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頭暈醫案分析(頭暈伴惡心嘔吐2周)_第1頁
中醫頭暈醫案分析(頭暈伴惡心嘔吐2周)_第2頁
中醫頭暈醫案分析(頭暈伴惡心嘔吐2周)_第3頁
全文預覽已結束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中醫頭暈醫案分析(頭暈伴惡心嘔吐2周)包某,女,65歲。初診:2011年6月13日。主訴:頭暈伴惡心嘔吐2周。現病史:2周前無明顯誘因出現頭暈,伴有惡心嘔吐,吐白粘涎液,時有心慌、胸悶,患者頭暈時必須平躺,頭部不能轉動,不欲睜眼,視物旋轉,在家靜滴培他定、丹參針、碳酸氫鈉后緩解。現癥見頭暈微痛,不能久視物,納食可,口干口粘不欲飲水。舌質紅,邊有齒痕,苔薄白,脈左弦右滑。辨證:脾虛飲停。治則:溫脾化飲。處方:小半夏加茯苓湯加減。方藥:半夏10g,云苓12g,炒白術15g,澤瀉30g,桂枝10g,炙甘草6g。7劑,水煎服,日一劑。二診:患者服上方后諸癥稍減輕,現時有因惡心嘔吐引起頭暈,時有頭暈引起惡心嘔吐,全身乏力,畏寒,納眠可,舌淡紅,苔薄白,脈細滑無力。以前時候胃脘部脹滿不適,需松腰帶才能緩解,現進食后腹部脹滿減輕。予以中藥調方:方藥:黨參18g,半夏15g,厚樸10g,竹茹15g,僵蠶15g,茯神30g,遠志10g,生龍骨30g,蘇葉12g,白礬10g(另包)分3次沖服。7劑,水煎服,日一劑。按語:本案眩暈,患者頭暈,伴有惡心嘔吐,吐白粘涎液,口干口粘不欲飲水,時有心慌、胸悶,苔白脈弦滑等,此心下有支飲無疑,陽氣被遏,飲邪上犯,所以冒眩。脾失健運,痰濕中阻,清陽不升,頭竅失養,發為眩暈。脾氣虛則津液不能上承,但體內本不缺水,故出現口干口粘不欲飲水。漢代張仲景認為,痰飲是眩暈的重要致病因素之一,如《金匱要略》:“心下有支飲,其人苦冒眩,澤瀉湯主之”及“卒嘔吐心下痞,膈間有水,眩悸者,小半夏加茯苓湯主之”。《醫門法律》云:金匱即從水精不四布,五精不并行之處以言其患,始先不覺,日積月累,水之精華,轉為渾濁,于是遂成痰飲,必先團聚于呼吸大氣難到之處,其勢愈逆矣,痰飲之患,未有不從胃起著矣。若果脾胃虛寒,陽氣痞塞,嘔吐涎沫者,宜溫其中。據“病痰飲者當以溫藥和之”之理,當選澤瀉湯合小半夏加茯苓湯以治水飲。然二方利水之力較猛,恐飲去過速,內傷心陽,據《傷寒論》:“發汗過多,其人叉手自冒心,心下悸,欲得按者,桂枝甘草湯主之”。方中用桂枝入心,辛溫助陽,甘草甘溫益氣,再助心中陽氣復生,二藥合用,辛甘化陽,陽復而陰濟,使心得以安寧。此處用桂枝甘草湯,意義頗深。一則防水飲凌心;二則防利水過度損傷陰液,采取陽升陰長,陽中求陰之義;三則體現未病先防之思想。四則助心陽驅散陰寒之水氣。三方合治,使得陰水得除,心陽得復。二診患者頭暈好轉,但出現胃脘脹滿,當辨別虛實治之。觀患者進食后腹脹減輕,身乏力等,可知為虛性腹脹。據《傷寒論》:“發汗后,腹脹滿者,厚樸生姜半夏人參湯主之”。此雖非發汗之后,但利水亦屬此類。故取厚樸生姜半夏人參湯加減,應手取效。從病因病機上分析,密切結合臨床癥狀,認識到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