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兒推拿的基礎手法_第1頁
小兒推拿的基礎手法_第2頁
小兒推拿的基礎手法_第3頁
小兒推拿的基礎手法_第4頁
小兒推拿的基礎手法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4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小兒推拿的基礎手法1推法(1)直推法:以拇指橈側或指面在穴位上作直線推動。亦可用食中二指面著力作直線推動。(2)旋推法:以拇指面在穴位上作順時針方向的旋轉推動。(3)分推法:用兩手拇指橈側或指面,自穴位中間向兩旁分向推動。(4)合推法:以拇指橈側緣自穴位兩端向中央推動稱合推法。2揉法(1)指揉法:以指端著力于穴位做環旋揉動。(2)掌揉法:以掌著力于穴位做環旋揉動。(3)魚際揉法:以大魚際著力于穴位做環旋揉動。3按法以掌根或拇指在一定的部位或穴位上,逐漸向下用力按壓稱為按法。4摩法以手掌面或食中指面附著于一定部位上,以腕關節連同前臂,作順時針或逆時針方向環形移動摩擦。5掐法用指甲重按穴位稱掐法。6捏法(1)二指捏:醫生兩手略尺偏,兩手食指中節橈側橫抵于皮膚,拇指置于食指前方的皮膚處。兩手指共同捏拿肌膚,邊捏邊交替前進。(2)三指捏:兩手略背伸,兩手拇指橈側橫抵于皮膚,食指中指置于拇指前方的皮膚處。三手指共同捏拿肌膚,邊捏邊交替前進。7運法以拇指或食中指端在一定穴位上由此往彼作弧形或環形推動,稱運法。二、小兒按摩推拿常用穴位及操作1攢竹(天門)位于兩眉頭連線中點至前發際成一直線。用兩拇指自下而上交替直推,稱推攢竹,也稱開天門。2坎宮位于自眉頭起沿眉向眉梢成一直線。用兩拇指橈側自眉心向眉梢做分推,稱推坎宮或分推坎宮。3太陽位于眉梢與外眥連線中點向后一寸。用兩拇指橈側推運,稱推太陽或運太陽,向眼方向推運為補,向耳方向推運為瀉。4天柱骨位于頸后發際正中至大椎成一直線。用拇指或食中指自上向下直推稱推天柱。或用湯匙邊蘸水邊自上而下刮。5腹位于腹部。沿肋弓角邊緣或自中脘至臍,向兩旁分推,稱分推腹陰陽;用掌或四指摩稱摩腹。6臍位于肚臍。用中指端或掌根揉,稱揉臍;用指或掌摩,稱摩臍;用拇指和食、中指抓住肚臍抖揉,亦稱揉臍。7丹田位于臍下2-3寸之間。用揉法揉稱揉丹田;用摩法摩稱摩丹田。8.脊柱位于大椎至長強成一直線。用食中二指自上而下直推,稱推脊;用捏法自下而上稱為捏脊。9七節骨位于第四腰椎至尾椎上端成一直線。用食中指自上而下直推稱推下七節骨;用拇指橈側緣自下而上直推稱推上七節骨。10龜尾位于尾椎骨端。用拇指或中指端揉,稱揉龜尾。11脾經位于拇指末節羅紋面。旋推為補,稱補脾經,將患兒拇指屈曲,循拇指橈側邊緣向掌根方向直推亦為補;由指端向指根方向直推為清。兩者統稱推脾經。12肝經位于食指末節羅紋面。旋推為補,稱補肝經;向指根方向直推為清,稱清肝經。兩者統稱推肝經。13心經位于中指末節羅紋面。旋推為補,稱補心經;向指根方向直推為清,稱清心經。兩者統稱為推心經。14肺經位于無名指末節羅紋面。旋推為補,稱補肺經;向指根方向直推為清,稱清肺經。兩者統稱推肺經。15腎經位于小指末節羅紋面。由指根向指尖方向直推為補,稱補腎經;向指根方向直推為清,稱清腎經。【診斷】1.大便次數增多,每日3~5次,多達10次以上,呈淡黃色,如蛋花湯樣,或色褐而臭,可有少量粘液。或伴有惡心、嘔吐、腹痛,發熱,口渴等癥。2.有乳食不節,飲食不潔或感受時邪的病史。3.重者腹瀉及嘔吐較嚴重者,可見小便短少,體溫升高,煩渴神萎,皮膚干癟,囟門凹陷,目珠下陷,啼哭無淚,口唇櫻紅,呼吸深長,腹脹等癥。4.大便鏡檢可有脂肪球,少量紅白細胞。5.大便病原體檢查可有致病性大腸桿菌等生長,或分離輪狀病毒等。6.重癥腹瀉有脫水、酸堿平衡失調及電解質紊亂。【證候分類】1.傷食瀉:大便酸臭,或如敗卵,腹部脹滿,口臭納呆,瀉前腹痛哭鬧,多伴惡心嘔吐。舌苔厚膩,脈滑有力。2.風寒瀉:大便色淡,帶有泡沫,無明顯臭氣,腹痛腸鳴。或伴鼻塞,流涕,身熱。舌苔白膩,脈滑有力。3.濕熱瀉:瀉如水樣,每日數次或數十次,色褐而臭,可有粘液,肛門灼熱,小便短赤,發熱口渴。舌質紅,苔黃膩,脈數。4.寒濕瀉:大便每日數次或十數次,色較淡,可伴有少量粘液,無臭氣,精神不振,不渴或渴不欲飲,腹滿。舌苔白膩,脈濡。5.脾虛瀉:久瀉不止,或反復發作,大便稀薄,或呈水樣,帶有奶瓣或不消化食物殘渣,神疲納呆,面色少華。舌質偏淡,苔薄膩,脈弱無力。6.脾腎陽虛瀉:大便稀溏,完谷不化,形體消瘦,或面目虛浮,四肢欠溫。舌淡苔白,脈細無力。【治療】1.寒濕瀉(1)治則:溫中散寒,化濕止瀉。(2)處方:補脾經,補大腸,揉外勞,推三關,揉臍,推上七節骨,揉龜尾,按揉足三里。(3)方義:推三關、揉外勞溫陽散寒,配補脾經、揉臍與按揉足三里能健脾化濕,溫中散寒;補大腸、推上七節骨、揉龜尾溫中止瀉。2.濕熱瀉(1)治則:清熱利濕,調中止瀉。(2)處方:清脾胃,清大腸,清小腸,退六腑,揉天樞,揉龜尾。(3)方義:清脾胃以清中焦濕熱,清大腸、揉天樞清利腸府濕熱積滯;退六腑、清小腸清熱利尿除濕;配揉龜尾以理腸止瀉。3.傷食瀉(1)治則:消食導滯,和中助運。(2)處方:補脾經,運內八卦,揉板門,清大腸,摩腹,揉中脘,揉天樞,揉龜尾。(3)方義:補脾經、揉中脘、運內八卦、揉板門、摩腹健脾和胃,行滯消食;清大腸、揉天樞疏調腸府積滯;配揉龜尾以理腸止瀉。4.脾虛瀉(1)治則:健脾益氣,溫陽止瀉。(2)處方:補脾經,補大腸,推三關,摩腹,揉臍,推上七節骨,揉龜尾,捏脊。(3)方義:補脾經、補大腸、健脾益氣,固腸實便;推三關、摩腹、揉臍、捏脊溫陽補中;配推上七節骨、揉龜尾以溫陽止瀉。【注意事項】注意飲食調養。治療小兒夜啼的推拿手法夜啼,俗稱是夜哭郎,多見于未滿月的嬰兒,以及半歲以內的小乳兒,夜啼分為幾種類型,間歇性夜啼,時哭時止,一會兒好,一會兒壞,第二種是定時的哭鬧,比如說每天到三點鐘就哭鬧不止,再有就是孩子通宵達旦的,一到天黑就哭,一直哭到第二天天亮,如果小兒是因為正在斷奶,或是燈光、過熱等環境因素引起的,就不需要特別治療治療小兒夜啼的推拿手法:清心經,小天心,百會穴,捏脊如果小兒哭鬧,臉色蒼白,可以再加以下手法:推三關,揉肚臍如果小兒面紅耳赤的,再加以下手法:推脊柱,按摩腹部如果是由于受驚嚇引起的,再加以下手法:老龍穴,清肝經小兒推拿治療遺尿遺尿是指5歲以上幼童,不能自主控制排尿,經常入睡后遺尿者。新生兒的排尿受植物神經系統的交感神經和副交感神經調節,而大腦皮層對其有效的控制尚未建立。隨著膀胱感覺神經的成熟,小兒逐漸能意識到膀胱的充盈。在此之后,大腦皮層對排尿的控制作用在白天逐漸有效;再過一段時間當小兒在夜間臥床睡覺的過程中,也能有效地控制排尿。3歲以上,膀胱的排尿功能開始受大腦皮層的有效控制,當膀胱脹滿時,產生沖動,向上傳至大腦皮層,如果大腦皮層解除對脊髓排尿中樞的抑制,膀胱逼尿肌即收縮而產生排尿。【病因】1.先天腎氣不足,下元虛冷所致。2.下列情況可引起遺尿:器質性疾病:例如先天性尿道畸形。功能性遺尿:也可稱為"原發性遺尿",大多數患兒屬于這一類。心理性原因,精神性原因,或缺乏訓練也可造成經久不愈的遺尿。【癥狀】睡眠中不自主地排尿。【診斷】1.睡眠較深,不易喚醒,每夜或隔幾天發生尿床,甚則一夜尿床數次。2.發病年齡在5周歲以上。3.小便常規及尿培養多無異常發現。4.X線攝片檢查,部分患兒可發現有隱性脊柱裂,泌尿系X線造影可見其結構異常。【證候分類】1.腎氣不足:睡中遺尿,尿量多,尿色清,熟睡,不易叫醒,面色淡白,精神不振,形寒肢冷。舌質淡,苔白,脈沉遲無力。2.脾肺氣虛:睡中遺尿,尿頻而量多,面色無華,神疲乏力,食欲不振,大便溏薄。舌質偏淡,脈緩細。3.肝經濕熱:睡中遺尿,尿頻量少,性情急躁,手足心熱,唇紅而干。舌質紅,苔黃,脈弦滑。【治療】1.治則:溫補脾腎,固澀下元。2.處方:揉百會,補脾經,補肺經,補腎經,推三關,揉丹田,推氣海,揉關元,摩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