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課西漢與東漢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的鞏固課件高一上學期必修中外歷史綱要上_第1頁
第4課西漢與東漢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的鞏固課件高一上學期必修中外歷史綱要上_第2頁
第4課西漢與東漢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的鞏固課件高一上學期必修中外歷史綱要上_第3頁
第4課西漢與東漢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的鞏固課件高一上學期必修中外歷史綱要上_第4頁
第4課西漢與東漢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的鞏固課件高一上學期必修中外歷史綱要上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26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第三課

背誦提綱一、秦朝統一的歷史條件二、君主專制中央集權制度1、皇帝制度(特點)2、三公九卿制度(職責+特點)

3、郡縣制(內容+意義)三、秦朝鞏固統治的措施(君主專制中央集權制度+其他)四、秦朝統一的歷史意義五、秦朝速亡的原因:統治者施行暴政,社會階級矛盾嚴重激化。

無論是漢人漢族,還是漢字漢語,還有久違的漢服,都與漢朝密切相關。漢朝是我國封建社會第一個高速發展期,政治穩定,經濟繁榮,正因為漢朝的強大,不僅影響到世界而且對中國后來的發展同樣影響深遠,因此,很多跟中國有關的稱呼被冠以“漢”字而固定下來,本節課我們一起學習漢朝的盛衰情況。第一單元從中華文明起源到秦漢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的建立與鞏固

第4課西漢與東漢——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的鞏固西漢的建立與“文景之治”壹貳叁肆CONTENT目錄漢武帝時西漢的強盛東漢的興衰兩漢的文化【課程標準】1.通過了解漢朝削藩、開疆拓土、尊崇儒術等舉措,認識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的鞏固在中國歷史上的意義;2.通過了解兩漢時期的社會矛盾和農民起義,認識兩漢衰亡的原因。前207前202前1419年25220劉邦建漢秦朝滅亡曹丕滅漢東漢建立王莽覆滅楚漢戰爭東漢武帝即位西漢王莽新朝23兩漢時間軸西漢滅亡漢高祖劉邦,在位時間:BC202年—BC194年漢文帝劉恒,在位時間:BC180年—BC157年漢景帝劉啟,在位時間:BC157年—BC141年漢武帝劉徹,在位時間:BC141年—BC87年新朝開國皇帝王莽,在位時間:AC9年—23年東漢開國皇帝漢光武帝在位時間:AC25年—57年西漢的建立與“文景之治”壹西漢的建立與“文景之治”漢武帝時代西漢的強盛東漢的興衰兩漢的文化漢初統治者采取了“休養生息”政策,使經濟恢復和社會穩定。到景帝時,形成了“文景之治”的治世局面。主要講述漢武帝一系列加強中央集權、促進經濟發展的手段,推動了西漢走向強盛。外戚王莽篡權致使西漢滅,東漢劉秀締造“光武中興”的歷史進程,而東漢中后期的外戚宦官交替專權引發了黃巾起義,東漢滅亡。講述兩漢醫學、文學、史學的主要成就。知識概覽2、“文景之治”:一、西漢的建立與“文景之治”1、建立:楚漢之爭前202年劉邦(漢高祖)長安(1)背景:吸取秦亡的教訓;漢初社會殘破、經濟凋敝(2)措施:尊奉黃老無為思想,采取“與民休息”政策,減輕賦稅、徭役和刑罰,提倡節儉,減少財政支出。(3)結果:經濟明顯恢復,社會穩定。“漢興,接秦之敝(同弊)……,民失作業,而大饑饉。凡米石五千,人相食,死者過半……,自天子不能具醇駟(四匹馬的毛色一樣),而將相或乘牛車。”

——《漢書·食貨志》京師之錢累百巨萬,貫朽而不可校。太倉之粟陳陳相因,充溢露積于外,至腐敗而不可食。——《史記》面對如此困境,漢初統治者如何應對?黃老無為:始于戰國盛于西漢,假托黃帝和老子的思想,實為道家和法家思想結合,并兼采陰陽、儒、墨等諸家觀點而成。強調君主應“無為而無不為”,既尊重自然規律,反對盲目行動,又主張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倡導“待時而動”“因時制宜”,是一種“積極無為”的哲學觀(不妄為、不為所欲為、不胡作非為)。文景之治3、西漢初年政治制度:中央官制漢

賈生以為漢興至孝文二十余年,天下和洽,而固當改正朔,易服色,法制度,定官名,興禮樂……悉更秦之法。孝文帝初即位,謙讓未遑也。

——《史記·屈原賈生列傳》

秦兼天下,建皇帝之號,立百官之職,漢因循而不革。——《漢書·百官公卿表》(轉引自呂思勉先生的《秦漢史》)地方官制郡縣、封國并存,威脅中央集權。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郡國并行制有

“周行分封,享年八百;秦以孤立,十五年而亡。”

──《漢書》

封建之制,至秦滅六國,業已不復行。

然當時之人,不知其不可行也……五年擾壤,所建侯王,幾無不殞命王國,耗矣。然人仍不知其不可行也,于是有漢初之封建。

——呂思勉《秦漢史》

漢高祖分封異性諸侯王和同姓諸侯王諸侯國擁兵自重,威脅中央集權漢景帝削減諸侯封地吳、楚等七國之亂,漢景帝平定七國之亂

一、西漢(前202—公元9年)(一)西漢的建立(1)“漢承秦制”:西漢初年各種政治制度基本沿襲秦朝。

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等(2)有所損益:地方推行郡國并行制。3、漢初的政治制度漢興之初······懲戒亡秦孤立之敗,于是剖裂疆土,立二等之爵,功臣候者百有余邑······漢初,吸取秦朝滅亡教訓,實行郡國并行制然諸侯以大,小者淫荒越法,大者睽孤橫逆,以害身喪國。今諸侯或連城數十,地方千里,緩則驕奢易為淫亂,急則阻(依仗)其強而合從以逆京師非劉氏而王,天下共擊之

----劉邦諸侯國威脅中央統治劉邦打擊異姓王漢景帝用晁錯削藩,導致七國之亂總結:地方制度:郡國并行制(1)含義:西漢初年,在地方上繼承秦朝的郡縣制,同時又分封諸侯王國,郡國兩制并行。諸侯擁有很大自主權。(2)原因:吸收秦亡的教訓(錯誤判斷秦亡于郡縣),鞏固王朝統治。(3)弊端(結果):王國問題嚴重,威脅中央的統治。(4)解決措施:①漢景帝:晁錯提出“削藩”,引發七王之亂爆發,之后平定;

②漢武帝:推行“推恩令”,基本上解決王國問題。

一、西漢(前202—公元9年)3、西漢初年政治制度(一)西漢的建立優勢·財富

非遇水旱,則民人給家足,都鄙廩庾盡滿,而府馀財,京師之錢累百鉅萬,貫朽而不可校。太倉之粟,陳陳相因,充溢露積于外,腐敗不可食。——《史記·平淮書》漢武帝面臨的局面(二)西漢強盛——漢武帝:強化專制主義中央集權

一、西漢(前202—公元9年)材料一

“古者諸侯不過百里,強弱之形易制。今諸侯或連城數十,地方千里,緩則驕奢易為淫亂,急則阻其強而合從以逆京師。

——《漢書·主父偃傳》

材料二(丞相田蚡驕橫,漢武帝不滿說)“君除(任命)吏盡未?吾亦欲除吏!”

——《史記?魏其武安侯列傳》

材料三(豪強地主)役財驕溢,或至兼并;豪黨之徒,以武斷于鄉曲。

——《漢書·食貨志》材料四(富商大賈)冶鑄煮鹽,財或累萬金,而不佐國家之急,黎民重困。

——《史記?平準書》

材料五

“今師異道,人異論,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一統”

——《漢書·董仲舒傳》材料七“(文帝)匈奴連歲入邊,烽火逼于長安……(景帝)匈奴五次入邊,殺掠人口,動以萬計。”

——《史記·匈奴列傳》諸侯勢大,王國問題思想不一匈奴犯境,邊患問題丞相擅權,威脅皇權地方豪強膨脹富賈不仁漢武帝(公元前156年——公元前87年)調整治國思想與治國政策:從無為走向有為;對內政外交進行了大刀闊斧的改革。1、劣勢·危機(背景)思考:漢武帝是如何應對的?(一)對內:加強君主專制中央集權

政治1.頒布推恩令,削弱諸侯王勢力2.加強皇權,削弱丞相權力,設中朝,尚書令作用上升。3.確立以察舉制為代表的新的官吏選拔制度

4.在全國劃分為13個州部,分設刺史巡視監察5.任用酷吏治理地方經濟a.改革幣制,將鑄幣權收歸中央b.實行鹽鐵官營,政府壟斷鹽鐵的生產和銷售c.推行均輸平準,平抑物價d.抑制工商業者,征收財產稅思想接受董仲舒建議,尊崇儒術二、漢武時期西漢的強盛

1.政治

漢武帝“推恩令”(1)含義:指諸侯王死后,除嫡長子繼承王位外,可將封地再次分封給其他子弟作為侯國,由皇帝封其為列侯,列侯歸郡統轄。。(2)影響:削弱地方諸侯勢力,中央集權加強。“大國不過十余城,

小侯不過十余里”

附益之法:嚴格限制諸侯王結交賓客酎金奪爵:公元前122年,漢武帝又借口諸侯王所獻酎金的斤兩、成色不合規定,廢諸侯106人,此后,還以種種罪名廢去一些諸侯,到漢武帝末年,漢初所封王國鏟除殆盡,藩國的威脅自此消除。針對諸侯坐大威脅中央皇帝中朝外朝尚書令侍中常侍丞相御史大夫太尉九卿決策機構執行機構有事上報中外朝制度作用:削弱相權、加強專制皇權。

為了削弱相權,武帝從中央各機構中選拔了一批資歷較淺但有才能的官員,入宮侍從左右,參與決策,形成一個稱為“中朝”的小團體,而以丞相為首的原有政務機關則稱為“外朝”。針對:丞相權重

威脅皇權

尚書令的作用開始提升3、漢朝(漢武帝)軍功爵制察舉制,舉孝廉(鄉舉里選)血緣品德2、春秋戰國世官制(世卿世祿制)軍功1、夏商西周選官制度的變化(1)政治:選官制度---察舉制①方式:自下而上推選②標準:“孝、廉”(品行)③作用:積極:有利于選拔人才消極:后期為豪強地主所壟斷

選官過程是先由地方長官在轄區內進行考察,選取合適的人才推薦給上級或中央,最后經中央考核合格后再任命監察地方設置刺史:將全國分為十三個州部(監察區),每州派刺史一人,負責監視州內郡縣,加強對地方官吏的監督和考核任用酷吏,嚴刑峻法:打擊地方豪強、游俠勢力。加強中央集權2、經濟上(1)改革幣制:將鑄幣權收歸中央作用:有利于經濟發展,增強國家財政力量,加強中央集權(2)鹽鐵官營:由政府壟斷鹽、鐵的生產和銷售作用:增加政府收入;打擊豪強勢力,鞏固統治(3)均輸平準:國家插手并經營商業貿易,增加收入,平抑物價均輸法:設立均輸官,把應由各地輸京的物品轉運至各處販賣,從而增加政府收入,抑制商人壟斷市場,從而使物價穩定。平準法:即在長安和主要城市設立平準官,利用均輸官所存物資,根據物價,貴時拋售,賤時收購。意義:增加政府收入,打擊商人囤積居奇,穩定物價。為反擊匈奴奠定基礎。(4)抑制工商:向工商業主征收財產稅(又稱“算緡告緡”)問題:土地兼并嚴重,商人暴利,階級矛盾尖銳重農抑商材料:公元前119年,漢武帝令“初算緡錢,向工商業主、高利貸者征收資產稅,并處罰隱瞞資產或申報不實者。后又下令“告緡”,鼓勵檢舉揭發。揭發有功,結果“商賈中家以上大抵破”——邱樹森、陳振江《新編中國通史》3、思想:罷黜百家、獨尊儒術(1)含義:以儒家思想為核心,融合陰陽家、

道家、法家思想形成的一個新的思想體系。(2)內容:①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強化中央集權②君權神授、天人感應:加強君權③三綱五常:鞏固君權,維護統治秩序(3)措施:設五經博士,興辦太學(4)影響:①儒學成為封建社會主流意識形態;加強專制集權,利于鞏固統一。②實質是思想文化專制,扼制學術思想自由發展。針對:思想不一(二)對外:積極開拓疆域--軍事上1.派衛青、霍去病北擊匈奴;設河西四郡(酒泉、武威、張掖、敦煌)2.派張騫兩次出使西域,開辟了中西交通道路,大大促進了……;3.設置西域都護府,管理西域;4.對東南沿海與西南少數民族的有效治理。絲綢之路(:一般指陸上絲綢之路,廣義上講又分為陸上絲綢之路和海上絲綢之路。陸上絲綢之路起源于西漢武帝派張騫出使西域開辟的以長安(今西安)為起點,經甘肅、新疆,到中亞、西亞,并連接地中海各國的陸上通道。

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得到鞏固加強西漢初期形勢圖西漢全盛時期形勢圖他建立了一個國家前所未有的尊嚴,他給了一個族群挺立千秋的自信,他的國號成了一個民族永遠的名字。——《漢武大帝》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得到鞏固加強,促進中外交流(三)漢武帝:強化專制主義中央集權

一、西漢(前202—公元9年)(4)開拓邊疆:2.措施危機與問題維度措施影響政治集權經濟壟斷文化一統穩固邊防開拓疆域推恩令、中外朝、察舉制、設刺史、任用酷吏,打擊豪強、游俠諸侯強勢脅中央丞相權重制君權豪強霸道擾社會加強中央集權君主專制商人暴利匱財政改革幣制、鹽鐵官營均輸平淮、抑制工商收回財權國庫充裕春秋大一統,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君權神授,天人合一,天人感應三綱五常儒學成為正統主流思想不一異人心匈奴為患威邊境三擊匈奴設河西四郡出使西域開絲綢之路管理西域設西域都護府有效治理東南西南國家統一民族融合漢族逐漸形成(三)漢武帝:強化專制主義中央集權

一、西漢(前202—公元9年)1、西漢的衰落與滅亡(1)西漢滅亡的原因:政治日趨黑暗,土地兼并嚴重,賦稅徭役沉重,破產農民淪為奴婢或流亡,社會動蕩不安。(2)王莽篡漢與新政:公元9--23年,外戚王莽奪取皇位,改國號新。

改制:王莽針對西漢后期的社會矛盾推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試圖挽救社會危機,但措施不切實際,反而使社會矛盾更加激化。(3)綠林、赤眉農民起義三、西漢滅亡與東漢的興衰教訓:改革一定要立足實際、循序漸進!措施作用政治增強尚書臺的作用嚴格控制外戚干政裁并郡縣,裁減官吏,節省開支整頓吏治,懲處貪污腐敗經濟清查全國墾田、戶口數量釋放奴婢文化重視儒學加強皇權加強中央集權,節省開支,提高工作效率緩和階級矛盾提高農民生產積極性緩和階級矛盾繼承漢朝尊崇儒學傳統2、東漢建立公元25年,西漢宗室劉秀重建漢朝,建都洛陽,史稱東漢,劉秀為光武帝。(光武中興)(三)東漢衰亡序號皇帝即位年齡死亡年齡……………………4和帝10275殤帝126安帝13317順帝11308沖帝239質帝8910桓帝153611靈帝123412少帝141413獻帝954平均值9.524皇帝早逝幼主繼位母后臨朝任用外戚君權旁落皇帝長大依靠宦官誅殺外戚奪回君權宦官專權政治黑暗各謀私利,相互斗爭,導致東漢后期政治腐朽黑暗惡性循環1、政治:外戚宦官交替專權導致政治腐敗黑暗。實質:封建君主專制高度發展的產物(三)東漢衰亡“黨錮之禍”——政治腐朽黑暗,統治集團內部矛盾尖銳三、東漢(公元25-220年)外戚、宦官交替專權,致使東漢后期政治腐朽黑暗。一些正直官員和士大夫不滿現實,品評人物,抨擊時政,稱為“清議”。他們觸犯了宦官利益,被誣陷為“黨人”,遭到嚴厲鎮壓,史稱“黨錮之禍”。

“黨錮之禍”共發生兩次,均以士大夫失敗告終。最終,靈帝在宦官挾持,下令凡“黨人”的門生故吏、父子兄弟都免官禁錮。黨錮之禍傷及漢朝根本,為黃巾起義和漢朝的最終滅亡埋下伏筆。實質:封建君主專制高度發展的產物東漢后期,宦官專權和外戚專政的局面交替出現。即“宗室權落,外戚興起,外戚勢衰,而宦官又盛。”出現這一現象的根源()A.皇帝權力的漸趨衰微B.宗法觀念的根深蒂固C.君主專制制度的弊端D.地方割據勢力的膨脹C解析:光武帝時為了加強皇權,削弱了三公的權力,所以當即位的皇帝年幼或無能時,丞相不能發揮作用,大權很容易旁落到外戚或宦官之手,這些人假借皇帝之手發號施令、為非作歹、禍亂朝綱,所以外戚干政與宦官專權的交替出現本質上是專制皇權強化的結果,充分體現了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的弊端。東漢滅亡的直接原因是外戚宦官專政,根本原因是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的弊端。1、政治:外戚宦官交替專權導致政治腐敗黑暗。“黨錮之禍”實質:封建君主專制高度發展的產物2、經濟:田莊經濟興起、豪族勢力擴張“田莊經濟模式”政治上:把握選舉,世代為官,影響地方政權經濟上:自給自足規模大軍事上:有私人武裝和軍事設施3、社會:爆發大規模農民起義---黃巾起義(東漢豪強地主南陽樊氏)治田殖至三百頃。廣起廬舍,高樓連閣,波陂灌注,竹木成林,六畜放牧,魚蠃梨果,檀棘桑麻,閉門成市,兵弩器械,資至百萬。——司馬彪《續漢書》地方長官趁機擁兵自重,動搖了東漢王朝的統治基礎,軍閥割據局面出現。東漢名存實亡(三)東漢衰亡——形成地方割據,中央集權被嚴重削弱184年三、東漢(公元25-220年)(三)東漢衰亡東漢末年軍閥割據形勢圖4.東漢滅亡220年,曹丕篡漢,定都洛陽,改國號為“魏”,東漢滅亡,進入三國時期。三、東漢(公元25-220年)(1)政治:①東漢中期以后出現外戚宦官專權的局面。②黨錮之禍:東漢后期政治腐朽黑暗,一些正直官員和士人不滿現實,被誣陷為“黨人”,遭到嚴厲鎮壓。(2)經濟:豪強地主勢力在東漢發展迅速,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