組織胚胎學之循環系統_第1頁
組織胚胎學之循環系統_第2頁
組織胚胎學之循環系統_第3頁
組織胚胎學之循環系統_第4頁
組織胚胎學之循環系統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54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統循環系統(1)循環系統管壁的一般結構。(2)熟悉中動脈、大動脈和小動脈的結構特點和功能,血管壁上的營養血管和神經纖維束及結構。(3)掌握毛細血管的分布、光鏡結構的分類,連續毛細血管、有孔毛細血管和血竇(竇狀毛細血管)的超微結構特點和功能。(4)熟悉微靜脈、小靜脈、中靜脈和大靜脈的結構。(5)了解微循環的組成及其各段血管的名稱。(6)掌握心臟壁的組成、結構特點和功能,心臟傳導系統中起搏細胞、移行細胞和浦肯野纖維的分布和形態。(7)了解心瓣膜、淋巴管的結構和功能。2.基本要求:(1)了解循環系統的組成及其管壁的一般結構。(2)熟悉中動脈、大動脈和小動脈的結構特點及其功能。(3)掌握毛細血管的光鏡結構和超微結構及其功能。(4)掌握心臟壁及其管壁上的心臟傳導系統內心肌細胞的結構特點和功能。(5)了解心瓣膜、淋巴管、微循環的結構特點。循環系統心血管系統:心臟,動脈,靜脈,毛細血管;淋巴管系統:毛細淋巴管,淋巴管,淋巴導管組成一、心臟(一)心臟的結構心臟壁由三層膜組成,即心內膜、心肌膜和心外膜。心內膜內皮:單層扁平上皮內皮下層:內層薄,為細密結締組織,含少量平滑肌束。外層靠近心肌膜,也稱心內膜下層,為較疏松結締組織,其中含小血管和神經,在心室的心內膜下層有束細胞。在乳頭肌和肌腱處無心內膜下層。心臟表面觀人心臟(HE染色))心內膜和心肌膜(HE染色)心內膜(HE染色)2、心肌膜大量心肌纖維,纖維之間有結締組織,含豐富的毛細心肌纖維大致走向為內縱、中環和外斜三層。心房肌與心室肌的區別如下:1)心房的心肌膜最薄;左心室的心肌膜最厚。2)心房心肌附著于纖維環的上面;心室心肌附著于纖維環的下面。3)心房的肌束呈網格狀,出現許多梳狀嵴(梳狀肌)心室的肌束呈螺旋狀環繞,并分成數層,外層心肌環繞兩個心室;內層則各環繞一個心室并在兩個心室之間形成室間隔。心肌(HE染色)縱切面心肌膜橫切面(HE染色)4)心房肌纖維細而短,寬6—8μm,長20—30μm;心室肌纖維粗而長,寬10—15μm,長100μm。5)心房和心室的肌細胞在肌球蛋白的類型上也不同。6)心房肌橫小管少,但肌細胞間有大量的縫隙連接。7)部分心房肌細胞在核周的高爾基復合體附近有膜

被的特殊心房顆粒,內含心鈉素,具有排鈉、利

尿、擴張血管和降低血壓的作用。心骨骼:定義:在心房肌與心室肌之間,有致密結締組織組成的堅實的支架結構,也是心肌和心瓣膜的附著處。組成:心骨骼主要有致密結締組織組成。室間隔膜部纖維三角圍繞房室孔和動脈口的纖維環心房肌和心室肌分別附著于心骨骼4、心瓣膜心臟的房室孔和動脈口處具有心內膜折疊而成的瓣膜稱心瓣膜。結構為漿膜表面為間皮深面為薄層結締組織3、心外膜即心包的臟層結構表面為內皮內部為致密結締組織,并與纖維環相連心外膜(HE染色)血管分布主動脈瓣和肺動脈瓣正常時沒有血管三尖瓣和二尖瓣內可見小血管,但瓣膜的游離緣無血管。功能:阻止心房和心室收縮時血液倒流異常:疾病侵犯心瓣膜時,其內膠原纖維增生,使瓣膜變硬、變短、變形,瓣膜還可發生粘連導致瓣膜不能正常地關閉和開放。(二)心臟的傳導系統組成:竇房結

房室結

房室束位于室間隔兩側的左右房室束分布到心室乳頭肌和心室壁的許多細支結構:由三種特殊的心肌細胞組成心臟傳導系統分布模式圖1、起搏細胞:P細胞分布:存在于竇房結和房室結,包埋在一團較致密的結締組織內。結構:細胞較小,呈梭形或多邊形,分支并連接成網胞質細胞器少,含少量肌原纖維和吞飲小泡,但糖原較多。功能:心肌興奮的起搏點,使心臟產生自動節律性收縮起搏細胞模式圖2、移行細胞分布:主要存在竇房結、房室結的周邊和房室束結構:移行細胞介于起搏細胞和心肌細胞之間,細胞呈細長形,比心肌纖維短而細,胞質含肌原纖維比P細胞多。功能:起傳導沖動的作用3、蒲肯野氏纖維又稱束細胞分布:組成房室束及其分支結構:細胞比心肌細胞短而寬,胞體中央有1—2個核,胞質內含豐富線粒體和糖原,肌原纖維少,位于細胞周邊,細胞之間有較發達的閏盤相連。功能:快速傳導沖動,房室束分支末端的細胞與心肌細胞相連,將沖動傳到心室各處。HE染色時可見的內皮、內皮下層和心內膜下層中的束細胞二、動、靜脈管壁的一般微細結構動、靜脈管壁共同的結構特點,由內向外都有三層

組成,即內膜、中膜和外膜。位于管壁最內層,由內皮和內皮下層組成(一)內膜1、內皮:在超微結構上具有下列特征:1)內皮突起:內皮細胞可向血管腔伸出胞質突起,其形態不一,呈指狀、微絨毛狀、片狀、瓣狀或粗大圓柱狀。2)質膜小泡:在內皮細胞胞質中含有一些大小相近、直徑約60—70um的質膜小泡,以毛細血管內皮中的質膜小泡最為典型。3)Weibel-Palade小體:它是一種外包單位膜的桿狀胞器,內含平行細管,包埋于中等密度的基質中。功能:能合成和儲存與凝血有關的第八因子相關抗原。內皮細胞具有復雜的酶系統:2、內皮下層:薄層結締組織,含少量膠原纖維,彈性纖維和縱行平滑肌。有的動脈在內皮下層的深面有一層內彈性膜,由彈性蛋白組成,膜上有許多小孔。中動脈內彈性膜明顯,一般以此膜作為內膜與中膜的分界。能合成與分泌第八因子相關抗原、組織纖溶酶原激活物、前列環素、內皮素、內皮源性舒張因子、血管緊張素轉換酶、5-HT、組織胺和去甲腎上腺素。(二)中膜位于內膜與外膜之間,其厚度及組成成分因種類而異大動脈:以彈性膜為主,間有少許平滑肌;中動脈:主要由平滑肌組成。平滑肌:結構:血管的平滑肌纖維較內臟平滑肌細,常有分支,肌纖維間有中間連接和縫隙連接。功能:可合成膠原纖維、彈性纖維和基質在病理狀況下,動脈中膜的平滑肌可移入內膜增生

并產生結締組織成分,使內膜增厚,是動脈粥樣硬化發生的重要病理過程。。肌內皮連接:血管平滑肌可與內皮細胞形成肌內皮連接,平滑肌可借助這種連接,與血液或內皮細胞

獲得營養和進行信息交流。已知腎入球動脈特化的平滑肌能產生腎素,其他血

管平滑肌也能分泌腎素和血管緊張素原,與內皮細胞表面的血管緊張素轉換酶共同組成腎外的血管腎素和血管緊張素系統。血管腎素和血管緊張素系統:血管緊張素原血管緊張素Ⅱ血管緊張素轉換酶血管緊張素Ⅰ血管緊張素Ⅱ血管平滑肌收縮,血壓升高腎素血管緊張素Ⅰ(三)外膜由疏松結締組織組成,其中含螺旋狀或縱向走行的彈性纖維和膠原纖維。有的動脈在內膜與外膜交界處有外彈性膜。(四)血管壁的營養血管和神經營養血管:管徑1mm以上的動脈和靜脈管壁中,都分布有營養血管壁的血管,稱營養血管。血管的神經遞質乙酰膽堿,去甲腎上腺素,神經肽降鈣素基因相關肽,血管活性腸肽三、動脈(一)大動脈又稱彈性動脈結構特點:內膜:內皮下層厚,內皮下層之外有許多層彈性膜組成的內彈性膜,與中膜的彈性膜相連故內膜與中膜分界不清。外膜:薄,由疏松結締組織構成,沒有明顯的外彈性膜,外膜逐漸移行為周圍的疏松結締組織。中膜:有40-70層彈性膜,各層彈性膜由彈性纖維

相連,彈性膜之間有環行平滑肌及少量膠原纖維和彈性纖維。基質主要化學成分為硫酸軟骨素。大動脈(HE)染色大動脈的彈性膜(彈性纖維染色)大動脈中膜中的彈性膜HE染色透射電鏡中動脈。放大10000倍。(二)中動脈又稱肌性動脈結構特點:內膜:內皮下層薄,內彈性膜明顯,常呈波浪狀。中膜:較厚,由10—40層環行平滑肌組成,肌間有一些彈性纖維和膠原纖維。外膜:厚度與中膜相等,多數中動脈的中膜與外膜交界處有明顯的外彈性膜。(三)小動脈也屬肌性動脈結構特點:1)管徑在0.3-1mm之間,結構與中動脈相似,但各層均變薄;2)管徑在0.6mm以上,三層結構完整,內膜有明顯的的內彈性膜,中膜幾層平滑肌,外膜厚度與中膜相似,無外彈性膜。小動脈和小靜脈(HE染色)(四)微動脈結構特點:1)管徑在0.3mm以下,稱微動脈;

2)內膜無內彈性膜,中膜有1—2層平滑肌,外膜薄。

大動脈:彈性動脈,使得血管內血流是連續的。

中動脈:肌性動脈,平滑肌舒縮,可調節血流量。

小動脈和微動脈:血管的舒縮,能顯著調節器官和組織的血流量,正常血壓的維持在相當大程度上取決于外周阻力,而外周阻力的變化主要在于小動脈和微動脈平滑肌收縮的程度。(五)動脈管壁與功能的關系三、靜脈靜脈與相應的比較,有如下結構特點:1)靜脈數量多,血容量大。2)靜脈腔大,壁薄,腔形不規則。3)管壁內外彈性膜不發達,故三層結構分界不清,中膜薄,外膜厚。4)有靜脈瓣,防止血液逆流。靜脈瓣的結構:瓣膜由內膜凸入管腔褶疊而成,表面覆以內皮,內部含彈性纖維的結締組織。大靜脈中靜脈管壁(HE染色)內膜平滑肌束四、毛細血管毛細血管:管徑最細,管壁最薄,分布最廣泛,功能最重要。(一)結構內皮:1個或2—3個內皮細胞圍成基膜:周細胞:位于內皮細胞與基膜之間,扁平有突起的細胞。周細胞的作用支持作用是未分化細胞,血管損傷時可分化為平滑肌細胞和成纖維細胞。毛細血管掃描電鏡照片。箭頭所指為周細胞輪廓。下圖經酶處理除去基膜。(二)電鏡分類:根據內皮細胞的結構特點,可將毛細血管分成三類:1、連續毛細血管結構特點:1)有一層連續的內皮和基膜完整;2)細胞間有緊密連接封閉;3)胞質中有許多吞飲小泡;4)內皮細胞外有散在的周細胞;5)分布肌組織、結締組織、肺和中樞神經系統。2、有孔毛細血管結構特點:1)內皮細胞很薄,有許多窗孔,有的有孔有隔,有的有孔無隔;2)內皮細胞外有連續的基膜;3)分布于胃腸粘膜、某些內分泌腺和腎血管球。3、血竇又稱竇狀毛細血管結構特點:1)內皮細胞不連續,細胞間隙大,內皮上有孔;2)基膜有連續、不連續甚至缺如;3)腔大,壁薄,粗細不均,腔形不規則;4)分布肝、脾、骨髓和一些內分泌腺。(三)功能:1)選擇性通透與物質交換;2)合成和代謝活性;⊙前列環素⊙纖溶酶原激活物⊙白細胞介素-1⊙生長因子血細胞克隆刺激因子成纖維細胞生長因子血小板源性生長因子滅活:將取甲腎上腺素、前列腺素、緩激肽、5-羥色胺、纖維蛋白酶滅活。3)抗血栓形成功能。合成五、微循環的血管微循環的定義:是指微動脈至微靜脈之間的血循環。組成:1)微動脈2)毛細血管前微動脈和中間動脈3)真毛細血管4)直捷通路5)動靜脈吻合6)微靜脈結締組織中的微動脈、微靜脈和毛細血管微循環:微動脈、微靜脈、神經和毛細血管毛細血管表面觀淋巴管系統

組成毛細淋巴管淋巴管淋巴導管淋巴(lymphaticcapillary)主要是回收到淋巴道內的組織液.1.毛細淋巴管:以盲端起始于組織內,互相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