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單元 三國兩晉南北朝的民族交融與隋唐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的發展 單元練習 高一上學期統編版(2019)必修中外歷史綱要上_第1頁
第二單元 三國兩晉南北朝的民族交融與隋唐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的發展 單元練習 高一上學期統編版(2019)必修中外歷史綱要上_第2頁
第二單元 三國兩晉南北朝的民族交融與隋唐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的發展 單元練習 高一上學期統編版(2019)必修中外歷史綱要上_第3頁
第二單元 三國兩晉南北朝的民族交融與隋唐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的發展 單元練習 高一上學期統編版(2019)必修中外歷史綱要上_第4頁
第二單元 三國兩晉南北朝的民族交融與隋唐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的發展 單元練習 高一上學期統編版(2019)必修中外歷史綱要上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5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試卷第=page11頁,共=sectionpages33頁試卷第=page11頁,共=sectionpages33頁第二單元三國兩晉南北朝的民族交融與隋唐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的發展一、單選題1.著名學者余英時在論及科舉時說:無論是東漢“孝廉”還是宋、明、清“進士”,都是在各地區均衡分配的大原則下產生的。而且地區分配的要求來自“士”階層的內部,也不能歸之于皇權的片面操縱。東漢“孝廉”與人口成比例出于“公卿會議”;北宋“逐路取人”則經過南北士大夫長期爭論而獲致;明代分南、北、中卷也起源于洪武時北方落第舉人的抗爭?!鞯亍靶⒘被颉斑M士”往往在政府中為自己地方的利害說話。這當然談不上是代議制,但不能否認科舉制有時也發揮了一點間接的代議功能。這里余英時強調的是科舉制(

)A.有利于選拔真正的人才 B.沒有堅持“取士唯才是擇”的標準C.遵循了地域均衡分配的原則 D.具備近代西方代議制的基本功能2.下圖為出土于甘肅嘉峪關的魏晉《漢人胡食》畫像磚,該類畫像在今山西、山東、江蘇、河北、河南等地均有發現。據記載“炙”原本是游牧民族的烹飪方法,魏晉之時,“中國尚之”且用以飲宴嘉賓。這一現象反映了(

)A.人口遷移促進社會發展 B.民族矛盾得到全面緩解C.內遷民族認同中原文化 D.民族交融影響生活方式3.下面是對我國古代某一選官制度的描述:“從理論上說,官職之門向一切有才之士敞開,但實際上卻有利于那些有足夠財力進行多年的學習和準備的階層。這并不意味統治中國的是世襲貴族階層,相反,它是一個有學者組成的統治集團,即文人學士集團”。這一制度是A.世卿世祿制 B.察舉制 C.九品中正制 D.科舉制4.東晉政府起初在南遷人口聚集地設立僑州、僑郡、僑縣,其戶籍登記用白紙,稱“白籍”,享有免調和免疫的優待;后來各地僑人生活逐漸穩定后,東晉王朝對他們實施“土斷”政策,就地編入土著居民的“黃籍”,取消優待,承擔賦役。這樣做有利于(

)A.導致士族專權現象 B.加劇民族之間隔閡C.推動江南經濟發展 D.促使東晉統一北方5.孫中山在評價“科舉制”時說:“自世卿貴族門閥舉薦制度推翻,唐宋厲行考試,明清峻法執行,無論試詩賦、策論、八股文,人才輩出;雖所試科目不合時用,制度則昭若日月。”材料中孫中山認為科舉制A.利弊參半B.利大于弊C.弊大于利D.主張廢除6.隋朝以長安為都城,政治中心在北方。但當時北方的糧食生產遠遠不能滿足京師的需要,三吳地區的糧食對隋朝有著巨大的吸引力。為此,隋政府(

)A.選賢任能,改革地方吏治 B.廣建糧倉,營建東都洛陽C.開通運河,實行南糧北運 D.興兵滅陳,結束分裂局面7.如圖中E處應填寫A.秦朝 B.唐朝 C.北宋 D.元朝8.《宋書.州郡志》載,自(西晉)永嘉初至(南朝)劉宋末,南渡(遷)人口約90萬,約占北方總人數的1/8還要多。這現象產生的主要影響A.北方人口銳減 B.政權分立 C.經濟重心南移 D.江南得到開發9.日本歷史學家鶴間和幸的著作《始皇帝的遺產:秦漢帝國》于2014年在中國大陸出版,引起中國秦漢史學界熱烈討論。該書的內容不包括(

)A.司馬炎的登場 B.方士與始皇帝 C.《后漢書》的編篡 D.從文帝到景帝10.如圖是中國古代一個時期僧尼占總人口的比重變化,其中導致③至④變化的主要原因是這一時期(

)A.寺院經濟實現了完全獨立 B.佛道儒實現了三教合一C.佛家傳播進一步深入民間 D.統一多民族國家的發展11.假如你是生活在漢代中期,你將會通過哪種選官制度來做官?A.世襲制 B.察舉制 C.九品中正制 D.科舉制12.公元624年,唐高祖頒布男丁不愿服役可收其庸代替。這一變化(

)①保證了農民有較充分的生產時間

②政府的賦稅收入也有了保障③改變了戰國以來的財產登記制度

④杜絕了唐代的土地兼并現象A.①③ B.①④ C.①② D.③④13.唐代以尚書省六部通過寺監和州縣維持國家正常運行,以御史臺三院(臺院、殿院、察院)通過中央直貫基層的使職系統對政務運行中出現的違反律令格式犯罪行為進行糾核,即“臺省”并列。據此可知,唐代A.權力制衡特征明顯 B.“臺省”平行和平等C.行政效率得到提高 D.監察權成為最高層級14.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措施中,最有利于吸收漢族先進文化的是A.采用漢制漢禮 B.使用漢姓 C.與漢族通婚 D.遷都洛陽15.東晉建立之初,高門士族王氏當權。其代表人物王導在朝中擔任宰相,王敦統重兵坐鎮長江中游,內外相應,時稱“王與馬,共天下”。由此可知A.東晉門閥政治的發展B.東晉出現了分裂割據C.君主專制得到強化D.皇權與相權實現了合理制衡16.如圖是陜西西安出土的唐代《大秦景教流行中國碑》的局部拓片。該碑記述了景教(基督教聶斯托利派)在唐朝的傳播過程、教義、教規、對唐朝的頌歌和部分傳教士的名字。該碑可以印證A.西方宗教侵略已開始 B.海上絲綢之路交流頻繁C.兼容并包的時代特征 D.佛道流行并非歷史事實17.《唐律疏議》中記載,“近河及大水有堤防之處,刺史、縣令以時檢校。若須修理,每秋收訖,量功多少,差人夫修理。若暴水泛濫,損壞堤防,交為壬患,先即營修,不拘時限”。該記載反映的實質問題是唐代A.地方官有修繕河堤義務 B.農業水利工程有待完善C.農業面臨自然災害困擾 D.政府對民生工程的重視18.詩是唐朝最文雅、最時尚的事,上至帝王公卿,下到平民百姓,旁及僧、道,各個階層的人都喜歡詩。從皇宮到酒巷,一首好詩到處流傳。初出茅廬,為了被人賞識遞上自薦詩。離別了,好友來相送,留下一首感念詩,抒發感情最好的形式就是作詩。喝酒喝美了要作詩,喝茶喝舒服了也要作詩。這反映出(

)A.詩歌在唐朝發展到鼎盛時期 B.唐詩成為當時流行的文學體裁C.唐詩因統治者喜愛而廣受傳播 D.唐朝涌現出很多優秀的詩人19.邊塞詩在唐朝詩歌中具有十分突出的歷史地位。岑參在擔任安西、北庭節度使期間寫下“虜騎聞之應膽懾,料知短兵不敢接,車師(今新疆烏魯木齊東北)西門佇獻捷。”該詩反映出(

)A.軍鎮的設置鞏固了邊防 B.邊軍戰斗力普遍提高C.唐朝形成外重內輕局面 D.西北邊患問題已解決20.“唐朝統治者具有‘華夷一家’的觀念,與300多個國家和地區保持友好交往。來到唐朝的各國使者、商人、教徒、藝人等絡繹不絕,日本派遣的‘遣唐使’就達13次。佛教盛行,景教、祆教也在唐朝得到尊重。外國人還可以通過科舉考試在唐朝入仕為官”。材料反映出唐朝對外交流的特點是A.文明高于其他地區,是文明的輸出者 B.交流范圍寬泛,全面接受外來文化C.交流領域廣泛,開放包容異彩紛呈 D.中外交通發達,以炫耀文化為目的二、材料分析題21.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有學者認為,與其他國家相比,中國最獨特之處是唯一保持了兩千年中央集權制度的國家。中國歷史上的眾多制度創新,從本質上來說,都圍繞著四大基本制度展開。這四個基礎性制度,如四根“支柱”共同支撐起中央集權的“大廈”,歷經上千年,日趨于完善。圖示如下:(1)根據材料并結合具體時代,簡析圖示中每項制度是如何加強中央集權的?(2)中國古代還有哪些對后世影響深遠的政治制度創新?試列舉兩個,并說明其創新之處。22.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秦朝形勢圖

西漢形勢圖材料二

(太宗)曰:“自古突厥與中國更有盛衰?!翝h、晉之君,逮于隋代,不使兵士素習千戈,突厥來侵,莫能抗御,致遺中國生民涂炭于寇手。我今不使汝等穿池筑苑,造諸淫費,農民恣令逸樂,兵士唯習弓馬,庶使汝斗戰,亦望汝前無橫敵?!薄杜f唐書·太宗紀上》太宗謂侍臣曰:“隋煬帝不能精選賢良,安撫邊境,惟解筑長城以備突厥,情識之惑,一至于此!朕今委任李世勣于并州,遂使突厥畏威遁走,塞垣安靜,豈不勝遠筑長城耶?”——《舊唐書·李勣傳》(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秦漢長城的變化并說明原因。(2)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說明唐太宗對修長城的態度。23.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

甲骨文是中國目前已知的最早的一種成系統的文字.甲骨卜辭的內容,絕大部分與殷商王室有關。小至殷王的耳鳴、牙疼,大至年成、祭祀、征伐,無不以殷王或王室為中心,其他非卜辭的刻辭也是如此。因此,認定它是殷代王室的檔案,是可信的。甲骨卜辭的文句都很短,而西周出現了上百字的銘文,其內容的豐富多彩,及金文又多講求押韻。西周較長的銘文都比較注意紀時,顯然更利于仔細地記述歷史事件?!幾詮堌M之《中國歷史》(先秦卷)(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商代和西周的代表性文字,并說明它們的歷史價值。材料二

正史中關于漢紙的若干記載內容出處“中有襄藥二枚,赫蹄(薄小紙)書”《漢書趙飛燕傳》“令(賈)這自選(公羊)、嚴、顏諸生高材者二十人,救以(左氏》(即(春秋左氏傳》),與簡紙經傳各通”《后漢書.鄭范陳賈張列傳》“是時,方國貢獻(地方諸侯向皇寶進貢特產),競求珍麗之物:自后(漢和帝的皇后鄧氏)即位,悉令禁絕,歲時但供(要求每年只需按時進貢)紙墨而已”《后漢書.皇后紀》“自古書契多端竹簡,其用綠帛者謂之紙。級貴而簡重不便于人。倫乃造意,用樹膚、麻頭及敝布、魚網以為紙。元興初奏上,帝善其能,天下成稱蔡侯紙《后漢書.宦者列傳》——摘自吳方意《淺淡中國古代四大發明與大一統性》(2)根據材一,概括宋紙的主要用途并結合所學知識說明蔡倫改進造紙術的意義。材料三

英國學考成你算在(世界簡史》比較敗洲中世紀與中國盛唐的差:"當西方人的心是為和學所究還而處于蒙昧思暗之中,中國人的思想卻是開放的,最收并者而好根求的,"所謂"有客乃大"正是唐文化金光熠熠的深厚根基。中國文化發展至唐,顯示出一種階段性的集大成的燦爛風采,其輝煌今后世追慕不已?!獜堘纺?、方可立《中國文化概論》(3)依據材料三并結合所學知識,說明唐文化“燦爛風采”在科技方面的表現,并簡要分析其形成的原因。材料四

2002年,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出版社出版的《中國古代四大發明一源流外傳及世界影響)一書以佛出證據,證明早在北宋(11-12世紀之際)中國就已鑄出金屬活宇并將共用于紙幣印別,從而糾正過去認為中國金屬活字。國人已制成封典“俗稱看風水”用水羅盤,并有了關于礎偏角的早期記找,又據最新考古發現證明了平羅盤早在兩宋之際(12世紀前半葉)已出現,并做了技術復原,修正了過去認為水羅盤不可能早于南宋和早羅盤為歐洲發明的說法。——摘編自(一部博通古今中外的科技史巨著讀(中國古代四大發明-源流、外傳及世界影響》(4)結合材料四并結合所學知識,你認為教科書中關于四大發明的陳述是否需要修改,并說明理由。答案第=page11頁,共=sectionpages22頁答案第=page11頁,共=sectionpages22頁參考答案:1.B2.D3.D4.C5.B6.C7.B8.D9.A10.D11.B12.C13.A14.D15.A16.C17.D18.B19.A20.C21.(1)郡縣制度:秦朝將郡縣推廣至全國;廢除分封制,地方官吏由中央任免,實現了中央對地方政權直接有效的控制;尊儒制度:漢武帝采納董仲舒尊儒建議,設立太學和五經博士,統一思想;使儒家思想在漢代成為正統思想,為加強中央集權奠定了思想基礎;科舉制度:隋朝確立科舉,唐朝發展;打擊門閥士族,把選拔人才和任免官吏的權力收歸中央,為中央集權擴大了統治基礎。國有專營制度:漢武帝時期采取鹽鐵專賣和均輸平準制度,禁止私人冶鐵鑄幣;有效控制國家重要資源,擴大了中央財政收入,加強了中央集權的經濟基礎。(2)三省六部制度:三省分工合作,集思廣益,有利決策和提升效率;既加強皇權,又相權在一定程度制約了皇權。察舉制度:兩漢實行的由地方向中央推薦人才的選官制度,有利于打破貴族對政權的壟斷,增加政權開放與社會流動。其它如:九品中正制、刺史制度等。22.(1)變化:秦長城西至隴西,漢長城西段延至敦煌。原因:漢武帝時期開拓疆域,在河西走廊置四郡進行管轄,長城向西延伸以防范匈奴并加強對該地的控制。(2)態度:棄修長城。說明:唐太宗認為可通過選用良將、強化武備抵御外侵;修筑長城勞民傷財;唐朝國力強盛,防范突厥較為自信;唐朝實行開明的民族政策,北方各族尊奉唐太宗為"天可汗"。23.(1)商∶甲骨文;西周∶金文;價值∶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