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陽市鄧州市2022-2023學年七年級下學期期中歷史試題 【帶答案】_第1頁
南陽市鄧州市2022-2023學年七年級下學期期中歷史試題 【帶答案】_第2頁
南陽市鄧州市2022-2023學年七年級下學期期中歷史試題 【帶答案】_第3頁
南陽市鄧州市2022-2023學年七年級下學期期中歷史試題 【帶答案】_第4頁
南陽市鄧州市2022-2023學年七年級下學期期中歷史試題 【帶答案】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7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鄧州市2022~2023學年第二學期期中質量評估七年級歷史試卷注意事項:1.本試卷滿分50分,考試時間50分鐘。2.答題前,考生先將自己的姓名、考號、學校等填在試題卷和答題卡相應的位置。3.考生作答時,將答案涂、寫在答題卡上,在本試題卷上答題無效。4.考試結束,將答題卡和試題卷一并交回。第一部分選擇題(共20分)從下面各題所給出的選項中,選出你認為最準確的一項,將其相應的字母代號涂在答題卡上。(每小題1分,共20分)1.清朝的王夫之曾經評論說:“隋統一天下……以啟唐二百余年平之運。”下列關于隋的統一意義的描述,錯誤的是()A.結束了魏晉以來300多年的分裂局面 B.為隋唐時期經濟文化的繁榮發展奠定了基礎C.開始建立中央集權統治,加強對人民的控制 D.順應了統一多民族國家發展的大趨勢【答案】C【解析】【詳解】本題是逆向選擇題,結合所學可知,秦朝開始建立中央集權的統治,不是隋朝才開始,C項錯誤,符合題意,選擇C項;589年,隋朝的統一,結束了魏晉以來300多年分裂割據局面,促進了南北經濟文化交流,為唐朝的強大和發展奠定了基礎,順應了統一多民族國家發展的大趨勢,ABD項正確,不符合題意,排除ABD項。故選C項。2.隋朝從開皇之治的天下興盛到大業年間的社會動亂,僅僅經歷了37年。透視歷史,隋朝由頂峰迅速滑落到深淵的根本原因是()A.隋朝殘暴統治 B.藩鎮割據 C.外族入侵 D.農民起義的打擊【答案】A【解析】【詳解】結合所學可知,隋煬帝好大喜功,不恤民力,他在位期間營建了一系列重大工程,屢次發動戰爭,致使民不聊生,社會矛盾激化,隋煬帝的殘暴統治,使人民忍無可忍,終于導致大規模的農民起義,隨即迅速蔓延到全國,在起義軍的打擊下,隋朝的統治面臨瓦解,618年,隋煬帝在江都被叛軍殺死,盛極一時的隋朝隨之滅亡,A項正確;藩鎮割據是唐代安史之亂后出現的中央集權削弱、藩鎮強大、相互爭戰的局面,與題干信息不符,排除B項,隋朝末年并未出現外族趁虛而入的局面,排除C項;農民起義是隋朝滅亡的導火索,根本原因是隋朝的殘暴統治,排除D項。故選A項。3.盛唐詩人王維曾寫道:“九天閶闔(閶闔chānghé:宮門)開宮殿,萬國衣冠拜冕旒(旒1iú:天子禮帽前后懸垂的玉串)。”詩句主要描繪了唐朝的A.政治制度 B.經濟狀況 C.對外關系 D.社會風氣【答案】C【解析】【詳解】題干“九天閶闔(閶闔chānghé:宮門)開宮殿,萬國衣冠拜冕旒(旒1iú:天子禮帽前后懸垂的玉串)。”意思是猶如九重天門似的宮殿大門,迤邐開啟,萬國使臣朝拜大唐皇帝,反映唐朝雄風盡顯,吸引萬國來朝,故詩句主要描繪的是對外關系,C項正確;詩句沒有涉及唐朝的政治制度、經濟狀況、社會風氣的信息,排除ABD項。故選C項。4.“中國競爭性文士考試制度是唯一沒有被動搖過基礎的制度,是在權威一再崩潰和顛覆中唯一能維持全面而廣泛影響的制度”。材料強調中國的科舉制A.有利于選拔人才 B.推動教育持續發展 C.穩定且影響巨大 D.防止國家政權衰落【答案】C【解析】【詳解】根據“唯一沒有被動搖過基礎的制度,是在權威一再崩潰和顛覆中唯一能維持全面而廣泛影響的制度”可歸納出材料反映科舉制度穩定且影響巨大,C符合題意;ABD項材料沒有體現,排除。故選擇C。5.下列三幅圖片共同反映了A.寺院建筑的中國化 B.佛教文化的傳播與發展C.文化傳播者的堅韌 D.雕塑藝術的古樸與精湛【答案】B【解析】【分析】【詳解】依據所學知識,東漢明帝提出派人西行求佛使者遇到兩位西域僧人,求得佛經、佛像,一同回到洛陽。明帝下令修建寺廟,讓僧人譯經,因當時用白馬馱載經書和佛像,故該寺名為白馬寺。南北朝時期,統治階級為宣揚佛教,在一些地方的山崖上開鑿了許多石窟,其中最著名的是,山西大同的云岡石窟和河南洛陽的龍門石窟。這些石窟群里,雕刻著成千上萬的佛像。唐朝高僧鑒真東渡日本傳播佛法,由此可知,題干三幅圖片共同反映了佛教文化的傳播與發展,故選B。6.唐朝的對外開放不僅影響到亞洲文明的發展,而且促進了西方乃至世界文明的進步。唐朝“開放”的表現包括()①日本派遣唐使來華②玄奘西游天竺③鑒真東渡日本④甘英出使大秦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答案】A【解析】【詳解】依據所學可知,唐玄宗時高僧鑒真應日本僧人邀請,東渡日本,至第六次才成功,他在日本十年,辛勤不懈傳播唐朝文化,唐太宗前期,玄奘西游天竺,他在天竺遍訪有名的佛教寺院,成為著名的佛學大師,唐太宗后期攜帶大量佛經回到長安,他專心翻譯佛經,還以親身經歷見聞由弟子寫成《大唐西域記》,是研究中外交流史的珍貴文獻,日本多次派“遣唐使”來華,①②③符合題意;甘英出使大秦是在東漢時期,④不符合題意。所以A項正確,排除BCD項。故選A項。7.下圖為敦煌莫高窟最為精美的藝術代表作之一。據此可知,莫高窟被稱為世界最大的藝術寶庫之一,是基于A石窟建筑年代久遠 B.保存了大量唐詩作品C.有大量精美的壁畫和塑像 D.存有大量唐朝書法名家真跡【答案】C【解析】【詳解】莫高窟被稱為世界最大的藝術寶庫之一的原因窟內有大量精美的壁畫和塑像。這些泥塑造像,主要以佛教故事為主,生動地展現出敦煌藝術的奇特神韻和無窮魅力,C符合題意;石窟建筑年代久遠,但這不是莫高窟被稱為世界最大的藝術寶庫之一的原因,A排除;保存了大量唐詩作品與莫高窟不符,B排除;存有大量唐朝書法名家真跡表述與莫高窟不符,D排除。故選擇C。8.制作示意圖是一種重要的學習方法。下面示意圖中的空框內應填入的時期名稱是()A.春秋戰國 B.魏晉南北朝 C.三國時期 D.五代十國【答案】D【解析】【詳解】依據所學可知,唐朝滅亡后,北方黃河流域先后出現了后梁、后唐、后晉、后漢、后周五個政權,南方出現了吳、南唐、吳越、前蜀、后蜀、楚、閩、南漢、南平九個政權,在加上北方割據太原的北漢,史稱“五代十國”,故D符合題意;春秋戰國、魏晉南北朝、三國時期與題干無關,故ABC不合題意。故此題選D。9.下列不屬于北宋加強中央集權措施的有()A.設置通判,分知州權力 B.分化事權,削弱相權C.設轉運使,集地方財賦 D.設軍機處,強化皇權【答案】D【解析】【詳解】本題是逆向型選擇題,結合所學可知,清朝設置軍機處,加強皇權,D項錯誤,符合題意,選擇D項;北宋在地方設設置通判,分知州權力,設轉運使,集地方財賦,在中央,分化事權,削弱相權,ABC項正確,不符合題意,排除ABC項。故選D項。10.宋初“始置諸州通判”,“凡兵民、錢谷、戶口、賦役、獄訟聽斷之事,可否裁決,與守臣(指知州、知府等地方官)通簽書施行”。據此,通判的作用是()A.分散知州的權力 B.收歸地方財賦于中央C.超越知州的權力 D.防止宰相的權力過大【答案】A【解析】【詳解】依據所學可知,宋太祖統治時期,在各州府設置通判,強化中央集權,分知州的權力,A項正確;轉運使把地方財賦于中央,排除B項;通判沒有超越知州的權力,排除C項;為防止宰相的權力過大,他采取分化事權的辦法,削弱相權,排除D項。故選A項。11.下面四本小人書所代表的歷史事件按時間排列,正確的順序是A.①②③④ B.①④②③ C.③④①② D.②③④①【答案】B【解析】【詳解】根據題干材料,結合所學知識可知,①項陳橋兵變發生在960年;②項澶淵之盟發生在1005年;③項岳飛大戰金兀術,取得郾城大捷,發生在1140年;④項杯酒釋兵權發生在961年;因此題干中四本小人書所代表的歷史事件按時間排列,正確的順序是①④②③,B項正確;而ACD項排序錯誤,排除ACD項。故選B項。12.與宋并立的少數民族政權遼、西夏、金分別是哪個少數民族建立的()A.黨項契丹女真 B.匈奴、黨項、女真C.契丹、黨項、女真 D.女真、黨項、契丹【答案】C【解析】【詳解】結合所學知識可知,10世紀初耶律阿保機統一契丹各部,建立遼政權。1038年元昊帶領黨項族建立西夏。1115年完顏阿骨打統一女真各部,建立女真政權,國號大金,C項正確,排除AD項;匈奴是漢朝并立,后西遷,排除B項。故選C項。13.如果你生活在宋代,不可能做到的事情有()A.在江浙一帶吃到當地產的占城稻 B.在泉州坐海船出海C.在黃河流域種植大片棉花 D.帶紙幣在四川經商【答案】C【解析】【詳解】本題是逆向選擇題,結合所學可知,黃河流域種植大片棉花是在元朝時期,不可能在宋朝做,C項符合題意,選擇C項;占城稻在北宋傳入中國,宋代造船技術發達,北宋時期,交子出現在四川,ABD項不符合題意,排除ABD項。故選C項。14.與唐代長安相比,北宋東京的城市格局和內部管理已完成由坊市制到廂坊制的轉變,商業活動不再限制在“市”,“日中為市”的經營時間也被打破。這主要是由于A.草市的出現 B.商業的發展 C.紙幣的使用 D.商幫的形成【答案】B【解析】【詳解】依據題干信息并結合所學可知,宋朝的商業繁榮,商業環境相對寬松,其表現有:坊市界限被打破,城郊和鄉村草市更加普遍;日中為市的限制被打破,早市、夜市晝夜相連,故B正確;草市出現在魏晉時期,故A錯誤;紙幣的出現和使用是北宋商業繁榮的表現,故C錯誤;明清時期商幫大量出現,故D錯誤。綜上故選B。15.對下表信息解讀最確切的是,該時期()兩宋與遼、西夏、金戰和情況表政權戰和北宋與遼960—1005年,40余年100多年北宋與西夏1038—1044年,不到10年100多年北宋與金1125—1127年,2年左右0年南宋與金1127—1141年,大致14年近100年A.漢族政權間混戰不斷 B.國家統一是歷史主流C.有戰有和,以和為主 D.矛盾突出,以戰為主【答案】C【解析】【詳解】從兩宋與遼、西夏、金戰和情況表的數據可得出,當時宋代與其他少數民族政權并存,有戰有和,但總體和的時間較長,C項正確,排除D項;材料沒有體現漢族政權間的混戰,排除A項;材料不能體現統一的主流,排除B項。故選C項。16.學會歸納歷史發展的階段特征是歷史學習的重要方法之一。遼、宋、夏、金時期最顯著的階段特征是()A.軍閥割據 B.南北政權對峙 C.政權并立 D.戰亂長期不息【答案】C【解析】【分析】【詳解】結合所學知識可知,遼、宋、夏、金時期是民族政權并立,與北宋對峙的政權是遼;與南宋對峙的政權是金;因此民族政權并立是兩宋時期的重要特征,只有C符合題意,故選C。17.“起朔漠,并西域,平西夏,滅女真,……遂下江南,而天下為一”,此史料記載的是()A.蒙古族的興起和完成統一的過程 B.滿洲的興起和清兵入關C.女真族的興起和宋金對峙 D.黨項族的興起和宋夏和約【答案】A【解析】【詳解】蒙古民族興起于漠北草原,“并西域”指成吉思汗和窩闊臺的西征,“平西夏”指蒙古破滅西夏,“滅女真”指蒙古破蔡州,滅金之戰,“遂下江南,而天下為一”指元1279年滅南宋,完成國家統一,A項正確;1227年西夏滅亡,1234年金朝滅亡,1279年南宋滅亡,1636年建立清,排除B項;C項不符合“滅女真”,排除C項;黨項族建立西夏,不符合“平西夏”,排除D項。故選A項。18.經典誦讀可以幫助我們提取豐富的歷史信息。《三字經》“贏秦氏,始兼并…迨至隋,一土字…元滅金,絕宋世。太祖興,國大明”中反映的長期分裂走向統一的朝代有()A.秦隋宋 B.秦元明 C.秦隋唐 D.秦隋元【答案】D【解析】【詳解】根據所學和材料“贏秦氏,始兼并…迨至隋,一土字…元滅金,絕宋世。太祖興,國大明”可知,這體現的是秦朝統一中國、隋朝統一、元朝統一,B項正確;宋是局部政權,明朝是在元朝之后的又一個全國性統一政權,唐朝是在隋朝之后的又一個全國性政權,排除ABC三項。故選D項。19.習近平強調,“要加強對權力運行的制約和監督,把權力關進制度的籠子里”。元朝時也非常重視“對權力運行的制約和監督”,具體履行這一職責的是A.丞相B.御史大夫C.御史臺D.中書省【答案】C【解析】【詳解】依據題干所給信息“對權力運行的制約和監督”,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元朝建立后,確立君主專制的中央集權制度。在中央,由中書省掌管全國的行政事務,下設吏、戶、禮、兵、刑、工六部,分管各項政務;設樞密院負責全國的軍事事務,調度全國的軍隊;設御史臺負責監察事務,C項符合題意;AB兩項是秦朝設立官職;D項是元朝掌管全國的行政事務。由此可知ABD三項不符合題意。故選C。20.下列關于隋朝和元朝相同之處表述正確的是()①都結束分裂,完成統一②都是少數民族入主中原后建立的政權③都進行了制度的創新④都城建在長安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①④【答案】B【解析】【詳解】根據所學知識可知,589年,隋朝結束了北朝的政權并立局面,完成全國統一,1279年,元朝結束了遼宋夏金的政權并立局面,完成全國統一;隋朝和元朝都結束了政權并立局面,完成全國統一;隋朝修建了大運河,元朝修建了會通河和通惠河,隋朝和元朝都修建了大運河,都促進了南北經濟交流;隋朝創制了三省六部制,元朝創制了行省制度;隋朝和元朝都進行了制度的創新,加強了中央集權。因此,①③④是隋朝和元朝的相同之處,B項正確;隋朝是漢族建立的政權,不是少數民族建立的,元朝是少數民族建立的,據此可排除所有含②的ACD三個選項。故選B項。第二部分非選擇題(共5小題,30分)21.根據材料,回答相關問題。材料一:皮白休在《汴河懷古》中寫道“盡道隋亡為此河,至今千里賴通波。若無水殿龍舟事,共禹論功不較多。”材料二:隋朝時并沒有像今天這樣現代化的開鑿工具,可是古人就能在較短時間內,開通全長2700多千米的大運河。原因是我們的祖先能充分運用他們的聰明才智。大運河絕大多數河段都在已有的天然河道和古運河的基礎上,有計劃加以改建和擴建,新開鑿的河段只是其中一部分……回答:(1)材料一中“此河”是誰下令開鑿的?這條運河開鑿的根本目的是什么?材料一中哪句話體現了大運河的當今作用?大運河的開通對我國古代經濟發展有什么影響?(2)從材料二有關大運河的開鑿描述中,反映我國古代勞動人民什么特點?大運河申報世界遺產,百姓關注,國家重視。申報世界遺產的重要條件之一是遺產本身必須具有極高的歷史價值,請從歷史角度說出大運河申報世界遺產的理由。【答案】(1)“隋煬帝”;為了鞏固隋朝的統治;“至今千里賴通波”;加強了南北地區經濟的發展(2)反映中國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和創造力。大運河是古代世界最長的運河,它的開鑿促進了我國南北的交流,影響深遠。大運河是人類利用自然、造福人類的杰作,是人類共同的財富。(答案符合題意,言之有理即可)【解析】【小問1詳解】根據材料“盡道隋亡為此河”結合所學可知,隋煬帝為開鑿大運河,過度役使勞力,加之實行暴政,給百姓帶來沉重負擔,引發大規模農民起義,導致隋朝滅亡,因此材料中的“河”指的是隋朝大運河。結合所學可知,隋朝開鑿大運河根本目的是加強南北交通,鞏固隋王朝對全國的統治。結合所學可知,材料中“至今千里賴通波。”意思是到現在它還在流淌不息,體現了大運河的當今作用。結合所學可知,大運河的開通對我國古代經濟發展的作用是加強南北交通。

【小問2詳解】根據材料“原因是我們的祖先能充分運用他們的聰明才智。”可知,反映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和創造力。大運河申報世界遺產的理由從它對古代經濟的作用著手,如:大運河是古代世界最長的運河,它的開鑿促進了我國南北的交流,影響深遠。大運河是人類利用自然、造福人類的杰作,是人類共同的財富。

22.唐宋元時期,中國社會產生了方方面面的變化。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唐太宗材料二:王者雖以武功克定,終須用文德救治。——宋太祖材料三:元朝的行省實際上是封建中央集權分寄于地方,故行省官員的權力相當大。它負責處理境內政治、經濟、軍事等各類事務,此行省還有一個重要職能是聚集境內財富,以供中央需要。——《中學歷史教學史料》(1)材料一反映哪一制度的作用?此制度在唐朝有何新發展?(2)材料二體現了宋太祖的什么治國理念?給宋朝帶來了什么影響?(3)由材料三可知,元朝統一全國后實行了什么制度?并依據材料三歸納行省的主要職能。【答案】(1)科舉制。唐太宗時期進士科成為主要科目;武則天時期創立殿試。(任意一點即可)(2)重文輕武。扭轉了五代十國以來尚武輕文的風氣,杜絕了武將跋扈和兵變政移的情況發生,有利于政權的穩固和社會的安定。(言之有理即可)(3)行省制度。行省是元朝地方行政機構;官員具有處理政治、軍事、經濟等權力,聚集地方財富上交中央。【解析】【小問1詳解】結合所學,五代王定保《唐摭言·述進士》記載:唐初,開科舉,唐太宗(李世民)暗暗來到了端門,看到新科進士一個挨著一個往外走,高興地說:“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材料一反映科舉制的作用。科舉制在唐朝不斷完善和發展,唐太宗時期進士科成為主要科目;武則天時期創立殿試。

【小問2詳解】根據材料“終須用文德救治。”結合所學可知,北宋采取重文輕武的政策,積極意義是扭轉了五代十國以來尚武輕文的風氣,杜絕了武將跋扈和兵變政移的情況發生,有利于政權的穩固和社會的安定。消極的是北宋軍隊戰斗力削弱。

【小問3詳解】根據材料“元朝的行省實際上是封建中央集權分寄于地方,故行省官員的權力相當大。”結合所學可知,元朝實行行省制。根據材料“它負責處理境內政治、經濟、軍事等各類事務,此行省還有一個重要職能是聚集境內財富,以供中央需要。”可知,行省是元朝地方行政機構;官員具有處理政治、軍事、經濟等權力,聚集地方財富上交中央。

23.閱讀下列材料,完成相關要求。材料一:楚越之地,地廣人稀,飯稻羹魚,或火耕而水耨……江淮以南無凍餓之人,亦無千金之家。——西漢《史記》材料二:江南……地廣野豐,民勤本業,一歲或稔,則數郡忘饑……絲棉布帛之饒,覆衣天下。——南朝《宋書》材料三:朝廷在故都(東京開封)時,實仰東南財賦,而吳中(江蘇)又為東南根本,語曰:“蘇湖熟,天下足。”——南宋《陸游集》請回答:(1)比較材料一、二,請說出我國江南地區從西漢到南朝發生了怎樣的變化?(2)閱讀材料三,你能得到什么信息?反映我國古代經濟發展出現了什么重大變化?(3)結合所學知識,分析出現從材料一到材料三這種變化的原因(至少兩點)【答案】(1)由人口稀少、物資貧乏,變為人丁興旺、農業發達、物資富足。(2)北宋時,南方已是國家財賦的主要來源地或太湖流域已是全國重要的糧倉;經濟重心已移到南方。(3)北方人南遷,帶來了勞動力和先進的生產技術;北方戰亂多,南方相對安定;南方自然條件優越;人民的辛勤勞動。【解析】【小問1詳解】由材料一“楚越之地,地廣人稀,飯稻羹魚,或火耕而水耨…江淮以南無凍餓之人,亦無千金之家。”可知,我國江南地區由人口稀少、生產方式原始落后、物資貧乏。材料二“江南……地廣野豐,民勤本業,一歲或稔,則數郡忘饑……絲棉布帛之饒覆衣天下。”可知,我國江南地區人丁興旺、農業發達、物資富足甚至可對外供應;由荒涼落后變為富庶;即江南地區逐漸得到開發。【小問2詳解】材料三詩句意為:“朝廷仰仗東南一帶的賦稅和財力,而在東南一帶中,又以江蘇最為發達富饒,是東南地區的根本。”更有俗語“太湖地區豐收了,整個國家的糧倉就能富足了”。由此可見,南宋時期,南方成為國家財賦的主要來源地;太湖流域更是全國重要的糧倉;經濟重心已轉移到南方。【小問3詳解】古代經濟重心之所以不斷南移,主要是因為戰爭時期,北方人口大量南遷,為南方帶來了大量的勞動力和先進的生產技術;北方多戰亂,南方相對安定;南方自然條件優越;南遷的北方人民和南方人民共同的辛勤勞動。24.唐朝是我國民族關系發展也是我國對外交往重要時代,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自古皆貴中華,賤夷狄,朕獨愛之如一”。材料二:松贊干布文成公主材料三:唐朝時漢族和北方一些少數民族雜居、通婚,在朝廷中有很多重要官職由少數民族擔任,與周邊建立政權的民族關系密切。唐朝時政治穩定、經濟發達、文化繁榮的唐帝國,與亞洲、非洲、歐洲的一些國家都有往來。唐朝在世界上享有很高聲望,各國稱中國人為“唐人”。(1)材料一的“朕”唐朝時哪個皇帝?他在位期間實行怎樣的民族政策?(2)與材料二相關的歷史事件是什么?這件事有何重大歷史意義?(3)材料三反映了唐朝民族關系和對外交往的什么特點?【答案】(1)唐太宗(李世民);開明的民族政策。(2)文成公主入藏;促進吐蕃經濟發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