統編版高中歷史必修中外歷史綱要上模塊綜合評估檢測試卷(含答案解析)_第1頁
統編版高中歷史必修中外歷史綱要上模塊綜合評估檢測試卷(含答案解析)_第2頁
統編版高中歷史必修中外歷史綱要上模塊綜合評估檢測試卷(含答案解析)_第3頁
統編版高中歷史必修中外歷史綱要上模塊綜合評估檢測試卷(含答案解析)_第4頁
統編版高中歷史必修中外歷史綱要上模塊綜合評估檢測試卷(含答案解析)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52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統編版高中歷史\o"必修中外歷史綱要下"必修中外歷史綱要上模塊綜合評估檢測試卷(滿分:100分限時:75分鐘)一、選擇題:本題共16小題,每小題3分,共48分。每小題只有一個選項符合題目要求。1.仰韶文化的擴張與激蕩形成了具有明顯的一致性的中原龍山文化。在其直接影響下,原來屬于大汶口文化范疇的河南東部地區,出現了面貌接近中原文化的造律臺文化等一系列文化演進過程,與炎黃二部落經過涿鹿之戰進一步打擊地處東部的蚩尤部落的歷史進程是大體吻合的。而中原龍山文化向南深入江漢平原,則和傳說中堯舜禹時期中原集團征伐三苗可以相互印證。這可用于說明()A.中原文化推動了中華文明形成的進程B.考古發掘與文獻記載互證才有價值C.兼收并蓄政策促進了中原文化的崛起D.中華文明起源呈現出多元一體格局2.(2024·洛陽模擬)春秋戰國時期,諸子百家分別從不同的視角,用不同的方式力圖探索自然、社會、歷史、人性以及道德的本質。如孔子的“富而教之”,老子的“道法自然”,孟子的“王道”與“仁政”,荀子的人定勝天,韓非的法、術、勢等。這些思想()A.有助于文化認同 B.體現社會轉型特征C.加劇了諸侯割據 D.受變法運動的影響3.(2024·鶴壁模擬)下表是遼、宋、夏、金、元時期少數民族首領的部分施政措施。由此可見,在這些政權中()少數民族首領措施耶律阿保機重用漢人,制定法律;改革習俗;參照漢文化改造契丹文化李元昊依照宋制設立百官,參照宋制定朝儀完顏阿骨打命人依據由漢字改制的契丹字拼寫女真語言,創造女真文字忽必烈注意選用人才,重用漢臣;采用漢法,建立各項政治制度A.統治者的漢文化素養深厚B.游牧文化已經走向沒落C.社會發展出現了新的趨勢D.因俗而治成為普遍原則4.(2023·合肥二模)《元豐九域志》《宋史·地理志》記載,北宋時期的人口統計(單位:戶)如下圖。據此可推知當時()A.江南地區經濟持續發展B.北方人口增長更加明顯C.自然經濟解體速度加快D.人口流動激化民族矛盾5.宋代理學多主“靜坐”之說,于靜中養出一種道學氣象。明代思想家呂柟提出,用功不必山林,市朝也做得,尤其必須要從繁華波蕩中體驗。這一轉變()A.源于社會逐利風氣的盛行B.體現了市民階層的政治訴求C.意在增強士人社會責任感D.為儒學發展變革注入了活力6.(2023·廈門模擬)明初婚姻禮儀有嚴格規定,體現了“官貴民輕”的等級制度,以及“男女授受不親”的禮制。明中后期不論出身如何低賤,一旦驟得富貴就可與名門大姓結親聯姻。這一變化()A.商品經濟發展沖擊婚姻觀念B.傳統觀念因追求財富而質變C.心學的影響力逐漸衰微D.市民興起瓦解傳統倫理7.湖南立憲派一度組織了憲友會、憲政實進會等政治團體,積極為日后競選國會議席,參與政府權力的分配作準備。但立憲派人士大多逐漸意識到“欲救中國,舍革命無他法”。這反映出,當時()A.革命已成為主要思潮B.立憲派與革命派矛盾消解C.清末新政淪為了騙局D.政黨政治的嘗試宣告失敗【加固訓練】清末反清人士紛紛改用算法各異的黃帝紀年,以示與清王朝脫離關系。武昌起義后,各省獨立的新政權也多采用黃帝紀年。1911年12月中旬,湖北軍政府各部總稽查蘇成章等呈請大都督通電各省,一律改用新歷。這表明()A.辛亥革命具有思想啟蒙性B.革命思想達成了社會共識C.歷法演變呈現出政治色彩D.社會習俗發生了根本變化8.下面是1895—1919年中國近代工業發展情況統計表。據此可得出的結論是()年代商辦外商企業設廠數資本額(千元)設廠數資本額(千元)1895—1914年5346971962800001914—1919年46390801116103153A.中國近代工業逐漸占據主導地位B.內外環境影響中國近代工業發展C.社會經濟發展的半殖民地性突出D.歐美列強暫時放松對華經濟侵略9.1920年前后,出現了許多專供工人階級閱讀的書目,如上海的《勞動界》、北京的《勞動者》和《工人月刊》等;同時,各地還創辦工人學校,武漢、長沙、廣州等地紛紛成立工會組織。這反映出當時()A.民主與科學思想得到弘揚B.工人運動出現新高潮C.新的進步組織的廣泛建立D.民主革命的發展態勢10.(2024·蘇州模擬)1928年,中共六大在蘇聯召開,明確黨的主要任務仍舊是推翻帝國主義的統治,土地革命,力爭工農民權獨裁制的蘇維埃的政權,繼續堅決地改造黨。這表明當時的中共中央()A.謀求鞏固革命統一戰線B.出現“左”傾機會主義苗頭C.實現了從幼稚走向成熟D.繼續堅持民主革命綱領11.(2023·青島模擬)1937年1月,西北辦事處規定:“蘇維埃機關或部隊,進駐友軍區域,為保證商業自由,及尊重當地市場習慣,在蘇票未能在當地流通以前,一般的須使用友軍的白票、現洋。”此規定旨在()A.完善抗日民主政權金融建設B.落實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策略C.踐行工農武裝割據的革命思想D.打破國民黨的經濟封鎖和“圍剿”12.(2024·鄭州模擬)1946年1月,全國政治協商會議在重慶召開并最終同國民黨達成了五項協議。考慮到將來組建聯合政府辦公要到南京,為了方便工作,中共中央決定由延安遷移到與南京隔江相望的淮陰城。華中分局、蘇皖邊區政府得知中央要南遷淮陰后,做了一系列周密細致的準備工作。這反映出()A.黨未能識破國民黨的假和平的陰謀B.黨的工作重心正在發生轉移C.和平建國綱領的落實讓黨充滿喜悅D.黨爭取民主和平的真誠13.(2024·南昌模擬)1953年初,部分地區出現了農民賣地的現象。4月,主管農業工作的鄧子恢在全國農村工作會議上強調要尊重農民的私有財產,保護農民土地租佃自由、雇傭自由、貿易自由、借貸自由。這一表態()A.加速了土地改革工作B.服務于城市工業化建設C.打擊了土地兼并現象D.有利于穩定農業合作化14.(2024·河北模擬)1961年初,中共八屆九中全會把基本建設投資計劃調整到167億元,比原來的計劃指標減少108億元,即減少了39.3%。其中工業投資94.58億元,比1960年預計的139.5億元減少近50億元。這一措施()A.體現了黨對蘇聯模式的反思B.意在緩解經濟過熱帶來的困境C.基于所有制結構調整的需要D.凸顯國家對工業現代化的重視15.1990年3月,政府允許上海、深圳兩地試點公開發行股票。同年,深圳證券交易所和上海證券交易所成立。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利用股票融資改善企業經營的機制在全國逐漸推廣開來。這反映()A.企業體制改革全面鋪開B.對外開放的日益擴大C.經濟體制改革不斷深化D.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16.(2023·重慶模擬)1980年,中國恢復了在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和世界銀行的席位,向世界銀行借款并開展基礎設施建設方面的合作。1986年中國向關貿總協定提出復關申請。2014年亞太經合組織領導人北京峰會上,中國正式提出打造亞太自貿區的戰略構想。這一發展歷程表明()A.外交政策逐漸走向成熟B.經濟是外交活動的中心C.國家發展影響外交活動D.中國開始實行多邊外交【加固訓練】1981—1985年,中國主流媒體先后創辦了綜合性的英文日報《中國日報》和《瞭望·海外版》《人民日報·海外版》等。當時新華社每天有300多條外語通訊稿件,中國國際廣播電臺的受眾人數也達到百萬。對這一現象解讀合理的是,當時中國()A.擺脫了美國對華的封鎖包圍B.意識形態外交已經不復存在C.積極塑造對外和平外交形象D.對外開放領域日益得到拓寬二、非選擇題:本題共4題,共52分。17.(16分)(2023·武漢模擬)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漢武帝即位十余年間龐大的軍政費用把西漢前期積累的巨額財富消耗殆盡,地方豪強和富商大賈的勢力迅速發展,富商大賈“因其富厚,交通王侯,力過吏勢,以利相傾”。土地兼并日趨嚴重,農民破產流亡,“背本趨末者甚眾”。為此,漢武帝調整了經濟政策,包括統一貨幣、鹽鐵官營、均輸(國家統一征收、轉銷、調運貨物)、平準(國家平抑物價)、算緡(對商人、工商業兼營者和高利貸者加征財產稅)、告緡(對匿財不報或報而不實者,沒收全部財產)等。——摘編自冷鵬飛《中國秦漢經濟史》材料二唐代前期實行的基本賦役制度是租庸調。《通典》記載,天寶十四年(755年)全國總人口為52918309人,其中不負擔租庸調的竟有44700988人。建中元年(780年),德宗下令:“令黜陟觀察使及州縣長官,據舊征稅數,及人戶土客,定等第錢數多少,為夏秋兩稅。其鰥寡惸獨不支濟者,準制放免。其丁租庸調,并入兩稅。”兩稅按戶等征錢,按田畝征米粟,租庸調和其他雜稅一概并入兩稅,即所謂“租庸雜徭悉省”,改變了國“旬輸月送,無有休息”的情況。行兩稅法后,“輕重之權,始歸于朝廷”。——張帆《中國古代經濟簡史》(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漢武帝經濟政策調整的特點及影響。(8分)(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概括唐代兩稅法實施的背景,并指出其引發的賦稅變化。(8分)18.(12分)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在長達五千年的中華文明史上,以下幾個關鍵環節導致中國在族群融合的基礎上走向集權并日臻完善:商朝和西周時期華夏族群從黃河中游向東、向南擴張,形成華夏文明核心地帶;秦朝,華夏國家持續向南擴張,并以中央集權的官僚體制取代分崩離析的封建體制;儒家世俗說教在漢代上升為官方意識形態,此后在歷代封建王朝依然保持其正統地位,教義也日趨復雜;唐朝及此后歷代封建王朝均主要采用科舉考試制度,使得士人地位上升,主導了地方社會。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中國古代史知識,就材料整體或其中任意一點擬定一個論題,并進行論述。(要求:論題明確,持論有據,論證充分,表述清晰)19.(12分)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周朝已開始出現“小行人、象胥、掌客、懷方氏”等具有周邊民族事務管理性質的官職,秦朝正式在中央設置管理民族事務的“典客”。漢承秦制,漢武帝時期設置屬國都尉,具體管轄歸附及內屬的邊疆民族。唐朝邊疆民族的首領可管理府州的具體事務,但需向唐王朝繳納貢賦,統于唐王朝的中央政府。此外唐王朝還在邊陲地區發展屯田、開辟互市貿易、妥善安排邊疆民族子弟學習。元朝在吐蕃采取“政教合一”政策,在中央設置管理吐蕃事務的帝師和宣政院機構;在元朝興起之地漠北,設嶺北行省,基本行政單位仍是蒙古傳統建制,并部署軍隊,戍守的同時進行屯田。明朝靠近內地的民族統治區減少,明政府直接控制、委派流官的地區增加。清朝在邊疆全面推行郡縣制和修訂相關法規,強化邊陲管理的同時,還鼓勵內地百姓外遷至邊疆謀生與開墾。——摘編自谷家榮、羅明軍《中國古代邊疆治理歷譜識認》材料二19世紀以后,清政府將更多的精力用于維持衰退中的國內政治、經濟體系,保衛邊疆安全的能力逐漸降低,導致面臨嚴重的邊疆危機。對此,清政府通過推行一系列邊疆內地一體化政策來“昭示主權”,比如在新疆、臺灣等邊疆地區設省。日漸減少的財政收入使得清政府內部出現了“海防”和“塞防”之爭,西方列強打開了中國的海防大門之后,面臨著海疆危機,傳統的邊疆觀不得不進行轉變,清政府開始籌辦近代海軍。但是這些迫于外部壓力之下的政策轉變,忽略了邊疆地區的實際情況,清末邊疆政策的失誤也非常明顯。(1)根據材料一,指出中國古代邊疆治理的主要特點,并簡析其意義。(9分)(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清末邊疆危機出現的原因。(3分)20.(12分)(2023·臨沂模擬)閱讀材料,回答問題。近代以來我國工業空間格局材料——摘自王軍等《我國工業空間格局演化的脈絡特征與啟示》對近代以來我國工業空間格局演變進行闡釋。【備選題】1.秦朝通過戰爭征服的地方,如“河南地”、五嶺等,人心不穩,與中原文化差異又大。為此,秦朝通過設置郡縣,使國家觀念深入這些地區。這說明秦朝在上述地區實行郡縣制旨在()A.增進華夏認同觀念B.提高行政效率C.強化對邊地的控制D.擴大統治版圖2.(2023·寧德模擬)東漢班固在《漢書·司馬遷傳》中記述司馬遷“網羅天下放失舊聞,王跡所興,原始察終,見盛觀衰,論考之行事,略三代,錄秦、漢,上記軒轅,下至于茲”。這表明《史記》的宗旨是()A.探索古今歷史發展演變的規律B.總結“通史入門”的治史方法C.恢復已經被人遺忘的遠古歷史D.僅僅展示秦代至西漢王朝歷史3.據考古發現,南北朝時期北齊封氏墓、梁朝蕭氏墓出土的青釉蓮花尊,形體都很碩大,紋飾均以仰覆蓮、忍冬花和寶相花為主,或飾以坐佛和飛天,或足部飾以菩提葉紋。這反映出當時()A.北方的政局動蕩 B.經濟的重心南移C.文化的中外交流 D.國家的分裂割據4.魏晉南北朝時,大量的人口從北方南渡而來僑居江南。周朗向宋孝武帝建議,令僑流人戶“就佃淮南……給其糧種……量家立社……檢其出入”。據此可知,該建議旨在()A.恢復北方的社會生產秩序B.推動南方土地的開發C.與世家大族爭奪隱匿人口D.為北伐統一積蓄實力5.下表是中國古代部分朝代某一群體在當時入仕人數中所占的比例。該群體是()朝代曹魏西晉東晉隋唐北宋比例26%15%4%17.2%24.5%46.1%A.寒門子弟 B.南方士人C.少數民族 D.世家大族6.(2023·開封模擬)淳熙十五年(1188年),朝廷人事變動,朱熹得到向皇帝當面奏對的機會,事先有人對他說:“正心,誠意之論,上所厭聞,慎勿復言。”朱熹卻說:“吾平生所學,唯此四字,豈可隱默以欺吾君乎!”據此可推知,朱熹理學()A.出于限制君主權力而立B.不符合君主治國需要C.利于培養傳統士人精神D.主張統治者以德選官7.宋初形成了“中書主民,樞密院主兵,三司主財務”的局面,但也出現了“財已匱而樞密院益兵不已,民已困而三司取財不已;中書視民之困,而不知使樞密減兵、三司寬財以救民困,制國用之職不在中書也”的狀況。上述文字意在說明()A.分割相權解決了宰相擅權的問題B.制度創新帶來了嚴重的社會危機C.分割相權加重了政府的財政負擔D.分割相權影響了政府的治理效果8.(2023·黃岡模擬)北宋“分天下為十余路,各置轉運使……使朝廷之令必行于轉運使,轉運使之令必行于州,州之令必行于縣,縣之令必行于吏民,然后上下之敘正,而紀綱立矣”。這一行政管理模式()A.呈現權力相互牽制的特色B.抬高了文官與士人的地位C.助長因循守舊的政治風氣D.有利于維護中央集權穩定9.(2023·濮陽模擬)清代實行內閣與軍機處雙軌輔政制。軍機處主要處理全國機密重大事務,擁有機密事務處理權、參贊軍務、議奏大權等內閣不具有的權力;內閣則承擔了清代中央決策機構大部分的常規事務。這種權力分工()A.反映軍機處處理事務比較靈活B.表明中樞機構官員關系融洽C.是君主專制進一步加強的結果D.說明中樞機構實現了權力制衡10.(2024·信陽模擬)明中葉以前,官府對私家和書坊出版業嚴格控制,規定只準“刊定經史有益之書”。但到明代中后期,連都察院、國子監都競相刊印《三國演義》《英烈傳》《水滸傳》等通俗文化作品。對此變化解讀合理的是()A.國家放棄對出版業的監管B.出版業競爭激烈C.政府對人們思想控制放松D.商品經濟的沖擊11.(2024·湖南師大模擬)明嘉靖時期,太倉銀庫一直處于入不敷出的狀態,銀根緊張。這種狀態在隆慶五年(1571年)有了根本的轉變,促成這一轉變的主要原因是()A.鄭和下西洋的興起B.“一條鞭法”的實施C.白銀開采技術進步D.海外白銀的流入12.(2024·河北模擬)《南京條約》第十條的英文文本直譯應為“公平而正規的進出口稅則及其他費用”,即對應中文文本中的“(進出口稅費)均宜秉公議定則例”。但英國委派的首任香港總督聲稱要“履行一個中英兩國間公平裁判員的職責”,在談判中蠻橫地要求“裁定”稅則是否“公平”。英國此舉()A.破壞了中英貿易的平衡B.使中外反動勢力相互勾結C.展露了鮮明的殖民野心D.是符合國際法原則的做法13.(2024·成都模擬)近代中國鋼鐵進口量、價值統計表。據此推知,當時中國()年代重量(噸)價值(海關兩)18761965074926918772797190623518783271595862918794900813805691880522331546065A.民間設廠高潮出現 B.列強加劇資本輸出C.致力調整工業結構 D.國防實力有所提升14.清朝雍正時期在西南地區改土歸流,實現了該地郡縣化的管理;左宗棠收復新疆后,1884年新疆建省;1874年日本侵略臺灣,1885年清政府在臺灣建省;1907年奉天、吉林、黑龍江改為行省,下設府、廳、州、縣。這些舉措()A.旨在應對列強國家的侵略B.鞏固了統一多民族國家疆域C.表明清政府主權意識覺醒D.實現了邊疆內地一體化治理15.1899年,梁啟超在《中國魂安在乎》中呼吁,中國欲鍛造人民愛國的“國魂”,必須首先要“使國家成為人民之國家”。該呼吁()A.要求以維新變法來實現國家獨立B.主張通過人民主權強化民族認同C.過分重視對人民政治權利的維護D.強調以政治革命來應對民族危機16.與下圖所示情況有關的條約()A.使清政府完全淪為帝國主義的侵華工具B.進一步破壞了中國的領土完整C.導致清廷的中央機構開始具有殖民色彩D.刺激列強掀起瓜分中國的狂潮17.有學者說:“從戊戌到義和團再到辛亥,由托‘古’到滅洋再到皇權倒塌與復辟,紛紛擾擾,于是懷疑、否定與批判,成為他們的特色。他們力求突破19世紀以來盤踞在人們頭腦和思想觀念中的‘體用二元’僵化思維模式。”該學者意在說明()A.五四運動導致知識分子陣營決裂B.新文化運動促進了人性的解放C.當時各流派思想出現融合的趨勢D.新文化運動興起具有歷史必然性18.國民黨第二次全國代表大會閉幕后,成立了由毛澤東等9人組成的國民黨中央農民運動委員會。在中國共產黨的推動下,國民黨決定派出農民運動特派員,到農民運動基礎較好的廣東省廣寧、順德等縣開展農民運動。上述史實發生于()A.國民大革命時期B.土地革命時期C.全面抗戰時期D.解放戰爭時期【拓展延伸】中國共產黨在國民革命時期的領導作用(1)政治:中共二大制定了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綱領,孫中山接受了中國共產黨的這一政治主張,提出了新三民主義,成為國共合作的政治基礎。(2)組織:積極幫助和促成建立革命統一戰線,把國民黨改組為各革命階級的聯盟,并通過統一戰線的組織形式,宣傳中國共產黨的綱領,開展工農運動,推動了全國革命形勢的發展。(3)群眾運動:國民革命的特點之一就是群眾運動,中國共產黨積極領導和發動工農運動,沉重地打擊了帝國主義和封建軍閥的統治基礎,支持和配合了北伐戰爭。(4)軍事:在中國共產黨的推動下,建立了革命武裝,創辦了黃埔軍校,在國民革命軍中建立了政治工作制度。在北伐戰爭中,共產黨員發揮了先鋒模范作用。19.(2023·唐山模擬)《中華民國史》記載:“國內工商業經濟困難,每苦于周轉不靈,有待金融界之放款。但金融界因本身資力不厚,雖愿放款而效果不佳。財政部有鑒于此,決定充實中央、中國、交通三大銀行資本,作為國民經濟建設運動之一種。”國民政府的這一舉措旨在()A.加快工商業的發展B.強化經濟管理職能C.聚斂巨額資本財富D.發展官僚資本主義20.1931年9月27日,北平學生發表《告全國民眾書》,指出,“向國聯報告請求公判”,是“軟弱無效,坐以待斃的政策”,主張工農兵學商“組織起來”“聯合起來”。《告全國民眾書》發表的背景是()A.日本制造“濟南慘案”B.日本占領東北三省C.“華北自治運動”進行D.中國局部抗戰開始21.1945年4月,毛澤東在《論聯合政府》報告中強調:“只有經過民主主義,才能到達社會主義,這是馬克思主義的天經地義。而在中國,為民主主義奮斗的時間還是長期的。”毛澤東旨在()A.為當時中國革命指明正確方向B.說明抗日戰爭具有持久性特征C.聯合愛國人士反抗國民黨統治D.配合中國共產黨進行重慶談判【拓展延伸】毛澤東思想的發展(1)初步形成:“工農武裝割據”道路的開辟找到中國民主革命的正確道路,標志著毛澤東思想的初步形成。(2)確立地位:1945年,中共七大確立毛澤東思想為黨的指導思想,使全黨達到了空前的團結。(3)繼續發展:人民解放戰爭及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毛澤東思想在黨的建設、建設社會主義等方面又提出了許多創造性的觀點,豐富了毛澤東思想的內涵。22.毛澤東在七屆二中全會上以“不當李自成”為主題,在黨內立了六條規矩:不祝壽,不送禮,不敬酒,不鼓掌,不準用黨的領導人名字作地名,不要把中央領導同志與馬恩列斯并列。這六條規矩()A.展現了中國命運的光明前景B.彰顯了黨內團結的重要意義C.體現了革命勝利前夕的警醒D.確立了獨立自主的施政方針23.1949—1952年,北京市委、市政府對包括城市貧民在內的社會弱勢群體實行了必要的社會救助:解放和接管期間開展的緊急救濟;定都之后,圍繞首都的穩定而開展的貧民救濟;面對恢復和發展生產的任務而開展的失業救濟。這主要是基于()A.調動市民恢復國民經濟積極性B.履行政府發展經濟的責任C.建立新型社會保障制度的嘗試D.維護社會秩序穩定的需要24.(2023·南京模擬)某次國際會議上,通過中國一系列艱苦而充滿智慧的工作,一些對新中國存疑慮甚至視中國為和平威脅的國家改變了認知,逐步認同和接受新中國和平發展的主張。當時的巴基斯坦首相阿里說:“中國無侵略意圖,共產黨與非共產黨國家能夠合作。”上述外交活動()A.表明中國外交開始超越意識形態B.積累了塑造國家形象的經驗C.極大改善了中國的周邊安全環境D.為國民經濟的恢復創造條件25.20世紀50年代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的提出不僅標志著中國周邊外交戰略的形成,而且也意味著在西方國家對華實行孤立遏制政策的情況下,中國對亞洲的集體安全政策的提出。這主要是在強調中國()A.實行“一邊倒”策略的必要性B.構建務實的國際關系體系C.沖擊美蘇對峙的世界格局D.打破美國對華的外交孤立26.1954年9月20日,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全票正式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它是參閱1936年蘇聯憲法、1946年法國憲法、中國1913年和1946年憲法等之后提出、經專家和全民討論后修訂。這體現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具有()A.過渡性 B.系統性 C.民主性 D.變動性【拓展延伸】現代中國民主政治的本質和特點(1)本質:國家的一切權力屬于人民,人民當家作主,真正享有管理國家事務的權利。(2)特點①以人民代表大會制度作為實現人民當家作主和保障公民政治權利的主要形式。②實行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將中國共產黨與各民主黨派、愛國民主人士團結在一起。③根據社會主義民主原則,建立人與人之間、民族與民族之間的平等關系,并建立個人與社會、集體之間的正確關系。27.1956年7月全國圖書館工作會議在北京召開。與會代表一致認為“圖書館是向科學進軍的有力武器”。會議確定了圖書館工作的基本任務是“向科學研究工作者提供圖書資料,為科學研究服務,促進科學的迅速發展”。據此可知,該會議的召開()A.反映了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的需要B.推動了“科教興國”戰略的實施C.說明圖書館管理融入了科技因素D.明確了圖書館服務公眾的職能28.20世紀60年代,大批女青年以“鐵姑娘”之名被整合到工農業生產當中,逐漸派生出女拖拉機手、女子測量隊、女子地勘隊等以女性為主體的工人隊伍。“鐵姑娘”群體的出現表明()A.人民積極投身社會主義改造B.婦女參與社會生產的廣度拓展C.出生率下降勞動力嚴重匱乏D.經濟利益激發勞動者的積極性29.在1949—1954年,有1424名科學家和留學生經歷坎坷曲折和百折不撓的斗爭回到祖國,到20世紀50年代末增至2500人。他們多數是從美、英、日和法國回來的,其中包括錢學森、鄧稼先、朱光亞、華羅庚和梁思禮等大師。這些精英回歸的最大意義在于()A.徹底打破了西方對新中國的封鎖B.推動了中國式現代化事業的發展C.促使中國科技達到世界先進水平D.有利于社會主義制度在中國確立30.十一屆三中全會沖破了黨內存在的教條主義和個人崇拜,批評了“兩個凡是”的方針,高度評價了關于真理標準問題的討論,指出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據此可知,這次會議()A.實現了思想路線的撥亂反正B.作出了實行改革開放的重大決策C.確立了馬克思主義政治路線D.取得了組織路線撥亂反正的成果31.(2023·唐山模擬)2008年某著名實業家在香港成立國學基金會時,提出“五學并舉”主張,以“經典”“歷史人物”“禮儀”“武藝”“書法”作為學生國學入門和國民教育的基石。這一做法意在()A.強化香港青少年文化認同B.實踐“一國兩制”的偉大構想C.促進香港與內地學術交流D.擴大中華文化的影響范圍32.(2024·安徽模擬)1955年國務院規定:“聚居人口不足10萬的城鎮,必須是重要的工礦基地……確有必要時方可設置市的建制。”1962年國務院規定:“凡是人口10萬以下的城市,即使是重要林區和礦區,都應撤銷市的建制。”國務院作出調整()A.出于緩解糧食供應緊張狀況B.意在解決農輕重比例失調問題C.說明“左”傾錯誤危害嚴重D.表明國家工業化戰略已經擱置33.(2023·天津模擬)改革開放四十多年來,中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取得歷史性成就,中國綜合國力不斷增強,逐步形成了包括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在內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這四大思想理論成果共同的特點是()A.建立社會主義制度 B.與時代發展同進步C.實現人民當家作主 D.謀求實現民族獨立34.新中國外交服飾經歷了站起來:以“中山裝”為標志,到富起來:以“西裝”為標志,再到強起來:在遵循國際規范的基礎上,吸收世界服飾文化精華,并強化中國傳統文化特色的“新中裝”為標志的過程。這一變化()A.根源于思想發展的決定作用B.彰顯了文化自信的豐富內涵C.體現了科技實力的不斷增強D.反映了外交基本立場的變化35.(2024·貴陽模擬)1978年,我國財政支出的85.6%用于國有部門并主要圍繞城市生產建設領域;2006年,社會保障等公共服務的財政支出高達33.52%。這反映出我國()A.市場經濟體制已經確立B.財政稅源和財政支出的多樣化C.公有制比重進一步下降D.注重協調經濟發展和改善民生36.(15分)(2023·長沙模擬)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唐朝統治者處理當時國際關系時,貫徹儒家“平天下”與“協和萬邦”理想,唐太宗要“四海一家”,唐玄宗則要“存至公之道,永協和平之義”。在和平共存之指導下,唐朝與周邊和平交往,“蕃漢非常快活,甲兵休息,互市交通……彼此豐足,皆有便宜”。——摘編自沈福偉《中西文化交流史》材料二順治五年(1648年),順治帝發布《申嚴海禁敕諭》,規定北自天津南至廣東沿海岸線各省,一律“嚴禁商民船只私自出海,有將一切糧食貨物等項與交逆賊貿易者……不論軍民,俱行奏聞處斬”……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康熙聽取李光地等人的建議,頒布詔令:“今海內一統,寰宇寧謐,滿漢人民、俱同一體,應令出洋貿易,以彰富庶之治……開海貿易。”——摘編自吳昊《禁海與開海——論清代前期政府海疆治策的轉變》(1)依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唐朝外交的特點。(6分)(2)依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清初對外政策的變化并分析康熙調整政策的原因。(9分)37.(12分)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新疆重要歷史遺跡及其介紹歷史遺跡相關介紹樓蘭古城處于西域的樞紐,是“絲綢之路”上的一個繁華之邦。中原的絲綢、茶葉,西域馬、葡萄、珠寶,最早都通過樓蘭交易高昌古城位于今新疆吐魯番市境內,奠基于公元前1世紀,由西漢王朝在車師前國境內的屯田部隊所建,漢、魏、晉歷代均派有戊己校尉駐扎此城,管理屯田,故又被稱為“戊己校尉城”北庭故城位于今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吉木薩爾縣,它是在漢代西域的車師后國王庭金滿城的基礎上擴建而成的,是唐代設立的北庭都護府所在地,曾出土過唐代銅獅和玉石鎮紙等大批文物龜茲古城西域古國之一,居民擅長音樂,龜茲樂舞發源于此。漢唐時期,中央政府都以龜茲為西域的政治中心。東漢時班超任都護一職,將西域都護府遷至龜茲。唐朝曾兩度將安西都護府設置于龜茲,其轄4鎮、16府、72州之地伊犁將軍府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清政府平定了大、小和卓的叛亂,統一了西域,于1762年設伊犁將軍府管轄天山南北軍政事務。1865年,沙俄支持中亞浩罕國軍事頭目阿古柏勢力侵入新疆,并趁機出兵占領伊犁,左宗棠出兵新疆打敗阿古柏勢力并于1881年通過談判從沙俄手中收復伊犁結合歷史上新疆與內地往來的史實,論證“新疆歷史是中華民族交往中形成的歷史”這一觀點。(要求:史論結合,持論有據,邏輯嚴密)38.(12分)閱讀材料,回答問題。“睡獅”與“醒獅”1898年7月,謝纘泰繪制了《時局圖》,后來多次改動刊印。上有題詞“沉沉酣睡我中華,那知愛國即愛家!國民知醒宜今醒,莫待土分裂似瓜!”而由這樣的“睡”中華與“醒”國民的意象,中國又有了“睡獅”與“醒獅”一類的名稱。陳天華在《猛回頭》結尾唱道:“猛睡獅,夢中醒,向天一吼!百獸驚,龍蛇走,魑魅逃藏。改條約,復政權,完全獨立;雪仇恥,驅外族,復我冠裳。到那時,齊叫道,中華萬歲;才是我,大國民,氣吐眉揚。”號稱“革命軍中馬前卒”的宣傳家鄒容,在他1903年寫成的《革命軍》中,直接將清末的中國比作睡獅,呼喚它的醒來:“嗟夫!天清地白,霹靂一聲,驚數千年之睡獅而起舞,是在革命,是在獨立。”清末、民國時期涌現了許多《醒獅歌》,創辦了許多以“醒獅”命名的期刊,成立了許多以“醒獅”為名的社團。在中華民族已到危亡時刻的1934年,滿懷悲憤的徐悲鴻揮毫潑墨,創作了《雄獅圖》,題詞“新生命活躍起來”。——胡阿祥《吾國與吾名——中國歷代國號與古今名稱研究》提取材料信息,對材料中的“醒獅”形象加以闡釋。39.(16分)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郁江是廣西南部的主干河流,全長460千米。郁江流域甘蔗種植歷史悠久,制糖業水平較高。晚清民國時期,省內外糖商從越南進口榨糖工具,改進生產,在他們的經營運作下,形成了以“鄉村圩市→城鎮→重要市鎮→中心城市”為基本構架的蔗糖運銷網絡體系。在滿足廣西市場需求的同時還銷往廣東、香港和上海、湖廣市場、滇黔市場。20世紀30年代,受洋糖傾銷影響,郁江流域糖業生產陷入困境,南京國民政府大幅提高洋糖進口關稅,新桂系在貴縣投資120余萬元國幣興建了一座現代化廣西糖廠,貴縣一度成為廣西白糖生產中心。材料二資料卡序號資料資料來源①近代廣西郁江流域重要城鎮如百色、龍州、貴縣城區人口偏少,均在2萬左右,1937—1945年郁江上游中心城市南寧城區人口在6萬—10萬陳正祥《廣西地理》張先辰《廣西經濟地理》②民國年間調查,郁江流域重鎮龍州重點產糖區的霞秀鄉平均142戶蔗農擁有1臺蜆木絞蔗機,彬橋鄉平均每125.9戶擁有1臺《龍州縣志》③“故廣西之蔗糖問題,不僅為如何增進生產,兼應為如何免除蔗農所受高利貸資本之剝削”千家駒、韓德章、吳半農《廣西省經濟概況》④郁江流域內百色制糖作坊多為手工操作,部分用牛拉石碾榨蔗取汁,部分用手工壓榨,出蔗汁率只有60%左右,“制法墨守成規,關于色、味、耐久等等,均遜洋糖,故不為糕餅糖果店所樂用”《百色市志》《廣西年鑒》——以上材料均摘編自唐咸明《晚清民國時期郁江流域蔗糖運銷網絡與社會經濟發展研究》(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晚清民國時期郁江流域蔗糖業繁榮的原因。(8分)(2)根據材料一、二并結合所學知識,以郁江流域蔗糖業的發展為例,簡要論述近代民族工業發展面臨的問題。(8分)40.(12分)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民信局是由私人經營的贏利機構,業務主要包括寄遞信件、物品、經辦匯兌。19世紀六七十年代以來,華僑匯款主要以民信局為主,下表為民信局在南洋和閩粵地區的發展情況統計表。時期發展情況1866—1896年截至1887年,僅新加坡一地就有民信局49家,其中潮州人開設的就有34家,這推動了國內兼營華僑匯款業務的民信局的興起。據統計,福建僑匯1871—1884年,平均每年為311萬銀元1897—1934年民信局開始將中間承轉環節交由郵局承擔,從而加速了承轉的速度。同時,新式銀行也使其資金調撥周轉大為靈活。據1930年調查,南洋各地專門經營廣東、福建匯款的民信局分別為515、464家。20世紀初,華僑匯款每年約一億銀元,到了20世紀30年代每年上升至3億銀元左右1934—1945年郵政局不再核發民信局執照,中國銀行在南洋及閩粵等地開始辦理僑匯業務,經營差的民信局相繼停業。1941年后,南洋僑匯中斷,民信局均收盤歇業1945—1949年南洋各地與國內交通恢復,僑匯增加,民信局迅速復業。其利用國民黨政府發行的紙幣不斷貶值之機,稽延兌付,牟取暴利,從而獲得了畸形發展——摘編自林金枝《析華僑匯款及其作用》根據材料及所學,擬定一個論題,對近代南洋和閩粵地區民信局的發展進行論述。(要求:論題明確;史論結合;邏輯清晰)41.(16分)(2024·江淮十校模擬)閱讀材料,回答下列問題。材料一材料二我國工人階級和廣大勞動群眾要大力弘揚勞模精神、勞動精神、工匠精神,適應當今世界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需要,勤學苦練、深入鉆研,勇于創新、敢為人先,不斷提高技術技能水平,為推動高質量發展、實施制造強國戰略、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貢獻智慧和力量。——習近平《致首屆大國工匠創新交流大會的賀信》(2022年4月27日)(1)宣傳畫又名招貼畫,是以宣傳鼓動、制造社會輿論和氣氛為目的的繪畫。根據材料一和所學知識,分別概括三幅宣傳畫出現的時代背景。(12分)(2)勞模精神豐富了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的內涵,請以新中國成立以來任一勞模進行例證。(4分)42.(12分)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1921年,人民出版社曾出版15種“馬克思全書”、14種“列寧全書”等共計59種書籍,旨在“和海內外同志圖謀精神上的團結”。除譯介外,以李大釗為代表的知識分子也紛紛將馬克思主義作為一個理論來宣傳。早期馬克思主義者不滿足于“只向知識階級作‘學理’的宣傳”,他們對建立更大范圍的“聯合”抱以期待。為此,早期馬克思主義者在傳播實踐中圍繞“勞動”等具體觀念,推動建立民眾與知識階層團結一致的陣線。1919年5月至1920年5月期間,國內各種報紙上登載俄國革命相關的譯介文章在110篇以上,其中態度客觀及報以同情的文章達95篇之多。以《新青年》“俄羅斯研究”欄目為例,雖大多為譯作,但內容涉及勞工聯合、農業制度、經濟政策、教育、婦女解放、文學文藝等眾多議題,涵蓋政治、經濟、文化各個領域。——摘編自蔣含平、汪娜娜《從“學說”到“思潮”的知識演進: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早期傳播(1917—1921)》材料二依照劉大年的看法,在近代社會的不同階段中,帝國主義、中國社會各階級的相互關系、它們的矛盾斗爭各有特點。因此,新編寫的中國近代史著作要根據歷史演變的時間順序講述事件;不只講政治事件,也要講經濟基礎、意識形態;不只講漢族地區的歷史,也要講國內各民族在斗爭中與全國的聯系和相互關系。劉大年作為親歷抗戰全過程的學者,對抗日戰爭的歷史時代作了認真地反思,他認為中國抗日戰爭是在中國共產黨倡導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旗幟下,以國共合作為基礎,各階級、各族人民團結起來進行的中華民族解放戰爭。劉大年認為,講過去的事,回答現在的問題,展望未來,是歷史科學的基本特點。——摘編自《紀念馬克思主義史學家劉大年先生誕辰一百周年》材料三“四史”學習教育,反映了中國共產黨對“四史”特點與重要性的深刻把握,是中國共產黨治國理政的重要方式。黨史、新中國史、改革開放史、社會主義發展史,展現了中國共產黨帶領中國人民浴血奮戰贏得新民主主義革命勝利、艱苦奮斗推動社會主義在中國確立和發展、銳意進取開辟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偉大事業、守正創新取得新時代十年歷史性成就的歷史主線和主流,貫穿了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黨的百年奮斗主題。在新的歷史起點上,要加強開展以黨史為重點的“四史”學習教育活動,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新征程。——摘編自劉海軍《中國共產黨“四史”學習教育的歷史溯源、核心要義與目標向度》(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早期馬克思主義傳播的特點。(6分)(2)根據材料二,指出劉大年的主要史學思想。綜合上述材料,簡析中國共產黨“四史”學習教育的當代價值。(6分)43.(12分)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時間事件19世紀70年代針對日本阻止琉球國向中國進貢,有地方督撫在上奏中強調:琉球向來是中國的藩屬,日本“不應阻貢”;中國使臣應邀請西方各國駐日公使,“按照萬國公法與評直曲”。——左世元《清政府對日交涉關于宗藩態度差別的原因探析——以琉球、朝鮮為中心》1943年(中美英)三國之宗旨……在使日本所竊取于中國之領土,例如東北四省、臺灣、澎湖群島等,歸還中華民國。——《開羅宣言》1945年蘇美英三大國領袖同意,在德國投降及歐洲戰爭結束后兩個月或三個月內蘇聯將參加同盟國方面對日作戰,其條件是……大連商港須國際化,蘇聯在該港的優越權益須予保證,蘇聯之租用旅順港為海軍基地須予恢復。——《蘇美英三國關于遠東問題的協定》1956年我國和各社會主義國家都需要和平,世界各國的人民也都需要和平……為了爭取世界的持久和平,我們必須進一步地發展同社會主義陣營中各個兄弟國家的友好合作,并且同一切愛好和平的國家加強團結。我們必須爭取同一切愿意和我們和平相處的國家,在互相尊重領土主權和平等互利的基礎上,建立正常的外交關系。——毛澤東《中國共產黨第八次全國代表大會開幕詞》2017年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是一個美好的目標,也是一個需要一代又一代人接力跑才能實現的目標。中國愿同廣大成員國、國際組織和機構一道,共同推進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偉大進程。——習近平《共同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圍繞“近現代以來中國的外交”,就材料整體或部分內容自擬論題,并結合所學知識予以闡述。(要求:論題明確,持論有據,論證充分,表述清晰)(12分)統編版高中歷史\o"必修中外歷史綱要下"必修中外歷史綱要上模塊綜合評估檢測試卷·教師版(滿分:100分限時:75分鐘)一、選擇題:本題共16小題,每小題3分,共48分。每小題只有一個選項符合題目要求。1.仰韶文化的擴張與激蕩形成了具有明顯的一致性的中原龍山文化。在其直接影響下,原來屬于大汶口文化范疇的河南東部地區,出現了面貌接近中原文化的造律臺文化等一系列文化演進過程,與炎黃二部落經過涿鹿之戰進一步打擊地處東部的蚩尤部落的歷史進程是大體吻合的。而中原龍山文化向南深入江漢平原,則和傳說中堯舜禹時期中原集團征伐三苗可以相互印證。這可用于說明()A.中原文化推動了中華文明形成的進程B.考古發掘與文獻記載互證才有價值C.兼收并蓄政策促進了中原文化的崛起D.中華文明起源呈現出多元一體格局【解析】選A。本題時空是新石器時代。根據材料及所學可知,題干體現了早期中華文明形成過程中中原文化成為促進中國境內各種文化交匯激蕩產生的搖籃,雄踞中原的部族通過戰爭擴大了聯合的范圍和統馭空間,促進了民族交融、文化交流,確立了中原文化在中華文明形成進程中的中心地位,使中原文化成為推動中華文明形成進程的主導力量,直接推動了中華文明的形成進程,A項正確;考古發掘與文獻記載可以起到相互印證的作用,B項表述過于絕對,排除;材料未涉及兼收并蓄政策與中原文化的關系,C項不符合題干,排除;材料未強調多元一體格局的文明特征,D項不符合主旨,排除。2.(2024·洛陽模擬)春秋戰國時期,諸子百家分別從不同的視角,用不同的方式力圖探索自然、社會、歷史、人性以及道德的本質。如孔子的“富而教之”,老子的“道法自然”,孟子的“王道”與“仁政”,荀子的人定勝天,韓非的法、術、勢等。這些思想()A.有助于文化認同 B.體現社會轉型特征C.加劇了諸侯割據 D.受變法運動的影響【解析】選B。據題干“從不同的視角”“用不同的方式”來“探索自然、社會、歷史、人性以及道德的本質”及所學(百家爭鳴)可知,在春秋戰國時期,西周原有的統治秩序遭到破壞,社會處于由奴隸制向封建制過渡的歷史時期,諸子百家針對社會動蕩狀況提出了不同的方案,據此可知,題干所述史實體現出社會轉型的特征,故選B項;據所學(百家爭鳴)可知,在春秋戰國時期,眾多思想家的主張和觀點并不一致,甚至出現截然相反的觀點,說明該現象并沒有促進文化的認同,排除A項;據所學可知,由于生產力發展水平的不一致,各諸侯國的經濟實力不一,加劇了諸侯割據現象,排除C項;題干僅是述及春秋戰國時期不同思想家有不同的觀點和主張,但是并沒有述及其觀點及主張受到了變法的影響,排除D項。3.(2024·鶴壁模擬)下表是遼、宋、夏、金、元時期少數民族首領的部分施政措施。由此可見,在這些政權中()少數民族首領措施耶律阿保機重用漢人,制定法律;改革習俗;參照漢文化改造契丹文化李元昊依照宋制設立百官,參照宋制定朝儀完顏阿骨打命人依據由漢字改制的契丹字拼寫女真語言,創造女真文字忽必烈注意選用人才,重用漢臣;采用漢法,建立各項政治制度A.統治者的漢文化素養深厚B.游牧文化已經走向沒落C.社會發展出現了新的趨勢D.因俗而治成為普遍原則【解析】選C。據材料“重用漢人,制定法律”“依照宋制設立百官”“命人依據由漢字改制的契丹字拼寫女真語言”“注意選用人才,重用漢臣”,可以看出此時少數民族政權的統治者,都在學習漢文化,學習漢制,來促進本民族的發展,加速了少數民族的封建化進程,出現了新的社會發展趨勢,C項正確;僅從其措施中,無法得出統治者本人的漢文化素養,排除A項;材料強調的是少數民族的封建化特點,無法得出游牧文化已經走向沒落,排除B項;材料體現的是學習漢文化,無法得出因俗而治成為普遍原則,排除D項。4.(2023·合肥二模)《元豐九域志》《宋史·地理志》記載,北宋時期的人口統計(單位:戶)如下圖。據此可推知當時()A.江南地區經濟持續發展B.北方人口增長更加明顯C.自然經濟解體速度加快D.人口流動激化民族矛盾【解析】選A。根據材料“北宋時期的人口統計”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北宋末期相比前期人口增加,且南方人口多于北方,反映出江南經濟的發展,A項正確;南方人口增長更加明顯,排除B項;自然經濟解體是在鴉片戰爭后,排除C項;材料沒有反映民族矛盾,排除D項。5.宋代理學多主“靜坐”之說,于靜中養出一種道學氣象。明代思想家呂柟提出,用功不必山林,市朝也做得,尤其必須要從繁華波蕩中體驗。這一轉變()A.源于社會逐利風氣的盛行B.體現了市民階層的政治訴求C.意在增強士人社會責任感D.為儒學發展變革注入了活力【解析】選D。根據題干“要從繁華波蕩中體驗”可知,比起主張“靜坐”的宋儒,明代思想家更加重視在繁華的市井生活中加深思想體悟,這一變化為儒學的創新注入了活力,D項正確;這一轉變源于社會商品經濟的繁榮,而非源于“社會逐利風氣”,排除A項;明代思想的轉變體現在士大夫對修養論的體悟而非市民階層的政治訴求,排除B項;儒學始終強調士人的社會責任感,排除C項。6.(2023·廈門模擬)明初婚姻禮儀有嚴格規定,體現了“官貴民輕”的等級制度,以及“男女授受不親”的禮制。明中后期不論出身如何低賤,一旦驟得富貴就可與名門大姓結親聯姻。這一變化()A.商品經濟發展沖擊婚姻觀念B.傳統觀念因追求財富而質變C.心學的影響力逐漸衰微D.市民興起瓦解傳統倫理【解析】選A。“明中后期不論出身如何低賤,一旦驟得富貴就可與名門大姓結親聯姻”說明經濟地位的改變對婚姻觀念有一定的沖擊,這是商品經濟發展的必然結果,A項正確;“一旦驟得富貴就可與名門大姓結親聯姻”說明雖然經濟地位改變但還是對傳統門戶地位有一定的追求,可見沒有改變其本質,排除B項;“明中后期不論出身如何低賤”這個觀點與明代的心學是一致的,心學強調人人都可能達到最高境界,排除C項;“明中后期不論出身如何低賤,一旦驟得富貴就可與名門大姓結親聯姻”體現雖然經濟地位改變對婚姻觀念有沖擊,但最后還是回歸到門戶上面去了,所以傳統的倫理沒有瓦解,排除D項。7.湖南立憲派一度組織了憲友會、憲政實進會等政治團體,積極為日后競選國會議席,參與政府權力的分配作準備。但立憲派人士大多逐漸意識到“欲救中國,舍革命無他法”。這反映出,當時()A.革命已成為主要思潮B.立憲派與革命派矛盾消解C.清末新政淪為了騙局D.政黨政治的嘗試宣告失敗【解析】選A。據材料“欲救中國,舍革命無他法”可知立憲派最終對清政府絕望而轉向革命,當時革命已成為主流思潮,故選A項;“矛盾消解”表述絕對化,排除B項;新政取得一定的成效,不完全是騙局,預備立憲是場騙局,排除C項;中國近代史上政黨政治的嘗試失敗是在民國初年,排除D項。【加固訓練】清末反清人士紛紛改用算法各異的黃帝紀年,以示與清王朝脫離關系。武昌起義后,各省獨立的新政權也多采用黃帝紀年。1911年12月中旬,湖北軍政府各部總稽查蘇成章等呈請大都督通電各省,一律改用新歷。這表明()A.辛亥革命具有思想啟蒙性B.革命思想達成了社會共識C.歷法演變呈現出政治色彩D.社會習俗發生了根本變化【解析】選C。根據題干材料可知,清末反清人士紛紛改用算法各異的黃帝紀年,以示與清王朝脫離關系,武昌起義后,獨立的各省也多采用黃帝紀年,這表明歷法演變具有明顯的政治色彩,故選C項。材料內容強調政治變革推動歷法的演變,并沒有涉及辛亥革命對民眾思想影響的描述,排除A項;此時革命思想沒有達成社會“共識”,B項表述與史實不符,排除;社會習俗發生了一些變化,但沒有發生根本變化,D項表述與史實不符,排除。8.下面是1895—1919年中國近代工業發展情況統計表。據此可得出的結論是()年代商辦外商企業設廠數資本額(千元)設廠數資本額(千元)1895—1914年5346971962800001914—1919年46390801116103153A.中國近代工業逐漸占據主導地位B.內外環境影響中國近代工業發展C.社會經濟發展的半殖民地性突出D.歐美列強暫時放松對華經濟侵略【解析】選B。據材料信息可知,與1895—1914年相比,1914—1919年中國商辦企業增加,外商企業減少,這與國內北洋政府出臺有利于經濟發展的政策以及一戰前后列強暫時放松對中國的經濟侵略有關,故選B項;中國近代自然經濟占據主導地位,排除A項;從材料信息可知,外商企業數量減少,說明此時社會經濟發展的民族性突出,排除C項;歐美列強暫時放松對華經濟侵略過于片面,無法準確解釋1895—1914年中國近代工業的發展情況,排除D項。9.1920年前后,出現了許多專供工人階級閱讀的書目,如上海的《勞動界》、北京的《勞動者》和《工人月刊》等;同時,各地還創辦工人學校,武漢、長沙、廣州等地紛紛成立工會組織。這反映出當時()A.民主與科學思想得到弘揚B.工人運動出現新高潮C.新的進步組織的廣泛建立D.民主革命的發展態勢【解析】選D。據材料可知,1920年前后,出現了許多專供工人階級閱讀的書目、創辦工人學校及成立工會組織,反映了馬克思主義在工人階級中的傳播,說明新民主主義革命的發展態勢,故選D項。民主指人民享有主權、權力制衡等政治民主,還包括反專制反特權的共和、自由、平等等理念;科學主要指與迷信相對立的科學思想、精神,科學的世界觀與方法論,還包括反對迷信,宣傳進化論、唯物論、無神論等,與材料主旨不符,排除A項;工人運動指在工人階級政黨的領導下,由工人群眾參加的,推翻資本主義剝削、壓迫和統治,爭取民族解放和民族獨立,以及爭取政治權利的暴力運動,與材料無關,排除B項;“廣泛建立”說法過于夸張,排除C項。10.(2024·蘇州模擬)1928年,中共六大在蘇聯召開,明確黨的主要任務仍舊是推翻帝國主義的統治,土地革命,力爭工農民權獨裁制的蘇維埃的政權,繼續堅決地改造黨。這表明當時的中共中央()A.謀求鞏固革命統一戰線B.出現“左”傾機會主義苗頭C.實現了從幼稚走向成熟D.繼續堅持民主革命綱領【解析】選D。由“推翻帝國主義的統治,土地革命”可知,當時的中共中央仍然把反帝反封建作為自己的主要任務,所以是繼續堅持民主革命綱領,故選D項;1927年7月革命統一戰線已經解體,排除A項;“左”傾機會主義苗頭開始出現是在八七會議上,與題干時間和主旨均不符,排除B項;中國共產黨實現由幼稚走向成熟的標志是遵義會議,與題干時間不符,排除C項。11.(2023·青島模擬)1937年1月,西北辦事處規定:“蘇維埃機關或部隊,進駐友軍區域,為保證商業自由,及尊重當地市場習慣,在蘇票未能在當地流通以前,一般的須使用友軍的白票、現洋。”此規定旨在()A.完善抗日民主政權金融建設B.落實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策略C.踐行工農武裝割據的革命思想D.打破國民黨的經濟封鎖和“圍剿”【解析】選B。據材料“進駐友軍區域”和“一般的須使用友軍的白票、現洋”體現出的對國民黨軍隊的稱謂和采取的經濟政策可知,此時共產黨主張團結國民黨軍隊,目的是抵制日本的侵略,落實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策略,故選B項;1937年1月還沒有建立敵后抗日根據地,還沒有抗日民主政權,排除A項;材料中體現的是團結國民黨軍隊一致抵抗日本的侵略,并非踐行武裝反抗國民黨的工農武裝割據思想,排除C項;據所學知識可知1937年1月國民黨軍隊沒有對紅軍進行“圍剿”,排除D項。12.(2024·鄭州模擬)1946年1月,全國政治協商會議在重慶召開并最終同國民黨達成了五項協議。考慮到將來組建聯合政府辦公要到南京,為了方便工作,中共中央決定由延安遷移到與南京隔江相望的淮陰城。華中分局、蘇皖邊區政府得知中央要南遷淮陰后,做了一系列周密細致的準備工作。這反映出()A.黨未能識破國民黨的假和平的陰謀B.黨的工作重心正在發生轉移C.和平建國綱領的落實讓黨充滿喜悅D.黨爭取民主和平的真誠【解析】選D。據材料“中共中央決定由延安遷移到與南京隔江相望的淮陰城”可知,1946年1月,政治協商會議在重慶召開,并達成一系列協議,中共中央為開展工作,進入國民黨腹地,體現了當時黨為爭取和平民主,做了很多工作,盡顯黨的誠意,故選D項;材料體現了中國共產黨進行了爭取和平民主的斗爭,但是否識破國民黨陰謀材料沒有說明,且該說法錯誤,排除A項;中共七屆二中全會確定黨的工作重心由農村向城市轉移,時間上與材料不符,排除B項;結合所學可知,國民黨六屆二中全會很快否決了政協協議,并未落實,排除C項。13.(2024·南昌模擬)1953年初,部分地區出現了農民賣地的現象。4月,主管農業工作的鄧子恢在全國農村工作會議上強調要尊重農民的私有財產,保護農民土地租佃自由、雇傭自由、貿易自由、借貸自由。這一表態()A.加速了土地改革工作B.服務于城市工業化建設C.打擊了土地兼并現象D.有利于穩定農業合作化【解析】選D。據所學,1953年中國共產黨提出過渡時期總路線,對農業進行社會主義改造,推進農業合作化,據材料“尊重農民……自由”可知,中央政府注重保護農民的自由和利益,得到農民對國家的認同和支持,有利于國家決策的推行,利于穩定農業合作化運動,故選D項;據所學,到1952年底,除部分民族地區外,土地改革在全國大陸基本完成,排除A項;據材料“農民賣地”“尊重農民的私有財產”等可知,中央注重保護農民私有財產,這不是為了服務于城市工業化建設,排除B項;據所學,土地兼并是封建社會的頑疾,新中國成立后,實行土地改革廢除了封建土地制度,土地兼并基本消滅,排除C項。14.(2024·河北模擬)1961年初,中共八屆九中全會把基本建設投資計劃調整到167億元,比原來的計劃指標減少108億元,即減少了39.3%。其中工業投資94.58億元,比1960年預計的139.5億元減少近50億元。這一措施()A.體現了黨對蘇聯模式的反思B.意在緩解經濟過熱帶來的困境C.基于所有制結構調整的需要D.凸顯國家對工業現代化的重視【解析】選B。據材料信息可知,1961年初,中共八屆九中全會縮減了基本建設投資計劃,工業投資也進行縮減,結合三年嚴重經濟困難的史實可知,這意在緩解經濟過熱帶來的困境,故選B項;此時我國仍然是計劃經濟體制,并未反思蘇聯模式,排除A項;此時我國所有制結構并未變化,改革開放后才開始變革所有制,排除C項;材料體現國家對經濟調整,并不是對工業現代化的重視,排除D項。15.1990年3月,政府允許上海、深圳兩地試點公開發行股票。同年,深圳證券交易所和上海證券交易所成立。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利用股票融資改善企業經營的機制在全國逐漸推廣開來。這反映()A.企業體制改革全面鋪開B.對外開放的日益擴大C.經濟體制改革不斷深化D.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解析】選C。據材料“政府允許上海、深圳兩地試點公開發行股票”“深圳證券交易所和上海證券交易所成立”“利用股票融資改善企業經營的機制在全國逐漸推廣開來”,結合所學可知20世紀90年代初,政府在上海、深圳兩地試點公開發行股票,成立深圳證券交易所和上海證券交易所,逐漸推廣利用股票融資改善企業經營的機制,適應了我國經濟發展的需求,反映了我國經濟體制改革不斷深化,故選C項;國有企業改革是城市經濟體制改革的重點,于1984年開始,時間不符,排除A項;材料中的現象是國內金融市場和企業的發展,與對外開放關聯不大,排除B項;1992年中共十四大召開,確立經濟體制改革的目標是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排除D項。16.(2023·重慶模擬)1980年,中國恢復了在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和世界銀行的席位,向世界銀行借款并開展基礎設施建設方面的合作。1986年中國向關貿總協定提出復關申請。2014年亞太經合組織領導人北京峰會上,中國正式提出打造亞太自貿區的戰略構想。這一發展歷程表明()A.外交政策逐漸走向成熟B.經濟是外交活動的中心C.國家發展影響外交活動D.中國開始實行多邊外交【解析】選C。據材料信息并結合所學可知,中國在不同的發展階段進行不同的外交活動,推動中國經濟的發展,所以國家發展影響外交活動,故選C項;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的提出標志著我國外交政策走向成熟,排除A項;國家利益是外交政策活動的中心,排除B項;20世紀50年代的亞非會議和日內瓦會議已經是多邊外交的嘗試,排除D項。【加固訓練】1981—1985年,中國主流媒體先后創辦了綜合性的英文日報《中國日報》和《瞭望·海外版》《人民日報·海外版》等。當時新華社每天有300多條外語通訊稿件,中國國際廣播電臺的受眾人數也達到百萬。對這一現象解讀合理的是,當時中國()A.擺脫了美國對華的封鎖包圍B.意識形態外交已經不復存在C.積極塑造對外和平外交形象D.對外開放領域日益得到拓寬【解析】選C。據材料可知,1981—1985年中國先后創辦了一批面向海外受眾的報刊和廣播電臺,這表明當時的中國積極塑造對外和平外交形象,故選C項;新中國成立初期就已擺脫了美國對華的封鎖包圍,故排除A項;創辦一批面向海外受眾的報刊和廣播電臺并不表明意識形態外交已經不復存在,故排除B項;創辦一批面向海外受眾的報刊和廣播電臺并不意味著對外開放領域發生變化,故排除D項。二、非選擇題:本題共4題,共52分。17.(16分)(2023·武漢模擬)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漢武帝即位十余年間龐大的軍政費用把西漢前期積累的巨額財富消耗殆盡,地方豪強和富商大賈的勢力迅速發展,富商大賈“因其富厚,交通王侯,力過吏勢,以利相傾”。土地兼并日趨嚴重,農民破產流亡,“背本趨末者甚眾”。為此,漢武帝調整了經濟政策,包括統一貨幣、鹽鐵官營、均輸(國家統一征收、轉銷、調運貨物)、平準(國家平抑物價)、算緡(對商人、工商業兼營者和高利貸者加征財產稅)、告緡(對匿財不報或報而不實者,沒收全部財產)等。——摘編自冷鵬飛《中國秦漢經濟史》材料二唐代前期實行的基本賦役制度是租庸調。《通典》記載,天寶十四年(755年)全國總人口為52918309人,其中不負擔租庸調的竟有44700988人。建中元年(780年),德宗下令:“令黜陟觀察使及州縣長官,據舊征稅數,及人戶土客,定等第錢數多少,為夏秋兩稅。其鰥寡惸獨不支濟者,準制放免。其丁租庸調,并入兩稅。”兩稅按戶等征錢,按田畝征米粟,租庸調和其他雜稅一概并入兩稅,即所謂“租庸雜徭悉省”,改變了國“旬輸月送,無有休息”的情況。行兩稅法后,“輕重之權,始歸于朝廷”。——張帆《中國古代經濟簡史》(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漢武帝經濟政策調整的特點及影響。(8分)答案:(1)特點:①強化對工商業的控制;②集中于生產與流通領域的管控。(4分)影響:①緩解了財政危機;②打擊了地方富豪,強化了中央集權;③一定程度遏制了土地兼并,促進自耕農的發展;④不利于工商業的健康發展。(4分)【解析】第(1)題第一問,根據材料一“包括統一貨幣、鹽鐵官營、均輸(國家統一征收、轉銷、調運貨物)、平準(國家平抑物價)”可知集中于生產與流通領域的管控。根據材料一“算緡(對商人、工商業兼營者和高利貸者加征財產稅)、告緡(對匿財不報或報而不實者,沒收全部財產)等”可知強化對工商業的控制。第二問,根據材料一“包括統一貨幣、鹽鐵官營、均輸(國家統一征收、轉銷、調運貨物)、平準(國家平抑物價)”,可知緩解了財政危機,但不利于工商業的健康發展。根據材料一“算緡(對商人、工商業兼營者和高利貸者加征財產稅)、告緡(對匿財不報或報而不實者,沒收全部財產)”可知打擊了地方富豪,強化了中央集權。根據材料一“土地兼并日趨嚴重,農民破產流亡”可知一定程度遏制了土地兼并,促進自耕農的發展。(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概括唐代兩稅法實施的背景,并指出其引發的賦稅變化。(8分)答案:(2)背景:土地兼并盛行,均田制破壞;租庸調制無法推行;國家財政收入減少。(4分)變化:征稅標準以資產為主;征稅時間固定;稅收明目簡化;收稅對象增加;賦稅衡量權進一步上歸朝廷。(4分)【解析】第(2)題第一問,根據材料二“唐代前期實行的基本賦役制度是租庸調。據《通典》記載,天寶十四年(755年)全國總人口為52918309人,其中不負擔租庸調的竟有44700988人”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土地兼并盛行,均田制破壞,租庸調制無法推行,國家財政收入減少。第二問,根據材料二“兩稅按戶等征錢,按田畝征米粟,租庸調和其他雜稅一概并入兩稅”,可知征稅標準以資產為主,收稅對象增加。根據材料二“為夏秋兩稅”可知征稅時間固定。根據材料二“租庸雜徭悉省”,可知稅收明目簡化。根據材料二“輕重之權始歸于朝廷”,可知賦稅衡量權進一步上歸朝廷。18.(12分)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在長達五千年的中華文明史上,以下幾個關鍵環節導致中國在族群融合的基礎上走向集權并日臻完善:商朝和西周時期華夏族群從黃河中游向東、向南擴張,形成華夏文明核心地帶;秦朝,華夏國家持續向南擴張,并以中央集權的官僚體制取代分崩離析的封建體制;儒家世俗說教在漢代上升為官方意識形態,此后在歷代封建王朝依然保持其正統地位,教義也日趨復雜;唐朝及此后歷代封建王朝均主要采用科舉考試制度,使得士人地位上升,主導了地方社會。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中國古代史知識,就材料整體或其中任意一點擬定一個論題,并進行論述。(要求:論題明確,持論有據,論證充分,表述清晰)答案:論題:中央集權制度在多種因素作用下形成并發展。論述:夏商周時期,在頻繁的往來和聯系過程中,周邊的民族逐漸對華夏文明產生了認同感。春秋戰國時期,諸侯混戰,各國紛紛改革變法,中央集權制度的雛形開始出現。公元前221年,秦朝建立,秦朝通過郡縣制、官僚政治等建立了統一的中央集權體制。漢武帝時期罷黜百家,尊崇儒術,儒家思想成為此后歷代封建統治者推崇的正統思想,也逐漸成為兩千多年來中國傳統文化的主流。隋唐時期確立科舉制為選官用官的主要制度,這就把選拔人才和任命官吏的權力集中到中央政府手中,從而大大加強了中央集權。綜上可知,在政治制度、思想文化等多重因素的作用下,中國古代中央集權體制不斷發展完善。【解析】首先,閱讀材料,擬定論題:根據材料“以下幾個關鍵環節導致中國在族群融合的基礎上走向集權并日臻完善”可知中國走向集權體制是多種因素造成的。然后結合所學知識,按照歷史進程從不同因素闡述中央集權不斷加強的過程。主要依據材料提及的因素進行論述,比如:商和西周的民族認同、秦朝的官僚體制、漢代思想、隋唐以后的科舉制等角度。最后進行總結,古代統治者采取多種措施加強中央集權,鞏固了國家統一。19.(12分)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周朝已開始出現“小行人、象胥、掌客、懷方氏”等具有周邊民族事務管理性質的官職,秦朝正式在中央設置管理民族事務的“典客”。漢承秦制,漢武帝時期設置屬國都尉,具體管轄歸附及內屬的邊疆民族。唐朝邊疆民族的首領可管理府州的具體事務,但需向唐王朝繳納貢賦,統于唐王朝的中央政府。此外唐王朝還在邊陲地區發展屯田、開辟互市貿易、妥善安排邊疆民族子弟學習。元朝在吐蕃采取“政教合一”政策,在中央設置管理吐蕃事務的帝師和宣政院機構;在元朝興起之地漠北,設嶺北行省,基本行政單位仍是蒙古傳統建制,并部署軍隊,戍守的同時進行屯田。明朝靠近內地的民族統治區減少,明政府直接控制、委派流官的地區增加。清朝在邊疆全面推行郡縣制和修訂相關法規,強化邊陲管理的同時,還鼓勵內地百姓外遷至邊疆謀生與開墾。——摘編自谷家榮、羅明軍《中國古代邊疆治理歷譜識認》材料二19世紀以后,清政府將更多的精力用于維持衰退中的國內政治、經濟體系,保衛邊疆安全的能力逐漸降低,導致面臨嚴重的邊疆危機。對此,清政府通過推行一系列邊疆內地一體化政策來“昭示主權”,比如在新疆、臺灣等邊疆地區設省。日漸減少的財政收入使得清政府內部出現了“海防”和“塞防”之爭,西方列強打開了中國的海防大門之后,面臨著海疆危機,傳統的邊疆觀不得不進行轉變,清政府開始籌辦近代海軍。但是這些迫于外部壓力之下的政策轉變,忽略了邊疆地區的實際情況,清末邊疆政策的失誤也非常明顯。(1)根據材料一,指出中國古代邊疆治理的主要特點,并簡析其意義。(9分)答案:(1)主要特點:產生時間早,歷史悠久;治理方式多元;在繼承中不斷發展;在邊疆采用和內地不同的管理體制(因俗而治);以籠絡安撫為主;注重邊疆的“拱衛”作用;在“大一統”觀念指導下制定邊疆政策。(6分,任答三點即可)意義:有利于邊疆地區的開發,有利于民族交融;促進了統一多民族國家的鞏固和發展;擴大了國家疆域,鞏固了封建統治。(3分,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清末邊疆危機出現的原因。(3分)答案:(2)原因:西方列強入侵,民族矛盾的加劇;清政府國力衰退,面臨財政危機;邊疆治理政策本身的不足,脫離實際;傳統邊疆觀念的束縛;清朝統治階級對世界形勢認識不清。(3分,任答三點即可)20.(12分)(2023·臨沂模擬)閱讀材料,回答問題。近代以來我國工業空間格局材料——摘自王軍等《我國工業空間格局演化的脈絡特征與啟示》對近代以來我國工業空間格局演變進行闡釋。答案:作答應包括以下角度:近代以來我國工業空間格局演變的表現或特征;近代以來我國工業空間格局演變的主要原因及影響;對近代以來我國工業空間格局演變的認識。示例:近代我國工業主要集中在東部沿海和東北的少數大城市,工業布局嚴重失衡,帶有鮮明的半殖民地色彩;(2分)新中國成立后工業布局由東至西逐漸轉移,工業分布從東部擴展到廣大中西部地區,布局趨向合理均衡。(2分)受西方列強入侵的影響,我國東部沿海地區開放較早,最早開始了近代的工業化,出現了一批工業城市;(2分)新中國成立初期,國家大力推進工業化戰略,“一五”計劃期間優先發展重工業,建設起一批基礎工業設施,迅速涌現出一批新興的工業城市;20世紀60年代前期受國際形勢影響,我國開展三線建設,由此工業化擴展到廣大中西部地區。(2分)工業布局的優化,促進了經濟均衡發展,有利于中西部地區的開發,有利于維護民族團結,有利于國家安全和社會進步。(2分)近代以來我國工業空間格局演變的過程,與民族獨立和國家的發展歷程密切相關;新中國成立后工業布局的演變是黨和政府重視工業發展,調整優化經濟結構的表現。(2分)【解析】首先,據圖示“近代以來我國工業空間格局”,結合所學可知近代以及新中國成立以來的工業布局;其次,說明近代以來我國工業空間布局演變的主要原因及影響,列舉近代西方的入侵、新中國成立后的工業化建設以及三線建設的原因及影響,最后,說明對近代以來我國工業空間布局演變的認識。【備選題】1.秦朝通過戰爭征服的地方,如“河南地”、五嶺等,人心不穩,與中原文化差異又大。為此,秦朝通過設置郡縣,使國家觀念深入這些地區。這說明秦朝在上述地區實行郡縣制旨在()A.增進華夏認同觀念B.提高行政效率C.強化對邊地的控制D.擴大統治版圖【解析】選C。秦朝征服的“河南地”、五嶺等,都是少數民族聚居的邊遠地區,人心不穩,因此中央在這些地區實行郡縣制,是為了加強對這些地區的控制(提示:郡縣制加強了國家對地方的控制,使國家法令能有效傳達到地方),C項正確;A項是實行郡縣制帶來的影響,并非實行郡縣制的主要目的,排除A項;材料無法體現提高行政效率,而且這也并非秦在五嶺等地實行郡縣制的目的,排除B項;秦朝在這些地區實行郡縣制旨在鞏固統治版圖,并非擴大統治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