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語文文言文斷句及句式復習指導_第1頁
初中語文文言文斷句及句式復習指導_第2頁
初中語文文言文斷句及句式復習指導_第3頁
初中語文文言文斷句及句式復習指導_第4頁
初中語文文言文斷句及句式復習指導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5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文言文斷句及句式復習

一、文言特殊句式1.判斷句是以名詞、代詞或名詞性詞組為謂語,對主語直接表示判斷的句子。文言文中的判斷句式通常是借助于虛詞構成一定格式來表示的,主要表示法有以下幾種:☆“……者……也”這是古漢語判斷句的典型結構。“者也”可以單用,可以雙用,可以合用,也可以不用。例:有亭翼然臨于泉上者,醉翁亭也。《醉翁亭記》☆“……是……”“是”在文言中表判斷,這種情況比較少。例:同是天涯淪落人。《琵琶行》☆動詞“為”表判斷例:此為何若人?(這是怎樣的人?)《墨子》☆副詞“乃”“即”“則”“皆”表判斷例:若事之不濟,此乃天也。《赤壁之戰》此則岳陽樓之大觀也。《岳陽樓記》環滁皆山也。《醉翁亭記》☆否定判斷例:“人非圣賢,熟能無過。”以上是判斷句常見的表示形式,譯成現代漢語時,都要在主語和謂語之間加判斷詞“是”。2.被動句所謂被動句是就主語和謂語的關系而言的,主語不是動作行為的主動者,而是動作行為的承受者。現代漢語中的被動句一般用介詞“被”來表示。為方便學習,我們把古漢語中的被動句,分為兩大類,即標志被動和意念被動。▲標志被動(主要有四類標志)☆“于(乎)式”表被動,介詞“于(乎)”用在動詞后,引出動作行為的主動者。例:不拘于時,學于余。《師說》☆“……見……”/“……見……于……”式例:吾長見笑于大方之家。《莊子秋水》☆“為……”“為所……”“為……所……”式例:而為秦人積威之所劫。《六國論》☆“……被……”式(文言中較少見)今日被驅遣,小姑如我長。《孔雀東南飛》▲意念被動沒有表示被動的介詞出現,需要聯系上下文去理解。例:帝感其誠。《愚公移山》3.倒裝句文言文中的倒裝句包括謂語前置句(主謂倒裝)、賓語前置句、狀語后置句(介詞結構后置)、定語后置句。在漢語的語法中,句子的成分(主、謂、賓、定、狀、補)的位置在古今漢語中是一致的。但有時因為表達的特殊需要而出現倒裝現象。現代漢語也有不少倒裝句,但古代漢語中的倒裝句形式更多,格式也更固定。▲謂語前置(主謂倒裝)一般是為加強感嘆和疑問的語氣。例: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賓語前置(四種常見類型)☆疑問句中代詞賓語前置疑問句中,疑問代詞作賓語,是疑問句中賓語前置的兩個必要的條件,缺一不可。疑問代詞有孰、何、誰、易、安、奚、惡、胡等,疑問語氣詞有乎、諸、邪、哉等。例:微斯人,吾誰與歸?《岳陽樓記》沛公安在?《史記》☆否定句中的代詞賓語前置否定句一般常有否定副詞不、毋、無、未、莫、非、勿等。否定句,代詞作賓語,是否定句中賓語前置的兩個必要條件。例:忌不自信。《鄒忌諷齊王納諫》我無爾詐,爾無我虞。《左傳》☆用“之”或“是”把賓語提到動詞前例:何陋之有?《陋室銘》☆一般句式中的介詞賓語前置例:全石以為底。《小石潭記》▲定語后置在現代漢語中,定語一般在中心詞的前面。文言文中定語有時在中心詞的后面,這是為了使中心詞突出,或者為了使句子更流暢順口。☆數量性定語的后置:數量詞作定語往往放在中心詞的后面。例:馬之千里者,一食或盡粟一石。《馬說》☆定語后置的標志:“者”(譯為“……的”)“之”例:求人可使報秦者。《廉頗藺相如列傳》例: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岳陽樓記》▲狀語后置(介賓結構后置)在現代漢語中介賓結構一般用在謂語動詞的前邊充當狀語,而在文言中介賓結構常常會用在謂語動詞之后。我們稱之為狀語(介賓短語)后置。☆“于(乎)+賓語”結構這類介賓結構在文言文中最多,可以表示處所、比較、被動、對象等。這種結構一般后置于謂語動詞之后。例:苛政猛于虎也。《捕蛇者說》(表示比較)刻唐賢今人詩賦于其上。《岳陽樓記》(表示處所)趙氏求救于齊。《觸龍說趙太后》(表示對象)☆“以+賓語”結構例:五畝之宅,樹之以桑。《寡人之于國也》4.省略句古人寫文章,常常為了語言的簡練,在不影響表情達意的情況下,行文時便省去一些重復的詞語,這種省略某詞或某成分的現象,在文言文中非常普遍,其中不少省略在現代漢語中是不允許的。文言中的省略句主要有主語省略、謂語省略、動詞賓語省略、介詞賓語省略和介詞省略等。▲主語省略☆對話省例:(孟子)曰:“獨樂樂,與人樂樂,孰樂?”(王)曰:“不若與人。《孟子》▲謂語省略☆對話省例:曰:“學詩乎?”曰:“未(學詩)也。”《論語》☆承前省例:上醫醫國,其次(醫)疾。《國語》☆蒙后省例:躬自厚(責)而薄責于人,則遠怨矣。《論語》▲動詞賓語省略☆對話省例:王曰:“賢者亦有此樂乎?”孟子對曰:“有(此樂)。”▲介詞賓語省略指介詞“以”“與”“為”等介詞的賓語的省略。例:忠之屬也,可以(之)一戰。豎子不足與(之)謀。《鴻門宴》▲介詞“以”“于”的省略現代漢語中,介詞是不能省略的。文言文中,介詞一般也不可以省略。古漢語中,只有“以”“于”可以省略。例:死馬且買之(以)五百金,況生馬乎?《戰國策》

二、文言文斷句方法斷句是文言文閱讀理解題中的一種常考題型,主要考查的是對文言句意停頓的判斷。斷句是正確理解和翻譯文言語句的基礎。常見的題型有兩類:(一)選擇題,比如“對文中畫線句子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二)畫線題,比如“請用‘/’給文中畫線句子斷句”。1方法:主謂之間要停頓例句:宮婦左右/莫不私王。(《鄒忌諷齊王納諫》)2方法:謂賓之間要停頓例句:忘/路之遠近。(《桃花源記》)3方法:謂語中心詞和介賓短語之間要停頓例句:生/于憂患,死/于安樂。(《生于憂患,死于安樂》)4方法:句首發語詞后要停頓例句:夫/戰,勇氣也。(《曹劌論戰》)5方法:句首關聯詞后要停頓例句:雖/乘奔御風。(《三峽》)6方法:句首狀語后要停頓例句:嘗/與人傭耕。(《陳涉世家》)7方法:“古二今一”型詞語之間要停頓例句:可/以一戰。(《曹劌論戰》)8方法:表轉折意思的文言句子要按照“而前則前”的原則劃分朗讀節奏例句:①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愛蓮說》)②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岳陽樓記》)9方法:有省略成分的地方要停頓例句:問/(漁人)所從來。(《桃花源記》)10方法:“也”“乎”等語氣助詞后要停頓例句:宜乎/眾矣。(《愛蓮說》)

余聞之也/久。(《傷仲永》)11方法:古人的名、字、封號、謚號、謙稱、

自稱、別稱、尊稱、官名以及文體名稱等后面要停頓例句:①孤/常讀書。(《孫權勸學》)②廬陵/歐陽修也。(《醉翁亭記》)③以昭/陛下/平明之理。(《出師表》)

三、關于斷句五法古代沒有標點符號,所以文章中并無停頓的標志,讀時需要在理解的基礎上自己處理停頓,也就是所說的“句讀”,這分析停頓的過程叫斷句。明辨句讀,要綜合運用古代漢語字詞句及古代歷史文化等方面的知識。中考對斷句的考查,從題型來講有兩種:一是客觀題,一是主觀題。從材料的來源來看,有的出自所選文段,有的出自其他典籍,還有的出自教材后的補充文段。從所選語句的特點來看,有的句式整齊,有的有明顯的標志。從考查重點來看,側重于語法停頓而非語音停頓,一般不考具體的標點,只要求用斜線斷開。一起來看看文言文斷句的“五找”法吧!

技法一:找名(代)詞和現代漢語一樣,名詞或代詞一般也常常作句子的主語和賓語。斷句時可以先找出名詞,如人名、地名、國名、朝代名、官職名等。也可以先找出代詞,如吾、予、余、爾、汝、公、卿、君、若、其、彼、此等。需要注意的是:①文言文中,人名第一次出現時往往用全稱,以后再出現就只提名不提姓了。②這些名詞和代詞作主語,那么它的前面就可能斷開;如果作賓語,那么它的后面也可能要斷開。例:匡衡勤學而無燭/鄰舍有燭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以光映書而讀之。

技法二:找虛詞古人寫文章,不用標點符號,他們明辨句讀,虛詞就成了重要的標志。尤其是一些語氣詞和連詞的前后,往往是應該斷句的地方。①句首的語氣詞:其、蓋、凡、唯、盍、夫、且夫、若夫

等前面可斷句;常用于句首的相對獨立的嘆詞,如嗟夫、嗟乎、嗚呼等,前后都可斷句。②句末語氣詞:也、矣、焉、耳、哉、而已(陳述句末尾),與(歟)、耶(邪)、乎(疑問句末尾),哉、夫、兮(感嘆句末尾),上述這些句末語氣詞后可斷句。例:天下事有難易乎/為之/則難者亦易矣/不為/則易者亦難矣/人之為學有難易乎/為之/則難者亦易矣/不為/則易者亦難矣。③以、于、為、而、則等連詞常用在句中。還要注意,“乎”用在句中相當于“于”,不能點斷;“也”用在句中起舒緩語氣的作用,可斷可不斷;“夫”有時也作指示代詞用在句中,不能點斷。④句首常見關聯詞:茍、雖、雖然、縱、縱使、向、向使、假使、是故、于是、然、然而、然則、況、而況、且、若夫、至于、至若、是以、繼而、豈、豈非等前面大多可以斷句。⑤句首常見時間詞:傾之、向之、未幾、已而、久之、既而、俄而等時間詞前面大多可以斷句。

技法三:找對話文言文中對話、引文常常用“曰”“云”“問”“言”等為標志,兩人對話,一般在第一次問答出現人名,以后就只“曰”,而把主語省略。

技法四:找修辭頂真、排比、對偶、反復是文言文中最常見的修辭方法。這一特點,又為斷句提供了方便。例:秦王坐章臺見相如/相如奉璧奏秦王/秦王大喜/傳以示美人及左右/左右皆呼方歲。(頂真)例:故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騏驥一躍,不能十步;駑馬十駕,功在不舍。鍥而舍之,朽木不折;鍥而不舍,金石可鏤。(對偶)例:向為身死而不受/今為宮室之美為之/向為身死而不受/今為妻妾之奉為之/向為身死而不受/今為所識窮乏者得我而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謂失其本心。(反復)

技法五:找句式文言文中有很多特殊句式。如“……者……也”是典型的判斷句式,“為……所……”是典型的被動句式。還有一些固定句式,如:“何……有”(宋何罪之有?);“如……何”(如太行、王屋何?);“唯……是……”(唯余馬首是瞻)“非唯……抑亦……”(非唯天時,抑亦人謀。);“不亦……乎”(不亦說乎?);“何……為”(秦則無禮,何施之為?);“無乃.....乎”(無乃不可乎?);“可得……歟”(可得聞歟?);“得無……乎”(得無異乎?)等,可以幫助斷句。

文言文斷句模擬精練

1.下列斷句正確的一項是()A.千古風/流人物B.非/蛇鱔之穴/無可寄/托者C.焉用/亡鄭/以陪鄰D.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答案】C【詳解】本題考查學生古詩文斷句、停頓的能力。A.“風流”是“杰出”的意思,中間不能斷開。B.“寄托”是“藏身”的意思,中間不能斷開。D.“檣櫓”指“曹操的水軍戰船”,中間不能斷開。故選C。2.下列句子停頓不正確為一項是(

)A.師道之不傳也/久矣B.其聞道也/固先乎吾C.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D.吾從而/師之【答案】D【詳解】本題考查學生文言文朗讀斷句能力。D.結合句意斷句。“從”,跟隨;“而”,連詞,無義;“師”,意動用法,以……為師。句意:我跟隨他然后向他學習(以他為師)。正確為“吾從/而師之”。故選D。3.下列文句中,斷句錯誤的一項是(

)A.師道之不傳/也久矣B.則/知明/而/行無過矣C.看/萬山/紅遍,層林/盡染D.糞土/當年/萬戶侯【答案】A【詳解】本題考查斷句能力。A項,“師道之不傳也久矣”的意思為“從師的風尚不流傳很久了”,其中“也”為句中語氣詞,表停頓,所以正確的斷句為“師道之不傳也/久矣”。故選A。4.下列句子停頓不正確的一組是(

)A.假輿/馬者B.故/木受繩則直C.善/假于物也D.吾嘗/跂而望矣【答案】A【詳解】試題分析:本題考查文言斷句。此類試題解答時,是先疏通大意,然后利用句中的人名、地名、官職名、文言虛詞、句子結構以及語段中動詞的賓語或補語等斷句。A項,需要結合句意內容斷句。“假”是借助的意思,正確為“假/輿馬者”。故選A。5.下列句子朗讀節奏或句讀有錯誤的一項是(

)A.恰/同學/少年,風華/正茂B.看/萬山/紅遍,層林/盡染C.我要用手指/那涌向天邊的排浪D.師道之不傳/也久矣【答案】D【詳解】本題考查詩歌朗讀中的節奏和停頓。D項,“也”是句中表停頓的助詞,起舒緩語氣的作用,應該在“也”后停頓。故選D。6.下列詩句朗讀節奏有錯誤的一項是(

)A.攜來/百侶/曾游,憶/往昔/崢嶸歲月/稠B.問/蒼茫/大地,誰主/沉浮C.看/萬山/紅遍,層林/盡染D.指點/江山,激揚文字,糞土/當年/萬/戶侯【答案】D【詳解】本題考查對詩歌朗讀節奏劃分的能力。讀駢句,節奏必須整齊劃一,凡四字句皆兩字一頓。根據語法結構劃分節奏。“激揚文字”和“指點江山”都是動賓結構,“指點江山”在動賓之間停頓,則“激揚文字”也應在動賓之間停頓。掌握古文化知識,做好停頓。比如別稱、尊稱,官名、文體名稱等。若遇到這些情況要做停頓。“萬戶”指一萬戶;萬家;官名。“侯”是指封建制度五等爵位的第二等:侯爵。所以D項的正確停頓是:指點/江山,激揚/文字,糞土/當年/萬戶/侯。故選D。【點睛】詩歌朗讀節奏劃分可根據以下原則:1.語義單位劃分法,如詞或詞組;2.成分劃分法,主謂賓,定狀補;3.助詞依附法,即將表時、動態的助詞劃在前面的修飾成分內;4.誦讀檢驗法,節奏是為了更好地表達詩歌的意旨和情感,一旦劃分影響表達則無價值。因此,劃分節奏后誦讀一下,看是否影響表達。7.給下面畫線處斷句,用“/”表示:古之學者為己,今之學者為人。君子之學也以美其身小人之學也以為禽犢故不問而告謂之傲問一而告二謂之囋。傲,非也;囋(zá),非也;君子如響矣。(《荀子·勸學篇》)A.君子之學/也以美其身/小人之學也/以為禽犢/故不問/而告謂之傲/問一而告二謂之囋。B.君子之學也/以美其身/小人之學也/以為禽犢/故不問而告謂之傲/問一而告二謂之囋。C.君子之學/也以美其身/小人之學/也以為禽犢/故不問而告謂之傲/問一而告二謂之囋。D.君子之學也/以美其身/小人之學/也以為禽犢/故不問/而告謂之傲/問一而告二謂之囋。【答案】B【詳解】本題考查文言斷句的能力。此類試題解答時,是先疏通大意,然后利用句中的人名、地名、官職名、文言虛詞、句子結構以及語段中動詞的賓語或補語等斷句。對于文言斷句類型的題目,不要急于答題,應當先誦讀這個篇段,通過誦讀,力求對全文的內容有個大體的了解,憑語感將能斷開的先斷開,逐步縮小范圍,然后再集中精力分析難斷處,遵循先易后難的原則。文言斷句能力是文言文閱讀能力的一個重要標志,斷句時首先要仔細閱讀文段,把握語段的基本意思,然后充分利用各種標志詞及句式特點斷句。具體做法,可以找名詞(如人名、地名、官名、族名、器物名、動物名、植物名、時間等),找虛詞(如句首語氣詞、句末語氣詞、句首關聯詞、句首時間詞等),找對話(注意曰、云、言等詞),找修辭(如對偶、反復之類),找固定結構(如“是以”、“以故”等),找對稱句式。本題所給文段從內容來看,講的是君子和小人對待學習的不同態度,“也”多做句末語氣詞,“君子之學也,以美其身;小人之學也,以為禽犢”對偶句;“故不問而告謂之傲;問一而告二謂之囋”的內容上是對比。找到這些信息,答案就可以得到了。故選B。8.以下文段選自《師說》,斷句最正確的一項是()A.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于弟子/聞道有先后/術業有專攻/如是而已B.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于弟子/聞道有先后/術業有專攻/如是而已C.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于弟子聞道/有先后術業/有專攻如是而已D.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于弟子聞/道有先后術/業有專攻如/是而已【答案】B【詳解】試題分析:本題主要考查文言語句斷句。注意“是故”表示總結,“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于弟子”,注意結構對稱,理解意思斷句。9.下列古詩文的句內停頓,正確的一項是A.上食/埃土,下飲/黃泉,用心/一也。(荀子《勸學》)B.嗟乎!師道之不傳/也久矣!欲人之無惑/也難矣!(韓愈《師說》)C.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贏得/倉皇北顧(辛棄疾《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D.以賂秦之地/封/天下之謀臣,以事秦之心/禮/天下之奇才。(蘇洵《六國論》)【答案】C【詳解】此題考查把握文言文語句句內停頓的能力。把握文言文語句的句內停頓,需要在理解句意的基礎上,對不能斷開的結構要研究前后語句的含義及聯系,看看斷在哪里語意才能明白,詞語前后的聯系往往都有標志可尋,只要抓住了這些標志,就可以輕松斷句。A項停頓錯誤,應為“上/食埃土”“下/飲黃泉”。B項停頓錯誤,“師道之不傳也久也”句,停頓應在“也”的后面,“欲人之無惑也難矣”句,停頓應在“也”的后面。C項句內停頓正確。D項停頓錯誤,“封”與“禮”后面跟的是賓語,不能有停頓。故選C。10.下面文言短文中畫線部分斷句斷句正確的一項是()謝公與人圍棋,俄而謝玄淮上信至,看書竟默然無言徐向局客問淮上利害答曰小兒輩大破賊意色舉止,不異于常。(節選自《世說新語》)A.看書竟默然無言/徐向局/客問/淮上利害/答曰/小兒輩大破賊/意色舉止B.看書竟默然無言/徐向局客/問淮上利害/答曰/小兒輩大破賊/意色舉止C.看書竟/默然無言/徐向局/客問淮上利害/答曰/小兒輩大破賊/意色舉止D.看書/竟默然無言/徐向局/客問淮上利害/答曰/小兒輩大破賊/意色舉止【答案】C【詳解】此題考核文言斷句的能力,答題時注意一些常見的句尾、句首標志性的詞語,句子結構的對稱,文中詞語充當的成分,句子成分的省略,敘事內容的變化等。句中“竟”是“結束”的意思,“默然無言”是看書的表現,中間斷開;“客”作后句的主語,前面斷開,故選C。

中考真題演練

一、江蘇省淮安市2023年中考題:請用“/”標出下面句子的朗讀停頓。(標一處)(2分)馬

也解析:此題不用看原文就可以判斷其斷點處,初步具備文言語感的初中同學,應該在讀一兩遍之后,迅速感覺到這是一個典型的文言文判斷句,其格式是標準的“……者……也”,在“者”的后面可以停頓。在課文《陳涉世家》中的開篇第一句就是:陳勝者,陽城人也。因此,此題的答案是:馬者/王之所愛也。

二、遼寧省大連市2023中考題:

乙文中加色畫線句子斷句正確的一項是(

)(2分)A.漢軍盡/來只有此耳/今日并可生擒/然后平定天下。B.漢軍盡來/只有此耳/今日并可生擒/然后平定天下。C.漢軍盡/來只有此耳/今日并可生擒然/后平定天下。D.漢軍盡來/只有此耳/今日并可生擒然/后平定天下。解析:此句不看原文,也可以根據語感與常識來判斷停頓之處。同學們先把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