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講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時期課件高三必修中外歷史綱要上一輪復習_第1頁
第20講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時期課件高三必修中外歷史綱要上一輪復習_第2頁
第20講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時期課件高三必修中外歷史綱要上一輪復習_第3頁
第20講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時期課件高三必修中外歷史綱要上一輪復習_第4頁
第20講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時期課件高三必修中外歷史綱要上一輪復習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33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中外歷史綱要上一輪復習第九單元第20講第20講

改革開放與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時期第28、29課復習目錄CONTENTS新時期的政治建設新時期的經濟建設新時期的思想建設123新時期的成就4近五年高考考情分析時間全國卷地方卷2018【Ⅲ】31·經濟體制改革【Ⅲ】41·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江蘇·12】對外交往【天津·10】對外開放【海南·13】經濟體制改革2019【Ⅰ】41·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Ⅱ】31·農村經濟結構的調整【天津·13】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浙江·31】改革開放2020【Ⅰ】31·國有企業改革【Ⅱ】31·對外開放【Ⅲ】31·國有企業改革【海南·22】對外開放【海南·25】綜合國力不斷提高【天津·8】農村經濟體制改【浙江·15】對外開放【山東·8】改革開放以來的民主,農村經濟體制改革2021【甲卷】31·城市經濟體制改革【甲卷】47·改革開放的成就【浙江·28】鄧小平理論【浙江·15】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2022【乙卷】31.農村經濟體制改革【甲卷】31.城市經濟體制改革【山東.9】城市體制改革【浙江15】對外開放【浙江14】撥亂反正

改革開放后中國社會的滄桑巨變。十一屆三中全會至今(1978~至今)是中國改革開放時期,是中國的社會主義建設成就較突出的時期。1.政治上:社會主義民主法制建設得到恢復和發展,“一國兩制”促進了祖國統一大業的發展。外交領域成就突出,為我國的社會主義建設提供了良好的國際環境。2.經濟上:經濟體制改革展開,逐漸形成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對外開放從范圍上不斷擴大,從層次上不斷深化,逐漸形成了全方位的對外開放格局。3.思想上: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代表的社會主義建設理論成為我國改革開放的思想指南。4.文化上:科技、教育、文藝等繁榮,生活時尚、思想開放成為新時期人們精神面貌的主要特色。

5.國際地位上:伴隨著綜合國力的不斷提升,中國的國際影響力不斷擴大。階段特征初期改革開放階段深化改革開放階段1978年1978年1980年1984年1992年1997年1999年2001年2005年2015年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告臺灣同胞書》經濟特區設立開放沿海港口城市“九二共識”香港回歸祖國澳門回歸祖國中國加入世貿組織反分裂國家法習近平與馬英九會面時空坐標一、新時期的政治建設(1)歷史背景1、

偉大的歷史性轉折——十一屆三中全會1978年12月

材料:地方政府、企業在計劃經濟體制下,物資統一供應、價格統一規定、人事統一安排、工資統一定級、財政統收統支等,都像繩索捆綁得企業無法動彈。以至于出現了“修個廁所都要打報告審批”、銷售的火柴要漲價兩分錢需要層層上報至省委常委會討論決定。——《激蕩三十年》①政治上:1976年10月文化大革命結束,“左”傾錯誤依然在國內占有主要地位。②經濟上:計劃經濟體制逐漸僵化,阻礙了生產力的發展;

③思想上:1978年關于“真理標準問題”的大討論,破除了“兩個凡是”思想的束縛,確立了實事求是的馬克思主義思想路線;④國際環境:中美關系改善,中國的國際環境開始明朗化。一、新時期的政治建設(2)內容1、

偉大的歷史性轉折——十一屆三中全會1978年12月

思想路線:兩個凡是

政治路線:以階級斗爭為綱組織路線:革命委員會、四人幫經濟決策:半封閉半僵化體制

(3)意義①實現了新中國成立以來黨和國家歷史上具有深遠意義的偉大轉折。②開啟了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時期。

解放思想、實事求是以經濟建設為綱,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恢復民主集中制原則,形成了以鄧小平為核心的中共中央領導集體;改革開放知識拓展1:黨的歷史上具有重大轉折的會議會議名稱時間主要內容歷史意義八七會議遵義會議七屆二中全會十一屆三中全會1927年漢口1949年河北西柏坡1935年

遵義1978年

北京糾正了陳獨秀的右傾投降主義錯誤;通過了開展土地革命和武裝反抗國民黨反動統治的總方針;秋收時節發動起義。結束了王明“左”傾錯誤在黨中央的不正確統治,確立了以毛澤東為核心的正確領導。指出黨的工作重心轉移,提出黨的總任務是把中國由農業國變為工業國,把中國建設成為偉大的社會主義國家。工作重心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改革開放的偉大決策。是由大革命失敗到土地革命興起的轉折點黨的歷史上生死攸關的轉折點。解決了中國由新民主主義革命向社會主義革命過渡的重大問題。是建國以來黨的歷史上具有深遠意義的偉大轉折。工作重心由城市向農村轉移工作重心由農村向城市轉移工作重心由階級斗爭向經濟建設轉移(1)開展: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黨和國家按照實事求是、有錯必糾的原則加快平反冤假錯案的步伐。1980年5月17日,劉少奇同志追悼大會在人民大會堂舉行,鄧小平致悼詞2、撥亂反正,平反冤假錯案(2)成果:

①“文革”中受到迫害黨的各級黨、政、軍機關干部陸續得到平反;

②受到打擊、誣陷或迫害的民主黨人士和知識分子等也恢復了名譽;

③國家還改正了錯劃為右派分子的案件,摘掉地主、富農分子的帽子;

④為國民黨起義投誠人員落實政策;

⑤將小商小販、手工業者等勞動者同原工商業者區別開來;

⑥支持民主黨派恢復活動,認真落實民族政策和宗教政策,重申僑務政策。(3)意義①有效的調動了社會各階層人員的積極性②為改革開放奠定了必不可少的社會基礎和群眾基礎3.黨的建設—《關于建國以來黨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1)召開:1981年6月,十一屆六中全會在北京舉行(2)成果:通過《關于建國以來黨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科學總結了新中國32年以來的歷史(3)意義:①對統一全黨思想,開展改革開放新的偉大革命,打下了重要的思想基礎。②標志著中國共產黨在指導思想上的撥亂反正勝利完成。4.民主法制的重建和完善法制建設:(知識鏈接:選一P54)①1978年十一屆三中全會提出“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的法制建設方針;②1982年修訂憲法,增加了適應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規定,標志著我國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進入新階段。③1999年依法治國被寫入憲法民主建設:①重開人大和政協;②確立了與各民主黨派“長期共存、互相監督、肝膽相照、榮辱與共”的方針;③頒布《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族區域自治法》(選一P74-75)④建立村民委員會,完善基層民主建設。(選一P20)知識拓展2:新中國成立以來的四部憲法1954年憲法:1954年9月一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通過。它確立了新中國的根本政治制度,首次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一切權力屬于人民”,是我國第一部社會主義性質的根本大法。

1975年憲法:1975年1月第四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通過。它是在“文化大革命”中產生的,帶有濃厚的“左傾”色彩。1978年憲法:1978年3月五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通過。它在很大程度上體現了“撥亂反正”的努力,但仍受到“左傾”錯誤影響。1982年憲法:1982年12月4日在五屆全國人大五次會議上正式通過。它規定了我國的根本制度和根本任務,確定了四項基本原則和改革開放的基本方針,是我國現行、最穩定的一部憲法。(1)內涵:在一個中國前提下,國家主體堅持社會主義制度,香港、澳門、臺灣保持原有的資本主義制度長期不變。在國際上代表中國的,只能是中華人民共和國。(2)實踐:港澳回歸,香港(1997年)、澳門(1999年)的回歸,標志著祖國統一大業向前邁出重要一步。一、新時期的政治建設二、祖國統一:一國兩制(3)提出過程①雛形:20世紀50年代中后期,毛澤東、周恩來提出關于“和平解決臺灣問題”的設想②基本框架:1979年元旦,全國人大常委會發表了《告臺灣同胞書》,宣布采用和平方式統一祖國的方針。1981年9月,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長葉劍英發表談話,具體闡述了和平統一祖國的“九條方針”③正式形成:80年代以后,鄧小平全面闡述了“一個國家、兩種制度”的深刻含義④憲法保證:1982年12月,全國人大五屆五次會議通過了新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⑤定為國策:1984年,“一國兩制”的方針在全國人大六屆二次會議上通過,正式成為實現祖國統一大業的指導方針(成為我國的國策)。1992年11月1993年4月2005年3月2005年4月29日2015年11月7日《告臺灣同胞書》“九二共識”《反國家分裂法》“汪辜會談”胡連會習馬會(4)兩岸關系的發展1979年元旦和平統一臺灣的有利因素:和平統一臺灣的不利因素:(1)臺灣島內的分裂勢力猖獗;(2)國際反華勢力的粗暴干涉佩洛西竄臺(1)強大的祖國(改革開放)(2)正確的方針(一國兩制)(3)共同的信念(民心所向)(4)交流的加強(溝通了解)(5)國際的公認(一個中國)臺灣問題港澳問題異本質權利同措施權利臺灣問題是內戰遺留問題,屬內政問題,反對外國勢力干涉港澳問題是殖民主義遺留問題,主權問題,涉及國際關系臺灣可以保留自己的軍隊港澳則派駐中國人民解放軍設立特別行政區,享有高度自治權現行的社會、經濟制度不變,生活方式不變【知識拓展3】經濟特區、特別行政區、民族自治區的異同比較民族自治區特別行政區經濟特區不同點目的制度社會主義制度社會主義制度權限范圍5個民族自治區港、澳、臺5個經濟特區相同點穩定社會解決民族問題祖國和平和統一發展經濟促進現代化建設資本主義制度根據本地區執行法律法規、政策的自治區擁有除外交、國防外的高度自治權實行特殊的經濟管理制度①都是馬克思主義普遍原理與中國具體實踐相結合的產物,符合一切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的原則;②都是我國不可分割的地方行政區,享有一定的自治權;③與中央的關系都是中央與地方的關系,受中央人民政府管轄。一、新時期的政治建設3、新時期的外交政策

(1)背景:國際:外交環境改善,國際局勢相對緩和;冷戰結束,和平與發展成為時代主題。國內:服務于經濟建設和改革開放的需要(2)政策:無敵國外交、多邊外交、不結盟政策(3)原則:相互尊重、公平正義、合作共贏的新型國際關系(1)中國積極發展全球伙伴關系②周邊關系:按照“親、誠、惠、容“理念和“與鄰為善,以鄰為伴”的外交方針,推出多種新機制和新舉措,深化同日本、韓國、東盟各國等周邊國家的關系。③非洲關系:對非洲關系提出“真實親誠”理念,形成中國與非洲國家休戚與共、共同發展、文明互鑒的友好合作關系。①大國關系:推動大國協調和合作構建總體穩定、均衡發展的大國關系框架④歐洲、拉美關系:

增進了解,加強合作(2)開展以聯合國為中心外交:支持聯合國在國際事務中發揮核心作用,推動和平解決國際和地區熱點問題。(3)促進全球治理體系改革與完善。①中國倡議設立的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是對既有國際金融體系的有益補充。②共商、共建、共享是中國提出共建“一帶一路”的核心理念,寫入重要國際文件。知識拓展4:新中國以來的外交發展階段指導方針原因外交成就20世紀50年代(新中國成立初)“一邊倒”戰后世界形成了資本主義和社會主義兩大陣營,以美國為首的帝國主義國家對華采取外交上孤立的政策同蘇聯和歐亞人民民主國家建交20世紀50年代中期至60年代末和平共處五項原則、“求同存異”方針美國利用臺灣和越南戰爭威脅中國;蘇聯對華實行大國沙文主義政策;我國外交環境惡化;20世紀50年代中期,又有更多國家脫離殖民枷鎖而獨立提出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參加日內瓦會議、萬隆會議;與亞非許多國家建交20世紀70年代發展同美、日、歐洲的“一條線”外交美蘇爭霸,美處于守勢,蘇聯陳兵邊境給中國造成巨大壓力,中美雙方都有改善關系的要求中國恢復在聯合國的合法席位;中美關系正常化;中日邦交正常化20世紀80年代以來

不結盟政策、全方位外交、以聯合國為中心外交美蘇關系緩和,第三世界發展壯大等國際形勢發展的需要;改革開放、國內社會主義建設的需要開展多邊外交,積極推動各種國際交流與合作;維護世界和平;構建“一帶一路”和“人類命運共同體”認識:(1)國家利益、國家實力和國際形勢影響著中國的外交政策。(2)中國的外交政策日漸成熟,彰顯大國風范。(3)中國外交堅持獨立自主和平外交方針,維護世界和平。二、新時期的經濟建設(一)改革開放——體制改革(對內)和對外開放

(對外)

含義:對內體制改革我國經濟體制改革是在堅持社會主義制度的前提下,改革生產關系中不適應生產力發展的各個環節,最終解放和發展生產力。背景:政企不分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阻礙生產力發展國民經濟凋敝,面臨崩潰

①農村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②城市進行國有企業改革,實行政企分開,逐步擴大企業經營自主權。③逐步探索和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內容:是生產關系的局部調整和社會主義制度的自我完善。實質:1、農村體制改革內容: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在土地公有制的基礎上,把土地長期承包給各農戶使用,農業集體生產變為分戶經營、自負盈虧。①提高了農民生產積極性,改變了農村的經濟形勢和社會面貌;②推動了城市經濟體制的改革;③農業發展豐富了市場,改善了人民的物質生活;為產業優化奠定了基礎。含義:變化:經營方式:集體生產→分戶經營分配方式:平均主義→按勞分配意義:【唯物史觀】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能不能推動現代化農業生產?弊端:第一,農戶家庭經營耕地規模太小,大大限制了農業勞動生產率和農產品商品率的提高。第二,現行土地承包制度以家庭為單位,不利于土地向農業技術能手轉移,不利于鼓勵農業投資者開發農業,限制農業現代化的發展。第三,農村勞動力成本迅速上升,現代農業生產要素投入量成倍增長;農業生產資料價格水平不斷上漲。①土地使用權流轉:2004年,國務院頒布《關于深化改革嚴格土地管理的決定》明確:擁有土地承包經營權的農戶將土地經營權(使用權)轉讓給其他農戶或經濟組織,即保留承包權,轉讓使用權。②三權分置:所有權、承包權、經營權三權分置,經營權流轉的格局。2018年實行‘三權分置’的制度法制化,推動土地的集約化生產,更有利于現代農業發展。應對——生產關系應適時調整:積極推行土地流轉,轉變農業經營方式。2、農村體制改革進程步驟(進程)主要內容1.經營方式和分配方式2.管理體制3.流通體制4.產業結構5.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

極大地調動了農民的生產積極性,促進了農業生產的發展完善了農村基層治理體系促進了農產品的極大豐富,改善了消費品市場供求關系,增加農民收入使大量剩余勞動力得以從土地上轉移出來,為農村(農民)致富,找到了一條新路;有利于農業產業化經營,有利于農業、農村的現代化發展,使農民獲得更多實惠;推進城鄉協調發展,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順利開展實行以家庭承包經營為主要形式的農業生產責任制撤銷人民公社,建立鄉、鎮政府(1983年)改革流通體制,逐步改革農產品統購統銷制度積極發展多種經營,大力發展鄉鎮企業(1984年開始)從取消農業稅(2006)到農村承包地“三權”分置打贏脫貧攻堅戰,2017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分田在家單干離土不離鄉名稱時間背景內容實質影響土地改革農業合作化人民公社化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1950-19521953-19561958-19781978-今封建地主土地制度嚴重阻礙了生產力的發展建立社會主義制度,小農經濟難滿足工業化需要錯誤認為提高公有化規模程度可以促進生產力改革開放,人民公社體制弊端廢除封建土地制度,實行農民土地制度將小農土地私有制轉化為公有制提高公有化規模和程度土地公有制為基礎,農民獲得生產和分配自主權民主革命社會主義革命超越生產力社會主義制度自我完善廢除封建土地制度,為農村經濟發展和工業化開辟道路解放生產力,促進農村經濟發展超越生產力水平,挫傷積極性,破壞經濟發展調動積極性,推動農業發展,推動城市發展【知識拓展5】建國后農村生產關系的四次調整(2)過程:①1979.5局部試點,國家經委等部門選擇首都鋼鐵公司等8家企業進行擴大自主權試點。②1984年以后全面展開:中心環節是增強企業活力,把企業搞活。③1993.11,中共十四屆三中全會指出我國國有企業改革的方向是建立現代企業制度。(3)內容:中心環節:增強企業活力項目改革前改革后管理體制計劃管理;政企不分所有制形式單一的公有制經濟分配制度平均主義組織形式政企合一擴大自主權,政企分開按勞分配方式為主、多種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現代企業制度(股份制)以公有制經濟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有自主權有競爭有制度原因中心環節管理體制原則措施所有制結構分配方式基本任務農村改革推動城市改革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管理體制使企業沒有生產經營的自主權;分配的絕對平均主義,使企業缺乏活力,職工缺乏生產積極性。增強企業活力改革高度集中的計劃管理體制,政企分開,所有權和經營權適當分離,擴大企業經營自主權。建立多種形式的承包經營責任制和廠長(經理)負責制。單一公有制轉變為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成分共同發展。(國有、集體、私營、中外合資和外商獨資)以按勞分配為主的多種分配制度。建立具有中國特色充滿生機和活力的社會主義經濟體制2、城市經濟體制改革過程:①1979.5局部試點,國家經委等部門選擇首都鋼鐵公司等8家企業進行擴大自主權試點。②1984年以后全面展開:中心環節是增強企業活力,把企業搞活。③1993.11,中共十四屆三中全會指出我國國有企業改革的方向是建立現代企業制度。評價:利:增強了企業

的競爭實力,逐漸形成了一批有實力和活力的大企業集團,使國有

資產大幅度增加,有利于國民經濟的穩定和健康發展。弊:存在一定問題,如下崗職工增加、部分職工生活困難等。

2.深化:逐步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①提出概念:1992年初,鄧小平“南方談話”提出要搞好社會主義的市場經濟。②明確目標:1992年,中共十四大明確提出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的目標是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③確定框架:1993年,中共十四屆三中全會確立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基本框架。④完善理論:1997年,中共十五大提出非公有制經濟是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⑤初步建立:21世紀初,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基本建立起來,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經濟格局基本形成。【歸納總結建國后我國經濟體制的變化】⒈1949—1956年:從建立以公有制為主體的多種經濟成份并存的市場經濟,向單一公有制、高度集中統一管理的計劃經濟體制轉變。⒉1956—1978年:單一公有制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⒊1978—1992年:計劃經濟為主,市場調節為輔的經濟體制。⒋1992年十四大:確立了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改革目標。(市場為主,計劃為輔)5.21世紀初,初步建立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時間表現1980年中央決定在深圳、珠海、汕頭、廈門設立經濟特區,采取多種形式吸引和利用外資,學習國外先進技術和經營管理方法1984年開放14個沿海港口城市20世紀90年代建立起一批經濟技術開發區和保稅區,形成從沿海到沿江,從沿邊到內陸,多層次、多渠道、多種形式的全方位對外開放的新格局2000年提出實施“走出去”戰略,后來發展成為“引進來”和“走出去”相結合的開放戰略。2001年中國正式加入世貿組織,使中國更深層次地參與經濟全球化進程,參與國際規則的制定。二、新時期的經濟建設(一)改革開放——體制改革(對內)和對外開放

(對外)

對外開放經濟特區(1980)深圳汕頭廈門珠海海南沿海開放港口城市(1984)秦皇島天津大連煙臺連云港青島南通上海寧波溫州福州湛江北海廣州沿海經濟開放區(1985)珠三角閩東南長三角環渤海地區沿江開放港口城市重慶萬縣宜昌武漢九江沿邊開放城市塔城伊寧瑞麗河口東興滿洲里黑河琿春烏魯木齊拉薩昆明貴陽長沙西寧銀川呼和浩特長春內地省會開放城市1990年,上海浦東開發開放。1)特點:由沿海、沿江、沿邊到內地;全方位、多層次、寬領域的開放格局。寬領域:不僅是經濟領域,也在科學、教育、文化等領域開放多層次:形成點、線、面結合的局面全方位:對世界上所有類型的國家開放(2)意義:經濟:思想:政治:推動中國經濟迅速發展,改善國計民生。有利于推動中國的民主法制的完善,提高中國國際地位。改變中國人思想觀念和封閉心態。三、新時期的精神文明建設理論領導人解決問題寫入黨章意義/地位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建設社會主義、鞏固和發展社會主義鄧小平江澤民胡錦濤習近平什么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和建設什么樣的黨、怎樣建設黨新形勢下實現什么樣的發展、怎樣發展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什么樣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怎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1997年中共十五大2002年中共十六大2007年中共十七大2017年中共十九大指引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事業不斷前進是中國共產黨的立黨之本、執政之基、力量之源是馬克思主義關于發展的世界觀和方法論的集中體現,是馬克思中國化的重大成果。是對馬列的繼承和發展,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最新成果,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全黨全國人民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奮斗的行動指南。(2018年寫入憲法)馬克思主義的中國化,對毛澤東思想的繼承和發展,在理論的指導下,中國現代化取得巨大成就!知識拓展6:近現代中國人探索民主革命道路和建設中走過的路⑴

英日之路:戊戌變法實行君主立憲制。實踐證明,資產階級改良道路在舊中國行不通。⑵

美法之路:以孫中山為首的資產階級革命派實行民主共和。實踐證明,在半殖半封的中國,資產階級共和國道路行不通。⑶蘇俄革命道路:“城市中心論”,城市暴動奪取政權。⑷中國特色的革命道路: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毛澤東首創“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革命道路。⑸蘇聯建設道路:蘇聯高度集中的經濟政治體制。⑹中國特色的建設道路:社會主義建設新時期,鄧小平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實行改革開放。(一)綜合國力不斷提升四、新時期的成就內容具體表現國民經濟基礎設施建設科技創新教育文化事業國防和軍隊改革經濟總量突破100萬億、全球經濟增長貢獻率近30%、外匯儲備世界第一高鐵、高速公路總里程世界第一、港口吞吐量占7/10新一代高鐵技術、特高壓輸變電技術、“神威太湖之光”超級計算機、“蛟龍號”載人深潛器、載人航天和探月工程、國產民用大飛機C919、世界最大單口徑射電望遠鏡FAST(天眼)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經費4%、文化事業費增速超10%、電視劇數量和圖書出版量世界第一、電影票房創新高、中國文化傳播中國聲音形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