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診斷學》課件-心電圖檢查_第1頁
《診斷學》課件-心電圖檢查_第2頁
《診斷學》課件-心電圖檢查_第3頁
《診斷學》課件-心電圖檢查_第4頁
《診斷學》課件-心電圖檢查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93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學習情境三心電圖檢查知識要求掌握心電圖的臨床應用價值,正常心電圖和常見異常心電圖的主要特點技能要求:具有正確連接心電圖的導聯和獨立進行操作心電圖機的能力具有閱讀心電圖的能力具有分析異常心電圖的能力項目目標素質要求具有愛傷意識具有臨床邏輯思維能力具有認真嚴謹的工作態度具有服務意識項目目標

心電圖問題:這份心電圖圖形有哪些特點?第一節

臨床心電圖基本知識一、心電圖的產生原理心電圖概念心電圖應用范圍心電產生的原理心電向量概念心電圖(ECG):在體表放置兩個電極,分別用導線連接到心電圖機的兩端按照心臟激動的時間順序,將體表兩點間的電位差記錄下來,形成一條連續的曲線

心電圖應用范圍

心電圖是ICU常用的監測項目可監測心率和心律,發現和診斷心律失常、心肌缺血及估計心臟起博器的功能和藥物治療的效果。心電圖之父EinthovenWillemEinthoven

(1860~1927),出生印度尼西亞,荷蘭Leiden大學生理學和組織學教授發展了弦式電流計使心電圖記錄更為精確,創立的心電圖波形名稱(P、Q、R、S、T)和雙極肢體導聯系統一直沿用至今,發表了多篇重要的心電圖論文

1924年獲得諾貝爾醫學獎

心電產生的原理心肌細胞的電變化主要是細胞膜內、外的電位變化,即膜電位變化。膜電位是細胞內、外離子活動的表現。心肌細胞在靜息狀態下,膜外為帶正電荷的陽離子;膜內為帶負電荷的陰離子。在心肌細胞的除極和復極過程中,離子跨膜流動,造成細胞內、外的電位變化。心肌細胞除極與復極向量的方向:電穴(負電)→電源(正電)除極的方向:心內膜→心外膜向量:心內膜指→心外膜復極的方向:心外膜→心內膜向量:心內膜指→心外膜物理學中:探測電極放在電源一側,可記錄到正向波探測電極放在電穴一側,可記錄到負向波故面對向量的電極記錄到正波背對向量的電極記錄到負波心電圖波形形成的三條基本法則

1.除極方向朝向導聯的正極,出現向上的正波2.除極方向朝向導聯的負極,出現向下的負波。3.除極方向與導聯垂直,出現雙向波。心電向量概念物理學將既有數量大小,又有方向性的量叫做向量。心肌細胞在除極和復極的過程中所產生的電偶,既有數量大小,又有方向性,稱為心電向量。向量的綜合原則平行同向-相加平行異向-相減成角-平行四邊形法則

二、心電圖各波段組成心肌細胞電位圖與體表心電圖的關系心肌細胞電位圖反映單個心肌細胞的電活動體表心電圖則是反映無數心肌細胞的綜合電活動。(以心室為例)。心電圖與動作電位的關系0相,相當于心電圖上的QRS波群;1相,相當于J點,即QRS波群與S-T段的連接點2相,相當于S-T段;3相,相當于T波;4相,相當于靜止狀態的等電位線;0相至3相末,相當于Q-T間期。心肌細胞電位圖與體表心電圖的關系圖心臟除極、復極與心電圖各波段的關系心臟的特殊傳導系統心電圖各波段組成P波P波代表左右心房除極過程的電位變化。心臟激動的起源為竇房結,最先傳導至心房,所以在心電圖中首先出現的是P波。心電圖各波段組成代表心房開始除極至心室開始除極。P-R間期心電圖各波段組成QRS波群左右心室除極的電位變化。QRS波群可由一個或多個成份組成。心電圖各波段組成ST段和T波S-T段:代表心室早期復極的電位和時間變化。T波:反映心室晚期快速復極過程中的電位和時間改變。心電圖各波段組成Q-T間期心室開始除極至心室復極完畢全過程的時間。心電圖基本知識三、心電圖導聯體系標準導聯加壓肢體導聯胸導聯導聯軸心電圖導聯體系標準導聯Ⅰ導聯:左上肢接正極,右上肢接負極;Ⅱ導聯:左下肢接正極,右上肢接負極;Ⅲ導聯:左下肢接正極,左上肢接負極。心電圖導聯體系加壓單極肢體導聯avR導聯:右上肢接正極,左上肢、左下肢接負極。avL導聯:左上肢接正極,右上肢、左下肢接負極。avF導聯:左下肢接正極,右上肢、左上肢接負極。心電圖導聯體系胸導聯中心電端與心電圖機的負極相連,探查電極接于心電圖機的正極,探查電極安放在心前區不同的位置,即胸導聯導聯探查電極放置位置

V1胸骨右緣第4肋間V2胸骨左緣第4肋間V3V2至V4兩點連線的中點V4左鎖骨中線與第5肋間相交處V5左腋前線V4水平處V6左腋中線V4水平處胸導聯檢測電極的位置心電圖導聯體系

導聯軸各導聯的正負極假設連線肢導聯額面六軸系統胸導聯六軸系統肢導聯額面六軸系統

ⅠⅡⅢavRavLavF上下左右胸導聯六軸系統V1V2V3V4V5V6后前左右心電圖基本知識第二節心電圖測量心電圖圖紙特點HR測量EKG各波段測量平均心電軸心電圖測量心電圖圖紙特點心電圖紙為坐標紙,每個小方格的長、寬各為1.0mm。橫向:心電圖紙橫向坐標的距離代表時間,記錄常規心電圖時,心電圖的走紙速度為25mm/s,故每一小格代表0.04s。縱向:心電圖紙縱向坐標的距離代表電壓的振幅,標準電壓為1mv

等于10mm,每小格電壓等于0.1mv。心電圖測量HR測量心率:心臟跳動的頻率。單位:次/分鐘(bpm)計算:規則心律:HR=60/P-P間期(s)或

R-R間期(s)。不規則心律:HR=60/(10個P-P間期(s)或R-R間期(s)

÷10);常用于房顫、房撲中心室率的計算。HR=15大格中R的數量,×20心電圖測量HR測量心房纖顫計算:心率=4×20=80次分正常心率計算:心率=60/0.9=67次/分ECG各波段測量時間的測量電壓的測量間期測量S-T段測量心電圖測量平均心電軸定義:指心室除極過程中,心室除極綜合向量電勢的方向和大小。電軸偏移的計算方法:目測法:觀看QRS波群主波方向。振幅法(作圖法)查表法:利用Ⅰ、Ⅲ導聯QRS波群電壓代數和查表,求出心電軸值。平均心電軸目測法根據Ⅰ、Ⅲ導聯QRS波群的主波方向,大致估計心電軸有否偏移。Ⅰ、Ⅲ主波均向上,電軸不偏;Ⅰ↑,Ⅲ↓,電軸左偏Ⅰ↓,Ⅲ↑,電軸右偏電軸

電軸不偏電軸右偏電軸左偏平均心電軸振幅法將Ⅰ、Ⅲ導聯R波和S波的代數和分別記于Ⅰ、Ⅲ導聯軸上,然后自兩點引垂線,二垂線相交點與0點連線和Ⅰ導聯的夾角即為電軸偏移度。電軸偏移的臨床意義心電軸左偏見于左室肥大,左前分支傳導阻滯。心電軸右偏見于右室肥大,左后分支傳導阻滯。心電軸偏移可受生理因素影響:橫位心:心電軸左偏(肥胖、妊娠、腹水等)。垂位心:心電軸右偏(瘦長型、嬰兒)。正常心電軸及其偏移查表法鐘向轉位定義:指心臟沿其長軸旋轉。(長軸:自心臟的主動脈根部至心尖)從心尖部朝心底部方向觀察分類:順鐘向轉位和逆鐘向轉位1.順鐘向旋轉:右室面波形向左前方移動。V3呈rS型為中度,V5呈rS型為重度左移.2.逆鐘向旋轉:左室面波形向右前方移動。V3呈Rs型為中度,V1呈Rs型為重度右移.

鐘向轉位鐘向轉位臨床意義1.順鐘向轉位見于右心室肥大,肺氣腫,肺心病。2.逆鐘向轉位見于左心室肥大(輕度)。心電圖基本知識小結

常用的心電圖導聯(標準導聯、單極肢體導聯、胸導聯,包括各導聯的名稱、安放部位、波形特點)平均心電軸的檢測方法,主要是目測法,平均心電軸的臨床意義

正常心電圖正常心電圖

正常心電圖

P波P波:心房除極波,代表左右心房除極的電位和時間。1.形態:高尖、雙向、低平、雙峰、倒置。在Ⅰ、Ⅱ、aVF、V3~V6

直立,aVR倒置。2.時限:<0.12s3.電壓:<0.25mv(肢導聯);<0.20mv(胸導聯)

P-R間期1.PR間期:代表心房開始除極至心室開始除極的時間。即房室傳導總時間。2.測量:P波起點到QRS波群起點間的時距。P-R間期正常值及其臨床意義1.正常成人心率在60-100次/分時為0.12~0.20s,隨年齡、心率不同而不等,年齡越小,心率越快,P-R間期越短。老年人<0.22s。2.臨床意義:P-R間期延長,常見于房室傳導阻滯。QRS波群1.QRS波群:心室除極波,代表心室除極的時間、電壓變化。2.命名:第一個正向波稱為R波;R波之前的負向波稱為Q波;R波之后第一個負向波稱為S波;第二個正向波稱為R’波;R波之后第二個負向波稱為S’波;只有一個負向波稱為QS波。QRS波群波幅<5mm的用小寫q、r、s;波幅≥5mm的用大寫Q、R、S。胸導聯QRS波群正常圖形

正常心室除極始于室間隔中部,自左向右方向除極(方向:自左向右下);隨后左右心室游離壁從心內膜朝心外膜方向除極(方向:自右向左);左室基底部與右室肺動脈圓錐部是心室最后除極部位(方向:向左后)。V1~6的正常形:

V1~2:rS型r/S<1V3~4:RS型R/S≈1V5~6:以R波為主(qRs、Rs、qR、R)R/S>1

正常心電圖胸前導聯QRS波群特點正常心電圖QRS波群正常值1.時限:正常成人≤0.11s,多數在0.06~0.10s,平均0.08s。2.電壓:胸導聯:①RV1

<1.0mv,RV1+SV5

<1.05mv;②RV5<2.5mv;③RV5+SV1<4.0mv(男);<3.5mv(女)

肢導聯:①RavR

<0.5mv;②左室RavL<1.2mv;RavF<2.0mv;RⅠ<1.5mv;QRS波群正常值3.Q波正常值:(avR聯除外)時限<0.04s,電壓<1/4R。不應有切跡,V1~2不應有Q或q波,但可為QS型。4.低電壓:(1)在6個肢導聯中,每個QRS波群電壓算術和均≤0.5mv,稱為肢導聯低電壓;(2)在6個胸導聯中,每個QRS波群電壓算術和均≤0.8mv,稱為胸導聯低電壓;(3)肢導聯低電壓加胸導聯低電壓稱為低電壓。肢導聯低電壓

肢導聯各QRS波群R+S<0.5mv。QRS波群臨床意義

⑴時間延長:常見于心室肥大、室內傳導阻滯等。

⑵電壓增高:常見于正常青年男性、心室肥大等。

⑶電壓降低:常見于肺氣腫、心包積液、心肌損害,肥胖等。

⑷異常Q波(時限、電壓、形態異常):常見于心肌梗死、肺心病、心肌病等。

ST段ST段:自QRS波群終點(J點)到T波的起點間的時距。代表心室緩慢復極過程。1.正常時限:<0.15s。2.與等電線在同一水平位上。在等電線以下,稱為壓低;在等電線以上,稱為抬高。正常壓低:每個導聯均<0.05mv;正常抬高:V1~2<0.3mv;V3<0.5mv;V4~6<0.1mv。ST段3.臨床意義:

⑴時限延長:常見于低血鈣(>0.16s)。

⑵ST壓低:常見于心肌缺血,心肌損害。

⑶ST抬高:常見于心肌損傷,急性心肌梗死,急性心包炎。ST段壓低ST段V2~V6水平型壓低0.10~0.15mv。ST段抬高ST段V1~V6弓背型抬高0.20~0.80mvST段Ⅰ、aVL弓背型抬高0.20~0.30mvT波1.T波:心室復波,代表心室快速復極的時間、電壓變化。2.電壓:在R波為主的導聯中,T波不應小于同導聯R波的1/10,V3最高可達1.5mv。3.方向:在R波為主的導聯中,T波與R波同向。4.形態:T波上升支緩慢,下降支迅速,雙支不對稱;頂光滑無切跡。5.臨床意義:

⑴T波低平(<1/10R)、雙向、雙峰、倒置(與R波方向相反):常見于心肌缺血,低血鉀等。

⑵T波高聳:A.雙肢對稱,底窄,呈“帳篷狀”。常見于高血鉀。B.如T大于R,且與ST段連續抬高,見于早期心肌梗死。T波高聳T波倒置Q-T間期QT間期:為心室除極與心室復極的總時間。代表心室肌電收縮的全過程。測量:自QRS波群起點到T波的終點間的時距。(包括QRS波時限、S-T段、T波時限)1.正常值:成年人心率60~100次/分時,Q-T間期為0.32-0.44s。心率快,Q-T間期短;心率慢Q-T間期長。Q-T間期2.臨床意義:

⑴Q-T間期延長:提示心肌缺血,心肌損害,藥物影響(胺碘酮、奎尼丁)、或電解質紊亂(低血鉀、低血鈣)。

⑵Q-T間期縮短:見于高血鈣,洋地黃效應,高血鉀。Q-T間期Q-Tc1.QTc:R-R間期為1s(心率60次/分)時的Q-T間期。(將實測Q-T間期與心率校正到心率為60次/分時的Q-T間期。)2.計算公式:Q-Tc=實測Q-T間期/R-R1/23.正常值:不超過0.44sU波1.U波:代表繼電位的影響,即心肌激動的“后繼電位”。2.時間:一般出現在T波后0.02~0.04s。<1/2T。3.方向:與T波方向一致。4.臨床意義:

⑴U波過高:常見于低血鉀。

⑵U波倒置:常見于高血鉀和心肌損害如冠心病、心肌梗死。U波小兒心電圖特點1.心率:較成人快,在10歲以后,成人心率。2.P波:時限較短(兒童<0.10s)振幅在新生兒較高,可達0.25mv3.QRS波群:右心室占優勢;4.T波:變異性較大,新生兒常出現低平,倒置。心電圖基本知識復習思考題

胸導聯的常規導聯有多少?簡述其安放部位?平均心電軸的目測法怎么判斷,電軸偏移的意義?如何判斷ST段偏移,并說出偏移的臨床意義?繪畫一組正常的心電圖。

第三節心房、心室肥大一、心房肥大心房肥大時,由于心房除極向量增大與心房傳導延遲,在心電圖上表現為P波振幅增高和(或)P波時間延長。右心房肥大示意圖右心房肥大心電圖特點1、P波尖而高聳,其振幅≥0.25mv,以Ⅱ、Ⅲ、avF導聯表現最突出。2、胸導聯P波電壓≥0.2mv。3、P波時間正常。右心房肥大心電圖P波高尖,又稱肺性P波。常見于慢性肺心病、某些引起右心房負荷過重的先天性心臟病。右心房肥大左心房肥大示意圖左心房肥大心電圖特點

1、P波增寬≥0.12s,常呈雙峰型,兩峰間距≥0.04s,在I、II、aVL導聯最為顯著,典型者多見于二尖瓣狹窄,稱為“二尖瓣型P波”。

2、V1導聯P波先正后負,V1負向P波時間乘以振幅,稱為P波終末電勢(Ptf)。Ptf≤-0.04mm.s。左心房肥大雙心房肥大心電圖特點1、P波增寬≥0.12s,P波電壓≥0.25mv。2、V1導聯P波高大雙相,上下振幅均超過正常范圍。雙側心房肥大二、心室肥大正常人左室壁是右室壁厚度的3倍,故左室除級綜合向量大于右室向量。

1、當左室肥厚時占優勢的情況更明顯,EKG有明顯改變.2、右室輕度肥厚時,因左室占優勢的改變不明顯,EKG可正常;明顯肥厚時(超過左室),才會出現除級綜合向量改變,EKG異常。左室肥大心電圖特點1.左室高電壓的表現:V5或V6的R波>2.5mv或RV5+SV1>4.0(男);>3.5mv(女)Ⅰ導聯的R波>1.5mv;aVL的R波>1.2mv,;aVF的R波>2.0mv或RI+SIII>2.5mv。

2、心電軸左偏,一般不超過-30°。3、QRS波時間0.10s~0.11s。(一般小于0.12s)4、ST-T改變(與主波方向相反)。在R波為主的導聯,其ST段可呈下斜型壓低達0.05mV以上,T波低平、雙向或倒置。左室肥大右室肥大心電圖特點1.右心室高電壓:V1或V3R導聯R/S≥1,V5導聯R/S≤1或S波比正常加深;Rv1+Sv5>1.05mV(重癥>1.2mV);aVR導聯的R/q或R/S≥1(或R>0.5mV)。2.少數病人可見V1導聯呈QS型,qR型(除外心肌梗死)3.心電軸右偏≥+900(重癥>+1100)4.ST-T改變:右胸導聯(V1,V2)ST段壓低,T波雙向倒置。右心室肥大心電圖雙室肥大心電圖特點1、大致正常心電圖由于兩心室的綜合向量均增大而互相抵消所致。2、主要表現出一側心室肥大心電圖:單一左心室肥大居多,右心室肥大往往被掩蓋。3、同時出現雙側心室肥大的圖形:少見,表現為既有右室肥大的心電圖特征(如V1導聯R波為主,電軸右偏等),又存在左室肥大的某些征象(如V5導聯R/S>1,R波振幅增高等)。第四節心肌缺血與ST-T異常改變

冠狀動脈粥樣硬化是導致心肌缺血的主要因素。心肌缺血時,心肌復極不能正常進行,并可在與缺血區相關導聯上發生ST-T異常改變。一、缺血型改變

1、心內膜下心肌缺血:復極較正常延遲,使原來與心外膜復極向量相抗衡的心內膜復極向量減弱或消失,使T波向量增高。

2、心外膜下心肌缺血:復極逆向(心內膜→心外膜),T波倒置。缺血型T波改變(箭頭表示T波向量方向)二、損傷型改變心內膜下心肌損傷時,心外膜導聯ST段壓低,心外膜下心肌損傷時,心外膜導聯ST段抬高。一般缺血時,缺血部位導聯上ST段壓低;嚴重缺血時,缺血部位導聯上ST段抬高。ST段下移≥0.05mv,水平型、上斜型或下斜型下移。ST段抬高見于變異性心絞痛、心外膜下心肌損傷時。損傷型ST段改變三、臨床意義

1、典型心絞痛:

ST段壓低(水平或下斜型下移≥0.1mv)和/或T波倒置。

2、慢性冠狀動脈供血不足:持續恒定的ST改變(水平或下斜型≥0.05mv)和/或T波倒置,低平,正負雙向。

3、暫時性對應ST段抬高伴T波高尖,為變異性心絞痛。冠狀動脈供血不足第五節心肌梗死

心肌梗死絕大多數是由冠狀動脈粥樣硬化所引起的急性心肌缺血﹑損傷和壞死,是冠心病的嚴重類型。除了臨床表現外,心電圖的特征性改變及其演變規律是確定心肌梗死診斷和判斷預后有主要意義。一、心肌梗死的基本圖形:(一)“缺血型”改變:①缺血發生在心內膜下,T波高尖;②缺血發生在心外膜下,出現倒置T波。(二)“損傷型”改變:①心內膜下損傷,ST段下移;②心外膜損傷ST段抬高。(三)“壞死型”改變:出現病理性Q波(≥0.04s;≥1/4R或QS波群)。二、心肌梗死的圖形演變及分期早期(超急性期):首先T波高大,很快出現ST段斜型抬高,與高聳直立T波相連。QRS波可以振幅增大、時間增寬。急性期:出現異常Q(QS)波,ST段弓背向上抬高,可形成單向曲線,以后逐漸下降,高聳T波開始降低、倒置和加深。近期(亞急性期):ST段基本恢復至等電位線,T波由倒置逐漸變淺。陳舊期(愈合期):ST-T恢復正常,或T波持續低平或倒置,殘留壞死Q波,少數Q波也可以變小或逐步消失。急性心肌梗死的圖形演變與分期三、定位診斷一般主要根據梗死圖形出現的導聯判斷。前間壁:V1~V3出現梗死圖形前壁:V3~V5出現梗死圖形廣泛前壁:V1~V5出現梗死圖形下壁:II、III、aVF出現梗死圖形高側壁:I、aVL出現梗死圖形后壁:V1、V2、V3R導聯R波增高,V7~V9出現梗死圖形

廣泛前壁心肌梗死前間壁心肌梗死名詞解釋:肺型P波、二尖瓣型P波1.簡述左心室肥大的診斷依據。2.簡述急性心肌梗死的特征性心電圖改變。3.簡述急性心肌梗死心電圖的演變過程。

第六節心律失常一、概述(一)定義:心臟沖動的起源、頻率、節律、傳導途徑和速度異常時,稱心律失常。心律失常是十分常見的,許多疾病和藥物都可引起和誘發心律失常期前收縮是最常見的心律失常(二)心臟傳導系統及生理心臟傳導系統由形成沖動與傳導沖動的特殊心肌組成。它分為竇房結,結間束,房室結,希氏束,左、右束支以及浦氏纖維網等自律性、興奮性、傳導性受交感與迷走神經支配心臟的特殊傳導系統1.沖動起源異常(1)竇性心律失常:竇速;竇緩;竇性心律不齊;竇性停搏(2)異位節律:

1)主動:期前收縮;陣發性心動過速;撲動;顫動

2)被動:逸搏;逸搏心律

(三)心律失常的分類2.沖動傳導異常(1)生理性:干擾與脫節(2)病理性:各部位傳導阻滯(包括竇房、房內、房室、室內)及意外傳導。(3)傳導途徑異常:預激綜合征按治療學分類:快速性和緩慢性二、竇性心律失常竇性心律:心臟沖動起源于竇房結的心律

竇性心律失常當心律仍由竇房結所發出的沖動所控制,但頻率過快、過慢或不規則稱之。竇性心律1、P波在Ⅰ、Ⅱ、aVF導聯直立,aVR倒置2、P-R間期0.12~0.20S3、P波頻率60~100次/分4、最長的PP間期與最短PP間期相差<0.12~0.16S1.ECG特性:1)竇性P波2)P波速率>100次/分,頻率大多在100~150次/分。3)通常逐漸開始與終止(一)竇性心動過速2.病因可見于健康人、運動員、睡眠狀態等病理性:心臟病、顱內高壓、甲減、藥物、阻塞性黃疸、嚴重缺氧、低溫及竇房結病變等(三)竇性心動過緩1.ECG特性:1)竇性P波2)P波速率<60次/分(P-P間隔>1.0S)3)常伴心律不齊(P-P間期之間的差異>0.12S)2.病因可見于健康人、運動員、睡眠狀態等病理性:心臟病、顱內高壓、甲減、藥物、阻塞性黃疸、嚴重缺氧、低溫及竇房結病變等(三)竇性心律不齊竇性心律的節律明顯不規則,在同一導聯上的P-P間期大于0.12S。多見于青少年或自主神經功能不穩定者,常與呼吸有關。

(四)竇性停搏(竇性靜止)

定義:竇房結在一段時間內不能產生沖動。1.心電圖特點1)很長一段時間內無P波發生,或P波與QRS波群均不出現

2)長的PP間期與基本的竇性PP間期無倍數關系3)長時間的竇性停搏后,下位的潛在起搏點,如房室交界處或心室可發出單個逸搏或逸搏性心律。2.病因:1)病理性:多見,各種病因所致的竇房結功能低下。器質性心臟病如AMI、SSS、,

腦血管意外等,藥物中毒如洋地黃、奎尼丁、β阻滯劑、胺碘酮;血鉀過高等2)非病理性:迷走神經張力過高或頸動脈竇過敏癥(五)病竇綜合征(SSS)是由于竇房結或周圍組織病變,導致多種心律失常的綜合表現。1.心電圖表現:嚴重的竇性心動過緩,每分鐘少于50次竇性停搏和(或)竇房阻滯。心動過緩與心動過速交替出現。心動過緩為竇性心動過緩,心動過速為室上性心動過速,心房顫動或撲動。如病變同時累及房室交界區,則竇性停搏時,可長時間不出現交界性逸搏,或伴有房室傳導阻滯,稱為雙結病變。2.病因:傳導系統的退行性病變及冠心病、心肌病及心肌炎等三、期前收縮期前收縮定義:竇房結以外的異位起搏點過早發出沖動控制心臟收縮所致。是臨床上最常見的心律失常。部位房性室性(最常見)交界性頻率偶發:偶然發作頻發:>5次/分形態單源性——單個異位起搏點,同導聯上出現形態相同多源性——多個異位起搏點,同導聯上出現不同形態

二、三聯律:早搏有時呈規律的出現,如每隔一個或二個正常心搏后出現一個早搏(或每隔一個后出現二個早搏),且周而復始連續發生,即稱之。病因

1、生理性:健康人過勞、情緒緊張、過度吸煙、飲酒、濃茶、咖啡時出現2、病理性:各種心臟病,如冠心、風心、心肌炎、心肌病、二尖瓣脫垂等3、藥物影響:洋地黃中毒、奎尼丁、普魯卡因胺、腎上腺素、麻醉藥等4、其他:電解質紊亂、心臟手術、心導管檢查等(一)房性早搏P′房性早搏ECG特點1、提前出現的P’波,形態與竇性P波稍有差別2、P’-R間期≥0.12S3、P’波后的QRS波多正常4、期前收縮后代償間歇多不完全5、其他:未下傳;室內差異傳導房性期前收縮(二)房室交界性期前收縮ECG特點提前出現QRS波群與逆行P波;逆行P波在QRS波群之前PR間期<0.12s,

在QRS波群之后PR間期<0.20s;QRS波群形態通常正常;其后有完全性代償(三)室性早搏

P′房性早搏ECG特點1、提前出現的QRS波群寬大畸形,QRS時限≥0.12s2、提前出現的QRS波群其前無相關P波3、ST段、T波與QRS主波方向相反4、大多有完全性代償間歇四、異位性心動過速

定義:是異位節律點興奮性增強或折返激動引起的異位心律。是由三個或三個以上連續發生的期前收縮形成房性交界性按起搏點部位室性(希氏束分支以下)

室上性(希氏束以上)

(一)異位性心動過速的病因1、室上性心動過速(室上速):常見于無器質性;也可因心臟病、甲亢及洋工黃中毒等引起2、室速:多見于器質性,最常見為冠心病、急性心梗;也可見于洋地黃中毒、電解質紊亂、Q-T間期延長綜合征、奎尼丁或胺碘酮中毒等,偶有發生于無無器質性心臟病患者。(二)心電圖表現1.陣發性室上速——心電圖起、止突然,通常由一個房性期前收縮觸發心率160~250次/分,心律規則P波為逆行性,常埋藏于QRS波內或位于其終末部位,并與QRS波群保持恒定關系QRS波形態及時限正常暫時性ST段壓低和T波倒置

PVT,F為室性融合波,C為心室奪獲波

2.室速——心電圖特點QRS波形態寬大畸形,T波與主波相反心室率140-200次/min,心律規則或略不規則;房室分離,室率大于房率;P波與QRS波無固定關系心室奪獲或室性融合波,是確診室速最重要依據3.非陣發性心動過速加速性自主心律,有三種呈漸起漸止的特點;溫醒現象頻率比陣發性心動過速慢,但比逸搏心律快。交界性心律的頻率為70~130次/分;室性心律的頻率為60~100次/分。多形室速陣發性室速尖端扭轉型室速4.尖端扭轉型室性心動過速心電圖特征:心室率160~280次/分鐘;發作時室性QRS波群振幅和方向每隔3~10個心搏圍繞等電位線上下扭轉;發作短暫,可自行停止,但易復發或轉為室顫;Q-T間期常延長,通常>500ms,并伴U波高大五、撲動與顫動當自發性異位搏動的頻率超過陣速的范圍時形成撲動或顫動

按部位室性:室撲(VF)、室顫(Vf)房性:房撲(AF)、房顫(Af)(一)病因1.房撲與房顫:陣發性房撲:見于無器質性心臟病持續性房撲:見于器質性心臟病風心、冠心病、高心病、酒精中毒、甲亢等。陣發性房顫:見于健康人、器質性持續性房顫:見于器質性心臟病風心孤立性Af:發生在無心臟病變基礎者2.室撲與室顫——病因

常為器質性心臟病及其他疾病臨終前發生缺血性心臟病、急性心梗、心肌病、嚴重低血鉀等藥物毒性作用:洋地黃中毒,胺碘酮,奎尼丁等電擊、雷擊、溺水等低鉀、低鎂、缺氧、高碳酸血癥創傷性心臟檢查和心臟手術(二)心電圖表現房撲,房室呈2∶1傳導

1.房撲1.房撲房撲——ECG特點:竇性P波消失,代之以鋸齒狀的F波,振幅一致、形狀相似、間隔規則頻率250~350次/分;心室率規則或不規則,取決于房室傳導率是否恒定,房室比例多為2:1、3:1或4:1QRS波群形態和時限一般正常ECG特點:竇性P波消失,代之以大小、形態、間隔不一的f波,頻率350~600次/分;R-R間隔絕對不規則,心室率約100-160次/分QRS波群形態一般正常2.房顫快速率房顫慢速率房顫100~160次/分<100次/分3.室撲ECG特點:P-QRS-T波群完全消失,代之以連續快速而相對規律的波幅寬大的正弦波頻率為150~300次/分4.室顫定義:心室各部分肌纖維發生極快而不協調的亂顫結果:心臟無排血(=心臟停搏)心、腦等重要器官和周圍組織血液灌注停止阿-斯發作或猝死(是最危急的心律失常)室顫ECG特點

P-QRS-T波群完全消失形態、頻率及振幅完全不規則的室顫波(波浪曲線)頻率為150~500次/分心室撲動和心室顫動六、心臟傳導阻滯

心臟傳導阻滯可發生在傳導系統的任何部位,如竇房阻滯、房內阻滯、房室傳導阻滯、室內傳導阻滯。按阻滯程度可分為一度(傳導延緩),二度(部分激動不能下傳)和三度(傳導完全中斷)。器質性心臟病,最常見。如冠心(心梗)、心肌炎心肌病、先心、高血壓、甲減等藥物中毒:洋地黃、β-阻滯劑、CCB、奎尼丁等電解質紊亂:如高鉀心臟手術迷走神經張力過高:正常人或運動員可發生病因(一)竇房阻滯指竇房結沖動下傳心房發生障礙,表現為到達心房的時間延長、部分或全部不能到達,可為一過性或永久性。按其程度可分為一度、二度、三度阻滯。體表心電圖不能顯示竇房結電活動,因而無法確立一度竇房阻滯的診斷。三度竇房阻滯與竇性停搏鑒別困難,特別當發生竇性心律不齊時。僅有二度竇房阻滯可通過心電圖作出診斷。竇房阻滯心電圖特征1、二度Ⅰ型(莫氏Ⅰ型)心電圖表現為P-P間期進行性縮短,直至出現一次長P-P間期,該長P-P間期短于基本P-P間期兩倍。二度Ⅰ型竇房阻滯2、二度Ⅱ型(莫氏Ⅱ型)心電圖表現為長P-P間期為基本P-P間期的整倍數。竇房阻滯后可出現下位起搏點逸搏或逸搏心律二度Ⅱ型竇房阻滯(二)房室傳導阻滯(AVB)

按其阻滯程度分三度:Ⅰ度:竇性沖動自心房至心室的時間延長(全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