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第01章人體的內環境與穩態B卷·提升實力(時間:60分鐘,滿分:100分)一、選擇題:本題共30個小題,每小題2分,共60分。在每小題給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是符合題目要求的。1.某陸生植物種群的個體數量較少,若用樣方法調查其密度,下列做法合理的是()A.將樣方內的個體進行標記后再計數B.進行隨機取樣,適當擴大樣方的面積C.接受等距取樣法,適當削減樣方數量D.接受五點取樣法,適當縮小樣方的面積【答案】B【學問點】【試驗】用樣方法調查種群密度(調查草地中某種雙子葉植物的種群密度)、種群密度及其調查方法【分析】本題考查了種群密度調查的相關學問,要求考生能夠識記兩種方法在不同生物中調查過程中的運用;明確對植物和運動實力較弱的動物運用樣方法進行調查;識記樣方法調查過程中的相關留意點,如取樣隨機、樣本數量足夠大等?!窘獯稹?、種群密度的調查方法有:樣方法和標記重捕法。對于活動實力強、活動范圍大的個體調查種群密度時適宜用標記重捕法;而一般植物和個體小、活動實力小的動物以及蟲卵等種群密度的調查方式常用的是樣方法。2、樣方法留意點:①隨機取樣;②樣方大小適中:喬木100m2、灌木16m2、草本1m2;③樣方數量不易太少;④一般選易辨別的雙子葉植物(葉脈一般網狀);⑤常用五點取樣法和等距取樣法。A.用樣方法調查種群密度時,可干脆對樣方內的個體進行計數,A錯誤;B.進行種群密度的調查要隨機取樣,由于陸生植物種群的個體數量削減,所以須要適當擴大樣方的面積,使樣本數量足夠多,以保證所測得數據更加接近真實值,B正確;C.接受等距取樣法,要確保確定的樣方數量并求平均值,削減誤差,C錯誤;D.接受五點取樣法,樣方的面積大小要適中,D錯誤。2.某同學在有關報道中看到下圖所示的2015~2025年江蘇省人口誕生率和自然增長率(自然增長率=當年人口誕生率-死亡率)后提出下列觀點,其中錯誤的是()A.人口數量變更受到誕生、死亡、遷入、遷出等多種因素的綜合影響B.2016年和2017年人口誕生率的明顯上升可能與放開二孩政策有關C.2016年至2024年人口自然增長率持續下降的緣由主要是人口誕生率下降D.人口誕生率下降是江蘇人口老齡化加劇的重要因素,同時會引起性別比例失衡【答案】D【學問點】種群的概念和特征、影響種群數量變更的因素【分析】本題主要考查種群數量特征及影響因素等相關學問,種群數量特征包括種群密度、誕生率和死亡率、遷入率和遷出率、年齡組成和性別比例四個基本特征。著重考察學生的識記理解實力和讀圖實力。難度一般。
【解答】A、人口數量變更受到誕生、死亡、遷入、遷出等多種因素的綜合影響,其中人口自然增長是由人口誕生和死亡造成的人口數量變更,誕生率大于死亡率,則人口增加,反之,人口削減;人口機械增長是由人口遷入和遷出造成的人口數量變更,遷入人口大于遷出人口則人口增長,反之,則人口削減,A正確;B、據圖可知:2016年和2017年人口誕生率和之前的2015年相比明顯上升,可能與二孩政策放開有關,B正確;C、據圖可知:2016年至2024年間,人口誕生率呈逐年降低態勢,人口自然增長率=當年人口誕生率一死亡率,故2016年至2024年人口自然增長率持續下降的緣由主要是人口誕生率下降,C正確;D、由于我國禁止非醫學須要的性別鑒定,故嬰兒的誕生比率理論上為男性:女性1:1,故誕生率下降不會引起性別比例失衡,D錯誤。故選D。
3.在互花米草入侵地栽種外來植物無瓣海桑,因無瓣海桑生長快,能快速長成高大植株形成蔭藏環境,使互花米草因缺乏光照而削減。與本地植物幼苗相比,無瓣海桑幼苗在蔭蔽環境中成活率低,慢慢被本地植物替代,促進了本地植物群落的復原。下列說法正確的是()A.在互花米草相對集中的區域選取樣方以估算其在入侵地的種群密度B.由互花米草占優勢轉變為本地植物占優勢的過程不屬于群落演替C.慢慢被本地植物替代的過程中,無瓣海桑種群的年齡結構為衰退型D.應用外來植物治理入侵植物的過程中,確定能回復當地生態平衡【答案】C【學問點】【試驗】用樣方法調查種群密度(調查草地中某種雙子葉植物的種群密度)、種群的概念和特征、生態系統的反饋調整、群落演替的概念與類型【分析】本題考查種群、群落和生態系統相關的學問點,考查學生理解學問和分析問題的實力,題目難度適中?!窘獯稹緼.利用樣方法估算種群密度時應當隨機取樣,A錯誤;B.由互花米草占優勢轉變為本地植物占優勢的過程屬于群落演替,B錯誤;C.慢慢被本地植物替代的過程中,無瓣海桑種群的年齡結構為衰退型,C正確;D.生態系統的自我調整實力是有限的,外來物種入侵有可能破壞當地的生態平衡,D錯誤。
4.種群是指在確定的自然區域內,同種生物的全部個體,下列有關說法錯誤的是()A.種群的特征包括數量特征和空間特征等,種群密度是最基本的數量特征B.種群密度的調查方法包括逐個計數法和估算法兩大類C.呈現“S”型增長的種群,隨著時間的推移,種群增長所受的環境阻力加大D.種群密度隨著種群誕生率的增大而增大【答案】D【學問點】種群的概念和特征、種群密度及其調查方法、種群數量的變更曲線【分析】本題考查的是種群的特征和種群的數量變更的內容,意在考查學生的識記和理解實力。【解答】A.種群的特征包括數量特征(包括種群密度、誕生率和死亡率、遷入率和遷出率、年齡組成和性別比例)和空間特征(包括勻整分布、隨機分布和集群分布)等,種群密度是最基本的數量特征,A正確;B.種群密度的調查方法包括逐個計數法(適用于分布范圍較小的種群)和估算法(主要有樣方法和標記重捕法等)兩大類,B正確;C.呈現“S”型增長的種群,隨著時間的推移,種群增長所受的環境阻力加大,最終種群數量趨于穩定,C正確;D.種群密度的大小取決于誕生率、死亡率、遷入率和遷出率,因此種群密度并不愿定隨著種群誕生率的增大而增大,還要看死亡率、遷入率和遷出率的狀況,D錯誤。
5.調查種群密度時,調查結果和實際結果誤差較大,下列對誤差緣由分析不合理的是()A.用樣方法調查種群密度時,樣方面積過小B.用樣方法調查種群密度時,選取樣方數量過多C.標記重捕法調查種群密度時,部分標記物脫落D.標記重捕法調查種群密度時,重捕的數量過少【答案】B【學問點】【試驗】用樣方法調查種群密度(調查草地中某種雙子葉植物的種群密度)、種群密度及其調查方法【分析】本題考查生產者種群密度的調查等相關學問,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學學問要點,把握學問間內在聯系的實力。【解答】A.樣方法調查種群密度時,樣方面積過小會造成樣方中的個體數過少,導致誤差加大,A正確;B.樣方法調查種群密度時,樣方選取過少會使調查結果誤差加大,樣方數增多會削減誤差,B錯誤;C.標記重捕法調查種群密度時,若標記物脫落,會導致調查結果偏大,C正確;D.標記重捕法調查種群密度時,若再次捕獲時數量過少,會導致捕獲動物的代表性不強,使調查結果出現誤差,D正確。6.下列調查活動或試驗中,計算所得數值與實際數值相比,可能偏小的是()①標記重捕法調查灰喜鵲種群密度時標記物脫落②用血細胞計數板計數酵母菌數量時只統計方格內菌體③樣方法調查蒲公英種群密度時在分布較密的地區取樣④調查土壤小動物豐富度時,用誘蟲器采集小動物時沒有打開裝置上的電燈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②③【答案】C【學問點】【試驗】培育液中酵母菌種群數量的動態變更、【試驗】用樣方法調查種群密度(調查草地中某種雙子葉植物的種群密度)、【試驗】土壤中小動物類群豐富度的探討、種群密度及其調查方法【分析】本題考查種群密度和調查土壤小動物的豐富度的相關學問,意在考查學生的識記實力和推斷實力,運用所學學問綜合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實力。【解答】①依據標記重捕法的計算公式:種群中個體數(N)/標記總數=重捕總數/重捕中被標記的個體數可知,若部分灰喜鵲身上的標記物脫落,則會導致重捕中被標記的個體數偏小,最終導致試驗所得到數值比實際數值大,①不符合題意;②血球計數板統計酵母菌數量時,統計對象包括計數室方格內的和方格相鄰兩條邊線上的,假如只統計方格內的菌體,會導致計算結果偏小,②符合題意;③樣方法調查種群密度時,要做到隨機取樣,如在較密集的地方取樣,會使計算結果偏大,③不符合題意;④調查土壤小動物的豐富度時,遺忘打開誘蟲器上的燈,計算所得數值與實際數值相比可能偏小,④符合題意。綜上所述,②④符合題意,ABD不符合題意,C符合題意。故選C。7.“草盛豆苗稀”體現了生物對生物的影響。如圖表示疏于管理的大豆田中,大豆與狗尾草兩個種群的增長速率隨時間變更的曲線,下列敘述中錯誤的是()A.甲、乙兩曲線分別代表大豆和狗尾草兩種群B.t1-t5時間內乙種群呈“S”型增長C.t2-t3時間內,甲種群的年齡組成為衰退型,乙種群的年齡組成為增長型D.該農田中,物種豐富度將慢慢增加【答案】C【學問點】種群的概念和特征、生物種間關系、種群數量的變更曲線【分析】本題考查種群數量變更、種間關系、群落演替的學問,意在考查學生識圖和推斷實力,難度中等,理解種群增長率是誕生率與死亡率的差值?!窘獯稹緼、“草盛豆苗稀”說明草在競爭中獲勝,即曲線圖中乙,A正確;B、甲在t1~t3呈現“S”型增長曲線,而乙種群在t1~t5呈現“S”型增長曲線,B正確;C、甲在t2~t3種群增長率削減,但種群增長率大于0,則種群數量增加,種群的年齡結構為增長型;乙在t2~t3種群增長率為正值,使得種群數量增加,年齡結構為增長型,C錯誤;D、該農田中,疏于管理出現雜草,則物種豐富度增加,D正確。故選:C。8.圖1、圖2為種群數量變更的相關曲線,下列敘述正確的是()A.若食物足夠,則種群數量增長曲線確定為圖1中的曲線ⅠB.若圖1中的曲線Ⅱ變為曲線Ⅲ,說明種群的生存環境變得惡劣C.圖2中A、B、C,D四點的種群年齡結構為增長型的只有A、B點D.圖2中D點后,種群數量不再隨著環境的變更而變更【答案】B【學問點】種群的概念和特征、種群數量的變更曲線【分析】本題結合圖解,考查種群的特征、種群數量變更曲線,要求學生識記種群的特征;駕馭種群數量變更曲線,能正確分析曲線,再結合圖中信息精確推斷各選項?!窘獯稹緼.圖1中曲線I為種群增長的“J”型曲線,“J”型曲線是在食物和空間條件充裕、氣候適宜、沒有敵害等志向狀態下的種群增長曲線,A錯誤;B.分析圖1,曲線II的K值較曲線III大,若曲線II變為曲線III,K值變小,說明種群的生存環境變得惡劣,如天敵侵害或環境惡化等,B正確;C.圖2中A、B、C三點的種群增長速率均大于0,該種群的數量始終在增長(C點后也在增長,D點后趨于穩定),故A、B、C三點的種群年齡組成均為增長型,C錯誤;D.圖2中D點時,種群增長速率為0,該條件下種群數量趨于穩定,若變更環境條件,種群數量會發生變更,D錯誤。故選B。9.田鼠是主要生活在農田中的植食性鼠類,黃鼬是其天敵。當田鼠種群剛遷入一個新的棲息地后,種群起先增長,隨著時間的推移,種群停止增長并維持相對穩定。下列敘述正確的是()A.田鼠種群停止增長時,誕生率和死亡率均為零B.田鼠的種群達到K值前,密度對其制約慢慢減弱C.人為地一次性捕殺田鼠后,其環境容納量快速降低D.田鼠種群增長速率大于0時,黃鼬種群增長速率可能小于0【答案】D【學問點】種群的概念和特征、種群數量的變更曲線【分析】本題考查種群特征及數量變更,屬于識記理解水平?!窘獯稹緼.田鼠種群停止增長時,誕生率和死亡率均不為零,但是兩者的差值為0,A錯誤;B.田鼠的種群達到K值前,密度對其制約慢慢增加,B錯誤;C.人為地一次性捕殺田鼠后,其種群數量快速降低,但是環境容納量不變,C錯誤;D.田鼠種群增長速率大于0時,其天敵黃鼬種群增長速率可能小于0,因為黃鼬的種群數量還受其天敵影響,D正確。故選D。10.如圖為黃魚種群增長速率隨時間變更的曲線圖,下列敘述正確的是()A.M、N、P、Q四點中,只有M點時種群年齡組成為增長型B.N時黃魚的種群數量代表環境容納量C.N-P段,種群增長速率下降,但種群數量仍增加D.Q點以后該黃魚種群數量不再發生變更【答案】C【學問點】種群的概念和特征、種群數量的變更曲線【分析】本題結合曲線圖,考查S型曲線,要求考生駕馭種群數量變更曲線,尤其是S型曲線的增長率變更狀況,能結合所學的學問精確推斷各選項,難度適中。【解答】據圖分析,0-N時間內,種群增長速率增加;N-Q時間內,種群的增長速率降低為0,種群數量呈現“S”型。A.M、N、P種群數量始終在增加,年齡組成為增長型,Q種群增長速率為0,種群數量基本不變,種群年齡組成為穩定型,A錯誤;B.N時黃魚的種群增長速率最大,種群數量為,Q種群增長速率為0,種群數量基本不變,代表環境容納量,B錯誤;C.N-P段,種群增長速率下降,但照舊大于0,故種群數量照舊在增長,C正確;D.圖中無法推斷Q點以后該黃魚種群數量不再發生變更,Q點后種群數量照舊可能發生變更,D錯誤。故選C。11.下圖表示某個高等動物的誕生率和死亡率隨時間變更的曲線,相關敘述正確的是()A.9千個個體一年內誕生1000個個體,則誕生率為10%B.BC段死亡率的增加幅度快將導致種群數量降低C.C時間點的種群數量可能是該環境下種群的K值D.在OC段,該種群的數量呈“S”型曲線增長【答案】C【學問點】種群的概念和特征、種群數量的變更曲線【解析】A.1000/9000*100%=11.11%B.BC段表現為誕生率大于死亡率,種群數量增長C.C點時,誕生率等于死亡率,此時種群數量達到最大,所以為該環境下的K值D.OC段初始誕生率與死亡率的差值最大,隨時間增加,差值慢慢減小,種群增長速率減慢,不符合S型曲線特點。故選C。12.利用標記重捕法調查某丘陵地區4km2區域中刺猬的種群密度,第一次捕獲并標記50只刺猬,其次次捕獲40只刺猬,其中有標記的5只。不正確的說法是()A.標記個體與未標記個體被捕獲的概率基本相同B.遷入率和遷出率影響該種群數量變更C.標記符號過分醒目可能增大刺猬被捕食的概率D.該種群的密度大約是400只/km2【答案】D【學問點】種群密度及其調查方法【解答】A、標記重捕法的前提條件是標記個體與未標記個體被捕獲的概率基本相同,A正確;B、調查期間沒有大量遷入和遷出、誕生和死亡的現象,因此遷入率和遷出率、誕生率和死亡率影響該種群數量變更,B正確;C、標記物不能過于醒目,過分醒目可能增大刺猬被捕食的概率,C正確;D、4km2區域中刺猬個體數=第一次捕獲數×其次次捕獲數÷重捕中標記個體數=50×40÷5=400,該種群的密度大約是100只/km2,D錯誤。故選:D。1、標記重捕法的留意點:①調查期間沒有大量遷入和遷出、誕生和死亡的現象;②標記物不能過于醒目;③不能影響被標記對象的正常生理活動;④標記物不易脫落,能維持確定時間。2、種群中的個體數=第一次捕獲數×其次次捕獲數÷重捕中標記個體數。本題考查標記重捕法,意在考查學生的識記和理解實力,難度不大,留意D選項中種群密度,必需把4km2區域中刺猬個體數除以面積。13.樹線是指直立樹木分布的海拔上限,如圖1所示。生態學者探討了全球變暖環境下樹線之上植被厚度對樹線上升幅度的影響,結果如圖2所示。下列敘述錯誤的是()A.樹線之上和之下的主要植被分別為草甸和森林,影響植被分布的最主要因素是陽光B.該探討表明,在全球變暖環境下,樹線上升幅度大小與樹線之上植被厚度呈負相關C.樹線上升過程中,群落發生了次生演替,演替過程中輸入該生態系統的總能量增加D.生態學者可以接受樣方法調查不同樣地內的植被類型,從而確定樹線的上升幅度【答案】A【學問點】群落的結構、【試驗】用樣方法調查種群密度(調查草地中某種雙子葉植物的種群密度)、群落演替的概念與類型【分析】本題考查了種群和群落的相關學問,意在考查考生分析題圖,獲得有效信息的實力,考查考生理解所學學問要點,把握學問間內在聯系的實力和識圖分析問題的實力。【解答】A.樹線之上和之下的主要植被分別為草甸和森林,影響植被分布的最主要因素是溫度,A錯誤;
B.據圖2可知,樹線之上植被厚度越大,樹線上升幅度越小,所以樹線上升幅度大小與樹線之上植被厚度呈負相關,B正確;C.樹線上升過程中,群落發生了次生演替,導致群落的垂直結構變更明顯,有利于充分利用太陽能,輸入該生態系統的總能量增加,C正確;D.調查不同樣地內的植被類型可以接受樣方法,從而確定樹線的上升幅度,D正確。故選A。14.如圖是某種生物遷入一生態系統后,種群數量增長速率隨時間變更的曲線,下列說法正確的是()A.種群數量先增大后減小B.B點時種群數量最大C.影響A點和C點增長速率變更的因素不同D.B點對應的種群年齡結構為穩定型【答案】C【學問點】種群的概念和特征、種群數量的變更曲線【分析】本題主要考查種群數量增長速率與種群數量增長之間的關系,影響種群數量變更的因素,種群年齡組成等學問,著重考查考生分析曲線圖的實力,把握學問點的內在聯系從而綜合分析解答相關問題的實力。難度一般。據圖分析,B點以前種群增長速率增加,B點群增長速率最大,B點到D點種群增長速率減小,D點時為0,說明種群數量增長為S型曲線,B點、D點對應種群數量分別是K、K?!窘獯稹緼.依據圖形分析可知該種群數量增長為S型曲線,種群數量始終在增加,A錯誤;B.B點時種群數量是環境容納量的一半,即K處,而D點種群數量最大,即達到K值,B錯誤;C.影響A點增長速率變更的因素是種群密度太小,影響C點增長速率變更的因素是種群密度的加大,生存空間有限,食物有限,種內斗爭加劇,天敵數量也增加等,故影響A點和C點增長速率變更的因素不同,C正確;D.B點對應的種群年齡結構為增長型,D點對應的種群年齡結構為穩定型,D錯誤。故選C??蒲行〗M對某地甲、乙兩個種群的數量進行了多年的跟蹤調查,并探討Nt+1/Nt隨時間的變更趨勢,結果如圖所示(圖中Nt表示第t年的種群數量,Nt+1表示第t+1年的種群數量)。下列分析錯誤的是()A.乙種群在0~t1段的種群數量呈“J”形增長,t3后種群數量保持相對穩定B.0~t3段,甲的種群密度先減小后增大,乙種群密度先增大后減小最終維持平衡C.甲種群在。0~t3段的Nt+1/Nt不斷增大,其年齡結構為增長型D.甲種群在t3后種群數量不斷增加,可能是生存條件得到了改善【答案】C【學問點】種群的概念和特征、種群數量的變更曲線【分析】本題考查種群數量增長的相關學問,解題的關鍵是理解λ值與種群數量的關系并具有分析曲線圖示和解決問題的實力?!窘獯稹緼.乙種群在0-t1段的λ值大于1且種群增長率不變,種群數量持續增加,即種群數量呈“J”型增長,A正確;B.甲種群在0-t3的過程中,λ值由小于1到大于1,故此過程中甲種群的種群密度先減小后增大,乙種群λ值由大于1到小于1又到1,乙種群密度先增大后減小最終維持平衡,B正確;C.甲種群在0-t3的過程中,λ值由小于1到大于1,故此過程中甲種群的年齡結構由衰退型過渡到增長型,C錯誤;D.甲種群在t3后λ值大于1且種群增長率不變,種群數量持續增加,種群數量呈“J”型增長,可能是生存條件得到了改善,D正確。故選C。16.如圖所示為某池塘內鯉魚種群誕生率與死亡率的比值變更曲線圖。下列相關敘述正確的是()A.圖中a點和b點,鯉魚種群的增長率確定相等B.O~d時間段內,曲線最低點鯉魚種群的增長率小于零C.a~b時間段內,該鯉魚種群的齡組成為穩定型D.b~c時間段內,該鯉魚種群的數量慢慢削減【答案】B【學問點】種群的概念和特征、種群數量的變更曲線【分析】本題考查種群的學問點,熟知種群的特征和正確識圖是解題的關鍵,題目難度適中。分析圖可知,縱坐標表示誕生率與死亡率的比值,當比值大于1時,種群的數量會增加;當比值的小于1時,種群的數量會削減,據此做題。【解答】A.依據“種群增長率=誕生率-死亡率”,結合圖示曲線可知,a、b兩點誕生率/死亡率都等于1.5,由于a、b兩點的死亡率不愿定相等,所以a、b兩點的種群增長率不愿定相等,A錯誤;B.依據“種群增長率=誕生率-死亡率”可知,曲線最低點誕生率/死亡率小于1時,此時誕生率-死亡率小于0,即增長率小于0,B正確;C.a-b時間段內,種群誕生率與死亡率比值大于1,誕生率大于死亡率,即種群增長率大于0,此時種群的齡組成為增長型,C錯誤;D.依據分析可知,b~c時間段內,該鯉魚種群的數量先增加后削減,D錯誤。17.如圖為種群特征的概念圖,下列敘述錯誤的是()A.c表示種群密度,是種群最基本的數量特征B.b表示年齡組成,年齡組成為增長型的種群,種群數量確定會越來越大C.種群“S”型增長曲線,在種群數量達到K值前,種群的年齡組成始終是增長型D.除了圖中所示特征外,種群還具有空間特征【答案】B【學問點】種群的概念和特征、種群數量的變更曲線【分析】本題的學問點是種群特征及種群的不同數量特征之間的關系,種群的S型增長曲線,對相關學問點的理解和把握學問點間的內在聯系是本題考查的重點?!窘獯稹緼、分析題圖可知,c取決于遷入率和遷出率、誕生率和死亡率,是種群密度,是種群最基本的數量特征,A正確;B、b表示年齡組成,年齡組成為增長型的種群,在將來確定時期內,種群數量會增大,B錯誤;C、種群為“S”型曲線,則在種群數量達到K值前,誕生率大于死亡率,種群的年齡結構是增長型,C正確;D、圖中顯示的特征是種群的數量特征,除此以外,種群還有空間特征,D正確故選:B18.不同群落豐富度有差別。為了調查群落中物種數的多少,通常接受最小面積的方法來統計。最小面積是指基本上能夠表現出某群落中全部植物種類的最小樣方面積。下圖為熱帶雨林和常綠闊葉林中樣方面積與物種數的關系曲線,以下說法正確的是()A.從圖上可以看出,群落豐富度越大,其最小面積越大B.統計熱帶雨林土壤中小動物豐富度可以用標記重捕法C.樣方面積太小,不能完全反映群落的物種數,所以樣方面積越大越好D.隨著樣方面積不斷加大,樣方內物種數越來越多【答案】A【學問點】【試驗】用樣方法調查種群密度(調查草地中某種雙子葉植物的種群密度)、【試驗】土壤中小動物類群豐富度的探討、群落的概念和物種組成【分析】本題結合圖解,考查種群密度的調查和群落豐富度的相關學問,要求考生識記種群的特征,駕馭樣方法的留意事項;識記群落的特征,能結合圖中信息精確推斷各選項?!窘獯稹緼.依據曲線圖分析,熱帶雨林的物種數最多,說明群落豐富度越大,其最小面積越大,A正確;B.統計熱帶雨林土壤中小動物豐富度可以用取樣器取樣法,B錯誤;C.樣方面積太小,不能完全反映群落的物種數,但也不是樣方面積越大越好,應當是基本上能夠表現出某群落中全部植物種類的最小樣方面積,C錯誤;D.在最小面積內,隨著樣方面積不斷加大,樣方內物種數越來越多;超過最小面積,樣方內物種數不再增多,D錯誤。19.下圖是描述生命現象的模型(部分),下列相關敘述正確的是()A.若A代表人體B細胞,a為抗原刺激,則b、c可分別代表漿細胞和記憶細胞的形成B.若A代表人體下丘腦,a為血漿滲透壓下降,則b、c可分別代表產生渴覺和尿液削減C.若A代表棉鈴蟲種群,a為誘捕雄蟲,則b、c可分別代表性別比例失調和種群密度上升D.若A圖代表草原,a為過度放牧,則b、c可分別代表土地荒漠化和生物多樣性上升【答案】A【學問點】種群的概念和特征、體液免疫的概念和過程、生態系統的穩定性概念與類型、人體水鹽平衡的調整【解析】A、B淋巴細胞識別抗原,并增殖分化形成漿細胞和記憶細胞,屬于體液免疫過程,A正確;B、細胞外液滲透壓上升,下丘腦滲透壓感受器感受到刺激后將刺激傳遞大腦皮層,大腦皮層產生渴覺,同時使垂體釋放抗利尿激素增多,尿量削減,B錯誤;C、誘捕棉鈴蟲種群中的雄蟲,使得性別比例失調,雌性個體的交配機會削減,誕生率下降,種群密度下降,這是限制害蟲的常用方法,C錯誤;D、過度放牧會引起土地荒漠化和生物多樣性銳減,生態系統的抗拒力穩定性降低,D錯誤.故選:A20.如圖表示種群特征之間的關系,據圖分析不正確的是()A.①②③④依次為年齡組成、誕生率和死亡率、種群數量、性別比例B.誕生率可以確定種群密度的大小C.探討城市人口的變遷,遷入率和遷出率是不行忽視的D.種群數量還受自然氣候等因素的影響【答案】B【學問點】種群的概念和特征【解析】A、據圖分析可知,①②③④依次為年齡組成、誕生率和死亡率、種群數量、性別比例,A正確;B、誕生率和死亡率才可以確定種群密度的大小,B錯誤;C、遷入率和遷出率也能確定種群密度的大小,故探討城市人口的變遷,遷入率和遷出率是不行忽視的,C正確;D、在自然界,種群數量還受氣候、食物、天敵、傳染病等因素的影響,D正確。故選:B。種群的特征包括種群密度、誕生率和死亡率、遷入率和遷出率、年齡組成和性別比例.其中,種群密度是種群最基本的數量特征;誕生率和死亡率對種群數量起著確定性作用;年齡組成可以預料一個種群數量發展的變更趨勢.據圖分析可知,①②③④依次為年齡組成、誕生率和死亡率、種群數量、性別比例本題考查種群的特征,解題的關鍵是識記種群特征的內容,理解種群各特征的作用21.對于種群數量變更的敘述,錯誤的是()A.種群數量的變更包括增長、波動、穩定和下降等B.種群數量的變更主要是由遷入率和遷出率、誕生率和死亡率引起的C.在自然界中,種群的增長一般是“J”型曲線D.在自然界中,種群的增長一般是“S”型曲線【答案】C【學問點】種群的概念和特征、種群數量的變更曲線【分析】本題是對種群的特征、影響種群數量變更的因素、種群的“J”型增長曲線和“S”型增長曲線的綜合性考查,回憶種群的特征、影響種群數量變更的因素、種群的“J”型增長曲線和“S”型增長曲線,然后分析選項進行解答。對種群的特征、影響種群數量變更的因素、種群的“J”型增長曲線和“S”型增長曲線的綜合性理解并把握學問點間的內在聯系是解題的關鍵。【解答】A.種群的數量變更包括種群增長、波動、穩定和下降等內容,A正確;B.影響種群數量變更的干脆因素是遷入率和遷出率、誕生率和死亡率,B正確;C.在自然界中,種群的增長一般是“S”型曲線,C錯誤;D.由C分析可知,D正確。故選C。22.假設某草原上散養的某種家畜種群呈S型增長,該種群的增長率隨種群數量的變更趨勢如圖所示。若要持續盡可能多地收獲該種家畜,則應在種群數量合適時起先捕獲,下列四個種群數量中合適的是()A.甲點對應的種群數量 B.乙點對應的種群數量C.丙點對應的種群數量 D.丁點對應的種群數量【答案】D【學問點】種群數量的變更曲線【解答】在甲點-丙點時,種群數量增長率上升,種群數量在增長;丁點時增長速率雖然下降,但增長速率照舊大于0,種群數量照舊在增加,在該點時起先捕獲,使得種群數量降低到時,種群增長率達到最大,可實現持續發展。故選:D?!痉治觥糠治鲱}圖:圖示為某種家畜種群數量增長率隨時間變更的曲線。起先時,種群數量增長率為0;種群數量增長率慢慢上升,種群數量增長速率加快;當種群數量增長率最大,此時種群數量增長速率最快;種群數量增長率慢慢降低,種群數量增長速率減慢;當種群數量增長率再為0,此時種群數量達到最大值,即K值。本題結合種群數量增長速率隨時間變更的曲線圖,考查種群數量的變更曲線,要求考生駕馭種群數量增長的J型曲線和S型曲線,能精確分析曲線圖,明確各段曲線中增長速率和種群數量的變更狀況,明確種群數量為處于時,種群增長速率達到最大,再結合曲線圖對各項作出正確的推斷。23.圖中曲線1、2分別表示不同環境下某野生動物種群數量變更狀況。下列敘述錯誤的是()A.曲線2所代表的種群的環境容納量是K1B.曲線1表示一種志向狀態下的種群數量變更C.圖中陰影部分表示由于環境阻力而淘汰的個體D.AB段之間種群增長速率慢慢下降,但誕生率大于死亡率【答案】A【學問點】種群數量的變更曲線【解析】A、曲線2所代表的種群的環境容納量是K2,即環境條件維持的最大值,A錯誤;B、曲線1表示J型增長,是生物在志向狀態下的種群增長曲線,B正確;C、曲線1表示J型增長,曲線2表示S型曲線,圖中陰影部分表示被環境阻力淘汰掉的個體,C正確;D、AB段之間種群增長速率慢慢下降,但誕生率照舊大于死亡率,種群數量增加,D正確。故選:A。分析題圖:曲線1表示J型增長,是生物在志向狀態下的種群增長曲線;曲線2表示S型曲線,圖中陰影部分表示被環境阻力淘汰掉的個體。本題考查種群的J型曲線和S型曲線,解題關鍵是抓住環境對K值的影響和種群數量波動的影響因素,難度不大。24.近年來,隨著人類過度開發海洋資源,許多海洋動物也面臨著滅亡的緊急。下圖為20世紀南半球鯨捕獲量的變更狀況。據圖分析,下列說法正確的是()A.某種鯨種群處于食物鏈末端,獲得能量多,更易生存B.藍鳁鯨在1928年左右捕獲量即為該種群的環境容納量C.通過多年的捕鯨量數據可反映長須鯨種群數量呈現J型增長D.各種鯨的數量波動屬于非周期性波動,受外源性因素影響較大【答案】D【學問點】能量流淌的特點及相關計算、種群數量的變更曲線【分析】本題考查了種群與生態系統的相關學問,精確識記相關學問點是解題的關鍵?!窘獯稹緼.由于鯨生育周期長,處于食物鏈末端,養分級越高,獲得能量越少,越不易生存,A錯誤;B.在環境條件不受破壞的狀況下,確定空間中所能維持的種群最大數量稱為環境容納量,又稱為K值,故藍鳁鯨在1928年左右捕獲量不是環境容納量,B錯誤;C.通過多年的捕鯨量數據可反映長須鯨種群數量呈現S型增長,C錯誤;D.鯨的非周期性波動,主要是由于人為捕撈引起的,D正確。25.在對某自然疼惜區內甲、乙兩個不同物種的種群數量進行了調查之后,又開展了連續4年的跟蹤調查,計算其L值(L=當年末種群個體數量/前一年末種群個體數量),結果如圖所示。下列關于這4年調查期間的種群數量變更的敘述,錯誤的是()A.第1年末甲乙兩種群的增長速度不愿定相等B.第2年末乙種群數量不愿定大于甲C.第3年末乙種群數量達到了最大值D.這4年中甲種群每年增加的數量是相等的【答案】D【學問點】種群數量的變更曲線【解答】A、由于兩個種群的起始數量未知,第一年末甲、乙種群的L值也不同,因此不能確定甲乙兩種群的增長速度,A正確;B、由于兩個種群的起始數量未知,并且圖示L=當年末種群個體數量/前一年末種群個體數量,因此結合圖示信息不能確定第2年末乙種群和甲種群數量的大小,B正確;C、第三年末之前,乙種群的L值始終大于1,即種群始終呈增長趨勢,因此第三年末乙種群的數量達到最大值,C正確;D、這4年甲種群的年增長率都相同,但甲種群每年增加的數量是不相等的,D錯誤。故選:D。【分析】分析題干信息:L=當年末種群個體數量/前一年末種群個體數量,即當L值等于1時,種群數量保持不變;L值大于1時,種群數量呈上升趨勢;L值小于1時,種群數量呈下降趨勢。本題考查了種群數量變更的有關學問,要求學生駕馭種群增長率和增長速率的區分,并結合曲線信息精確推斷各項。26.種群動態模型探討對種群生態學做出重要貢獻,由此建立了J型和S型增長模型。為探討兩種模型間的關系,科學家以酵母菌為試驗材料進行了相關試驗,結果如圖所示。下列敘述錯誤的是()A.比照組的培育條件應為不更換培育液B.每3h更換一次培育液時種群增長所須要的養分物質幾乎不受限制C.環境阻力是種群增長模型由“J”型轉變為“S”型的主要緣由D.試驗證明,酵母菌種群數量變更主要取決于酵母菌的繁殖實力【答案】D【學問點】【試驗】培育液中酵母菌種群數量的動態變更【分析】本題考查種群數量增長的有關學問,意在考查考生的理解實力、試驗與探究實力、獲得信息的實力和綜合運用實力?!窘獯稹緼.比照組的培育條件應與酵母菌自然生長相同,即無培育液更換,A正確;B.由圖可知,3h更換一次培育液的增長曲線為J型,其種群增長幾乎不受資源的限制,B正確;C.對比圖中曲線可知,隨培育液更換時間延長,即環境阻力加大,種群增長模型將由“J”型轉變為“S”型,C正確;D.試驗中的自變量為培育液更換時間,隨培育液更換時間延長,則酵母菌資源缺乏,代謝產物積累,同時酵母菌種群自身數量增多,種內斗爭加劇,導致種群增長減慢,即種群數量變更受環境和種群自身共同影響,D錯誤。27.將兩種倉谷害蟲--擬谷盜和鋸谷盜混合在一個容器中,于不同環境中培育,結果如圖,下列對試驗結果的分析,錯誤的是()A.①中鋸谷盜的種群增長速度逐步降低B.擬谷盜和鋸谷盜在不同環境中的競爭實力不同C.同一環境下兩種群數量變更不同與物種的遺傳因素有關D.②中當擬谷盜的數量約170時,種群的年齡組成為穩定型【答案】A【學問點】生物種間關系、種群數量的變更曲線【分析】本題以擬谷盜種群和鋸谷盜種群為素材,結合曲線圖考查種群的數量變更,意在考查學生能從課外材料中獲得相關的生物學信息,并能運用這些信息,結合所學學問解決相關的生物學問題。分析題圖:①面粉中,擬谷盜種群和鋸谷盜種群為競爭關系,擬谷盜在競爭中獲勝,50天達到種群最大值,呈S型增長,鋸谷盜在競爭中失敗,但是起先時競爭較弱,種群數量是先增大后削減的;②搗碎的麥粒中,兩種群為競爭關系,先是鋸谷盜占優勢,后是擬谷盜占優勢,沒有任何一方在競爭中被淘汰?!窘獯稹緼、①中鋸谷盜的種群增長速度是先增加后逐步降低的,A錯誤;B、兩幅圖顯示擬谷盜和鋸谷盜在不同環境中的競爭實力不同,B正確;C、生物性狀由遺傳物質確定,同一環境下兩種群數量變更不同與物種的遺傳因素有關,C正確;D、②中當擬谷盜的數量約170時,種群增長率為0,年齡組成為穩定型,D正確。故選:A。
28.如圖表示某物種遷入新環境后,種群數量增長速率(平均值)隨時間(單位:年)的變更關系。經調查在第5年時該種群的種群數量為200只。下列有關敘述錯誤的是()由圖可知,該物種遷入新環境后,其種群數量始終呈“J”型增長B.第9年,種群已經達到K值C.第5年到第9年這段時間內,該種群的增長速率慢慢降低D.若為田鼠,則將其數量限制在200只左右可有效防治鼠患【答案】B【學問點】種群數量的變更曲線【解析】A、由圖可知,該物種遷入新環境后,種群的增長領先增加后削減,其種群數量呈“S”型增長,A錯誤;B、環境容納量(K值)是在環境條件不受破壞的狀況下,確定空間中所能維持的種群最大數量,在第5年時種群增長率最大,處于K/2處,種群數量為200只,則K值為400只,B正確;C、導致第5年到第9年這段時間內種群數量增長速率下降的緣由主要包括天敵、生活空間和資源等,雖然種群的增長率下降,但種群增長率大于0,說明種群的數量在增加,C錯誤;D、防治鼠害時,要在200之前處理,200只左右種群增長率最大,會出現鼠患,D錯誤故選:B29.某試驗小組用細菌甲(異養生物)作為材料來探究不同條件下種群增長的特點,設計了三個試驗組,每組接種相同數量的細菌甲后進行培育,培育過程中定時更新培育基,三組的更新時間間隔分別為3h、10h、23h,得到a、b、c三條種群增長曲線,如圖所示。下列敘述錯誤的是()A.細菌甲能夠將培育基中的有機物分解成無機物B.培育基更換頻率的不同,可用來表示環境資源量的不同C.在培育到23h之前,a組培育基中的養分和空間條件都是充裕的D.培育基更新時間間隔為23h時,種群增長不會出現J型增長階段【答案】D【學問點】種群數量的變更曲線【分析】本題主要考查種群的數量變更,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學學問的要點,把握學問間的內在聯系,形成學問的網絡結構的實力。【解答】A.細菌甲為異養生物,能夠將培育基中的有機物分解成無機物,A正確;B.培育基更新頻率的不同,可用來表示環境資源量的不同:更新頻率快,環境資源相對豐富;更新頻率慢,環境資源相對匱乏,B正確;C.通過對比題圖中三條曲線可知,a組為培育基更新時間間隔為3h的試驗組,細菌數量呈J型曲線增長,由此可知其養分和空間條件都是充裕的,C正確;D.
培育基更新時間間隔為23h時,在培育的初始階段,由于養分和空間條件充裕,因此種群增長也會出現J型增長階段,D錯誤。故選D。30.為探討甲、乙兩種藻的競爭關系,在相同條件下對二者進行混合培育和單獨培育,結果如圖所示。下列說法錯誤的是()A.單獨培育條件下,甲藻數量約為1.0×106個時種群增長最快B.混合培育時,種間競爭是導致甲藻種群數量在10~12天增長緩慢的主要緣由C.單獨培育時乙藻種群數量呈“S”型增長D.混合培育對乙藻的影響較大【答案】B【學問點】生物種間關系、種群數量的變更曲線【分析】本題結合曲線圖,考查種群數量的變更曲線,要求考生識記種群數量變更曲線的類型,駕馭S型曲線種群增長速率的變更,能正確分析題圖,并從中提取有效信息精確答題。分析曲線圖:單獨培育甲、乙兩種藻類時,甲、乙兩種藻類的數量都呈“S”型曲線增長,但將兩者混合培育時,甲照舊呈“S”型曲線增長,但乙的數量慢慢削減,最終消逝,說明兩者之間是競爭關系?!窘獯稹緼、單獨培育條件下,甲藻數量在時(約為1.0×106個時)種群增長最快,A正確;B、混合培育時,養分物質削減、種內斗爭等是導致甲藻種群數量在10~12天增長緩慢的主要緣由,B錯誤;C、由圖可知,單獨培育時乙藻種群數量呈“S”型增長,C正確;D、混合培育時,甲照舊呈“S”型曲線增長,但乙的數量慢慢削減,最終消逝,可見混合培育對乙藻的影響較大,D正確。故選B。
二、非選擇題:本題共4個題,共40分。31.下圖甲表示青城山中華蟾蜍種群誕生率和死亡率的大小關系,圖乙表示中華蟾蜍一段時間內種群增長速率變更的曲線。回答下列問題:(1)依據圖甲分析,青城山中華蟾蜍年齡組成的類型屬于________,推斷依據是________。(2)依據圖乙分析,在a~c時間內,青城山中華蟾蜍種群數量增長曲線呈________型。若在某個時間,蟾蜍種群數量達到K值(環境容納量),該數值的含義是________,該數值在乙圖中對應的時間點是________,據此推想,在b時種群的數量約為________。(3)探討人員利用標記重捕法調查青城山中華蟾蜍的數量。在某一范圍內,第一次捕獲并標記40只中華蟾蜍,其次次捕獲30只中華蟾蜍,其中有標記的中華蟾蜍有10只,在該調查范圍內中華蟾蜍的種群數量約為________只。若在調查過程中部分中華蟾蜍的標記物脫落,則會導致種群數量的估算結果________(填“偏大”或“偏小”)?!敬鸢浮浚?)增長型;誕生率大于死亡率,種群數量不斷增大
(2)S;在環境條件不受破壞的狀況下,確定空間中所能維持的種群最大數量;c;K/2(3)120;偏大【學問點】種群的概念和特征、種群密度及其調查方法、種群數量的變更曲線【分析】本題主要考查種群數量變更及種群密度的相關學問,旨在考查學生對學問的識記實力和理解實力?!窘馕觥浚?)依據圖甲分析,青城山中華蟾蜍年齡組成的類型屬于增長型,推斷依據是誕生率大于死亡率,種群數量不斷增大。(2)依據圖乙分析,在a~c時間內,青城山中華蟾蜍種群數量增長曲線呈S型。若在某個時間,蟾蜍種群數量達到K值(環境容納量),該數值的含義是在環境條件不受破壞的狀況下,確定空間中所能維持的種群最大數量,該數值在乙圖中對應的時間點是c,據此推想,在b時種群的數量約為K/2,此時種群的增長速率最快。(3)依據題意,在標記重捕法的計算中,利用公式:種群數量÷標記個體數=重捕個體數÷重捕標記數,因此中華蟾蜍的種群數量=,若在調查過程中部分中華蟾蜍的標記物脫落,則會導致種群數量的估算結果偏大。
32.探討人員對某牧場進行了相關的調查探討,請回答下列問題:(1)冷蒿是該牧場的優勢種,用樣方法調查冷蒿的種群密度時,可以接受的取樣方法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調查中發覺該牧場還生長著披堿草、針茅、黑麥等多種牧草,全部這些牧草_______(填“能”或“不能”)構成一個生物群落,推斷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如圖為該牧場中的長爪沙鼠數量的調查結果,其種群數量的變更趨勢是____________,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探討人員對該地長爪沙鼠的種群密度進行了調查:在1hm2范圍內,第一次捕獲72只,標記并放歸;幾天后其次次捕獲了60只,其中有9只帶有標記,則其種群密度是________只/hm2。若被標記的動物更簡潔被天敵捕食,則長爪沙鼠種群密度的估算值比實際值________?!敬鸢浮浚?)五點取樣法、等距取樣法(2)不能;生物群落應當包含該地域全部的生物(3)慢慢增加;該種群的年齡組成為增長型(4)480;偏大【學問點】【試驗】用樣方法調查種群密度(調查草地中某種雙子葉植物的種群密度)、種群的概念和特征、種群密度及其調查方法、種群數量的變更曲線【分析】本題考查了種群密度調查與種群數量變更的相關學問,精確識記相關學問點是解題的關鍵。【解答】(1)冷蒿是該牧場的優勢種,用樣方法調查冷蒿的種群密度時,可以接受的取樣方法有五點取樣法和等距取樣法。(2)調查中發覺該牧場還生長著披堿草、針茅、黑麥等多種牧草,全部這些牧草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國際貿易代理基礎知識考核試卷
- 珠寶首飾表面處理技術考核試卷
- 玻璃制品耐候性測試與優化考核試卷
- 稻谷種植農業氣象服務需求與供給考核試卷
- 新材料新技術引領可持續發展的新方向考核試卷
- 果蔬汁飲料的企業文化與品牌建設考核試卷
- 紡織企業成本分析與控制考核試卷
- 勞務派遣企業招聘渠道分析與優化考核試卷
- 濟南大學《模特經紀管理》2023-2024學年第二學期期末試卷
- 江西服裝學院《嬰幼兒護理與急救》2023-2024學年第二學期期末試卷
- 2025-2030產業用紡織品行業市場發展分析及發展趨勢與投資管理策略研究報告
- 建筑工程安全知識課件
- 鋼材三方采購合同范本
- 貿易安全培訓管理制度
- 全民營養周知識講座課件
- 2025年鄭州電力職業技術學院單招綜合素質考試題庫及答案1套
- 螺栓緊固標準規范
- 社區時政考試試題及答案
- 人教五四 六年級 下冊 語文 第五單元《中國有能力解決好吃飯問題 第一課時》課件
- MOOC 創業基礎-暨南大學 中國大學慕課答案
- (完整word版)扣字詞匯124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