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國家公務員考試申論模擬預測試卷(一)_第1頁
2022年國家公務員考試申論模擬預測試卷(一)_第2頁
2022年國家公務員考試申論模擬預測試卷(一)_第3頁
2022年國家公務員考試申論模擬預測試卷(一)_第4頁
2022年國家公務員考試申論模擬預測試卷(一)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2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2022年國家公務員考試申論模擬預測試卷(一)

試題要求:

(一)根據給定資料1,概括總結文旅融合的模式有哪些,并

分析指出推動文旅融合發展應當樹立怎樣的意識。(10分)

要求:要點全面,概括準確,語言精練,不超過100字。

(二)根據給定資料2,分析指出制約歷史文化名城進行文化

旅游名片打造的共性問題有哪些,并就“歷史文化名城如何講出

好故事”提出解決思路。(15分)

要求:⑴問題梳理全面準確;(2)解決思路有針對性和可行

性;⑶不超過350字。

(三)假設你是某地文化部門的工作人員,單位即將舉辦一場

題為“尋找傳統文化的更多‘打開方式’”的網絡專題討論會,

邀請專家、廣大網友和基層文化工作者參與討論“在網絡時代,

如何更好地讓優秀傳統文化得到廣泛傳播”。請根據給定資料3,

結合李子柒的短視頻受到熱捧這一現象,為這場網絡專題討論寫

一則導入語。(20分)

要求:條理清晰,觀點明確,符合文體,不超過400字。

(四)假設你是S省文旅主管部門的工作人員,單位擬將“S

省文化旅游(北京)推介會”上報參加“精品特色文旅品牌活動”

評選,請你梳理給定資料4的要點,起草一份評選申報材料提綱。

(25分)

要求:⑴緊扣資料,內容完整;⑵思路清晰,表達流暢;⑶不

超過600字。

(五)假設給定資料5中的內容是你所在單位經過調研考察獲

取到的信息,請你梳理資料要點,寫一份關于“鄉村旅游新變

化”的考察報告。(30分)

要求:⑴要點準確,結合實例;⑵結構完整,表達流暢;(3)字

數800-1000字。

以下為試卷給定資料及作答要求完整版:

一、給定資料

資料1

文化是旅游的靈魂,旅游是文化的載體。文化使旅游的品質

得到提升,旅游使文化得以廣泛傳播,通過文化和旅游的融合發

展,文化更加富有活力,旅游也更加富有魅力。近年來,文化與

旅游結合的趨勢越來越明顯。比如西安市全面推動文旅融合,此

前熱播的《長安十二時辰》網劇,更是帶火了西安旅游業。2019

年西安市共接待游客突破3億人次,旅游業總收入超3100億元,

二者都同比增長20%以上。

文化和旅游自始就結伴而行,這些年文旅融合在實踐中形成

了不少融合模式:

自古以來,山水樓臺因文人而名。廬山因李白《望廬山瀑布》

等名篇佳句而絢麗多姿,成為歷代文人游學必經之地;岳陽樓因

李白、杜甫、李商隱等大詩人接踵賦詩而著稱于世,更因范仲淹

《岳陽樓記》而名動天下;滕王閣因王勃《滕王閣序》而聲名鵲

起;潺陽樓因宋江題反詩、李逵劫法場等故事傳說而成為江南十

大名樓。文化賦予山水樓臺以精神內涵,而使其更加引人入勝,

成為游人神往的目的地。文化與景觀的結合開啟了文旅融合的先

河。

主題公園以其特色文化、驚險刺激的游樂、互動虛擬式體驗、

便捷周到的服務,吸引了龐大的人流,成為城市文化旅游新地標。

據《全球主題公園調查報告》顯示,上海迪士尼樂園在首個完整

運營年份就吸引了1100萬人次入園游玩,華僑城、華強方特、

長隆集團等本土品牌也表現搶眼,包攬全球TOP10主題公園榜

單第4位至第6位,且增速領跑。

文旅小鎮以古鎮為載體,融入民俗、文化藝術、非遺展示、

文藝酒吧、個性客棧、文創等特色元素,在業內“圈粉”無數。

比如水墨婺源、烏鎮、鳳凰古城等等,成為人們“說走就走的旅

行”“感受時光倒流”的熱門目的地。

近年來,旅游演藝風生水起,以陽朔《印象?劉三姐》為代

表的“印象”系列大獲成功,扭轉了傳統觀光游“白天拍照、晚

上睡覺”的局面。還有河南《大宋?東京夢華》、紅色實景演出

《井岡山》、江西婺源《夢里老家》等,以靈山秀水為背景烘托、

歷史文化為串聯腳本,用美輪美奐、如詩如夢的舞臺演藝,讓觀

眾物我兩忘、不知“今夕是何年”,成為展示當地文化魅力的亮

麗名片。

IP的英文是知識產權的縮寫,兩大構成要素分別是“知識”

和“產權”。“知識”是人類創造的產物,旨在創新、創造,無

中生有;“產權”是一種權利擁有的象征,對所創造的事物具備

支配、變現的權利。例如迪士尼就是一個IP組成的王國。迪士

尼樂園創造的“IP+衍生品”經營模式,圍繞迪士尼核心文化開

發了服飾、出版物、玩具、食品等一系列文化創意消費品。近年

來,故宮國寶色口紅、朝珠耳機等文創產品迅速躥紅。

近年來,不同主題的文化旅游節慶活動成為文旅融合的一抹

亮色。以筆者所在九江市為例,每年舉辦各類節慶活動達幾十場,

比如九江市廬山問茶會已連續舉辦五屆,“中國廬山首屆國際詩

詞楹聯擂臺賽”吸引數千名海內外詩詞愛好者積極參與。各縣區

文旅節慶活動也豐富多彩,僅柴桑區每年就固定舉辦馬回嶺“百

年廟會”、江洲油菜花節、城子鎮桃花節、新合鎮特色農業采摘

節等。這些活動能在短期內迅速吸引人氣,擴大地方文化旅游影

響。

如今,文化旅游已進入融合新時代,只有增強新的思想認識,

才能推動文旅融合發展。

第一,文旅項目可復制、易替代,而文化內涵是不可復制、

無法替代的。有了文化內涵的傳承發揚,才有業態的豐富完善、

服務的別具風格和品牌形象的充實飽滿。因此,深耕本地、本項

目特色歷史文化,打造高度概括、獨一無二的文化IP,是文化和

旅游發生化學反應的基礎,是文化旅游產業的生存之道。

第二,良辰美景是有限的,而文化創意是無限的。文旅融合

的創新,關鍵在于文化表達的創新:《廬山戀》調皮一吻,讓廬

山驚艷了世人;微信表情包中乾隆“賣萌”,讓故宮成為網

紅;“宋城千古情”一開演,全世界游人都被西湖“暖風熏醉”。

這些創新的文化表達方式,迅速抓住了人們的眼球。

第三,文旅融合歸根結底要實現產業落地,必須遵循市場規

律。一要考慮市場消費能力,二要考慮市場承載能力,三要考慮

全天候的運營能力。

資料2

近年來,各地的歷史文化名城紛紛探索文旅融合、發展文化

產業。然而,目前國內一些歷史文化名城在打造文旅名片時,普

遍受到一些共性問題的制約。

杭州市園文局文物處副處長L說,杭州有跨湖橋文化、良渚

文化、西湖文化、錢塘江文化等,但很多歷史文化的挖掘缺乏歷

史縱深感,故事宣傳缺乏系統感和互動感。文化表達缺少精準性,

縱有好資源,奈何講不出好故事,

一些基層干部表示,資源轉化利用效率不夠高。在資源共享、

優勢互補、推動公共文化設施拓展旅游服務功能上還有短板。特

別是在旅游總體規劃、景區建設、要素配套上,各類資源沒有做

到深度融合。

有干部表示,現有的文化產業園區,大多存在“小散弱”狀

況,產業關聯度弱、集聚度低。同時,幾大歷史文化名城龍頭型、

旗艦型文化企業較少,產業層次急需優化。

一些城市忽略城市歷史、城市故事、城市獨特風情和市民獨

特生活,實行大拆大建、拆而仿建等做法,不利于打造韻味獨特

的城市文旅名片。

基層干部、專家學者認為,歷史文化名城今后需要更加注重

講出好故事。

L認為,讓游客愛上并且主動傳播歷史文化名城,挖掘和講

好故事是抓手。應充分運用戲劇、舞蹈等多種藝術形式,著力打

造歷史名城與時尚文化結合、政府與百姓互動、大型主題活動和

群眾文體演出呼應的文旅新格局。

杭州市文化廣電旅游局巡視員F建議,歷史文化名城可以組

建聯盟,在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保護、名人歷史研究、旅游演藝、

歷史街區保護與活化利用等方面,開展深度合作,共同講好中國

故事。

不少基層干部表示,過去文化是事業強、產業弱,旅游則是

產業強,事業弱。未來要取長補短,將二者各自的優勢發揮出來,

實現協同發展。

還有專家認為,老城的保護與更新,必須尊重原住民的意愿,

讓原住民在保護修繕后的空間里繼續繁衍生息。只有保護好原生

態的歷史文化遺存,發展文化旅游、塑造城市文化名片才有依托。

資料3

新媒體時代下,中國的優秀傳統文化有了多樣的新傳播渠

道,利用新媒體的傳播優勢,傳統文化以一種新的方式出現在受

眾視野中,給傳統文化的傳播帶來了新的生機。

如今,火熱的短視頻已經逐漸成為傳統文化傳播的重要渠

道。越來越多的人正借助短視頻這一全新的載體和形式,幫助傳

統文化進行現代化的傳播,讓更多人,尤其是年輕人,接觸、了

解、喜愛傳統文化。

李子柒,美食短視頻創作者。她的作品具有濃濃的中國風,

身著一身漢服形象,花間檐下,裊裊炊煙,日出而作,日落而息,

在詩意棲居的田園風光中耕讀勞作,制作傳統美食和傳統手工

藝,用中國傳統的生活方式與自然和諧共存,這就是她呈現給大

家的作品內容。三月桃花開,她采來釀成桃花酒;五月枇杷熟,

她摘來制成枇杷酥,還有養蠶、纏絲、刺繡、竹藝、木工等,無

不具有鮮明的中華傳統文化意象。李子柒的視頻通過展現中國傳

統文化的農耕文明生活方式,贏得了在城市鋼筋混凝土高樓大廈

里的人們的初心,讓很多人找回了鄉土農耕的魂。

有媒體評論道:李子柒的視頻,沒有一個字夸中國好,但她

講好了中國文化,講好了中國故事。她只是默默地在那里干著農

活,偶爾地跟奶奶說幾句四川方言,但全世界各地的人,卻開始

了解“有趣好看”的中國傳統文化,并紛紛夸贊中國人的勤奮、

聰慧,進而開始喜歡中國人,喜歡這個國家。有專家評價道,李

子柒有潛力成為文旅融合發展的代表性人物。

以下是李子柒接受媒體采訪的部分內容:

(一)談視頻:我并不是十項全能

李子柒的短視頻全程都是在干活。她會剪窗花、寫對聯、繡

花染布、釀造烘焙、造紙刻字……新打下的稻谷,水分大,一袋

至少七八十斤,她能背背上,爬坡上坎。才砍下的毛竹,五六米

長,三四根一捆,扛在肩上就走。

網友很好奇她怎么能掌握那么多生活技能。李子柒回答說:

“大家眼中的生活技能,只是我的求生本能。以前是為了生存,

現在是生活。”她坦言自己并非什么都會,比如木工、刺繡、書

畫等,都是提前學的。

在視頻中,她都選擇自己感興趣的主題,喜歡蜀繡,就花半

年時間搗鼓,“自己去網上搜教程,學著繡。后來遇到困難,確

實沒辦法了,才托人找到孟德芝老師(成都蜀繡大師)指點一下。”

(二)談農村:素材豐富取之不盡

李子柒的視頻充滿鄉風古韻,有著田園牧歌式的村野情趣,

這與她自小生活在鄉村息息相關。拍水稻的一生、辣椒的一生、

黃豆的一生,拍大米怎么來,醬油怎么釀,李子柒在視頻里對農

作物的生長追根溯源,從頭到尾講得清清楚楚。

有人覺得她的視頻更新慢,視頻內容時間跨度拉得也大,但

慢對她來說不是問題,因為“春播夏長,秋收冬藏,天下萬事都

有其規律”。至于有人擔心的拍攝靈感和題材枯竭,她搖搖頭說:

“中國農村的東西太豐富了,拍不完的。”

(三)談傳播:我只是分享了一種生活

李子柒的視頻不僅在國內火了,也受到許多外國網友的追

捧。有著名媒體人評價她:面向世界的傳播中,摒棄浮躁,沒什

么口號,卻有讓人印象深刻的口味,更贏得了一個又一個具體網

民反饋回來的口碑,值得借鑒。

“美好的東西都具有共通性,我自己喜歡,外國朋友也喜歡。

這種美好是不是我帶來的并不重要,關鍵在于我分享了我想過的

生活,恰好你也喜歡。這種共鳴讓人感到滿足。”李子柒說。

資料4

S省是中華民族的發祥地之一,歷史悠久,人文薈萃,山河

壯麗。S省文旅主管部門于2019年12月14日(周六)在北京舉辦

S省文化旅游(北京)推介會。旨在通過本次活動推廣S省文化旅

游品牌,宣傳S省文化和旅游形象。本次s省文化旅游推介會面

向公眾,推介內容豐富有趣、展出內容高顏有料、活動形式多元

時尚,"s省禮品"精美有品質。

此次推介會深入挖掘S省文化旅游資源特色,通過推介、展

示、體驗、演出4個維度,對S省之美進行全方位多角度的呈現,

提升大眾對S省文化旅游的認識,向S省旅游重要客源地北京傳

播S省文化旅游全新的、飽滿的品牌形象,吸引更多游客前來S

省體驗游玩,感受S省旅游的獨特魅力。本次活動有很多亮點,

內容豐富,形式多樣。

本次推介會圍繞“山河之美”“歷史之美”“文化之

美”“風味之美”“傳承之美”5大推介主題,利用視頻播放、

情景再現、詩歌朗誦等形式,分別從表里山河、華夏文明、民間

藝術、面食文化、紅色經典等方面進行推介展示,保證推介內容

豐富性和實用性的同時,更重視推介形式的趣味性和觀賞性。

老牛灣爺爺的一聲推船號子聲,仿佛將時空拉拽到奔騰的黃

河兩岸;一首慷慨激昂《從軍行》,凝結著雁門關虎踞龍盤的險勢

與守邊將士的豪情壯志;制作精良的短片、視頻在推介環節里穿

插播放,帶來更為直觀震撼的視覺感受。

此外,主辦方還精心設計問答互動、搖一搖、美食爭霸賽等

環節,供現場觀眾互動體驗,參加活動的觀眾均有機會獲得抱枕、

黎侯虎玩偶等精美禮品一份。

推介會現場設置了形象展示區、非遺文化展示區、特色美食

展示區,從不同角度展示S省文旅資源。

多幅充滿設計感的精美海報,組成一個微型畫展,用藝術的

形式展示S省特色美景、風俗民情、歷史古跡等文旅資源。非遺

文化展區展出的平遙漆器、剪紙藝術品、黎侯虎等S省手工藝品

“杰出代表”,靜待觀眾去發掘它們背后的故事。特色美食展示

區,精心準備碗托、平遙牛肉、太谷餅等S省美食,觀眾可以品

嘗試吃,體驗來自s省舌尖上的美味。

本次推介會還劃出一塊專門區域設置創意合影墻、涂鴉簽到

區與互動游戲區,供現場觀眾互動體驗,進一步增加推介會的互

動性、體驗性、親近性。

現場設置暗藏小心機的“四面合影墻”,每面都是一個場

景,并安排特色人物形象扮演者與來賓進行合影,營造一種人、

畫面與場景相互交融的非凡體驗感。互動游戲區設置“黎候虎粘

靶盤”,參與者均有兩次投擲機會,通過“投球”瞄準靶盤,擊

中靶盤不同區域可獲得主辦方精心準備的不同禮品一份。

極具s省地方特色的表演穿插整個推介會,帶來濃郁的地域

風味。婀娜多姿的團扇表演,演繹S省原生態歌舞的精妙絕倫;

具有獨特藝術風格和鮮明地方特色的S省民歌,極具震撼力與感

染力;精美絕倫、栩栩如生的剪紙技藝,讓人嘆為觀止;拉龍須面,

吹面氣球兩大面食制作絕活,極致展示S省面食文化的博大精

深。

資料5

2020年7月17日,文化和旅游部發布《關于統籌做好鄉村

旅游常態化疫情防控和加快市場復蘇有關工作的通知》,推動鄉

村旅游市場有序復蘇。

近年來,鄉村旅游日漸成為助力脫貧攻堅、實現鄉村振興的

強大動力來源。干凈整潔的道路、青磚黛瓦的民居、果實累累的

采摘園...美麗鄉村建設帶來鄉村環境的改善,越來越多的村落

利用當地自然和人文資源發展鄉村旅游,吸引眾多游客。

(一)

重慶市南岸區長江沿岸的山坡斷崖上,有一座鳥語花香的生

態景觀公園“掛”在半山腰。幾年前,這里還是一個堆滿建筑和

生活垃圾的垃圾場。每逢大雨,大量垃圾被沖入長江,嚴重影響

水質。

為此,2016年,南岸區放牛村聯合當地一家園林企業對這片

垃圾場展開治理。他們將堆積如山的垃圾分類運走集中清理,同

時運來5萬立方米土石方重新回填,用來恢復土壤肥力。修建步

行棧道、生態長廊,種植園林樹木、四季花草……經過幾年時間,

江畔的垃圾場變成銅鑼花谷生態園,與附近桃花源、杜鵑園等旅

游景區連成一片,共同打造生態旅游區。

2020年3月,習近平總書記在浙江省安吉縣天荒坪鎮余村村

考察調研時強調,“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已經成為全黨

全社會的共識和行動,成為新發展理念的重要組成部分。實踐證

明,經濟發展不能以破壞生態為代價,生態本身就是經濟,保護

生態就是發展生產力。希望鄉親們堅定走可持續發展之路,在保

護好生態前提下,積極發展多種經營,把生態效益更好轉化為經

濟效益、社會效益。

發展鄉村旅游,首先要有好環境。除了當地秀美的自然風景

外,旅游業的興盛也離不開鄉村人居環境的改善。一個垃圾遍地、

污水橫流的鄉村,自然無法吸引游客前來。

近年來,多地通過發展鄉村旅游,實施“規劃”“綠

化”“美化”等措施,把鄉村建設成為生態宜居的美麗家園,實

現生態與經濟協同發展。

專家表示,發展鄉村旅游不僅是實現產業興旺、村民生活富

裕的重要途徑,也有利于打造生態宜居空間、促進鄉村文明復興,

在加快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城鄉融合發展、農村環境改善等方

面發揮重要作用。

為加強旅游扶貧監測分析,文化和旅游部設立旅游扶貧工程

觀測中心,在全國25個省區市設立鄉村旅游扶貧監測點。發展

鄉村旅游的監測點數據顯示,農村生活污水處理設施接入率、生

活垃圾集中處理覆蓋率、水沖式廁所普及率均有明顯提升,環境

進一步優化。

(二)

“旅游小鎮莫干山,直播間民宿特惠房只要5.4元!”在浙江

省德清縣莫干山鎮庾村,幾名青年主播正通過手機,向觀眾介紹

當地優美的自然風光和特色民宿,助力小鎮旅游業復工復產。

2005年,莫干山鎮在全省率先實施生態補償機制,啟動“生

態立鎮、旅游強鎮”,大力發展以精品民宿產業為主的鄉村旅游。

然而,2020年由于疫情影響,小鎮游客少了,大量民宿空置。為

此,德清縣委組織當地青年團干部、優秀返鄉青年通過網絡直播

帶貨,把莫干山優質的旅游資源和農副產品推銷出去。

當前,新一代信息技術創新空前活躍,推動產業形態深度變

革,新技術、新產品、新模式不斷涌現。在疫情防控的“催化”

下,鄉村旅游也搭上數字化發展快車,借助互聯網平臺創新營銷

方式、提升游客體驗、規范管理服務。

甘肅省策劃發布46個甘肅省優秀旅游示范村和23條鄉村旅

游精品線路,“全省聯動,全網直播”,線上線下全面推介鄉村

旅游產品,加速鄉村旅游“升溫”;云南省推出“一部手機游云

南”智慧旅游平臺,提供自助導游導覽、線上購票、刷臉入園等

智慧服務,穩步推進文旅產業復蘇;廣西將“壯族三月三”相關

文化旅游活動遷移至線上,通過廣播、電視、網絡、新媒體等多

種平臺進行宣傳推廣。

推動鄉村旅游數字化,離不開農村信息基礎設施建設和信息

服務體系進一步完善。文化和旅游部鄉村旅游監測數據顯示,

2019年,監測點鄉村旅游經營戶無線網絡覆蓋比例超過90%,鄉

村旅游智慧化程度不斷提高。與此同時,2020年5月,中央網信

辦等4部門聯合印發《2020年數字鄉村發展工作要點》,提出2020

年我國將基本實現行政村光纖網絡和4G普遍覆蓋,農村互聯網

普及率明顯提升,推動鄉村數字經濟發展。

專家表示,在數字化助推鄉村旅游方面,多地已經在農村電

商、數字民宿等方面積累許多經驗。未來應利用數字化手段進一

步整合鄉村文化旅游資源,提高游客的參與度與滿意度,讓文旅

經濟發展更好服務于鄉村振興戰略。

(三)

“前山高,后山長,我家就住在高坡上……”伴著粗獷的歌

聲,陜西省佳縣坑鎮赤牛城村村民穿著陜北地區傳統服飾,在起

伏的溝崩間耕種、打夯,現場生動還原黃土高原農村傳統生產生

活場景。

村支書老高說:“現在每天表演一場,高峰時一天演好幾場。

參加演出的村民,每次至少可以領20元報酬。”2019年,赤牛

圳?村接待游客30萬人次,村民收入也顯著增加,人均年收入達

到1.8萬元。

許多貧困地區地理位置偏僻、交通不便,但自然風光優美、

生態環境良好。還有不少村莊地處民族地區、革命老區等,民族

傳統文化、紅色文化資源豐富。發展鄉村旅游,不僅可以充分發

揮當地資源優勢,還可以創造就業崗位,吸納大量貧困勞動力就

業,助力村民增收。

近年來,鄉村旅游接待人數和收入年均保持兩位數的增長

率,有著廣闊的市場前景和發展潛力。據測算,2019年,通過鄉

村旅游實現脫貧人數占脫貧總人數的33.3%,鄉村旅游對貧困人

口就業貢獻度達30.6%,貧困地區旅游總收入和接待人次增長幅

度持續高于全國鄉村旅游整體增幅。

在推動旅游與扶貧結合過程中,多地通過政府主導、資源租

賃、企業帶動等方式,完善基礎設施建設,改善鄉村人居環境,

以旅游帶動致富。

為助力“三區三州”深度貧困地區和貧困人口脫貧,文化和

旅游部聯合國務院扶貧辦設計推出“三區三州”旅游大環線品

牌,通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