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第28單元人口遷徙、文化交融與認同第59講人口遷徙、文化交融與認同一、選擇題1.從公元前8世紀初開始的200多年間,由于人口增多,希臘眾多城邦組織本邦居民向地中海和黑海周邊地區殖民,另立家園,建立起140多座新的城邦,奠定了古代希臘的廣闊疆域。對希臘殖民解讀準確的是(C)A.源于農耕文明的優勢與擴張潛能B.與近代歐洲列強殖民擴張的目的一致C.是古代文明擴展的主要途徑之一D.是亞歷山大帝國推廣希臘文化的延續[解析]希臘城邦用200多年時間,組織居民向海外殖民,另建城邦,奠定了古代希臘的廣闊疆域,推動了希臘文明的發展繁榮,反映出希臘殖民是古代文明擴展的主要途徑之一,C項正確;希臘屬于海洋文明,而非農耕文明,A項錯誤;古代希臘殖民的目的是解決地狹人多問題,與近代歐洲列強為滿足資本主義發展進行殖民擴張不同,B項錯誤;公元前4世紀亞歷山大帝國建立時,希臘的海外殖民早已停止,D項錯誤。2.(2024·武清)阿卡德人遷入兩河流域南部時,不是將已有較高文明的蘇美爾人征服、奴役,而是共同居住生息,逐漸相互融合,從而形成新的文明。公元前2千紀,印歐人來到伊朗高原后,直到公元前1000年才居于優勢地位,當地原有的較發達的文明并沒有因之而被摧毀。這反映了當時(C)A.農耕文明具有擴張優勢B.西亞區域文化不斷重構C.西亞文明演進的漸進性D.民族國家因遷徙而形成[解析]材料反映了兩河流域的遷入者阿卡德人和伊朗高原的征服者印歐人征服新的統治區域后沒有摧毀舊的文明,而是相互融合,從而形成新的文明,體現了西亞文明演進的漸進性,C項正確;材料中印歐人的文明不屬于農耕文明,而是游牧文明,排除A項;材料反映的不是西亞區域文化的重構問題,而是西亞的兩河流域和伊朗高原被征服者征服后舊的文明沒有被消滅,而是新舊文明慢慢融合,排除B項;材料涉及時間截至公元前1000年,而民族國家直到近代才產生,排除D項。3.(2024·威海)雅利安人進入印度大概是在公元前1500年左右,他們中斷了古印度的哈拉帕文化,建立起了吠陀文化,并取得了非凡的成就。這反映了(A)A.印歐人遷徙影響南亞文化發展B.亞歐游牧民族遷徙中斷了古印度文明C.農耕文明不斷向古代印度擴張D.東正教發展成為古印度時期主要宗教[解析]據材料“雅利安人進入印度大概是在公元前1500年左右,他們中斷了古印度的哈拉帕文化”可知,雅利安人的入侵,中斷了印度的哈拉帕文化,同時建立了新的文化,并取得非凡的成就,而雅利安人屬于印歐人,說明印歐人遷徙影響南亞文化發展,A項正確;材料強調的是印歐人遷徙對印度的影響,并不是亞歐民族遷徙的影響,排除B項;材料體現的是雅利安人對于南亞印度文化的影響,不能得出農耕文明的擴展狀況,排除C項;僅從材料,無法判定宗教信息,排除D項。4.有學者指出:“古印歐人沒有掌握古埃及文明、印度河文明和華夏古文明那樣的農業種植技術,只能靠捕獵為生,尋找食物成為了古印歐人的第一生存目標。”一旦發現有更適合生存的地方,他們就會拖家帶口朝那里遷移。這體現出印歐人遷徙主要是出于(A)A.生存經濟上的考量 B.尋找氣候溫和地區C.武力征服周邊民族 D.掌握農業生產技術[解析]根據“沒有掌握……農業種植技術,只能靠捕獵為生”“食物是古印歐人的第一生存目標”可知,材料中印歐人遷徙的原因是為了獲取食物以求生存,屬于遷徙的經濟因素,A項正確;材料無法體現印歐人遷徙是追求氣候溫和、出于武力征服、掌握農業生產技術,排除B、C、D三項。5.日耳曼人在南遷過程中,不僅原有的血緣氏族瓦解了,以地域為基礎的農村公社——馬爾克也趨于解體,滅亡西羅馬帝國后,日耳曼統治者則將沒收來的土地分封給自己的親兵、廷臣和主教。據此可知,日耳曼人的遷徙(C)A.推動了區域文化認同B.阻礙了歐洲農耕文明進程C.促進了西歐的封建化D.摧毀了古羅馬帝國的文化[解析]據材料“不僅原有的血緣氏族瓦解了,以地域為基礎的農村公社——馬爾克也趨于解體……”可知,日耳曼人在遷徙的過程中自身原有的血緣氏族和農村公社都瓦解了,同時還將西羅馬帝國的土地分封給臣民,這些做法都有利于封建大領地的形成,促進了西歐社會的封建化,C項正確;材料強調的是其對西歐社會封建化的影響,無法得出區域文化認同,排除A項;日耳曼人的遷徙并沒有阻礙歐洲的農耕文明進程,也沒有摧毀羅馬帝國的文明,排除B、D兩項。6.公元300—600年間,中國與羅馬都面臨相似的歷史境遇。在中國,匈奴、鮮卑、羯、氐、羌五大胡人族群紛紛南下;在羅馬,西哥特、東哥特、汪達爾、勃艮第、法蘭克、倫巴第等日耳曼部落潮水般地一波波入侵,建起了一個個“蠻族王國”。這次游牧部落的大遷徙(A)A.改變了亞歐大陸的政治格局B.傳播了近代歐洲文明的火種C.利于統一多民族國家的形成D.促進了歐亞古典文明的復興[解析]根據“在中國,匈奴、鮮卑、羯、氐、羌五大胡人族群紛紛南下”可得出北民南下滅亡了西晉,改變了中國的政治格局。根據“在羅馬,西哥特、東哥特、汪達爾、勃艮第、法蘭克、倫巴第等日耳曼部落潮水般地一波波入侵,建起了一個個‘蠻族王國’”可得出民族的遷徙同樣改變了西歐的政治格局,A項正確;材料講的不僅僅是歐洲,還有亞洲,排除B項;這一時期東西方均處于分裂狀態,排除C項;蠻族入侵毀壞了歐洲古典文明,排除D項。7.桑巴舞被視為巴西的象征,它源于非洲,通過奴隸販賣傳到巴西,又吸收了來自歐洲、古巴和當地的一些舞蹈因素而形成。這說明桑巴舞(A)A.是人口遷徙文化融合的結合B.是西方殖民主義罪惡的見證C.毀滅了美洲印第安人的文明D.使非洲文化占據了主導地位[解析]據材料“桑巴舞被視為巴西的象征,它源于非洲,通過奴隸販賣傳到巴西,又吸收了來自歐洲、古巴和當地的一些舞蹈因素而形成”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桑巴舞既有非洲舞蹈的節奏,又有歐洲舞蹈的步伐,而印第安人的裝飾也對桑巴舞影響巨大,說明桑巴舞是美洲多種族文化融合的產物,是人口遷徙文化融合的結合,A項正確;桑巴舞并不是西方殖民主義罪惡的見證,排除B項;毀滅了美洲印第安人文明的是西方殖民者,而不是桑巴舞,排除C項;非洲文化并沒有在巴西占據主導地位,排除D項。8.新航路開辟后,歐洲各民族的服飾、食品、宗教與世俗的節慶娛樂、音樂、舞蹈、建筑,在新大陸觸目可見:墨西哥斗牛起源于西班牙斗牛;拉美各國的音樂舞蹈,處處洋溢著熱烈濃郁的西班牙韻致;吉他從西班牙傳入美洲,風靡四方。以上現象反映了(C)A.美洲本土文化遭到破壞B.殖民擴張推動美洲開發C.族群遷移推動文化擴展D.人口遷移推動種族融合[解析]據材料“歐洲各民族的服飾、食品、宗教與世俗的節慶娛樂、音樂、舞蹈、建筑,在新大陸觸目可見”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由于新航路的開辟,歐洲殖民者將歐洲文化傳播至拉丁美洲,說明近代人口的遷移促進文化的傳播,C項正確;歐洲文化傳播至拉丁美洲,并不代表美洲本土文化遭到了破壞,排除A項;“文化擴展”不能等同于“美洲開發”,排除B項;材料中沒有關于拉丁美洲種族融合的相關論述,排除D項。9.16—17世紀,西班牙統治墨西哥時,規定西班牙人、梅斯蒂索人(歐洲人和印第安人的混血后代)不能居住在印第安人的居住地區,并限制印第安人出現在城市。上述規定(A)A.意欲維護歐洲文化的主導地位B.旨在擴大奴隸制種植園經濟C.使墨西哥城市呈現殖民化特征D.淡化了印第安人的民族意識[解析]根據材料可知,西班牙在墨西哥實行種族歧視、限制種族融合和文化同化的政策,目的是維護歐洲人的特權地位和歐洲文化的主導地位,A項正確;材料所述政策與種族融合有關,與種植園經濟關系不大,排除B項;墨西哥城的殖民化與上述規定無關,事實是先實現殖民統治,然后出臺上述規定,排除C項;西班牙這一政策會強化印第安人的民族意識,排除D項。10.在歷史上,處于歐洲邊緣的俄羅斯,曾被動接受蒙古文化。對此,約瑟夫·德·梅特爾曾說:“撕下一個俄羅斯人的臉皮,你就會發現一個韃靼人”。這反映出(A)A.俄羅斯古代文化的東方性特征B.歐洲與非洲文化交流比較頻繁C.俄羅斯帝國文化的世界性意義D.蒙古東征引發大規模民族遷移[解析]根據材料“撕下一個俄羅斯人的臉皮,你就會發現一個韃靼人”,結合韃靼人為蒙古人的一個分支,體現出俄羅斯古代文化具有東方特征,A項正確;材料并未涉及歐洲與非洲文化交流,排除B項;材料并未體現俄羅斯帝國文化的世界性意義,排除C項;蒙古西征并未東征,排除D項。11.據統計,美式英語借用了約1700個印第安語的單詞,如:moose(麋)、eauuehu(橡膠)、hominy(玉米粥)。banana(香蕉)、jazz(爵士樂)等單詞則與非洲黑人語言有關。據此可知,美國文化(D)A.以北美土著文化為基礎B.植根于殖民擴張C.體現出民族平等的精神D.具有多源性特征[解析]根據“美式英語借用了約1700個印第安語的單詞”“jazz(爵士樂)等單詞則與非洲黑人語言有關”可知,美國文化包含了諸多其他地區的文化因素,體現了多源性,D項正確;材料沒有體現美國文化以北美土著文化為基礎,排除A項;美國文化與殖民擴張有關,但不能得出根植于殖民擴張,排除B項;材料不能體現民族平等,排除C項。12.讀如表相關信息。材料可用于說明(B)國別作家作品出版時間特點英國康拉德《臺風》1903年都選取近代華工在拉丁美洲的活動作為寫作主題美國克里斯蒂娜·加西亞《獵猴》2003年古巴瑪爾塔·羅哈斯《黃色行李》2009年A.歐美文學家對中國市場的關注B.近代西方列強掠奪中國勞動力C.近現代中外文學交流日益增多D.拉丁美洲是華工主要流散方向[解析]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第二次鴉片戰爭后簽署的《北京條約》,規定華工出國合法化,西方列強通過種種手段欺騙華工出國,出國的華工輾轉流散到拉丁美洲,材料中的文學作品都以近代華工在拉丁美洲的活動為寫作主題就是這一事實的反映,B項正確;材料不能反映歐美文學家對中國市場的關注,排除A項;材料中沒有反映中外文學的交流,排除C項;D項說法過于絕對,排除D項。13.(2024·揚州)下圖是1882年美國刊印的題為《唯一被隔絕的》漫畫。畫中一名華人被阻擋在美國城門之外,門上寫著“通往自由的金色之門”。該華人的行李上貼著“勤勞”“秩序”“和平”“節制”等標簽。該漫畫(C)A.意在稱頌中國人的優良品質B.否定了華工為美國作出的貢獻C.嘲諷了美國價值觀的虛偽性D.反映了馬克思主義在美國盛行[解析]根據材料“一名華人被阻擋在美國城門之外,門上寫著‘通往自由的金色之門’。該華人的行李上貼著‘勤勞’‘秩序’‘和平’‘節制’等標簽”可知,在漫畫中,中國人被拒之門外,與美國門上寫著“通往自由的金色之門”形成鮮明的對比,嘲諷了美國價值觀的虛偽性,一方面標榜自由、平等,另一方面卻將“勤勞”“秩序”“和平”“節制”的中國人拒之門外,C項正確;材料描述的是美國的虛偽,并非稱頌中國人的優良品質,排除A項;材料描述的是美國的虛偽,沒有提及華工為美國作出的貢獻,排除B項;材料信息中有歡迎共產主義者字眼,但并不能說明馬克思主義在美國盛行,排除D項。14.1965年,美國國會通過了《移民和國籍法》,規定在科學和藝術方面有突出成就的移民和美國急需的熟練及非熟練勞工享有優先權,移民入境后從事美國人不能或不愿從事的職業,且從事的職業不會引起已經從事此種職業的美國人的失業或工資水平的下降。此規定(D)A.有利于戰后美國經濟的恢復與重建B.取消了移民政策的種族歧視觀念限制C.適應了美國解決“滯脹”問題的需要D.體現了美國移民政策的實用主義原則[解析]美國的移民法主要涉及科學和藝術方面,還著眼于保護國內的就業穩定,體現出美國政策的實用主義原則,D項正確;美國沒有受到二戰巨大創傷,不存在恢復和重建,A項錯誤;材料中沒有提及種族歧視的取消,B項錯誤;美國“滯脹”問題出現在20世紀70年代,C項錯誤。15.從20世紀80年代開始,一種名為“多文化倫敦英語”的新特色口語,即西印度群島、南亞和本土英語的混合體,在倫敦越發普遍,而在其他移民眾多的城市也有類似的變體。這反映了英國社會(A)A.開放包容的多元文化特征B.全球化背景下的文化認同C.生活價值觀念的深刻變化D.移民文化逐漸趨于主流化[解析]根據材料和所學知識可知,“多文化倫敦英語”是西印度群島、南亞和本土英語的混合體,西印度群島、南亞等移民來到倫敦或者其他城市后,移民所說的英語和本土英語融合,就產生了這種“混合體”,反映了英國社會開放包容的多元文化特征,A項正確;文化認同是一種群體文化認同的感覺,是一種個體被群體的文化影響的感覺,與材料強調“多文化倫敦英語”不符,排除B項;生活價值觀念是人認定事物、辨別是非的一種思維或取向以及對待生活的態度及觀點,與材料不符,排除C項;在英國,主流文化還是英國本土文化,不會是移民文化,排除D項。16.2020年以來,隨著全球人員流動模式的轉變和多國辭職潮的出現,國際社會對高素質人才和專業人士“求賢若渴”,各國紛紛加入“搶人戰局”。德國當局除了吸引專業人才,還將目光放在身處德國的約180萬名難民身上。這主要體現了(D)A.歐洲經濟發展模式的快速轉型B.人才流動解決了國際難民問題C.全球化引起了人才的跨國流動D.全球勞動力市場結構的多樣性[解析]據材料,隨著經濟的發展,世界各國特別是發達國家自身勞動力嚴重不足,它們對高素質人才和專業人才需求大增,德國還利用難民解決本國勞動力問題,這反映了當今世界勞動力市場結構的多樣性,D項正確;材料未體現歐洲經濟發展模式的轉型,排除A項;材料體現的是全球勞動力市場的需求,并非解決國際難民問題,排除B項;材料反映的是國際社會對高素質人才和專業人士的需求,而不是“全球化引起了人才的跨國流動”,排除C項。二、非選擇題17.(2024·邯鄲)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以下是對新加坡三座博物館的簡介:牛車水博物館:該館位于新加坡殖民政府規劃的早期華人社群聚居之地。此地的中國移民主要是來自閩南、廣府、潮州等地的勞工。該館敘述了牛車水形成之脈絡,復原了具有代表性的街區移民職業群體,如人力車夫、紅頭巾、媽祖等,介紹了“豬仔”、鴉片、私會黨、賭博、娼妓等社會惡習,同時也呈現了華人通過辛勤勞動所換來的新生活。土生文化館:19世紀中葉以來,隨著更多中國移民的到來以及在經濟上崛起,為了維護自身的政治利益與商貿資源,逐漸形成了“土生華人社群”。土生文化館呈現了土生華人的習俗,展示其所使用的精致、炫麗、華貴的器物,充分展現了一個家族的財富與勢力。同時介紹土生華人在慈善事業、社會改革、國家建設中的作用,以及其族群與英國統治者的關系。華裔館:該館坐落于南洋理工大學,館內常設“何謂華人圖片展”,從“自我”“其他華人”“跨越華人”“世界公民”四個主題出發,探索“華人”在不同時代的定義,追尋屬于華人的身份認同。——摘編自關昕《移民、族群與國家:新加坡華人主題博物館的建構與想象》(1)根據材料,分別指出三座博物館的展品所反映的歷史主題。(2)假如三家博物館開展合作舉辦聯展,將各館展品的精品共同展出,請你為該活動確定一個聯展的名稱,并為該活動提出兩條宣傳要點以吸引更多的人來參觀。[答案](1)主題:牛車水博物館:反映了早期殖民時代中國民眾遠赴新加坡,成為移民的歷史。土生文化館:反映了近代移民扎根新加坡后取得了一定經濟和政治地位的歷史。華裔館:反映了現代新加坡華裔追尋身份認同的歷史。(2)名稱:新加坡華人主題展。(其他答案,只要契合華人、華裔、中華等概念即可)宣傳要點:展品的多樣性,既有對中下層華人日常生活的展示,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歷年物理試題分析及答案
- 協和復試筆試題及答案
- 測試銀行面試題目及答案
- 貝殼博學考試題庫及答案
- 2024國際商業美術設計師的作品評審標準試題及答案
- 2024年紡織品設計師證書考試材料與工藝試題及答案
- 掌握廣告設計師考試試題及答案
- 知識理解面試題及答案
- 泰安語文考試題及答案
- 河南崗位遴選試題及答案
- 2025-2030中國振動監測系統行業市場發展趨勢與前景展望戰略研究報告
- 合肥高新美城物業有限公司招聘筆試題庫2025
- 《詞匯構建法:課件中的詞根詞綴解析》
- 華為系統面試題及答案
- 2025年山東省濟南市歷城區中考一模物理試題(原卷版+解析版)
- Unit 7 第1課時 Welcome to the unit【基礎深耕】七年級英語下冊高效課堂(譯林版2024)
- 2025年第33批 歐盟REACH SVHC高度關注物質清單247項
- 2024年江蘇省南京市中考物理試卷真題(含答案)
- DL-T 1476-2023 電力安全工器具預防性試驗規程
- 禁毒學校青少年預防遠離毒品教育模板課件
- 汽車4S店售后回訪流程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