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課 現代戰爭與不同文化的碰撞和交流 同步練習(含答案)-2023-2024學年高二下學期歷史統編版(2019)選擇性必修三_第1頁
第13課 現代戰爭與不同文化的碰撞和交流 同步練習(含答案)-2023-2024學年高二下學期歷史統編版(2019)選擇性必修三_第2頁
第13課 現代戰爭與不同文化的碰撞和交流 同步練習(含答案)-2023-2024學年高二下學期歷史統編版(2019)選擇性必修三_第3頁
第13課 現代戰爭與不同文化的碰撞和交流 同步練習(含答案)-2023-2024學年高二下學期歷史統編版(2019)選擇性必修三_第4頁
第13課 現代戰爭與不同文化的碰撞和交流 同步練習(含答案)-2023-2024學年高二下學期歷史統編版(2019)選擇性必修三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4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現代戰爭與不同文化的碰撞和交流一、選擇題1.法國駐印度支那總督于1926年寫道:“這場用鮮血覆蓋了整個歐洲的戰爭……在距我們遙遠的國度里喚起了一種獨立的意識。……在過去幾年中……一切都發生了變化。”上述材料反映了戰爭的影響是()A.引發了十月革命B.促進了殖民地國家和民族的覺醒C.和平主義思潮興起D.歐洲各國發生了無產階級革命運動2.二戰促進了民族解放運動的發展,主要表現在()①東歐和亞洲興起了一系列人民民主國家②戰后殖民體系迅速瓦解③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力量在戰爭中得到發展A.①②③B.①③C.②③ D.①②3.二戰后,新加坡和韓國社會經濟都曾出現過高速增長的繁榮景象。從生產力發展的角度考慮,其根本原因在于()A.制定了外向型經濟發展戰略B.實現了產業結構的更新換代C.普遍發展國家壟斷資本主義D.科技水平與勞動者素質提高4.關于獨立后的印度,說法錯誤的是()A.政治體制學習英國B.實行政教分離政策C.仍然崇尚甘地思想D.文化呈現單一特征5.二戰后,亞洲國家如新加坡、韓國、印度等經濟顯著發展,在文化上,他們也有共通之處。對此說法正確的是()A.引進外國先進技術是經濟發展的根本原因B.優先發展出口工業,以外向型經濟為主C.國營經濟和私營經濟必須共同發展D.把本民族文化與西方文化有機融合6.《全球通史》中寫道:第二次世界大戰后,不可阻擋的革命浪潮席卷諸殖民帝國,極其迅速地結束了歐洲的統治。戰后的30多年中,總共有96個國家贏得了獨立。上述材料旨在說明第二次世界大戰()A.是人類歷史上的一場浩劫B.粉碎了帝國主義稱霸世界的野心C.促進了世界殖民體系的瓦解D.對維護世界和平產生深遠的影響7.甘地領導了印度的非暴力不合作運動、埃及發生了華夫脫運動、墨西哥卡德納斯進行了資產階級性質的改革。他們涉及的主題是()A.第一次世界大戰后亞非拉民族民主運動高漲B.反封建的資產階級革命C.資產階級性質的改革D.反殖民主義斗爭8.二戰后,埃及、肯尼亞、坦桑尼亞等國雖使用英語或法語,但都規定以本土語言為官方語言;新加坡、韓國等有著儒家文化背景的國家,重視發揚寬容和諧、吃苦耐勞和社會為先等精神,同時也注意吸收西方文化精華。這些現象說明,二戰后()A.第三世界發展壯大 B.經濟全球化推動文化交流C.各國發展道路一致 D.全球化和多樣性的協調統一9.毛澤東說:“1917年的俄國革命喚醒了中國人,中國人學得了一樣新東西,這就是馬克思列寧主義。”中國人之所以接受馬克思主義是因為()A.新文化運動解放了思想B.工人階級登上政治舞臺C.馬克思主義產生于革命斗爭實踐D.中國革命實踐的需要10.—戰后,協約國聲稱用民族自決的原則來處理國際問題,但實際上卻經常根據他們自己的利益違反這一原則。下列選項與之相吻合的是()A.對戰敗國德國的制裁B.確認波蘭的獨立和疆界C.將德國在中國山東的權益交給日本D.對意大利入侵埃塞俄比亞聽之任之11.關于獨立后的印度,說法錯誤的是()A.政治體制學習英國 B.實行政教分離政策C.仍然崇尚甘地思想 D.文化呈現單一特征12.二戰后,非洲民族解放運動浪潮不斷發展。1958年法國總統戴高樂上臺后,通過談判承認法屬阿爾及利亞獨立,并使大多數說法語的非洲國家在20世紀60年代初獲得了獨立。此舉意在()A.加速世界殖民體系瓦解 B.重塑法國的大國形象C.遏制不結盟運動的發展 D.削弱美蘇兩極的力量二、綜合題13.(2023·湖北期末)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公元前8世紀,羅馬人仿照希臘語字母創制了拉丁字母。隨后,統治者對地中海沿岸地區開展了長達數個世紀的軍事征服。帝國版圖擴張以后,拉丁語也隨之傳播到被征服地區。公元4世紀,《米蘭敕令》宣布基督教為羅馬帝國的國教,同時,神學家哲羅姆將希臘語本的《圣經》翻譯成拉丁語,該譯本奠定了拉丁語作為中世紀歐洲宗教語言的權威地位。經過1000多年的積淀,歐洲構建了一個以拉丁語為主要媒介語的知識網絡。14—16世紀人文主義學者試圖要復興的文化涉及大量希臘語和拉丁語作品。因此,文藝復興在某種程度上也意味著拉丁語復興。15世紀早期,西歐的民族國家誕生后,法語、西班牙語和葡萄牙語等民族語言成為身份認同的象征。16世紀德國的馬丁·路德主張使用德語舉行宗教儀式。他還將《圣經》由拉丁語翻譯為德語。此期,英國愛德華六世甚至宣布宗教儀式必須“要以英國人民自己的語言來進行”。材料二16世紀初,英語仍然只是英倫三島的語言。1588年,英國海軍擊敗西班牙無敵艦隊,正式開啟全球擴張模式。截至19世紀末,英國的殖民地覆蓋全球四分之一的人口及土地,標志著英語已經從英倫三島走向世界,成為一種“日不落的語言”。一戰后,法國代表應英美雙方的強烈要求,不得不接受在簽署條約時也同時使用英語。二戰后,在美國的主導下,英語進一步鞏固了其外交語言的地位。——以上材料均摘編自王亞藍、劉海濤《國際通用語的發展演變特點與模式》(1)根據材料一,指出拉丁語成為國際通用語的原因。(2)根據材料一、二并結合所學,分析拉丁語和英語成為國際通用語的不同之處。現代戰爭與不同文化的碰撞和交流一、選擇題1.法國駐印度支那總督于1926年寫道:“這場用鮮血覆蓋了整個歐洲的戰爭……在距我們遙遠的國度里喚起了一種獨立的意識。……在過去幾年中……一切都發生了變化。”上述材料反映了戰爭的影響是()A.引發了十月革命B.促進了殖民地國家和民族的覺醒C.和平主義思潮興起D.歐洲各國發生了無產階級革命運動【答案】B2.二戰促進了民族解放運動的發展,主要表現在()①東歐和亞洲興起了一系列人民民主國家②戰后殖民體系迅速瓦解③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力量在戰爭中得到發展A.①②③B.①③C.②③ D.①②【答案】A3.二戰后,新加坡和韓國社會經濟都曾出現過高速增長的繁榮景象。從生產力發展的角度考慮,其根本原因在于()A.制定了外向型經濟發展戰略B.實現了產業結構的更新換代C.普遍發展國家壟斷資本主義D.科技水平與勞動者素質提高【答案】D4.關于獨立后的印度,說法錯誤的是()A.政治體制學習英國B.實行政教分離政策C.仍然崇尚甘地思想D.文化呈現單一特征【答案】D5.二戰后,亞洲國家如新加坡、韓國、印度等經濟顯著發展,在文化上,他們也有共通之處。對此說法正確的是()A.引進外國先進技術是經濟發展的根本原因B.優先發展出口工業,以外向型經濟為主C.國營經濟和私營經濟必須共同發展D.把本民族文化與西方文化有機融合【答案】D6.《全球通史》中寫道:第二次世界大戰后,不可阻擋的革命浪潮席卷諸殖民帝國,極其迅速地結束了歐洲的統治。戰后的30多年中,總共有96個國家贏得了獨立。上述材料旨在說明第二次世界大戰()A.是人類歷史上的一場浩劫B.粉碎了帝國主義稱霸世界的野心C.促進了世界殖民體系的瓦解D.對維護世界和平產生深遠的影響【答案】C7.甘地領導了印度的非暴力不合作運動、埃及發生了華夫脫運動、墨西哥卡德納斯進行了資產階級性質的改革。他們涉及的主題是()A.第一次世界大戰后亞非拉民族民主運動高漲B.反封建的資產階級革命C.資產階級性質的改革D.反殖民主義斗爭【答案】A8.二戰后,埃及、肯尼亞、坦桑尼亞等國雖使用英語或法語,但都規定以本土語言為官方語言;新加坡、韓國等有著儒家文化背景的國家,重視發揚寬容和諧、吃苦耐勞和社會為先等精神,同時也注意吸收西方文化精華。這些現象說明,二戰后()A.第三世界發展壯大 B.經濟全球化推動文化交流C.各國發展道路一致 D.全球化和多樣性的協調統一【答案】D9.毛澤東說:“1917年的俄國革命喚醒了中國人,中國人學得了一樣新東西,這就是馬克思列寧主義。”中國人之所以接受馬克思主義是因為()A.新文化運動解放了思想B.工人階級登上政治舞臺C.馬克思主義產生于革命斗爭實踐D.中國革命實踐的需要【答案】D10.—戰后,協約國聲稱用民族自決的原則來處理國際問題,但實際上卻經常根據他們自己的利益違反這一原則。下列選項與之相吻合的是()A.對戰敗國德國的制裁B.確認波蘭的獨立和疆界C.將德國在中國山東的權益交給日本D.對意大利入侵埃塞俄比亞聽之任之【答案】C11.關于獨立后的印度,說法錯誤的是()A.政治體制學習英國 B.實行政教分離政策C.仍然崇尚甘地思想 D.文化呈現單一特征【答案】D12.二戰后,非洲民族解放運動浪潮不斷發展。1958年法國總統戴高樂上臺后,通過談判承認法屬阿爾及利亞獨立,并使大多數說法語的非洲國家在20世紀60年代初獲得了獨立。此舉意在()A.加速世界殖民體系瓦解 B.重塑法國的大國形象C.遏制不結盟運動的發展 D.削弱美蘇兩極的力量【答案】B二、綜合題13.(2023·湖北期末)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公元前8世紀,羅馬人仿照希臘語字母創制了拉丁字母。隨后,統治者對地中海沿岸地區開展了長達數個世紀的軍事征服。帝國版圖擴張以后,拉丁語也隨之傳播到被征服地區。公元4世紀,《米蘭敕令》宣布基督教為羅馬帝國的國教,同時,神學家哲羅姆將希臘語本的《圣經》翻譯成拉丁語,該譯本奠定了拉丁語作為中世紀歐洲宗教語言的權威地位。經過1000多年的積淀,歐洲構建了一個以拉丁語為主要媒介語的知識網絡。14—16世紀人文主義學者試圖要復興的文化涉及大量希臘語和拉丁語作品。因此,文藝復興在某種程度上也意味著拉丁語復興。15世紀早期,西歐的民族國家誕生后,法語、西班牙語和葡萄牙語等民族語言成為身份認同的象征。16世紀德國的馬丁·路德主張使用德語舉行宗教儀式。他還將《圣經》由拉丁語翻譯為德語。此期,英國愛德華六世甚至宣布宗教儀式必須“要以英國人民自己的語言來進行”。材料二16世紀初,英語仍然只是英倫三島的語言。1588年,英國海軍擊敗西班牙無敵艦隊,正式開啟全球擴張模式。截至19世紀末,英國的殖民地覆蓋全球四分之一的人口及土地,標志著英語已經從英倫三島走向世界,成為一種“日不落的語言”。一戰后,法國代表應英美雙方的強烈要求,不得不接受在簽署條約時也同時使用英語。二戰后,在美國的主導下,英語進一步鞏固了其外交語言的地位。——以上材料均摘編自王亞藍、劉海濤《國際通用語的發展演變特點與模式》(1)根據材料一,指出拉丁語成為國際通用語的原因。(2)根據材料一、二并結合所學,分析拉丁語和英語成為國際通用語的不同之處。答案:(1)原因:羅馬長期的軍事征服和擴張;基督教的發展與傳播;文藝復興的推動。(2)不同:拉丁語主要是區域性通用語言,英語則逐步成為全球性通用語言;拉丁語在16世紀受到民族語言的沖擊逐漸喪失通用語的地位,英語則在美國的主導下保持國際通用語的地位。解析:(1)原因:根據材料一“統治者對地中海沿岸地區開展了長達數個世紀的軍事征服。帝國版圖擴張以后,拉丁語也隨之傳播到被征服地區”可知,羅馬長期的軍事征服和擴張;根據材料一“神學家哲羅姆將希臘語本的《圣經》翻譯成拉丁語,該譯本奠定了拉丁語作為中世紀歐洲宗教語言的權威地位”可知,基督教的發展與傳播;根據材料一“文藝復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