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屆高考歷史第一輪專項復習-專題十八 20世紀下半葉世界的新變化 教學 模板_第1頁
2024屆高考歷史第一輪專項復習-專題十八 20世紀下半葉世界的新變化 教學 模板_第2頁
2024屆高考歷史第一輪專項復習-專題十八 20世紀下半葉世界的新變化 教學 模板_第3頁
2024屆高考歷史第一輪專項復習-專題十八 20世紀下半葉世界的新變化 教學 模板_第4頁
2024屆高考歷史第一輪專項復習-專題十八 20世紀下半葉世界的新變化 教學 模板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36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專題十八20世紀下半葉世界的新變化[知識導圖]課時1冷戰與國際格局的演變及資本主義國家的新變化

⊙考點1美蘇冷戰/兩極格局1.根本原因:美國和蘇聯在國家戰略、國家利益、社會制度和意識形態上的對立和沖突。2.冷戰的表現/兩極格局的形成過程。(1)政治上:1947年3月,杜魯門主義(冷戰開始的標志)VS1947年9月,共產黨和工人黨情報局。(2)經濟上:1948年,馬歇爾計劃—影響/目的:復興歐洲經濟,鞏固西歐的資本主義制度,加強美國對西歐的控制,遏制蘇聯和共產主義VS1949年,經濟互助委員會。(3)軍事上:1949年,北約VS1955,華約(標志著兩極格局的正式形成)。(4)地緣政治:1948年第一次柏林危機直接導致德國1949年分裂。3.瓦解:1991年,蘇聯解體,標志著兩極格局崩潰。4.影響。(1)積極:美蘇兩國未發生大規模的直接武裝沖突,避免了第三次世界大戰的爆發;客觀上促進了科技的發展。(2)消極:加劇了世界的緊張局勢。(全面冷戰,局部熱戰)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后,隨著冷戰的發生和發展,逐漸形成了兩極格局。20世紀60—70年代,多極力量的成長,沖擊了兩極格局,世界向著多極化趨勢發展。20世紀90年代,蘇聯解體,兩極格局結束。⊙考點2多極化趨勢的出現1.時間:二十世紀六、七十年代。2.表現。(1)歐共體的成立與發展(1967年)。(2)日本經濟的“起飛”。(3)中國的振興(“兩彈一星”和外交成就)。(4)第三世界崛起(1955年萬隆會議,1961年不結盟運動,標志著發展中國家以獨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國際政治舞臺的重要標志)?!芽键c3二戰后至今世界政治格局的發展歷程1.二戰后初期至20世紀50年代中期,兩極格局形成。2.20世紀60、70年代,多極化趨勢出現。3.20世紀90年代以來,一超多強,多極化趨勢加強(表現:歐盟、俄羅斯、日本、中國、廣大發展中國家)。

蘇聯解體標志著兩極格局的瓦解,但不是世界走向多極化的根源,世界由兩極格局向多極化方向發展的根本原因是經濟格局多極化?!芽键c4資本主義國家的新變化1.表現。(1)國家的宏觀調控。(2)科學技術的新發展(第三次科技革命,1946年,以第一臺電子計算機的誕生為標志)。(3)社會結構的新變化。(4)“福利國家”與社會運動。2.實質: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的局部調整?!芽键c5國家的宏觀調控1.特征:以市場經濟為基礎,以強化國家干預為核心。2.背景。(1)1929年爆發的經濟危機暴露了自由放任的弊病。(2)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生死存亡教訓。(3)社會主義對資本主義的沖擊和影響。(4)羅斯福新政的成功經驗和凱恩斯主義的盛行。3.影響。(1)積極:經濟增長一度較快,50—70年代初,出現資本主義發展的“黃金時期”。(2)消極:70年代,出現“滯脹”現象(經濟增長停滯+通貨膨脹)——調整:適當減少對經濟的干預。4.國際協調。(1)措施:建立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短期貸款,救急組織)、世界銀行(長期貸款,救貧組織)、關貿總協定(削減關稅,減少貿易壁壘,推動國際貿易自由化)等國際經濟組織。(2)影響:使戰后資本主義經濟朝著體系化、制度化方向發展。

資本主義國家對經濟進行宏觀調控,并非實行計劃經濟,制定經濟計劃只是發展資本主義經濟的手段。⊙考點6社會結構的新變化表現:(1)產業結構:農業和工業的人口比重下降,服務業的人口比重增加/第三產業興起。(2)階級關系:“中間階層”的人數增加?!芽键c7

“福利國家”1.目的:縮小貧富差距,減少因貧困引發的社會問題,穩定社會秩序,維護資產階級統治。2.實質:國家干預社會財富再分配。3.評價。(1)積極:緩和了收入分配不平等,有利于維護社會穩定。(2)消極:導致國家財政負擔;助長了人們的惰性。⊙考點8社會運動1.美國黑人民權運動。2.婦女運動。3.學生運動、反對越南戰爭。(2023春·四川高二統考學業考試)第二次世界大戰后,英國、法國、聯邦德國和日本經濟發展進入新階段。雖然發展模式各不相同,但這些國家經濟發展的共同之處是(

)A.堅持自由放任

B.實行計劃經濟C.鼓勵壟斷行為 D.加大政府干預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正向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二戰后(世界)。據本題材料和所學可知,第二次世界大戰后,英、法、聯邦德國和日本等國經濟發展的共同之處是,實行國家壟斷資本主義,加大了政府對經濟的干預,D項正確;據所學,二戰后,主要資本主義國家放棄了自由放任的經濟政策,排除A項;據所學,二戰后,英國和日本等并未實行計劃經濟,排除B項;據所學,二戰后的主要資本主義國家紛紛發展國家壟斷資本主義,限制而非鼓勵壟斷行為,排除C項。故選D項。答案:D1.(2023春·浙江紹興高一統考學業考試)冷戰是指20世紀40年代中后期至80年代末90年代初,以美、蘇為首的兩大集團之間逐步形成的既非戰爭又非和平的長期對峙與競爭狀態。1947年,為了從經濟上遏制蘇聯,鞏固西歐資本主義制度,美國采取的措施是(

)A.推動成立“北約”B.提出杜魯門主義C.實施馬歇爾計劃D.建立關稅與貿易總協定C2.(2022春·甘肅高一統考學業考試)1946年2月22日,美國駐蘇聯大使館代辦喬治·凱南致國務院的電報中稱:“國際社會將形成兩個世界規模的中心,這兩個陣營為支配世界經濟而進行的斗爭將決定整個世界的資本主義和共產主義的命運?!睘榇嗣绹?

)A.簽署《聯合國家宣言》B.成立華沙條約組織C.實施“馬歇爾計劃”D.推行“杜魯門主義”C3.(2023春·浙江高一統考學業考試)有學者認為,“冷戰”政策在實踐中表現為組織軍事集團,進行軍備競賽,在國外建立軍事基地,進行核戰爭恫嚇,加強宣傳攻勢,破壞正常經濟關系,干涉他國內政等。據此,下列舉措與“冷戰”有關的是(

)A.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成立B.推行馬歇爾計劃C.《聯合國家宣言》的簽署D.蘇聯“農業集體化”運動的開展B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正向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冷戰(世界)。結合所學可知,美國推行馬歇爾計劃,在經濟上援助西歐,目的是加強對西歐的控制,遏制蘇聯,是美國在經濟上對蘇聯的“冷戰”措施,B項正確;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是為了向成員國提供短期貸款以渡過危機,和“冷戰”無關,排除A項;《聯合國家宣言》的簽署是為了打敗法西斯,和“冷戰”無關,排除C項;蘇聯“農業集體化”運動的開展是為了配合蘇聯工業化建設,和“冷戰”無關,排除D項。故選B項。4.(2023春·湖南高一統考學業考試)下列關于冷戰的相關敘述,不正確的是(

)A.冷戰是兩大集團之間既非戰爭又非和平的對峙與競爭B.“杜魯門主義”演說是蘇聯對美國發動冷戰的標志C.冷戰的發生和發展推動了世界兩極格局的逐漸形成D.1991年蘇聯解體標志著持續近半個世紀的冷戰結束B5.(雙選)據統計,美國1960年國民生產總值5037億美元,人均收入1883美元;1970年國民生產總值高達9741億美元,人均收入為2579美元,被稱為“繁榮的十年”。其繁榮的原因有(

)A.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推動B.計劃經濟體制的確立C.自由資本主義的發展D.國家對經濟干預的加強AD本題是多項選擇題。時空是20世紀60、70年代(美國)。據材料“美國1960年國民生產總值5037億美元,人均收入1883美元;1970年國民生產總值高達9741億美元,人均收入為2579美元”結合所學可知,國家壟斷資本主義的發展,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推動,戰后資本主義經濟呈現出繁榮景象,A、D兩項正確;美國并不是計劃經濟體制,排除B項;二戰后經濟的發展是國家壟斷資本主義發展的結果,并不是自由資本主義的發展,排除C項。故本題選A、D兩項。6.(雙選)20世紀六七十年代,美蘇兩極格局受到了沖擊。這一時期沖擊兩極格局的因素主要有(

)A.歐共體的成立B.不結盟運動的形成C.中國崛起,成為世界重要力量中心D.蘇聯解體AB結合所學,1967年歐共體成立,不結盟運動形成于1961年,它們都沖擊了美蘇兩極格局,故A、B兩項符合題意;1978年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中國崛起,成為世界重要力量中心,時間不符,故C項不符合題意;1991年蘇聯解體,標志兩極格局的結束,故D項不符合題意;故A、B兩項組合符合題意。課時2社會主義國家的發展與變化及世界殖民體系的瓦解與新興國家的發展

⊙考點1二戰后蘇聯的改革1.改革背景:蘇聯模式的弊端日益暴露。2.概括。(1)赫魯曉夫改革(1953—1964年)。①內容:A.經濟:將農產品義務交售制改為收購制;改革工業管理體制等;B.思想:1956年,蘇共二十大秘密報告,全面否定斯大林。②側重點:農業領域。③評價:在一定程度上沖擊了斯大林模式,但無法從根本上突破這一模式。(2)勃列日涅夫改革(1964—1982年)。①側重點:與軍事相關的重工業。②結果/影響:A.蘇聯軍事實力增強;B.沒有突破傳統體制,體制更加僵化;C.與美國軍備競賽,國民經濟更加畸形,發展緩慢。(3)戈爾巴喬夫改革(1985—1991年)。①措施:A.經濟上:承認市場調節在社會主義經濟中的作用;B.政治上:取消蘇共領導地位,放棄社會主義制度;C.意識形態上:拋棄馬克思主義指導,實行“多元化”。②結果:1991年,蘇聯解體—原因:A.根本原因:高度集中的政治經濟體制的弊端;B.直接原因:戈爾巴喬夫改革背離了社會主義方向;C.外部原因:西方“和平演變”戰略?!芽键c2東歐劇變1.時間:1989—1992年。2.實質:社會制度發生根本性變化。3.從蘇聯、東歐的改革失敗到中國改革成功的啟示。(1)社會主義改革的過程是艱難的,必須堅持社會主義方向不動搖才能成功。(2)社會主義建設必須實事求是,從實際出發,走符合本國國情的發展道路。(3)以經濟建設為中心,處理好農、輕、重的協調發展問題。(4)加強社會主義民主與法制建設?!芽键c3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發展1.重大成就(1954、1956、1964、1970、1978、1992、2001、2017年)。(1)1954年,召開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并制定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2)1956年,基本完成了三大改造。(3)1964年,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4)1970年,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東方紅一號”發射成功。(5)1978年,召開十一屆三中全會,做出改革開放的偉大決策。(6)1992年,南方談話,十四大,提出經濟體制改革的目標是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7)2001年,中國加入世貿組織。(8)2017年,召開中共十九大。2.對內改革。(1)1978年,農村經濟體制改革,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2)1984年,城市經濟體制改革全面展開。(3)1992年,中共十四大,提出經濟體制改革的目標是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3.對外開放。(1)1980年,設立深圳、珠海、汕頭、廈門四個經濟特區。(2)1984年,開放14個沿海港口城市。(3)1990年,浦東的開發開放。(4)2000年,實施“引進來”和“走出去”相結合的開放戰略。(5)2001年,中國加入世貿組織。⊙考點4二戰后世界殖民體系的瓦解1.近代以來亞非拉民族解放運動的三個階段。(1)19世紀末、20世紀初/一戰前/1914年前。(2)一戰后/兩次世界大戰期間/1918—1939年/二十世紀二、三十年代。(3)二戰后/1945年后。2.二戰后世界殖民體系瓦解的原因。(1)二戰極大地削弱了帝國主義力量。(2)殖民地半殖民地民族獨立意識進一步覺醒。(3)聯合國的推動。(4)第三世界國家的聯合。3.二戰后世界殖民體系瓦解的表現。(1)亞洲:印度獨立:在國大黨領袖甘地、尼赫魯和穆斯林聯盟領袖真納等人的領導下,1947年,印巴分治。(2)非洲:①埃及:1952年,埃及納賽爾領導武裝起義,1953年,成立埃及共和國,1956年,從英國手上收回蘇伊士運河主權;②阿爾及利亞:1954—1962年,阿爾及利亞反抗法國的殖民統治,獲得獨立;③1960年,17個非洲國家獨立,這一年被稱為“非洲年”。(3)拉丁美洲:①古巴:1959年,以卡斯特羅為首的古巴革命力量推翻了美國扶植的傀儡政權,1961年,宣布古巴是社會主義國家;②巴拿馬:1999年從美國手中收回了巴拿馬運河區的全部主權。4.二戰后世界殖民體系瓦解的影響。(1)實現了亞非拉的民族解放和國家獨立,第三世界崛起。(2)沖擊了兩極格局,推動了世界多極化發展趨勢。(3)有利于建立公正、合理的國際政治經濟新秩序。(4)有利于推動國際關系民主化,促進世界的和平與發展。

第二次世界大戰削弱了帝國主義勢力,亞非拉人民經受了反法西斯戰爭的鍛煉,為戰后初期民族解放運動提供了有利的條件?!芽键c5二戰后發展中國家整體上面臨著哪些共同挑戰1.不平等的國際經濟舊秩序。2.邊界和民族等矛盾,造成一些地區沖突和政局動蕩。3.政策失誤、人口過快增長、社會兩極分化、貪污腐敗等問題。(2023春·浙江高一統考學業考試)在兩極格局中,孕育著世界多極化的發展趨勢。其中獨立后的發展中國家為維護國家主權、促進社會發展、改變不合理的國際政治經濟秩序進行著不懈努力。下列選項中,屬于發展中國家“不懈努力”的是(

)①萬隆會議的召開②印度支那問題得以政治解決③不結盟運動的形成④共產黨和工人黨情報局的成立A.①②

B.②④C.①③ D.③④解析:本題是組合選擇題。時空是冷戰對峙時期的國際。①結合所學內容可知,萬隆會議是第一次沒有殖民國家參加的國際會議,中國代表團提出“求同存異”,促進了第三世界國家之間的合作與團結,符合題意;③不結盟運動的主要成員國都是發展中國家,該運動的興起促進了世界格局朝著多極化方向發展,因此不結盟運動的形成體現了發展中國家的“不懈努力”,符合題意,C項正確;②印度支那問題得以政治解決是在日內瓦會議上,這次會議上英美等國家都參加了,它們不屬于發展中國家,不符合題意;④共產黨和工人黨情報局是蘇聯組建的,蘇聯也不是發展中國家,不符合題意。綜上所述,①③正確,C項正確;排除A、B、D三項。故選C項。答案:C1.(2023春·浙江高一統考學業考試)在1985年驟然取消蘇共的領導地位,并放棄社會主義制度,實行議會制、總統制和多黨制的蘇聯領導人是(

)A.戈爾巴喬夫 B.勃列日涅夫C.赫魯曉夫 D.斯大林A2.(2023春·湖南高一統考學業考試)下列對赫魯曉夫改革的評價中,相對比較公允的是(

)A.“發生了根本方向性錯誤,導致了蘇聯解體”B.“對蘇聯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和政治制度的否定”C.“勇敢地邁出了第一步,但改革充滿復雜矛盾”D.“提高物質利益原則的作用,建立了市場經濟制度”C3.(2023春·湖南高一統考學業考試)二戰前后,東歐國家在蘇聯的幫助下走上了社會主義發展道路,并且進行了一系列的改革,這些改革也曾取得顯著成效,但都沒有突破蘇聯模式的束縛而陷入嚴重困境。這主要說明(

)A.社會主義建設取得了巨大成就B.社會主義具有強大生機與活力C.東歐社會主義建設艱難曲折D.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充分顯露C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根據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是本質題。時空是:二戰后(東歐)。根據題干信息可知,二戰后東歐社會主義國家的改革取得了一定成效,但都沒有突破蘇聯模式的束縛而陷入嚴重困境,東歐國家社會主義建設取得的成就和遭遇的挫折表明東歐社會主義建設艱難曲折,C項正確;材料除了提及東歐國家的建設成就,還提及陷入困境,既體現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也反映社會主義建設沒有現成模式可循,A、D兩項所述未能完整概括題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