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色第五章 中國海洋大學研究生教材_第1頁
特色第五章 中國海洋大學研究生教材_第2頁
特色第五章 中國海洋大學研究生教材_第3頁
特色第五章 中國海洋大學研究生教材_第4頁
特色第五章 中國海洋大學研究生教材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66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2024/7/41中國特色社會主義

理論與實踐研究

2024/7/41第五章科學發展觀

—執政理念與實踐的偉大創舉2024/7/42第五章思考題1、試述科學發展觀的理論內涵。2、簡要說明我國實現生產年齡人口與生產資料科學發展有效方略。3、試述我國實現人口與經濟科學發展有哪些重要戰略。2024/7/43第一節科學發展觀的提出及理論內涵2024/7/44一、科學發展觀的依據

1、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基本國情是提出科學發展觀的根本依據。2024/7/45

我國仍處于并將長期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國情沒有變,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會生產之間的矛盾這一社會主要矛盾沒有變。——十七大報告

2024/7/462、我國在新世紀新階段的階段性特征是提出科學發展觀的現實依據。成就巨大,不容置否:名副其實的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存在不足,必須客觀面對:A.人與自然關系不和諧我國資源短缺:在人均資源量方面,我國人均礦產資源是世界平均水平的1/2,人均耕地、草地資源是世界平均水平的1/3,人均水資源是世界平均水平的1/4,人均森林資源是世界平均水平的1/5,人均能源占有量是世界平均水平的1/7,其中人均石油占有量是世界平均水平的1/102024/7/47資源消耗量大:創造1萬美元價值所需的原料,是日本的7倍,是美國的近6倍,或許更令人尷尬的結果是,比印度還多3倍。在印度,眾多的乘客“掛”在一輛列車外面。

2024/7/482006年,中國GDP總量占世界的比重約5.5%,但為了達到這個比重,我們消耗了占世界15%的煤、占世界30%的鋼和占世界54%的水泥。2024/7/49環境惡化:全國沙漠沙化面積已達174.3萬平方公里,每年仍在以3436平方公里擴展。2024/7/4101/3的中國土地上都遭遇過酸雨的襲擊,7大河中一半的水資源是完全沒用的,而另有1/4的中國人沒有純凈的飲用水。1/3的城市人口不得不呼吸被污染的空氣。城市中只有不到20%的垃圾是按照環保的方式處理。7大河:珠江、長江、松花江、黃河、淮河、遼河、海河2024/7/411由于空氣和水已經被污染,中國的GDP為此損失了8%-15%。這還沒有包括健康問題的損失。人們為此付出的代價是,北京有70%-80%的癌癥和環境污染有關。肺癌成了頭號殺手。

2024/7/412B.城鄉發展不和諧城鄉居民收入差別1985年1.86:12007年3.31:1

2024/7/413收入差距2024/7/414C.收入分配不和諧城鎮最富裕10%家庭的財產占全部城鎮居民財產的45%,而最貧窮的10%家庭的財產只占1.4%左右

2024/7/415?2024/7/416D.經濟社會發展不和諧經濟增長和社會發展不同步2024/7/4172006年預算內教育經費5400億元,占GDP的2.6%,低于世界平均4.8%和發達國家7%左右的水平,也低于低收入國家4%左右的水平2012年達到4%發達國家和新興工業化國家人均受教育年限一般在11—14年之間,如美國為13.4年,韓國為12.3年。而我國人均受教育年限2005年才達到8.5年2012年為10年

教育資源分配嚴重不公平教育事業發展滯后2024/7/418社會保障發展滯后2008年,中國政府預算安排社會保障支出6684億元,占財政預算支出60786億元的10.99%,北歐國家稅收80%—90%用于社會福利,而美國稅收30%—35%用于福利居民消費需求不足,消費率從1990年的48.8%降為2006年的36.3%。各國消費率大致在60%~80%之間2024/7/419我國人口占世界人口總量的22%,醫療衛生資源卻僅占世界的2%

據世界衛生組織2000年對191個成員國的衛生績效進行的評估排序,中國居144位,在衛生負擔公平性的評價排序中,中國居188位衛生事業發展滯后2024/7/420目前,中國已經有13、39億人口,這個數字是50年前的2倍。城市化進程伴隨著沙漠化,可居住及可利用土地都是50年前的一半。E.人口與經濟社會發展不協調2024/7/4213、當代世界的發展實踐和發展理念是提出科學發展觀的重要借鑒。2024/7/422增長極限論:地球是有限的,人類生活的空間是有限的,資源是有限的,地球吸納消化污染的能力也是有限的,一旦超過這個極限,發展就結束了。綜合發展觀:增長不等于發展,發展是經濟社會各方面綜合協調發展的系統工程。2024/7/423可持續發展觀:既滿足當代人的需求,又不損害后代人滿足其需求的能力,是科學發展觀的基本要求之一。2024/7/424

2003年10月,黨的十六屆三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若干問題的決定》指出:“堅持以人為本,樹立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發展觀,促進經濟社會和人的全面發展。”這是黨的文件中第一次提出科學發展觀。胡錦濤作重要講話2024/7/4252007年10月,胡錦濤在黨的十七大報告中強調,在新的發展階段繼續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必須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增強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自覺性和堅定性,把科學發展觀貫徹落實到經濟社會發展的各個方面。黨的十七大把科學發展觀寫入了黨章。2024/7/426二、科學發展觀的理論內涵“堅持以人為本,樹立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發展觀,促進經濟社會和人的全面發展”,按照“統籌城鄉發展、統籌區域發展、統籌經濟社會發展、統籌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統籌國內發展和對外開放”的要求推進各項事業的改革和發展的一種方法論,也是中國共產黨的重大戰略思想。2024/7/427堅持以人為本,就是要以實現人的全面發展為目標,從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出發謀發展、促發展,不斷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切實保障人民群眾的經濟、政治和文化權益,讓發展的成果惠及全體人民。

2024/7/428全面發展,就是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全面推進經濟、政治、文化建設,實現經濟發展和社會全面進步

2024/7/429協調發展,就是要統籌城鄉發展、統籌區域發展、統籌經濟社會發展、統籌人與自然界和諧發展、統籌國內發展和對外開放,推進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相協調,推進經濟、政治、文化建設的各個環節、各個方面相協調

2024/7/430可持續發展,就是要促進人與自然界的和諧,實現經濟發展和人口、資源、環境相協調,堅持走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保證一代接一代地永續發展。2024/7/431第二節人口與經濟的科學發展2024/7/432一、人口過快增長及其后果影響人口發展的基本因素是人口出生率和死亡率,以及由這兩者變化所決定的人口自然增長率在工業化社會之前,即1650年以前,呈現的是高出生率、高死亡率,低人口自然增長率,世界人口總數為5億人。1900年世界人口總數達16億人,1950年,世界人口總數大約25億人,1990年達到52億人,2024/7/4331999年10月12日為60億人口日。在20世紀的短短一百年里,世界人口凈增45億,比過去幾百萬年歷史中增長總額還多3倍

1999年10月12日凌晨0時2分,聯合國秘書長安南專程來到薩拉熱窩的一家醫院,看望成為地球村第60億位居民的男嬰。2024/7/4342011年10月31日凌晨,成為象征性的全球第70億名成員之一的嬰兒丹妮卡.卡馬喬在菲律賓?降生。2024/7/435中國是世界第一人口大國明末清初(17世紀初)為6千萬左右,至1840年陡增為4億人,1949年為5、42億人,1970年達到8、3億人,1995年2月15日為我國12億人口日。2011年4月,國家統計局公布的第六次人口普查結果顯示,中國內地總人口達13.39億

2024/7/436人口過快增長帶來的問題第一、糧食供應不足很多發展中國家,特別是非洲國家,糧食增長速度低于人口增長速度,按人口平均的糧食消費水平低,并且呈下降趨勢。糧食問題已成為不少發展中國家面臨的共同難題

2024/7/437第二、失業問題嚴重勞動力供給人口基數大,增長快,與有限的就業需求之間形成了尖銳的矛盾,不僅存在大量公開的失業人口,還存在著難以計數的隱蔽性失業大軍2024/7/438第三、人口生活貧困化2011年世界各國人均GDP排名前三位的盧森堡108832美元、挪威84444美元、卡塔爾76168美元。排名后三位的布隆迪180美元、剛果(金)186美元、利比里亞226美元中國位列93位,人均4382美元2024/7/439第四、妨礙人力資本的形成由于受教育水平較低,許多發展中國家的勞動力總體素質較低,難以與發達國家相比2009年9月中國社會科學院8日發布的《人口與勞動綠皮書》指出,我國勞動年齡人口人均受教育年限遠遠低于發達國家。2005年,美國該指標為13.4年,日本為12.9年,比我國高出5年左右

2024/7/440第五、產生持久的環境壓力人口迅速增長,以及人類不合理的行為,對環境造成嚴重損害,包括森林面積不斷減少,水土流失范圍越來越大,水資源嚴重短缺,生物多樣性受到破壞等。2011年11月北京2024/7/441二、人口與經濟科學發展戰略(一)總體人口與生活資料的科學發展戰略首先,依賴于人口與國民經濟增長速度之間的比例。又快又好地發展經濟,穩定固定資產投資系數。例如,1996年我國的人口自然增長率為11、2‰,要使居民生活水平不致下降,國民經濟的增長速度應在4、0﹪——4、5﹪之間。2024/7/442其次,重視實物形態生活資料的增長,特別是基本生活資料的增長。大力發展生活資料生產(關系民生的衣食住行生活資料生產)產業。如糧食類生產,我國人口占世界總人口的19%,而耕地面積約占世界總耕地的7%,我國的人均耕地面積僅為1.4畝,不到世界人均耕地面積的一半2024/7/443(二)生產年齡人口與生產資料的科學發展戰略1~14歲為少兒人口組;15~64歲,成年或生產年齡人口組;65歲以上,老年人口組。2024/7/444惟有生產年齡人口才真正是生產者和消費者的統一,是生活財富生產的擔當者。所以,生產年齡人口在總體人口中有著特殊的地位,是處于核心和支配地位的人口。生產年齡人口與生產資料之間的比例變動及其與之相適應的勞動就業,是人口與國民經濟可持續發展的核心問題。2024/7/445實現我國生產年齡人口與生產資料科學發展有效方略

第一、主要辦法是控制人口的過快增長2024/7/446第二、加強就業戰略的重點轉移首先、加快農業由栽培業為主向以多種經營為主的戰略重點轉移

解決農業問題,尤其是農業種植業的勞動力過剩問題,有必要大力發展林、牧、副、漁業,向廣義的大農業進軍,這樣會將涌向城市的流動人口分流一部分下來。2024/7/447其次,應加快由以農業為主向以工商業為主的就業戰略重點轉移。發展鄉鎮企業,實現鄉村城市化,是中國人口城市化的主渠道,也是解決農業剩余勞動力的主要辦法在城市化進程中,勞動力就業重點將轉向工商業2024/7/448其三,加快由以工農業物質生產部門為主向以非物質生產部門為主,由以提高就業率為主向以就業效率為主的就業戰略重點轉移。堅持新增勞動力就業和剩余勞動力就業主要面向第三產業,堅持在不斷提高就業效率前提下的比較充分就業,是實現人口與國民經濟可持續發展的重要一環。2024/7/449(三)人口質量與經濟技術進步的科學發展戰略

人口的質量主要包括人口的身體素質和文化素質18世紀后半葉產業革命發生后,手工勞動逐步為機器勞動所取代,生產力的發展由主要依靠勞動者人數的增加變成主要依靠勞動生產率提高,勞動者的技術和文化等人口質量方面的因素越來越顯得重要。

2024/7/450在知識經濟時代,人的因素在知識經濟的發展進程中占有重要地位,人才、知識、信息、科技、文化正在成為社會發展最關鍵的經濟因素。

2024/7/451據估計,20世紀初勞動生產率的提高大約20%是科學技術進步的結果,到了中葉提高到30%,目前更時提高到70--80%,有的部門甚至達到100%。科學技術向生產力的轉化正顯示出日益強大的力量。2024/7/452建國以來,我國致力于增進人民健康和提高教育、科技、文化水平,取得了顯著效果。但與發達國家相比還存在較大差距如,美國自1980年以來的恩格爾系數平均為16.45%,日本自1990年以來平均為24.12%我國自1995年末下降到50%以下,2002~2009年的7年間,基本維持在37%。2010年恩格爾系數增加到39.46%,接近40%。農村達42%左右。專家預計2012年可能會突破40%,重回小康2024/7/453從文化素質看,據2009年9月中國社會科學院8日發布的《人口與勞動綠皮書》指出,我國勞動年齡人口人均受教育年限遠遠低于發達國家。2005年,美國該指標為13.4年,日本為12.9年,比我國高出5年左右大力提高人口素質成為我國的當務之急2024/7/454(四)人口城市化與產業結構合理化的科學發展戰略從總體上說,農業剩余勞動力轉移的重點應以第三產業為主,而不能大量涌向物質生產部門。在農業內部,應主要轉移到林、牧、副、漁業,建立大農業轉入工業物質生產部門,則應主要面向輕工業2024/7/455(五)人口地區分布與生產力布局的科學發展戰略璦琿(黑河)--騰沖線:是我國著名地理學家胡煥庸在1935年提出的劃分我國人口密度的對比線。(現今)線的東南方47%國土居住著94%人口,在線的西北方,占全國53%的土地,卻只有全國6%的人口2024/7/456京、津、滬、遼、冀、魯、蘇、浙、閩、粵、桂、瓊12個省市區,土地面積約占全國的14%,人口卻占到41%,人口密度遠遠高出內地和邊遠地區。2024/7/457在生產力布局上,由于東部地區人力資源豐富、加上原有基礎設施比較好,交通便捷,科技力量較強等因素,在生產力布局上應優先發展。中部腹地的存在人口和勞動力數量過多,質量相對不夠高的矛盾,在生產力布局上,需要依據具體情況在勞動密集、技術密集、資金密集型產業中做出合理選擇。西北廣大邊遠地區有著地廣人稀、自然資源豐富的優勢,也有人才短缺、交通不便、基礎較差的不利條件,需要將人口與經濟條件結合起來,可持續發展需另辟蹊徑

2024/7/458第三節人口與環境的科學發展一、人口增長對環境的影響(一)直接影響:表現:第一、生物圈遭到破壞第二、人類的生存環境惡化2024/7/459(二)間接影響:表現為:第一、人口增長造成對森林、草場的破壞第二、人口增加導致能源消費的增加,造成空氣的嚴重污染第三、人口的增長及工業化的發展,也造成了環境的惡化2024/7/460二、我國的人口與環境科學發展戰略需堅持的原則:首先是積極倡導高效率發展,保證全體人民的基本需求;其次是盡快建立資源節約型的國民經濟體系,從掠奪性開發向集約化經營轉變,合理保護資源,提高資源的利用率,維持生態平衡和可持續發展能力;再次,實現社會、經濟、技術、管理等方面全方位轉變,建立有效、協調、創新的可持續發展機制。2024/7/461具體為:第一、制定發展戰略時應充分考慮環境問題中國現階段發展的綠色轉型集中體現就是節能減排和經濟增效。為此,必須進一步淘汰落后產能,抑制高耗能、高排放行業發展,同時大力發展循環經濟、低碳技術等新興產業和高新技術產業,加快發展服務業,構建節能增效的現代產業體系。2024/7/462第二、解決好人口增長及貧困人口問題著力解決人口的過快增長,減輕人口增長對環境的壓力2024/7/463第三、建立基于市場經濟的環境保護政策例如排污收費。收費以企業排污的數量和污染程度為基礎。“污染者為污染付費”這一原則有利于提高資源利用,獎懲平等和增加財政收入。通過讓污染者得以比較造成污染所付代價同主動采取減少污染措施所需成本之間的差價,從而保證社會以最小代價獲得較高的質量標準

2024/7/464第四、應用環保型技術如中國要節能減排和低碳環保,最根本的要有低碳環保技術。具體來看工業節能可以在余熱回收發電、工藝改進以及節能材料方面進行重點突破;交通節能在電池部件、原料、電池制造及組裝以及新能源汽車制造作為重點;建筑節能可實現智能建筑、節能家電和節能材料與節能照明。

2024/7/465第五、加強全民教育,強化公眾管理通過宣傳教育,力促各級政府樹立正確的發展觀和政績觀,促進經濟發展方式的盡快轉變;要以環境宣教促進社會管理,要引導公眾自覺履行參與公共管理的義務;使公眾具有環境信息知曉、環境事務參與、環境污染檢舉等能力;用制度保障公眾參與公共決策的權利。

2024/7/466第三節人口與資源的科學發展

一、我國自然資源的狀況我國是世界上少數幾個資源大國之一。按自然資源總量的綜合排序,我國是世界第四位。其中礦產資源探明儲量潛在價值居世界第三位;水能、太陽能和煤炭資源分別居第一、二、三位,石油資源居世界第八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