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體邊坡支護支護方式_第1頁
山體邊坡支護支護方式_第2頁
山體邊坡支護支護方式_第3頁
山體邊坡支護支護方式_第4頁
山體邊坡支護支護方式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8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2.3.1AB段治理方案 12.3.2BC段治理方案 32.3.3CD段治理方案 5圖2.3-8DE段治理方案 7圖2.3-10DE段10-10`剖面圖圖2.3-11EF段治理方案 8圖2.3-12FG段治理方案 9圖2.3-13GH段治理方案 9圖2.3-15HI段治理方案 102.3.9坡頂設置截水溝 112.3.10坡底設置排水溝 132.3.1AB段治理方案AB段邊坡設計坡底標高在104.2m~106.9m之間,坡頂標高在114.4m~120.2m之間,邊坡高度在10.2~13.3m之間,長度約為72.1m,結合山體高度及周邊環境條件,該治理區(1-1`剖面、2-2`剖面)主要包括以下設計內容:圖2.3-1AB段1-1剖面圖圖2.3-2AB段2-2剖面圖主要包括以下設計內容:1.土方開挖將坡前地表從現有標高挖至設計標高。2.削坡本支護段坡底線定為內部道路外邊線以外2m的一條線,坡底線與內部道路外邊線之前的區域擬建人行道。本支護段以坡底道路設計高程106.0m處分為AB-1與AB-2兩小段,其中AB-1為AB段北段,按照1:0.4~1:0.3對巖面進行削坡;AB-2為AB段南段,接近BC段,為AB段至BC段的過渡段,削坡逐漸過渡至1:0.25~1:0.2。坡頂高度隨巖層頂面自然過渡。3.錨噴采用噴射混凝土封閉加錨桿護壁措施。(1)全粘結摩擦錨桿在坡面設置四至五道全粘結摩擦錨桿,錨桿水平間距與豎向間距均為2.5m,梅花狀排列,錨桿成孔直徑φ90mm,孔內灌注M30水泥漿,錨桿橫向之間通過2E16加強筋與面層進行固定連接,錨桿與水平面夾角均為15°,錨桿桿體為1E25鋼筋。巖面高度在11.5m及以下設置4道錨桿,錨桿長度自上而下為4.5m×1、3m×3;巖面高度大于11.5m時,AB-1段上部增加1道4.5m錨桿,AB-2段上部增加1道6m錨桿。坡頂設一道抗滑錨桿,長1.5m,水平間距1.5m,錨桿成孔直徑φ50mm,孔內灌注M30水泥漿,錨桿桿體為1E25鋼筋。②坡體表面掛網噴砼2.3.2BC段治理方案BC段邊坡設計坡底標高在106.9m~113.4m之間,坡頂標高在120.2m~130.5m,高度在11.9~17.2m之間,長度約為185.8m,此段南段坡度較陡,坡度70°~80°之間,山體裸露,結合山體高度及周邊環境條件,該治理區(3-3`剖面、4-4`剖面、5-5`剖面)主要包括以下設計內容:圖2.3-3BC段3-3剖面圖圖2.3-4BC段4-4剖面圖圖2.3-5BC段5-5剖面圖1.土方開挖將坡前地表從現有標高挖至設計標高。2.削坡本支護段以用地紅線為坡頂線,對巖面盡量按照1:0.25~1:0.2削坡。坡頂高度隨巖層頂面自然過渡。3.錨噴采用噴射混凝土封閉加錨桿護壁措施。(1)全粘結摩擦錨桿在坡面設置五至八道全粘結摩擦錨桿,其中長9m的錨桿為支護錨桿,長3m及6m的錨桿為防護錨桿,水平間距與豎向間距均為2.5m,梅花狀排列,錨桿成孔直徑φ90mm,孔內灌注M30水泥漿,錨桿橫向之間通過2E16加強筋與面層進行固定連接,錨桿與水平面夾角均為15°,錨桿桿體為1E25鋼筋。坡面在14m及以下設置5道錨桿,錨桿長度自上而下為6m×2、3m×3;巖面高度為14m~16.5m時設置6道錨桿,錨桿長度自上而下為6m×3、3m×3;巖面高度大于16.5m時,增設支護錨桿,且巖面高度每增加2.5m,支護錨桿增加1道。坡頂設一道抗滑錨桿,長1.5m,水平間距1.5m,錨桿1E25鋼筋插入巖體。(2)坡體表面掛網噴砼2.3.3CD段治理方案CD段邊坡設計坡底標高在113.3m~114.5m之間,坡頂標高在130m~141m,高度在16.7-26.5m之間,長度約為66.8m,此段原始坡面較陡,坡度60°-70°之間,山體裸露,結合山體高度及周邊環境條件,該治理區(6-6`剖面、7-7`剖面、8-8`剖面)主要包括以下設計內容:圖2.3-6CD段6-6`剖面圖圖2.3-7CD段7-7`剖面圖圖2.3-8DE段治理方案DE段邊坡設計坡底標高在114.5m~114.6m之間,坡頂標高在141m~149m,高度在26.5-34.4m之間,長度約為48.5m,此段原始坡面較陡,坡度70°-80°之間,部分山體裸露,結合山體高度及周邊環境條件,該治理區(9-9`剖面、10-10`剖面、11-11`剖面)主要包括以下設計內容:圖2.3-9DE段9-9`剖面圖圖2.3-10DE段10-10`剖面圖圖2.3-11EF段治理方案EF段邊坡設計坡底標高為114.6m左右,用地紅線范圍內坡頂標高在146m左右,高度在31.4m左右,長度約為15.5m,此段皆被回填方覆蓋,坡度24°左右,后方存在裸露山體,結合山體高度及周邊環境條件,該治理區(12-12`剖面)主要包括以下設計內容:圖2.3-12FG段治理方案FG段邊坡設計坡底標高在114.6m~114.7m之間,坡頂標高在145m~150m,高度在30.3-35.4m之間,長度約為46.2m,此段皆被回填方覆蓋,坡度24°左右,后方依然為填土,結合山體高度及周邊環境條件,該治理區(13-13`剖面)主要包括以下設計內容:圖2.3-13GH段治理方案GH段邊坡設計坡底標高在114.7m~115.4m之間,坡頂標高在132m~145m,高度在16.6-30.3m之間,長度約為112.8m,此段用地紅線多位于填土平臺上,南段存在一段坡面,坡度35°左右,巖面被填土覆蓋,結合山體高度及周邊環境條件,該治理區(14-14`剖面、15-15`剖面)主要包括以下設計內容:圖2.3-14GH段14-14`剖面圖圖2.3-15HI段治理方案HI段邊坡設計坡底標高在115.4m~115.6m之間,坡頂標高在132m左右,高度在16.5m左右,長度約為35.6m,此段地形較為平坦,表面為填土,結合山體高度及周邊環境條件,該治理區(16-16`剖面)主要包括以下設計內容:圖2.3-16HI段16-16`剖面圖1.土方開挖將坡前地表從現有標高挖至設計標高。2.削坡本支護段以用地紅線為界線,對巖面垂直放坡。3.鋼筋混凝土樁板墻沿用地紅線設置鋼筋混凝土樁板墻,抗滑樁為圓樁,直徑800mm,中心間距1.6m,抗滑樁打入設計坡底標高以下2.0m,上部與現有地表平齊,高約20m。4.預應力錨索在抗滑樁嵌固段以上設置三道預應力錨索,自上而下長度分別為14.5m、13.0m、10.0m,桿體分別為2s21.6、1s21.6、1s21.6鋼絞線,成孔直徑150mm,孔內灌注M30水泥漿。前兩道抗滑樁施加147kN鎖定,第三道為鎖腳錨索,設置在巖石與填土的分界面下,施加147kN鎖定,均用C30混凝土封錨,錨索自由段必需作防腐處理。2.3.9坡頂設置截水溝在坡頂修筑截水溝,長度約為543.2m,排水溝距坡頂1.0m~2.0m,磚砌,M7.5水泥砂漿抹面,內深500mm,寬700mm,過水截面0.22m2,出水口應建設單位要求排至場區以外,但由于邊坡起伏不規律,不能形成整體一致的坡降,采用分部排水的方法于坡高較低處使用急流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