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紙質文物修復與保護》課件-29古籍的裝幀形制_第1頁
《紙質文物修復與保護》課件-29古籍的裝幀形制_第2頁
《紙質文物修復與保護》課件-29古籍的裝幀形制_第3頁
《紙質文物修復與保護》課件-29古籍的裝幀形制_第4頁
《紙質文物修復與保護》課件-29古籍的裝幀形制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3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書籍是一種既普通又特殊的文化產品,它除了蘊含無窮無盡的文化內核外,外部表象也是豐富多彩的。書籍的特殊裝幀形制是藏書家所共同欣賞的。我們要進行古籍的保護與修復,了解古籍的不同裝幀形制及其發展演變的過程是非常必要的。古籍裝幀形制

簡策裝:造紙術發明之前,中國古代的書大多寫在一根根長條形的木片或竹片上,成為竹簡或木簡。紙寫本出現之前,最早的裝訂形制為便于閱讀和收藏,用繩將簡按順序編連起來,后人稱這種裝幀形式為簡策裝。

東漢鄭玄稱:“策,簡也。”

唐代孔穎達稱:“策是眾簡相連之稱。”卷軸裝:在一條畫有版框、界行的長卷左端安上軸,右端用紙或絲織品粘成裱(即包頭),軸端系上簽以書卷名,裱端系上帶以供捆扎。帛書和紙寫本的早期裝訂形式,流行于晉代到隋唐時期。敦煌遺書將寫好的長條卷子,按照一定的行數均勻地一反一正折疊起來,然后再加硬紙封面,成為折子。因為佛經和奏折也用這種形式,所以又叫梵夾裝或“折子本”。歷代刊刻佛經道藏,古代奏折、字帖多采用這種形式經折裝:旋風裝(1):用一整張包皮紙,繞背粘在折子本的前后頁上,這樣折子本被連為一體,翻弄時,一頁接一頁旋轉,狀若旋風,故稱旋風裝。

這種裝幀形式出現于經折裝通行的后期,是經折裝的變種,仍屬經折裝的范疇,是卷軸裝向冊頁裝過渡的晚期形式。旋風裝(2):在一素紙長卷上面依次粘貼書葉,每頁正反兩面書寫文字,展開長卷可翻頁閱讀。這種裝訂形式卷起時從外表看與卷軸裝無異,但內部的書葉宛如自然界的旋風,故名旋風裝;展開時,書葉又如鱗狀有序排列,故又稱龍鱗裝。大約盛行于唐代故宮博物院所藏的唐代《刊謬補缺切韻》

蝴蝶裝:把每張印好的書葉,依版心中縫字面朝里折起,然后依順序集各頁為一疊。以版心背面的折縫為準戳齊,將書背粘附在一張厚的包皮紙上,再將上、下、左三邊裁齊成冊。這種書打開時,書葉向兩邊張開,似蝴蝶展翅,故稱“蝴蝶裝”。最早的成冊裝訂形式,流行于兩宋時期包背裝:與蝴蝶裝相反,它是把印好的書葉依版心中縫,字朝外折起,然后集各頁在一起,以版心折線準戳齊,在右邊余幅打眼,穿紙捻砸平訂住,再把一張硬厚整紙的中間粘于書背,包起裁齊。出現于南宋,流行于元代明初線裝:裝訂與包背裝基本相同,區別是改整張包背紙為前后兩頁書皮,不用紙捻,而是從書背處打孔穿線成冊。出現于明朝中葉,流行于明清時代古籍的裝幀形制有一個演變過程。不同時期流行不同的形式,了解古籍的裝幀形制,對古籍的修復十分重要。所謂”知其制,復其形”,只有掌握了古籍的裝幀形制,才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