒布新憲法,宣告確立了社會主義制度,標志著斯大林創建的政
治經濟體制的形成,這一體制被稱為“蘇聯模式”。所以我們說,蘇聯模式形成的標志是:
1936年,蘇聯新憲法的頒布。
3.蘇聯模式的特征
教師:蘇聯模式又稱“斯大林模式”,它具有怎樣的特征呢?
學生回答略。
教師總結:特征是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和高度集權的政治體制。
教師:那么,它在經濟和政治方面具體表現有哪些?
學生回答略。
教師總結:(1)經濟:實行單一的公有制,以行政手段管理經濟,實行高度集中的部
門管理,排斥市場調節。計劃完全是指令性的,各級領導機關必須執行,企業沒有主動性。
(2)政治:權力高度集中,忽視民主法制建設。各級領導實際上由上級指派,基本不受群
眾監督。
4.蘇聯模式的評價
教師:蘇聯模式產生了怎樣的作用呢?請同學們對蘇聯模式進行評價。
學生回答略。
教師總結:積極作用:蘇聯模式在特定的歷史條件下促進了蘇聯經濟社會快速發展,也
為蘇聯軍民奪取反法西斯戰爭勝利發揮了重要作用。消極作用:由于沒有尊重客觀規律,隨
著時間推移,蘇聯模式的弊端日益暴露,成為經濟社會發展的嚴重體制障礙。
(設計意圖)蘇聯模式講解主要通過圖文資料的分析展開,培養學生的運用史料解釋歷
史的能力。通過對蘇聯模式評價的講解,讓學生了解蘇聯模式在早期發揮了巨大作用,但是
也成為了蘇聯解體的根源,從而引導學生一分為二的看待歷史事件,形成正確的唯物史觀。
【議一議】蘇聯模式的弊端有哪些?
教師通過本課學習過的知識進行引導,學生討論。
教師總結:沒有遵循客觀經濟規律;片面發展重工業,導致農工輕比例嚴重失調;從農
民手中拿走的太多,農民生產積極性不高;指令計劃壓制地方與企業的積極性,阻礙蘇聯經
濟的持續發展等
【合作探究】蘇聯模式給我國的啟示
教師:中國有沒有學習過蘇聯模式,結果如何?蘇聯模式給我們帶來哪些啟示?
(引導學生回憶一五計劃、人民公社化運動和計劃經濟)
展示圖片:
教師:我國在建設社會主義的過程總也曾遭受過嚴重挫折(大躍進和文化大革命),但
是我們黨采取了正確措施,解放思想、實事求是,把國家的工作重心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
同學們知道是哪次會議上么?
學生回答:十一屆三中全會。
教師:在這次會議上,做出了改革開放的偉大決策,在之后的社會主義建設中,我們黨
在摸索中前進,逐步走上了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道路,實現了中國經濟的迅速騰飛。那么,
同學們你們結合蘇聯模式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會有怎樣的啟示呢?
學生回答略。
教師總結:制定經濟發展政策要遵循客觀經濟規律,經濟發展模式必須因時、因國情而
變,一切從實際出發;市場和計劃有機結合;生產關系必須適應生產力的發展等。
(設計意圖)合作探究是學生需要掌握的歷史方法之一,蘇聯和中國作為曾經和現在世
界上最大的兩個社會主義國家,本部分設計以蘇聯模式為出發點,探討其給我國經濟建設帶
來的啟示,培養學生判斷、分析、推理能力。
教師可根據時間需要,組織完成“【活動設計】畫一畫:蘇俄(聯)歷史大事件年代尺”
活動。通過本活動,提升學生愛國熱情。
課堂小結:
開始時間1921扉
而質詢七瞽余博收*制
允許使用屬傭勞劭力構出也土地.農民可日自工
會新經濟政策內容泰嗣屈的弱余產金,實行白畝貿易
允詫事國和外兇的資本家經寓中小企業
壽育曲而怖'
列寧時期]
作用鞏固了工衣款盟.'---
?芮聯成立F滓
開始時間1926年
蘇聯的社會?社會主義
主義建設*工業化年a19三一1937淬,蘇萩實行兩個五年計劃
后果由落后的農業國變成了強大的工業國
從20世紀30年代初起,蘇聯開始進行
大雙核的農業集體化運動
會衣業集體化
斯人林時期,空洱開電通天贏1哥]逅集體KE0k堂
」空竺懣51M.亞先生
離度集中而計劃經而體制和詼度集權的政治體型
★主要利征
-:業化,為日后■得皮法港裔戰爭的勝利a定了物質基
職生匕58丕「一豈£幺缸星嶼坡母性,餐得了巨大的任?左二
評價「
消極使蘇縣住出了流重的生好.成為日后蘇以解體的歷史糧源
蘇聯模式是蘇維埃時期蘇聯共產黨建設社會主義的一種組織體系和思想體系。這一模式
在特定的歷史時期取得了巨大成就,但也存在諸多問題。其采用高度集中的政治經濟體制進
行社會主義建設,它的關鍵要害在于樹立個人崇拜。它踐踏了社會主義的民主和法制基本原
則,以長官意志取代社會主義性質的民主集中制,個人崇拜出現于斯大林時期,但在50年
代后逐漸得到鞏固,這也成了蘇聯解體的因素之一。
第三單元第一次世界大戰和戰后初期的世界
第11課蘇聯的社會主義建設
課標導航
從新經濟政策、社會主義工業化和農業集體化,了解蘇聯社會主義建設的成就和主要
問題。
思維導圖
自主導學
知識點一新經濟政策
1.背景:經歷了數年戰爭的蘇維埃俄國,滿目瘡痍,經濟異常困難,社會矛盾加劇;
戰時共產主義政策不適應當時的社會發展狀況。
2.開始:1921年春。
3.實施者:列寧
4.內容:①以征收糧食稅代替余糧征集制;②允許使用雇倜勞動力和出租土地,農
民可以自由買賣納稅后的剩余產品,實行自由貿易;③允許私人經營中小企業;④實
行按勞取酬的工資制。
5.影響:調動了生產者的積極性,迅速緩解了危機,鞏固了工農聯盟,促使國民經濟穩
步發展。
知識點二蘇聯的工業化
1.蘇聯成立:1922年年底,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聯盟成立,簡稱“蘇聯”。
2.開始:1926年,蘇聯開始進行社會主義工業化建設。
3.成就:1928——1937年,蘇聯先后完成了第一個、第二個五年計劃,由落后的農
業國變成了強大的工業國。
4.評價蘇聯工業化中的發展模式:高度集中的指令性計劃
(1)利:使蘇聯能夠在短時期內,集中全國的人力、物力和財力實現工業化
⑵弊:這種排斥市場和商品經濟的發展模式逐步被固定下來,致使后來蘇聯的經濟
體制日就僵化。
知識點三農業集體化
1.原因:1927年年底至1928年年初,蘇聯發生了嚴重的糧食收購危機。
2.開始:20世紀30年代初,蘇聯開始進行大規模的農業集體化運動。
3.措施:開展了消滅富農運動。政府從多方面支持集體農莊的建設,加快組建拖拉
機站,為集體農莊提供機械服務,監督集體農莊執行國家的生產計劃。
知識點四蘇聯模式
1.形成標志:1936年,蘇聯公布了新憲法。新憲法規定,蘇聯是工農社會主義國家。
新憲法也標志著蘇聯模式的形成。
2.特點:蘇聯模式在經濟方面表現為建立單一生產資料公有制,實行自上而下的指
金性計劃經濟體制。在政治方面,蘇聯模式表現為權力高度集中。各級領導實際上由
上級指派,基本不受群眾監督。
3.影響
⑴積極:蘇聯模式在特定的歷史條件下促進了蘇聯經濟社會快速發展,也為蘇聯軍
民奪取反法西斯戰爭勝利發揮了重要作用。
⑵消極:由于沒有尊重經濟規律,隨著時間推移,蘇聯模式的弊端日益暴露,成為
經濟社會發展的嚴重體制障礙。
釋疑解難
1.斯大林優先發展重工業的原因是什么?
一方面,當時蘇聯處于帝國主義的包圍之中,蘇聯面臨的戰爭危險依然存在;另一方
面,蘇聯國民經濟落后,重工業是國民經濟發展的基礎和保障。因此,蘇聯必須優先
發展以國防力量為主的重工業,以保障國家安全。
2.蘇聯經濟建設中存在哪些問題?有哪些經驗教訓?
(1)問題:優先發展重工業,使農業和輕工業長期處于落后狀態;在計劃經濟體制下,
片面強調產值和產量,造成了產品種類少、質量差;農業集體化政策嚴重地損害了廣
大農民的利益,農民沒有生產積極性,農業生產長期停滯不前;經濟效益低下,消耗
和浪費了大量資源。
(2)教訓:要全面發展工業和國民經濟,使重工業、輕工業和農業等經濟部門協調發
展,避免國民經濟比例失調;要從國情出發,尊重經濟發展規律,為國民經濟持續健
康發展創造條件。
3.蘇聯是如何從一個落后的農業國迅速變成強大的工業國的?(教材P49:問題思考)
⑴社會主義工業化建設和兩個五年計劃的實施;
(2)蘇聯獨特的政治經濟體制,蘇聯實行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這種制度使國家
能夠在短時期內集中全國的人力、物力和財力實現工業化;
⑶得益于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廣大人民群眾積極參與到社會主義工業化建設中。
易混易錯
1.新經濟政策中"新”的含義:允許多種經濟形式并存,大力發展商品經濟。它是列寧
從蘇俄國情出發,創造性地運用馬克思主義的典范。
2.1917—1922年是蘇俄時期;1922-1991年是蘇聯時期。
考點鏈接
考點一新經濟政策
1.(2021?山西太原市二模)列寧在《論妥協》中指出:“真正革命的政黨的職責不是宣
布不可能絕對不妥協、,而是要通過各種妥協(如果妥協不可避免)始終忠于自己的原
則、自己的階級、自己的革命任務。”下列列寧領導的革命和建設事業符合他這一觀
點的是(C)
A.領導了十月革命B.實施戰時共產主義政策
C.實施新經濟政策D.成立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
國聯盟
【解析】根據題干可知,列寧認為真正革命的政黨可以通過各種妥協(如果妥協不可
避免)始終忠于自己的原則、階級和任務。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國內戰爭結束后,為
了克服由戰時共產主義政策造成的消極后果,擺脫面臨的經濟危機和政治危機,以及
戰時共產主義政策作為建設社會主義的一種探索’模式在實踐中遭到失敗,蘇俄需要
尋找新途徑和新模式。1921年,蘇俄開始實施新經濟政策,允許多種經濟形式并存,
大力發展商品經濟。新經濟政策的實質是允許資本主義在一定范圍和一定程度上恢復
和發展、利用商品貨幣關系和市場建設社會主義的經濟體制。它的實施,鞏固了工農
聯盟,調動了廣大工農群眾的生產積極性,從而加速了國民經濟的恢復和發展,故C
項正確,A、B、D三個選項的內容與題干“妥協”不符.故選C。
考點二蘇聯的社會主義建設(5年1考)
2.(2021?山西晉中市太谷區校級月考)1921年,蘇俄有人吼道:“列寧要把我們帶到
哪里去?”列寧作出了很好的回答:“退一步,進兩步。退是為了進,為了進必須退,
不退就不能進。”當時“退一步,進兩步”是指,(B)
A.完成工業化形成蘇聯模式B.利用市場經濟手段向社會
主義過渡
C.農業集體化解決糧食問題D.廣種玉米解決蘇聯的經濟
體制弊端
【解析】根據“1921年""退一步,進兩步,退是為了進”,結合所學,1921年,蘇
俄實施新經濟政策,利用商品貨幣關系,向社會主義過渡,促進了經濟的恢復,鞏固
了工農聯盟.故選B。
課后訓練〔答案附后〕
1.1920年蘇俄的糧食產量只及1913年的一半,播種面積只及1913年的86%,1920
年的工業產值只及戰前的13.8%,人民生活困苦,連最起碼的生活物品都非常缺乏。
產生這種現象的原因是()
A."一戰"和國內戰爭的摧殘B.新經濟政策的推行
C.農業集體化運動的施行D.國家工業發展過快
2.1921年5月,蘇維埃政府把一部分小企業發還原主經營;1924年,深受列寧支持
的美國人哈默用高薪和自由平等來吸引精干的技術人才和管理人才,在莫斯科郊外建
立了當時世界上最大的鉛筆廠。材料反映了當時的蘇俄()
A.已經成為世界工業強國B.實行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
體制
C.允許多種經濟成分并存D.倡導自由放任的資本主義
經濟
3."它實質上是(列寧)把社會主義體制與資本主義市場經濟相結合的一種‘混合經濟'
的創造性實驗。”材料中的“實驗”()
A.壯大了公有制經濟的力量B.促進了蘇俄社會經濟恢復
C,開創了工業化建設新道路D.加速了向共產主義的過渡
4.圖形標志用于表達特定的歷史或事物信息。下圖是()
A.奧運標志B.法西斯標志C.美國旗幟
D.蘇聯標志
5.斯大林認為,如果將用來購買汽車和機器的資金用來購買布匹,蘇聯就會在用新
技術武裝起來的資本主義面前處于手無寸鐵的狀況。因此,蘇聯()
A.優先發展重工業B.針鋒相對建立經互會C.與中國結成同盟
D.掀起農業集體化運動
6.【時空觀念】如圖為1913年和1937年各國工業總產值在世界工業產值中的比例
圖。其中20世紀30年代,蘇聯工業產值快速增長的原因()
□19134
□1937年
A.俄國農奴制廢除B.新經濟政策實施
C.戰時共產主義政策推行D.第一個、第二個五年計劃的
實行
7.【史料實證】蘇聯鋼產量由1928年的430萬噸,增加到1940年的1830萬噸。
1928——1937年,蘇聯建成大型企業6000多個,建立了飛機、汽車、化工、機器制
造等新型工業部門。這反映了蘇聯()
A.新經濟政策成效顯著B.重工業發展迅速C.蘇聯模式制約發展
D.完成農業集體化
8.紙張是現代世界必不可少的重要載體。下表信息可以用來佐證的是()
1937年各國人均紙張生產量統計表(單位:磅)
9.蘇聯在第一個五年計劃期間出現了嚴重的糧食收購危機,為此蘇聯開始大規模地
把農民的土地和其他主要生產資料公有化。由此可知,蘇聯這樣做的主要目的是
A.提高農民生活水平B.恢復和發展農業生產C.服務于工業化需要
D.調整農輕重產業比重
10.【時空觀念】據《蘇聯經濟史》統計,1928—1934年蘇聯谷物生產總量和谷物
征購量對比如圖,以下對表格解讀正確的是()
口谷物生產總量
(單位:百萬公擔)
■谷物征收量
(單位:百萬公也)
A.余糧征集制破壞了農村生產力B.農業集體化影響了農民生
產積極性
C.糧食稅限制了農業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青浦高三語文一模作文
- 玻璃纖維增強塑料的注射成型技術考核試卷
- 紙漿改性技術對紙張性能的影響分析考核試卷
- 磷肥產業環保責任與綠色生產考核試卷
- 小學三年級上冊口算練習500題
- 液體外滲的預防與處理 2
- 四川司法警官職業學院《Excel統計實踐》2023-2024學年第二學期期末試卷
- 四川省巴中學市平昌縣市級名校2025屆初三下-開學考試物理試題試卷含解析
- 江西科技師范大學《制圖》2023-2024學年第二學期期末試卷
- 吉林農業大學《馬克思主義發展史》2023-2024學年第二學期期末試卷
- JJG(交通) 178-2022 拉脫式涂層黏結力測試儀檢定規程
- 礦山托管經營合同范本
- GB/T 13305-2024不銹鋼中α-相含量測定法
- 2024年高中英語衡水體書法練字字帖
- 工程項目質量風險源識別及管控措施
- 應用文之通知-2024年高考英語寫作常考文體講練提分 (原卷版)
- 詩詞研究與創作智慧樹知到期末考試答案章節答案2024年南昌大學
- 傷寒論全398條全文-順序
- 超市投資預算表
- 2024年貴州路橋集團有限公司招聘筆試參考題庫附帶答案詳解
- 2024年南昌市面向社會政府專職消防文員招聘筆試參考題庫附帶答案詳解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