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秦漢時期統一多民族國家的建立與鞏固一、選擇題1.有學者提出:“秦在水利、交通、機械等技術層次的優越,使秦人在兼并斗爭中取得優勢,并贏得最終成功。”這種觀點意在說明秦國()A.素有重視農耕文明的傳統B.科學技術領先東方六國C.講求好用最終完成國家統一D.商鞅變法歷史意義非凡2.(2023廣東江門調研)秦朝在折服并統一嶺南后,“徙中縣之民南方三郡,使與百粵雜處”,并修建瀟賀古道以及入今南雄市、連州市、賀州市和全州縣的4條嶺南山路。這一舉措()A.推動了經濟重心南移B.有利于加強中心集權C.解決了嶺南交通問題D.表明國家主權意識形成3.秦權、秦量分別是秦朝的權衡器和量器,其出土地點分布極廣,除在秦國故地陜西、甘肅大量出土外,在山東、山西、江蘇等地也有出土。秦權質地有銅、鐵、陶三種,秦量有銅方升、銅橢量等,其上刻有大量的秦朝詔令。秦權、秦量的大量出土,反映了秦朝()A.推行郡縣制效果明顯B.頒布律令維護長治久安C.統一度量衡措施得力D.修筑馳道溝通南北4.秦朝三公之下設有九卿:奉常,掌管宗廟祭祀禮儀;郎中令,掌管宮殿警衛;少府,掌管專供皇室的稅收收入與官府手工業;衛尉,掌管宮門警衛;太仆,掌管宮廷用馬;宗正,掌管皇族、宗族事務……這反映了九卿()A.職權細化,權力較大B.服務皇室,君權至上C.政務繁雜,中心集權D.官員眾多,權力分化5.下面是四川省彭州市出土的東漢畫像磚《迎謁圖》。畫面右側有伍伯二人,肩荷大旗,向右奔跑,是出行者的前驅。左側三人是迎謁者,中者衣冠整飭,持笏躬身恭候,另外兩名椎髻者,持笏跪拜。據此可以探討漢代 ()A.禮樂制度的實施范圍B.儒學教化的普及狀況C.等級森嚴的官吏制度D.中心集權的強化程度6.西漢時期,主父偃提出“令諸侯得推恩分子弟,以地侯之”的建議,被漢武帝接受。該建議的高超之處在于()A.緩解了皇族內部沖突B.有利于減弱宰相權力C.徹底瓦解了地方勢力D.有利于加強中心集權7.西漢初年,皇帝找不到顏色相同的四匹馬來駕車,將相大臣有時只能乘坐牛車;至漢武帝初年,一般百姓也擁有馬匹,“仟伯(即阡陌)之間成群”。馬匹大量增加的主要緣由是()A.社會穩定,經濟得到快速發展B.西域良馬引進與馬種改良C.游牧民族大規模移居中原地區D.長期和平使戰馬消耗削減8.漢朝主管馬廄、馬苑的官僚“太仆”位列九卿之中,政府明確激勵私人養馬。《漢書》記載,通過關市貿易輸入的馬匹數量巨大,漢景帝針對馬匹輸出規定“馬高五尺九寸以上,齒未平,不得出關”。漢朝的馬政措施旨在()A.發展精耕細作農業生產B.應對邊疆危機以鞏固統治C.親密內地與邊疆商業往來D.加強對西域地區的限制9.(2023山東濟寧三模)東漢統治者為防止地方官相互庇護而推行了“三互法”,規定:甲州人士在乙州為官,同時乙州人士又在丙州為官,則丙州人士不但不能到乙州為官,也不能到甲州為官;三州的婚姻之家也是如此。其做法在客觀上()A.遏制了豪強的發展B.促進了文化的融合C.限制了官員的特權D.保障了吏治的清明10.董仲舒放棄了先秦儒家重人事而輕自然的思維方式,起先像道家、陰陽家那樣大講天道,并由天道來推演與論證其形而下的人道。董仲舒意在()A.發展優化儒家思想體系B.化解人事與天道的沖突C.借鑒道家、陰陽家的優勢D.迎合時代發展的須要11.漢武帝時期,漢賦不僅形成了“尚奇”“尚繁”“以大為美”的風尚,而且“或以抒下情而通諷諭,或以宣上德而盡忠孝”。這說明,當時漢賦()A.開創了浪漫主義的先河B.旨在宣揚儒家民本思想C.迎合了封建統治者的須要D.實現了各種文體的結合12.下圖是南陽漢畫像石《投壺》(古代士大夫宴飲時做的一種投擲嬉戲)。其規則是投入壺者為贏,未入者為輸,輸者罰酒。該畫像石是迄今發覺的最早描繪投壺嬉戲的實物,為探討漢代生活供應了珍貴的實物資料,無愧為石刻藝術中的珍寶。該畫像石反映了()A.時代特征影響繪畫特色B.古代藝術與現代主義的融合C.藝術創作源于豐富想象D.史料價值與藝術審美的統一二、非選擇題13.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戰國后期,諸子已起先嘗試以自己的學說統一思想……《呂氏春秋·不二》篇宣稱:“聽群眾人議以治國,國危無日矣。”“故一則治,異則亂;一則安,異則危。”——摘編自《中西文化概述》等材料二(李斯上奏)“臣請史官非秦記皆燒之。非博士官所職,天下敢有藏《詩》《書》、百家語者,悉詣守、尉雜燒之。有敢偶語《詩》《書》者棄市。以古非今者族。吏見知不舉者與同罪。令下三十日不燒,黥為城旦。所不去者,醫藥、卜筮、種樹之書。若欲有學法令,以吏為師。”秦始皇接受了李斯的建議,“下焚書之令,行偶語之刑”。——據《史記》等整理材料三今師異道,人異論,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無)以持一統……臣愚以為諸不在六藝之科孔子之術者,皆絕其道,勿使并進。邪辟之說滅息,然后統紀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從矣。——《漢書·董仲舒傳》(1)三則材料反映了中國古代思想怎樣的發展趨勢?其緣由是什么?(2)如何評價秦漢時期的思想文化政策?14.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嬴政建立統一國家后,把戰國時期逐步產生發展起來的中心集權制度系統化、完善化,并推行于全國。這一制度主要由三個環節構成。一是建立皇帝制度。皇帝擁有至高無上的權力,從中心到地方的主要官吏,都由皇帝干脆任免,都依據皇帝的律令和意志辦事。二是成立中心政府機構,即三公九卿制,就是朝廷,以幫助皇帝領導全國軍政事務。三公九卿制為官僚政治,職事人員各有職分、等級、俸祿,公私分明,政績有考課,講效率,有升遷,體制劃一,組織完善。三是建立地方行政制度,即郡縣兩級制度。郡縣的主要官吏由皇帝任免升遷,地方官僚之間沒有戰亂、兼并之事。此制的實行開創了此后兩千年間歷代王朝統治的基本模式。——摘編自袁行霈、張傳璽等主編《中華文明史》解讀材料,提煉出一個觀點,并結合中國古代史的相關學問加以論述。(要求:寫出觀點,觀點合理、明確,史論結合)考點規范練2秦漢時期統一多民族國家的建立與鞏固1.C依據材料并結合所學學問,可知秦的統一符合戰國中晚期的歷史前進方向,秦國在水利建設、交通建設、機械獨創等方面優于東方六國,這為兼并斗爭供應了有利條件,由此可見,秦的統一在某種程度上是其講求好用的結果,故選C項;材料沒有體現秦國素有重視農耕文明的傳統,解除A項;材料只涉及秦國在水利、交通、機械等技術層次的優越,無法干脆得出秦國的科學技術領先東方六國的結論,解除B項;材料未涉及商鞅變法的歷史意義,解除D項。2.B依據材料“秦朝在折服并統一嶺南后,‘徙中縣之民南方三郡,使與百粵雜處’”“修建……4條嶺南山路”,可知秦統一后通過遷徙民眾和修筑道路的方式強化對嶺南地區的限制,這有利于加強中心集權,故選B項;唐朝中后期經濟重心起先南移,秦朝時期的政治、經濟重心都在北方,解除A項;材料“并修建瀟賀古道以及入今南雄市、連州市、賀州市和全州縣的4條嶺南山路”說明當時修建的道路只針對部分地區,無法解決整個嶺南地區的交通問題,解除C項;秦朝加強對嶺南地區的限制,有利于強化中心集權,和國家主權意識無關,解除D項。3.C依據材料“秦權、秦量分別是秦朝的權衡器和量器,其出土地點分布極廣”,可知秦朝的秦權和秦量分布廣,說明秦朝統一度量衡的力度大,措施得力,故選C項;郡縣制屬于地方行政制度,秦權、秦量屬于統一度量衡的器物,解除A項;秦朝短命而亡,并未長治久安,解除B項;修筑馳道溝通南北屬于交通方面,但材料強調秦權、秦量出土范圍廣,解除D項。4.B依據題干材料“宗廟祭祀”“宮殿警衛”“專供皇室的稅收收入與官府手工業”“宮門警衛”“宮廷用馬”“皇族、宗族事務”,可知九卿的主要職責是服務皇室,體現了君權至上,故選B項。5.C依據題干材料“左側三人是迎謁者,中者衣冠整飭,持笏躬身恭候,另外兩名椎髻者,持笏跪拜”,可知同樣是迎接,五人姿態有站有跪,可見他們的身份地位不同,對應的禮儀不同,等級顯明,故選C項;《迎謁圖》反映的只是一個迎接的場面,無法得知禮樂制度的實施范圍,解除A項;“持笏躬身恭候”“持笏跪拜”說明他們所代表的是貴族官僚,而不是一般大眾,無法體現儒學教化的普及狀況,解除B項;依據《迎謁圖》無法推斷這些人是中心官吏還是地方官吏,不能反映中心集權的強化程度,解除D項。6.D依據題干材料“令諸侯得推恩分子弟”,可知該建議是“推恩令”,其最主要的意義是有利于減弱諸侯王的勢力,加強中心集權,故選D項;“推恩令”涉及的是中心與地方的沖突,A、B兩項錯誤;“推恩令”不能徹底瓦解地方勢力,C項錯誤。7.A依據題干材料并結合所學學問,可知西漢初年,社會經濟凋敝,統治者實行養精蓄銳的政策。至漢武帝時期,社會穩定,經濟發展,國力強盛,因此馬匹大量增加,故A項正確。8.B依據題干材料“政府明確激勵私人養馬”“馬高五尺九寸以上,齒未平,不得出關”并結合所學學問,可知漢初,匈奴勢力強大,多次襲擾漢朝,且匈奴民族為游牧民族,以騎兵見長,漢朝的馬政措施旨在應對邊疆危機以鞏固統治,故選B項;題干材料未提及政府重視耕牛、鐵犁、水利等信息,解除A項;通過關市貿易輸入馬匹的目的是應對邊疆危機,解除C項;題干材料沒有體現對西域的限制,解除D項。9.A依據材料“東漢統治者為防止地方官相互庇護而推行了‘三互法’”,可知這有利于通過對官員任免及婚姻條件的限制與約束,防止多地官員之間的相互串聯和勾結,在肯定程度上有利于防止地方勢力的擴大,從而遏制地方豪強的發展,故選A項;這一做法限制了多地之間的人員流淌,故不利于文化融合,解除B項;“三互法”僅僅是對官員的任職地點做了限制,但沒有明確限制官員詳細權力,解除C項;這一做法沒有明確對于官員考核和監察的詳細內容,故無法得出“保障了吏治的清明”,解除D項。10.D董仲舒把儒家思想與當時的社會須要相結合,并汲取了其他學派的理論,創建了新的以儒家思想為核心的思想體系,有利于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的鞏固,故選D項。11.C依據題干材料,可知漢賦不僅形成了“尚奇”“尚繁”“以大為美”的風尚,而且“或以抒下情而通諷諭,或以宣上德而盡忠孝”,說明作為一種文學形式,漢賦迎合了封建統治者的須要,C項正確。12.D依據材料“為探討漢代生活供應了珍貴的實物資料,無愧為石刻藝術中的珍寶”并結合所學學問,可知該畫像石在呈現漢代社會生活的同時,也呈現了漢代的石刻藝術,這反映出該漢代畫像石史料價值與藝術審美的統一,故選D項;僅依據材料,無法得出當時的時代特征,解除A項;該畫像石的藝術風格,并不屬于現代主義風格,解除B項;該畫像石的創作源于現實生活中的投壺而不是源于豐富的想象,解除C項。13.參考答案(1)發展趨勢:從百家爭鳴到思想統一。緣由:春秋戰國時期,列國紛爭,政治、經濟、社會、文化大變動。秦漢時期,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形成與發展;中心集權制度確立與加強。(2)評價:秦朝的“焚書坑儒”措施鉗制了思想,摧殘了文化;西漢的尊崇儒術措施雖也有鉗制思想的消極作用,但確立了儒學的獨尊地位,推動了教化的發展,有利于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的鞏固。14.參考答案示例一觀點:中心集權制度是歷史發展的產物。論述:戰國時期封建經濟的發展、新興地主階級力氣的壯大、局部統一的出現,為中心集權制度的形成創建了社會條件。為適應新興地主階級加強專政和愛護封建經濟發展的須要,各諸侯國初步確立起君主集權的政治體制,為秦朝建立中心集權制度供應了成功的閱歷。韓非主見以法為工具管理國家,體現了中心集權的政治思想,形成了一套系統的中心集權理論。秦始皇繼承了商鞅變法的成果,實踐了韓非的理論,確立了中心集權制度。綜上,中心集權制度的產生適應了社會經濟發展的須要,是歷史發展的產物。示例二觀點:中心集權制度發展的總體趨勢是中心集權不斷加強。論述:秦朝實行了一系列鞏固中心集權的統治措施。漢武帝尊崇儒術,確立了中心集權制度的理論基礎;建立刺史制度,加強了中心對地方的限制。隋唐時期實行三省六部制,三省六部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商業計劃可行性研究報告編制流程
- 一年級科學教學計劃的課程整合策略
- 服裝行業物資采購計劃措施
- 西式面點師創意菜品研發計劃
- 二年級科學課外探究活動計劃
- 化妝勞務勞務派遣合同標準文本
- 勞動糾紛協商合同樣本
- 數字化體育教學發展計劃
- 中草藥戰略合同樣本
- 勘測技術服務合同范例
- 三級安全培訓考試題附參考答案(完整版)
- 莊子:當我們無路可走的時候(原文)
- 02J611-2 輕質推拉鋼大門
- DB51-T 3176-2024 四川省中心鄉鎮消防救援站建設規范
- DB11T 2279-2024 社會單位消防安全評估規范
- 養生理療館門店管理手冊02
- 店里裝修合同范本
- 文具采購合同范本版
- 酒店品牌建設與管理教案
- 人教版六年級下冊數學 第一二三四單元(綜合復習)
- QB/T 2660-2024 化妝水(正式版)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