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腔解剖生理學》教學大綱_第1頁
《口腔解剖生理學》教學大綱_第2頁
《口腔解剖生理學》教學大綱_第3頁
《口腔解剖生理學》教學大綱_第4頁
《口腔解剖生理學》教學大綱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9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口腔解剖生理學》教學大綱

課程編號:120413B4

課程名稱:口腔解剖生理學(oralanatomyandphysiology)

學分:4

總學時:72

理論學時:36

實驗(見習)學時:36

先修課程要求:人體解剖學、生理學

適用專業(層次):口腔醫學專業本科五年制

參考教材:

1、王美青《口腔解剖生理學》人民衛生出版社第七版

2、付升旗《口腔解剖生理學》興屆圖書出版公司第一版

一、課程在培養方案中的地位、目的和任務:

口腔解剖生理學是口腔醫學中的一門重要專業基礎課程,其主要任務是根據醫學院校口

腔專業的培養目標,應用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觀點闡述口腔、頜面、頸部諸部位

的解剖結構、生理功能及其臨床應用,為學習其他口腔基礎課程及口腔臨床課程奠定必要的

基礎。

二、課程基本要求:

教學內容分為三級要求:

第一級:掌握內容,為教師理論課講授,實習課及考試的重點。

第二級:熟悉內容,教師選擇性講授,未講授部分由學生自學,考試中可占有適當比

例。

第三級:了解內容,供學有余力的學生自學,教師也可以選擇性講授,但不在考試范圍。

三、課程學時分配:

授課內容總學時理論學時實驗(見習)時數備注

緒論110

牙體解剖生理30921

牙列與咬合440

頜面部骨523

潁下頜關節321

口頜面頸部肌422

口腔頜面部神經422

面頸部血管422

頭頸部淋巴結和淋巴0.50.50

唾液腺與唾液0.50.50

面頸顱部局部解剖963

口腔局部解剖及其生422

理功能

口腔頜面部斷面解剖000自學

頜位與下頜運動110

咀嚼110

口腔感覺110

723636

小計

四、考核:

1、考核方式:。理論考核、實驗操作。

2、考核構成:理論考核80%、實驗操作20%。

五、課程基本內容:

第一章緒論

(-)目的要求:

1.熟悉口腔解剖生理學的學習方法;口腔解剖生理學的研究手段及方法。

2.了解口腔解剖生理學的研究對象及研究范圍;口腔解剖生理學的學習目的及其與其他

口腔醫學課程的關系。

(二)教學時數:1學時

(三)教學內容:

1、口腔解剖生理學的研究對象及研究范圍。

2、口腔解剖生理學的學習目的及其與其他口腔醫學課程的關系。

3、口腔解剖生理學的學習方法。人體整體性觀點、對立統一的觀點、形態與機能統一的觀

點、發展進化觀點及理論聯系實際的原則。

4、熟悉口腔解剖生理學的研究手段及方法.尸體研究法(解剖、灌注、透明)活體研究法

(體表觀察、活體測量、X線觀測、X線電影、神經肌電圖儀、下頜運動描記儀、咬合力測

試儀等等)

(四)教學方法(建議):課堂講授法。

(五)教學手段:多媒體、雙語教學。

(六)自學內容:口腔解剖生理學的發展簡史

第二章牙體解剖生理

(―)目的要求:

1.掌握牙的組成、分類及功能。牙體萌出的生理特點及順序。臨床牙位記錄方法。

2.掌握牙體解剖常用名詞、牙冠各面的命名及牙體的表面標志。

3.掌握各恒牙的位置、數目、軸面及咬合面的解剖形態及特點,牙根形態、數目及特點,有

關牙體的鑒別,各牙的應用解剖。

4.掌握乳牙的數目、解剖形態、特點及各牙的應用解剖。

5.掌握髓腔解剖標志及各恒牙髓腔解剖形態,髓腔解剖臨床意義,髓腔形態的異常。

6.掌握各組乳牙髓腔解剖形態。

7.熟悉牙體萌出的時間,牙體形態的生理意義。

8.熟悉髓腔的增齡變化及病理變化,熟悉根管系統解剖。

9.了解牙體的演化及各綱動物牙體的概況。

10.了解髓腔觀察方法。

(-)教學時數:9學時

(三)教學內容:

1、牙的組成、分類及功能。

牙冠、牙根。按在口腔存留時間分類,按形態特點功能特性分類。咀嚼、發音和語言、

保持面部協調關系。

牙體萌出的特點及順序。

生理特點、時間特點。恒牙萌出順序、乳牙萌出順序。

臨床牙位記錄方法。

部位記錄法、通用編號系統、國際牙科聯合會系統。

2、牙體解剖常用名詞、牙冠各面的命名及牙體的表面標志。應用術語、各面的命名、牙體

的表面突起部分、牙體的表面凹陷部分。

3、各恒牙的位置、數目、軸面及咬合面的解剖形態及特點,牙根形態、數目及特點,有關

牙體的鑒別,各牙的應用解剖。

恒切牙的位置、數目、唇面、鄰面、舌面及切緣的解剖形態及特點,牙根形態、數目

及特點。切牙組的應用解剖。切牙組中各牙之間的鑒別。

恒尖牙組的位置、數目、唇面、舌面、鄰面及切緣的解剖形態及特點,牙根形態、數

目及特點。尖牙組的應用解剖。上下頜尖牙之間的鑒別.

恒雙尖牙的位置、數目、咬合面、鄰面、頰、舌面的解剖形態及特點,牙根形態、數

目及特點。雙尖牙組的應用解剖。雙尖牙組中各牙之間的鑒別。

恒磨牙的位置、數目、咬合面、鄰面、頰、舌面的解剖形態及特點,牙根形態、數目及

特點。磨牙組的應用解剖。磨牙組中各牙之間的鑒別。

4、乳牙的數目、解剖形態、特點及各牙的應用解剖。

乳前牙的位置、數目、牙冠及牙根的解剖形態特點及應用解剖。

乳磨牙的位置、數目、牙冠及牙根的解剖形態特點及應用解剖。

5、髓腔解剖標志及各組恒牙代表牙體的髓腔解剖形態及與本組牙體髓腔形態的區別。

6、各組乳牙髓腔解剖形態。

7、髓腔解剖臨床意義,髓腔形態的異常。

8、乳牙及恒牙萌出的時間。

9、牙體形態的生理意義。

10、根管系統解剖。

(四)教學方法(建議):課堂講授法、示教法。

(五)教學手段:多媒體、雙語、實踐教學。

(六)自學內容:牙的演化。

第三章牙列與咬合

(一)目的要求:

1.掌握牙弓形狀特點分類;牙齒排列的傾斜情況:牙齒的上下位置關系;牙弓咬合面形

態特點;頜位的類型、特點、意義及其相互關系;面部距離與牙合旬隙;牙尖交錯形的定義

及咬合接觸特征。

2.熟悉建稻的動力平衡;前伸殆頜位與側曲頜位;面部左右對稱及唇齒關系。

3.了解淤的建立;腫的發育畸形;涌與頜位在口腔醫學中的作用及其與口腔臨床醫學

的關系;牙形、牙弓形與面形的關系。

(-)教學時數:4學時

(三)教學內容:

1、建箱的動力平衡。

向前、咀嚼肌力,向后、唇頰肌力。

向內、唇頰肌力,向外、舌。

上下的動力平衡。

2、希的發育階段。

乳牙咬合期時間范圍及特點,替牙咬合時期時間范圍。

3、牙弓形狀特點分類。

定義、三種不同的形態。

4、牙齒排列的傾斜情況。

近遠中傾斜情況,唇頰向傾斜情況。

5、牙齒的上下位置關系。

6、牙列中牙尖高度的特點。

7、掌握牙弓咬合面形態特點。

上牙弓的側面觀,器平面補償曲線。

上牙弓的前面觀,橫輪曲線.

下牙弓的側面觀,司皮氏曲線。

下牙弓的前面觀,橫歪曲線。

牙弓形態分析,Bonwill三角、Monson球面。

頜弓曲線的分析。

8、牙尖交錯殆

牙尖交錯曲的名稱、定義及咬合接觸特征。

9、頜位

牙尖交錯位、后退接觸位、下頜姿勢位、前伸胎頜位、側潴頜位。

10、適宜脂的主要標準。

11、面部距離與殆間隙的定義,面部距離在口腔臨床中的意義,面部距離的確定方法與眼

裂口裂距離的關系,面部距離的變化。

12、面部左右對稱及唇齒關系。

(四)教學方法(建議):課堂講授法、示教法。

(五)教學手段:多媒體、雙語教學。

(六)自學內容:牙合的建立、面部標志與面部協調關系

第四章頜面部骨

(-)目的要求:

1、掌握上頜骨、下頜骨的外形特點;結構特點;臨床解剖特點;血液供應、淋巴回流及神

經支配;頜面部各骨的形態、結構以及骨與骨之間的毗鄰關系。

2、熟悉鼻骨、頰骨、腭骨、蝶骨、顆骨、舌骨。

(-)教學時數:2學時

(三)教學內容:

1、上頜骨、下頜骨的外形特點;結構特點;臨床解剖特點;血液供應、淋巴回流及神經支

配。

2、鼻骨、額骨、腭骨、蝶骨、頻骨、舌骨。

3、頜面部各骨的形態、結構以及骨與骨之間的毗鄰關系。

(四)教學方法(建議):課堂講授法。

(五)教學手段:多媒體、雙語教學。

(六)自學內容:

第五章顆下頜關節

(-)目的要求:

1、掌握顫下頜關節的構成即關節窩和關節結節的形態和結構特點;黑狀突形態結構和特;

關節盤的分部、形態和結構特點;關節囊和關節腔附著、功能及形態特點;顆下頜關節的運

動;顛下頜關節運動中的生物機械作用。

6、熟悉關節韌帶的位置、起止、作用。

7、了解頻下頜關節盤的組織結構:潁下頜關節的血液供應和神經支配。

(-)教學時數:2學時

(三)教學內容:

1、關節盤的形態、厚度、分部,關節盤的特點,關節盤的附著。

2、關節囊的附著及與下頜骨及顆骨關節窩、關節盤的附著和關節腔各分部的特點。

3、關節韌帶的位置、起止、作用。

4、場下頜關節的開閉頜運動中黑狀突與關節盤的運動,關節各部位的改變,運動軸心的改

變。

5、顛下頜關節的前后頜運動中牌狀突與關節盤的運動,關節各部位的改變。

6、顆下頜關節的側方頜運動中鐮狀突與關節盤的運動,關節各部位的改變,運動軸心的位

置。

7、潁下頜關節的運動中開閉頜頜運動時關節盤、翼外肌的作用和關節腔隙的變化。

8、顆下頜關節的運動中前后運動時關節盤、翼外肌的作用和關節腔隙的變化。

9、顆下頜關節的運動中開側方運動時關節盤、翼外肌的作用和關節腔隙的變化。

(四)教學方法(建議):課堂講授法。

(五)教學手段:多媒體、雙語教學。

(六)自學內容:顆下頜關節盤的組織結構;顆下頜關節的血液供應和神經支配。

第六章口頜面頸部肌

(-)目的要求:

1、掌握口周圍組表情肌的位置、起止、功能;咀嚼肌各肌的位置、起止、功能及神經支

配;頸淺肌群各肌的名稱、位置、起止、功能;舌骨上、下肌群各肌的名稱、位置、起止、

功能。

2、熟悉眼周圍肌群各肌的位置、起止、功能;顱頂肌群各肌的位置、起止、功能;腭部

各肌的名稱、位置、起止、功能;口頜系統的肌鏈的組成及作用。

3、了解鼻部肌群各肌的名稱、功能;耳部肌群各肌的名稱:咽部肌肉的名稱、位置、起止、

功能;口頜系統的肌鏈的臨床意義。

(-)教學時數:2學時

(三)教學內容:

1、口周圍組表情肌中的上組各肌(笑肌、顫肌、上唇方肌、尖牙肌)的名稱、位置、起止、

功能。

2、口周圍組表情肌中的下組各肌(三角肌、下唇方肌、領肌)的名稱、位置、起止、功能。

3、頰肌的分部、位置、起止、功能。

4、口輪匝肌的分部、位置、起止、功能。

5、眼周圍肌群中的眼輪匝肌的分部、位置、起止、功能。

6、顱頂肌群中各肌(額肌、枕肌、帽狀腱膜)的位置、起止、功能。

7、咀嚼肌(嚼肌、璇肌、翼內肌、翼外肌)的位置、起止、功能及神經支配。

8、頸淺肌群各肌(頸闊肌、胸鎖乳突肌)的位置、起止、功能。

9、舌骨上、下肌群各肌(二腹肌、下頜舌骨肌、須舌骨肌、莖突舌骨肌、肩胛舌骨肌、胸

骨舌骨肌、胸骨甲狀肌、甲狀舌骨肌)的位置、起止、功能。

10、腭部各肌(腭帆張肌、腭帆提肌、舌腭肌、咽腭肌、腭垂肌)的位置、起止、功能。

11、口頜系統的肌鏈(水平肌鏈、垂直肌鏈、姿態肌鏈)的組成及作用。

(四)教學方法(建議):課堂講授法。

(五)教學手段:多媒體、雙語教學。

(六)自學內容:咽部肌、喉部肌、口頜系統肌鏈的臨床意義。

第七章口腔頜面頸部神經

(一)目的要求:

1、掌握三叉神經分支下頜神經的出顱部位、走行、分支及分布范圍;三叉神經分支上、下

頜神經在口腔的分布及變異;三叉神經分支上頜神經的出顱部位、走行、分支及分布范圍;

顱外段的面神經主干及分支的走行及分布;舌下神經的分支及分布。

2、熟悉半月神經節的位置、形態、毗鄰及臨床意義;三叉神經分支眼神經的出顱部位及分

布范圍;面神經管段的面神經走行、分支及分布;舌咽神經的分支及分布;副神經的分支及

分布;頸叢神經淺組分支(枕大神經,耳小神經,頸皮神經,鎖骨上神經)的走行、分布;

舌下神經的性質、出顱部位及纖維成分。

3、了解三叉神經盧頁內走行及各分支的性質

(-)教學時數:2學時

(三)教學內容:

1、半月神經節的位置、形態、毗鄰及臨床意義。

2、三叉神經分支眼神經的出顱部位及分布范圍。

3、三叉神經分支上頜神經的出顱部位、走行、分支及分布范圍。

4、三叉神經分支下頜神經的出顱部位、走行、分支及分布范圍。

5、三叉神經分支上、下頜神經在口腔的分布。

6、三叉神經分支上、下頜神經在口腔的變異。

7、面神經管段的面神經走行方向、分支及分布。

8、顱外段的面神經主干及分支(顆支、顛支、頰支、下頜緣支、頸支)的走行及分布。

9、舌咽神經的分支(竇神經、鼓室神經、咽支、舌支、肌支)的分布。

10、迷走神經的分支(咽支、喉上神經、喉返神經)的分布。

11、副神經的外側支的走行及分布。

12、舌下神經的性質、出顱部位及纖維成分。

13、舌下神經的分支及分布。

14、頸叢神經淺組分支(枕大神經,耳小神經,頸皮神經,鎖骨上神經)的走行、分布。

15、頸上、中、下神經節的分支和分布。

(四)教學方法(建議):課堂講授法。

(五)教學手段:多媒體、雙語教學。

(六)自學內容:

第八章頸面部血管

(-)目的要求:

1、掌握頸總動脈、頸內動脈、頸外動脈、鎖骨下動脈的行程;頸外動脈的主要分支走行及

分布;頜面部主要淺靜脈,深靜脈的起止、行程和屬支;顱內外靜脈的交通。

2、熟悉頸部主要淺靜脈,深靜脈的起止、行程和屬。

3、了解頭頸部血管的一般特點3、了解頭頸部動脈的吻合。

(-)教學時數:2學時

(三)教學內容:

1、頸總動脈、頸內動脈、頸外動脈、鎖骨下動脈的起止、走行和分支。

2、頸外動脈的主要分支(甲狀腺上動脈、舌動脈、頜外動脈、頜內動脈、潁淺動脈)的起

始部位、走行及分布范圍。

3、頜面部主要淺靜脈(面前靜脈顫淺靜脈),深靜脈(翼叢、頜內靜脈、面后靜脈、面總

靜脈)的起止、行程和屬支。

4、頸內靜脈、頸外靜脈的起止、行程和屬支。

5、顱內外主要交通靜脈(導血管、板障靜脈、腦神經及血管周圍靜脈網、眼靜脈)。

(四)教學方法(建議):課堂講授法。

(五)教學手段:多媒體、雙語教學。

(六)自學內容:

第九章頭頸部淋巴結和淋巴管

第十章唾液腺與唾液

(-)目的要求:

1、掌握腮腺的位置、形態、毗鄰;腮腺鞘附著、結構特點及臨床意義;腮導管起始、形態

結構、走行及開口部位;頜下腺的位置、形態、毗鄰;頜下導管起始、形態結構、走行及開

口部位。舌下腺的位置、形態、毗鄰;環行淋巴結群的腮腺淋巴結、頜下淋巴結、領下淋巴

結的位置、數目、收集及回流;頸外側群淋巴結的頸淺淋巴結和頸深淋巴結的位置、數目、

收集及回流;頸淋巴干的組成和注入方向。

2、熟悉唾液腺的一般概念;腮腺的神經支配、血管分布及淋巴回流;頜下腺鞘附著、結構

特點及臨床意義;舌下導管起始、形態結構、走行及開口部位;環行淋巴結群的枕淋巴結、

耳后淋巴結、淋巴結的位置、數目、收集及回流。

3、了解頜下腺的神經支配、血管分布及淋巴回流;舌下腺的神經支配、血管分布及淋巴回

;頸前群淋巴結的位置、數目、收集及回流;咽后群淋巴結的位置、數目、收集及回流;右

淋巴導管和胸導管的組成和注入方向。

(二)教學時數:1學時

(三)教學內容:

1、唾液腺的部位,唾液腺的一般結構,性質,功能作用。

2、腮腺的位置、形態、分部及毗鄰。

3、腮腺鞘附著的部位、結構特點及臨床意義。

4、腮導管起始部位、形態結構、走行及開口部位。

5、腮腺的交感神經、副交感神經、感覺神經的起源、走行及功能作用

6、頜下腺的位置、形態及毗鄰。

7、頜下腺鞘附著。

8、頜下導管起始、形態結構、走行及開口部位。

9、舌下腺的位置、形態、毗鄰。

10、環行淋巴結群的腮腺淋巴結、頜下淋巴結、須下淋巴結的位置、數目、收集及回流。

11、環行淋巴結群的枕淋巴結、耳后淋巴結、面淋巴結的位置、數目、收集及回流。

12、頸外側群淋巴結的頸淺淋巴結和頸深淋巴結中頸深上淋巴結(頸二腹肌淋巴結、甲狀淋

巴結、頸肩胛舌骨肌淋巴結),頸深下淋巴結,脊副淋巴結,鎖骨上淋巴結的位置、數目、

收集及回流。

13、左右頸淋巴干的組成和注入方向。

(四)教學方法(建議):課堂講授法。

(五)教學手段:多媒體、雙語教學。

(六)自學內容:

第十一章面頸顱部局部解剖

(-)目的要求:

1、掌握皮膚及皮下組織特點;腮腺咬肌區的境界、層次及內容、顯露面神經主干及其分支

的標志;面側深區的境界及層次、內容;蜂窩組織間隙及其連通;頸部境界、分區、體表標

志及體表投影;下頜下三角的境界、層次、內容及毗鄰;氣管頸段前方的層次及毗鄰、氣管

切開術注意事項;頸動脈三角的境界、層次、內容及毗鄰;頸內外動脈的鑒別。

2、了解面部分區表面解剖及眶區結構特點;了解胸鎖乳突肌區的境界、層次、內容;了解

額、頂、枕區的境界、層次、內容;了解顆區境界及層次內容;了解顱底內外面的解剖結構。

(-)教學時數:6學時

(三)教學內容:

1、頜面部的境界及其表面解剖標志.

2、頜面部軟組織的特點。

3、腮腺嚼肌區的境界及皮膚、皮下組織、腮腺嚼肌筋膜、腮腺、嚼肌等解剖層次。

4、腮腺的位置和上、外、前內、后內四面的毗鄰結構。

5、穿行于腮腺內及腮腺淺葉上緣、腮腺淺葉前緣、腮腺淺葉下端的神經血管及位于腮腺深

葉的神經血管。

6、顯露面神經主干及其分支的順行于逆行方法,顯露面神經主干的五個標志與各分支的顯

露標志。

7、面側深區的境界及包括范圍、層次結構中翼靜脈叢、頜內動脈、翼外肌的位置關系及毗

鄰結構。

8、頜面部蜂窩組織間隙中眶下間隙、頰間隙、嚼肌間隙、翼頜間隙、潁下間隙、顆間隙、

咽旁間隙、翼腭間隙、舌下間隙各間隙的位置、境界及各間隙內的主要內容。

9、頜面部各間隙通連。

10、頸部境界及分區。

11、頸部五層筋膜的附著及包被內容和形成的結構,頜下間隙、須下間隙、內臟旁間隙、氣

管前間隙各筋膜間間隙的位置、形成及通連。

12、頜下三角的境界、皮膚、頸淺筋膜、頸深筋膜深層等層次、頜下腺、頜下淋巴結、面

前靜脈、頜外動脈、舌神經、頜下腺導管、舌下神經等內容及位置關系,舌神經、頜下腺導

管、舌下神經的鑒別。

13、氣管頸段前方的層次、氣管頸段的毗鄰結構。

14、氣管頸段在體位變化時位置的移動及其臨床意義。

15、頸動脈三角的境界,皮膚、頸淺筋膜、頸深筋膜深層各層次,頸總動脈、頸內動脈、頸

外動脈、頸內靜脈、面總靜脈、舌下神經、喉上神經、二腹肌前腹各內容的位置關系及毗系。

16、胸鎖乳突肌區的境界、各層之間的結構及胸鎖乳突肌深面的結構。

17、顱底內面前中后窩形態結構及臨床應用。

18、顱底外面主要結構和主耍孔、管、溝、裂與神經血管的關系

(四)教學方法(建議):課堂講授法。

(五)教學手段:多媒體、雙語教學。

(六)自學內容:

第十二章口腔局部解剖及其生理功能

(-)目的要求:

1、掌握口腔的境界、分布、口腔前庭及其表面標志;唇的境界、表面解剖標志、層次及淋

巴回流、血供、神經支配;頰的層次及境界;牙齦的結構特點;硬腭的層次及結構特點;軟

腭的表面解剖標志、層次、構造及其神經分泌;舌下區的境界、表面解剖標志、內容及其排

列:舌乳頭分類、舌的肌肉、血管、淋巴回流及神經;吞咽活動的機理、吞咽的過程。

2、熟悉口腔吮吸功能;吞咽活動與口腔頜面的生長發育關系;嘔吐功能;口腔器官缺損或

畸形對語音的影響.

3、了解咽的分布、層次及淋巴回流:言語、表情功能

(-)教學時數:2學時

(三)教學內容:

1、口腔境界、分部,口腔前庭及其表面標志。

2、唇的境界、表面標志、層次結構(皮膚、淺筋膜、肌層、粘膜下層、粘膜)、淋巴回流的

廣泛性。

3、頰的境界、層次結構(皮膚、皮下組織、頰筋膜、頰肌、粘膜下層、粘膜)。

4、牙齦的結構特點(無粘膜下層)。

5、硬腭的形態、表面標志及其結構特點。

6、軟腭的表面標志、層次結構(粘膜、粘膜下層、腭腱膜、腭肌)、神經分部、血液供應和

淋巴回流。

7、舌下區的位置、境界、表面標志及舌下腺、頜下腺深部、頜下腺導管、舌神經、舌下神

經、舌下動脈等結構的位置關系。

8、舌的結構及其運動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