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返大地之上_第1頁
重返大地之上_第2頁
重返大地之上_第3頁
重返大地之上_第4頁
重返大地之上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4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1重返大地之上一

我從城市回到鄉下,除了幾本要看的書以外,什么也沒帶。在城市里生活,肉體和精神的負累,已經夠沉重了。我不想再把這沉重帶到鄉下去。否則,生命將不能承受其重,心靈也會變得傷痕累累。倘在這個世界上短暫求活人,都活成這般苦不堪言,也真夠可悲的了,又哪來歡樂和幸福可言呢。

最先出來迎接我回鄉的是風。這么多年了,風還熟悉我。它能嗅出我身上的氣味――那種帶著草香和泥土的氣息。我是被風吹著長大的,它們熟識我的脾氣和性格,就像我熟知它們的體態和呼吸。在我童年的記憶里,風總是和落日連在一起。傍晚時分,我背著背簍,或牽著一頭牛,走在山間的小路上。風吹著路邊的野草和樹葉,沙沙沙的聲音,像成千上萬只春蠶在啃噬桑葉。夕陽像畫家的顏料,從遠處的天幕上潑下來,形成一幅抽象畫。那是自然的大寫意,是風雕刻出來的人間杰作。我在風中走著,在大地上走著。我追逐著風,牛追逐著我。風轉變了鄉間的時間和歲月,也轉變了鄉村人的日子和向往。

路邊的野花次第開放,黃的、紫的、粉紅的……寧靜而不張揚,卻又帶著點野性。小時候,我曾將一朵野花,偷偷地放進一個姑娘的書包里,以表達我對她的喜愛;我也曾將一束野花,獻給一只死去的麻雀。野花給過我太多情感上的安慰和青春期的幻想。蜜蜂是最愛花,也是最懂花的。它們圍著花朵翩翩飄舞,仿佛幾個姑娘在向意中人訴說心事。嗡嗡嗡的聲音,壓得很低,生怕過路的行人偷聽到了自己的私語。蜜蜂和花朵都是大方的。

太陽紅彤彤的,像一枚印在天空的印章。路旁的草葉上,還掛著露珠。那一顆一顆的露珠,晶瑩,圓潤,隱藏著季節的隱秘。我彎下腰,摘一片草葉,把那露珠滴入自己的眼眶里。立刻,我的眼睛變得清亮起來,似揭去了蒙在我眼睛上的一層蔭翳。幼時,我早晨從床上爬起,揉著惺忪的眼,便向屋后的竹林走去,摘一滴竹葉尖上的露珠,放入眼里,周身瞬間就被激活了,慵倦退去,神清氣爽,人的氣脈一下子與天地接通了。我爺爺始終用這種方法來進行視力保養。他稱竹葉尖上的露珠為“神水”,說長期用“神水”洗眼,不但明目,還延壽。我爺爺活了七十幾歲,眼睛始終很好。他說,多虧了“神水”,讓他沒做睜眼瞎。他活了一輩子,是把這個世界看清晰、看明白了的,也把自己的人生活通透了的。

熟悉我的,還有那些樹。多年不見,它們都長得茂密、葳蕤了。樹冠像一把把翠綠的傘,罩著地面。干活累了的人,可以到樹蔭底下歇一歇,或打個盹,緩解身心的疲憊。夏日里,很多鳥兒喜愛來樹上筑巢,嘁嘁喳喳鬧翻了天。有時,人從樹下走過,聽到鳥叫,抬頭一看,一泡鳥屎正好砸中額頭。生氣間,忍不住想罵一句鳥。可話未出口,頭頂的鳥兒卻唱著歡快的歌,展翅飛遠了。留給你的,只有郁悶;只有委屈;只有埋怨;只有酸楚。

樹的品種許多,有刺槐、麻柳、苦楝樹、泡桐樹、柏樹、李子樹、椿芽樹……我最喜愛的是李子樹,倒不是它有果實可吃,而是由于那雪白的李花。我喜愛李花的素潔、潔凈。幾場風一吹,它就悄悄地開放了。一點都不張揚,不像桃花那么紅艷,招惹是非。我至今保存的一個筆記本上,還有我曾用鉛筆勾畫出的一幅李花圖。而且,我還給這幅畫起了一個雅致的名字:“夕照李花”。李花開在樹上,也開在我的心里。開在樹上的花,是短暫的;而開在心上的花,卻永不凋零。

椿芽樹給我的記憶最深。它經常和我母親的頭痛病聯系在一起。那時侯,母親常常喊頭痛。頭一痛,就叫我爬上樹去摘椿芽。母親說,用椿芽炒雞蛋吃,可以治頭痛。母親也不知道這個偏方是從哪里來的,似乎是聽奶奶說的,抑或聽外婆說的。總之,我為母親摘過很多次椿芽,可就是不見她的頭痛病好。母親頭痛病嚴峻的時候,就用一張白帕子,死死纏住額頭,痛得在床上滾來滾去,汗珠一顆顆往下掉。我見母親可憐,下午割草的時候,都不忘爬上樹為她摘椿芽。好幾次,我從樹上摔下來,把頭磕破了,血水一樣朝外流,嚇得跟我一塊割草的伙伴哇哇大哭。為不讓母親發覺,我先用地瓜藤流出的汁液把血止住,然后,朝臉上抹泥巴。這樣,母親就不簡單發覺了。可母親究竟還是識破了我的偽裝,她忍受著痛苦問我:你頭上的傷是怎么回事?我說:割草時不當心摔的。母H說:編吧,接著編。一陣緘默之后,母親一把將我拉過去,攬進懷里,抱頭痛哭。一邊哭,一邊摩挲著我的頭說:乖孩子,以后別再為媽媽摘椿芽了,聽話。我點點頭,也跟著哭了起來。很難過,很無望。后來,我才知道,我為母親摘回的椿芽,她并不是炒雞蛋吃的,而是在滾水里汆一下,就強迫自己咽下去了。母親把家里的那些雞蛋,統統變成了我和父親的口糧。

樹總是跟我的生命達成了一種默契,它們給過我盼望,也給過我絕望。我曾清晰地記得,在那些暗淡的黃昏,我走進那片樹林,坐在鋪滿落葉的地上,看倦鳥歸巢,聽風吹樹響;看星星如何穿過林梢,送來夜的安靜;聽蟲鳴怎樣從地縫鉆出來,帶著月光的氣息……

我的每一次返鄉,其實都是在返回一棵樹的過程。

夜里,四周特別的清靜。父母勞動了一天,早早地睡了。我怕影響他們睡覺,干脆拉滅了電燈,點上一支蠟燭。暗黃的光影投到墻壁上,冷冷的。猶如我兒時的記憶,朦朧,縹緲,帶著幾分纏綿和暖和。躺在床上,即是躺在家鄉的胸脯上。床底下,兩只老鼠在敘舊,有哀痛,也有痛苦;有喜悅,也有美妙。它們說到自己的童年、青年和壯年,說到時間的無情和歲月的沉重。自然,它們還說到了這張床,床上躺過的人。在我未誕生之前,始終是我的父母在這張床上睡覺。我誕生后,床上便多了一個我。再后來,等我長大了,有了單獨的床,那張床又重新歸屬于我的父母。而老鼠們,也在這張床底下,繁衍它們的后代。人知道不少老鼠的隱秘,老鼠也知道不少人的隱私。那些荒蕪的夜晚,老鼠們目睹了一個人的誕生;見證了兩個人的蒼老;傾聽過三個人的夢囈和鼾聲。只有床是緘默的,它似一個隱忍的智者,緊貼著大地,有幾分孤寂的美。

蟋蟀是天生的唱歌家,集體躲在墻壁縫里進行燭光晚會。歌聲低沉,迂回,短促,蒼勁。這種久違的樂音,讓我心靜如水。我披衣下床,端著蠟燭四處搜尋,欲捉一只來玩。可只要我略微靠近墻根,那聲音便戛然而止。待我轉身離開,復又歌聲四起,奇妙無比。我是聽著蟋蟀的歌聲長大的。有一年,我因故輟學,成天在家悶得慌,食欲不振,精神萎靡,身體一天比一天消瘦。母親每晚為我淚濕枕頭,眼睛都哭腫了。父親為了勸慰我,也勸慰他自己,親自替我編織了一只蟋蟀籠子。他還跑去野草叢里逮來兩只蟋蟀,關進籠子里,逗我快樂。那段時間,我始終把那只籠子放在床邊的柜子上,晚上孤獨?????得無法入睡的時候,就睜著眼看籠子里的蟋蟀相互打斗,聽成功者的贊歌,以此來消解心中的憂愁和落寞。那兩只蟋蟀,曾給過我莫大的精神安慰和心靈撫慰。那只蟋蟀籠子,至今還被我保存著,它將伴隨我一生。那只籠子給我的,何止是兩只蟋蟀的歡樂啊!夜越來越涼,我卻并不感覺冷。蠟燭的火苗越燃越旺,照亮黑暗的屋子,照亮這個古老的小村,也照亮我的心。小時候,沒有電的日子,屋里就點燃一盞煤油燈。我在燈下看書,寫字;母親在燈下織毛衣,納鞋底;父親則坐在矮凳上編籮筐。一盞燈,給了我們生活的曙光。現在,父母都老了,一盞燈,已經無法賜予他們更多的暖和,但他們仍在為一盞燈而活著。我也在為一盞燈而活著。我們彼此都能感覺到那盞燈的存在,它就燃在我們的心里,燃在我們相互的掛念和祝愿里。

隔壁依稀傳來父母熟睡的鼾聲,那么輕柔,又那么粗糲。像是從大地深處發出來的,帶著莊稼和野草的氣味。從這鼾聲里,我聽出了被歲月碾壓過后的疲乏,更聽出了被霜雪摧殘之后的堅韌……

這個夜晚,我注定無法入眠。沉重的肉身束縛不了渴望樸實的心靈。輾轉反側下,翻開書本,泛黃的紙頁上,恰是東坡詞句:“長恨此身非我有,何時忘卻營營”。人生的苦惱再次涌上心頭。我干脆連蠟燭也吹滅,打開房門,向院壩走去。

院壩一旁堆滿了母親割的柴草,那些草是經過冬天的,散發出淡淡的苦味。我走過去,靠草堆坐下,一股薄涼從臀部竄至背脊。我打了個冷顫,寒氣像一層紗,裹住了我。望望夜空,一彎新月高掛,明晃晃的,照著寧靜的大地。這月亮,曾照過多少帝王將相,照過多少英雄豪杰,照過多少才子佳人……可如今,他們安在?月色照舊,魂兮歸來。認真想想,多少往事付諸笑談,多少蒼生寄予流水。該消逝的都消逝了,該淡漠的也已淡漠。是非功過,寵辱得失,悲歡離合,恩怨紛爭,有哪一樣不煙消云散,抵得過一抹月色的安靜!

一陣明顯的風,送來花的芳香。環顧四周,卻并不見花,但我又的確嗅到了花香。或許,這花香是從我的心底,抑或記憶里飄散出來的吧。我推開院壩的柵欄,向左邊的菜圃走去。菜圃里,滿是母親栽的蔬菜:萵苣、四季豆、小白菜……青油油的,綠得鮮嫩。幾只螢火蟲,爬在菜葉子上,發出藍色的光。夜便多了幾分柔情和浪漫。我蹲在菜圃中,俯耳貼近蔬菜,我仿佛聽到了它們伸懶腰的聲音。那么清楚,那么富有質感。我還聽到了蚯蚓在泥土里拱動的聲音,它們是天生的“松土工”,以無私的勞動,關心蔬菜汲取土里的養分。

菜圃的邊上,兩棵高大的梧桐樹,直指蒼穹。其中一棵樹上,筑著一個鳥巢。近看,酷似一頂倒扣的毛氈帽。巢里不時發出兩聲鳥叫,我猜想,那肯定是我無意中闖入了鳥雀的幽夢。它們認出了我這個鄉下孩子,在睡夢中向我問好。動物是極通人性的,它們也有尊嚴,內心孤傲,喜愛本質上樸實的人。厭煩那種滿身市儈氣,一離開鄉村就忘了祖宗、忘了根的人。

重新回到院壩,霧氣濡濕了地面和草堆。一只貓,悄悄地臥在院墻上。身子蜷縮成一團,把暖和抱住。那種簡潔到極致的幸福,真讓人艷羨。我們家那條小黃狗,也乖乖地睡在墻根,守著我們這座簡陋的房屋,屋檐下掛著的犁鏵、鋤頭、鐮刀……

這一夜,我是活得過于浪費了,我發覺了不少自然界的細節和隱秘,我重新成了一個與大地廝守的人。

早晨的空氣,濕漉漉的,透著薄涼。遠山近樹,全被一層霧嵐罩住。村邊的古井旁,有幾個人在挑水。井壁上,爬滿了青苔。井口的幾塊條石,凹陷下去,被磨損得光滑了。歷代村民都飲這口井里的水。那些曾經飲過井水的人,有的已不在人世了,而這口井還在。井里的水,依舊從地心深處汩汩地冒出來,滋養著這個村莊,村莊里的植物和動物。記憶中,無論是夏天,還是冬天,母親起床后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去井邊挑水。我站在院壩邊,悄悄地看著她肩挑兩個大大的木桶,向古井邊走去。那瘦削的背影,那水桶攪動井水的聲音,那提水攬繩的動作,始終在我的大腦屏上放映。這是母親給我的最為深刻的印象。多年來,她和那口井一起,植入了我的生命。每每想起,都有一N辛酸中的暖和,讓我飽含熱淚。我感念那一口幽深的井,以及那像井一樣幽深的生活。

那口井,還是一面鏡子,照過我的童年,也照過我的青春。母親是斷然不敢讓我們去井邊玩耍的,時刻都提防著。只要我們一靠近井邊,她就氣概洶洶地從廚房跑出來吼道:遠點耍,掉下去咋辦。我們像受驚的兔子,匆忙逃開。母親不在家的時候,那口井則對我們具有自然?的吸引力。邀約三兩伙伴,偷偷揭開井蓋,趴在井沿上,朝井里丟石子。石頭落水的咚咚聲,曾激起我們心中無限漣漪。我們還朝井下喊話,你一句,他一句,回音悠長,伴著串串笑聲。那笑聲里,夾雜著鄉下孩子的頑皮和率真,成長的憂喜和心靈的隱秘。我們那幾張稚氣的臉,倒影在水面上,水一樣潔凈。我們相互扮著鬼臉,逗自己快樂。扮著扮著,一只青蛙跳入井中,打破了水面的安靜。水波集中,起了皺褶。我們的臉也跟著破裂了。同時破裂的,還有我們的童年光景――那些簡潔的歡樂和悲傷。

有一段時間,那口古井突然寂靜了,像一個垂暮老者,沉沉睡去。那個圓圓的井蓋,像一張大餅,遮住了井下的動靜,也遮住了時間和哀痛。我們從今再也不敢去井邊玩耍。挑水的人們也不再去井里挑水,而是跑到村頭的池塘里去挑。井變得詭異起來,遠遠望它一眼,都會使人毛骨悚然。這一切,源于一個孩子的死亡。那個孩子,比我們大不了幾歲。一天放學后,他懇求母親為其買一雙白網鞋,說學校里某某同學剛買了一雙,穿著很好看。母親沒有答應他的懇求,只說家里缺錢,你的學費還欠著呢,等圈里的豬喂大賣掉后再買吧。孩子也沒有反對,事情就這樣過去了。待到天快黑盡的時候,孩子的母親發覺兒子失蹤了,她一邊哭一邊找,哭聲驚動了村里全部人家。全村的人都在喊孩子的名字,可沒人回應。最終,當人們打著火把,從古井里把孩子撈上來后,發覺孩子那雙打起趼子的腳上,套著兩只塑料涼鞋。其中一只,鞋底已經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