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2021-2023)中考歷史真題分項匯編-九年級下冊(單元內分課時呈現)第2課 俄國的改革(解析版)_第1頁
三年(2021-2023)中考歷史真題分項匯編-九年級下冊(單元內分課時呈現)第2課 俄國的改革(解析版)_第2頁
三年(2021-2023)中考歷史真題分項匯編-九年級下冊(單元內分課時呈現)第2課 俄國的改革(解析版)_第3頁
三年(2021-2023)中考歷史真題分項匯編-九年級下冊(單元內分課時呈現)第2課 俄國的改革(解析版)_第4頁
三年(2021-2023)中考歷史真題分項匯編-九年級下冊(單元內分課時呈現)第2課 俄國的改革(解析版)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7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資料整理【淘寶店鋪:向陽百分百】資料整理【淘寶店鋪:向陽百分百】資料整理【淘寶店鋪:向陽百分百】第一單元殖民地人民的反抗與資本主義制度的擴展第2課俄國的改革1.(2023·山東濰坊·統考中考真題)如圖所示措施的主要目的是(

彼得一世頒布胡須稅牌

彼得一世剪大臣的胡子A.加快學習西方進程 B.增加俄國財政收入C.改變俄國臣民儀表 D.脫離亞洲融入歐洲【答案】A【詳解】據題干“彼得一世頒布胡須稅牌”“彼得一世剪大臣的胡子”結合所學可知,圖示場景表明了彼得大帝決心向西方學習。彼得一世在位期間,順應歷史潮流,向西方學習,進行改革,開啟了俄國近代化的進程,A項正確;彼得大帝的目的是加速改革進程,而不是增加俄國財政收入,排除B項;改變俄國臣民儀表過于片面,排除C項;圖示信息并不能說明脫俄國離亞洲融入歐洲,排除D項。故選A項。2.(2023·江蘇泰州·統考中考真題)下圖取材于某學生創作的關于俄國農奴制改革的漫畫。對農奴獲得“如此自由”理解正確的是(

)A.共同分享土地、權力和財富 B.受到當時社會各階層的反對C.是通過自下而上方式實現的 D.僅僅指法律上獲得人身自由【答案】D【詳解】根據所學的俄國農奴制改革解讀漫畫可知,農奴僅僅獲得了法律上的人身自由,但是象征財富、土地和權力的蛋糕,他們卻無權分享,D項正確;從漫畫可以看出,分割象征土地、權力和財富蛋糕的沒有獲得自由的農奴,排除A項;俄國農奴制改革是俄國沙皇亞歷山大二世頒布法令解放的,獲得自由的農奴不會反對,“受到當時社會各階層的反對”既不符合史實,也無法從漫畫中看出,排除B項;俄國農奴制改革是一場自上而下的改革,排除C項。故選D項。3.(2023·湖北·統考中考真題)“1853—1856年的克里木戰爭是兩種不同類型的文明之間的較量。俄國只能用帆船對付英國和法國的汽船,由于缺乏鐵路,俄國只能用大車拉軍需品……1825—1855年俄國爆發了500多次農奴暴動。”導致俄國出現這種情況的根本原因是(

)A.農奴制的嚴重阻礙 B.沙皇政府腐敗軟弱C.俄國工業比較落后 D.亞歷山大二世改革【答案】A【詳解】19世紀中期,英、法等國先后完成了工業革命,成為先進的資本主義國家。根據材料“1853—1856年的克里木戰爭是兩種不同類型的文明之間的較量。俄國只能用帆船對付英國和法國的汽船,由于缺乏鐵路,俄國又能用大車拉軍需品……1825—1855年俄國爆發了500多次農奴暴動。”,充分暴露了農奴制下俄國經濟和軍事的落后,同時加劇了俄國國內的社會矛盾,農奴制嚴重阻礙了俄國資本主義的發展。故導致俄國出現以上情況的根本原因是農奴制的嚴重阻礙,A項正確;沙皇政府腐敗軟弱、亞歷山大二世改革,在材料中均沒有涉及,排除BD項;俄國工業比較落后,不是材料表述的主旨,排除C項。故選A項。4.(2023·遼寧·統考中考真題)列寧曾指出,經過1861年改革,“農民獲得‘自由’的時候,已經被剝奪得一干二凈”。關于這次改革,以下信息正確的是(

)A.領導者:亞歷山大二世 B.措施:創建新式常備軍C.所屬國家:美國 D.影響:開啟了近代化的進程【答案】A【詳解】根據題干“經過1861年改革,‘農民獲得‘自由’的時候,已經被剝奪得一干二凈’”和結合所學知識可知,俄國1861年廢除農奴制改革規定,農奴解放時可以獲得一塊土地,但必須出錢贖買,贖金遠遠高于當時的地價,是對農奴的一次變相剝削,當時的沙皇是亞歷山大二世,A項正確;題干涉及到的是1861年,亞歷山大二世廢除農奴制,沒有涉及創建新式常備軍,排除B項;所屬國家應為俄國,排除C項;廢除農奴制推動俄國走上了發展資本主義的道路,排除D項。故選A項。5.(2023·內蒙古赤峰·統考中考真題)某興趣小組探究俄國兩次改革,收集到如下信息。對下表共同點概括準確的是(

)人物內容彼得一世鼓勵興辦手工工場,準許工場主購買整個村莊的農奴亞歷山大二世1861年,頒布了廢除農奴制法令A.彼得一世改革強化了農奴制 B.建立了中央集權行政體制C.農奴制成為兩次改革的焦點 D.亞歷山大二世廢除農奴制【答案】C【詳解】根據所學分析圖表信息,從“準許工場主購買整個村莊的農奴”可知,彼得一世改革為了發展手工工場強化了農奴制,從“頒布了廢除農奴制法令”可知,亞歷山大二世的改革廢除了農奴制,由此可知,兩次改革的焦點之一都是農奴制,C項正確;彼得一世改革的確強化了農奴制,亞歷山大二世的確廢除了農奴制,但AD兩項均無法概括俄國兩次改革和圖表內容的共同點,排除AD兩項;彼得一世改革的確建立了中央集權的行政體制,但圖表內容無法反映這一史實,排除B項。故選C項。6.(2023·山東煙臺·統考中考真題)1861年改革雖然是在農奴主主持下進行的,但就其內容而言,是資產階級性質的。改革廢除了地主對農民的封建統治權力,使2100多萬農民從農奴制的枷鎖下解放出來。材料中的“改革”(

)A.宗旨是維護農民的利益 B.推動俄國走上發展資本主義的道路C.廢除了俄國土地私有制 D.建立了世界上第一個無產階級政權【答案】B【詳解】據題干“1861年改革”結合所學可知,1861年俄國農奴制改革是俄國歷史上的一個重要轉折點。改革廢除了農奴制,促使社會的各個方面出現了新的氣象,推動俄國走上了發展資本主義的道路,B項正確;改革維護的是地主階級的利益,排除A項;農奴制改革實行土地私有制,排除C項;建立了世界上第一個無產階級政權的是巴黎公社,排除D項。故選B項。7.(2023·四川自貢·統考中考真題)1861年3月3日(俄歷2月19日),沙皇亞歷山大二世簽署了改革宣言。從法令內容上看,農奴在獲得解放的同時可以得到一塊份地。改革最終使2100萬農奴獲得了解放,促使社會各方面出現了新的氣象。這反映了俄國(

)A.推行文化教育 B.廢除農奴制 C.加強中央集權 D.向西方學習【答案】B【詳解】根據題干“1861年、沙皇亞歷山大二世、農奴獲得解放”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材料反映的是俄國農奴制改革。1861年,亞歷山大二世頒布了廢除農奴制的法令。法令規定:農民獲得人身自由,在法律上成為“自由人”;農奴在獲得“解放”時,可以得到一塊份地,但必須出錢贖買。因此,從表面上看,這個法令解放了農奴。所以,題干反映了俄國廢除了農奴制,B項正確;由此可知,材料反映的是俄國廢除農奴制,沒有涉及文化教育、中央集權和向西方學習的內容,排除ACD項。故選B項。8.(2023·江蘇宿遷·統考中考真題)歷史的困境往往需要強力的改革予以突破。閱讀材料,問答問題。材料一當西歐資本主義已蓬勃發展時,俄國廣闊的土地上到17世紀末一共只有30個手工工場,圖拉是最先發展的地區,但到17世紀60年代,這里總共7個鐵工場中只有119個工人。經濟的落后也反映在文化方面,直到17世紀多數貴族還未受過教育,全國識字的人非常稀少。因循守舊的思想十分濃厚,人們對外部世界很少了解。-﹣吳于廑、齊世榮《世界史.近代史編》材料二俄國1801年到1825年間爆發農奴起義281次;1826年到1854年間有712次;廢除農奴制前的六年零四個月間則發生了474次。這些起義無論在時間長度、激烈程度還是人員和經濟的損失方面以及為恢復秩序,軍隊所必須作的努力方面都在不斷地增加。最后,克里米亞戰爭為農奴制的缺陷和危險提供了另一個明證。不論是士兵的孱弱和懶散,還是國家全面的經濟和科技的落后,都可看出農奴制的弊病。——尼古拉·梁贊諾夫斯基《俄羅斯史》(1)概括材料一中17世紀俄國落后的主要表現。(2)概括材料二中19世紀中期俄國統治者所面臨的主要危機。(3)俄國通過哪兩場改革分別突破了上述危機?從俄國近代化的角度,分別概括兩次改革的作用。【答案】(1)經濟落后,手工工場發展極其緩慢;文化教育落后;社會比較封閉,因循守舊。(任答兩點)(2)農奴起義不斷,社會矛盾激化;對外戰爭戰敗,進一步表明農奴制的落后;經濟和科技的落后。(任答兩點)(3)彼得一世改革;亞歷山大二世改革(或答"1861年改革""農奴制改革")彼得一世改革的作用:開啟了俄國近代化的進程(或答"為俄國走上強盛之路奠定基礎")。亞歷山大二世改革的作用:推動俄國走上資本主義的道路(或答"廢除農奴制,實現了俄國近代史上最重要的歷史轉折")。【詳解】(1)表現:根據所學和材料一“俄國廣闊的土地上到17世紀末一共只有30個手工工場,圖拉是最先發展的地區,但到17世紀60年代,這里總共7個鐵工場中只有119個工人”可知,這體現的是,經濟落后,手工工場發展極其緩慢;根據所學和材料一“經濟的落后也反映在文化方面,直到17世紀多數貴族還未受過教育,全國識字的人非常稀少”可知,這體現的是,文化教育落后;根據所學和材料一“因循守舊的思想十分濃厚,人們對外部世界很少了解”可知,這體現的是,社會比較封閉,因循守舊。(2)危機:根據所學和材料二“俄國1801年到1825年間爆發農奴起義281次;1826年到1854年間有712次;廢除農奴制前的六年零四個月間則發生了474次”可知,這體現的是,農奴起義不斷,社會矛盾激化;根據所學和材料二“克里米亞戰爭為農奴制的缺陷和危險提供了另一個明證。不論是士兵的孱弱和懶散,還是國家全面的經濟和科技的落后,都可看出農奴制的弊病”可知,這體現的是,對外戰爭戰敗,進一步表明農奴制的落后,經濟和科技的落后。(3)改革、作用:根據所學可知,為解決問題,俄國進行了彼得一世改革、亞歷山大二世改革;彼得一世改革的作用開啟了俄國近代化的進程,亞歷山大二世改革的作用推動俄國走上資本主義的道路9.(2023·湖南衡陽·統考中考真題)某中學學生查閱了中外歷史上有關“創新”的資料后,整理歸類形成下圖提綱。請你幫他提煉一個關于“創新·發展”的觀點,并結合材料和所學知識加以論述,要求:觀點明確、史論結合、邏輯清晰、行文流暢。改革創新

商鞅變法

俄國1861年改革道路創新

井岡山道路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理論創新

毛澤東思想

鄧小平理論【答案】示例觀點:順應時代潮流的改革推動社會的發展進步。闡述:公元前356年,商鞅在秦孝公支持下開始變法,實行“廢井田,開阡陌”、獎勵耕戰獎勵軍功、廢除貴族世襲特權等措施。商鞅變法使秦國變得國富兵強,成為戰國時期最強盛的諸侯國,為秦統一六國奠定了堅實基礎。1861年,俄國的亞歷山大進行了農奴制改革,廢除了農奴制,促使社會的各個方面出現了新的氣象,推動俄國走上了發展資本主義的道路。美國的羅斯福新政,使美國的經濟開始緩慢復蘇,增強了美國政府的宏觀調控能力,對資本主義世界產生了深遠影響。結論:順應時代潮流的改革能推動社會的發展進步。【詳解】本題屬于開放性試題,結合所學言之有理即可。如根據題干主題和材料,從改革創新的角度,通過商鞅變法、俄國1861年、美國羅斯福的作用可得出“順應時代潮流的改革推動社會的發展進步”這一論點。簡述三次改革的史實,如公元前356年,商鞅在秦孝公支持下開始變法,實行“廢井田,開阡陌”、獎勵耕戰獎勵軍功、廢除貴族世襲特權等措施。商鞅變法使秦國變得國富兵強,成為戰國時期最強盛的諸侯國,為秦統一六國奠定了堅實基礎。1861年,俄國的亞歷山大進行了農奴制改革,廢除了農奴制,促使社會的各個方面出現了新的氣象,推動俄國走上了發展資本主義的道路。美國的羅斯福新政,使美國的經濟開始緩慢復蘇,增強了美國政府的宏觀調控能力,對資本主義世界產生了深遠影響。最后總結點題,如綜上所述,順應時代潮流的改革能推動社會的發展進步。1.(2022·江蘇淮安·統考中考真題)以下是某同學在學習世界史相關內容時繪制的知識結構圖,“▲”處的主題是(

)A.社會主義從理想到現實 B.資本主義制度的初步確立與擴展C.殖民地人民的反抗斗爭 D.戰后世界政治格局的發展與演變【答案】B【詳解】根據所學知識可知,1688年,英國爆發光榮革命,1689年,議會通過了《權利法案》,此后,英國議會的權力日益超過國王,君主立憲制逐漸形成。英國的光榮革命,推翻了封建君主專制,為英國資本主義的發展開辟了道路。美國的獨立戰爭,既是一場民族解放戰爭,也是一場資產階級革命,美國確立了資本主義制度。法國大革命,摧毀了法國的君主統治,傳播了資產階級自由民主思想,具有世界性影響。美國內戰維護了國家的統一,促進了美國資本主義的發展。日本的明治維新以及俄國1861年的農奴制改革,同樣使日本和俄國走上資本主義發展道路。由此可知,17世紀中期—19世紀中期的主題應是資本主義制度的初步確立與擴展,B項正確;題干中的革命或改革之后,相應的國家所最終確立的制度都是資本主義制度,而不是社會主義制度,排除A項;題干中的事件,并不能直接反映殖民地人民的反抗斗爭以及戰后世界政治格局的發展與演變,排除CD項。故選B項。2.(2022·寧夏銀川·統考中考真題)以下是“1861—1900年俄國農民外出謀生人數統計”。據此推斷,亞歷山大二世廢除農奴制的改革(

)時間外出謀生農民數1861—1870年129.13萬人1871—1880年164.24萬人1881—1890年330.42萬人1891—1900年713.66萬人A.廢除了俄國封建等級制度 B.為俄國發展提供了自由勞動力C.使農民獲得完全意義上的解放 D.推動農民自下而上解放自己【答案】B【詳解】根據所學可知,1861年,俄國進行了農奴制改革,農奴獲得了人身自由,這為俄國資本主義的發展提供了充足的勞動力,材料就體現了這一點,B項正確;俄國封建等級制度仍然存在,改革使農民在經濟上被掠奪從而沒有獲得完全意義上的解放,改革是自上而下的,排除ACD三項。故選B項。3.(2022·黑龍江牡丹江·統考中考真題)歷史上的重大改革,都是在時代呼喚下的偉大社會實踐活動。其中,開啟俄國近代化進程的改革是(

)A.1861年農奴制改革 B.卡德納斯改革 C.戈爾巴喬夫改革 D.彼得一世改革【答案】D【詳解】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彼得一世掌權后,為改變俄國落后面貌,使之成為軍事強國,以滿足向外擴張的野心,1689年決定實行改革,彼得一世改革取得巨大成效,俄國躋身于歐洲強國的行列,開啟了俄國近代化進程。D項正確;1861年農奴制改革,使俄國走上發展資本主義道路,與“開啟俄國近代化進程”無關,排除A項;卡德納斯改革發生在墨西哥,與俄國無關,排除B項;戈爾巴喬夫改革發生在20世紀80年代,改革最終失敗,導致蘇聯解體,與“開啟俄國近代化進程”無關,排除C項。故選D項。4.(2022·江蘇宿遷·統考中考真題)手工工場迅速發展,為解決勞動力問題,政府頒令準許商人將整個村莊連同農奴一起買去,讓農奴一邊種田一邊做工,但農奴和土地不準分開買賣。材料主要表明俄國(

)A.開啟了近代化的進程 B.農奴制得到進一步強化C.走上了資本主義道路 D.農奴制的殘余仍然存在【答案】B【詳解】根據題干信息“政府頒令準許商人將整個村莊連同農奴一起買去,讓農奴一邊種田一邊做工,但農奴和土地不準分開買賣”,可知,彼得一世改革相關,他對農奴制的態度是,維護或強化。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材料主要表明俄國農奴制得到進一步強化。B項正確;開啟了近代化的進程,在題干內容中沒有體現,排除A項;走上了資本主義道路、農奴制的殘余仍然存在,與亞歷山大二世改革相關,排除CD項。故選B項。5.(2022·遼寧盤錦·統考中考真題)“這場改革屬于資產階級性質,是俄國歷史發展中一個重要轉折點。此后,俄國在保留了許多農奴制殘余的情況下正式走上資本主義發展道路。”“這場革”的領導者是(

)A.查理一世 B.亞歷山大二世 C.詹姆士一世 D.彼得一世【答案】B【詳解】根據“俄國在保留了許多農奴制殘余的情況下正式走上資本主義發展道路”并結合所學內容可知,俄國1861年亞歷山大二世的改革廢除了農奴制,使俄國走上了資本主義道路,B項正確;查理一世和詹姆士一世都是英國國王,和俄國無關,排除AC項;彼得一世改革沒有廢除農奴制,排除D項。故選B項。6.(2022·廣西百色·統考中考真題)法令規定:農奴獲得人身自由,可以改變身份,自由轉換職業;農奴在獲得解放的同時,可以獲得一份土地,但必須出錢贖買。該法令的實施(

)A.徹底改變農奴政治地位 B.完全維護了地主階級的利益C.開啟了俄國近代化進程 D.推動俄國走上資本主義道路【答案】D【詳解】根據材料“法令規定:農奴獲得人身自由,可以改變身份,自由轉換職業;農奴在獲得解放的同時,可以獲得一份土地,但必須出錢贖買”可得出是俄國亞歷山大二世農奴制改革的內容,改革促使俄國社會各方面出現了新氣象,推動俄國走上資本主義道路,D項正確;在政治上,沙皇俄國的專制制度并沒有發生本質性的改變,廣大勞動群眾仍然缺乏基本的民主權利,排除A項;亞歷山大二世的改革主要維護地主階級的利益,而不是完全維護,排除B項;彼得一世改革以強兵和學習西方科學技術為目標,開啟了俄國近代化的進程,排除C項。故選D項。7.(2022·廣東·統考中考真題)俄國沙皇彼得一世希望向別國借鑒任何能夠借鑒的事物:奧地利的軍事組織、法國的禮儀、英國的服飾、德國的管理方法、荷蘭的務實精神。這說明,彼得一世(

)A.積極向西方學習 B.迫切希望國家統一C.決心廢除農奴制 D.鼓勵興辦現代工廠【答案】A【詳解】根據材料“俄國沙皇彼得一世希望向別國借鑒任何能夠借鑒的事物:奧地利的軍事組織、法國的禮儀、英國的服飾、德國的管理方法、荷蘭的務實精神”可得出彼得一世積極向西方學習,增強了俄國的經濟、軍事實力,A項正確;俄國是統一的國家,迫切希望國家統一與材料不符,排除B項;亞歷山大二世廢除農奴制,排除C項;彼得一世改革在經濟上,鼓勵興辦手工工場,排除D項。故選A項。8.(2022·海南·統考中考真題)學習歷史需要區分史實與觀點。下列表述中屬于歷史觀點的是(

)A.農奴制改革改變了俄國社會性質 B.日本新政府頒布了《五條誓文》C.美國南北戰爭以北方獲勝而告終 D.本茨制造出由內燃機驅動的汽車【答案】A【詳解】根據所學知識,歷史觀點是分析歷史事實的看法和狀態,帶有明顯的個人情感。歷史史實是歷史的真實情況,不帶有自己的感情色彩。分析題干選項A屬于歷史觀點,表達了農奴制改革對俄國影響,A項正確;BCD都屬于對歷史描述,是歷史史實,排除BCD項。故選A項。9.(2022·山西晉中·統考中考真題)對比同類歷史事件是學習歷史的基本技能之一。從下面描述中可得出中俄兩國改革的相同之處是(

)1697年彼得一世派遣貴族青年到歐洲學習海軍軍事知識。同時期俄國國內的新式世俗學校為算術、外語、航海、工程以及海軍學校等,給餓國培養了大量人才。1872年,在李鴻章等洋務派倡導下,第一批留學生被派往美國學習軍政、船政知識。同時期國內創辦的福州船政學堂等開設了船舶制造、航海理論、幾何、物理學課程。A.瓦解了封建制度 B.學習西方先進技術,進行制度創新C.實現了富國強兵 D.注重自然科學課程,培養科技人才【答案】D【詳解】依據題干信息“1697年彼得一世派遣貴族青年到歐洲學習海軍軍事知識。同時期俄國國內的新式世俗學校為算術、外語、航海、工程以及海軍學校等,給俄國培養了大量人才”“第一批留學生被派往美國學習軍政、船政知識。同時期國內創辦的福州船政學堂等開設了船舶制造、航海理論、幾何、物理學課程”可知,俄國彼得一世改革和洋務運動都注重在國內開設先進的自然科學課程,注重人才的培養,D項正確;彼得一世改革奠定了俄國近代化的基礎但沒有改變其封建社會性質,洋務運動主張學習西方先進技術來維護清朝封建統治,未瓦解清朝的封建統治,排除A項;彼得一世改革和洋務運動沒有進行制度創新,排除B項;彼得一世改革實現了富國強兵,洋務運動以失敗告終,排除C項。故選D項。10.(2022·湖南懷化·統考中考真題)19世紀上半葉,農奴在俄國全國人口中占很大比重,近40%參加工業生產的勞動者是農奴。農奴世代被束縛在土地上,不能自由遷徙和務工經商,這些影響了俄國資本主義的發展。由這段材料可以分析出俄國資產階級革命要解決的問題之一是(

)A.資金問題 B.勞動力問題 C.技術問題 D.市場問題【答案】B【詳解】根據材料可知,19世紀上半葉的俄國,大量農奴勞動力被束縛在土地上,不能為俄國資本主義發展提供自由勞動力,可見俄國資產階級革命要解決的問題之一是勞動力問題,B項正確;材料沒有涉及資金、技術和市場問題,排除ACD項。故選B項。11.(2022·江蘇揚州·統考中考真題)俄國農奴制改革剝奪了貴族支配農民的權力,卻沒有遇到貴族的強烈抵抗,主要是因為改革給予貴族極大的經濟補償。據此可知,改革的重要目的是(

)A.賦予農奴人身自由 B.減輕農奴經濟負擔C.保護貴族經濟利益 D.促進俄國工業發展【答案】C【詳解】根據材料“主要是因為改革給予貴族極大的經濟補償”并結合所學可知,俄國農奴制改革中土地仍歸地主所有,沒有從根本上觸動封建經濟基礎,同時,高額的贖金實際上是對農民的掠奪,是地主獲利豐厚,C項正確;賦予農奴人身自由、減輕農奴經濟負擔只是農奴制改革的內容之一,并不是改革的重要目的,改革的目的是保護貴族經濟利益,排除A、B兩項;改革主要是針對農業方面,無法得出促進俄國工業發展的結論,排除D項。故選C項。12.(2022·山東泰安·統考中考真題)下列措施出自歷史上一次著名的改革,這次改革是(

)※創建了一支紀律嚴明的新式常備軍※鼓勵興辦手工工場※派遣留學生,創辦科學院,開辦學校,創辦報紙※提倡學習西方禮節與生活方式A.彼得一世改革 B.明治維新 C.戊戌變法 D.1861年農奴制改革【答案】A【詳解】根據材料的內容可得出,18世紀初,彼得一世為改變俄國落后面貌,實現富國強兵,發出向西方學習的號召,全面推行改革。主要內容有①政治:改組行政機構,建立中央集權的行政體制,進一步加強了沙皇的專制權力。②軍事:創建了一支紀律嚴明的新式常備軍,要求貴族必須到軍隊或行政機構為國家服務,按功勞和才能提拔人才。③經濟:鼓勵興辦手工工場,準許工場主購買整個村莊的農奴。④文化教育:推行文化教育,派遣留學生,創辦科學院,開辦學校,創辦報紙。⑤社會生活:提倡人們學習西方的禮節與生活方式。A項正確;明治維新、戊戌變法創辦的是近代工業,而不是手工工場,排除BC項;1861年農奴制改革應該要有廢除農奴制的內容,排除D項。故選A項。13.(2022·湖南衡陽·統考中考真題)偉大的改革者都有高度的危機意識、改革自覺和責任擔當。與其等農民自下而上地起義自己解放自己,還不如自上而下地改革解放農民;繼續拖延只會更加引起災禍,只會對整個國家,特別是對地主會造成有害的、災難性的后果。有上述認識的改革者(

)A.頒布了《權利法案》 B.通過了《解放黑人奴隸宣言》C.簽署了廢除農奴制的法令 D.推行了“文明開化”政策【答案】C【詳解】根據題干“與其等農民自下而上地起義自己解放自己,還不如自上而下地改革解放農民;繼續拖延只會更加引起災禍,只會對整個國家,特別是對地主會造成有害的、災難性的后果”的信息,結合所學知識可知,1861年的俄國,農奴制嚴重阻礙了資本主義的發展,農奴生活悲慘,暴動連連,為了維護地主階級的利益,沙皇亞歷山大二世簽署了廢除農奴制的法令,進行了廢除農奴制的改革,使俄國走上了資本主義道路,A項是英國的文獻;B項是美國的文獻;D項是日本明治維新的內容,ABD都不符合題意,所以答案選擇C。14.(2022·福建·統考中考真題)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1861年,沙皇亞歷山大二世頒布了廢除農奴制的法令。其主要內容有:農奴在獲得人身解放的同時,可以通過贖買方式得到一塊份地和宅旁園地。然而,過高的贖金和贖金貸款利息,使得這次改革成為一場新的對農民的掠奪過程。但改革確實使2100多萬農奴獲得了解放。——摘編自王斯德主編《世界通史》《伏爾加河上的纖夫》(創作于1873年)廢除農奴制后,俄國下層人民的生活日漸惡化。農民士兵等不得不轉做纖夫糊口。當時的社會現實問題,成為畫家伊利亞.列賓創作該作品的素材來源(1)根據材料,以世紀、年代的呈現方式,寫出俄國農奴制改革的時間。(2)小歷同學認為,1861年俄國農奴制改革并沒有改變普通民眾的悲慘命運,對俄國歷史發展的推動作用有限。你是否同意這一觀點?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簡要說明理由。【答案】(1)19世紀60年代。(2)【答案一】判斷:同意。理由:1861年俄國農奴制改革使2100多萬農奴獲得人身自由的同時,須出錢贖買份地,贖金高于當時的地價,這是對農民的掠奪。改革后,普通民眾生活貧困并日益惡化,制約了俄國資本主義的發展。【答案二】判斷:不同意。理由:1861年俄國農奴制改革后,普通民眾生活貧困并日益惡化,制約了俄國資本主義的發展。但改革使2100多萬農奴獲得人身自由,為俄國資本主義發展提供了自由勞動力;高額的贖金為資本主義發展提供了資金,改革解放了生產力,推動了俄國走上發展資本主義的道路;改革促使俄國社會出現新氣象,對俄國社會的整體發展是有利的。【答案三】判斷:不同意。理由:1861年俄國農奴制改革使2100多萬農奴獲得人身自由,農奴須付出高額贖金和利息贖買份地,導致農民生活貧困并日益惡化,農奴制殘余仍存在,制約了俄國社會發展;但改革為俄國資本主義發展提供了勞動力和資金,解放了生產力,改革使俄國社會出現新氣象,推動了俄國走上發展資本主義的道路。所以,應歷史地、辯證地看待俄國農奴制改革的影響。【詳解】(1)根據所學知識,19世紀60年,俄國進行資產階級改革,史稱1861年農奴制改革。(2)根據所學知識,同意觀點,理由可從農奴獲得自由付出代價,改革后,普通民眾生活貧困并日益惡化,制約了俄國資本主義的發展。或者是不同意,改革后,農奴獲得自由為資本主義發展提供自由勞動力,高額的贖金為資本主義發展提供了資金,促進俄國資本主義發展等。1.(2021·山東德州·統考中考真題)下表是俄國1860年和1879年機器制造業數據變化情況。導致工人數量激增的直接原因是時間企業數工人數量產值(千盧布)1860年991160079541879年2874200051937A.彼得一世進行改革 B.廢除農奴制法令的頒布C.新經濟政策的推行 D.農業集體化運動的完成【答案】B【詳解】據材料“俄國1860年和1879年機器制造業數據變化情況”可知,“俄國1860年和1879年機器制造業中的企業數、工人數量、產值都有明顯的提高。結合所學可知,1861年亞歷山大二世的農奴制改革,為俄國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提供了大量自由勞動力和商品市場,促進了俄國資本主義的發展,B項正確;1689年俄國彼得一世改革,排除A項;列寧于1921年開始實施新經濟政策,排除C項;1927年聯共布決定實施農業集體化運動,排除D項;故選B項。2.(2021·山東濟南·統考中考真題)19世紀60年代,為了保持大國地位,沙皇政府著手開始了一項改革計劃。……社會改革為政府發起的工業化進程鋪平了道路,使社會發生了轉型。文中的“社會改革”指(

)A.大化改新 B.彼得一世改革 C.廢除農奴制 D.明治維新【答案】C【詳解】根據所學知識可知,為了緩和階級矛盾,鞏固統治,增強抵御西歐國家侵略及擴張能力。1861年,亞歷山大二世頒布廢除農奴制法令。這是沙皇實行的自上而下資產階級性質改革,是俄國歷史上的一個重要轉折點。它廢除了農奴制度,推動俄國走上了資本主義的發展道路,C項正確;日本孝德天皇進行了“大化改新”,日本明治政府進行了“明治維新”,均與題干“沙皇政府”不符,排除AD項;18世紀初,彼得一世發出向西方學習的號召,頒布一系列法令,全面推行改革,與題干“19世紀60年代”不符,排除B項。故選C項。3.(2021·遼寧阜新·統考中考真題)1861年俄國農奴制改革,頒布廢除農奴制法令的是(

)A.伊凡四世 B.彼得一世 C.葉卡捷琳娜二世 D.亞歷山大二世【答案】D【詳解】根據所學知識可知可得,亞歷山大二世在1861年3月1日頒布廢除農奴制的法令,進行廢除農奴制改革。1861年俄國廢除農奴制國走向資本主義制度的一次改革,這次改革提供了資本主義發展所必須的市場、勞動力和資金,推動了俄國社會經濟的發展,是俄國進入資本主義社會的標志,故選D項;伊凡四世是俄羅斯歷史上的第一位沙皇,故排除A項;彼得一世改革是強化農奴制改革,故選排除B項;葉卡捷琳娜二世女皇的統治結束了彼得一世之后的混亂局面,使俄國進入鼎盛時期,與頒布廢除農奴制法令無關,故排除C項。4.(2021·遼寧撫順·統考中考真題)彼得一世改革內容中,有助于開啟俄國近代化進程的措施是(

)A.推行地稅改革 B.鼓勵興辦手工工場C.廢除農奴制 D.農民高價贖買土地【答案】B【詳解】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彼得一世改革在經濟方面鼓勵興辦手工工場,是俄國的經濟實力大大增強,有助于開啟俄國近代化進程。故B符合題意;推行地稅改革是日本明治維新的內容,排除A;廢除農奴制和農民高價贖買土地都是俄國1861年廢除農奴制改革的內容,排除CD。故選B。5.(2021·湖南湘西·統考中考真題)以強兵和學習西方科學技術為目標的彼得一世改革的最大意義是(

)A.開啟了俄國近代化的進程 B.廢除了農奴制C.實現工業化 D.走上資本主義道路【答案】A【詳解】根據所學知識可知,彼得一世改革使俄國經濟、軍事實力大大增強,一躍成為歐洲軍事強國,為對外擴張準備了條件。彼得一世改革以強兵和學習西方科學技術為目標,開啟了俄國近代化的進程,故A項正確;彼得一世改革使封建農奴制進一步強化,成為俄國社會發展的障礙,因此,B項不符合史實,排除B項;1928—1937年,蘇聯相繼完成了兩個五年計劃,由落后的農業國變為強盛的工業國,與題干“彼得一世改革”不符,排除C項;1861年,亞歷山大二世頒布廢除農奴制法令,廢除了農奴制度,推動俄國走上了資本主義的發展道路,與題干“彼得一世改革”不符,排除D項。故選A項。6.(2021·四川攀枝花·統考中考真題)一位俄國地主寫道:“廢除農奴制法令頒布十五個月后,我看到農民同他以前的主人交談時,就像兩個完全平等的人在交談。”出現這一現象的原因是(

)A.農奴獲得與地主等額份地 B.農奴在法律上獲得人身自由C.農奴的政治地位大大提高 D.改革開啟了俄國近代化進程【答案】B【詳解】依據題干關鍵信息“農民同他以前的主人交談時,就像兩個完全平等的人在交談”并結合所學可知,19世紀中期,俄國農奴制出現了嚴重危機,農奴暴動此起彼伏,嚴重威脅著沙皇的封建專制統治,為擺脫農奴制危機,沙皇被迫進行了改革。俄國1861年改革中沙皇亞歷山大二世簽署了廢除農奴制的法令,法令規定,農奴在法律上是“自由人”,地主再也不許買賣農奴和干涉他們的生活,所以材料出現這一現象的原因是農奴在法律上獲得人身自由,B項符合題意;A項在題干材料中未體現,排除;C項農奴的政治地位并沒有提高,排除;D項開啟了俄國近代化進程的改革是彼得一世改革,排除。故選B。7.(2021·遼寧大連·統考中考真題)改革和革命是推動社會發展的巨大動力。俄國為擺脫落后局面先后進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和革命。閱讀下面俄國發展進程示意圖,“?”處應填寫的內容最恰當的是(

)A.仿效唐朝制度

建中央集權制 B.結束幕府統治

發展資本主義C.廢除農奴制度

發展資本主義 D.擺脫殖民統治

獲得民族獨立【答案】C【詳解】根據“俄國發展進程圖”可知1861年亞歷山大二世實行改革,廢除農奴制度,使俄國走上發展資本主義的道路,故選C;A是日本大化改新的意義,排除;B是日本明治維新的意義,排除;1861年俄國不是殖民地國家,所以擺脫殖民統治,獲得民族獨立錯誤,排除D。8.(2021·廣東·統考中考真題)長期以來,俄國是一個“冰封”的內陸帝國,渴望擁有自己的“溫水港”,不管通過哪一條路,它都要通向這個或那個海洋,但海洋全都在西方人特別是英國人的控制之下。據此推知(

)A.奪取出海口是俄國對外擴張重要步驟 B.俄國是個封閉自守的國家C.英國的海上霸主地位受到俄國的挑戰 D.農奴制阻礙俄國海洋戰略【答案】A【詳解】根據材料可知,俄國渴望擁有自己的“溫水港”,通向世界其他地方,據此推知,俄國對外擴張首先需要奪取一個出海口,故選A;俄國是一個“冰封”的內陸帝國,但是渴望獲得出海口,俄國并非是封閉自守的國家,排除B;俄國只是渴望擁有自己的“溫水港”,但不足以挑戰英國的海上霸主地位,排除C;俄國的農奴制與俄國海洋戰略不存在必然聯系,排除D。9.(2021·貴州貴陽·統考中考真題)歷史史實是指對歷史人物或事件的客觀敘述。歷史解釋是對史實的分析或評判。下列各項中屬于歷史解釋的是(

)A.彼得一世執政時期頒布了--系列法令,全面推行改革B.1861年俄國農奴制改革推動俄國走上了發展資本主義的道路C.1917年11月7日,列寧領導的十月革命取得勝利D.1921年春,蘇維埃政府開始實施新經濟政策【答案】B【詳解】根據所學知識可知,十九世紀的俄國依然實行的封建農奴制度,極大地阻礙了俄國資本主義的發展,所以選項B是對俄國農奴制改革這一史實的分析評判,屬于歷史解釋,符合題意,故選擇B;17世紀的俄國遠遠落后于西歐國家,為了改變這一現狀,彼得一世進行了改革,所以選項A是對彼得一世改革事件的客觀敘述,屬于歷史事實,不符合題意,故排除A;選項C1917年列寧領導十月革命取得勝利是對十月革命這一事件的客觀敘述,屬于歷史事實,不符合題意,故排除C;選項D蘇維埃政府在1921年開始實施新經濟政策是對新經濟政策這一事件的客觀敘述,屬于歷史事實,不符合題意,故排除D。10.(2021·北京·統考中考真題)19世紀中期,西歐資本主義力量增強,其他地區也出現了一系列有利于資本主義發展的變革,例如美國內戰中廢除黑人奴隸制、日本明治維新。同一時期類似的歷史事件還有(

)A.法國大革命 B.俄國農奴制改革C.俄國十月革命 D.印度非暴力不合作運動【答案】B【詳解】根據所學可知,1861年俄國農奴制改革,使俄國走上了資本主義的道路,故選B;1789年法國大革命,1917年俄國十月革命,AC兩項時間不符合題意,排除;20世紀二三十年代印度非暴力不合作運動,反對英國的殖民統治,D項不符合題意,排除。11.(2021·江蘇宿遷·統考中考真題)農民為了人身自由和獲得份地必須向地主繳納贖買金。當時農奴主分給農民的全部土地價值約6億5千萬盧布,而農民必須交給近9億盧布。這筆錢農民須立即付20%--25%,其余75%--80%由政府墊付給地主,而農民則要在49年內每年向政府還本付息。截至1905年革命為止,農民所付贖金超過了20億盧布。材料主要說明亞歷山大二世改革(

)A.是對農民的無恥掠奪 B.使俄國走上了資本主義道路C.使農民獲得了人身自由 D.是自上而下的資產階級改革【答案】A【詳解】據材料“當時農奴主分給農民的全部土地價值約6億5千萬盧布,而農民必須交給近9億盧布。這筆錢農民須立即付20%--25%,其余75%--80%由政府墊付給地主,而農民則要在49年內每年向政府還本付息。截至1905年革命為止,農民所付贖金超過了20億盧布。”可知,1861年沙皇亞歷山大二世的改革中,農民所獲的土地交付的贖金,高出當時地價許多,是對農民的無恥掠奪,A正確;1861年沙皇亞歷山大二世的改革,使俄國走上了資本主義道路,但與材料無關,B錯誤;材料主要是強調農民如何獲得土地,材料未涉及農民的人身自由,C錯誤;材料未涉及此次改革的性質,D錯誤。12.(2021·黑龍江·統考中考真題)1861年農奴制改革是俄國歷史上的一個重要轉折點。這次改革的領導者是(

)A.彼得一世 B.亞歷山大二世C.尼古拉二世 D.葉卡特琳娜二世【答案】B【詳解】根據所學可知,為了挽救統治危機,1861年,亞歷山大二世進行了農奴制改革,這是俄國歷史上的一個重要轉折點,故B符合題意;彼得一世開啟了俄國的近代化進程,尼古拉二世是俄羅斯羅曼諾夫王朝最后一位沙皇,葉卡特琳娜二世三次瓜分波蘭,對土耳其作戰取得黑海沿岸地區,并吞并了克里米亞汗國,故ACD均不符合題意。故選B。13.(2021·湖南長沙·統考中考真題)一般來說,政治變革包括以獲取政權為目的的政治革命與以不斷適應生產力發展和社會需要為目的的政治改革兩部分。下列符合材料所描述的政治改革的是(

)A.英國資產階級革命 B.美國獨立戰爭C.法國大革命 D.俄國農奴制改革【答案】D【詳解】由于俄國農奴制阻礙了資本主義的發展壓力山大二世進行俄國農奴制改革,使俄國走上發展資本主義的道路,D符合題意;ABC項都屬于政治革命,排除。故選擇D。14.(2021·湖北恩施·統考中考真題)歸納和比較是學習歷史的重要能力之一。俄國通過彼得一世改革,開啟了近代化的進程;通過1861年農奴制改革,走上了發展資本主義的道路。這兩次改革的相同點是(

)A.都是資產階級性質的改革 B.都以強兵和學習西方科學技術為目標C.都讓農奴獲得了人身自由 D.都推動了俄國歷史發展的進程【答案】D【詳解】俄國通過彼得一世改革,開啟了近代化的進程;通過1861年農奴制改革,走上了發展資本主義的道路。說明兩次改革都推動了俄國歷史發展的進程。故D符合題意;彼得一世改革不是資產階級性質改革,排除A;B只適合彼得一世改革,排除;C只適合農奴制改革,排除。故選D。15.(2021·山東菏澤·統考中考真題)彼得一世和亞歷山大二世都是俄國歷史上著名的沙皇,他們在位期間,都進行了自上而下的改革。兩次改革的共同作用是(

)A.促進了俄國社會進步 B.促使俄國社會性質發生了變化C.強化了俄國的農奴制 D.推動俄國走上了資本主義道路【答案】A【詳解】依據所學知識可知,彼得一世改革使俄國經濟、軍事實力大大增強,亞歷山大二世改革廢除了農奴制,促使社會各個方面出現了新的氣象,促進了俄國資本主義的發展,總之兩次改革都促進了俄國社會進步,故A正確;彼得一世改革沒有改變社會性質,故B錯誤;彼得一世改革強化了俄國的農奴制,亞歷山大二世改革廢除了農奴制,故C錯誤;亞歷山大二世改革廢除了農奴制,推動俄國走上了資本主義道路,故D錯誤。綜上答案A。16.(2021·四川南充·統考中考真題)“農民革命的威脅迫使政府開始準備農村改革。甚至沙皇及其賴以存在的支柱農奴地主也意識到必須破除農奴制。”該材料描述的是俄國農奴制改革的(

)A.背景 B.內容 C.性質 D.影響【答案】A【詳解】根據材料“農民革命的威脅迫使政府開始準備農村改革。甚至沙皇及其賴以存在的支柱農奴地主也意識到必須破除農奴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十九世紀中葉,俄國還頑固保存著野蠻落后的農奴制,嚴重地束縛了俄國的發展,國內矛盾重重,農民暴動不斷。為此,1861年沙皇亞歷山大二世頒布廢除農奴制的法令。故材料所描述的是俄國農奴制改革的背景。故選項A符合題意;“內容、性質、影響”與材料描述不符,故選項BCD不符合題意。故答案為A。17.(2021·四川涼山·統考中考真題)俄國歷史上的一個重要轉折點。推動俄國走上了發展資本主義道路的事件是(

)A.1861年農奴制改革 B.彼得一世改革C.1868年發動倒幕運動 D.俄國奪得波羅的海【答案】A【詳解】根據所學知識可知:1861年俄國廢除農奴制是俄國走向資本主義制度的一次改革,這次改革提供了資本主義發展所必須的市場、勞動力和資金,推動了俄國社會經濟的發展,是俄國進入資本主義社會的標志。故選項A符合題意;彼得一世改革開啟了俄國近代化進程,故選項B不符合題意;日本1868年發動倒幕運動,故選項C不符合題意;俄國奪得波羅的海是在彼得一世統治時期,故選項D不符合題意。故答案為A。18.(2021·廣西玉林·統考中考真題)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1689年,17歲的彼得宣布親政,是為彼得一世。他為了改變俄國內憂外患的局面,于1697年親自率領俄國大使團出訪歐洲18個月。回國后,彼得一世進行了全方位的改革,在上層社會和普通百姓中推行社會習俗改革;創辦俄國科學院、學校、博物館、圖書館、報紙等;實行義務兵役制,建立海軍;改革國家機構,設立樞密院等。彼得一世意志堅強、身體力行,改革前后持續了26年,促進了俄國經濟、軍事實力的大大增強。材料二進入19世紀后,俄國農奴制的種種弊端越來越多地顯現出來。1856年克里木戰爭的失敗加劇了俄國專制制度的統治危機。為了擺脫內外交困的局面,亞歷山大二世于1857年1月開始秘密組織人員草擬改革措施,并于1861年2月頒布了廢除農奴制的法令,還推行國家機關改革、軍事改革等。農奴制的廢除是俄國現代化進程中的重大里程碑,為俄國資本主義工業的發展提供了大量的勞動力、廣闊的市場。——以上均摘編自張建華《俄國史》(1)材料一、二分別反映的是俄國的哪兩場重要改革?(2)根據材料一、二,概括這兩場改革的相同點,并指出材料二改革的內容與材料一的最大不同之處。(3)綜合以上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你認為一場改革要取得成功需要具備什么條件?【答案】(1)彼得一世改革;1861年農奴制改革(廢除農奴制改革)。(2)目的相同:為了擺脫內外交困;內容:都涉及政治、軍事改革;影響:促進了俄國經濟的發展。最大的不同是農奴制,彼得一世改革是強化農奴制,1861年農奴制改革是廢除農奴制。(3)改革要符合人民群眾的利益;改革要順應社會發展潮流,緊跟時代步伐;改革要有良好的環境等。【詳解】(1)根據材料一“……彼得一世。他為了改變俄國內憂外患的局面,……彼得一世進行了全方位的改革,在上層社會和普通百姓中推行社會習俗改革……”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反映的俄國的彼得一世改革。根據材料二“進入19世紀后,俄國農奴制的種種弊端越來越多地顯現出來……。為了擺脫內外交困的局面,亞歷山大二世于1857年1月開始秘密組織人員草擬改革措施,并于1861年2月頒布了廢除農奴制的法令,……”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材料二反映的是1861年俄國改革。(2)根據材料一“1689年,……是為彼得一世。他為了改變俄國內憂外患的局面……,彼得一世進行了全方位的改革”和材料二“為了擺脫內外交困的局面,亞歷山大二世于1857年1月開始秘密組織人員草擬改革措施,”可得出這兩場改革的相同點:為了擺脫內外交困;根據材料一“彼得一世進行了全方位的改革,……實行義務兵役制,建立海軍;改革國家機構,設立樞密院等。”和材料二“亞歷山大二世于1857年1月開始秘密組織人員草擬改革措施,并于1861年2月頒布了廢除農奴制的法令,還推行國家機關改革、軍事改革等。”可得出改革的內容都涉及政治、軍事改革;根據材料一“改革前后持續了26年,促進了俄國經濟、軍事實力的大大增強。”和材料二“為俄國資本主義工業的發展提供了大量的勞動力、廣闊的市場。”可得出兩次改革的相同點:促進了俄國經濟的發展。根據所學知識,材料二反映的1861年俄國改革和材料一反映的彼得一世改革在內容上最大的不同是農奴制。彼得一世改革是強化農奴制。1861年農奴制改革是廢除農奴制。(3)本問是開放性題目,言之有理即可。如:改革要符合人民群眾的利益;改革要順應社會發展潮流,緊跟時代步伐;改革要有良好的環境等。19.(2021·湖南衡陽·統考中考真題)2021年5月22日,“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逝世,舉國同悲,人們深深懷念這位為解決人類吃飯問題而做出杰出貢獻的偉人,也引發了人們對糧食安全問題的關注。閱讀材料,完成探究。【中國古代農作物】材料一

下圖為河姆渡遺址出土的骨耜圖。(1)我國有悠久的稻作農業傳統。請寫出位于湖南省道縣境內、目前發現的世界上最早的人工栽培稻遺址名稱。上圖河姆渡遺址的骨耜是用來從事農業生產的,請問河姆渡先民種植的糧食作物是什么?材料二大中祥符四年(1011年)……帝以江淮、兩浙稍早即水田不登(注:登,收成或豐收的意思),遣使就福建取占城稻(注:占城在今越南中部)三萬斛,分給三路為種……內出種法,命轉運使揭榜示民……稻比中國者,穗長而無芒,粒差(梢)小,不擇地而生。——【元】脫脫等《宋史.食貨志》材料三自明朝開始的海外農作物的引進,到清朝又有新的發展。順治年間,玉米種植還不普遍……玉米適應性強、產量高的優點,逐漸為人們所認識,人們在山區和平原地區大量種植玉米。19世紀后,玉米成為重要的糧食作物。明朝時,甘薯從外國傳到福建和廣東。清初開始,甘薯種植逐步在浙江及長江流域發展起來,自乾隆初年開始,甘薯在北方的河南、陜西、直隸等省份的種植面積迅速擴展甘薯成為清朝中后期農民的重要口糧之一。……順治七年(1650年),馬鈴薯最先傳入臺灣。17世紀后期,云南、貴州、四川、陜西、湖北、山西等地廣泛栽培馬鈴薯。馬鈴薯以生長湖短、適應性強、耐貧瘠等優點,受到農民的歡迎。當時貧困農民往往把它當作主食。——人教版《教師教學用書》中國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