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語文+】《登幽州臺歌》《登飛來峰》課件+統編版語文七年級下冊_第1頁
【初中語文+】《登幽州臺歌》《登飛來峰》課件+統編版語文七年級下冊_第2頁
【初中語文+】《登幽州臺歌》《登飛來峰》課件+統編版語文七年級下冊_第3頁
【初中語文+】《登幽州臺歌》《登飛來峰》課件+統編版語文七年級下冊_第4頁
【初中語文+】《登幽州臺歌》《登飛來峰》課件+統編版語文七年級下冊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33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古詩賞析登幽州臺歌登飛來峰學習目標

1、準確朗讀詩歌,會背誦,能默寫;

2、領會詩歌的思想內容;

3、體會詩歌的意境。

導入新課

千金市骨,燕昭王成為明君圣主的代表,黃金臺也成了明君圣主禮遇賢才的象征。此后,有多少懷才不遇的文人,登上幽州臺,憑古吊今,感懷時世。今天,我們就來學習唐代詩人陳子昂的一首詩《登幽州臺歌》。登幽州臺歌

陳子昂作者簡介

陳子昂(約659~700)唐代文學家。字伯玉,射洪(今屬四川)人。因曾任右拾遺,后世稱陳拾遺。青少年時輕財好施,慷慨任俠。24歲舉進士,以上書論政得到武后重視,授麟臺正字。后遷右拾遺。曾因“逆黨”反對武后而被株連下獄。

他在26歲、36歲時兩次從軍邊塞,對邊防頗有些遠見。38歲時辭官還鄉,后被縣令段簡迫害,冤死于獄中。陳子昂是唐詩革新的前驅者。其詩思想充實,語言剛健質樸,對唐代詩歌影響巨大,張九齡、李白、杜甫、元稹、白居易都從中受到啟迪。寫作背景

陳子昂是一個很有政治頭腦和軍事眼光的人,武則天當政時,契丹南侵,武則天派建安王武攸宜出兵抗敵,任陳子昂為參軍。

陳子昂提出的正確主張,武攸宜都不予理睬,結果兵敗,但武攸宜不思悔改,反而把失敗的責任推到陳子昂身上。陳子昂內心無比痛苦,他獨自一人來到附近的幽州臺上,吊古傷今,寫下了這首傳世名作。朗讀節奏

登/幽州臺/歌陳子昂前/不見/古人,后/不見/來者。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解題幽州臺:即燕國時期燕昭王所建的黃金臺(在現今北京大興)。修建黃金臺用于招納賢才,因燕昭王將黃金置于其上而得名,其師郭隗為例,成為當時燕昭王用黃金臺招納而來的第一位賢才。著名詩人陳子昂寫《登幽州臺歌》,抒發懷才不遇的憤懣之情,舍棄用更為明確的"黃金臺",而取意境更為開闊的"幽州臺",對于久負盛名的詩人來說,不會是疏忽導致,而是另有深意。

自古就有以九州代指中國之說。據《周禮·夏宮》載,天下共分:揚州、荊州、豫州、青州、兗州、雍州、幽州、冀州和并州。周武王平殷后,封召公于幽州。大致范圍包括今天的河北北部以及遼寧一帶,是戰國七雄之一——燕國的地界,后幾度易名,在唐開國年間,被重新設置為幽州。朗誦并理解詩意

先代的圣君,我見也沒見到,后代的明主,我要等到什么時候?想到宇宙無限渺遠,我深感人生短暫,獨自憑吊,我涕淚縱橫凄惻悲愁!補充注釋幽州:古十二州之一,現今北京市。幽州臺:即黃金臺,又稱薊北樓,故址在今北京市大興,是燕昭王為招納天下賢士而建。前:過去。古人:古代那些能夠禮賢下士的圣君。后:未來。來者:后世那些重視人才的賢明君主。念:想到。悠悠:形容時間的久遠和空間的廣大。愴(chuàng)然:悲傷凄惻的樣子。涕:古時指眼淚分析詩意前不見古人,后不見來者。在這個與往昔有著千絲萬縷聯系的地方,陳子昂想起姜尚受命于周室二代君主,成就偉業;想起燕昭王禮遇樂毅,使其連破齊國七十余城,垂名千古;想起太子丹知遇荊軻,壯士的絕唱似乎還在耳邊;想起太宗啟用敵臣魏征,終來貞觀之治?!肮湃恕痹缫唁螞]在歷史的長河中,而"來者",那些能夠禮賢下士的賢明君主們,又遙遙無期,無法報效……"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這兩句的措辭、句式,受《楚辭》的影響頗深。陳子昂似乎記起了屈原,在曾經同樣因直諫而受到迫害的屈原身上,他照到了自己的影子。在這一瞬間,詩人的寂寞和先人的孤傲再次神交了。北方的蒼茫和南國的旖旎,也在吟唱中接壤了。九州大地充溢著詩人的孤獨和寂寞。忍不住滴下的眼淚,正是比血還寶貴的英雄淚。這里,陳子昂僅用了“前不見古人,后不見來者”兩句詩,就把時間感寫得淋漓盡致,仿佛這詩是從遠古洪荒而來,綿延到地老天荒,永無絕期一般。而第三句俯仰天地,遙想宇宙,又把詩歌的背景辟至遼闊空曠的境地。最后一句,突然推出自己的孤獨悲傷。這股無法抑制的情感,立刻充滿了詩人前面鋪墊的時空。這種遒勁的詩風,舉重若輕的藝術手法,讓人根本無力拒絕,只能心懷激動、感傷,最終甘心被這詩篇俘獲吧。

1、前兩句詩是什么角度寫的?“古人”指誰?“來者”指誰?寫出了作者怎樣的境遇?

歸納

時間角度(前、后)?!肮湃恕敝腹糯Y賢下士的明君,“來者”指現代禮賢下士的明君。“前不見”“后不見”,時間無止無休,而自己的生命短暫,而自己因“不見”明君,不能施展自己的才華,功業未成,空老一生。寫出了作者生不逢時,懷才不遇(胸懷才學但生不逢時,難以施展)的境遇,表達了作者內心的愁苦之情。

2、后兩句詩是從什么角度寫的?詩人為什么見此景而涕下?

空間角度(天、地)??臻g無限遼遠。在無限的時間與空間面前,詩人感到孤獨,寂寞,悲涼。自己生不逢時,懷才不遇,功業未成,空老一生,面對此景,想到自己的境遇,怎么能不“愴然涕下”?愴然:傷感的樣子;涕,眼淚。主題

這首詩通過寫登臨幽州臺的所想所感,抒發了作者懷才不遇、寂寞無聊的愁苦情懷。

這首詩看起來比較消極,但其實則不然,他流露出作者積極進取的建功立業的強烈渴望。朗誦詩歌感受形象

登/幽州臺/歌

陳子昂

前/不見/古人,后/不見/來者。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王安石

王安石(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號半山,謚文,封荊國公。世人又稱王荊公。漢族,北宋撫州臨川人(今江西省撫州市臨川區鄧家巷人),中國北宋著名政治家、思想家、文學家、改革家,唐宋八大家之一。歐陽修稱贊王安石:“翰林風月三千首,吏部文章二百年。老去自憐心尚在,后來誰與子爭先?!眰魇牢募小锻跖R川集》、《臨川集拾遺》等。其詩文各體兼擅,詞雖不多,但亦擅長,且有名作《桂枝香》等。而王荊公最得世人哄傳之詩句莫過于《泊船瓜洲》中的“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钡秋w來峰王安石

飛來峰

在杭州西湖靈隱寺附近。公元1050年夏天,王安石在浙江鄞[yín]縣(現在的浙江寧波)做知縣,任滿以后回江西臨川故鄉,路過杭州的時候,寫了這首詩。這一年王安石三十歲。寫詩背景

登/飛來峰王安石

飛來/峰上/千尋/塔,聞說/雞鳴/見/日升。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緣/身在/最/高層。朗誦補充注釋(1)選自《臨川先生文集》。飛來峰:即浙江紹興城外的寶林山。唐宋時其上有應天塔,俗稱塔山。古代傳說此山自瑯琊郡東武縣(今山東諸城)飛來,故名。(2)千尋:極言塔高。古以八尺為一尋,形容高聳。(3)不畏:反用李白《登金陵鳳凰臺》“總為浮云能蔽日,長安不見使人愁”句意。(4)浮云:暗喻奸佞的小人。漢陸賈《新語》:“邪臣蔽賢,猶浮云之障白日也。”唐李白《登金陵鳳凰臺》:“總為浮云能蔽日,長安不見使人愁?!保?)緣:因為。(6)眼:視線。(7)塔:鐵塔。(8)最高層:最高處。又喻自己是皇帝身旁的最高決策層。〔9〕雞鳴見日升:雞鳴時可以望見太陽升起。朗誦并理解詩意飛來峰頂有座高聳入云的塔,聽說雞鳴時分可以看見旭日升起。不怕層層浮云遮住我那遠眺的視野,只因為我站在飛來峰頂,登高望遠心胸寬廣。分析詩意飛來峰上千尋塔,聞說雞鳴見日升。八尺是一尋,千尋塔是極言塔高?!奥務f”,就是“聽說”。作者說:我登上飛來峰頂高高的塔,聽說每天黎明雞叫的時候,在這兒可以看見太陽升起。詩人用“千尋”這一夸張的詞語,借寫峰上古塔之高,寫出自己的立足點之高。詩的第二句,巧妙地虛寫出在高塔上看到的旭日東升的輝煌景象,表現了詩人朝氣蓬勃、胸懷改革大志、對前途充滿信心,成為全詩感情色彩的基調。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緣身在最高層。寫自己身在塔的最高層,站得高自然看得遠,眼底的景物可以一覽無余,不怕浮云把視線遮住。“只緣身在最高層”的“緣”,當“因為”、“由于”講。這兩句承接前兩句寫景議論抒情,使詩歌既有生動的形象又有深刻的哲理。古人常有浮云蔽日、邪臣蔽賢的憂慮,而詩人卻加上“不畏”二字。表現了詩人在政治上高瞻遠矚,不畏奸邪的勇氣和決心。這兩句是全詩的精華,蘊含著深刻的哲理:人不能只為眼前的利益,應該放眼大局和長遠?!安晃犯≡普谕邸边@句看去很淺近,其實是用了典故。西漢的人曾把浮云遮蔽日月比喻奸邪小人在皇帝面前對賢臣進行挑撥離間,讓皇帝受到蒙蔽(陸賈;《新語·慎微篇》:“故邪臣之蔽賢,猶浮云之障日也?!?。唐朝的李白就寫過兩句詩:“總為浮云能蔽日,長安不見使人愁?!?見《登金陵鳳凰臺》)意思說自己離開長安是由于皇帝聽信了小人的讒言。王安石把這個典故反過來用,他說:我不怕浮云遮住我遠望的視線,那就是因為我站得最高。這是多么有氣魄的豪邁聲音!后來王安石在宋神宗的時候做了宰相,任憑舊黨怎么反對,他始終堅持貫徹執行新法。有關材料

在北宋仁宗時候,大批農民失去田產,淪為佃戶,遭受沉重的剝削和壓迫。為了爭取生存的權利,他們只有拿起武器,鋌而走險。于是王安石就推行了一系列的新法,變法以“富國強兵”為目標。在此期間,每項新法在推行后,基本上收到了預期的效果,可是各項新法的實施或多或少地觸犯了中、上級官員、皇室、豪強和高利貸者的利益,因此在新法實施的過程中受到了很大的阻力。所以,他一登到山嶺高塔,就聯想到雞鳴日出時光明燦爛的奇景,通過對這種景物的憧憬,表達了對自己前途的展望。名句賞析

“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緣身在最高層?!?/p>

它的意思是:不怕被漂浮的云彩遮擋住雙眼,只是因為自己處在(山)的最高處。其中蘊含的哲理是:觀察事物,解決問題,要站得高,看得遠,否則會被眼前的小事所羈絆。

只有站得高才能望得遠。

王安石的一生都致力于變法革新,他滿懷著要求改變現實的雄心壯志,希望有一天能施展他治國平天下的雄才偉略。拓展

這首詩與一般的登高詩不同。這首詩沒有過多的寫眼前之景,只寫了塔高,重點是寫自己登臨高處的感受,寄寓“站得高才能望得遠”的哲理。這與王之渙詩“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相似。前者表現一個政治變革家撥云見日、高瞻遠矚的思想境界和豪邁氣概,后者表現要想取得更好的成績,需要更加的努力的互勉或自勵之意。“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緣身在最高層?!迸c蘇軾“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一脈相承,表現技法極為相似,王詩就肯定方面而言,比喻“掌握了正確的觀點的方法,認識達到了一定的高度,就能透過現象看到本質,就不會被事物的假象迷惑?!倍K軾是就否定方面而言的,比喻“人們之所以被事物的假象所迷惑,是因為沒有全面、客觀、正確地觀察事物,認識事物。”兩者都極具哲理性,常被用著座右銘。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