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五(總復習)教材_第1頁
專題五(總復習)教材_第2頁
專題五(總復習)教材_第3頁
專題五(總復習)教材_第4頁
專題五(總復習)教材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48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專題五:走向世界的資本主義市場(復習)一、開辟文明交往的航線二、血與火的征服與掠奪三、“蒸汽的力量”四、走向整體的世界資本主義世界市場的形成和發展的歷史過程專題總括新航路開辟世界市場雛形開始出現荷英法等國的殖民擴張和掠奪世界市場進一步拓展第一次工業革命資本主義世界市場初步形成第二次工業革命資本主義世界市場最終形成從兩幅圖中,你能看出16世紀歐洲人繪制的世界地圖比15世紀繪制的世界地圖多了什么地方嗎?美洲15-16世紀發生了什么事情導致出現了這樣的改變?16世紀開辟新航路15世紀16世紀一、開辟文明交往的航線何為新航路

又稱“地理大發現”,指15~16世紀,西歐各國本想探尋不經地中海而從海上通往東方的航路,經過一系列航海探險活動,開辟了通往印度和美洲等世界各地的航路,這些航路通常被叫做新航路。?——根本原因——直接原因(一)原因----必要性經濟根源西歐各國商品經濟的發展社會根源西歐對黃金的需求量大增商業危機奧斯曼帝國控制東西方通商要道葡萄牙、西班牙熱衷于傳播天主教精神動力假如你是當時的一位航海家,具備了哪些遠航的條件呢?問題探究:2——新航路開辟的條件(二)條件----可能性(1)造船技術的進步(多桅多帆海船)(2)航海技術的進步(羅盤針和計算緯度的星盤的應用)(3)地圖繪制技術的進步 (增加了經度和緯度做繪圖坐標)(4)地理知識的進步(開始相信地圓學說)(5)有膽有識的航海家地圓學說開始流行,這是1492年在德國制成的地球儀問題探究:3——新航路開辟的過程國家方向人物和時間路線及成就葡萄牙西班牙東方西方迪亞士1487年達迦馬(1497-1498)哥倫布1492年麥哲倫等(1519-1522)發現好望角沿迪亞士路線到達印度,首先找到通向東方的新航路。橫渡大西洋,到達古巴和海地,發現美洲(新大陸)。環球航行,發現另一條通向東方的新航路。二、新航路的開辟--過程第一個開辟第一個找到東方的航路第一個發現新大陸第一個環球航行世界市場聯系之路:人類文明交流之路:--殖民掠奪之路:思想震撼之路:世界各大洲孤立狀態被打破,世界開始成為整體西方國家對外殖民擴張。“地圓學說”沖擊了神學理論推動了文明發展帶來罪惡導致商業革命和價格革命,商路和貿易中心轉移;世界市場初具雛形三、走向會合的世界--影響-----殖民擴張與殖民主義罪惡二、血與火的征服與掠奪有關新航路開辟的四幅漫畫先后崛起的西方列強15世紀-16世紀17世紀18世紀

西班牙葡萄牙荷蘭(海上馬車夫)(英法崛起)英國(日不落帝國)

新航路的開辟拉開了西歐殖民擴張的序幕,葡萄牙、西班牙以暴力在國際舞臺上逞強達百年之久。繼起的荷蘭和英國的殖民活動依然憑借野蠻殘酷的暴行。這對以歐洲為中心的世界市場的開拓與發展起了重大作用。巴西巴西馬六甲

澳門果阿馬六甲

澳門果阿巴西巴西馬六甲

澳門果阿馬六甲澳門果阿葡萄牙的殖民重點:墨西哥秘魯秘魯西班牙殖民重點:

以美洲為主、菲律賓非洲和亞洲、巴西1553年占領澳門

葡萄牙、西班牙從殖民地掠奪了大量的金銀財富,但是他們沒有把這些財富變成資本而是用于上層貴族的享樂,結果慢慢走向了落后一、海上馬車夫---荷蘭1.興起的條件(1)地理條件:(3)經濟條件:(2)政治條件:(4)國際條件:得天獨厚的地理條件(安特衛普)擺脫西班牙的殖民統治贏得獨立發達的造船業和對外貿易(阿姆斯特丹)西班牙“無敵艦隊”被英國打敗,荷蘭取而代之(1)南北美洲、非洲、印度、東南亞奪取廣袤的殖民地(2)取代西班牙的海上霸主地位2.擴張的過程——馬六甲美洲:3.擴張的特點:建立新阿姆斯特丹占領好望角——中國臺灣和日本長崎非洲:亞洲:東亞東南亞南亞——印度和錫蘭建立特權貿易公司——荷蘭東印度公司商業資本發達1624年占領臺灣(1)南北美洲、非洲、印度、東南亞奪取廣袤的殖民地(2)取代西班牙的海上霸主地位2.擴張的過程3.擴張的特點:建立特權貿易公司——荷蘭東印度公司商業資本發達4.結果:(1)建立廣闊的殖民地(2)壟斷世界航運業二、英國的崛起—“日不落帝國”英國經濟學家曾說:“大洋洲有我們的牧羊場,阿根廷和北美西部草原上有我們的牛群,秘魯送來它的白銀,南非和澳大利亞的黃金流向倫敦。印度和中國人為我們種茶,而且我們的咖啡、白糖和香料種植園遍布東印度群島。”探究活動一重商主義概念重商主義是資本主義早期比較盛行的經濟思想,歐洲很多國家都實行過,其主要內容是:金銀充足是國家富裕的標志,為此要發展工商業,取消國內關卡,鼓勵出口,減少進口,使金銀源源不斷地流入國內而不流出。英國的主要措施——保護本國工商業者利益,參與貿易競爭,占領殖民地。1.崛起的條件二、“日不落帝國”--英國荷蘭忽視國內的工業發展和海軍建設,力量很快衰落下去。三次英荷戰爭,強大的英國打敗了荷蘭,荷蘭失去了海上霸主地位.(1)地理優勢:(2)政策優勢:(3)經濟優勢:(5)制度優勢:(4)軍事優勢:地處大西洋航路中心積極推行重商主義圈地運動,推動資本主義經濟發展注重發展海軍,打敗無敵艦隊資本主義制度的確立和完善對比英國崛起的條件,思考被譽為海上馬車夫荷蘭為什么僅僅曇花一現?(1)1588年,“無敵艦隊”之戰,打敗西班牙開始確立海上霸權(2)17世紀中后期,三次英荷戰爭,荷蘭失去海上殖民霸權和北美殖民地(3)18世紀中期,英法七年戰爭(1756--1763)取得法屬北美殖民地和在印度的優勢,確立了世界殖民霸權2.英國如何建立殖民霸主地位?東印度公司和倫敦公司在印度、北美發展海外貿易和拓展殖民地。英國東印度公司

東印度公司是指十六至十九世紀葡萄牙、英國、荷蘭、丹麥、法國等歐洲殖民主義國家對印度和東南亞各國經營壟斷貿易、進行殖民地掠奪而特許設立的公司。這些國家的東印度公司不僅享有貿易獨立權,還有權代表政府訂立條約和約,有權組建軍隊,發動戰爭。英國東印度公司成立于1600年。東印度公司(1600年)(1).積極參與殖民掠奪(2).積極爭奪殖民霸權,并取得最終勝利殖民掠奪:A.北美(弗吉尼亞)

B.亞洲——印度(商戰)海外擴張:A.地中海和東印度的商業B.紐芬蘭灣漁業和北美農業C.北愛爾蘭

3、崛起過程影響殖民霸權變化的根本原因是什么?我思我悟根本上取決于各國的綜合國力三、強盜的貿易——殖民擴張的方式和影響(一)殖民擴張的方式1.野蠻的掠奪我出入于只為我自己敞開的金庫,兩手抓滿了金銀珠寶……此刻,我對我自己那時的節制大為驚訝。——英殖民軍頭目克萊武自述西班牙征服者用最殘酷的死刑和武力脅迫當地土著接受西班牙國王的統治,拒不服從者,立刻被屠殺。安的列斯島原有三百萬印第安人,1514年減至14000人,最后只剩下200人。大量屠殺的結果是,原本3000萬的印第安人在全世界人口暴增的時候,幾乎被屠殺到了滅絕的邊緣。導致勞動力銳減2.殘酷屠殺——種族滅絕政策三角貿易歐洲非洲美洲出程從歐洲港口載上廉價貨物到非洲“換取”奴隸中程運奴隸到美洲販賣歸程從美洲運金銀到歐洲三角航程一次航行六個月,獲得100%-300%。3.奴隸貿易4.不平等貿易(1)東印度公司依靠在印度享有免繳內地稅的特權,把印度商人擠出商業活動,控制了印度的國內貿易。(2)葡萄牙人在通商地沿岸建立據點,用廉價的手工業品和玩具騙取土著居民貴重物品。2.對殖民國家:3.對殖民地:從殖民地掠奪大量財富,轉化為資本,歐洲資本主義發展2殖民主義帶來了先進的生產方式、生活方式和思想觀念,促進了殖民地歷史的發展進步(建設性)如何辨證地看待殖民擴張活動?(影響)1.對世界市場:打破世界相對孤立狀態,使世界日益成為相互影響、聯系緊密的整體1殖民主義是災難和禍害,造成了亞、非、拉地區的落后(破壞性)第三課蒸汽的力量概念:工業革命(18世紀60年代~19世紀中期)

又稱“產業革命”,指的是以手工技術為基礎的資本主義工場手工業過渡到采用機器生產的資本主義大工業的過程。手工生產機器生產手工工場工廠制度工業革命的本質特征是機器大生產取代手工勞動一、英國的工業革命1、條件:資本:國內:市場國際:勞動力:技術:政治保障:海外殖民擴張和掠奪圈地運動促進了國內市場的擴大殖民帝國的建立,海外貿易市場的擴大圈地運動提供了大量自由勞動力工場手工業發展積累的技術和科學理論的奠基資產階級代議制的確立(回憶必修一)

市場總是在擴大,需求總是在增加。工場手工業也不能再滿足這種需求了。于是蒸汽和機器就引起了工業中的革命。

——馬克思、恩格斯《共產黨宣言》思考:直接原因、根本原因?2、工業革命的進程(18世紀中葉起)棉紡織業的技術革命擴展至其它行業,大工廠制確立瓦特的改良蒸汽機出現(動力)工業發展,貨物運輸要求越來越高交通運輸業的革命(汽船、火車)機器生產取代手工,工廠取代手工工場1840年前后,英國率先完成工業革命19世紀中后期,法、美等國也相繼完成了工業革命3、歸納工業革命的主要成就珍妮紡紗機水力紡紗廠改良蒸汽機汽船火車動力棉紡織業交通蒸汽時代歸納工業革命的特點:①工業革命英國先行,行業先輕后重②技術經驗型為主,科學和技術尚未真正結合手工工場與工廠的比較:⑴相似點:①都是資本主義不同時期的生產組織形式,因而都是以雇傭工人的勞動分工為基礎的資本主義生產。②都采用分工協作的方式提高生產率。⑵不同點:①手工工場以手工操作為主,而工廠主要運用機器大生產;(本質區別)②手工工場的雇傭工人往往是在較分散的狀態下生產,而工廠的工人則相對集中;通過上述可見,工廠比手工工場更能提高勞動生產率。1765年哈格里夫斯發明珍妮紡紗機--揭開了工業革命的序幕改良蒸汽機詹姆斯·瓦特人類社會進入了“蒸汽時代”

“蒸汽機是工業城市之母”,蒸汽動力的出現,加快了工業化的速度;同時帶來了交通運輸業的革命,1814年鐵路運輸出現,鐵路時代到來。

英國史蒂芬孫父子1826年制造的蒸汽機車“火箭”號。

施工中的英國利物浦──曼徹斯特鐵路(1831年)。1807年美國人富爾敦制造了第一艘汽船。以蒸汽機推動船兩側的明輪,稱為“輪船”。并在哈得遜河試航成功。美國人富爾敦制造的第一艘汽船19世紀美國蒸汽機車英國工業革命的完成

1840年前后,英國的大機器生產已基本取代了手工勞動,大工廠已基本取代了手工工場,工業革命基本完成。英國成為世界上第一個工業化國家--世界工廠!二、工業革命的擴展擴展的原因擴展的方向:特點:美國工業革命影響:直接原因:根本原因:英國取消機器出口的禁令資本主義制度的廣泛建立英國歐美大陸機床的出現和通用部件的標準化生產使美國機械制造業迅速處于領先地位,擺脫了對英國的依賴;(1)工業革命大幅度地提高了社會生產力,豐富了人們的物質生活,資本主義經濟迅速發展,人類進入蒸汽時代;(2)工業革命引起生產組織形式變化:傳統的手工工場無法適應機器生產的需要,工廠成為工業生產的主要組織形式,發揮著日益重要的作用。(3)工業革命引起社會經濟結構變化:從事農業人數減少、從事工業、服務業人數迅速增加。(4)形成了許多工業城市,工業革命加快了城市化進程。(5)工業革命引起社會關系變化:工業資產階級和工業無產階級成為社會的兩大階級。(6)促進了科教事業的發展及科學共產主義的誕生。三、工業革命的影響積極:1931年10月21日,全美國熄燈哀悼一個人的去世。那天夜晚,連自由女神高舉的火把也熄滅了。1931年10月18日,聞名世界的偉大發明家愛迪生與世長辭,他為人們點燃了二十世紀的燈火!四走向整體的世界第一次工業革命(18世紀60年代~19世紀中期)第二次工業革命(19世紀60、70年代~20世紀初)歷史背景政治前提資金市場勞動力科技四走向整體的世界一、第二次工業革命的歷史背景資產階級代義制(君主立憲制)在英國確立殖民掠奪殖民擴張、圈地運動圈地運動手工工場積累的經驗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在歐美主要國家確立第一次工業革命推動殖民擴張,資本積累第一次工業革命后世界市場初步形成科學技術的突破創新城市化進程加快……西門子電車1866發電機齊柏林1900飛艇本茨-汽車之父

1885三輪汽車諾貝爾1867發明炸藥80年代改良無煙火藥馬可尼1896無線電報萊特兄弟1903飛機福特1896四輪汽車貝爾1876電話愛迪生1877留聲機1879電燈1889電影機美國德國瑞典戴姆勒1883汽油內燃機

狄塞爾1897柴油內燃機電的發明和廣泛應用:

鋼鐵工業的發展:新興產業的興起:

傳統產業的發展:發源地和中心:開始標志:大致時間:美國和德國1866年德國西門子發明第一臺大功率發電機

19世紀60、70年代—20世紀初電氣時代

鋼鐵時代

汽車、石油、化學等工業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化新交通工具和通訊手段的發明與創制:成就二、第二次工業革命的概況法拉第發現電磁感應現象:導體在磁場中運動可以產生電流(1)電的發明和廣泛使用:美國發明家托馬斯?愛迪生和他發明的鎢絲燈(1847—1931)愛迪生和他改進的留聲機。為了改進這架留聲機,愛迪生一連五天沒有睡覺。(攝于1888年)這是一張作于巴黎一次展覽會上的速描。從小孩到老太太都在排隊聽愛迪生新發明的留聲機。

第二次工業革命的成就,以電力的廣泛應用最為顯著。從19世紀六七年代開始,出現了一系列電氣發明。電力開始用于帶動機器,成為補充和取代蒸汽動力的新能源。電燈、電車、電影放映機等相繼問世。人類進入電氣時代。(2)鋼鐵時代的杰作、巴黎的標志——埃菲爾鐵塔【建設地點】:法國巴黎戰神廣場

【開工時間】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