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北師大版選修1)課件8.3明治維新_第1頁
歷史(北師大版選修1)課件8.3明治維新_第2頁
歷史(北師大版選修1)課件8.3明治維新_第3頁
歷史(北師大版選修1)課件8.3明治維新_第4頁
歷史(北師大版選修1)課件8.3明治維新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33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第八章日本明治維新第三節明治維新

概述明治維新的基本內容,理解近代化道路的多樣性。分析明治維新在日本近代化過程中的歷史地位。一、廢藩置縣,改革封建等級制度1.廢藩置縣(1)背景:明治政權建立后,大部分地區仍控制在大名手中,消滅

、實現國家統一成為當務之急。(2)時間:1871年,明治政府發布《廢藩置縣詔書》。封建割據(3)措施:①將全日本劃分為

府72縣,由中央政府任命的府、縣知事管理。②取消公卿、大名稱號,改稱

,遷居東京,坐食俸祿。(4)影響:

被廢除,實現了真正的集中統一,為國內統一市場的形成奠定了基礎。3華族封建領主制2.改革封建等級制度(1)時間:1869~1876年。(2)內容:①除皇族外的全國居民劃分為三個等級,各等級間可自由通婚。②

享有選擇職業和遷居的自由。③華族和士族的俸祿被改為金祿公債。④

的佩刀和“格殺勿論”的特權被取消。⑤允許華族和士族用

購買土地和投資工商業。金祿公債平民武士(3)影響:①封建武士作為一個階級瓦解了。②促使華族和士族轉化為新地主和資產階級,促進____________發展。資本主義二、改革封建土地制度,大力發展資本主義經濟1.改革封建土地制度(1)原因:①封建領主土地所有制和

制度阻礙了資本主義的發展。②支持倒幕運動的農民沒有得到任何好處,農民暴動不斷發生。實物地稅(2)目的:緩和矛盾,促進資本主義發展。(3)措施:①廢除不準土地買賣的禁令,允許一切人自由買賣土地,按照土地實際占有的情況來確定土地所有權并發給

。②頒布了《

》等法令,宣布全國土地一律按地價的3%以貨幣形式征稅,豐年不增,荒年不減。地契地稅改革條例(4)作用:①廢除了

,確認了土地私有。②增加了政府的

收入,為改革奠定了物質基礎。③使廣大農民因負擔過重而失地破產,為資本主義發展提供了充足的

。封建領主土地所有制財政勞動力2.殖產興業(1)示范階段:①內容:由國家出資大辦

企業,引進西方的先進技術和設備,為私人企業作“示范”。②作用:奠定了日本的工業基礎,并在改變對外貿易入超和積累外匯方面取得了顯著成果。官營(2)扶植階段:①內容:頒布“處理”國營企業條例,將大部分國營企業以低價、無息、分期付款的方式賣給與國家有密切關系并擁有特權的大資本家。②作用:以三井、三菱為代表的私人大企業獲得了迅速發展,后來形成了

。日本在很短的時間里實現了工業近代化。大財閥學制實業教育高等教育私立四、建立新式軍隊1.措施(1)建立保衛天皇的近衛軍——“親兵”。(2)實行征兵制,建立起一支強大的新式常備軍。(3)向官兵灌輸效忠天皇、把天皇當“神”崇拜的武士道思想。2.作用:成為鎮壓人民和向外侵略的強大工具。五、明治維新在日本近代化過程中的歷史地位1.局限性(1)明治維新不是資產階級領導的革命,而是資產階級化的

領導的改革。(2)它用新地主土地所有制代替了封建領主所有制,用中央集權的天皇專制代替了分散割據的幕藩體制,用新的等級代替了舊的封建等級。下級武士(3)它沒有給勞動人民和中小資產階級以平等、民主、自由、博愛,沒有為自由資本主義提供充分發展的天地,只給有特權的

自由、民主、平等。(4)明治政府發展帶有封建性的壟斷國家資本和特權財閥資本主義,把日本最終變成了

國家,很快走上了對外擴張的道路。大資本家軍事封建帝國主義2.進步性(1)經過明治維新,日本從幕藩領主統治的封建國家轉變為帶有封建性的資本主義國家。新興資產階級成為它的階級基礎。(2)明治維新使日本成為亞洲

避免了淪為殖民地半殖民地命運的國家,把封建割據、貧窮落后的日本變成了統一的、先進的

強國,在很短的時間里快速走完了近代化的歷程。(3)1889年憲法的頒布,使日本成為亞洲第一個

國家。

唯一資本主義立憲1.從改革領域看,涉及政治、經濟、軍事、思想文化和生活習俗等領域,較為全面。2.從改革方式看,推行了全面西化的政策。3.從西化的具體方式上看,不是簡單引進西方先進技術,而是注重加以更新和改造。明治維新的特點

4.從措施的推進方式上看,充分運用國家政權的力量,或強制推行,或示范引導。5.從改革內容的特點來看,在大力推行西化的同時,保留了大量封建殘余。【特別提醒】廣義上的明治維新是指日本由封建社會轉變為資本主義社會的全過程。應包括背景、經過、結果、影響等,因而對其特點的概括應從改革的領域、方式、措施、影響等多方面概括,不能只簡單地圍繞維新變法的內容歸納。【典例1】經過明治維新,日本發展成為亞洲第一個工業化國家,同時走上了軍國主義道路,并大肆對外侵略擴張。這是因為(

)A.國家優先發展軍事工業B.確定了外向型的經濟發展戰略C.建立了帶有強烈封建性和軍事性的政治體制D.政府把大量國營企業轉讓給私人經營解析:日本走上軍國主義和侵略擴張的道路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最重要的原因是明治維新改革不徹底,保留了幕府時代的軍國主義傳統。天皇權力擴大,以中下級武士為主的倒幕派掌握政權,建立了具有強烈封建性和軍事性的近代天皇制。答案:C1.性質:明治政府推行的旨在鞏固統治、維護獨立的資產階級性質的改革運動。2.積極性(1)明治維新是日本歷史的轉折點,是日本走上近代化(資本主義)道路的標志。(2)它使日本擺脫了民族危機,躋身世界強國行列。(3)為亞洲各國提供了改革的經驗,對中國的戊戌變法運動產生了極大的影響。對明治維新的評價

3.局限性:明治維新后的日本保留了較多的封建殘余和軍國主義傳統。(1)經濟:半封建的地主土地所有制的消極性不斷顯現,農民的貧困影響了國內市場的擴大,制約了工業發展。(2)政治:憲法頒布后,藩閥依然長期壟斷政權,議會形同虛設,人民沒有民主權利。(3)文化:藩閥推行的愚民政策和天皇崇拜思想根深蒂固。(4)國際:狹隘的民族主義和軍國主義傳統相結合,推動日本加入對外侵略的行列,給亞洲國家帶來了深重的災難。【特別提醒】明治維新是日本歷史發展的轉折點,是日本走上近代化(資本主義)道路的標志。體現在:①經濟上,建立起比較完整的工業體系,實現了由落后農業國向先進工業國的轉變。②政治上,實現了由早期中央集權向后期君主立憲政體的過渡,日本成為亞洲第一個君主立憲國家。③文化上,西方近代思想文化得到傳播,日本社會面貌發生深刻變化。④影響上,擺脫民族危機,躋身強國行列;為亞洲國家提供啟迪和經驗。【典例2】日本明治維新具有明顯的局限性。這主要表現在(

)①地主土地所有制不利于工業革命的深入發展②民族主義和軍國主義助長了日本的侵略擴張野心③藩閥以天皇名義長期壟斷政權④天皇專制和愚民政策A.①②③④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解析:①項地主土地所有制下,農民生活貧困,嚴重影響國內市場的擴大。②項日本的侵略擴張給亞洲各國人民帶來深重的災難。③項人民沒有獲得民主權利。④項灌輸天皇崇拜思想,強制民眾絕對服從天皇不利于思想解放和民主政治的發展,故四個選項均為明治維新的局限性。答案:A探究主題對日本明治維新的認識探究目的(1)知識層面:考查日本明治維新的背景、措施和影響(2)能力層面:考查學生分析、歸納問題的能力閱讀下列材料:材料一嘉永年間(1848~1854年),美國人跨海而來,仿佛在我國人民的心頭燃起了一把烈火,這把烈火一經燃燒起來便永不熄滅。——〔日〕福澤諭吉《文明論概略》材料二日本新領導人不贊成這種不加區別的奉承所有西方東西的做法。他們并不對西方文明本身感興趣,僅僅對其中增強了民族力量的那些組成部分感興趣……他們現在提出了一個非凡的改革方案,宗旨在于建立一個強大的日本,而不是完全模仿西方國家……講究實際的日本領導人得出了這一明確結論:每個民族必須為自己去掠奪,軟弱和膽小將一無所獲。——〔美〕斯塔夫里阿諾斯《全球通史》材料三明治維新也存在不足和局限,主要是明治改革的顯著不平衡性、不徹底性。改革涉及物質、體制和精神三個層面,物質層面比較容易通過引進、移植來實現新舊更替,日新月異,成就驚人。在體制層面,實現新舊更替要難一些。……精神層面屬于深層層次,明治年間這方面的實質性進展很有限。——齊世榮主編《15世紀以來世界九強的歷史演變》[探究思路]第(1)問,從美國人侵略下日本的反應(反抗)與應對方式(學習西方)兩方面理解。第(2)問,前一問要結合明治政府的改革措施回答,后一問注意“19世紀末”這一時間限定。第(3)問,理解“體制和精神上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