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海洋調查規范第6部分:海洋生物調查2007-08-13發布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質量監督檢驗檢疫總局發布I 2規范性引用文件 3術語和定義 14一般規定 34.1技術設計 4.2調查要求 34.3調查和分析儀器設備 44.4采樣 44.5樣品分析 54.6資料整理及報告編寫 55葉綠素、初級生產力和新生產力的測定 65.1技術要求和測定要素 65.2海水浮游植物色素測定 65.3海洋初級生產力(C示蹤法)測定 5.4葉綠素a和初級生產力的粒度分級測定 5.5海洋新生產力(1?N示蹤法)測定 5.6資料整理 6微生物調查 6.1技術要求和調查要素 6.2采樣 6.3樣品分析 6.4資料整理 7微微型、微型和小型浮游生物調查 7.1技術要求和調查要素 7.2采樣 7.3樣品分析 7.4資料整理 8.1技術要求和調查要素 8.2采樣 8.3樣品分析 8.4資料整理 9魚類浮游生物調查 9.1技術要求和調查要素 9.2采樣 9.3樣品分析 Ⅱ9.4資料整理 10大型底棲生物調查 10.1技術要求和調查要素 10.2采樣 10.3樣品分析 10.4資料整理 11小型底棲生物調查 11.1技術要求和調查要素 11.3樣品分析 11.4資料整理 12潮間帶生物調查 12.1技術要求和調查要素 12.3樣品分析 12.4資料整理 13污損生物調查 13.1技術要求和調查要素 13.2采樣 13.3樣品分析 13.4資料整理 14游泳動物調查 14.1技術要求和調查要素 14.2采樣 14.3樣品分析 14.4資料整理 附錄A(規范性附錄)微生物最可能數(MPN)計數及其檢索表 附錄B(規范性附錄)浮游生物樣品編號、生物量測定、計數和魚類浮游生物網具 附錄C(規范性附錄)大型底棲生物固定液配制、樣品編號和海底照相與錄像 附錄D(規范性附錄)小型底棲生物樣品分離、計算和幾種儀器設備圖 附錄E(規范性附錄)潮間帶生物調查中潮位測量法和幾種設備圖 附錄F(規范性附錄)游泳動物性腺成熟度、攝食強度、含脂量及拖網網型 附錄G(資料性附錄)漁業資源聲學調查與評估(選做) 附錄H(資料性附錄)海洋生物調查采樣和分析記錄表格式 參考文獻 圖B.1雙鼓網圖 圖B.2北太平洋網圖 圖D.1小型底棲生物分樣器結構府面觀和側面觀示意圖 圖D.2砂質樣品封閉淘洗裝置示意圖 圖D.3海冰法分選小型生物示意圖 Ⅲ圖D.4不同體型橈足類的轉換系數 圖D.5攜帶配套的水下呼吸器(SCUBA)等裝置的潛水員示意圖 圖E.1潮汐水位曲線圖解法曲線 圖E.2直接測量法曲線 圖E.3a)覆蓋面積計數框 圖E.3b)巖石定量采樣框 圖E.4灘涂定量采樣框 圖E.5漩渦分選裝置 圖E.6過篩器 圖F.1雙船底層有翼單囊A型拖網網圖 圖F.2雙船底層有翼單囊B型拖網網圖 圖F.3單船有翼單囊拖網網圖 圖G.1調查專用底層拖網網圖 圖G.2調查專用變水層拖網網圖 圖G.3聲學儀器校正標準目標的懸掛示意圖 表1采水層次 3表2HPLC梯度洗脫程序 表3微微型、微型和小型浮游生物垂直分段采樣水層 表4微型和小型浮游生物網具的規格及適用對象 表5大中型浮游生物垂直分段采樣水層 表6大中型浮游生物網具的規格及適用對象 表7魚類浮游生物網具的規格及適用對象 表8試板種類、規格及數量 表A.1最可能數(MPN)計數法(15管)菌數檢索表 表B.1雙鼓網構造與規格 表B.2北太平洋網構造與規格 表D.1小型底棲生物的換算系數表 表F.1雙船底層有翼單囊B型拖網網具第7段~第24段編結規格 表G.1魚類目標強度與體長關系參考值 表H.1葉綠素采樣記錄表 表H.2葉綠素(萃取熒光法)測定記錄表 表H.3葉綠素(分光光度法)測定記錄表 表H.4葉綠素(高效液相色譜法)測定記錄表 表H.5初級生產力采樣、過濾、測定記錄表 表H.6新生產力采樣、過濾、測定記錄表 表H.7微生物現場采樣記錄表 表H.8海洋水體病毒、細菌數量直接計數記錄表 表H.9細菌菌體大小測定記錄表 表H.10水樣、泥樣微生物培養計數和菌株分離記錄表 表H.11水樣細菌生產力記錄表 表H.12水樣細菌異養活性測定記錄表 表H.13樣品細菌最可能數(MPN)記錄表 表H.14浮游生物海上采樣記錄表 表H.15浮游生物垂直分層拖網采樣記錄表 表H.16浮游生物樣品登記表 表H.17微微型光合浮游生物細胞數量記錄表 表H.18微型和小型浮游生物標本個數計數記錄表 表H.19采水浮游生物標本個數計數記錄表 表H.20浮游植物(孢囊)細胞記錄表 表H.21浮游動物體積分數測定記錄表 表H.22浮游動物濕重生物量測定記錄表 表H.23浮游動物干重生物量測定記錄表 表H.24浮游動物個體計數記錄表 表H.25夜光藻個體計數記錄表 表H.26魚類浮游生物海上采集記錄表 表H.27魚類浮游生物標本登記表 表H.28魚類浮游生物計數記錄表 表H.29魚類浮游生物數量統計表 表H.30大型底棲生物海上采樣記錄表 表H.31大型底棲生物定量分析記錄表 表H.32大型底棲生物定性分析記錄表 表H.33大型底棲生物定量分析種類分布記錄表 表H.34大型底棲生物定性分析種類分布記錄表 表H.35小型底棲生物海上采樣記錄表 表H.36小型底棲生物定量分析記錄表1 表H.37小型底棲生物定量分析記錄表2 表H.38小型底棲生物定性分析記錄表 表H.39潮間帶生物野外采集記錄表 表H.40潮間帶生物定量分析記錄表 表H.41潮間帶生物定性分析記錄表 表H.42潮間帶生物種類分布表 表H.43潮間帶生物主要種類垂直分布表 表H.44潮間帶生物統計表 表H.45微型污損生物記錄表 表H.46船舶污損生物記錄表 表H.47浮標污損生物記錄表 表H.48碼頭、樁柱污損生物記錄表 表H.49污損生物分析記錄表 表H.50污損生物種類記錄表 表H.51游泳動物拖網卡片 表H.52魚類生物學測定記錄表 VGB/T12763.6—2007表H.53蝦類生物學測定記錄表 表H.54蟹類生物學測定記錄表 表H.55頭足類生物學測定記錄表 表H.56游泳動物數量統計表 表H.57魚類體長測定統計表 表H.58魚類體重測定統計表 表H.59魚類懷卵量記錄表 表H.60聲學調查觀測記錄表 VⅡGB/T12763《海洋調查規范》分為11個部分:——第1部分:總則;——第2部分:海洋水文觀測;——第3部分:海洋氣象觀測;——第4部分:海洋化學要素調查;——第5部分:海洋聲、光要素調查;——第6部分:海洋生物調查;——第7部分:海洋調查資料交換;——第8部分:海洋地質地球物理調查;——第9部分:海洋生態調查指南;——第10部分:海底地形地貌調查;——第11部分:海洋工程地質調查。其中第9部分、第10部分和第11部分對應于GB/T12763—1991是新增部分。本部分為GB/T12763的第6部分,并代替GB/T12763.6—1991《海洋調查規范海洋生物本部分與GB/T12763.6—1991相比主要變化如下:——調整了本部分的總體框架,增加了“12潮間帶生物調查”、規范性附錄“潮間帶生物調查中潮位測量法和幾種設備圖”(見附錄E)和資料性附錄“漁業資源聲學調查與評估”(見附錄G);將1991年版的規范性附錄“海水中葉綠素a、b、c的(分光光度法)測定”移至修改后的“5葉綠素、初級生產力和新生產力的測定”中(1991年版的附錄A;本版的5.2.2);將原版的“第四篇浮游生物調查”修改后細分為“7微微型、微型和小型浮游生物調查”、“8大、中型浮游生物調查”和“9魚類浮游生物調查”三章,其中“7微微型、微型和小型浮游生物調查”為新增的調查項目;——在“2規范性引用文件”中,增加了GB17378.7海洋監測規范第7部分:近海污染生態調查和生物監測;——在“3術語和定義”中,增加和修改了有關術語(1991年版的3.4和3.7;本版的3.2、3.3、3.4、3.5、3.8、3.9、3.10和3.11);同時每個術語都增補了對應的英語名稱;——在“4一般規定”中,調查項目和主要儀器設備兩條分別增補了新的測項和新的儀器設備(1991年版的5.1和6;本版的4.2.1和4.3);在本版的“表1采水層次”中增加了200m以深的采水層次(見4.2.4.1);進一步規定了調查次數,細化了調查季度的時間(1991年版的5.5.2;本版的4.2.5);修改和擴展了實驗室的使用范圍(1991年版的6.2.1,本版的4.3.2);根據本次修訂后的《海洋調查規范第1部分:總則》GB/T12763.1—2007的規定,航次報告和調查成果報告由原來的技術負責人編寫修訂為分別由首席科學家和項目負責人主持編寫(1991年版的9.2.1和9.2.2,本版的4.6.1.4和4.6.1.5)等;和初級生產力的粒度分級測定”和“海洋新生產力(15N示蹤法)測定”(見5.2.3、5.4和5.5);亮氨酸示蹤法”測定細菌生產量、“生態呼吸率測定”、“細菌比生長率、倍增時間和世代時間的計算”和“微生物分類鑒定”(見6.3.4.1.1.1、6.3.4.1.1.3、6.3.4.1.1.4、6.3.4.2.1.2、6.3.4.2.2.2、6.3.4.3和6.3.5);和制圖取值標準(1991年版的20.1.2、19.6、20.3.4、21.1和22.6;本版的8.2.1.1、8.1.1.3、8.2.3.2、8.3.1和8.4.4);——在“9魚類浮游生物調查”中,修改了采集網具和豐度計算公式(1991年版的20.1.2和22.4;本版的9.2.1.1和9.4.1);海底照相、錄像與潛水采樣”(見10.2.1.2.5和附錄C.4);心漂浮法”和群落結構與生物多樣性多元統計分析(見11.2.1.6和11.2.2.2、11.2.2.1、11.3.4和附錄D.4);修改了采樣設備(1991年版的28.1;本版的11.2.1);——“12潮間帶生物調查”為新增的章;——在“13污損生物調查”中,修改了技術要求內容(1991年版的31;本版的13.1.1),增加了調查要素和水泥試板用于海岸港工建設的污損生物調查(13.1.2和13.2.1.1.1c));的37.3.1.5和37.3.1.6;本版的14.4.2.4和14.4.2.5)。修改和增加了一些重要漁獲物的性腺成熟度和魚類含脂量的劃分標準(見本版的附錄F.1.2、附錄F.1.3、附錄F.1.4、附錄F.1.6、附錄F.1.7、附錄F.1.8和附錄F.3);修改了游泳生物拖網網型(1991年版的附錄F7;本版的附錄F.4); 修改和增加了資料性附錄“海洋生物調查、分析記錄表格式”(1991年版的附錄G;本版的附錄H)。——本部分應與GB/T12763.1和GB/T12763.7配套使用。性附錄。本部分由國家海洋局提出。本部分由國家海洋標準計量中心歸口。本部分由國家海洋局第三海洋研究所負責修訂,國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國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中國海洋大學、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東海水產研究所、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黃海水產研究所等參加修訂。本部分的主要起草和修訂人:張玉生、楊清良、陳瑞祥、朱明遠、葉德贊、寧修仁、林景宏、戴燕玉、本部分所代替標準的發布情況為:1海洋調查規范第6部分:海洋生物調查GB/T12763的本部分規定了海洋生物調查的一般規定、技術要求和調查(測定)要素、采樣、樣品分析及資料整理的基本要求和方法。本部分適用于海洋環境基本要素調查中的海洋生物調查。2規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條款通過GB/T12763的本部分的引用而成為本部分的條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隨后所有的修改單(不包括勘誤的內容)或修訂版均不適用于本部分,然而,鼓勵根據本部分達成協議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適用于本部分。GB/T14014蠶絲、合成纖維篩網GB/T12763.1海洋調查規范第1部分:總則GB/T12763.7海洋調查規范第7部分:海洋調查資料處理GB17378.7海洋監測規范第7部分:近海污染生態調查和生物監測3術語和定義GB/T15919確立的以及下列術語和定義適用于GB/T12763的本部分。自養植物細胞中一類很重要的色素,是植物進行光合作用時吸收和傳遞光能的主要物質。葉綠素a(Chla)是其中的主要色素。初級生產力primaryproductivity自養生物通過光合作用生產有機物的能力。通常以單位時間(年或天)內單位面積(或體積)中所產生的有機物(一般以有機碳表示)的質量計算,相當于該時間內相同面積(或體積)中的初級生產量。[GB/T15919—1995,定義2.210]指植物光合色素的光合作用效率。在CO?與光照度充足的條件下,單位質量葉綠素與每小時所同化的碳量之比[常用“碳(毫克)/葉綠素(毫克)/小時”表示]。[GB/T15919—1995,定義2.217]新生產力newproductivity在真光層中再循環的氮為再生氮,由真光層之外提供的氮為新生氮。由再生氮源支持的那部分初級生產力稱為再生生產力,由新生氮源支持的那部分初級生產力稱為新生產力。2一群個體微小、結構簡單、生理類型多樣的單細胞或多細胞的低等生物,包括屬于原核生物類的細微藻類,以及屬于非細胞生物類的病毒、類病毒和朊病毒。細菌異養生長速率bacterialheterotrophicgrowthrate異養細菌利用有機物進行生長繁殖的速率。細菌異養活性bacterialheterotrophicactivity異養細菌進行生理代謝活動的能力。細菌生產力bacterialproductivity單位時間內、單位水體所產生的細菌生物量。缺乏發達的運動器官,沒有或僅有微弱的運動能力,懸浮在水層中,常隨水流移動的生物。包括浮游植物和浮游動物兩大類。[GB/T15919—1995,定義2.126]依個體的大小浮游生物可分為以下幾種類型:粒徑小于2μm的稱微微型浮游生物(picoplank-ton);粒徑為2μm~20μm的稱微型浮游生物(nanoplankton);粒徑為20μm~200μm的稱小型浮游生物(microplankton或netplankton);粒徑為200μm~2000μm的稱中型浮游生物(mesoplankton);粒徑為2000μm~20mm的稱大型浮游生物(macroplankton);粒徑大于20mm的稱巨型浮游生物(megaplankton)。此外,魚類浮游生物(ichthyoplankton)即為魚卵和仔稚魚。底棲生物benthos棲息在水域基底表面或底內的生物。在海洋中,這類生物自潮間帶至水深大于萬米以上的超深淵帶(深海溝底部)都有分布,是海洋生物中種類最多的一個生態類型,包括了大多數海洋動物門類,大型和微型定生海藻類和海洋種子植物。[GB/T15919—1995,定義2.150]依個體的大小,凡被孔徑為0.5mm套篩網目所截留的生物,稱為大型底棲生物(macrobenthos)。凡能通過孔徑為0.5mm套篩網目,而被孔徑為0.042mm所截留的生物,稱為小型底棲生物(meiob-enthos)。潮間帶生物intertidalbenthos生活在潮間帶底表的植物和底表與底內的動物。污損生物foulingorganism生長在船底、浮標、平臺和海中一切其他設施表面或內部的生物。這類生物一般是有害的。[GB/T15919—1995,定義2.281]3游泳動物nekton具有發達的運動器官,在水層中能克服水流阻力自由游動的動物。如魚類、大型蝦、蟹類、頭足類及海洋哺乳動物等。[GB/T15919—1995,定義2.146]4一般規定4.1技術設計業配置、人員素質、船只、器材設備、預期成果等和調查計劃編制。應特別注重海上采樣和室內分析的技術要求和措施保障。調查計劃編制的要求見GB/T12763.1中的相關章節。4.2調查要求4.2.1調查項目海洋生物調查項目包括:葉綠素、初級生產力和新生產力,微生物,微微型、微型和小型浮游生物,要時,應包括漁業資源聲學調查與評估。4.2.2輔助參數海洋生物調查時,應視需要確定與其有關的輔助參數,并同步進行觀測。4.2.3調查方式海洋生物調查方式包括:大面觀測、斷面觀測和連續觀測。4.2.4.1采水樣適用于葉綠素濃度、初級生產力和新生產力,微生物,微微型、微型和小型浮游生物等調查項目的水樣采集。應按規定水層采樣(見表1)。表1采水層次單位為米測站水深范圍標準層次底層與相鄰標準層的最小距離表層、5、10、底層2表層、5、10、30、底層250~100表層、5、10、30、50、75、底層5表層、5、10、30、50、75、100、150、底層表層、5、10、30、50、75、100、150、200注1:表層指海面下0.5m深度以內的水層。注2:水深小于50m時,底層為離底2m的水層。注3:水深在50~200m時,底層為離底5m的水層。注4:可根據調查的特殊需要,酌情增加200m以深的采水層次。注5:條件許可時,應充分考慮躍層和采集葉綠素次表層最大值所處的水層。4.2.4.2拖網采樣適用于大、中型浮游生物、魚類浮游生物、大型底棲生物、游泳動物調查和漁業資源聲學調查與評估等項目的采樣。4.2.4.3底質采樣適用于微生物、潮間帶生物和大、小型底棲生物調查項目的采樣。44.2.4.4掛板和水面或水中設施上采樣適用于污損生物調查的采樣。4.2.5調查時間、調查次數和季節劃分調查時間和調查次數應根據調查水域環境條件和調查目的確定。a)河口、港灣、沿岸海區和邊緣海(marginalseas)調查——受氣象、流系的季節性影響顯著的邊緣海應每季度調查一次;受氣候、水文的季節性影響明顯且物質來源復雜的河口、港灣和沿岸海區,通常應每月(至少每季度)調查一次(潮間帶生物每年調查2次~4次);如有特殊需要可酌情調整調查次數。若進行逐季或逐月調查,各季或各月調查的時間間隔應基本相等。進行河口、港灣調查時,應充分考慮潮汐的影響;——一般以3月~5月為春季,6月~8月為夏季,9月~11月為秋季,12月~翌年2月為冬季,并分別以5月、8月、11月和2月代表春季、夏季、秋季和冬季。但熱帶海域應根據具體的海洋環境條件和調查目的酌情調整調查時間和調查次數。b)大洋和極地海域調查應根據調查目的,選擇調查時間,確定調查次數。4.2.6定位按GB/T12763.1的有關規定進行。4.2.7出海準備海上所需物品,均應計算實用量和備用量;安裝儀器設備,存放工具器皿,以安全方便為原則。4.3調查和分析儀器設備4.3.1主要儀器設備調查和分析的主要儀器設備有采水器、網口流量計、各種網具及附件、底質采樣器、漩渦分選裝置、(水下)照相與攝影設備、探魚儀(回聲探測-積分系統);生物分類鑒定、計數、測定和稱量的器械(如光學計、液閃計數儀、質譜儀和高效液相色譜儀(HPLC)等儀器。儀器設備、標準物質和試劑配備按GB/T12763.1和本部分的有關規定進行。4.3.2調查船實驗室4.3.2.1一般實驗室一般實驗室應適用于葉綠素、浮游生物、底棲生物、潮間帶生物、污損生物和游泳動物等樣品處理和分析。4.3.2.2放射性實驗室放射性實驗室應適用于初級生產力、新生產力和微生物樣品應用1C、15N和3H進行的分析測定,要求具有通風和放射性防護設施。放射性實驗室與接觸1+C、15N和3H的儀器設備都應具有明顯標志,并定期檢測放射性強度。4.3.2.3微生物實驗室微生物實驗室應適用于微生物樣品的處理,并應具備無菌操作設施。4.3.3調查船其他設施a)絞纜機,鋼絲繩,起網吊桿,雙拖網或單拖網(含網板)及探魚儀等,均需適應大型底棲生物和游泳動物拖網的要求;b)動力絞車、鋼絲繩、吊桿、海(淡)水源、工作電源、甲板工作空間和場所等條件,均需滿足海洋生物各調查項目的采樣要求。4.4.1采樣要求4.4.1.1采樣位置海洋生物調查現場采樣時,應避開調查船的排污口。54.4.1.2采水樣使用調查項目規定的采水器采水,入水前應檢查采水器的球蓋是否打開,出水嘴是否關閉,準確放至預定水層,嚴守停滯時間。按要求取樣、處理。4.4.1.3拖網采樣使用專業規定的網具采樣,嚴格起、落網速度,準確判斷網具到達預定水層。拖網時注意工作狀態是否正常,遇異常情況應立即采取有效措施。起網后認真沖洗網具,收集樣品,特別是粘附在網衣和網底管套篩絹上的生物樣品嚴禁標本挾帶。4.4.1.4采泥樣使用調查項目規定的采樣器采樣,嚴守操作程序,注意采樣器的工作狀態。按要求取樣和處理。發現異常應重新采樣。4.4.1.5掛板和水中設施上采樣按項目要求制板,正確選定掛板地點、掛板方式和采樣設施。嚴格執行采樣時間、取板程序和樣品處理方法。4.4.2記錄各調查項目應按GB/T12763.1和本部分的有關規定記錄。樣品采集、分析、鑒定和測定記錄表的格式規定見本部分附錄H。遇異常現象或新發現,除記錄外還應現場拍照或錄像。4.4.3采樣工具、設備的要求應滿足GB/T12763.1和本部分的有關規定。4.5樣品分析4.5.1樣品處理各調查項目采得的樣品應按GB/T12763.1和本部分有關規定的具體要求處理。4.5.2樣品測定需要測定的樣品,應按本部分相應調查項目的要求進行。主要生物種類,一般應鑒定到種,并按本部分相應專業的要求計數。4.5.4樣品保存分析、測量、鑒定后的樣品,可依資料分析、應用程度和學術價值高低,確定全部或部分保留。保留樣品應按各專業的要求保管。4.6資料整理及報告編寫4.6.1資料整理鑒定、計數及測定結果按本部分各調查要素所規定的公式和格式進行計算、統計。4.6.1.2填寫報表按GB/T12763.1和本部分的有關規定,并參考GB/T12763.7的有關要求,填寫各類報表。4.6.1.3繪制圖表有關數據資料形成后,根據本部分各調查要素的要求繪制各式圖表。4.6.1.4編寫航次報告每航次海上調查完成后,首席科學家應按GB/T12763.1有關規定主持編寫航次報告。4.6.1.5編寫調查報告調查任務完成后,項目負責人應按GB/T12763.1的有關規定和本部分各項目的調查結果主持編寫調查成果報告。64.6.2資料歸檔、驗收及成果鑒定按GB/T12763.1有關規定進行資料歸檔、驗收和成果鑒定。5葉綠素、初級生產力和新生產力的測定5.1技術要求和測定要素5.1.1技術要求5.1.1.1.1采樣層次見4.2.4.1表1;條件許可時,應加采躍層上、躍層中、躍層下三層。5.1.1.1.2精密度葉綠素a濃度在0.5mg/m3水平時,重復樣品的相對誤差為±10%5.1.1.2初級生產力測定5.1.1.2.1采樣層次按光學深度,在光強為表層的100%、50%、30%、10%、5%和1%的深度上采水樣,特殊情況可視要求而定。5.1.1.2.2測定范圍測定范圍為0.05mg/(m3·h)~100mg/(m3·h)。5.1.1.2.3精密度初級生產力測定的精密度,當初級生產力在30mg/(m3·h)水平時,重復樣品的相對誤差為±10%。(培養3h,加強度為185kBq的放射性!?C)。5.1.1.3新生產力測定條件允許或有特殊需要時,應進行新生產力測定,其技術要求為:a)培養瓶及采樣器皿須酸洗以除去或盡量減少金屬沾污;從采樣到培養之間的時間間隔要盡量短,這期間要盡量避免陽光直射以減少光休克效應;在樣品處理、過濾及同位素分析中,應避免外源氮的污染;b)當采用氣體質譜時,無法測得1?NH?-N的1?N的豐度和濃度,應注意由'?NH?-N再生同位素稀釋效應導致的負誤差。在無其他選擇時可縮短培養時間至2h;c)實驗過程中顆粒有機氮的增加會導致氮的吸收速率的低估;如果水體的生物量和生產率很高,可縮短培養時間以減少上述誤差。5.1.2測定要素測定要素為葉綠素、初級生產力和新生產力。5.2海水浮游植物色素測定5.2.1萃取熒光法(葉綠素a)5.2.1.1方法原理葉綠素a的丙酮萃取液受藍光激發產生紅色熒光,過濾一定體積海水所得的浮游植物用90%丙酮提取其色素,使用熒光計測定提取液酸化前后的熒光值,計算出海水中葉綠素a的濃度。5.2.1.2主要儀器設備a)熒光計:激發光波長450nm,發射光波長685nm;c)玻璃纖維濾膜:其截留效率相當于0.65μm孔徑的聚碳酸酯微孔濾膜;5.2.1.3試劑體積分數為90%的丙酮、體積分數為10%的鹽酸、碳酸鎂溶液p(MgCO?)=10g/dm275.2.1.4測定步驟5.2.1.4.1熒光計校準5.2.1.4.1.1校準頻率至少每半年一次。5.2.1.4.1.2標準葉綠素a溶液(p=1mg/dm3)制備過濾一定量的生長良好、處于指數生長前期的培養硅藻,用90%丙酮提取其葉綠素a,或者用90%5.2.1.4.1.3標準葉綠素a溶液濃度標定使用分光光度計正確測定標準葉綠素a溶液的濃度。5.2.1.4.1.4葉綠素a標準工作溶液配制用上述標準葉綠素a溶液配制濃度不同的標準工作溶液,供各量程檔校準用。5.2.1.4.1.5換算系數F?的測定上述不同濃度的標準工作溶液,在不同量程檔上進行酸化前后熒光值的測定。各量程檔的換算系數Fa的計算公式:式中:F?——量程檔“d”的換算系數,單位為毫克每立方米(mg/m3);p(Chla)——葉綠素a的標準工作溶液的濃度,單位為毫克每立方米(mg/m2);R?——酸化前的熒光值;R?——酸化后的熒光值。5.2.1.4.2水樣測定按4.2.4.1表1規定的深度采水樣,并記錄于表H.1。采樣后,應盡快過濾。過濾海水的體積視調查海區而定,富營養海區一般可過濾50cm3~100cm3;中營養海區過濾200cm3~500cm3;寡營養海區可過濾500cm3~1000cm3。過濾時抽氣負壓應小于50kPa,記錄于表H.1。5.2.1.4.2.3濾膜保存過濾后的濾膜應在1h內提取,若無條件提取測量,可將濾膜對折,用鋁箔包好,存放于低溫冰箱(-20℃),保存期可為60d或放入液氮中保存期可為一年。將載有浮游植物的濾膜放入加有10cm3體積分數為90%丙酮的提取瓶內,蓋緊,搖蕩,立即放于低溫(0℃)冰箱內,提取12h~24h。5.2.1.4.2.5熒光測定測定步驟如下:a)取出樣品放在室溫、黑暗處約0.5h,使樣品溫度與室溫一致;b)每批樣品測定前后,以體積分數為90%丙酮作對比液,測出各量程檔的空白熒光值F?和F?;c)將提取瓶內上清液倒入測定池中,選擇適當量程檔,測定樣品的熒光值R;d)加1滴體積分數為10%鹽酸于測定池中,30s后測定其熒光值R。;e)將結果記錄于表H.2。5.2.2分光光度法(包括葉綠素a、b和c)5.2.2.1方法原理葉綠素a、b、c的丙酮萃取液在紅光波段各有一吸收峰。一定體積海水中的浮游植物經濾膜濾出,8用90%丙酮提取其葉綠素,應用分光光度計測定,根據三色分光光度法方程,計算海水中葉綠素a、b、c的濃度。5.2.2.2試劑碳酸鎂溶液:p(MgCO?)=10mg/dm3;體積分數為90%的丙酮。5.2.2.3主要儀器設備主要儀器設備有以下幾種:a)分光光度計:波長必須準確,波帶寬度≤2nm,消光值可讀到0.001;b)抽濾裝置:見5.2.1.2b);c)濾膜:截留效率相當于0.65μm孔徑的聚碳酸酯核孔濾膜或玻璃纖維濾膜、纖維素酯微孔濾膜或其他濾膜;d)貯樣干燥器、研磨器、離心機、具塞離心管和冰箱。5.2.2.4測定步驟5.2.2.4.1采樣見5.2.1.4.2.1。5.2.2.4.2過濾采樣后應盡快過濾。將濾膜置于濾器上,加5cm3碳酸鎂溶液,接著過濾海水樣,過濾時負壓應小于50kPa。過濾海水體積視調查水域而定,近岸水取0.5dm3~2dm3,外海水取5dm3~10dm3。5.2.2.4.3保存過濾后的樣品應立即研磨提取。若條件不允許,可將濾膜對折兩次,置于貯樣干燥器內低溫(<-20℃)黑暗保存,期限最長兩個月。5.2.2.4.4研磨將載有浮游植物的濾膜放入研磨器,加2cm3或3cm3體積分數為90%的丙酮,研磨,后將樣品移入具塞離心管中,研磨器用體積分數為90%丙酮洗滌2次或3次,洗滌液一并倒入離心管中,但總體積不能超過10cm3。5.2.2.4.5提取將具塞離心管置于低溫黑暗處提取30min。提取液于4000r/min條件下離心10min,上清液倒入刻度試管中,并定容為10cm3或15cm3。5.2.2.4.7測定將提取液注入光程為1cm~10cm的比色槽中,以體積分數為90%丙酮作空白對照,用分光光度計測定波長為750nm、664nm、647nm、630nm處的溶液消光值。測定結果記錄于表H.3。5.2.2.5消光值選擇作濁度校正的750nm處消光值不超過每厘米光程0.005,664nm處消光值最好在0.1~0.8之間。5.2.3高效液相色譜(HPLC)法5.2.3.1方法原理浮游植物所含各種光合色素經提取后,在一定溶劑系統中,可經高效液相色譜柱進行分離,再由檢測器檢測并獲得色譜圖。根據與標準色素比較保留時間及色譜圖可鑒別色素種類,根據色譜峰的面積可計算含量。5.2.3.2主要儀器設備b)抽濾裝置、玻璃纖維濾膜、液氮罐、超聲波粉碎器和離心機等。95.2.3.3試劑5.2.3.4測定步驟5.2.3.4.1采樣同5.2.1.4.2.1。5.2.3.4.2過濾采樣后,應盡快過濾,視海水中浮游植物數量,過濾0.5dm3~4dm3海水(貧營養海區3dm3~4dm3,中等營養海區1dm3~2dm3,富營養海區0.5dm3~1dm3),過濾時使用孔徑為0.65μm、直徑為25mm的玻璃纖維濾膜,抽濾負壓不超過50kPa,并注意避光。5.2.3.4.3保存過濾后,如不能立即提取,濾膜應保存在液氮罐中。在放入液氮或超低溫冷凍之前,冷凍保存(-20℃)不能超過20h。濾膜可用預先標記好的鋁箔包裹保存。5.2.3.4.4萃取將濾膜從液氮中取出,解凍約1min,放入玻璃離心管中,加入3cm290%丙酮,再加入50mm2角黃素作內標準物(角黃素亦可預先加在提取溶劑丙酮中)。用體積分數為90%丙酮提取一張玻璃纖維濾膜作空白樣。混合物用超聲波粉碎(50W,30s),然后在0℃條件下提取24h。分析前將提取物混勻后離心去除細胞殘屑,并用載有聚四氯乙烯濾膜(直徑13mm,孔徑0.2μm)的注射式濾器過濾。5.2.3.4.5高效液相色譜測定5.2.3.4.5.1HPLC系統準備a)高壓進樣閥(帶有200mm3樣品環);b)C-18保護柱(50mm×4.6mm);c)反相C-18色譜分析柱(250mm×4.6mm);d)紫外-可見吸收檢測器(測定波長為436nm和450nm);e)配有數據處理系統軟件的計算機;f)HPLC溶劑:——溶劑A:甲醇:0.5mol醋酸銨(80:20),0.01%BHT;——溶劑B:乙腈:水(87.5:12.5),0.01%BHT;——溶劑C:乙酸乙酯。以上溶劑均用色譜純,使用前以0.45μm濾膜過濾。5.2.3.4.5.2操作步驟a)用溶劑A建立并平衡HPLC系統1h,流量為1cm3/min;b)根據所測樣品的濃度范圍,每種色素準備至少5個濃度的工作標準液,并以該標準液校正HPLC系統;c)取每種工作標準液1000mm3,以300mm3蒸餾水稀釋,混勻并平衡5min,潤洗樣品注射器兩次,進樣500mm3(樣品環體積的2.5倍);d)色素樣品和空白樣的準備及進樣方法同標準液。注意進樣時應避免有氣泡,樣品間的進樣間隔應保持均勻。預先混有蒸餾水或其他溶劑的樣品不能滯留在自動進樣器中,以免疏水性的色素從溶液中析出;e)進樣后通過梯度洗脫程序(見表2)對葉綠素和類胡蘿卜素進行最佳分離,分析過程中通過氦氣或在線脫氣機對流動相溶液進行脫氣;f)根據比較色素樣品與標準的色譜峰的保留時間來鑒定樣品的色素種類,收集各洗脫峰可進一步進行分光確定;g)填寫表H.4。5.2.4以上三種方法以萃取熒光法優先5.3海洋初級生產力(1?C示蹤法)測定5.3.1方法原理一定數量的放射性碳酸氫鹽H?CO。或碳酸鹽1CO加入到已知二氧化碳總濃度的海水樣品中,經一段時間培養,測定浮游植物細胞內有機?C的量,即可計算浮游植物通過光合作用合成有機碳的量。5.3.2主要儀器設備a)水下光量子儀、水下照度計或透明度盤;b)樣品培養箱或培養瓶罩:用中性衰光材料,將光衰減為100%,50%,30%,10%,5%和1%;c)抽濾裝置:見5.2.1.2b);d)濾膜:孔徑為0.65μm的纖維素酯微孔濾膜;e)液體閃爍計數儀、通風櫥和振蕩器。5.3.3試劑a)過濾海水用調查海區的海水,經玻璃纖維或纖維素酯微孔濾膜過濾,盛于干凈的試劑瓶中備用。b)?C工作溶液用過濾海水稀釋1C貯備液,使放射性強度約為1850kBq/cm3,或視要求而定。c)閃爍液d)測總計數閃爍液每10cm3閃爍液中加0.2cm3的苯乙胺。e)0.1mol/dm3鹽酸。表2HPLC梯度洗脫程序時間/min流量/A%狀態00進樣00梯度洗脫0梯度洗脫0梯度洗脫0梯度洗脫0保持00梯度洗脫00梯度洗脫00保持000分析完成00梯度洗脫00梯度洗脫00沖洗00結束5.3.4測定步驟5.3.4.1萃滅校正方程的確定用一系列(一般不少于6個)14C萃滅標準瓶,在液閃計數儀上測定。用直線回歸法得出比求效率的方程。5.3.4.2采樣深度的確定使用水下光量子儀或照度計,測定水柱中不同深度的光輻射強度,或者用透明度盤測定海水的透明度,確定采樣的光學深度。5.3.4.3水樣測定按預定深度采樣,并記錄于表H.5。采樣時應使用不透光和沒有銅制部件的采水器,水樣避免陽光直接照射。5.3.4.3.2水樣分裝采樣后,盡快在弱光下,將水樣經孔徑為200μm左右的篩絹過濾,分裝至培養瓶。培養瓶必須清洗干凈,并經體積分數為2%的稀鹽酸浸泡24h以上。每層樣品應包括兩個白瓶和一個黑瓶,第一層和第四層樣品還應各分裝一個零時間培養瓶(或根據現場調查情況選定),零時間培養瓶中水樣體積必須準確。剩余水樣按5.2.1的規定,測定各層次水樣的葉綠素a濃度。取相同體積的'“C工作溶液加至每個培養瓶。所加數量視樣品中浮游植物多少和培養時間而定。一般在水深小于200m海區,培養24h,加37kBq~370kBq,水深大于200m海區加370kBq~740kBq。5.3.4.3.4取總計數樣用微量吸液器從每一零時間培養瓶中吸取一定體積水樣兩份,分別移入2個總計數閃爍瓶中,加5.3.4.3.5培養將已加有4C的培養瓶(零時間培養瓶除外),放入各相應的培養箱內,或罩上各相應的培養罩,再放入透明的培養箱內。記下開始培養時間,培養箱應置于陽光不受遮蔽處,并用流動的表層海水保持培養期間的溫度恒定,培養時間一般在2h~24h之間,并盡量接近當地中午時間。5.3.4.3.6零時間樣品的過濾培養開始后,立即過濾兩個零時間樣品,所得載有浮游植物的濾膜,放入閃爍瓶,在通風櫥中,加入1cm30.1mol/dm3鹽酸,15min后加蓋。或在通風櫥中以濃鹽酸蒸氣熏濾膜15min,放入閃爍瓶。5.3.4.3.7過濾樣品培養后,過濾水樣步驟見5.3.4.3.6。5.3.4.3.8放射性活度測定向裝有帶浮游植物的濾膜的閃爍瓶加入10cm3閃爍液,在振蕩器上緩慢振蕩至少20min后,把閃爍瓶置于液體閃爍計數儀內使樣品暗適應12h后測定,并記錄于表H.5。5.3.4.4水樣二氧化碳總濃度測定測定海水樣品的鹽度,計算海水中二氧化碳總濃度:式中:p(C)——海水中二氧化碳的總濃度(以C計),單位為毫克每立方米(mg/m2);S——海水實用鹽度(無量綱)。5.4葉綠素a和初級生產力的粒度分級測定5.4.1葉綠素a5.4.1.1方法原理通過不同孔徑的濾膜可以把不同粒徑的浮游植物分別截留下來,從而達到對不同粒度的浮游植物進行分級測量的目的。粒級劃分按國際通用標準,一般分為20μm~200μm(小型)、2μm~20μm(微型)和<2μm(微微型)三個粒級。分級后測量方法原理同5.2.1.1。5.4.1.2主要儀器設備a)熒光計:同5.2.1.2a);b)抽濾裝置:同5.2.1.2b);c)濾膜:200μm篩絹(用以除去較大型浮游生物);20μm篩絹、2μm核孔濾膜、0.65μm玻璃纖維濾膜;5.4.1.3試劑同5.2.1.3。5.4.1.4測定步驟5.4.1.4.1熒光計校準同5.2.1.4.1。5.4.1.4.2水樣測定5.4.1.4.2.1過濾采樣后,先經200μm篩絹過濾一遍,然后將充分混合均勻的水樣一式兩份,一份直接用玻璃纖維濾膜過濾;另一份則依次通過20μm篩絹(在無抽濾負壓條件下)、2μm核孔濾膜和0.65μm玻璃纖維濾膜三種規格濾膜過濾,分別記為Micro(或Net~)、Nano~和Pico~。5.4.1.4.2.2樣品保存和提取分別同5.2.1.4.2.3和5.2.1.4.2.4。5.4.1.4.2.3熒光測定同5.2.1.4.2.5。5.4.2初級生產力5.4.2.1方法原理同5.4.1.1和5.3.1。5.4.2.2主要儀器設備a)水下光量子儀、水下照度計或透明度盤;b)樣品培養箱或培養瓶罩:同5.3.2b);c)抽濾裝置:同5.3.2c);d)濾膜:20μm篩絹、2μm核孔濾膜、0.65μm的微孔玻璃纖維濾膜;e)液體閃爍計數儀、通風櫥和振蕩器。5.4.2.3試劑同5.3.3。5.4.2.4測定步驟除過濾時將每層培養的兩個白瓶(平行樣)中的一個直接用0.65μm的微孔玻璃纖維濾膜,而另一個則依次用20μm篩絹、2μm的核孔濾膜、0.65μm的微孔濾膜分級過濾外,其余步驟同5.3.4。5.5海洋新生產力(15N示蹤法)測定5.5.1方法原理海洋真光層(即光合作用層)生態系統中的氮營養鹽可根據其來源劃分為內源(如NH?-N、Urea-N)和外源(如NO?-N、N?-N)兩部分,由外源氮構成的初級生產力為新生產力,內源氮構成的初級生產力為再生生產力。因此通過15N同位素標記外源氮和內源氮,并測定它們的吸收率即可測算新生產力和再生生產力。由于NO?-N和NH?-N分別是最主要的外源氮和內源氮,通常只測NO?-N和NH?-N的吸收率。(注意新生產力概念在近海的局限性:當有NH?-N等還原態氮來自系統外部時,由該法測得的新生產力有負誤差)。5.5.2主要儀器設備質譜儀、消解設備——常規消煮爐。5.5.3試劑a)示蹤劑:豐度為95%~99%原子的K1?NO?、15NH?Cl或(5NH?)?SO?;e)加速劑:按K?SO?:CuSO?:Se=200:20:1比例配成;5.5.4現場實驗5.5.4.1采樣與培養a)采樣方法、水層深度與“IC法測定初級生產力”相一致。若考慮大型浮游動物的干擾,可將現場水樣用200μm篩絹過濾以除之;b)實驗采用酸洗的聚碳酸酯(polycarbonate)瓶。酸洗可采用無金屬硝酸清洗法,使用該方法應非常小心,需多次的蒸餾水沖洗,確保無滯留的NO?-N污染。為避免氮污染,也可用稀鹽酸來代替硝酸。c)取500cm3~1000cm3海水用于現場培養實驗(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培養體積盡量大一些以減少誤差)。如果采取甲板流水控溫模擬現場培養,應用不同透光率的遮光物來模擬各采樣深度的現場光強度。對于深層樣品,特別是溫躍層內或溫躍層下方水樣的培養,另外采用控溫處理是必要的。5.5.4.2示蹤添加劑15NO?-N和1?NH?-N的添加量應不多于所測現場氮濃度的10%,對于現場氮濃度低于檢測限的情況,視營養鹽分析方法的檢測下限添加。5.5.4.3培養時間培養時間一般為4h。實驗最少一天進行兩次,白天一次,夜里一次。因為浮游植物氮吸收并非完全依賴于光,且浮游細菌也能利用一部分NH?-N和NO?-N。5.5.4.4樣品過濾與保存培育完畢后,水樣在負壓<0.03MPa條件下過濾到經450℃~500℃下灼燒5h~6h的玻璃纖維濾膜上,并用過濾海水清洗濾膜,除去濾膜孔隙中滯留的溶解態1N。待海水剛剛濾完時立即停止負壓,小心取下濾膜立即進行干燥或于一20℃下密閉貯存。5.5.5同位素分析5.5.5.1離子質譜法樣品經以下步驟處理:a)消解:采用Kjeldahl法消解膜樣品,將有機氮轉化為NH態氮;b)NH的擴散吸收:將消解液定容,取適量于小型Conway皿之外槽,將盛有300mm3~400mm3的吸收劑的小表面皿置于Conway皿之中心。在消解液中加入8cm3~10cm3擴散劑,混勻后在40℃下擴散吸收12h;c)15N豐度測定:經擴散吸收提純的樣品,再經低溫風干濃縮至15mm3~25mm3,取1mm3~2mm3于樣品靶上,低溫風干后進樣測定l?N豐度;d)實驗水樣中的1?NH?-N豐度,可直接經擴散吸收后測定,NH?-N濃度、顆粒有機氮(PON)濃度可由同位素稀釋法同時測得。5.5.5.2氣體質譜法將膜樣品直接經Dumas法燃燒,將PON全部轉變為N?,測定N?中l5N同位素豐度。5.6資料整理5.6.1海水浮游植物色素的測定5.6.1.1萃取熒光法(葉綠素a)的資料整理5.6.1.1.1數據計算5.6.1.1.1.1計算海水中葉綠素a濃度p(Chla)——海水中葉綠素a質量濃度,單位為毫克每立方米(mg/m3);F?——量程檔“d”的換算系數,單位為毫克每立方米(mg/m3);R?——酸化前熒光值;R?——酸化后熒光值;5.6.1.1.1.2計算水柱葉綠素a含量p.(Chla)——水柱葉綠素a含量,單位為毫克每平方米(mg/m2)p(Chla)——第i層葉綠素a質量濃度,單位為毫克每立方米(mg/m3);n——取樣層次數;l≤i≤n-1。5.6.1.1.1.3計算水柱葉綠素a平均濃度值式中:p.(Chla)——水柱葉綠素a平均質量濃度值,單位為毫克每立方米(mg/m3);p.(Chla)——水柱葉綠素a含量,單位為毫克每平方米(mg/m2)5.6.1.1.3繪制分布圖5.6.1.1.3.1平面分布圖a)各層次分布圖等值線取值標準(單位為mg/m3):0.10,0.20,0.30,0.50,0.75,1.00,1.50,2.00,3.00,b)含量分布圖等值線取值標準(單位為mg/m2):1.00,1.50,2.00,3.00,5.00,10.00,20.00,30.00,5.6.1.1.3.2斷面分布圖等值線取值標準(單位為mg/m3):0.10,0.20,0.30,0.50,0.75,1.00,1.50,2.00,3.00,pn(Chla)=11.85Ess?-1.54Es?-0.08Es?o pn(Chlb)=21.03E-5.43Es?-2.66E? (7)pn(Chlc)=24.52Es-1.67E-7.60E? (8)…………(11)5.6.1.2.1.3計算海水中葉綠素總質量濃度p(Chl)=p(Chla)+p(Chlb)+p(Chlc) 式中:見5.6.1.1.1.2。見5.6.1.1.1.3。5.6.1.2.4填寫表H.35.6.1.2.5繪制分布圖見5.6.1.1.3。5.6.1.3高效液相色譜法的資料整理5.6.1.3.1色譜圖檢驗在獲取色譜圖后應立即進行檢驗,如果發現問題,應重新進樣測定。一般情況下計算機軟件會自動對每一個峰進行積分。但應對基線,峰的開始點和結束點進行核對。5.6.1.3.2色譜峰鑒別每一個峰所代表的色素種類通常根據保留時間或色譜圖來確定,如果在測試樣品前測定了色素組成已知的培養藻類的樣品或根據標準色素鑒別工作就較簡單。5.6.1.3.3色素含量計算色素含量是根據進樣量和峰面積積分來計算的。a)計算色素響應系數對每種色素,做出其吸收峰面積對進樣色素質量的關系曲線,該色素的HPLC響應系數F(area/10-?g)通過色素峰面積與標準液進樣量(μg)的回歸斜率計算。式中:F——色素響應系數;A——色素的峰面積;M——注射色素標準的質量(色素質量濃度與進樣體積的乘積)。b)計算色素含量式中:A——樣品色素峰面積;Vx——提取體積,單位為毫升(mL);Vm——樣品過濾體積,單位為升(L);A——丙酮中內標準物的峰面積;ASp——樣品中內標準物的峰面積。5.6.1.3.4填寫表H.45.6.2初級生產力的資料整理5.6.2.1數據計算R——加入?C的量,單位為千貝可(kBq);R?——各總計數閃爍瓶測得1C數量的平均值,單位為千貝可(kBq);V?——培養水樣的體積,單位為毫升(mL);V?——取測總計數水樣的體積,單位為毫升(mL)。……5.6.2.1.2計算海洋初級生產力式中:P?——海洋初級生產力(以C計),單位為毫克每立方米小時[mg/(m3·h)];R——加入C的量,單位為千貝可(kBq);R,——白瓶樣品中“C的放射性活度的平均值,單位為千貝可(kBq);R,——零時間樣品中1C的放射性活度,單位為千貝可(kBq);T——培養時間,單位為小時(h)。5.6.2.1.3計算碳同化數式中:I——碳同化數,單位為每小時(h-1);5.6.2.1.4計算水柱初級生產力P.——水柱初級生產力,單位為毫克每平方米小時[mg/(m2·h)];P——第i層初級生產力,單位為毫克每立方米小時[mg/(m3·h)];n——采樣層次數;D;——第i層深度,單位為米(m);5.6.2.2填寫表H.55.6.2.3繪制分布圖5.6.2.3.1平面分布圖等值線取值標準[單位為mg/(m2·h)]:1.0,5.0,10.0,20.0,30.0,50.0,100.0,150.0,5.6.2.3.2斷面分布圖等值線取值標準[單位為mg/(m3·h)]:0.1,0.3,0.5,1.0,3.0,5.0,10.0,30.0,50.0,上述平面和斷面分布圖等值線取值標準,可視具體情況增減。5.6.3葉綠素a和初級生產力的粒度分級測定的資料整理5.6.3.1葉綠素a的粒度分級測定的資料整理a)分別計算出不同粒級(Micro~、Nano~和Pico~)浮游植物葉綠素a的含量和直接用玻璃纖維濾膜過濾的浮游植物葉綠素a的總量計算公式同5.6.1.1.1.1。b)水體中葉綠素a含量應為三個粒級葉綠素a之和:即Chla=Micro~+Nano~+Pico~,這一計算結果與直接用玻璃纖維濾膜抽濾的結果應十分接近,若二者相差較大,水體中葉綠素a的含量則取二者的平均值。c)各不同粒級葉綠素a所占百分比的計算可根據各粒級葉綠素a的含量與各粒級葉綠素a之和GB/T12763.6—2007的比,即為該粒級葉綠素a與葉綠素a總量的百分比。5.6.3.2初級生產力粒度分級測定的資料整理5.6.3.2.1不同光學深度上初級生產力總值的獲取a)三種粒級浮游植物的初級生產力之和;a)和b)所獲得量值應該十分接近,若二者差異較大,初級生產力的總值取二者的平均值。5.6.3.2.2不同粒級浮游植物的初級生產力占總生產力的百分比每一種濾膜上的初級生產力的測定值與三種濾膜的測定值之和的比值。即為該粒級浮游植物初級生產力與總生產力的比值。5.6.4新生產力的資料整理5.6.4.1氮的比吸收率(specificuptakerate)計算式中:V——比吸收率,單位為每小時(h-1);a?——15N的天然豐度0.366%原子;a?——介質(培養液)15N豐度;…………ap——PON的1?N豐度;t——培育時間,單位為小時(h)。5.6.4.2氮的吸收率或轉運率(transportrate)計算式中:p—吸收率或轉運率,單位為微摩爾每升小時或納摩爾每升小時[μmol/(L·h)或nmol/(L·h)];(L·h)],約等于白天的氮吸收速率與時間的積加上夜里的速率與時間的積;PON以及其他N(NH?-N、NO?-N等)的濃度單位根據測定精度可為μmol/(L·h)或nmol/(L·h)。5.6.4.3新生產力的計算之比即為f比,f比與初級生產力之積即為新生產力,新生產力與初級生產力的單位相同。5.6.4.4填寫表H.65.6.5填寫報表按本部分的有關規定填寫報表。6微生物調查6.1技術要求和調查要素6.1.1技術要求6.1.1.1采樣站位和層次a)站位布設應盡量和其他調查項目一致;b)采樣水層見4.2.4.1表1,但可去除5m水層;大洋調查可增加500m、1000m、2000m……等水層的采樣;c)海洋沉積物中微生物取樣層次,大面調查取表層;斷面調查時,將巖芯管以3cm間隔分層;對于特殊調查項目,可根據實際需要確定采樣層次。6.1.1.2無菌操作a)采水器上的采樣瓶、袋應預先滅菌;b)實驗室內水、泥樣分樣和分離培養鑒定過程中,均按無菌操作要求進行;c)其他凡屬海上調查所需物品,如水樣貯存瓶(棕色)、移液管(1cm3、5cm3、10cm3)、培養皿等6.1.1.3樣品保存樣品應在采樣后2h內處理、分析。若暫放冰箱保存,不得超過24h。6.1.2調查要素海洋微生物調查要素為:海洋微生物現存量,即病毒、細菌總數與微生物其他類群(放線菌、酵母、霉菌等)的豐度和海洋微生物的活性,即細菌生產力、微生物異養活性、生態呼吸率的測定。6.2采樣6.2.1主要儀器設備6.2.1.1采水器根據采樣深度,選用尼斯金采水器或擊開式采水器。6.2.1.2采泥器箱式采樣器、多管采樣器或彈簧采泥器,見小型底棲生物調查的采樣器(見11.2.1.1)。6.2.2采水樣a)見4.4.1.2,并按實際情況選用采水器;b)采水器開啟后,應停留片刻,待水樣裝滿;c)按測定項目計算采水量,若同一水層分幾次采樣,樣品應混勻,再按各測定項目要求分裝、處理。6.2.3采泥樣用無菌工具從預定層次中取10g~20g樣品,置于無菌容器。6.3樣品分析6.3.1主要儀器設備6.3.1.1熒光顯微鏡具備藍光道和紫外光道供觀察吖啶橙和DAPI染色,配置照相機或高分辨率并適用于弱光場的數6.3.1.2液體閃爍計數儀6.3.1.3恒溫培養箱控溫范圍:5℃~50℃。6.3.1.4抽濾裝置進口成品濾器組或自行裝配25mm和47mm濾器和負壓抽濾設備。放射性同位素示蹤測試的抽濾設備必須專用,不能與微生物計數混用。6.3.1.5移液槍置備不同功用的移液槍。6.3.1.6微生物自動鑒定儀現有的微生物鑒定儀器主要應用于醫學微生物鑒定,有條件的單位選用較適用于環境微生物鑒定的儀器產品。6.3.1.7消耗性材料6.3.1.7.1濾膜a)微孔濾膜(材料:醋酸纖維或硝化纖維):直徑25mm和47mm,孔徑0.2μm、0.45μm和b)黑色核孔濾膜(材料:聚碳酸酯):直徑25mm,孔徑0.2μm;c)氧化鋁濾膜:直徑25mm,孔徑0.02μm。6.3.1.7.2注射器和濾器一次性無菌注射器和0.2μm無菌濾器。6.3.1.7.3熒光顯微鏡計數用的裝樣瓶a)50cm3螺蓋聚丙烯瓶:用前用5%HCl溶液浸泡1d以上,并經0.02μm濾膜過濾的蒸餾水漱洗并高壓滅菌;b)50cm3螺蓋塑料瓶:用前用5%HCl溶液浸泡1d以上,并經0.2μm濾膜過濾的蒸餾水漱洗并高壓滅菌。6.3.1.7.4同位素示蹤培養瓶和閃爍計數瓶a)50cm3螺蓋培養管;c)20cm3或7cm3與閃爍儀匹配的玻璃或塑料閃爍瓶。6.3.1.7.5玻璃器皿培養皿、BOD培養瓶和常用玻璃器皿。6.3.2.1培養計數用的培養基、試劑取天然海水避光保存3個月以上,使用時取其清液或經0.45μm濾膜過濾的濾液6.3.2.1.2表面活性劑將吐溫-80(Tween-80)按體積分數為1:2000比例配成水溶液(工作液)高壓滅菌備用。6.3.2.1.3細菌培養基進口Marine2216瓊脂成品培養基或自制2216E培養基。優先選擇進口成品培養基。a)進口Marine2216瓊脂成品培養基——成分:見培養基瓶上標示;——制備:照培養基瓶上標示進行。b)自制2216E培養基FePO?0.01g瓊脂20.0g陳海水1000cm3pH7.4~7.8——制備:將各成分加熱溶化,趁熱分裝,經121℃(98.1kPa)高壓滅菌20min后,制成平板。6.3.2.1.4放線菌培養基:高氏1號合成培養基a)成分:可溶性淀粉20.0gMgSO?·7H?OFeSO?5%K?Cr?O?瓊脂陳海水pH0.01gb)制備:稱5.0gK?Cr?O?溶于100cm3蒸餾水中,裝瓶;將其余各成分加熱溶化,趁熱定量分裝。兩者經121℃(98.1kPa)高壓滅菌20min按比例加入重鉻酸鉀溶液,搖勻,制成平板。6.3.2.1.5真菌培養基慶大霉素馬鈴薯葡萄糖瓊脂(PDA)(選國產成品或自制)。優先選擇國產成品培養基。a)國產成品PDA慶大霉素培養基——成分:按培養基瓶上標示稱重慶大霉素50.0mg陳海水1000cm3——制備:將成品培養基加熱溶化,趁熱定量分裝。經121℃(98.1kPa)高壓滅菌20min,按比例加入慶大霉素,制成平板。b)自制PDA慶大霉素培養基——成分:馬鈴薯(去皮切塊)200g葡萄糖慶大霉素陳海水pHmggmgg20.0——制備:將去皮切塊的馬鈴薯放入1000cm3陳海水煮沸30min,用紗布過濾,補加海水至1000cm3,加入葡萄糖和瓊脂溶化定量分裝,121℃(98.1kPa)高壓滅菌20min,按比例加入慶大霉素混勻,制成平板。6.3.2.2熒光顯微鏡直接計數用的試劑和工作溶液6.3.2.2.1甲醛溶液a)經0.02μm濾膜過濾的體積分數為37%~40%甲醛溶液。b)經0.2μm濾膜過濾的體積分數為37%~40%甲醛溶液。6.3.2.2.2病毒直接計數溶液a)SYBRGreenI(DNA特異性熒光染色劑)染色劑儲備液市售,-20℃暗保存。b)熒光保護劑——PBS(PhosphateBufferedSaline)甘油儲備液將50%PBS(0.05mol/LNa?HPO?,質量分數為0.85%NaCl,pH7.5)和體積分數為50%甘油混合并置冰箱保存。——10%p-苯二胺(p-Phenylenediamine)儲備液市售,冷凍(結冰)暗保存。6.3.2.2.3質量分數為0.1%的吖啶橙(acridineorange)工作溶液稱0.2g吖啶橙,溶于200cm3經0.2μm過濾的蒸餾水中,再用0.2μm無菌濾器把吖啶橙溶液濾于棕色瓶中,并加入12cm3經0.2μm濾膜過濾的甲醛溶液,該溶液置冰箱保存期可達數月。6.3.2.2.4DAPI(4’,6-diamidino-2-phenylindole,即4',6-二脒基-2-苯基吲哚)儲備液和工作溶液取10mgDAPI溶于50cm3蒸餾水中(200μg/cm3),用0.2μm一次性濾器過濾,按1cm3~2cm3量分裝于1.5cm3~2cm3小離心管中,在一20℃冷凍保存、備用,保存期可達一年。臨用前取一小管儲備液解凍后稀釋成10μg/cm3,并用0.2μm一次性濾器過濾,配制成工作溶液。6.3.2.3同位素示蹤用的試劑和工作溶液。6.3.2.3.1[甲基-3H]胸腺嘧啶核苷作溶液([methyl-3H]-thymidine)儲備液。取市售放射性比活度高于1.85×1012Bq/mmol的[甲基-3H]胸腺嘧啶核苷儲備液,使用前用經高壓滅菌的蒸餾水稀釋成5nmol/cm3的工作液。6.3.2.3.23H-亮氨酸(3H-Leucine)工作溶液取市售放射性比活≥2.22×10l2Bq/mmol的[4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塑料薄膜的耐蒸煮性能研究考核試卷
- 紡織品生產過程中的節能與減排考核試卷
- 海洋氣象學發展與研究技術探討進展考核試卷
- 物流配送模式與創新考核試卷
- 電氣設備營銷策略創新考核試卷
- 火花點火發動機的原理及應用考核試卷
- 特色戶外健身路徑規劃與設備實施考核試卷
- 冀中職業學院《動物生物化學教學實習》2023-2024學年第二學期期末試卷
- 三峽大學科技學院《跨文化交流概論》2023-2024學年第二學期期末試卷
- 天津電子信息職業技術學院《建筑設計(3)》2023-2024學年第二學期期末試卷
- 2025年山東省安全員《B證》考試題庫及答案
- 東北三省四市教研聯合體2025年高考模擬考試(一)地理試題(含答案)
- 2024-2025學年人教版七年級數學(下)期中試卷(考試范圍:第7-9章)(含解析)
- 2025年中國城市更新行業市場運行現狀及投資規劃建議報告
- 安徽省合肥市2024-2025學年高三下學期第二次教學質量檢測地理試題(原卷版+解析版)
- 2025解除勞動合同通知書試用期
- 離婚協議書 標準版電子版(2025年版)
- 2025年服裝制版師(高級)職業技能鑒定考試題庫
- 2024年北京石景山區事業單位招聘筆試真題
- 員工外派學習合同范本
- 翡翠鑒定培訓課件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