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高考歷史復習(新高考專用)中國古代史選擇題精練60題_第1頁
2024年高考歷史復習(新高考專用)中國古代史選擇題精練60題_第2頁
2024年高考歷史復習(新高考專用)中國古代史選擇題精練60題_第3頁
2024年高考歷史復習(新高考專用)中國古代史選擇題精練60題_第4頁
2024年高考歷史復習(新高考專用)中國古代史選擇題精練60題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25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中國古代史-選擇題精練60題

『提示

中國古代史在高考選擇題中占比重較大。主要涉及四個大的階段:先秦時期、秦漢至隋唐時期、宋元時

期、明清時期。中國古代史考前選擇題60題,精選各地最新模擬試題,考生可依據題目提供的新情境,

結合朝代階段特征練習,助力精準發力。

高考試題命題整體突出:中華民族共同體(華夏認同、民族交融、邊疆治理);

文化自信(考古文物展示的時代特征與歷史價值)。

一、先秦時期(約170萬年前一公元前221年):中華文明的起源和奠基時期。

1、階段特征:經歷由原始社會到奴隸、封建社會的發展歷程;生產力不斷進步,精耕細作經濟模式確立,

中華文化萌生,奠定中華民族傳統文化基礎。政治大變革、經濟大發展、文化大繁榮、社會大動蕩、民族大

融合、國家趨向統一。

2、高頻考點:多考文化傳承與發展與社會進步和轉型(傳承、擴展、推動社會轉型與進步、和諧,民本、

進取;關注文化傳承與發展,仁、民本思想、道德、責任擔當意識。中國古代主流價值觀:和諧、民本、社

會責任感。

二、秦漢-魏晉-隋唐-宋元:中國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的建立、繁榮發展時期。

(一)階段特征:

1、秦漢時期(公元前221年—220):統一多民族國家的建立和鞏固時期。

2、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220—589):封建國家的分裂和民族大交融時期。

3、隋唐時期(581-907):封建社會高度繁榮時期;盛世繁榮、民族融合、中外交流頻繁。

4、遼宋夏金元時期(宋元時期)(907—1368):由多族政權并立,到元朝走向統一;經濟繁榮、民族融合。

(二)高頻考點:

1、秦漢:政治方面中央集權加強和地方治理;人才培養、儒學變化、史學素養。

2、魏晉隋唐:民族交融、制度創新、唐朝繁榮與開放。

3、宋元:封建經濟發展、商品經濟繁榮及其在社會領域影響、區域經濟發展(重心南移)、關注唐宋變革、

中央集權加強、思想變化和地方治理。

三、明清時期(1368年—1840):封建社會的衰落(盛世與危機)時期。

1、階段特征:統一的多民族國家進一步鞏固和發展;中國封建社會漸趨衰落。從世界歷史角度看,中國走

向封閉,由領先轉為落后,拉大了和世界的差距,逐漸落后于世界工業文明的潮流。

2、高頻考點:經濟對文化沖擊、中外交流與聯系加強化、明清文化;關注中外對比(14-17世界,橫向、

縱向)。

『精練60題

【試題指引:1T2題:】核心考點:中華文明起源(多元一體)。近兩年新增高頻考點。

1.良渚文化早期玉器以裝飾用玉為主,發展至中期,玉禮器逐漸成為身份、地位和財富的象征,不同等級

的人所使用和隨葬的玉禮器的用料和規格有著嚴格的等級限制。周朝六器中的玉琮、玉璧、玉鉞在良渚文化

中就已經出現。這反映出()

A.新石器時代蘊育著中國早期禮制文化B.早期國家逐步形成

C.周朝文化與良渚文化具有一脈相承性D.階級社會等級鮮明

2.(2024?新疆烏魯木齊?二模)刻劃符號是文字的先驅,我國新石器時代考古出土有刻劃符號的遺址至少

有17處。這些遺址時間不早于仰韶文化,地域分布廣泛,包括黃河、長江、珠江三大流域,在香港、臺灣

也有發現。這說明中國新石器時代()

A.文字系統已經建立B.早期國家開始出現

C.文字起源的多元性D.華夏文明的延續性

3.在考古發掘的商代貴族墓(位于河北)、周代虢國墓(位于河南)和秦國貴族墓(位于陜西)中都能夠

看到紅山文化的“玉豬龍”(見圖)等史前國寶,這些玉器都是承載著前代文化“盛德”的遺物,其所包

含著的“物精”即神圣生命力,要比制作這些玉器的紅山文化本身更加持久。這些玉器()

A.體現階級分化導致貧富加劇問題B.佐證中華文明起源多元一體格局

C.說明中國古代手工技藝發展迅速D.彰顯了中國早期共同信仰及審美

4.(2024?河北張家口?一模)下圖為考古發現的北方某些原始社會文化區域,包括陜北、晉北、內蒙古

中南部等地區,其遺址大多有石砌城墻保護,且分布在河谷斷崖上,形成時間正好與黃河流域氣候溫暖時

期(距今約8000—3000年)相吻合。據此推知,這一時期該區域()

A.生活呈現居無定所特征B.華夏認同觀念已然形成

C.早期農耕文明得到發展D.區域之間文化交流有限

5.(2024?浙江?二模)據最新發掘結果和測年數據顯示,普定穿洞遺址在早年發掘的地層之下發現新的地

層,年代跨越舊石器時代中期末段、晚期和新石器時代,將普定地區古人類活動史推至5.5萬年以前。這一

發現不僅豐富了貴州地區人類活動史,對重新認識約5.5萬年前的“穿洞人”和研究貴州高原舊石器時代中

晚期的文化面貌和格局,探討現代入起源、中國西南地區早期人類適應性策略的轉變、史前文化交流等學術

問題具有重要意義。這說明()

A.歷史記載的可靠與否須通過考古發掘加以核實與鑒別

B.不斷發現的史料可以豐富人們對已知歷史事實的認知

C.考古研究的最重要價值在于能夠推翻原有的歷史研究

D.最新科技的應用能夠讓史學研究立足現實,以古鑒今

6.(2024-內蒙古呼和浩特?一模)如圖名為彩繪龍紋陶盤,出上于具今4000多年的山西襄汾陶寺遺址,

盤內繪有一個長著蛇的身體,鱷魚的頭部,口中還吐出了一條類似禾苗形象的舌頭,盤曲的朱紅色龍紋。在

遺址中,這樣的龍盤只在四座大型墓葬中各出土一件,是王室使用的禮儀用品。在該陶器所處的這個時空中

()

A.審美取向追求質樸真實B.華夏認同觀念得到發展

C.龍已成為政治權力象征D.栽培作物開始定居生活

7.(2024?黑龍江齊齊哈爾?一模)紅山文化牛河梁遺址已發現43處遺址點,多為積石冢性質(如下

圖),其最大特點是無論是一地單冢或多冢,每個地點都設有一座具有王者身份的中心大墓,其他墓葬置

于中心大基南側。這反映出當時()

A.宗法觀念的萌芽B.區域文化相互交融發展

C.社會結構的變革D.成熟的奴隸制國家形成

8.(2024?廣西南寧?一模)石峽文化是嶺南地區的新石器時代文化,分布于廣東省北江和東江流域,因

最早發現于廣東韶關曲江縣石峽遺址而得名。考古發現,石峽文化與嶺南文化有著明顯區別,與良渚遺址

群的江西贛江流域的樊城堆文化關系更密切,因此又被稱為“樊城堆一一石峽文化”。這反映了新石器時

期()

A.文化遺存呈現多中心特點B.珠江流域與長江流域存在文化交流

C.中原文化向周邊地區傳播D.中華文明多元一體格局已基本形成

9.文獻資料與考古研究表明,中國遠古三大族團均有自己的圖騰。東夷族團的圖騰是鳥,華夏族團的圖騰

是龍,南苗族團的圖騰是犬。每個大族團的下屬民族或后裔民族又均有自己的圖騰,如商族的圖騰是玄鳥

(如圖),巴族的圖騰是虎等。這()

A.體現出南北文化的交融B.標志著中國概念的確立

C.折射出早期的文明生活D.反映了人對自然的征服

10.(2024?江西?一模)21世紀初,我國考古工作者在河南二里頭遺址中發現了“井”字形主干道路網

絡(如圖)。“井”字形道路還劃分出了祭祀區,其中發現有貴族居住的夯土建筑和包含銅器、玉器的墓

葬。這些考古發現表明,在中華文明的早期()

電頭那也千而小怠N

A.先民具有強烈的祖先崇拜觀念B.盛行居葬合一的網格城市布局

C.已經產生一定的城市規劃思想D.天圓地方的宇宙觀已得到認同

11.(2024?河南開封?二模)2023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初評結果揭曉,河南鄭州商都書院街墓地位

列其中。該遺址2號墓地出土的金覆面長18.3厘米,寬14.5厘米,重40克,含金量達88%(見左下圖)。

其實之前三星堆遺址5號坑也出土了一件金面具,寬度約23厘米,高度約28厘米,可以獨自立起(見右

下圖)。由此可知()

2022年出土的惠州商憫中?黃金面具2021斯出土?三星?"代I*朗黃上面具

A.中華文明起源具有多元性B.兩地文明可能有某些聯系

C.二星堆文明早于商城文明D.巴蜀文明來源自中原文明

12.(2024?安徽?二模)2024年央視春晚吉祥物龍辰辰的形象融合了多件國寶元素,其腹部的云雷紋來源

于青銅器何尊。云雷紋作為商周青銅器中使用頻率最高的幾何紋飾,流行時間很長。云雷紋的長期流行反映

了()

A.先民們的審美情趣B.對幾何圖形的崇拜

C.禮樂文化受到重視D.社會出現貧富分化

【試題指引:13-19題:】核心考點:早期國家特征(夏商周)。春秋戰國(社會轉型、華夏

認同、百家爭鳴)。其中,“華夏認同”屬于近兩年新增高頻考點。

13.(2024?遼寧?一模)西周初年,周公要求諸侯“宏于天,若德裕,乃身不廢在王命!”“士大夫不雜

于工商”,致力于心懷天下的事業。同時規定“凡民自七尺以上屬諸三官,農攻粟,工攻器,賈攻貨”,由

官府設工正、賈正進行監督管理,按人戶編制,世代為奴,不準遷徙改業。這反映出西周時期()

A.落實了以德治國的基本原則B.通過社會分工加強國家治理

C.周王贏得了“天下共主”地位D.塑造了“學而優則仕”的觀念

14.商代青銅器上的饕餐紋樣繁緡華美,其身份趨向神,是商人祖先崇拜的符號;西周初年的饕餐紋樣已

基本發展出清晰的外輪廓,出現了具有典型動物特征的獸首饕餐,呈現世俗化特征。這一變化反映了

圖1尊上鬟?戊(商)圖2大孟前上鬟?線(西周)

A.周代禮樂制度下等級較為森嚴B.先民人文意識的發物

C.周人強化商周更替的文化認同D.先秦宗教神權的終結

15.《儀禮?喪服傳》中記載,“君,謂有地者也。”鄭玄注:“天子諸侯及卿大夫有地者皆曰君。"賈公彥

在疏解此句時也說:“是諸侯之卿大夫有地者皆曰君,以其有地則有臣故也。……士無臣,雖有地不得君

稱。”這反映了周代分封制下()

A.存在多級君臣隸屬關系B.周天子的最高權力受到挑戰

C.君臣之間標準混亂無序D.宗法制確立了權力傳承標準

16.商周交替之際,有一批商人或受商文化影響的人群經鄂東南越過長江,溯湘江而上到達黃材盆地。這

些人南來時,不僅帶來了大量商代青銅器,而且帶來了中原先進的銅器鑄造技術,他們在治水流域定居下

來,建筑城池、鑄造銅器,創造出了燦爛的湖南炭河里文化和寧鄉青銅器。據此可知,當時的中國

()

A.南方青銅文化處于領先地位B.“武王克商”推動了商文化的擴張

C.南北經濟文化聯系有所加強D.西周宗法分封制逐漸向南方拓展

17.(2024?福建?一模)春秋中期以后,各國間的戰爭逐漸由“以禮為固”向“兵以詐立”過渡,即由

重“偏戰”(各占一面相對)的“堂堂之陣、正正之旗”演變為“出奇設伏、兵不厭詐”;由“點到即止”

向“奪地滅國”過渡。這()

A.說明華夏認同觀念不斷弱化B.適應了社會大變革的現實需要

C.表明地方割據勢力逐漸壯大D.反映出傳統宗法體系開始解體

18.《商君書》中記載了商鞅“驅以賞”的促農策略,即國家通過“驅以賞”的方法對力耕者賞以官爵,

或利用價格和稅收來鼓勵農耕,并采取抑末政策來引導民眾從事農業生產,從而在耕戰中“使生力與殺力

互相轉化”。商鞅的這一策略()

A.強化了皇權專制和獨裁B.推動了新興地主階級的發展

C.立足于農民階級的利益D.反映了儒法思想間相互借鑒

19.孟子主張“仁政”,將道德標準建立在利益追求之前,并以魚與熊掌為例,宣揚舍生取義;商鞅主張“耕

戰”,并以實利的誘惑、嚴密的法制和嚴厲的刑罰將人民強行導向務農與作戰。二人的主張均蘊含了()

A.儒法思想融合的趨勢B.“存天理,滅人欲”的思想

C.解決現實問題的訴求D.“民為邦本”的理論預設

【試題指引:20-28題:】核心考點:秦漢時期(國家統一、制度建設、邊疆治理)

20.美國著名歷史學家杰里?本特利在《新全球史》中強調秦漢兩朝的統治者們建立了復雜的官僚體系,

修建了四通八達的道路設施,在帝國內還鼓勵文化上的統一,在大約450年的時間里,秦朝和漢朝為中國的

發展提供了一種方向。這“一種方向”指的是()

A.統一多民族國家鞏固和發展B.官僚政治體系的發展和完善

C.道路建設維護了國家的統一D.思想文化領域多元化的發展

21.(2024?貴州黔東南?二模)據里耶秦簡顯示,洞庭郡遷陵縣官府往來公文的接收與發出都有準確的時

間記錄,不僅記錄了年、月、日,還精確到時辰。據此可推斷,秦朝官署集中辦公時段大致為地方時早上六

七點至下午四五點;公文傳遞則是全天候狀態。這說明秦朝()

A.監察機構較為完善B.地方行政運行規范有序

C.基層管理事無巨細D.地方官吏重視行政效率

22.臺灣學者管東貴在《中國傳統社會組織的血緣解紐》中指出:中國近三千年中,血緣組織力跟政治組

織力有對應消長的發展現象,其中有兩次明顯的突變,使中國社會分別進入“尚賢”和“尚法”的時代。

標志著這兩次突變的關鍵性史實是()

A.郡縣制實行《中華民國臨時約法》頒布B.察舉制推行南京臨時政府成立

C.科舉制開創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D.皇帝制度確立“依法治國”寫入憲法

23.如表關于秦朝的歷史評價主要反映了()

摘錄內容來源

明法度,定律令,皆以始皇起。司馬遷《史記?李斯列傳》

并吞戰國,海內為一、功齊三代。班固《漢書?主父偃傳》

然而公天下之端至秦始。柳宗元《封建論》

A.華夏認同觀念的形成B.公天下取代了家天下

C.以法治國理念的推行D.統一多民族國家建立

24.漢朝建立以后,統治者長期延續對周文王、周武王等周朝君主的祭祀,同時對姜尚、周公、召公等周

朝名臣大加褒揚。此外,漢朝還大肆宣傳周朝的“圣治”印象及八百年統治的國祚綿延。這些舉措

()

A.旨在迎合社會上的復古潮流B.加強了儒家思想在基層的滲透

C.有利于漢朝正統地位的塑造D.體現出漢朝對宗法關系的重視

25.西漢武帝(前141年一前87年在位)時期,淮南王劉安招納賓客,著《淮南子》并獻給朝廷。該書主張

統治者應當以“不治”為無為的最高原則,認為以儒家思想作為判斷是非的標準會導致“合己則是,不合己

則非”,而“世間萬物,豈能以一蓋之?”這一觀念在當時()

A.適應了中央集權強化的需要B.推動了漢武帝時期社會變革

C.反映了部分王國的政治立場D.動搖了儒家思想的正統地位

26.下圖是考古人員在尼雅遺址(在今新疆和田地區,漢代時是西域精絕國所在地)中發現的西漢時期四

川地區所產的織錦,上面有“五星出東方利中國”等篆體漢字,還有鳳凰、鸞鳥、麒麟、白虎等祥瑞紋

樣。這件文物可以證明()

A.西域地區絲織業有了很大發展B.漢朝對西域地區進行行政管理

C.西域與內地存在經濟文化交流D.漢朝與西方建立直接經濟聯系

27.漢武帝時期劃分十三州部,分設刺史,刺史擔有巡視監察官員和豪強之職,并可向朝廷推舉秀才;東

漢時期,州逐漸變成了凌駕在郡之上的地方行政機構,刺史甚至擁有行政權和領兵權等大權。這一轉變

A.沉重打擊了豪強地主勢力B.埋下了軍閥割據的嚴重隱患

C.進一步加強了對地方監察D.導致察舉選官制度完全失效

【試題指引:28-32題:】核心考點:魏晉時期(政權更迭、民族交融、江南開發)

28.洛陽漢代墓室中的壁畫裝飾,興起于西漢早期,流行于東漢,墓主多為高官顯貴或地方豪紳。下圖為

A.由崇尚天人合一轉向主張人定勝天B.由追求隨性寫意逐漸轉向追求自然寫實

C.由體現原始民主轉向主張尊卑貴賤D.由幻想迷信心理逐漸轉向享受世俗生活

29.(2024?江西上饒?一模)從東漢末起,我國氣候有了逐漸變冷的趨勢。到了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

氣溫降低更加明顯,西北地區草原面積大幅度減少。史料記載,曹操在銅雀臺(今河北)種植的橘子只開

花不結果。這一情況帶來的直接結果是()

A.人口內遷與南遷B.政權更迭頻繁C.生態環境的惡化D.民族交流交融

30.故宮博物院組織了一場名為“何以中國”的文物展覽,甘肅省博物館館藏“晉歸義羌侯”官印入選其

中(見下圖)。印為金質,駝鈕。印文小篆字體方正,布局嚴謹。這一文物入選此次主題展,主要原因是

()

A.展現了制印技術的精美B.體現出篆書藝術的魅力

C.象征著西晉國力的強盛D.是民族交融的歷史見證

31.南朝劉宋政權建立后,士族的兵權首先被剝奪,劉氏宗室督總諸軍,士族仍然可以不受改朝換代的影響

而繼續保持官位不墜。從劉宋到蕭梁,士族出身的官員比例從72%逐漸降至52.8%。這反映了南朝時期()

A.門閥士族社會影響力巨大B.社會階層流動空間受限

C.政治和權力結構發生變異D.江南大族勢力逐漸崛起

32.史載,在孝文帝改革之前,北魏先祖拓跋力微、沙漠汗等已經與中原王朝保持著較為密切的關系。北

魏建立者拓跋珪初定中原,即“以經術為先,立太學,置五經博士生員千有余,天興二年春,增國子太學

生員至三千”,后來繼位的統治者也采取了類似的舉措。這些記載表明()

A.北魏政權全面學習漢文化B.鮮卑族率先完成封建化轉型

C.中原文化加快了北魏發展D.孝文帝改革具有歷史傳承性

【試題指引:33-36題:】核心考點:隋唐時期(繁榮盛世、邊疆治理、制度創新)

33.唐代長安的造車業很活躍,造車的店鋪眾多,如通化門長店”多是車工之所居也,廣備其財,募人集

車,輪轅輻轂(車子的不同部分),皆有定價,每治片桐,通鑿三竅,懸錢百文。雖敏手健力,器用利銳

者,日止一二而已”。由此可見,長安的造車業()

A.經營方式靈活分工細致B.方便了民眾的日常出行

C.雇傭勞動生產發展成熟D.受到政府的鼓勵與支持

34.(2024?湖南?一模)開元二十四年,田琬任易州刺史兼高陽軍使。據《全唐文》記載,田琬“弱冠

游太學,尋師授《韓詩》《曲禮》,以為《小雅》傷于怨刺,《大戴》失于奢侈,功業宜先于濟理,章句非

急于適時。因讀《孫吳兵法》《衛霍別傳》,遂仗劍從軍,以功授合黎府別將”。這說明()

A.學校教育不能滿足現實政治需要B.唐朝的政治環境較為開明

C.從軍立功仍然是入仕的主要途徑D.儒學的正統地位受到沖擊

35.唐朝在隋朝的三省六部制基礎上,設立了政事堂議政制度,主要由皇帝親信主持集體商議;參與政事

堂議政的除了三省長官,還有皇帝直接指派的親信官員參與議政。政事堂初設于門下省,后改設到中書

省,唐朝中期將政事堂議政處設在中書門下省,兩省合署辦公之所。唐朝政事堂的演變()

A.加強了皇帝獨裁權力B.提高了尚書省的地位

C.有利于提高決策效率D.取消了宰相的決策權

36.(2024?黑龍江哈爾濱?一模)唐朝初期實行名為“諸色旨符”的財政預算程序,即在各地戶口、出

地、課丁上報資料的基礎上,根據政府的有關法令、法規和財政支出的實際情況,確定每一州縣的具體稅

收品種和數量指標。這一做法()

A.加強了對地方財政的控制B.擴大了國家財政收入來源

C.標志著兩稅法改革的實施D.精簡了稅收流程提高效率

【試題指引:37-49題:】核心考點:遼宋夏金元時期(宋元時期經濟發展的新變化、經濟繁

榮的表現、少數民族政權的制度建設、元朝國家治理)。其中,“少數民族政權制度建設”屬

于近兩年新增考察方向,構建中華民族多元一體觀念。

37.唐宋時期,品茶作詩逐漸成為風尚,如白居易“或吟詩一章,或飲茶一甌。身心一無系,浩浩如虛”、

皎然(唐朝僧人)”茶稍與禪經近”、蘇軾“茶與水味深入理窟。茶生蒼石之陽,碧澗穿注,茲乃水石之靈,

豈茶哉?”據此可知,唐宋時期()

A.經濟的發展影響社會風尚B.哲理化思潮的發展

C.儒、佛、道三教互相融合D.市民階層飲茶盛行

38.中華文化圈的形成伴隨著農耕文明的發展與傳播,向外傳播的主要是粟、黍、絲綢、瓷器、造紙術、

印刷術等。古代中國的歷代政治疆域基本上都小于文化上中國的范圍。這體現了中華文明()

A.側重經濟交流B.崇尚和平交往

C.凸顯對外開放D.強調多元互鑒

39.蘇轍《欒城集》載:“熙寧以前,民間兩稅皆用米麥布帛,未嘗納錢。然方是時,東南諸郡猶苦乏錢,

錢重物輕,有錢荒之患。自熙寧以來,民間出錢免役,官庫之錢貫朽而不可較,民間官錢搜索殆盡。”材料

意在說明()

A.賦役沉重阻礙商業發展B.賦役征銀折射商品經濟發展

C.熙寧變法加重民眾負擔D.錢重物輕導致貨幣結構轉變

40.(2024?江蘇?一模)顧炎武遍游天下后指出,凡郡縣為原來唐舊治者,“其城郭必皆寬廣,街道必皆

正直”,原衙門的舊基“必皆宏敞";相反,凡“宋以下所置,時彌近者制彌陋”。這一歷史現象的出現主要

是由于宋朝()

A.經濟發展水平下降B.地方財權收歸中央

C.政治風氣因循守舊D.邊防壓力日益增加

41.(2024?四川成都?二模)北宋初年,宋太祖屢幸國子監祭禮拜謁孔子,重視名儒的社會影響,獎勵

書院,大倡讀書風氣。宋太宗更是“銳意文史”“以文化成天下”,深明“教化之本,治亂之源”的治國之

道。以上做法()

A.確立儒學官方正統的地位B.推動了官僚政治的發展

C.建立了較完整的教育體系D.適應了維護統治的需要

42.金滅北宋后,把大批女真人、契丹人遷至真定府(今河北石家莊正定)一帶屯田,出現了漢、女真

“今皆一家,彼耕此種”的局面。元代,有大批蒙古族將士駐守真定,還有許多西域工匠和普通民眾遷居

真定。這一現象()

A.反映出大一統國家的開放包容B.推動了該地區民族間的交流交融

C.提升了真定府的農業耕作水平D.促進了西北少數民族封建化進程

43.(2024?廣西南寧?一模)元朝以前,中國的一級行政區大多與經濟區和自然區相吻合。元朝時期,

任意將自然環境差異極大的地區拼成一個一級行政區。如,江西行省跨越南嶺,深入今廣東境內;湖廣行

省將洞庭湖橫亙其間,又跨越南嶺,直達今天的廣西。元朝的做法旨在()

A.推動地區間的文化交流B.適應經濟重心南移的需要

C.加強中央對地方的控制D.提高地方官員的工作效率

44.《續資治通鑒長編》記載,上謂輔臣日:“蓋北有強敵,西有黠羌,朝廷汲汲枝梧不暇。然二敵之勢所

以難制者,有城國,有行國。自古外裔能行而已,今兼中國之所有,比之漢唐尤強盛也。”材料中的“二

敵”是指()

A.女真族與黨項族B.女真族與契丹族C.契丹族與蒙古族D.契丹族與黨項族

45.(2024?新疆烏魯木齊?二模)南宋時期樓瑞繪制的《耕織圖》是歷史上最早、最系統的耕織圖,其中

的《灌溉》描繪了當時使用扉斗、桔耀和龍骨車抽水灌田的情景。《織》和《攀花》等繪出了當時已經使用

的素織機和花織機,使人們能夠更形象地了解當時蠶桑及紡織的發展面貌。這表明樓瑞繪制的《耕織圖》

()

A.反映農業生產歷史全貌B.融合了文人意趣和市井風貌

C.兼具了史料和藝術價值D.匯聚了旱田與水田生產技術

46.(2024?山東荷澤?一模)元代,舶商、海商成為從事海外貿易商人的專稱,經營海外貿易的顯赫家

族有沙不丁、橄浦楊氏、泉州浦氏等。至元二十三年制定的“市舶則法二十三條”,涉及舶商、海商的條

款占絕大多數。這體現了()

A.統治者對海外貿易嚴格限制B.私人海外貿易有了較快發展

C.外貿收入是政府的重要財源D.朝貢貿易是海外貿易的主流

47.(2024?山東淄博?■模)以下是中國古代天然植被被破壞過程示意圖,能準確反映唐宋時期的是

48.(2024?貴州貴陽?一模)宋代佃農在戶籍中專門被列為“客戶”,租佃土地須訂立正式契約,佃農在

契約期滿后可以自由遷徙,地主不得阻攔,他們還可以參加一些商業活動來增加自己的收入。這說明

A.佃農對地主人身依附的減輕B.社會成員的身份趨于平等

C.宋朝不再以職業來區分貴賤D.宋朝契約精神的逐漸加強

49.(2024?河南新鄉?二模)宋朝畫家不斷從自然中汲取繪畫元素和感悟,“以形寫神”,在大自然固有形

態中尋找“理法”,將自己的情感融入自然山水中,“觀物理以察己”,注重和真山真水進行自然而然的精神

交流。這種現象出現的主要原因是()

A.經濟繁榮發展B.繪畫題材變化C.繪畫技法成熟D.理學逐漸盛行

【試題指引:50-60題:】核心考點:明清時期(明清時期制度變化、經濟發展表現與局限、

邊疆治理、思想變化、科技總結)。其中:“邊疆治理”屬于近兩年新增考察方向,明清時期

是中國疆域版圖奠定期,對于明清社會的認識需要多角度、多方位、辯證思考。第二、題目

多結合世界史。做題時要。要站在世界史的角度思考思考明清時期經濟、思想新變化與社會

轉型之間的關系。關注中西對比。

50.(2024?貴州貴陽?一模)明代閣臣的入閣方式,長期以皇帝直接任命為主。明神宗萬歷十九年后,

由各部院大臣與科道官員會同推薦人選,奏請皇帝點用的廷推變成“祖宗定制”,成為入閣的唯一方式;

明熹宗天啟年間,朝臣進而要求皇帝點用在廷推名單中居于首位者。上述變化表明()

A.制度建設服從皇帝需要B.決策方式發生根本變化

C.皇權受到一定程度制約D.內閣輔政逐漸趨向合法

51.(2024-山東泰安?一模)如圖為明代各防區海防所城總量示意圖。這種海防布局反映出()

千50

戶40

城30

量20

(

個10

)dzH^lzi

0

■千戶所城數員遼東山東北直隸南直隸浙江福建廣東

注:北直隸約為今京津冀地區;南直隸約為今蘇、皖、滬地區。

A.政府放松海外貿易的限制B.東南地區海防形勢嚴峻

C.政府海防意識開始增強D.沿海地區經濟發展不平衡

52.(2024?廣東汕頭?一模)明朝在奴兒干都司地區除設立專門管理機構、修驛路、建船廠、派員巡視

外,“朝廷尤慮未善,更命造寺,使柔化之”。永樂年間,朝廷興建永寧寺,寺旁立有《敕建永寧寺記》石

碑,用漢、蒙、女真、西藏文體書寫,記錄了經營該地事跡。這體現了明政府()

A.”政教兼舉,教化為先”思想B.“外儒內法,儒法兼施”思想

C.”制國有常,利民為本”思想D.“以夷制夷,因俗而治”思想

53.雍正時期獲得密奏權的官員達1200多人,都是臣下密奏先提出,雍正帝再與臣下反復討論后作出決

策。決策時要求避開外朝,向外朝泄露奏折秘密的人會受到懲罰。據此可知,密折制()

A.契合專制統治強化的要求B.確保了朝廷決策的合理性

C.消除了君與臣之間的隔閡D.規范了中央機構運行機制

54.圖1是《明朝形勢圖(1433年)》,圖2是《清朝疆域圖(1820年)》。觀察兩幅地圖能夠得到的結論

是()

圖1圖2

A.明朝基本奠定現代中國版圖B.明清時中國的版圖逐漸定型

C.明清中國的疆域實現最大化D.明朝長城軍事防御功能弱化

55.清王朝規定,蒙古、新疆、西藏地區的民事、行政和命盜刑事案件都歸理藩院的直屬機構理刑清吏司

管轄。在案件的執行上,一般的刑事案件,可以罰牲畜來代替懲罰,對無力繳納者或案情有疑者,可以頂

佛經入誓,做出保證,則可免罪。這一做法旨在()

A.完善邊疆司法體制建設B.促進佛教事業發展

C.強化對邊疆的治理效能D.因俗而治因地制宜

56.(2024?云南?一模)康熙年間,臺灣多次纂修府志。府志中記載了平臺有功的將領,并載明“凡所建

置,皆因人情而宜土俗”;“二十余年沐圣天子深仁厚澤,置郡縣、定營制、啟文明,士讀農耕、商懷工集”

等。臺灣府志的纂修()

A.申明了臺灣與中央政府隸屬關系B.規劃了臺灣與內地統一建制原則

C.系統介紹了臺灣地區的社會風貌D.記錄了臺灣社會制度巨變的歷程

57.據資料統計:在明后期至清前期200余年間,世界白銀產量的一半流入中國,擁有一流城市和最為密

集、完善的市場網絡的中國,成為當時世界經濟和貿易的中心區域。然而當時它卻沒有形成強大的掃蕩舊

經濟基礎的革命性變化。其中內在的和人為的原因在于()

A.“重農抑商”和“閉關禁海”政策的壓制B.大河流域的農耕文明不適于工商業發展

C.由于鴉片大量流入導致白銀的大量外流D.英國工業革命后對中國進行的商品輸出

58.康熙年間,“解錢糧”(是指在市鎮城隍廟或東岳廟的誕辰節慶時,鄉鎮農民向鎮廟交納銅錢或紙幣

并抬著村廟神像到市鎮參拜、朝集)風俗在蘇州地區廣泛流行。對此,時任河北巡撫的湯斌曾這樣描述:

“商賈市肆之人,謂稱貸于神可以致富,借直還債,神報必豐。”這一現象反映出()

A.江南較早產生新的經營方式B.經濟發展影響傳統義利觀

C.民間神靈崇拜受到官員抨擊D.盛世之下隱藏著經濟危機

59.顧炎武樹起“經學即理學”的旗幟,與“置四海之困窮不言,而終日講危微精一之說”的理學相對抗,

提出“自一身以至于天下國家,皆學之事也”,“君子以之為學以明道也,以救世也,傳以詩文而已,所謂雕

蟲篆刻,亦何益哉?”該思想()

A.意在抨擊君主的專制統治B.動搖了宋明理學的統治地位

C.繼承了王陽明的批判精神D.體現了經世致用的學術宗旨

60.清朝時期阮元對于西方有了更多了解,編撰了《疇人傳》一書,實事求是反映西學相關特點。在他編

撰的《疇人傳》中,不僅輯錄了當時中國優秀的天文學家、數學家、歷法家等的傳記資料和主要研究成

果,同時也對西方37位學者的科技研究成果進行介紹和分析。據此可知()

A.經世致用學說影響科技B.傳統科技已經登峰造極

C.傳統科技重視經驗總結D.西學東漸沖擊傳統觀念

中國古代-選擇題精練60題

答案速查

FX,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題號123456789101112131415

答案ACDCBCCBCcBABCA

題號161718192021222324252627282930

答案CBBCABADCCCBDAD

題號313233343536373839404142434445

答案CDAAcABBcBDBcDc

題號464748495051525354555657585960

答案BBADCBAABCAABDD

「全解全折

X.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A

【詳解】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根據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是本質題。時空是:新石器時代晚期中

國。良渚文化時期,玉禮器逐漸成為身份、地位和財富的象征,反映早期禮制的蘊育,A項正確;早期國

家的形成需要政治、經濟、文化等多方面的條件,僅憑玉禮器情況不能斷定,我國早期國家形成的標志是

夏朝的建立,排除B項;周朝文化主要是在黃河流域,良渚文化屬于長江流域,兩者存在聯系,但沒有到

一脈相承的程度,排除C項;材料本意是玉禮器體現和區分不同等級,而非不同階級,夏朝是中國從原始

社會進入階級社會的開始,排除D項。故選A項。

2.C

【詳解】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

空是:新石器時代(中國)。據本題材料概括得出主要結論是:新石器時代我國考古出土有刻劃符號的遺

址地域分布廣泛,包括黃河、長江、珠江三大流域,在香港、臺灣也有發現,可見文字起源具有多元性的

特點,C項正確;“已經建立”說法錯誤,排除A項;材料只涉及文字,不具備早期國家特點,無法得出早

期國家開始出現,排除B項;材料強調新石器時代的刻畫符號,而不是整個華夏文明,排除D項。故選C

項。

3.D

【詳解】本題是多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次題干的內容,可知這是本質題、影響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

知時空是:先秦時期(中國)。材料陳述了不同地區、不同時期的墓葬中均有精美玉器出土,而且其神圣

生命力持久,正是緣于中國先民共同信仰與審美,D項正確;階級分化的確是文明出現的顯著標志,但材

料主要強調的是史前國寶所承載的文化價值,而非貧富差距加大問題,排除A項;多元一體是中華文明起

源的主要特點,但材料強調的是玉器所承載的精神,沒有強調多元性,排除B項;史前國寶雖在某種程度

上能夠體現中國手工業發展情況,但是“發展迅速”由材料無從得出,排除C項。故選D項。

4.C

【詳解】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推斷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

時空是:距今約8000—3000年(中國)。據材料可知,圖中呈現的北方原始社會文化區域分布在農牧交錯

地帶,其形成時間與氣候溫暖期相吻合,氣候變暖推動了交錯帶地區的農業革命,為文明的產生和發展奠定

了基礎,早期農耕文明得到發展,C項正確。“生活呈現居無定所特征”與材料時間信息“距今約8000-

3000年”不符,排除A項;華夏認同觀念形成于春秋戰國時期,排除B項;材料所呈現的北方原始社會文化區

域的文明具有相似的特征,反映出區域間文化交流的頻繁,排除D項。故選C項。

5.B

【詳解】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

時空是:原始社會(中國古代)。根據材料可知,最新的考古發掘將普定地區古人類活動史推至5.5萬年

以前,豐富了貴州地區人類活動史,對研究貴州舊石器時代中晚期的文化面貌和格局等都有重要的意義,

這說明不斷發現的史料可以豐富人們對已知歷史事實的認知,B項正確;歷史記載也可以通過不同的文獻

相互印證,并非都要通過考古發掘,排除A項;材料反映考古發掘在豐富人們對已知歷史事實的認知,而

非推翻原有的歷史研究,排除C項;材料未涉及最新科技的應用,排除D項。故選B項。

6.C

【詳解】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推斷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

時空是:新石器時代(中國)。據材料”這樣的龍盤只在四座大型墓葬中各出土一件,是王室使用的禮儀

用品”可知,彩繪龍紋的陶器只在大型墓葬中各出土一件,大型墓葬的墓主人生前地位較高,應屬于“王

室”,而只有“王室”才能使用彩繪龍紋,說明此時期龍已成為政治權力象征,C項正確;據材料“盤內繪

有一個長著蛇的身體,鱷魚的頭部,口中還吐出了一條類似禾苗形象的舌頭”可知,該遺址發現的彩繪龍

紋并不真實,排除A項;新石器時代時期尚未產生華夏認同,排除B項;新石器時代早期人類就已經開始

栽培作物,并逐漸定居,材料時間為新石器時代晚期,排除D項。故選C項。

7.C

【詳解】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依據材料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本題是本質題。依據材料時間信息可知

準確時空是:原始社會(中國)。材料表明,牛河梁各遺址點中都具有積石冢,都設有中心大墓,其他墓

葬都分布在中心大墓的南側,這說明當時已經出現了等級差異,這是社會結構變化的重要表現,C項正

確;材料沒有提到這些墓葬者之間的關系,不能看出宗法關系,排除A項;“區域文化的交融發展”無從

體現,排除B項;第一個奴隸制國家是夏朝,其成立時間在紅山文化之后,排除D項。故選C項。

8.B

【詳解】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

時空是:新石器時期(中國)。根據材料“考古發現,石峽文化與嶺南文化有著明顯區別,與良渚遺址群

的江西贛江流域的樊城堆文化關系更密切”可知,兩處不同文明區的文化有密切的聯系,可見當時珠江流

域的石峽文化與長江流域的良渚遺址群存在文化交流,B項正確;材料只提及了石峽文化和樊城堆文化,

無法得出文化遺存的多元特點,且材料的主旨信息是不同文化之間的交流,排除A項;材料未涉及中原文

化向周邊地區傳播的內容,排除C項;“多元”指的是中國境內各民族擁有各自獨特的歷史、文化和社會

特點,這些民族經過長期的歷史發展和文化交融,形成了多元共生的局面。“一體”則強調這些民族在共

同的歷史、文化基礎上形成的緊密聯系和共同利益。材料未涉及中華文明多元一體格局已基本形成的內

容,排除D項。故選B項。

9.C

【詳解】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

時空是:古代(中國)。根據材料可知,文獻資料與考古研究表明,中國遠古三大族團均有自己的圖騰,

每個大族團的下屬民族或后裔民族又均有自己的圖騰,體現了早期人類的圖騰崇拜,折射出早期的文明生

活,C項正確;材料折射出早期的文明生活,未涉及南北文化交融,排除A項;此時中國概念尚未確立,

排除B項;材料反映了早期人類的圖騰崇拜,不能說明人對自然的征服,排除D項。故選C項。

10.C

【詳解】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

時空是:古代中國。從圖片中可以看出,河南二里頭遺址中有“井”字形道路,并且還規劃出了祭祀區、

宮城、作坊區,由此可知,在中華文明的早期,已經產生了一定的城市規劃思想,c項正確;材料主旨強

調的是中華早期文明具有城市規劃的思想,沒有重點強調對祖先的祭祀,且祭祀只是材料的部分信息,排

除A項;圖片僅反映了二里頭遺址的情況,無法得知整個早期文明是否“盛行”居葬合一的城市布局,排

除B項;天圓地方的宇宙觀與材料信息無關,且產生時間定性也不嚴謹,排除D項。故選C項。

11.B

【詳解】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推斷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

時空是:商代(中國)。據材料信息可知,在河南鄭州商都遺址中發現了商朝中期的黃金面具,這與三星

堆商代晚期的黃金面具有相似之處,兩個不同文明在器物上存在相似之處,兩個文明既有可能存在某種聯

系,導致了在黃金面具制作上的相似,B項正確;商朝時期并非中華文明起源時期,排除A項;材料只涉

及黃金面具出土的時間,但據此不能判斷三星堆文明起源的時間以及三星堆與商朝文明早晚的問題,排除

C項;僅通過黃金面具的相似不能說明巴蜀文明起源于中原文明,也可能是受到了中原文明的影響,排除

D項。故選B項。

12.A

【詳解】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

時空是:古代(中國)。根據材料和所學可知,云雷紋的出現和流行,表明先民們在審美上有對幾何圖形

的喜好和追求。這種紋飾的規整、對稱和富有節奏感的特點,符合了人們對美的基本認識,A項正確;中

國古代對祖先和神靈崇拜,沒有對幾何圖形的崇拜,且材料只反映了幾何紋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